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菊花 杞 子 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甘草菊花 杞 子 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明)王綸寫的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本草(12):本草集要 和陳世峰的 中藥材養生密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中醫藥 和康鑑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甘草菊花 杞 子 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本草(12):本草集要

為了解決甘草菊花 杞 子 茶的問題,作者(明)王綸 這樣論述:

共八卷,明代王綸輯,成書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本草集要》主要集自《證類本草》及朱丹溪、李東垣之書,刪繁集要,編纂而成。上部為總論,集錄《證類本草》卷首之總論及采《內經》、東垣諸說有關本草者,中部卷之二至卷之六,為取《證類本草》及東垣、丹溪諸書參互考訂,削其繁蕪,節其要略,載藥545種,仿《證類本草》,分草、木、菜、果、谷、石、獸、禽、蟲魚、人等部。每藥之下,述君臣佐使、性味歸經、陰陽、良毒、畏反等;后列主治、單方,節錄前人論述;末為王氏按語。卷之七列治氣、治寒、治血、治熱、治痰、治濕六門;卷之八列治風、治燥、治瘡、治毒、婦人、小兒六門。門下分類,各類列相應藥物,簡述藥性。本次整理以明嘉

靖八年(1529)朱廷立刻本為底本。 上部總論卷之一論本草大意論湯藥丸散不同及分兩修合制造等法論藥性氣味法象天地陰陽配合人身臟腑等義論制方治病用藥之法論隨證隨經隨時用藥等法東垣報使引經藥東垣隨證治病藥品東垣用藥凡例隨證治氣藥論隨症治血藥論隨證治火藥論隨時用藥例中部藥品卷之二草部上人參沙參天門冬麥門冬干地黃術黃耆甘草菊花菖蒲遠志黃精薯蕷五味子肉蓯蓉鎖陽菟絲子牛膝女萎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補骨脂芎勞當歸芍藥茺蔚子車前子蓍實卷柏蒲黃續斷骨碎補蒼藺子蒺藜子地膚子決明子青葙子漏蘆天名精丹參玄參紫參茜根茅根艾葉地榆大小薊根紅藍花牡丹郁金姜黃延胡索莎草根鱧腸鼠尾草劉寄奴草雞冠子柴胡前胡白薇黃連

胡黃連黃芩草龍膽防己葛根栝樓根苦參防葵藍實青黛景天茵陳蒿知母貝母地骨皮紫菀百部根款冬花白前馬兜鈴桔梗王瓜菰根苧根甘蕉根蘆根蘭草杜若卷之三草部下獨活升麻細辛防風干姜生姜麻黃白芷藁本天麻赤箭枲耳實秦艽狗脊白鮮水萍木賊羊躑躅稀薟附子烏頭天雄側子半夏天南星何首烏威靈仙仙茅白附子高良姜蕈薜胡蘆巴白頭翁阿魏木香蘹香子零陵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縮砂蜜蓽澄茄使君子蘆薈京三棱蓬莪蔑大黃葶藶澤瀉旋花旋覆花石龍芻通草瞿麥百合紫草萱草根燈心草酸漿石韋海藻澤蘭昆布甘遂大戟澤漆蕘花芫花商陸牽牛子蓖麻子海金沙白兔藿徐長卿大青薺苊鉤吻常山蜀漆狼毒牙子鬼臼續隨子鶴虱蚤休預知子水蓼絡石營實蛇床子王不留行敗醬惡實白藥干苔草蒿藜蘆射干

山豆根蛇含白斂白及羊蹄連翹百草灰閭茹金星草紫葛蒲公英谷精草牛扁夏枯草鴨跖草山慈菇根苘實卷之四木部桂牡桂菌桂槐實柏實松脂茯苓琥珀枸杞酸棗梔子檗木竹葉楮實山茱萸五加皮杜仲南藤石南女貞實桑根白皮桑上寄生南燭枝葉合歡益智子榆皮干漆蔓荊實牡荊實辛夷木蘭蕤核釣藤秦皮密蒙花欒華仙人杖丁香蘇合香沉香藿香紫真檀龍腦香及膏香安息香杉材乳香檳榔枳殼枳實厚朴茗苦茶烏藥巴豆皂莢大腹烏臼木根皮豬苓郁李仁吳茱萸秦椒蜀椒胡椒楝實訶梨勒麒麟竭沒藥紫葳松煙墨衛矛虎杖根天竺黃蘇方木椰子皮棕櫚子楓香脂柳華蕪荑雷丸白棘五倍子黃藥根椿木葉桐葉梓白皮釣樟根皮樺木皮千金藤榧實木鱉桃竹筍梳篦敗扇卷之五菜部冬葵子蜀葵黃蜀葵花萊菔根蕪菁芥白芥莧實

