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井區公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玉井區公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牧瀬稔寫的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 和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的 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區公所-南區也說明:為維護行人安全及用路人之權益,南區公所110年11月19日下午15時00分於藍晒圖文創園區前舉辦「騎樓暢通誓師大會」,由蕭琇華區長帶領警察局第六分局副分局長郭進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生產力中心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姚昭智所指導 蔡芳宜的 地震企業持續營運計畫研究-以玉井儲蓄互助社為例 (2019),提出玉井區公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持續營運計畫、玉井儲蓄互助社、BCP。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宗憲所指導 陳淑眞的 我國地方政府行政區劃分調整評估指標建構─以臺南市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行政區劃分、行政區劃、臺南市的重點而找出了 玉井區公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即時新聞 - Vexed.Me則補充:台南市安定胡麻節產業文化活動今上午登場,安定區公所與農會霸氣準備了2800份麻油雞飯供品嘗,現場人山人海,農會推出消費滿. 聯合新聞網 2021-11-21 11:36:04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玉井區公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

為了解決玉井區公所的問題,作者牧瀬稔 這樣論述:

  在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有的地方行政機關可以在短時間達到目標,也有花費多年才開花結果。箇中差異何在?作者認為主要是「把理所當然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做到理所當然的事情後,再多加一把勁,會得到更好的成果。     本書將理所當然的觀點以及多加一把勁,歸納成20個成功法則,提供「點子」給讀者們,為推動地方創生帶來一些創新想法和觀點,帶動地方產業永續與重生。     本書的組成包括:第一部分,說明中央進行的地方創生及在地方自治體或地域層級的地域創生之現況與展望。第二部分是從20個不同的相關面向介紹讓地域創生能夠成功的基本觀點。第三部分是針對地域創生領域中有一些成果、或是還在努力中

的地方自治體,以訪談的方式整理相關資訊。至於,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轉型為地方政府的要點,將放在第四部分來介紹。     本書的封面用了「搶救故鄉」這樣聳動的詞彙,其實是希望正在努力掙扎的地方自治體能夠清醒。另外,本書也加入了一些專欄,是由幾位地方創生相關的中小企業診斷士所撰寫的,希望能夠成為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期許本書能夠給予讀者們一些「提供啟發」的點子。如果能夠幫助讀者多思考些什麼,而萌生一些新的想法,無非就是作者寫書的目的與意義。 作者簡介   牧瀨 稔(Makise Minoru)      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副教授。

    法政大學大學院人間社會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歷任民間企業、橫須賀市都市政策研究所、公益財團法人日本都市中心研究室及一般財團法人地域開發研究所研究部後,從事現職工作。兼任法政大學大學院公共政策研究科兼任講師等。     2017年度擔任戶田市政策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春日部未來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新宿區新宿自治創造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東大和市城鎮.人. 工作創生綜合戰略顧問、羽村市魅力創出支援顧問、寢屋川市城市行銷策略制定顧問及鎌倉市行政評價顧問,同時也擔任多摩市、甲斐市、西條市等的政策顧問。     另外,亦擔任加西市元氣城鎮營造市民會議委員(會長)、厚木市自治基本

條例推動委員(會長)、逗子市市民參加制度審查委員、三芳町行政改革懇談會會議委員、厚生勞動省「活用多樣社會資源的『地域包括照護推進』環境營造的調查研究會」委員及運動廳技術審查委員會委員等的審議會委員。     座右銘是「無為之為」。 出版緣起  推薦序一 陳甫彥  推薦序二 郭翡玉  推薦序三 曾永平  序言 牧瀨 稔 第一部 地方創生的現況與展望 第1章 地方創生、地域創生是什麼? 地方創生的企圖  活化地方經濟很困難嗎?  地方創生的評價  地方創生對地方自治體的影響  為了成功實現地方創生  推動中央地方創生政策的注意事項 第2章 愈演愈烈的地方自治體之間的競爭

  自治體人口減少的未來預測  擴大都市發展?抑或是縮小都市發展?  日本未來人口預測 利益均霑的地方版綜合戰略  激戰的企業招商  第3章 透過城市行銷實踐地域創生  戶田市「競爭與共感」的推銷活動  「競爭」本位的城市推銷  「共感」本位的城市推銷  搭上成功軌道的戶田市地域創生  市民自豪感的注意要點  第4章 地域創生的各種對策  確定「目標客層」  N市決定了「目標客層」  春日部市的城市公關  城市公關的具體措施  東大和市營造日本育兒最友善城市  「聚焦」的重要性  第5章 推動地域創生的注意要點  地方創生後期是自治體間的併購?  成功案例強調的是過程  專案團隊的好處  專案

團隊的成員人數  自治體「行銷」的注意事項  未來自治體行銷的概念  第二部 地方創生成功的20 個觀點 觀點1 為了增加定居人口的基本觀點   觀點2 對應自然增加的基本觀點—已婚?單身?   觀點3 對應自然增加的基本觀點—高齡者?非高齡者?   觀點4 對應社會增加的基本觀點—現有居民?潛在居民?   觀點5 對應社會增加的線索—看準購屋及人生轉折的時間點   觀點6 城市行銷的思考方式   觀點7 「認知」對策的必要性   觀點8 選擇目標對象策略的思考方式   【案例1】 伊達市的富饒之地構想   【案例2】濱田市的單親迎入事業   觀點9 先發者優勢與後進者優勢的思考方式   觀

