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來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漢語來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申祐先寫的 韓國漢字音歷史層次探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苗瑤與漢藏語的觀點看古漢語冠鼻音聲母 - 月旦知識庫也說明:中古漢語發音方法類型的來源:從苗瑤與漢藏語的觀點看古漢語冠鼻音聲母. 並列篇名. Sources of Middle Chinese Manner Types: Old Chinese Prenasalized Initials in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際漢學研究所 王恩美、何石松所指導 黃奕學的 客語與韓國漢字詞同形詞彙之古漢語成分比較研究 —以「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特有詞彙與相對應之韓國漢字詞為例 (2011),提出漢語來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語詞彙、韓國漢字詞、古漢語、詞彙比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孫天心所指導 江佳璐的 越南漢字音的歷史層次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越南漢字音、越南語、漢語音韻史、越南語音韻史、語言接觸、漢語方言、歷史語言學、音韻層次、借詞、音韻演變的重點而找出了 漢語來源的解答。

最後網站得- 维基词典,自由的多语言词典則補充:來源 编辑 · 康熙字典:第367页第31字; 大漢和辭典:第10137字; 大字源:第691页第16字; 漢語大字典:第2卷第828页第3字; 辭海:第513頁第6行第2字; 宋本廣韻:第529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漢語來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韓國漢字音歷史層次探析

為了解決漢語來源的問題,作者申祐先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常有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問起:為什麼韓國人和閩南人、客家人的語言很像,他們是不是來自相同的祖先?   其實,韓國人和說閩、客語的人分屬不同的語族,但在歷史上,韓國與中國有密切的接觸往來。   在漫長的接觸歷史中,韓國移植輸入了早晚各期的漢語,形成「多層次」的韓國漢字音。   本書的著眼點在「層次」,以此分析探討韓國漢字音的古漢語來源。   根據這樣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經歷過長久而密切的語言接觸,韓國人的日常語言,包含有大約百分之七十的漢語成分,兄弟之邦的韓國,與我們的關係,是多麼的親近。  

漢語來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8月26號,中國的內蒙古教育廳發布了一項「雙語教學」新政策。當地以民族語言授課,也就是用蒙古語教學的小學與初中,從9月開學開始,「語文」課必須要改用普通話教學,並且採用國家統一的教材。在接下來的兩年,政治、歷史的課程也要陸續跟進。這項政策引起了當地居民巨大的反彈。許多內蒙古的人超級不爽,有的上街抗議、有的家長帶頭讓小孩罷課,也有的是老師跳出來反對,說這是文化滅絕啊。甚至一間本來可以收一千多人的學校,搞到最後真的來註冊的只有10幾個。還有家長突破警方封鎖,把被關在宿舍的小孩接回家之類的。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很多地方都有示威遊行,警察也有武力鎮壓,消息來源很多也很亂。

你可能會問說改用普通話教學有需要這麼生氣嗎?而且官方的說法看起來,這個政策帶來的改變其實很小。而且雙語教學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不好啊。從教育開始,給少數民族一項跟多數人溝通的工具,減少對話的障礙,對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嗎?

以台灣的經驗來看,我們都知道改變語言教育這件事情很嚴重,但是內蒙古的狀況跟當初台灣不一樣啊。這個政策影響到的範圍不大。內蒙古的人口組成跟西藏或是新疆比起來,漢化的程度高出很多。現在大概2400萬人裡面,真正的蒙族人只有大概460萬人,也就是17%,還不到五分之一。剩下的其實通通就都是漢人。然後這不到五分之一裡面,又只有60%的人的母語是蒙語。所以在當地學校其實有分成兩種,一種是跟其他地方一樣,所有課程都是漢語授課。另一種就是從頭到尾,都是用蒙文教學的「民族語授課學校」。

民族語授課學校中,數學、自然、地理歷史通通都是用蒙文教學而且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本來就有漢語教學。這次的政策就是說,這些”用蒙語教學的漢語課程”,要改成”用漢語教學的漢語課程”。本來學校裡有教的蒙古語課,保持原樣不會變動。除了剛剛講到的政治及歷史課程未來改以漢語教之外,其他什麼數學地理之類的也沒有改變。這樣看起來不就是幾乎沒什麼變更,為什麼大家反應會這麼大?