馬齒莧苦苣薺瓜蒂苦瓠茄子根及枯莖葉水斳繁蔞胡荽蓼實蔥實韭薤葫小蒜假蘇紫蘇水蘇香薷薄荷果部藕實雞頭實覆盆子山楂子橘皮大棗栗柿梅實桃核仁杏核仁荔枝子核木瓜實安石榴梨胡桃榛子枇杷葉沙糖谷部胡麻白油麻麻蕡生大豆赤小豆白扁豆綠豆罌子粟粟米粳米糯稻米陳廩米大麥小麥神曲酒醋醬飴糖石部丹砂玉屑玉泉石鍾乳殷孽雲母陽起石石膽空青曾青扁青禹余糧白石英紫石英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礬石綠礬硝石芒硝朴硝玄明粉食鹽戎鹽鹵鹼太陰玄精無名異滑石石膏凝水石理石長石雄黃雌黃石硫黃水銀靈砂密陀僧金屑銀屑珊瑚硇砂蓬砂砒霜磁石柔鐵鐵落鐵精鐵漿鐵華粉生鐵鐵銹秤錘鐺墨赤銅屑銅青自然銅古文錢鉛丹粉錫伏龍肝石灰礜石石蟹石燕桃花石代赭青礞石姜石

花乳石礪石不灰木漿水地漿半天河千里水及東流水臘雪秋露水卷之六獸部龍骨象牙牛黃牛角勰阿膠鹿茸白膠麋脂熊脂麝香犀角羚羊角轂羊角虎骨豹肉白馬莖牡狗陰莖狐陰莖狸骨兔頭骨豚卵野豬黃獺肝鼴鼠膃肭臍筆頭尖敗鼓皮諸血禽部丹雄雞白鵝膏白鴨屎雁肪鷓鴣雀卵伏翼燕屎鷹眼睛烏鴉鴝鵒肉雄鵲鸕鶿頭啄木鳥魚狗蟲魚部石蜜蜜蠟露蜂房白蠟桑螵蛸蚱蟬木虻斑螯蜻蛉蜣螂蜘蛛蝟皮牡鼠五靈脂蠐螬白僵蠶原蠶蛾蠍石龍子廑蟲蜈蚣蛤蚧鼠婦衣魚蝦蟆緣桑螺蛞蝓螻蛄白頸蚯蚓田中螺牡蠣石決明海蛤文蛤真珠貝子龜甲鱉甲蟹水蛭馬刀蛤蜊蚌淡菜蚺蛇膽蛇蛻白花蛇烏蛇鯪鯉甲蠡魚鯽魚鯉魚膽烏賊魚骨鰻鱺魚青魚膽石首魚人部發□人乳汁頭垢人屎人溺浣褌汁、月經衣、婦人褌襠死人枕…

…下部藥性分類

甘草菊花 杞 子 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86 #突破無聲禁制的花茶| 春天・春分 |【特別企劃.第四季】 養生食療、養生食譜 84 #菊花茶 #無聲 #禁言 #美味 #美味い #scrumptious #ASMR

突破無聲禁制的花茶 材料
台灣有機菊花
生地
甘草
桔梗
彭大海
羅漢果
枸杞子

------------------------------------------------------------------------------------------------------------------------------------



【養生食療】影片將在每個月節氣前的週五晚上八點定期更新。(其他影片,不定期 額外更新)