點10 紅海策略及藍海策略   觀點11 振興觀光的觀點   補充自然增加及社會增加的觀點   當日來回或住宿?   觀光振興也要思考消費機制  觀點12 增加就業機會的觀點  對「就業機會增加」進行區隔  以「積極進取的業者」為對象  「現無的業者」只有靠「招商」或「促進創業」  觀點13 各式各樣居民的概念  定居人口  交流人口  協力人口  人口回流  資訊交流人口  偶然的居民與選擇的居民  觀點14 設定目標的重要性  明確設定「政策目標」  「目的」及「目標」的差異  地方自治體的最終目的是⋯⋯  仔細觀察自治體的「政策目標」⋯⋯  觀點15 6W4H 的思考方式  基本的5W1

H  其實「+1W」會更好  「+3H」也很重要  觀點16 核心競爭力的思考方式  何謂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的案例  找出核心競爭力的方式  觀點17 參考先進案例時的幾個觀點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  負面教材  亞歷山大.格申克隆(Alexander Gerschenkron)假說  運用優良案例與不良案例的注意事項  觀點18 先進案例不等於成功案例  先進案例不等於成功案例  共通點愈多愈有可能移轉  職能(Competency)  觀點19 居民滿意度及居民接受度  何謂居民滿意度  提高居民滿意度的要點  何謂居民接受

度  觀點20 情境分析法  何謂情境分析法  情境分析法的歷史  劇本規劃  對策與政策的差異  第三部 向5個順利推動地方創生的城鎮取經! 筆者訪談1  10年來在各種調查中屢創佳績—推動創新政策且成功的戶田市! (與戶田市長神保國男的訪談)  企劃部門中的企劃—戶田市政策秘書室以及有「自治體智庫」之稱的戶田市政策研究所 (與政策秘書室長梶山浩的訪談)  筆者訪談2 目標是「日本第一友善育兒的城鎮」—交出閃亮成績單的東大和市! (與東大和市長尾崎保夫的訪談) 筆者訪談3 「持續轉變中」的西條市—怎麼轉變?想怎麼轉變? (與西條市長玉井敏久的訪談) 筆者訪談4 市公所內設置「春日部未來研究

所」—深入探訪自治體智庫努力在做些什麼! (與春日部未來研究所的訪談) 從春日部未來研究所的調查研究中誕生的實際政策是什麼?—城市推銷的成果在哪裡? (與春日部市城市推銷廣報課的訪談) 筆者訪談5 何謂小規模自治體的地域創生?—逐漸聽到「丸森町」這個名字的神秘理由是? (與丸森町町長保科鄉雄及副町長佐藤仁一郎的訪談) 第四部 走向多彩多姿的地方創生 第1 章 正確推動觀光振興的基本觀點 ①關注「訪日外國人」熱潮  ②振興地域經濟,「住宿」是最佳選項  ③振興觀光要以擴大每人消費金額為目標  ④留意「觀光造訪客人數」  第2 章 維繫自治體政策規劃能力的存在:「自治體智庫」 ①何謂自治體智庫?

  ②自治體智庫的設置動向  ③非營利智庫可分為五類  ④自治體智庫的特徵 ⑤自治體智庫的意義  ⑥應該也要有議會智庫  第3 章 走向多彩多姿的地方創生  ①重視PDCA循環  ②政策制定的「鬼腳圖」  ③具體設定目標  ④為政策寫故事  ⑤從居民觀點出發的政策制定  結語  推薦序一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這本書,除了分享日本地域創生的原由及經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反省與檢討。     先摘錄本書的三句話:   創生很重要,但不是再生、也不是新生。   再生是「已死亡的事物,從死亡狀態下回復生命」⋯⋯現在是「創生」的時代。  

  這個創生的意義,必須在確實理解的狀態下,再積極的進行各種努力。   「活化地方經濟」很困難嗎?   整體來看是困難的。之所以困難,本書歸納了眾多面向;但可以肯定,絕對不是不可能。     中小企業也好,自治體也好,同樣都受到少子高齡化與全球化浪潮的擺布。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怎麼找出自身的優勢,不僅限於日本,而廣泛地向全球傳達信息,這一點有賴大家共同進行思考,並且積極投入行動。我認為這正是我們所謂的Mission(使命)、Passion(熱情)及 Action(行動)。     我認為的地方或地域創生,從串聯與創新開始。     現在正是「創生」的時代,不是

再生、也不是新生。 在確實理解創生的狀態下,透過「產學官勞言」積極進行各種努力與串聯:盤點在地DNA「人文地產景」,一同譜寫地域中天地神人的節與結、流與留、共生與共創。     我出生於戰後的嬰兒潮,成長於都會,熟悉城市的節奏及生存遊戲;2014年有幸隨著臺灣政府服務獎評選工作,實地參訪各個地方政府單位與地方串聯的接地能量,才猛然看見生活的不同面向及生命可以有的覺察及創生。深受啟發並回頭檢視人生與土地的串聯:由大地養出來的我們,返歸土塵前,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2016 年,有機會站在宜花東有機廊帶,先將花東縱谷南北180公里生氣盎然的場域,視為一個生態博物館,啟動花

東縱谷「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的全域規劃。     在串聯與創新的核心理念引導下,邀請「產學官勞言」各界人士,以4D肯定式探詢工作坊(Discover、Dream、Design、Deliver)來做串聯的想像與點燃熱情。用活動策展的行動方案留下地方故事、串聯各地人事地物景,留下地方故事,構成一個動態多元的立體腳本,吸引更多人前來吸收養分甚至成為其中的一個因子。每個人從自己出發,行腳花東縱谷,由特色串聯,朝向繽紛多彩的創生。     在花東地域創生的實踐中,思忖良多;看到本書《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更是引發諸多共鳴,喚起不少心路歷程。特別感謝牧瀨稔團隊的努力與付出,