因為說到底這個就還是在限縮蒙語的環境啊。可是以一個國家的立場來說,人民能夠用同一種語言溝通,好處不是比較多嗎?只要不是用打壓的方式來推動語言,對這些民族來說不是也有好處嗎?可是並不是整個內蒙古大部分人都無法用漢語溝通,是要那種老一輩真的一直都住在牧區的人,才會有漢語溝通不便的問題。而且這些民族語授課學校,本來就有漢語的課程。現在中國政府在一個其實沒多少幫助的地方大做文章,就讓人覺得存心要亂搞。

尤其在少數民族的政策上,習近平打從一開始就在瘋狂的打壓少數民族啊,怎麼可能在其他地方是用強硬手段叫人家漢化,換成內蒙古就變成真心為了人民著想。還是說他跟內蒙古有什麼姦情?而且還可以從幾個方向來看這件事。一個就是蒙古文化越來越被限縮,那個不滿在這一次爆發出來嘛。內蒙古其實整個生活環境就已經是漢語霸權了,公共設施啦、娛樂啦、媒體啦,幾乎都是漢語的天下。大概跟台灣的客家話差不多吧。而且這個政策發布的前幾天,唯一一個純蒙語的社群軟體BAINU被中國政府禁止啊,這個政策應該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吧。另外就是除了語言,接下來政治課程跟歷史課程也會被影響啊。歷史課怎麼教影響有多大,我們台灣人都很清楚嘛。它現在限制只能用國家審核過的統一課程,這個一定有問題啊。

而且世界上官方語言不只一種的國家明明就一大堆,比如說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等等,難道這些國家的人民溝通全部都有問題嗎?他們會挑出一種語言當作共通的溝通語言,在中國就是漢語啊。推廣共用的語言不需要打壓地方的語言啦。是不知道一個人是有辦法同時學習多種語言的嗎?

語言上不用打壓地方語言沒錯。但是在這次引發反彈的民族語授課學校,如果沒有全面用統一的課本,主要都用蒙語在教學,培育出來的學生,在觀念上一定會與其他漢語體制上課的學生有落差吧。這個不用考慮嗎?我在美國去過很多印第安保留區,因為跟美國主流制度不一樣,人的想法真的也不一樣,這沒有好壞的問題,問題是很多企業不願意進去投資,因為大部分企業為主流打造,在保留區產生落差的時候,它為什麼要擔這個風險?所以很多保留區真的沒有工作機會,真的很窮。

不過一個社會本來就應該可以有很多樣貌。對想要留在內蒙發展做在地創生的人來說,在民族語學校上學,生活在漢語的環境,培養出對兩種語言文化理解的人才這樣不也是一種正面影響嗎?重點是是否有給這些人選擇的權利。跟中國政府講選擇的權利就考倒我了。以目前習近平的做法來看,為了社會及他自己政權的穩定,他沒有打算給人民太多選擇。所以這次就是打著雙語教育的名字,目的是更加削弱蒙語的地位。

我是覺得要改語言政策可以,但一定要民間參與啦。在很多國家教材裡只是改幾個字,都要經過由政府委任的委員會通過,這些委員就是由校長,家長,學者,甚至學生代表來組成,經過充分討論之後,才能改。你如果經過這個過程,公平公開透明,反彈就不會這麼嚴重。不過民間參與這個事,在中國有可能嗎?我特別希望中國的觀眾,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客語與韓國漢字詞同形詞彙之古漢語成分比較研究 —以「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特有詞彙與相對應之韓國漢字詞為例

為了解決漢語來源的問題,作者黃奕學 這樣論述:

