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意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的確意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佩瑪‧丘卓寫的 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 和安妮‧卡普芙的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霍金是對的(可能吧) - 科學人雜誌也說明:對這樣的現象,物理學家的看法不同。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雷昂哈特(Ulf Leonhardt)表示這的確意味著首度觀察到霍金輻射。其他人則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蔡茂寅所指導 李德豪的 長期照顧財政模式的再檢討─兼及於供給面的討論 (2021),提出的確意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齡化社會、長期照顧、社會保險、長期照顧服務法、長期照顧保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陳貺怡、賴瑛瑛所指導 陳曉春的 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 (2021),提出因為有 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基督新教藝術、符號學、論述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的確意味的解答。

最後網站【的確】と【適格】と【適切】の意味の違いと使い方の例文則補充:似た意味を持つ「的確」(読み方:てきかく)と「適格」(読み方:てきかく)と「適切」(読み方:てきせつ)の違いを例文を使って分かりやすく解説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的確意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

為了解決的確意味的問題,作者佩瑪‧丘卓 這樣論述:

深受大眾歡迎的靈性導師,睽違七年最新作品   世界很亂、工作很煩,沒有一件事順我意…… 但一切開闊清明,就在轉念而生的菩提心中     「我不斷付出、付出、付出,可從沒聽到一聲謝!」   人生好難,只想歸依網路、熬夜追劇、吃甜點……   我就習慣這麼做,不然呢?!   但當內心自問「有關係嗎?」……我,好像開始不一樣了     生活不順時,我們最常出現的反應是逃避、慣性思考或自我譴責,不然就是抓戰犯:「都是他的錯!我知道,我做過民意調查!」     西方最受歡迎的佛教女性導師佩瑪‧丘卓,於中年的一場婚變之後走上修行之途,皈依藏傳佛教。三十年來,

她以真誠的反思、獨樹一幟的幽默與洞察,向大眾講述日常佛法,把每天我們會遇到的不順、心碎、憤怒,化為長智慧的契機。     在這本睽違七年的最新作品中,佩瑪透過許多小故事,展示20則實踐佛法的生活智慧:如何在坑坑巴巴的生活中,保持清明的自覺;即使是敵對陣營,也一定可以找出雙方共同點;如何好好說話,和人有心的交流;踏出舒適圈,讓日子更自在、不害怕。     佩瑪鼓勵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對環境與社會做出微小卻長遠的影響。就算我們是魯蛇、是廢材,但若你發心克服內心的二元對立,終將改變生命的格局,也幫助這個世界。     書末提供基本禪坐指南、體悟他人所受之苦的「施受法」,以及LE

SR(定位、接納、停下、保持)修行技巧解說,為我們黯淡日子帶來些許光亮。     歷經三十多年對所謂「修行」的探索,至今的理解就是「正確的慈愛與德行的發展」,不是練功、不是心靈體操,是對內在意識活動的完整覺知或是菩提心的充分覺醒。還有誰比佩瑪‧丘卓更擅長以最貼近人心的方式,幫助我們探知愚癡無明的走向和止息呢?——胡因夢     ~當事情不順意時,要如何順心?~     ★我們每天都在講別人閒話,而且只對批判別人有興趣,我們一面口出惡言(「他經常這麼做。」「你看到她幹的好事嗎?」),一面假裝自己非常理解而且想幫忙,這簡直有毒。有時候,我早上起來會發願:「今天我只聆聽,不要批

判。」     ★我們可不可能保持「我感覺憤怒,而且被辜負」,同時又「我愛並關懷這個人」?     ★克服自己的慣性,不會在一夜之間成功。     ★我們的心不會如實感受事物,而是賦加上一層層的意義。這聽起來非常地理性,但我們一直都不停地賦予意義。     ★我們甚至可以「愛上」空性。我的老師,以及我所見過安住在這種不賦加意義的開放空間中的人,是最無畏、最有悲心和最喜悅的人。     ★如果你坐在辦公室裡,一心想做好工作,卻有一縷巧克力碎片餅乾的香味從窗口飄來(巧克力碎片餅乾剛好就是你貪食的最大罩門),你如何清醒地處理這個問題?你要關上窗戶,躲到房間最遠