如果你覺得我的影片能幫助到您,請您多多分享出去,來幫助到更多的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影片,也請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喔。
你的訂閱、分享、與按讚喜歡,就是對我最大的動力與鼓勵了!
按此訂閱:https://youtube.com/c/DaddyFrank




外部連結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addyfrank1973/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addyfrank1973/
Twitter
https://twitter.com/DaddyFrank1973


#法蘭爸 #艾琳媽





想支持我們繼續製作影片嗎? 請到Patreon頁面多多贊助我們!
https://www.patreon.com/DaddyFrank

中藥材養生密碼

為了解決甘草菊花 杞 子 茶的問題,作者陳世峰 這樣論述:

老祖宗食療養生智慧   68種 常見中藥材,大補元氣、增強免疫力   128道 四季養生燉補料理,打造健康好體質   470項 實用祕訣,中醫師、營養師大公開 本書特色       細說中藥材保健功效‧家庭必備食材大百科   ◎選對中藥材,聰明進補吃健康   常用中藥材全收錄,瞭解天然食物的特性、飲食宜忌、保健功效,並依個人體質、季節不同,確實補益身體,強化免疫力。   ◎中藥材養生膳食,吃補自然食療法   掌握中醫「藥食同源」養生關鍵,搭配專家推薦的美味料理,烹調超簡單,達到防治疾病、強身延年特效。   史上最強中藥材實用祕訣&老偏方全公開!   300項 中藥材搭配祕訣,健康加

分   人參+冬蟲夏草 烹煮→發揮強腎抗癌功效   180個 中藥材妙用,超實用食養圖典     杜仲+四物湯 煮食→改善生理期腰部痠痛   330種 中藥材食療祖傳對症祕方   五加皮+豬肉 燉煮→幫助兒童發育成長 作者簡介 陳世峰 中醫師   現職:   世峰中醫診所院長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   台灣大學植物研究所碩士   經歷: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理事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中醫皮膚科臨床學術研討會講師   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明師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代表著作&審訂:   《坐月子這樣吃效果佳》   《燉補湯這樣吃最養

生》   《電鍋燉補養生湯》   《100道電鍋燉補湯最營養》 審訂者簡介 陳彥甫 營養師   現職:   聯合營養諮詢中心 營養師   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營養師   威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講師   立功補習班營養師證照班 公共衛生營養學講師   學歷&證照: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   專技高考營養師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能力鑑定及格   素食廚師丙級執照   經歷:   基督教醫院 營養師   美商蓋曼群島商然健環球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顧問     代表著作:   《超級防癌食物排行榜》    *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超級健康食物排行榜》   《超級

排毒食物排行榜》   《食物安全就要這樣吃》   《健康食品保健事典》   《220道神奇對症蔬果汁》   《養生豆漿這樣喝最健康》   《燉補湯這樣吃最養生》 【作者序】認清體質,健康進補 【如何使用本書】 【食譜索引】中藥材養生料理食譜 分類目錄 Part 1 全方位認識中藥材 中藥的自然養生觀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 中藥採買和儲存原則 瞭解體質&對症下藥 煎煮中藥的6大要領 服食中藥的原則和禁忌 如何選擇合適的藥膳材料? 熬煮藥膳的6大祕訣 四季藥膳養生訣竅 ◎春季溫寒-重排毒保肝 ◎夏季濕熱-重排毒養心 ◎秋季乾燥-重滋陰潤肺 ◎冬季嚴寒-重祛寒補腎 中藥常識Q&

A醫師解惑 Q1 中藥的「歸經」是什麼意思? Q2 升降浮沉的意涵為何? Q3 如何區分藥材的上、中、下品? Q4 科學中藥和傳統中藥煎劑有何不同?  Q5 吃錯藥膳該怎麼辦? Part 2 中藥材這樣吃最健康 【溫性藥材】 1 人參 補益元氣的藥王 ●人參煨香菇  ●人參紅棗雞湯  ●人參煲鴨湯 2 三七 化瘀止血的補血王 ●三七燉烏雞  ●三七甜藕湯  ●三七人參雞 3 山楂 健胃整腸的瘦身果 ●山楂蓮藕雪蛤湯  ●紅棗山楂肉片湯  ●鬱金鴨 4 川芎 抗栓塞的活血藥材 ●川芎當歸黑棗雞湯  ●川芎豆腐鍋  ●藥膳燒酒蝦 5 丁香 鎮痛止吐的芳香藥 6 肉蓯蓉 保肝補腎的壯陽藥