韓國漢字詞與方言比較多數為語音分析,學者們多認為客語與韓國漢字詞的發音相當接近,然而在少數詞彙比較研究中,卻得出客語詞彙與韓國漢字詞相似度低的結果,此音義不同調的現象,引發本文對詞彙研究的興趣,在前人的詞彙研究中,學者們雖肯定客語詞彙與韓國漢字詞與古代漢語有著深厚淵源,卻未進一步討論,也許以此切入,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是以本文從古漢語層面討論客語詞彙與韓國漢字詞的關係,並從詞彙比較差異中,分析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在「客語能力認證考試」客語特有詞彙及其對應之韓國漢字詞的範圍中,以韓國漢字詞與客語詞彙進行對比後,發現兩者多數承於古代漢語,由於客語及韓國漢字詞形成時,承自相近時期的古漢語來源,所以

兩者有許多同形同義詞彙,但又因詞彙發展環境不同,而產生同形異義詞。

越南漢字音的歷史層次研究

為了解決漢語來源的問題,作者江佳璐 這樣論述:

越南漢字音,指越南語裡借自漢語字、詞的讀音。漢語和越南語的接觸從先秦就開始,漢、唐以來更為頻繁。從歷史的記載及語言的證據看來,這一大批漢語字、詞的讀音是多次借入越南語裡的。由於語言演變,不同時期借入的漢字音,往往具有該時期的音韻特徵。一般認為,漢字音系統是中古晚期傳入越南的,然而此系統中卻存在許多不一致的對當關係,表示越南漢字音有分層的必要。本文主張把越南語的漢語借詞納入越南漢字音的研究,利用既有越南漢字音的記錄,加入中古音韻地位的資訊,建立「附錄一、《漢越字典》越南漢字音總表」。此外,再加入前人認定為漢語來源詞、卻未被收入《漢越字典》的越南漢字音,以及本人自行考察而得、原來未被注意的越南漢

字音例證,建立「附錄二、越南漢字音異讀字音韻表」。根據這兩個資料庫,利用漢語和越南語雙方面的音韻演變線索,重新為越南漢字音分層。本文結合漢語和越南語音韻史的研究成果,重新提出用以分層的音韻條件,對歷來越南漢字音的研究法作了修正。以聲、韻、調的結合分層條件,共分析出上古、中古早期、中古晚期、近代等四個層次,並說明足以區別各階段的音韻特徵。值得注意的是:上古與中古早期的層次,例證的比率較低,反而是中古晚期及近代的比率較高。這可能是因為長期與漢語接觸,晚期的層次大量覆蓋早期層次所致。本文還發現,越南漢字音所反映的南方漢語方言特徵,經常與其他層次重疊。由於南方方言具有存古的特徵,因此在分層時,必須小心

區隔越南漢字音所反映的存古現象是否為近代的方言移借。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許多過去被認為是上古借入越南語的層次,由聲韻搭配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中古早期以後的層次。本文認為,越南漢字音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漢語知識系統和歷代漢語方言雙重影響下的結果。這個漢語知識系統,就是用來讀書考試賦詩、貼近於韻書、韻圖的系統。根據本文分層的結果,這是一個以中古晚期漢語為基底,卻又帶有若干存古現象及近代方言色彩的系統。知識系統和實際語言在競爭及妥協之下,有的語言現象會被掩蓋,但還是會有重要的語言訊息殘存下來,這使得越南漢字音成了一個雜揉非語言現象和語言現象的混合體。正因為如此,越南漢字音的分層才益發重要。本文不把

目前認定的越南漢字音當作一時一地語言現象的反映,只是儘量從中提取出可能反映語言事實的成分,結合其他較可能缺少人為比附的漢語借詞材料,從一字異讀的角度,逐字逐音處理各漢語來源詞的成因,希望剔除各種非語言因素所造成的表面現象,發現其中的語言事實,進而了解越南漢字音作為構擬古漢語音韻史的證據性及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