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EugeneCushman寫的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和丹‧卡里森,羅德‧華許的 強勢領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商業領導策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国新财年拨款法案遇关卡也說明:毛宁说,美方所谓认定没有事实根. 据,纯属恶意抹黑,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 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她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 作。截至目前,中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足智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政治研究所 謝奕旭所指導 范宏宙的 習近平軍改後共軍政工組織與職能調整之研究:主觀文人統制的觀點 (2018),提出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軍事變革、文人統制、黨指揮槍、黨軍關係、政工體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心理碩士班 程淑華所指導 王謹靈的 軍隊組織中懲罰敏感性格與負向情緒之關係探討-以反事實思維為調節變項 (2017),提出因為有 增強敏感性格、懲罰敏感性格、公平理論、反事實思維、負向情緒的重點而找出了 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軍簡介則補充:為保障航運暢通減少生命財產之損失,乃紛紛組織船隊集體航行 ... 電子戰必須要求裝備性能佳、切合實用,人員素質高、訓練精熟,使人器合一,結成整體,始克發揮其預期效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為了解決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問題,作者RobertEugeneCushman 這樣論述: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

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

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

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

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

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

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

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

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 名人推薦   《土地正義》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所長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陳立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王美琇∣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律

師   《超額徵收》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詹順

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站長   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廖麗敏∣中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會計室主任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土地正義》   「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

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   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   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   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

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前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自救會律師、環保署副署長)   「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惜根臺灣協會秘書長)   《超額徵收》   「近年來,台灣的土地徵收引發許多爭議,其中尤以區段徵收的爭議最多,並且引發許多街頭抗爭。台灣區段徵收爭議的討論範疇雖然很廣,但卻極少探討區段徵收的本意。

《超額徵收》一書,雖然是1917年的舊書,確正好填補了台灣在這方面的空白。在《超額徵收》一書中特別提出,區段徵收不是完全不能實施,但以區段徵收做為政府財政收入工具,絕對是一種誤謬。目前台灣實施區段徵收的時機很多,其中許多時機與政府財政收入有關,正可藉由本書的論點來檢討台灣的區段徵收。」──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土地徵收是國家對個人財產權的剝奪,在民主法治與極權專制國家也採行不同方法,國家可否利用區段徵收以遂行其租稅收入之目的,方法與手段是否選擇最小之損害,或有其他更好之替代方案,是否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等等,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書可提供我們思考與判斷上之重要

參考價值。」──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土地徵收是國家取得土地的最後不得已手段,必須基於公益性、必要性、區位不可替代性之原則,依法定程序為之,並給予公平合理的完全補償,否則不得為之。而區段徵收是土地徵收的一種,自當依循上述原則行使,但我政府當局往往將之視為一定區域內土地全部予以徵收整體開發、自籌財源的農地變更使用手段,其實已經逾越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分際,而有重新檢討之必要。今《超額徵收》一書的出版,不僅讓人瞭解到實施超額徵收的原由,從解決殘餘地問題、增進公共建設效能,到獲得增值利益不等,更警惕我們當須深省現今區段徵收的合憲性,是一本地政、公共政策、法律界學者專家、執行業務公

務員,以及初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習專著,謹此特予推薦,值得一讀再讀!」──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上世紀初在歐美即已飽受批判的超額徵收制度,近年來卻因著新自由主義式土地掠奪在全球擴張鞏固,而重現於各國的土地政策。讓這本百年前的鉅著,至今仍振聾發聵,值得我們精讀省思,啟發我們對徵收法制的檢討。」──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很希望台灣的土地被徵收人及社會弱勢都能認清局勢,我們根本就不是活在一個民主立憲的國家,若以浮濫的土地徵收為例,我們其實是活在一個『以自由民主及愛台灣為名,實質卻是進行土地及人權掠奪』的類社會主義共產國度!這部憲法根本無法保護社會弱勢及

其家園,當權者完全忽視憲法的存在,並恣意掠奪及侵害我們的權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排隊等著當那個被掠奪的少數,有許多人排在前面,而且已經很不幸的遭遇到了。」──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用公權力協助權貴財團掠奪平民土地』是台灣炒房炒地國家政策的第一環。想了解當前台灣土地掠奪政策嗎?請看這本批判19世紀歐美國家『超額徵收』的鉅著。21世紀台灣,19世紀人權。早已被文明國家摒棄的這些侵犯人權政策,目前正在台灣以前瞻的『公共利益』為名,大規模、加速發生!別以為『超額徵收』和自己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超額徵收,目的是想要攫取超