7 五加皮 強健筋骨的活血藥 ●五加皮肉桂粥  ●五加皮酒  ●五加皮燉排骨 8 五味子 保肝止咳的良藥 9 天麻 治偏頭痛的定風草 ●天麻什錦飯  ●天麻燉烏雞  ●天麻洋參茶  ●遠志天麻茶 10 白芷 祛風的天然止痛藥 11 白朮 健脾益氣的安胎藥 12 冬蟲夏草 平補陰陽的壯陽藥 ●山藥蟲草鮭魚湯  ●蟲草燉肉  ●蟲草海鮮湯 13 何首烏 養顏美髮的補陰藥 ●首烏燉雞蛋  ●首烏芝麻糊  ●首烏紅棗雞  ●何首烏燉牛腩 14 杜仲 降血壓的壯陽藥 ●杜仲燉腰花  ●杜仲枸杞茶  ●杜仲燉雞湯 15 東洋參 益氣安神的補腦藥 16 薑黃 風濕寒痹的活血藥 17

紅棗 補血的強壯劑 ●青木瓜甜湯  ●香菇枸杞燉雞腿  ●清蒸紅棗鱈魚 18 陳皮 鎮咳祛痰的健胃藥 ●清熱陳皮茶  ●陳皮花草茶  ●陳皮燉雞 19 紫蘇葉 解海鮮毒的良藥 ●紫蘇炸豆腐  ●紫蘇茶  ●桔香紫蘇茄 20 黃耆 溫補益氣的常用藥 ●當歸黃耆排骨湯  ●黃耆燉鰻魚  ●黃耆鱸魚湯 21 當歸 調經的婦科良藥 ●黨參當歸鮭魚湯  ●當歸芍藥燉雞湯  ●當歸麻油雞麵線 【熱性藥材】 22 肉桂 活血通經的止痛藥 ●蘋果肉桂卷  ●肉桂香烤洋芋  ●桂香烤羊排 23 胡椒 促進食慾的暖身藥 24 花椒 溫中散寒的止瀉藥 25 乾薑 溫經祛寒的回陽藥 ●乾薑燉雞肉  ●

當歸鴨  ●乾薑香蒸鮭魚 26 龍眼肉(桂圓) 滋養安神的抗老藥 ●首烏海參瘦肉湯  ●黨參梅花豬肉湯  ●桂圓蓮子瘦肉湯 27 山藥 強壯滋陰的補氣藥 ●淮山枸杞土虱湯  ●淮山枸杞雞湯  ●石斛山萸豬肚湯 28 牛膝 通利關節的祛風藥        29 甘草 潤肺解毒的補氣藥 ●甘草枸杞茶  ●百合甘草湯  ●玫瑰花茶  ●甘草菊花茶 30 白果 溫肺益氣的平喘藥 ●蝦仁白果  ●白果煎豆腐  ●白果香拌芥菜 31 阿膠 補血安胎的婦科藥 ●阿膠牛肉湯  ●阿膠白朮粥  ●阿膠燉牛腩 32 芡實 補腎澀精的益氣藥 ●芡實山藥瘦肉粥  ●蓮子芡實粥  ●山藥干貝芡實湯 33

香附 健胃調經的芳香藥 34 麥芽 消食化積的回乳藥 35 桑寄生 治療風濕痛的良藥 36 荷葉 升陽清脂的消暑藥 ●荷香魚湯  ●薏仁荷葉茶  ●香芋荷葉飯 37 枸杞 藥性平和的填精藥 ●清心枸杞絲瓜  ●排骨糙米飯  ●枸杞紅棗雞湯 38 烏梅 生津解酒的驅蟲藥 ●芡實烏梅茶  ●烏梅橘皮飲  ●防風烏梅茶  ●烏梅甘草薑湯 39 茯苓 利水消腫的安神藥 ●茯苓餛飩湯  ●茯苓薏仁粥  ●茯苓紅棗蒸鱸魚 40 雪蛤 美容養顏的聖品 ●雪蛤養生湯  ●雪蛤炒竹笙  ●雪蛤牛肉湯 41 菟絲子 肝腎雙補的安胎藥 42 黃精 補中益氣的強身藥 43 酸棗仁 補肝寧心的安眠藥

