海洋資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海洋資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寫的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未來網路專題 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出版社 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麗鳳所指導 鄭淳云的 探究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海洋教育之看法 (2021),提出海洋資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學前海洋教育、海洋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馬振坤所指導 阮學文的 中共「灰色地帶」戰略下海上民兵之運用 (2021),提出因為有 海上民兵、灰色地帶、區域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洋資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洋資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未來網路專題

為了解決海洋資訊的問題,作者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這樣論述:

對未來網路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深入的解讀,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在未來網路體系架構、關鍵技術、試驗設施、產業成果等方面的發展現狀,然後進一步探討了未來網路試驗設施、網路作業系統、天地一體化網路、海洋資訊網路等幾項我國網路領域的發展熱點,並分別從技術層面和應用場景層面就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展開深入分析,最後對我國未來網路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海洋資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地表有七成是海洋。這裡要從全球的角度介紹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寬度與廣度,同時讓參觀者與陸地作比較。另以「海洋相簿」來「重現古代海洋環境」與認識「海洋環境的變遷」。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洋流、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二 海洋探索:

  將模擬研究中心創造空間感覺,以體驗型的展示方式介紹海水的性質與運動等等。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
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海水的運動」介紹海中發生各種運動,同時利用實驗裝置讓參觀者體驗、學習該性質。過去在研究海洋時,必須實際到海上才能進行調查,但是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在不必到海上即能進行觀測,並且將觀測的結果應用到許多領域,「海洋遙測」將介紹相關內容。
  「海洋調查船探勘」是以我國最新建造的海研五號為題,介紹研究船的結構、船內研究室所從事的活動、調查儀器等,引發參觀者對海洋調查的興趣。

主題三 海洋資源

  呈現可從海洋取得各種資源的圖像,並利用影像與實物介紹人類對各種海洋資源的利用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海洋的未來: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探究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海洋教育之看法

為了解決海洋資訊的問題,作者鄭淳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海洋教育之看法,研究目的包含:一、對海洋教育的認識。二、實施海洋教育與否的理由。三、發展海洋教育的內容及方法。四、進行海洋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解決策略及收穫。  本研究以高雄市和屏東縣共七位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以焦點團體訪談及個人訪談方式蒐集資料,並與相關教學文獻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所獲得之研究結果如下:一、教保服務人員對海洋教育認識的面向為海洋資源、漁業工具、海洋行業、海洋人文歷史與信仰等面向。二、老師之間對於海邊戶外教學安全認定及課程安排缺乏共識阻礙海洋教育之實施。三、教保服務人員礙於對海洋教育認識有限,導致教學內容不夠寬廣,但

教學方法卻豐富而多元。四、學前階段實施海洋教育的困難繁多,主要原因為海洋教育之教學資源不足,和缺乏性能好之硬體設備以充分運用網路資源。此外家長對於海洋教育不重視及對安全顧慮都使動海洋教育的推動充滿挑戰。五、解決海洋教育推動之困境可以與海洋專家交流,調整現有的海洋教育資源;積極與家長分享幼兒在海洋教育中的表現,以改變家長對海洋教育的態度。六、實施海洋教育讓親、師、生皆獲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意識提升、認同學前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師自我專業的成長。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

為了解決海洋資訊的問題,作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這樣論述:

  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我們思土、思民!   此書為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公共政策之建言集錦,囊括各層面,從最上位的國土永續法規-國土計畫法出發,

一路參與推動歷程,國土法五進五出立法院,奮鬥二十多年,經歷無數會議與多人協力完成。將非常綜合性的概念,由第一條因應氣候變遷,到後續的水資源永續、城鄉發展、農地問題、糧食生產、國土安全等等,都是環環相扣的工作。   尤其,台灣不斷受颱風、水旱災、地震等「天然災害」侵擾,以及如同氣爆事件之化學災害或石化廠工安意外等「人為災害」,甚至許多災害相互牽動而併同發生的「複合型災害」,對於民眾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又因極端氣候日趨明顯,國際組織高度重視都會區的防災和安全問題,莫不積極研究如何建構將來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原因是,都會區人口密集、產業興盛,天災人禍極可能影