額利潤。閱讀本書,就可以知道台灣地方政府為何不顧人民反對、農民抗議,一直樂此不疲。這本《超額徵收》,不僅值得全民閱讀,更是從政者都應該仔細閱讀看,並引以為鑑的好書!」──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台灣不當徵收,讓已非少數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傷心、甚至死亡,而不分黨派的政客們至今仍為所欲為地以『發展』之名為徵收利器,不斷地揮斬人民家園的根基,關心不當徵收及受迫害者,如何援助及自救──就從閱讀此書開始吧!」──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全球生態多樣性枯竭、自然資源超限利用、氣候變遷的威脅之下,國土自然保育、永續發展已是國家發展之必須策略。然近年來台灣仍動輒以區段

徵收浮濫開發,將珍貴的農綠地、人民珍視的家園轉為可炒作之建地,此乃不永續、不生態、不正義之愚蠢作為。藉由對區段徵收制度來源之認識,期待 《超額徵收》為台灣之短視敲一警鐘!」──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庫斯曼教授的《超額徵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鏡,讓對區段徵收早已習以為的台灣,得以重新思考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軍改後共軍政工組織與職能調整之研究:主觀文人統制的觀點

為了解決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問題,作者范宏宙 這樣論述:

隨著習近平執掌中共政權,軍事改革也進入了其所謂的深水期,改革表面上是強調要推動共軍聯合作戰能力及強化軍隊整體戰鬥能力,但實際上從其組織改革、人事調整及反腐打貪的作為中,卻可看出其鞏固自身軍權及確保中共對軍隊領導權的用心。長久以來,軍隊政治工作被中共視為「生命線」,作為中共確保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工作,但習近平執政初期,鑑於軍隊過往舊勢力中,個別將領長期掌握軍隊政工,導致私人利益淩駕黨委集體領導公權力,形成軍隊不受中共和軍委主席領導,軍隊內部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與審核,直接影響中共以黨領軍、黨指揮槍的政治原則。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習近平透過對軍隊的改革,以及一系列領導體制和監督制度調整,試圖重塑

共軍政工體制,改善過往軍隊政工部門的失能與濫權,恢復中共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政治原則,藉此重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及軍委主席對軍隊的指揮權和領導權,以確保習近平的執政威信;有鑑於此,本文運用「主觀文人統制」的觀點,來檢視分析習近平軍改後共軍政工調整,探討近年來習近平在「以黨領軍」政治原則下,藉由軍隊政工組織與職能的調整,使軍隊內黨務工作透過部門的分立,重塑軍隊內部監督與審核體系,不同權力在彼此相互制衡與監督下,不僅使軍隊政治工作「生命線」地位再確立,更讓中共黨的最高領導人擁有更多權力掌控軍隊。

強勢領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商業領導策略

為了解決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問題,作者丹‧卡里森,羅德‧華許 這樣論述:

  《強勢領導》也可以運用民主式領導,讓認同有差異的所有人共同作決策,在大目標,大方向一致下,彼此提攜,互相尊重,連結且發揮每一個人的向心力。這種開放式領導,是可以引導眾人向同一目標前進,成就所有團隊成員的價值,造就一個成功的團隊。   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支精通深度訓練、持續激勵、一流領導的菁英戰力組織;一向以團隊合作、危機處理、卓越領導、有效管理,名聞於世,可說是世界級領導力的典範。   從《強勢領導》這本書裡,你將會發現數以百計、歷經時間考驗的領導秘訣與創新策略,向讀者展示,如何使這些經過驗證的實踐適應他們自己的組織。並在幕後指出了什麼對USMC有

效,向讀者展示出如何創建一種培訓和管理文化,使所有員工都能發揮最佳作用。這些策略,非常值得企業界人士取法借鏡;其特色略述如下:   ◎ 注重人才招募-尋找具有誠實、決心、樂意接受壓力挑戰這些特質的人才,這些特質往往比在學成績或經驗年資更重要。   ◎ 講究基本訓練-員工訓練不良對企業造成的後果可能和士兵訓練不良的軍隊在戰場上的後果一樣嚴重,美國海軍陸戰隊非常注重組織基本且周全的訓練。   ◎ 培養勇氣文化-為了領導求勝,非常注重獎勵「英勇行為」,除可激勵士氣,亦可凝聚團隊戰力,以達到最後的成功勝利。   ◎ 活化組織效能-以「職務任期」的領導方式,活化組織內部的升遷管道,激勵隊員發揮自

我的潛能;配合組織運作的需求,使組織功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儘管軍隊和以謀利為目的的企業之間存在種種差異,它們卻有一個相同的目標:創造一個上自領導高層、下至基層各部門奮發努力的高績效組織;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立於不敗之地,本書獨創又具啟發式的見解,絕對可以幫助你達成這個目標。 得獎紀錄   ★ 本書獲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評價! 各界好評   「盡力為你自己和你所領導的海軍陸戰隊員創造紀律,激勵高昂士氣,培養氣概,訓練以提高效率。你可能永遠不會贏得榮譽獎章,你的傑出表現也許永遠也不會被引為範例,但是,你將會獲得一種只有克盡全力者才能得到的內在滿足。然後,如果你仔細聆聽…,你將