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出地方創生成功的20個基本觀點及五個訪談故事,實屬日本推動地域創生的成功法則與心路歷程。推薦給任何對地域創生感興趣或正在實踐路上的朋友,相信必定受益良多。     本書的第四部分,提及觀光振興,扣回到旅遊「產」業。以地域創生為目標的觀光旅遊在帶進消費、支持創生的同時,如何在可控制的條件環境下有序發展?產業發展與觀光振興齊頭並行,以地方DNA為核心,創造地方差異與特色,建立地方認同感;同時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一旦失衡,對地方帶來的將不是創生,而是災難。     在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的今天,既要留人在鄉村,也要資源流入,「留」與「流」如何補償?我想不管是「留人」還是

「流入」,都需要透過政府或社會力量,結構化地支持地域發展,也正是作者所呼籲的「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我希望所有生活在地方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安居樂業、共創地方;同時也期望來訪的旅人,不是走馬觀花的奔走,而是享受地方的行旅。     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與場域,未來是什麼?     我又再一次思考創生的關鍵性問題:地域的定位與未來(明天與後天)。如何從後天的生態系場景,在今天的地方場域,建構一個多元發展的明天。     本書提示了為了要迎接春天與清晨,亦即為了生存勝利,需準備的基礎。我們都是未來的譜寫者,也許本書會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行動能量。期待這樣的

紀錄與分享,可以帶動各界更積極的創新與串聯。在創意城鄉中,鼓動更多的聚落人才,老中青嫁接,有如產業舞台上,戲演的好、陣頭強,吸引的人愈來愈多,地域自然愈來愈有生機!     最後,藉此希望:共同創造美好的新時代,走出臺灣的經驗與模式。   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易遊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甫彥   推薦序二     地方創生願景絕非是一種烏托邦想像,它需要制定長期和綜合的振興策略,來逐步達成和實踐地域再生。此外,臺灣民主化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的政府角色、職能與公民社會關係,不但得就迫切性公共政策議題重新思考,而且治理模式也要隨著社會型態轉變而調整,尤其

是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都會區域化及城鄉差距、社會人口高齡化及減少的嚴峻態勢和問題,更是不可墨守成規。     行政院2019年1月3日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就是嘗試突破臺灣實施地方自治長期累積下來的包袱和障礙,有策略地協助打造地方永續發展和產業振興創生的根基;希望透過一個新的思維、新治理的機制及模式,來達到地域再生目的。地方創生的社會實踐,不但仰賴由上而下的國家發展政策引領,動員各種有形無形的社會、人力及智慧技術資本,整合各部會資源;更要仰賴有為能幹的基層公職人員、聰明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在地的社群及參與。其中成敗關鍵的核心就是人,尤其是地方自治體及其所有成員。    

 如果地方治理主體,首長及其成員們,能夠秉持共好、分享和愛鄉情懷,針對在地根植的社會情境、日常生活習性和產業發展困境,主動積極創意作為,喚回民眾信心,甚至與時俱進培養21世紀地球公民意識,重新設定地域發展目標及建設標的,找出困境因應對策和辦法,聯結民間智慧及創業經營人才,逐步邁向繽紛多彩的地域創生願景,絕非是海市蜃樓。     《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讓我們見識到鄰邦日本地域創生成功的城鎮經驗及創意思考作為,特別是積極主動的地方自治體首長及事務人員,如何跳脫科層體制結構的制約,展現地方政策規劃能力,運用智庫組織獻策及與在地社群集思廣益,因地制宜靈活設計巧思方略,聚焦對

象、建立品牌及強化行銷,推動地域創生振興等,這些案例確實都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同樣面對人口減少及高齡化社會來臨、國土空間及城鄉發展失衡的狀態和問題,我國政府及各界正全面深刻自我剖析和檢視,推動地方創生,希望重返地域常民生活及生計的起點,聯結在地產業、文史及生態資源情境,草根覺醒和勇敢行動追求地域振興創生。     當2019年將盡,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啟動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一整年以來所作所為,其實可視為臺灣政府主動策劃、積極結合地方與社會各界夥伴們,努力和務實面對當前臺灣社會、經濟及環境結構劇變下,在持續追求國家永續發展過程中,開始敦促「地方自治體」主動學習及積

極探索新公共治理模式的起點!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郭翡玉   推薦序三     「地方創生」這個從日本傳過來的名詞,從2019年開始,在臺灣變成了動詞。全臺灣共計有134個地方創生優先推動鄉鎮區,囊括了多數鄉村地區與原住民部落。而以地方創生為關鍵字發行的書籍,兩年內也高達近60本。在這麼多相關書籍中,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牧賴稔(Makise Minoru)教授所著的《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談了許多日本接地氣的真實案例。讀者或許對於日本的地理不是那麼的熟悉,但透過案例的介紹,對於臺灣接下來地方創生該如何走,有畫龍點睛的提點作用。  

  臺灣目前推動地方創生,由國發會統合,各鄉鎮區自行彙整提案,對接各部會的資源。而日本也為了減緩人口減少的速度,在各地方自治體也制定了「地方版綜合戰略」。作者認為地方創生提案的「聚焦」策略,必須要從「這也要,那也好」的想法切換到「選這個?還是選那個?」的思考模式。因此,日本的東大和市主打「日本第一友善育兒城鎮」、岩手縣宮古市補助不孕症的治療、宮崎縣小林市製作了點擊率破268萬次移居小林的行銷影片、島根縣的濱田市推動支援單親家庭移入的「單親迎入事業」、北海道的伊達市推動以屆齡退休為對象的促進移居措施,還有宮城縣丸森町與婚姻介紹的株式會社ZWEI簽約,推動「雞婆紅娘」的服務。以上的城鎮不謀而同

