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景點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 方正璽所指導 林麗媚的 臺灣聾導覽推行現況分析 (2021),提出白河景點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手語、手語翻譯、聾人文化、聾翻譯、聾翻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研究所 蘇維杉所指導 高雅婷的 旅客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大林慢城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大林慢城的重點而找出了 白河景點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白河景點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聾導覽推行現況分析

為了解決白河景點2022的問題,作者林麗媚 這樣論述:

筆者為從事三十幾年的手語翻譯員,服務聾人族群在社會參與、文化平權、資訊平權等方面,有著長期實務經驗。民國 105 年與手語同好,成立「台灣手語翻譯協會」擔任理事。因應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縮寫為 CRPD)希望能夠「促進、保護和確保實現身心障礙者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充分、平等享有,並促進對身心障礙者固有尊嚴的尊重。」翻譯協會推廣聾人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而聾人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手語的獨特性,由聾人導覽員擔任手語導覽,將語言使用於友善環境推廣於全台,並與聽人手譯員協同合作,向社會大

眾(無論聾聽),提供手語導覽服務與周遭景點相關手語教學。於民國 107 年試辦「手遊台灣」以手語導覽景點解說,引起熱烈好評迴響。聾人導覽員純熟的手語獲得對景點文化深入的認識,並藉由創新的服務,提昇社會大眾看到聾人族群的機會,更了解聾人文化,縮短彼此間距離。筆者從培訓課程翻譯、動線導覽溝通翻譯到正式導覽的協同合作。筆者以此做為論文研究主題,礙於國內對聾導覽員的研究非常少見,希望本研究透過實際參與、實地觀察、深度訪談等方式,從培訓過程到獨當一面成為導覽服務的相關問題與市場反應。訪談對象包含培訓單位、聾導覽員與遊客,並實際參與活動觀察整個手語導覽的體驗路徑,以及參考「公視聽聽看」、「公視手語新聞」手

語節目,據以提出結論。具體而言,本研究發現:一、聾人參加聾導覽的動機主要是自我肯定、歸屬、社交與學習,以聾為榮的認同示範。二、聾人擔綱手語導覽員,與手語翻譯員的協同合作,以多元溝通與視覺訊息導向的互動友善園區。三、推動聾導覽是發展平權社會的重要創新,也是未來聽障者休閒遊憩行為發展的重要趨勢。

旅客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大林慢城為例

為了解決白河景點2022的問題,作者高雅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為遊客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之研究,並以大林國際慢城為研究對象,探討大林國際慢城遊客之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之關係。問卷發放方式採網路問卷,並以立意抽樣為採樣方式,問卷回收後以 SPSS26.0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正式問卷共收集 379 份問卷,得有效問卷 340 份,有效回收率為 89%。本研究使用SPSS26.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有部分顯著差異存在。(2)目的地形像對旅遊體驗有

正向影響。(3)旅遊經歷對行為意向有正向影響。(4)目的地形像對行為意向有正向影響。(5)多元迴歸分析發現目的地意象之「地方文化」、「整體感受」的兩個構面及旅遊體驗的「感受與體驗」構面對重遊意願有預測力。關鍵詞: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重遊意願、大林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