44 靈芝 氣血雙補的安神藥 ●百合燉烏雞   ●枸杞決明靈芝茶  ●靈芝粉蒸肉餅 【涼性藥材】 45 枇杷葉 抗流感的止咳良方 ●枇杷洋參茶  ●枇杷葉綠茶  ●貝葉白果茶  ●枇杷桔梗茶 46 桑椹 養肝利腎的補血藥 ●桑葉桑椹茶  ●桑椹蘿蔔茶  ●桑椹洋參茶  ●桑椹菊花茶 47 薄荷 風熱感冒的天然藥 ●紓壓薄荷茶  ●薄荷醒腦茶  ●鮮蔬桑果沙拉 48 薏仁 利水化濕的美容藥 ●薏仁鮮蔬湯  ●薏仁排骨湯  ●美白薏仁雞湯 49 羅漢果 潤肺化痰的止咳果 ●羅漢果菊花茶  ●元氣羅漢果粥  ●羅漢果燉豬肉  ●薄荷羅漢果茶 【寒性藥材】 50 川貝母 止咳化痰的常用

藥   51 天門冬 滋腎益肺的潤燥藥 ●天門冬燉烏雞  ●雙冬蛤蜊湯  ●牡丹魚片湯 52 丹參 活血化瘀的調經丹 53 西洋參 涼補肺陰的補氣藥 ●蓮子花旗參茶  ●洋參陳皮飲  ●洋參山藥牛肉湯 54 玄參 滋陰潤燥的補益藥 55 沙參 潤肺養陰的良藥 56 生地黃 滋陰涼血的解熱藥 ●生地瘦肉湯  ●清熱地黃雞湯  ●四物調理湯 57 白芍 平補肝陰的止痙藥 ●山藥參鬚燉雞湯  ●黃耆燉山藥  ●白芍燉雞湯 58 百合 潤肺止咳的安神藥 ●百合安眠湯  ●百合芡實雞湯  ●百合蓮子鮮魚湯   59 決明子 明目清肝的護眼藥 ●決明燴沙丁魚  ●決明丹參茶  ●決明靈芝茶

60 車前子 消除水腫的清熱藥 61 菊花 保肝明目的延壽花 ●金銀菊香蜜茶  ●桑菊綠茶  ●銀耳菊花茶 62 牡丹皮 通經涼血的清熱藥 63 金銀花 清熱解毒的抗菌藥 64 益母草 活血化瘀的調經藥 65 柴胡 疏肝利膽的保肝藥 66 茵陳蒿 清肝除黃疸的良藥 67 麥門冬 清心潤肺的止咳藥 68 黃連 清熱解毒的瀉火藥 附錄 【中藥材對症食療速查表】 作者序 認清體質,健康進補   中醫認為養生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變化,進而調氣補血、養精蓄銳,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及充沛的活力。        擁有正確的養生觀念,還要瞭解藥材的特性,如四性、五味,更要知道自己屬於何

種體質,才能選擇合適的補益藥膳。   善用中藥材,輕鬆療癒病痛        中醫和西醫不太一樣,西醫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都有其固定的作用,然而,翻開中醫典籍,並沒有特別指出止痛藥應該採用何種藥物,難道以前中華民族的醫生都不理會病患疼痛的症狀嗎?我剛學習中醫時,也曾問過這個問題,究竟中醫是如何處理疼痛的?        探究中醫的開藥原則,其實是根據病患的「氣血狀態」、「寒熱虛實」來開立處方的。當病患氣滯疼痛時,可以用延胡索、鬱金、烏藥;血瘀疼痛時,可以用乳香、沒藥、紅花;寒痛採用附子、肉桂;熱痛則用薄荷、冰片等藥材。   細說用藥