地挑選了「增加定居人口」為主要的創生策略。因此,臺灣各鄉鎮區的地方創生策略,除了著重在尋覓在地的DNA與產業振興的主要論述上,未來勢必要朝向如何讓人口自然增加,同時減緩移出/鼓勵移入的務實戰略目標前進。     另外一個和臺灣比較不一樣的機制是在地智庫的建立。文中提及於2008年戶田市政策秘書室設立了「戶田市政策研究所」,主要在於提升市整體的政策規劃能力。戶田市透過城市行銷以建立當地居民的自豪感(Civic Pride),將市民定位為參與者之一,花了兩年的時間醞釀建市50週年的Toda 50祭,從企劃到活動當天的營運,全都由市民主導而進行。並透過toco ぷり的app,除了能知道當地最新

訊息外,也可以讓市民提出建言與政策建議,並在電子平臺上引發討論與對話,讓愈來愈多的市民覺得「我住在戶田市真的是住對了!」。而埼玉縣的春日部市除了是《蠟筆小新》作者已故漫畫家臼井儀人的故鄉之外,更在市公所內設置了「春日部未來研究所」。從2011年到2019年進行了「直下型地震的因應對策」、「定居人口增加對策」、「春日部市的飲食教育研究」、「提升市府職員力與組織力的研究」、「市府大數據的靈活分析」、以及2019年提出了「春日部市教育研究」特別與當地社區合作,提出改善教育環境,以確保兒童的學習機會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的計畫。在本書的最後,作者羅列更多其他地區設置在地智庫的模式,並提出日本地方智庫與地

方銀行、大學合作的多元創生模式。     而臺灣,從民國60-70年代的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的政策之下,孕育迄今接近150萬家的中小企業,也造就了提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農漁會信用合作社林立;再加上全臺161所大學配合地方創生政策下,由教育部主導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在臺灣遍地開花。因此,各鄉鎮區公所應該要善用鄰近大學與地方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透過大學的老師與學生進行各種活化地方產業、增加定居人口等政策的評估研究;並結合在地銀行進行融資與債務管理、收益管理,乃至於在地金融人才培力的相關研究。  

  臺灣的地方創生根植於早期的社區總體營造,因而建立了深厚的社區資本。若能透過此次地方創生資源的挹注,進行在地各權益關係團體(人)的橫向合作,則地方之幸。真心地希望各鄉鎮區公所「慢慢來比較快」,真正的落實在地的共識建立與人才培力之後,才有辦法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且地方也能自主執行的創生方案。   原住民族委員會產業創新價值計畫─產業聚落召集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總務長 曾永平

玉井區公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傾聽新住民的心聲

一群可愛的人

飄洋過海離鄉背井來到台灣

有著語言及文化的隔閡

武龍相信台灣的包容性

不管是哪裡人,通通都是咱自己人

相信透過我們的里長、議員、區公所專業的諮詢服務

語言、文化以及就業都不是問題

一定能夠讓我們的新住民順利的在台灣落地生根

和武龍一起愛台灣,守護台灣這片土地


📍 Facebook:https://pse.is/KYC9T
📍 LINE@:https://pse.is/KJVNR
📍 Instagram:https://pse.is/HKXDD


#李武龍 #台南市第二選區 #立法委員候選人 #立委候選人 #立委 #立法委員 #國民黨立委候選人 #國民黨立法委員候選人 #KMT #台南立法委員 #2020選舉 #2020總統大選 #國民黨 #七股 #佳里 #麻豆 #官田 #善化 #大內 #玉井 #楠西 #西港 #安定 #山上 #左鎮 #南化 #傾聽您的聲音 #小武哥

地震企業持續營運計畫研究-以玉井儲蓄互助社為例

為了解決玉井區公所的問題,作者蔡芳宜 這樣論述:

2016年0206美濃地震使玉井區成為該次地震中紅黃單建築比例最高的地區,而位於玉井的玉井儲蓄互助社也於該次地震中受損,但因地震發生時間為小年夜,故無造成互助社內部人員傷亡及營運問題,但其損害維修費用高達30萬元,維修期長達半年之久。經由美濃地震後,玉井儲蓄互助社開始重視企業防災之韌性,故本研究與玉井儲蓄互助社協議,以玉井儲蓄互助社為例,研擬一份強震後的企業持續營運計畫。玉井儲蓄互助社為金融基層輔導單位,對上為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及台南區會,對下為玉井儲蓄互助社社員,若其實施企業持續營運計畫,不僅可減少企業受災之衝擊,亦可於預期時間內恢復營運,提供互助社社員借貸之業務,使社員可於強烈地震後迅

速恢復家園。本研究針對企業持續營運計畫的擬定方式作詳細說明,並以玉井儲蓄互助社的企業持續營運計畫內容作為範例,提供未來擬定企業持續營運計畫時作為參考。企業持續營運計畫中包含架構邊擬、災前減損、緊急應變及恢復營運等四項措施,並統合上下游相關計企業一同實施BCP計畫,方能使企業於預期時間內恢復營運;當企業履行BCP計畫後,應召集相關單位檢討計畫之缺失,並逐一改善使其能符合企業之期許。企業持續營運計畫著重於災前的預防措施,本研究針對玉井儲蓄互助社的災前預防措施進行研究與提出建議措施。為確保人員於地震時可安全避難,本研究藉由大型振動台了解桌子在地震時的運動行為後,透過地震模擬器實測抗震保命三步驟是否適