響民生社經至鉅。基金會亦與地方政府合作檢視城市狀態,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後都市的形貌。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亦是我們不斷關心與追蹤的課題。   台灣的永續發展需要前瞻的國土規劃,面對人口結構、社經及自然環境的變化的接踵而來,需要借重專業領域長期的耕耘投入。基金會長年關注「國土規劃」與「韌性都市」,深體人口結構變化的壓力,再再都為國土利用、城鄉都市概念及交通規劃願景所影響。走過災害重建,深知中央改革與民間協力步步相扣,推動公共政策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因地制

宜,家園整理與重建需不斷努力。基金會將持續關心並追蹤環境保育議題,整理產、官、學者建議並提供政策方向,期盼在公私部門合作下,有效治理及慎防大自然的反撲。   作者簡介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原時報文教基金會)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以來,長期關心國家社會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等層面的公共政策議題,透過舉辦相關公共政策的研討會與活動,溝通國人觀念,凝聚國人共識,並為國家諸多重大政策提供建言,進而引導國家發展方向。   基金會二十五年來耕耘國家公共議題,關注面向可分為「公與義」及「河川環境」二部分。「公與義」系列是邁向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為追求的目標,舉辦系列公與義研討會、

座談會。針對人文、社會、經濟、政治、國際關係各面向深入探討、追蹤行政效率、進行公共政策對話,邀集專家學者專案研究,進而對政府當局提出政策建言;自一九九○年六月在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的鼓勵下,提出由淡水河出發,拯救環境的願景,聚集國內環保先進與專家,成立「河川小組」,並由河川到環境的關懷,轉型為「環境與河川」,推動河川及環境保護、水資源整治等工作。近年來更針對氣候變遷、災害、能源及國土規劃等重要國家環境課題,以資源整合的概念加以串連、整體思考水、土、林、氣等問題,凝聚正面能量,建立起一套產、官、學,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民眾、與民間伙伴團體相互對話、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第五屆總統文化獎評審將

「環保獎」頒給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持的理由是「因長期關注環境議題,透過教育推廣及政策監督,降低環境所遭受的衝擊」。這就是基金會走過二十五年的寫照。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使命感是結合台灣的內聚力,理性面對問題、討論問題乃至解決問題,希與有志之士共同擔負,並傳承這世代的重任。更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資訊請至官方網站:www.yucc.org.tw   前言 寫在出發之前:序 漫漫長路的期待                               邱文彥 龐雜與簡約:國土計畫的專業參與及民眾參與     林盛豐 行動起來才會有進度                          

於幼華    第一步:國土永續-法的歷程與挑戰 篇一、催生國土計畫法 回溯催生過程                     邱文彥 發展與管制雙軌制                 華昌宜 全面思考鄉村與農業永續              林國慶 資訊公開透明 加速國土復育計畫     田秋堇 保障原民土地所有權的使用         鄭天財 面對政府治理及國土容受力的真相        李鴻源 採原則性機制、程序正義、滾動檢討      陳伸賢 強化民眾參與 縮短實質城鄉差距          詹順貴 調整國土計畫中海洋的空間概念          胡念祖 建立國土空間秩序與機制     

             林盛豐 行政機關回應            篇二、國土計畫法啟動 國土法銜接整備                    邱文彥 國發會統合 肩負轉軌成敗            林盛豐 均衡發展與執行上的挑戰            郭翡玉 國土功能分區 轉換、劃設是重點    陳繼鳴 分區圖攸關所有權 公開公告        蔡玉滿 執行管理明確化 協商機制細緻化    陳伸賢 前瞻與專業 為國家方向機制定調    李鴻源 行政分工 機制明朗 智庫中立        華昌宜 開發許可制 使用許可制 大變革    李永展 時代腳步上 遠景 專業 共識       劉欣蓉