知識,為大眾解惑        看診時,許多病患經常詢問我,某某病症應該要吃哪一種中藥才會痊癒?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都能列舉出一大堆適用的藥材,但仍然必須配合情境,亦即「辨證」,經由適當的辨證後,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也就是所謂的「論治」。        當然這些都需要多年的專業訓練,才能真正做到「辨證論治」的境界,雖然如此,民眾的困惑卻依然存在。        一般民眾都渴望知道中藥材的使用方法,於是本書特別蒐羅68種常用的中藥材,作一個概括性介紹,結合常見的症狀,並搭配一些簡單易做的食譜,希望可以解答大眾的疑惑。   依循體質進補效果佳          現代人越來越喜愛吃藥膳補身,

本書也提供了藥膳熬煮的祕訣和四季養生的訣竅。所謂藥膳即是藥材和食物的一種巧妙結合,兩者搭配食用,能使身體吸收食物的營養精華,還能提供藥材的保健療效,既美味又養生。        由於每道藥膳皆有獨特的功效,並非人人適用,中醫學講究依體質養生,須先辨別個人體質,再對症下藥,才能發揮最大的食療功效。        不少人在未能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下,便恣意食用藥膳進補,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燥熱體質者喝下十全大補湯後,可能會造成口乾、舌燥、流鼻血等情況。     本書基於「藥食同源」的精神編輯而成,然而,也不能忘記「藥材」與「食材」仍有所不同,就算是一般食物,過量食用還是不妥。   進補不過量最健

康        因此,在使用本書時,大家仍應注意自身體質,切勿過量進補,若能與中醫師討論後再施行成效更佳。中醫師通常會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體質,給予不同的補強方式!        中醫藥乃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精粹,如能適當地運用,對於改善症狀、療癒病痛,提升生活品質,相信都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希望這本工具書可以帶給您健康快樂的人生。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一般常說中藥有四性五味,指的就是藥物的「性質」與「滋味」,它們都代表藥材的特性。藥性與滋味必須綜合考量,例如有2種藥物雖然都屬於甘味,其中一個是甘寒,另一個則為甘溫,所產生的作用就有差異。 中藥四性:寒、熱、溫、涼中藥的「四性」一般指寒、熱、溫、涼

4種藥性,又稱為「四氣」。寒涼與溫熱是絕對不同的2種藥性;而寒與涼、溫與熱,則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寒性較小者為涼性,熱性較小者為溫性。在古代的本草書中,所謂的微寒就相當於「涼」,大溫就相當於「熱」,溫性較弱者稱「微溫」,熱性較強者為「大熱」,寒性較強者則稱為「大寒」。若能熟悉藥材的藥性,就能根據它們的性質來增強體質。當藥材進入身體後,會產生溫熱的藥性,具有「助陽」與「散寒」等作用,即可調治寒性病症。至於在體內產生寒涼藥性的藥材,則有解毒清熱、瀉火等作用,可治療熱性病症。此外,還有寒熱偏性較不明顯的「平性」,其作用較為平和,既可用於熱證,又可用於寒證。但平性也不是絕對的,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雖然

藥物的性質共有5種,一般仍然通稱為「四性」或「四氣」。 ◎不同藥性的作用1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補陰等作用,主要用於調治熱證、實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代表藥材:黃連、生地黃、薏仁、薄荷等。2溫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裡、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虛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代表藥材:人參、當歸、肉桂、乾薑等。3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具有健胃開脾、補虛益氣等作用,常用於調養體質衰弱,不能適應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者。代表藥材:靈芝、枸杞等。 中藥五味:酸、甘、苦、辛、鹹「五味」是指酸(含澀味)、甘(含淡味)、苦、辛、鹹5種滋味,有一種說法認為五味代表的是中

藥嚐起來的味道。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五味」是藥材根據臨床治療,所反映出來的效果。如酸味為肝、膽所吸收;苦味為心臟、小腸吸收;甜味為脾、胃吸收;辛(辣、芳香氣味)味為肺、大腸吸收;鹹味則為腎臟、膀胱吸收。至於不同的味,亦有不同的用途和療效。就算是味相同的藥物,也有共同或相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