合於地震時供人員緊急避難,並提出建議的避難方式,供玉井儲蓄互助社及社員於防災演習時演練。為使社員能於強烈地震中逃生,針對家具及重物抗震安全對策提出建議手冊供其參考;透過教育訓練的方式,社員可藉由互助社提供的災後建築物自主評估表,評估強烈地震後該建築物是否產生危險,降低人員於強烈地震中傷亡的比例。

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

為了解決玉井區公所的問題,作者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 這樣論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大武壠族或稱大滿族,為臺灣原住民的一支。   本書蒐羅並記錄豐富的大武壠族起源與特殊信仰文化,考據詳實。從古至今族群不斷移動,而今發散扎根於臺灣各地,透過臺灣與日本兩地的文獻,以及大武壠族後裔珍藏、重現的古謠史料,一窺此原住民族群的前世與今生,也盼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能源遠流長地保存於臺灣在地文化中。 本書特色   本書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第14種,亦是第一本正式出版專門介紹大武壠的書籍。   內容收錄臺日兩地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分析、祭典現場照片,以及11首大武壠古謠與2首大武壠族群歌謠創作。   作者簡介 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   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目前專注於南部地區的族群關係及飲食文化議題的研究。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   長期研究高雄大武壠族與恆春族群關係,田野調查過程並拍攝影像使長久保存。 王民亮   平埔族西拉雅大滿族後裔、小林村大武壠族大滿舞團團長、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總幹事。   為使大武壠的文化不會流失,號召成立素人舞團,並蒐羅古謠、編寫舞劇在各地表演。   總 序 作者序 緒 論 第一章 大武壠歷史、族群移動及組成 第一節 歷史移動中的大武壠熟番 第二節 遷徙至高雄甲仙、六龜、杉

林的大武壠熟番 第三節 遷徙至六重溪的大武壠派社 第四節 移住花東大庄的大武壠熟番 小結 第二章 大武壠太祖祭典 第一節 太祖傳說與祭祀的起源 第二節 大武壠太祖祭祀的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向頭與尪姨 第四節 1996年文化復振後至今 小結 第三章 大武壠文物典藏與應用 第一節 大武壠文物與其應用 第二節 大武壠文物在臺灣各博物館典藏 第三節 日本博物館(機構)典藏 小結 第四章 聽見大武壠的聲音 第一節 大滿舞團成立 第二節 我們想回家跳舞 第三節 找回消失的古謠 小結 第五章 現況與展望 第一節 族群遷徙及人口分布現況 第二節 大武壠族文化復振團體現況 第三節 大武壠族族群復振意義 第

四節 結論:從「去埔入漢」到「去漢變番」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林清財譯解〈搭母洛〉(提供小林太祖祭祀使用版本) 附錄二:相關歌謠 附錄三:大滿舞團歷年大事紀 附錄四:大武壠族跨部落族群共識會議聲明稿 附錄五:大武壠各資源單位(團體)一覽   總序 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總編輯 謝貴文   文化是人類求生存過程中所創造發明的一切積累,歷史則是這段過程記載。每個地方所處的環境及其面對的問題皆不相同,也必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因此文史工作強調地方性,這是它與國史、世界史的差異所在。   高雄市早期在文獻會的主導下,有部分學者與民間專家投入地方文史

的調查研究,也累積不少成果。唯較可惜的是,這項文史工作並非有計畫的推動,以致缺乏連貫性與全面性;調查研究成果也未有系統地集結出版,以致難以保存、推廣與再深化。   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後,各個行政區的地理、族群、產業、信仰、風俗等差異更大,全面性的文史工作有必要盡速展開,也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策劃「高雄文史采風」叢書,希望結合更多的學者專家與文史工作者,有計畫地依主題與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與書寫出版,以使高雄的文史工作更具成效。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不是地方志書的撰寫,也不等同於地方史的研究,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其一、文史采風不在書寫上層政治的「大歷史」,而在關注下層社的「小

歷史」,無論是一個小村落、小地景、小行業、小人物的故事,或是常民生活的風俗習慣、信仰儀式、休閒娛樂等小傳統文化,只要具有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能夠感動人心,都是書寫的範圍。   其二、文史采風不是少數學者的工作,只要對地方文史充滿熱情與使命感,願意用心學習與實際調查,都可以投身其中。尤其文史工作具有地方性,在地人士最瞭解其風土民情與逸聞掌故,也最適合從事當地的文史采風,這是外來學者所難以取代的。   其三、文史采風不等同於學術研究,書寫方式也與一般論文不同,它不需要引經據典,追求「字字有來歷」;而是著重到田野現場進行實際的觀察、採訪與體驗,再將所見所聞詳實而完整的記錄下來。   如今,

這套叢書再添劉正元教授、簡文敏教授及王民亮先生的《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為高雄的文史工作開啟另一新頁。期待後續有更多有志者加入我們的行列,讓這項文史工作能穩健而長遠的走下去。 作者序 劉正元、簡文敏、王民亮   2016年10月6日本市大武壠族(或稱大滿族)後裔在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召開「大武壠族跨部落族群共識會議」,決議大武壠族自我認同,正名獨立成族,籲請外界了解與尊重族群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下,不再以「西拉雅族」或「西拉雅族大武壠社群」稱呼。這項決定不只是民族學族群分類的重新區辨,更為重要的是彰顯了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族群自覺、自省與復振重生的歷史開創。   對於大

