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 吳昶興所指導 陳繼賢的 溫和的社會改革者──羅運炎(1889–1970?)社會思想之研究 (2015),提出璞玉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羅運炎、衛理公會、美以美會、興華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林逢祺所指導 黃郁棠的 公共意識的建構:涂爾幹(E. Durkheim)與彌爾(J. S. Mill)的視界 (2015),提出因為有 公共意識、涂爾幹、彌爾、公民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璞玉注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璞玉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溫和的社會改革者──羅運炎(1889–1970?)社會思想之研究

為了解決璞玉注音的問題,作者陳繼賢 這樣論述:

羅運炎(1889–1970?),一位中國民國時期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的牧師(長牧);並曾先後任廣學會、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中華慈幼協會、中華國民拒毒會等多個組織的理事;在國民政府訓政時期到行憲時期更是擔任立法委員。名人錄多以政府委員、作家、慈善家等作為對他的印象。然而,在這眾多的身分背後,羅運炎乃是主政衛理公會全國出版事務長達30多年的出版人,基督教文字工作是其一生之事業,在平生出版之個人專書多達20部,均與民國時期之中國環環相扣的著作。本文嘗試將羅運炎一生之經歷作一全面梳理,並透過從文字闡發的言論,探索其思想之內涵與變化。在衛理公會文字事業發展之沿革,探討羅運炎將基督教文字事業於國家、社會

與教會之定位。以期把國民時期一曾熱心於社會事業的牧師,在其思想與出版上重新塑造。

公共意識的建構:涂爾幹(E. Durkheim)與彌爾(J. S. Mill)的視界

為了解決璞玉注音的問題,作者黃郁棠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建構一種新的公共意識觀,並以此檢視、理解與回應台灣社會所遭遇到的教育及社會問題。理論基礎的部分,嘗試以兩位19世紀傑出思想家為本,分別是法國的E. Durkheim以及英國的J. S. Mill之思想,前者是社會學領域中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後者在自由主義以及效益主義方面之思想,對當代西方社會擁有高度影響力。本文深入析論Durkheim的《社會分工論》,及Mill的《效益論》與《自由論》,探究其與公共意識的關係,以此勾勒出公共意識的模型。 研究發現公共意識的內涵,須立基於穩定的平台上,這包括了對於人類群居架構的忠實理解,以及對當代全球化社會樣貌的精確掌握。而公共意識的本身,既

與人們的共同福祉息息相關,也與「自由」的概念脫離不了關係,同時更需要處理傳統價值、分配及正義的相關問題。據此,本文提出「三基柱公共意識觀」。運用這套公共意識觀,深入檢視台灣社會及教育的現況,本文發現公共意識其實可作為解決問題與創造進步的長期動力,同時「福祉」、「自由」與「正義」並重,乃是一種完整展現公共意識的狀態。另一方面,本文也發現公共意識的素養實踐,不僅能夠展現出美感,更能表達心靈的自主性。最終,在公共意識的教育方面,本文建議教師透過美育途徑、體驗式教學及提供多角度的思維視野給學生,以創造真正的「有感教育」;在社會發展方面,建議宜更加關注於台灣較為缺乏的「福祉」與「正義」之素養,在生活與教

育的範疇中,皆能多加嘗試,並習慣以更趨完整多元的視角,來解析、理解社會議題與現象,如此將有助於使人們轉換自己既有的觀點,且更加樂於發揮富有公共意識素養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