篇三、由國土計畫看前瞻基礎建設 國際經濟情勢動盪 前瞻需上位思考             薛琦 前瞻就是國土規劃通盤檢討                李鴻源 前瞻計畫結合科技人文 打造未來二十年願景 毛治國 強化基礎建設 提升台灣競爭力             曾旭正 政府避免成為障礙 前瞻不需急就章         蘇煥智 透過城鎮之心 提升縣市主體性             林盛豐 即使條例通過 預算嚴審把關               曾巨威 篇四、國土計畫追蹤算帳 國土規劃及氣候變遷                     余範英、邱文彥 開發到管理 部門規劃、地方治理    

   陳繼鳴 國土法轉軌漏洞與建議                楊重信 決策政治與規劃文化                  黃書禮 上位願景與承擔 支撐機制轉軌         林盛豐 納入公民訴訟條款 全民監督            詹順貴 面對自然 人不能勝天                    賴建信 清點農地質與量 推短中長程措施         陳吉仲 影響國土規劃:違建、前瞻、土地徵收  曾旭正 公民團體建議            第二步:擁抱家園-韌性城市與高齡社會 篇五、高雄氣爆餘生 重建韌性城市 FEMA案例與防災整合體制    李鴻源 檢視氣爆與石化工安     

        沈世宏 石化產業與高雄願景             沈健全 韌性都市概念與落實             陳亮全 永續都市盤整規劃案例         陸曉筠 篇六、地震頻傳 都更防災演義 地震帶上思索韌性應變         邱文彥 即時地震預警上線             蕭乃祺 減災需都更及複合對應          鍾立來 「情境導向」防災早該啓動      陳亮全 行政程序和居住正義 端視整合意願     陳伸賢 都更方向策略 安全不可偏廢     張溫德 地震防、救策略 研習成長         李清安 推動多元都更 適性角色發揮     張金鶚 城市治理的韌性與永

續         洪啟東 面對容受力 成立防災專責         李鴻源 公部門回應 篇七、當你老了回首家園 營造活躍、健康老化 銀色經濟環境     邱淑媞 集體長壽急增下 政策因時制宜      陳亮恭 高齡社會 科技因應、社造協力      黃榮村 補強交通規劃 由老人需求思考         濮大威 因應高齡社會乃歷史性挑戰         曾旭正 三層老年經濟安全:社會保險、職業保險、個人儲蓄   胡勝正 篇八、一起回家 看後山原鄉 前言                             邱文彥 金山倡議農地農用 與候鳥同棲      邱銘源 返鄉歸田 天生地養    

             賴榮孝 注入文化質變 活躍老化新家         楊玉平 談原住民健康照顧 建言社區長照     陳士章 助花東父老 救偏鄉交通             褚志鵬 智慧韌性農村社區 需三造四助      李永展 盤點統合需心力 配置資源要有效     吳肖琪 農村老化嚴峻 超高齡社會:田園將蕪胡不歸     蘇煥智 活絡產業 調整政策 農村回春 青農回鄉      曹啟鴻 篇九、檢視高齡社會 再造宜居家園 面對年金改革 步入老齢化少子化      林萬億 城鄉空間結構 應生活方式調整        曾旭正 扶老攜幼 善用既有資源             邱淑媞 退撫

基金財務窘境非一日造成           朱雲鵬 引進市場機制 進入長照體系           龔則立 投資產業 建設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    林盛豐 第三步:重建再生-都市更新、都市計畫 篇十、全國國土計畫 可預見的困境與挑戰 前言                            黃書禮 國土計畫關鍵在於整合            陳繼鳴 總量管制 釐清部門計畫空間規範  林盛豐 盤點農地問題 打造農村三生發展                 陳吉仲 治水建立暴雨水管理 處置環境、農地違規         楊重信 檢討環評 補足海洋缺口 國土規劃攸關政局政治     邱文彥