武壠是否有別於西拉雅,另成一族?學者意見不一,其原因可能與荷蘭時期史料及日治時期的語言調查有關。依荷蘭時期史料,有關西拉雅與大武壠的紀錄分散在東印度公司、教會與私人遊記之中,不過當時的紀錄或因紀錄者的意圖,部分紀錄內容受到質疑,如費羅禮(Ferrell)認為 Georgius Candidius 書寫臺南地區平埔原住民八個部落時,並未前去大武壠,他認為大武壠在語言與文化上與西拉雅不同,是不同的族群。另外,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依據語言資料把西拉雅、大武壠、馬卡道等分別成為獨立族群。李壬癸早期的族群分類,雖也將大武壠視為西拉雅分支,但在後續音辨和構詞的研究指出,Taivuan(大武壠)跟西拉雅、馬卡

道兩種語言似乎有較多的差異,李壬癸認為「Utrecht稿本是根據Siraya語,《馬太福音》跟《基督教義》那二部書卻都是根據Taivuan語」。李氏認為整個南島民族,語言最紛歧的地區是在臺灣,而臺灣南島語言最紛歧的地方在南部,進而推論嘉南平原有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祖居地。以上這些研究成果提示大武壠與西拉雅之間的文化差異與複雜性。   不僅是語言,人口數據的變化與傳統信仰的留存,顯示大武壠文化的特殊性。荷蘭時期大武壠在今臺南市玉井盆地與其周圍,與西拉雅其他大部落相比,人口數不及於西拉雅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但近三百年前遷徙至本市楠梓仙溪、荖濃溪中上游之後,人口數相對增長快速。依據日治時期昭和10年(

1935)高雄大武壠生活區「熟番」人數(甲仙:1,801人,杉林:2,244人,六龜:2,720人,合計6,765人),再加上內門(如溝坪)與留在臺南與其他族群共居者(如南化、楠西、六重溪、玉井等),約相當於西拉雅族人口數,然而族群人數增長比率卻遠較西拉雅高。此外,相較高雄市其他原住民族群,大武壠是目前原住民人口數最多者。   大武壠人數增長,除了避居沿山地帶,吸納從西拉雅、馬卡道人移入的地理因素之外,透過綿密的婚姻關係、生活互助,形成以親屬與姻親為基礎的南島語族社會特質;其文化融合力同時表現在傳統太祖信仰多姊妹的傳說上,使得其他族群進入大武壠生活區之後,形成具特色的大武壠文化區。   令

人欣慰的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大武壠文化復振如雨後春筍,小林、阿里關(今關山)、荖濃、六龜、杉林等地紛紛興起。其中以大滿舞團尤具特色,成立至今已分別前往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外演出,2019年莫拉克十週年之際,並規劃全國大型巡迴展演,充分展現大武壠族文化特質與勇敢堅毅的精神。災難能激發族群最為核心的特質,大滿舞團不僅透過展演古謠呈現早期生活樣貌,其組成與運作模式,同時體現早期太祖多姊妹的傳說,重視以家庭親屬關係融合部落的精神,以愛相互協助療傷,當面對如此重大災難時,能發展舞團成為新「家」性質的團體,並有創新文化走向的可能。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書分從大武壠族人群移動與組成、太祖祭

祀的起源與變遷、文物典藏與應用、舞團文化復振與療傷,以及風災後大武壠生活區的重建概況做為內容。在此之前,學術界還未有正式出版專門介紹大武壠的書籍,這本書由我們三位作者協力完成,期間感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楊仙妃館長、研究部莊書豪、余姿慧館員編纂上的建議與指導;清水純教授、博士生陳瑶玲、博士生陳由緯、助理郭萬蔚、黃郁婷、陳亮妤、許齡文、簡昊宇協助資料蒐集;頂荖濃潘麗華女士、阿里關葉志禮先生、甲仙游永福先生、日光小林徐銘駿先生等提供寶貴資料;方麗雲老師協助校稿;稻垣孝雄老師及張亦瑾博士生協助日文翻譯;巨流編輯鍾宛君、毛湘萍等提供編輯上的協助,方能成就此書。本書的編輯出版不僅是執行政府推動文化資產保存

與傳承的政策,也凸顯高雄市大武壠族群文化的特殊性與能動性,期待成為建構其族群性發展的新開端。 2018 年11 月20 日 緒論   民國98年(2009)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楠梓仙溪(旗山溪)與荖濃中上游原住民生活區重大災難,尤其是小林部落。當時因持續大雨阻斷交通,小林倖存者直到民俗上「頭七」(民國98年﹝2009﹞8月15日)才能回到原址祭拜。1 這一週的時間,電視媒體絕大多數以失親的悲戚與災民抗議政府處理不善的憤怒做為報導重點,然而,村民面對災變有著多種行為反應。久未見面的親友相遇,彼此安慰;或以「外面的人是人與人鬥,總想把別人踩在腳下;我們是與天鬥,能怎樣?」,面對無法對抗的自然界

,使用自稱的「冷笑話」來化解哀傷。他們靠這片自然山林滋養生命,自然界宛如母親;風暴來臨之時,卻又如魔獸。2 面對這樣重大的集體災難,自然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莫拉克風災影響層面廣泛,政府與民間投入眾多資源重建,以小林為例,依據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統計,重建投入的金額超過15億元,三處(甲仙小林武五里埔、杉林日光小林、小愛小林)永久屋基地共276間、小林國小、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公廨、小林紀念公園、公祠,與各項生活、就業、文化、景觀相關公共設施等,3 能了解政府與社會各界投入災難重建的努力。但是,這些重建工作偏重在硬體建設,小林大滿舞團團員徐銘駿在莫拉克風災後五年,前往日本

