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熱水爐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吳泉源所指導 翁書偉的 替代能源的榮耀與哀愁:從瓦斯車在台灣的困境談科技的政治鑲嵌 (2010),提出煤氣熱水爐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瓦斯車、替代能源、政治鑲嵌、科技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傅大為、吳泉源所指導 秦先玉的 「蒸煮」幸福:台灣戰後廚房電氣化發展,1945-1970 (2010),提出因為有 家電(業)範疇、電鍋技術、婦女炊煮技術、美援技術轉移、幸福電化家庭的重點而找出了 煤氣熱水爐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煤氣熱水爐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替代能源的榮耀與哀愁:從瓦斯車在台灣的困境談科技的政治鑲嵌

為了解決煤氣熱水爐英文的問題,作者翁書偉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議題主要是以台灣能源議題中的替代能源為起點,從我們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汽車能源著手,討論以液化石油氣(LPG)為燃料的瓦斯車在台灣正式推行二十餘年來所面臨的困境,與台灣社會面對科技物的特殊性質,和科技系統進入台灣後鑲嵌在政治環境中以至於窒礙難行的特殊現象。 瓦斯車在台灣的困境,反映出的不只是政府施政或科技政策上的缺陷,也不只是單純的「科技疑慮」或適應期的短暫現象,隱身在這些表面問題背後的是:台灣社會與台灣政治環境對於一套新進的科技系統有著特定且難以撼動的處理原則,我的假設是:現代社會中,科技系統進入社會實行之前,勢必先進入該社會所處的特定政治環境,包括立法、行政、監督等等

部門,而台灣政治環境對所擁有的這套特定且難以撼動的思維,才是科技系統成與敗、萌發或消失的關鍵原因,我的研究先從台灣的氣體燃料歷史著手,逐步耙梳台灣1930年代起的瓦斯車發展圖像以及瓦斯車的系統制度建立過程。從中我們會看到瓦斯車是一個被台灣政治環境拆解的科技系統,瓦斯車系統在進入台灣社會之前就已經被去系統化,而無法發揮科技系統原本的功能,瓦斯車因而在台灣是一個難以使用、充滿疑慮、掙扎而生,而且優勢被弱化的一項科技。 台灣政治環境受瓦斯車與氣體燃料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影響,始終無法放下對瓦斯車系統安全性的顧慮,帶著這樣的顧慮以及對科技系統實行於台灣社會脈絡的不了解,將同樣必須以系統看待的瓦斯

車拆解,但卻無法拼湊回去發揮功能。瓦斯車於是在台灣推行二十餘年後依然陷於困境。從瓦斯車在台灣推行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瓦斯車是一個從其它國家引進,並且作為一項改裝車輛的替代能源系統。若只是依照各單位權責分工制定、實施各項規則,沒有以系統的概念面對科技系統,將如瓦斯車一般錯失在台灣萌發的契機。

「蒸煮」幸福:台灣戰後廚房電氣化發展,1945-1970

為了解決煤氣熱水爐英文的問題,作者秦先玉 這樣論述:

摘要 本論文主題是1945-70年代的廚房電氣化發展。1960-70年代台灣的家庭與廚房生活正經歷著一場物質革命,過程中,廚房電器日漸主導家庭生活節奏。經由分析家庭電氣化文化意涵演變、電鍋四階段發展史、以及諦造家用電器消費社會的技術,本論文嘗試釐清國家、技術、性別文化,如何相互交織出現代化家庭的面貌之一,同時,論文也嘗試分析這個過程對於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透過本論文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首先是日治到1960年代家庭電氣化文化意涵的轉變:概念上,當代慣稱的「家用電器業」、「家用電器」,從日治到1950年代末期仍未成為一產業分類、或是大量使用的指稱;產業上,戰後電工業發展則以國防軍需、電

力建設等為主,民生日用電器仍未成為重點。1960年代初期,電工業者從建構家用電氣器具/業論說,到成立家電部門組織等,逐步全面性轉換了日常生活電器與電氣器具產業意涵,使之承載著性別與家庭意涵。(二)間熱式電鍋,既是電工業者推動廚房電氣化的試金石,同時,它的誕生過程,更是具體呈現上述戰後電工業發展方向。依據政府協助民營工業方式,呈現出國家並未計畫式發展廚房電器。技術轉移方面,雖然大同電鍋TAC-6與日本東芝ER-4自動電器釜「類似」,但是,兩者誕生的炊煮文化、產業技術與社會脈絡不同,台灣電工業者勢必需要針對轉移的技術進行調整。加工技術、電力政策與飲食文化等因素,共同形塑了電鍋的在地化發展,這些在地

化技術並呈現出技術後進國工程師、黑手、女工、女性職員、同仁眷屬、以及女性家政專家的變更、改進等技術能力。另一方面,男性主導的工程師職場文化、美援家政學課程規畫以及科學廚房意識形態,這些因素既侷限女性家政專家參與廚房測試的程度,又間接強化廚房科技朝向適合家戶使用方向發展。(三) 論文重現1960年代電氣與氣體炊煮系統競爭過程,並以之為背景,解釋當時電鍋多功能料理敘事持續更新、電爐「失敗」等現象。使用上,鄉村地區農戶與城市地區非農戶不同的電力設備、經濟能力、家庭結構與飲食文化,造成電鍋多功能料理敘事與實際使用情形各行其事。依據職業與族群因素,城市外省中上階層軍公教家庭是第一波電鍋使用者之一;從「工

作過程」概念分析1960年代煮飯、電鍋料理家務,上述核心家庭主婦仍須扮演總籌者角色。對比之下,直到1969年鄉村地區農戶家庭的電鍋使用延緩現象,則與家庭型態、飲食文化與炊煮家務性別分工相關,最後,廚房電鍋化的影響也表現在貶抑婦女的炊煮技術。(四)廚房電氣化推動過程,電工業者面對種種不利實況,包括國民所得不高、有限內銷市場、工業發展為重的電力政策、工業發展優先的節約消費主張、以及不熟悉家用電器的使用者等,電工業者首先從意識形態著手,將日常生活電器「奢侈品」形象除魅,繼之,採用「第一次生產力運動」期間,自美、日轉移的廣義市場行銷技術,電工業者大量「製造」了一套性別化的「廣義技術」,諦造了家電器具消

費社會,以利廚房電氣化推動。關鍵字:家電(業)範疇、電鍋、婦女炊煮技術、美援技術轉移、幸福電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