會聽到所有你曾經帶領過的優秀海軍陸戰隊員低聲讚歎:『你做得真好!』」——蓋瑞.庫柏下士(Corporal Gary C. Cooper)   「我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學到最棒的領導原則是必須照顧一個高表現水準組織中的士兵,海軍陸戰隊對這個領導原則的強烈重視使我多年來在發展聯邦快遞受用無窮。其實,大多數人都願意效忠一個組織,並求優秀表現。任何組織若能用心遵循美國海軍陸戰隊根據兩百年經驗所發展與教導的領導原則,必定能夠產生傑出成就。」——腓特烈.史密斯(Frederick W. Smith),聯邦快遞公司(FedEx)董事長兼執行長   「本書係為企業各階層的領導者而寫,作者列出海軍陸戰隊的每一個

獨特領導原則並予以扼要解釋,然後再把這些領導原則應用到競爭激烈的企業界。我深信讀者將發現這是一本可以一再取閱參考的領導力傑作。」——維儂.洛克斯二世(Vernon R. Loucks Jr.),百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 Inc.)董事長兼執行長   「這本好書,非常有條理地分析,是什麼原因使海軍陸戰隊員,不論在軍中或企業界都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丹.拉瑟(Dan Rather)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晚間新聞主播   「絕佳的一本好書,作者挖掘出海軍陸戰隊最好的領導法則,並發現許多創意的企業應用。」——羅伯.莫里森(Robert S. M

orrison),桂格公司(Quaker Oats Company) 董事長   「想在企業界成功就必須先學會如何求生存,沒有任何組織比美國海軍陸戰隊更懂得如何教導生存之道。」——齊爾.米勒(Zell Miller),美國喬治亞州州長   「這本書說明了海軍陸戰隊的勝利戰略,領導力的最終結果,這些策略,也同時適用於競爭市場和戰場。」——商業戰略雜誌(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對於正在尋求新模型來發展其組織領導能力的任何從業者來說,Semper Fi是值得一讀的領導著作。」——個人銷售和銷售管理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 Sell

ing & Sales Management)    「這本書讀起來很清晰,並且對海軍陸戰隊和美國公司都有豐富的軼事參考......這些材料既對軍事歷史愛好者很有吸引力,也是軍事戰略思想的簡潔昇華,可將這些戰略實際應用在現代企業商業環境之中。」——福利和補償解決方案(Benefits & Compensation Solutions)    「Semper Fi是我很久以來讀過的最好的商業書籍之一。這是一位來自狂熱的讀者和評論家的強烈聲明,他擁有超過三十年的管理顧問和執行經驗。」——中西部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作為一名前海軍官員,我鼓勵每位

讀者閱讀和練習所提供的信息。」——路易維爾信使報(Louisville Courier-Journal)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生動而實用......將領導原則,海軍陸戰隊的價值觀應用於商業的'概念'非常出色,Carrison和Walsh這樣做非常出色。」——首席執行官 複習(The CEO Refresher)

軍隊組織中懲罰敏感性格與負向情緒之關係探討-以反事實思維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發揮組織效能重視生命價值軍人的問題,作者王謹靈 這樣論述:

軍事組織有別於一般民間企業,為因應任務需求,而有強調階級、紀律與重視一致性的必要性。此外,軍隊中的階級分明且去個人化,是屬高強制性及高壓力的環境,此亦建構出以「懲」為主的工作氛圍。然而,在國軍組織下,成員間存在著個別差異是不爭的事實,個體間因生理構造上差異的存在,而使每個人對獎賞與懲罰有著不同的敏感性,此亦影響個體對於部隊工作氛圍所產生之情緒感受性的異同。故研究者推論,軍中人員個體的差異是造成其適應軍中環境與影響身心狀況的主要原因。研究者欲探究,在懲罰敏感性格程度上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個體在軍事環境中的負向情緒,同時也探討反事實思維在上述關係中是否具有調節效果,期能藉此改善軍隊組織成員的情緒,

進而穩定部隊之心理健康。本研究採實驗法,受試者合計653人。研究者以「獎賞敏感性格與懲罰敏感性格量表」區分懲罰敏感性格高低程度受試者,並透過隨機分派方式,將所有受試者隨機分派到三個情境中,施測研究者自編之「情境感受性調查問卷」,再以「日常情緒感受量表」測量受試者的負向情緒程度。研究結果發現:1、在軍隊組織中,懲罰敏感性格愈強者,負向情緒愈強;2、反事實思維的運用會使個體之負向情緒具有差異;3、反事實思維在懲罰敏感性格者與負向情緒之關係間未發揮研究者所預期之調節效果。最後,研究者針對假設驗證結果進行討論,同時說明本研究之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