山田町義演前在行政院的記者會(民國103年﹝2014﹞ 7月8日)中公開的感言:   所有的硬體設施,可能已經重建好了,那⋯⋯可能大家覺得已經⋯⋯已經它好了,可是⋯⋯心靈的部分是還沒好的⋯⋯   徐銘駿中斷、哽咽流淚的話語,說出了重建最為艱辛的心靈重建工程。他所稱的心靈層面與大滿舞團致力傳承大武壠歌謠、文化與太祖(Kuba 祖)信仰有關。沈淑貞等曾針對日光小林莫拉克風災受創者集體療癒歷程的研究結果提出四大主題,4 其中之一指出過去未曾參與傳統文化的小林人因擔心文化傳統消失,開始主動學習並創新,擔負傳承文化的責任,最後並呼籲重視集體創傷的問題,即是反映與傳統文化的重新連結,對於個人生命意義的

重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災難通常能揭露社會的結構性質,包括親屬制度和其他關係的連結與維繫;而社會如何看待災害、災難以及長期的應對方式,是其環境適應與意識形態調適的指標;這些文化適應包括宗教信仰以及富警示性的民俗和民間故事。5 早期小林、阿里關太祖(Kuba祖)祭祀有乞雨儀式與唱〈七年飢荒〉的古謠, 6 即是遭遇天災時應用神靈信仰的紀錄,太祖(Kuba祖)信仰不僅能作為大武壠人遭遇災難的研究,也能藉此了解大武壠社會與宗教信仰的文化適應模式。   基於上述的體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民國106年(2017)進行高雄地區大武壠族傳統民俗的調查計畫;除了廣泛蒐集小林、阿里關、荖濃三地的太祖祭祀

與相關民俗之外,更前往日本國立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等三地,探查日本博物館收藏大武壠文物及保存情形。另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楊仙妃館長並親自前往國立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該館贈送淺井惠倫、小川尚義的數位檔案,收穫頗為豐富。   在此同時,同年(2017)原本想要持續大武壠的專題調查研究,並獲得包含日本清水純、中研院臺史所洪麗完、臺大胡家瑜、政大黃季平、高師大劉正元、吳玲青、高苑科大簡文敏、呂怡屏、小林王民亮等專家學者初步同意參與大武壠的完整性研究,團隊期待能在民國108年(2019)莫拉克風災十週年時,做更為完整而周全地呈現大武壠文

化與重建的成果。然而,此項計畫經額較高,在經費不足情況下,只好另以出版書籍代替,這是本書出版的緣由。   大武壠的調查意義,不僅是在學術方面描述大武壠的人群遷移過程、宗教信仰及文物等,同時也試圖呈現風災後他們特別強調的文化主體性及心靈重建面。總統府在民國105年(2016)成立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其中除原住民各族代表及專家學者外,更聘任平埔族群代表三人,試圖在官方認定的原住民16個族群外,重新確定臺灣平地原住民的定位。過去大武壠一直被放在西拉雅族的架構之下,對此,多數族人的心聲是認為自己並不隸屬於西拉雅族,族名自稱為大滿族或大武壠族,民國100年(2011)成立的大滿舞團即是以

此命名,這幾年來他們努力跟外界發聲的目的也是在告訴外界:「我們的名字叫做大武壠」。其次,莫拉克風災後的傷痛經驗,除了讓他們遭逢失去親人的哀慟外,同時感受到失去文化命脈的危機,這種傷痛,既是身體,也是文化,還有心靈層次。   書寫也是心靈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書三位作者,除了王民亮團長外,其餘兩位都不是族人,但是長期參與了大武壠族的文化復振過程。團隊的成員兼顧在地觀點與外來者觀點,整體書籍的方向是以簡介大武壠的人群遷徙、宗教民俗和歌謠復振為主,希望能儘量取得學術與通俗並重。本書架構如下:第一章和第五章由劉正元教授執筆,第一章內容主要在討論大武壠族歷史移動的過程,第五章則是在談論大武壠族目前的人

群分布及文化復振現狀,最後並凝聚前幾章的討論焦點及指出這些文化復振活動的意義;第二章和第三章由高苑科大的簡文敏教授撰稿。第二章簡文敏分析大武壠中心信仰太祖緣由,及太祖祭典在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第三章簡文敏利用高史博及日本的大武壠文物、古歌謠等資料,分析大武壠文物的文化意涵,裡面不少資料是大武壠調查首次出土的資料。最後,為了放進族人的觀點,團隊特別協商大滿舞團團長王民亮撰寫第四章:聽見大武壠的聲音。雖然高雄地區目前大武壠也有不少文史團體投入社區營造及文化復振活動,但是目前大滿舞團仍是具有代表性的團體,王民亮團長的書寫,得以讓讀者一窺大武壠族人對於族群復振及心靈重建的第一手看法,深具社會文化及心理

上的意義。   大武壠族不只居住在高雄地區,目前部分族人也居住在臺南、花蓮及都會區,有些甚至已經忘記自己的族群身分,隱身於主流社會之中。限於篇幅我們無法在本書完整呈現各地大武壠的全貌,然而,這本小書只是一個起步,期待喚醒那些顯性、隱性的大武壠子民,未來可以加入大武壠族文化復振的行列。   註解1:「頭七」當日甲仙區公所在地方文化館旁舉行頭七法會,清晨請法師到小林部落引魂。   註解2:Hoffman, Susanna M., " The Monster and the Mother: The Symbolism ofDisaster.", In Susanna M. Hoffman &