專家學者迴響 公部門回應              結語                        曾旭正 篇十一、探究都更失靈 癥結與省思 前言                                余範英 沿革中檢視都更政策、審議效率        邊泰明 非計畫性增量的容積 恐違背公平合理   賴宗裕 都更凌駕都計為人詬病 追求目標本一致    李欽漢 台日都更機制比較、建言                何芳子 糾正行政怠惰 建立都更公私夥伴模式    楊重信 落實細部計畫 著手目的性調查通檢        林盛豐 討論與回應                      

    篇十二、後工業化台灣都市計畫法的大挑戰與跨越 都市計畫擬定與通盤檢討          邊泰明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審核及大眾參與探討-以新北市為例  金家禾 都市計畫開發制度與實踐         李得全 司法院都市計畫違法審查訴訟的執行與規劃制度衝擊      周志龍 與談 討論迴響       後記 附錄 基金會活動與國土計畫法歷程   序 漫漫長路的期待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晚間十點半,在立法院躺了二十三年的《國土計畫法》終於三讀通過了。院內燈火昏黃,往事歷歷,真有不堪回首之感。本法能夠通過,我要感謝王金平院長、洪秀柱副院長和各黨團的支持;也要特別感謝林淑芬、田

秋堇、高金素梅等委員、詹順貴律師,以及余紀忠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和重要成員林盛豐、李鴻源、陳伸賢等先進的賜教與協助。   《全國國土計畫》於民國一○七年四月三十日依法公告,但後續的縣市國土計畫及功能分區的完成,仍有諸多挑戰。目前各地方政府的人員、經費和經驗,參差不齊,能否如期完成各地方政府的國土計畫,恐不無疑義;此一困境,是否成為中央修法推遲地方國土計畫送件、延宕本法三階段架構落實的理由,更令人憂心。此外,農地裡農舍和工廠濫建,早已威脅水土和生態環境,政治人物如果仍在選票考慮下,持續以輔導合法和一再放寬大限的鴕鳥作為,將會是今後國土計畫最嚴峻的課題。   國土保育和永續發展,是本書的關鍵議題

。相關立法雖如漫漫長路,但眼前如何落實,更具挑戰。我期待台灣有更多的「政治家」專注於福國利民的法案和事務,而不是被既得利益綁架、汲汲營營於下次選舉的「政客」。我也祈求國泰民安,天佑台灣! 邱文彥 序 龐雜與簡約:國土計畫的專業參與及民眾參與   利用寫序的機會,整理台灣國土層次空間論述與國土計畫法發展的歷史脈絡。國土計畫涉及的議題極為龐雜,舉凡人口、產業發展、氣候變遷、山林、海岸海洋、原民部落、農田水利、防災、交通、大面積違章工廠、空間美學、行政區劃等等,無所不包,各方專業都有其關懷,各方NGO團體也以國土計畫之立法與計畫推動為戰場,試圖運用國土計畫達成各自多年陳情抗議之目標。   

由於國土層次的論述、國土計畫的操作、國土計畫法內建的機制、中央地方權責分工,無論官、學、規劃專業,都欠缺操作經驗,亟待大量密集的參與、溝通、共學。   傳統媒體及精英治理時代似已式微,而社群媒體與網紅洪流橫掃。但正如民主的缺失,要以更有品質的民主來矯治,社群媒體與網紅的亂流,要以高品質的內容來矯治。針對國土規劃這種龐雜巨大的議題,我們更應努力以新媒體、更活潑的傳播策略,與年輕一輩互相學習,共創對年輕一代能理解的價值與內容。 林盛豐 序 行動起來才會有進度   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就是要化「繁」為「簡」,當我把各方專家所言所論一一看完,得到對「國土計畫」該如何遞次實踐起來的感想:必須先由本

書的每位作者提供簡單的三部曲步驟;第一,二○一九年還有九個月,行動步驟是什麼?第二,哪三塊區域應開始行動起來?第三,區域政府裡哪個單位應負責主其事?   只要有了開始就必有進度,「斯土」不過塊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土地,「斯民」也只有兩千三百萬餘中的部份人口,不是嗎?!   最重要的是,本書彙整共九十一位作者的各三條建言,所以,我們總共有91×3條實踐行動方案,待政府參考後,加以遞次完成。按此行動方案去做,我們到二○一九年年底想必能交出相當的工作成績來。 於幼華 第一步 國土永續-法的歷程與挑戰篇一、催生國土計畫法回溯催生過程邱文彥過去以「人類」的產業為主,現在則考慮「自然」承載量,反映

國土計畫的必要。國土計畫法的催生過程,最早可回溯至「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直到「國土空間發展綱領」,又過去經建會曾擬出的「國土計畫法復育條例」。在當時推動的國土三法: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和海岸法,海岸法已通過,並正式實施;國土復育條例,目前內政部的構想是融合到國土計畫法中。因此未來國土計畫法的內涵,到底應包含哪些是討論的重點,特別是李鴻源部長過去在國土防災地圖資訊的建置與想法,如何融入國土計畫非常重要。另一問題是以內政部的位階,能否承受未來國土規劃的職能?例如環境資訊,將來是在環境資源部;海域部分有海洋委員會,將來有國家海洋研究院能產出海洋資訊;國發會中也有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這都是重疊

的。這導致部會間的協調更顯重要。今特別請海洋學界胡念祖前輩,就海域部分引領深入思考。海岸法推動後發現許多問題:近岸海域範圍是水深三十公尺,還是三浬的地方,又能源局提出三十六塊堤防海域可開放申請海上風力發電。目前國家型計劃推動的海陸風機千架,已有多架風機超過三浬的範圍,未來海域如開放個別申請,將有海上秩序問題。最近通過海洋委員會的組織四法,對海洋規劃總體的看法,未來海陸是否分家,也是國土計畫法中需要討論。又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土計畫法的關係;中央山脈保育區中,九○%都跟國土計畫法有密切關聯,原民領域如何處理?原本希望國土發展這個基本法能在各部會之上統籌協調,這最後一個會期,又遇到選舉,時間有限下是

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三個版本,第一版本是行政院草案;另有黃昭順委員的國土復育條例,這承接 二○○七年張景森提出的版本;還有內政部的版本,依照原內政部版本,又含括一部分海洋資源地區,而今海域已有海域管理法,這中間銜接的環節要做些討論整理。整體來說,今天要請賜教的是:進行中的國土計畫法應該用什麼角度來思考各部會互動的關係,以及國土計畫法內容應該含括內容。

中共「灰色地帶」戰略下海上民兵之運用

為了解決海洋資訊的問題,作者阮學文 這樣論述:

當前中共正積極為海上民兵展開裝備的更新,並調整任務屬性與訓練方式,使其更能勝任解放軍海軍助手的角色,隨著中共在黃海及南海上運用海上民兵與其他周邊國家的海事衝突的案例中,均可見中共海上民兵船的足跡,可見其在中共對於海洋事務處理上扮演著積極且重要之角色。灰色地帶概念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將中共在東海及南海的各項行動,視為中共運用灰色地帶的典型案例,且認為對於區域安全構成主要威脅,藉由灰色地帶的模糊性及不對稱性等特徵為手段,在不引起雙方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前提下,採用漸進式的來改變地區現狀,並威脅既有的區域安全秩序。利用當前既有的軍事理論和相關法律條文無法應對條件下,威脅美國所主導的南海

區域秩序,而美國除重新調整其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之外,也在既有的安全架構底下,重新定義中共海上民兵對區域安全所形成之影響,並積極拉攏盟國共同應對中共所帶來的挑戰。研究發現中共為更有效的管理海上民兵部隊,現正加速其智能化發展及運用,確保能應對未來之戰爭挑戰。其次,中共海上民兵未來之訓練模式也隨著海上維權與後勤支援等任務屬性之不同,適時地融入軍隊與海警部隊實施聯合訓練,朝向實戰化方向前進。最後,中共將會針對海上民兵在執行軍事任務時,所需完善的相關法律條文持續增加與修訂,已完善其執行任務時之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