Anthony Oliver-Smith (eds.), Catastrophe& Culture: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 pp. 113-142.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2). 小林少數人傳言是有人殺了穿山甲,忽略來自腥味的警告,不過以村民的想法來說,普遍認為是政府在此地越域引水工程時,以炸藥鑿開水道,天災時加劇所造成,目前(2018)村民還在申請國家賠償中。   註解3:陳振川總編,《文化保存與血脈傳承:重建小林村》(臺北: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出版,2012)。   註解4:沈淑貞

、曹玉玫、顏永杰、李宛津、范聖育,〈莫拉克風災受創者集體創傷經驗與療癒歷程初探〉,《臨床心理學刊》,7(1)(2013),頁25-26。   註解5:Oliver-Smith, Anthony & Hoffman, Susanna M., "Introduction: Why   Anthropologists Should Study Disasters." In Susanna M. Hoffman & Anthony   Oliver-Smith (eds.), Catastrophe &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   (Scho

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2), pp. 3-22.   註解6:陳漢光,〈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臺灣文獻》,14(1)(1963),頁159-168。   第一章 大武壠歷史族群移動及組成 前言 關於大武壠族來源的說法主要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大武壠族有自己的族群主體系統;另一派則是主張大武壠是隸屬西拉雅族的支系。前派以馬淵東一、李壬癸、土田滋、簡文敏、林清財、劉益昌等人為代表,分別從考古、語言及文化等角度闡釋大武壠的主體性;另一派則以伊能嘉矩為代表,認為西拉雅族之下分為三個亞族,即:西拉雅(Siraya,新港四大社)、大

武壠、馬卡道(Makatao)。1大武壠從荷蘭時期之後的文獻陸續被稱為Taivoan、Tievorangh、Tevorangh、Tevorang,四社番、四社熟番,四社平埔,大滿族、大滿亞族,又稱臺窩灣族等,居住區域原在臺南市北邊的灣裡社,後來灣裡社及附近的住民受到漢人壓迫,集體遷移到曾文溪上游,形成頭社(大武壠頭社)、霄裡社、茄拔社、芒仔芒社四社,通稱為四社熟番。 臺南平原是漢移民最早開墾的地區,故西拉雅最先受到壓迫,向中央山脈山腳遷徙。最早時代可能在鄭氏時代,至清朝康熙末年(1722),已退避入山間。鄭氏時所謂四大社,即指尚殘存於西部平原者。受西拉雅族之進逼,大武壠族遷徙至荖濃溪及楠梓仙溪

一帶,此約起自乾隆初年(1736),至乾隆間完成。2 「熟番」是個什麼概念呢?根據鄭瑩憶的研究指出:「『生熟番』不僅是文化意識分類的產物,也是(清)帝國治臺時實質控制的群體類別。作為(清)帝國治理的族群符號『熟番』,應不是『由生番變漢人』演變觀念下的中間存在,而是具有統治意義的人群分類。」3清朝對臺灣番人的認定標準,並無一套統一的標準,雖然成為熟番的一般條件是「內附、納餉」。康熙時,周鍾瑄所編的《諸羅縣志》具體呈現生番、熟番的分類標準。該志〈番俗考.狀貌〉:「內附輸餉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4另據該志指出:噍吧哖、木岡、茅匏、內幽5等四社附入大武壠社合徵914.814兩。6儼然可看

出大武壠社當時已是歸化納餉的番人;然而,清廷卻將之視之為「歸化生番」。7歸化生番是指位居番界外,且在清廷統治時方才歸化的番社。這一套識別標準,卻又有其他區辨方式,如地理空間、地貌、語言等等。8

我國地方政府行政區劃分調整評估指標建構─以臺南市為例

為了解決玉井區公所的問題,作者陳淑眞 這樣論述:

基於治理因素考量,我國及各國政府都有重劃行政區域的情形。探討行政區域劃分調整之考量因素,學者各有見解,而國內外之實際行政區劃案例,也因國家與地區的不同,而有不盡相同之考量。2010年12月25日我國五都成形。臺南直轄市之行政區仍維持原縣市加總之37個行政區,且存在城鄉差距、產業差異、人口集中在少數都會行政區的現象,故其行政區劃之調整與整併,備受地方關注,已成為政府部門必須積極進行的重要課題。鑒於行政區劃之重新調整,涉及民眾生活變動與資源重分配,倘能以科學化的研究方法,來嚴謹確立行政區劃考量因素的優先順序,當能規劃出較符合地方需求之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本研究爰以臺南市為例,用客觀的研究方法,尋求

建構臺南市行政區劃分調整之客觀評估指標,提供臺南市政府執行行政區劃分調整之政策方案規劃之先期評估參考,也提供我國其他地方政府進行行政區劃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模式參考。本研究經由文獻分析法以及修正式德菲法(Moddified Delphi Method),歸納本研究之評估指標架構系統,透過2階段之德菲專家問卷調查,獲得6大構面10項目16個指標之一致性共識及其指標之重要性排序;再據以建構各指標之衡量標準,總計提出47個初步衡量標準之建議,確立臺南市行政區劃分調整評估指標系統之實證研究結果。對於後續研究問題,本研究建議相關政府機關或學術研究者,續行以客觀之研究方法,針對本研究所建構之評估指標系統,檢

核其初步衡量標準之合宜性,並探討其各層面之權重分配與排序,再據以評估各界所提出之區劃方案,擇選2-3案最適方案後,透過民主審議或公民投票之方式,讓在地居民自行選出最符合地方需求與城市發展的行政區劃分調整方案,實踐公民社會主權在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