的角落,盤坐著,直到你觀想這個氣味已經過去?這個解決方案恐怕不太實際。反過來說,你也不必走另一個極端,馬上跑到樓下,將手伸向餅乾。你只需要花一、兩分鐘,在你所在的地方暫停,全心體驗貪吃餅乾的感受。這小小的努力會影響你的習性,改變你大腦的通道。然後,即使你走下樓拿一些餅乾,你也知道自己已經稍稍改變了行為模式。     ★如果你在盛怒下推了別人一把,只要承認自己的行為粗暴,局面便開始逆轉。     ★如果我們從「跟我一樣」的觀點來看待他人,就能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與他人產生連結,即便在那些對立看似十足有理的時刻。甚至像遇到宗教狂熱分子將人斬首,或種族主義者在教堂裡槍殺了祈禱的信徒,還

是有一些空間,我們可感受到凶手的心境,而不是一逕譴責他們缺少人性。     ★只要我們能「安住在內心原初的脆弱感上」,便可用這個能量來作詩、寫作、舞蹈、音樂、歌曲,我們可以把它做成觸動人心、與他人交流的作品,藝術家自始以來就是這樣做的。     ★我會特別留意日常偶遇的陌生人。記得剛開始,有一次我用一位銀行行員來嘗試。她數鈔票的時候,我刻意把她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奇蹟似地,這位無名的行員唯一的功能本來只是數我的錢,現在變成一個有生命、有職業、有朋友、有活動、有好惡的女子。我注意到她的穿著、髮型、手部移動的方式,想像她來上班之前做了什麼:她如何選擇衣著、如何上妝,而且──就在離

開家門之前──心生一念,戴上朋友最近送她的耳環。我一時對一位陌生女子產生毫無造作的關切,心生溫暖,僅僅因為她也有她的人生。     ★我們一旦上鈎──真的很生氣、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覺了。     ★發覺自己時日無多,的確能擴大我們的視野,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突然接到一張癌症診斷書,我們不必靠著巨大或威脅生命的事件來喚醒自己。     ★當我們更多人相信自己有本初善,社會將變得更強大。這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遇到困難的時刻,這不意味著暴力、不公義和貧窮會終結,也不意味著極地冰川不會融化,或者海平面不會升高,但這的確意味著會有很多有韌性的人對人性永不放棄,永遠會幫助他人,也

意味著在困難的時刻,人們會呈現心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最壞的。     ★菩薩用愛語說出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不帶一絲不尊重、侵犯和二元對立。這是一種從心發出,也向心交流的言語。     ★一般人感到寂寞,通常指熱惱的寂寞,你感到心神不寧,想找人說話,或跟人在一起。你總覺得有些不對勁,掙扎從沒停過,直到從外界找到解決;相反地,清涼的寂寞一開始是同樣的感受,但是你可以放下不安和掙扎。因此你有清涼的寂寞時,自會放鬆,而且享受當下,不會有同樣慘澹的劇情。因為你對經驗開放,感受到它瞬息即逝的本性,不會身陷其中。     ★能夠笑自己,讓我們連上自己的人性,這又幫我們連上他人,也對他

人懷有同理心。     ★「活著,卻沒有自我」的理由是,自我是一個虛妄的認同,佩瑪‧丘卓剛好是我的名字,並不等同「我是誰」。     ★我們希望盡一己之力,來減輕今日許多人經歷的恐懼、憤怒,以及沒有立足根基的痛苦。但往往我們努力助人,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愚癡和習性成了絆腳石。我聽到有人這樣說:「我希望幫助邊緣青少年,所以既讀書又受訓,做起社會工作。沒料到才做了兩天,卻發現自己很討厭這些小孩!一開始,我心想:『為什麼不能趕走這批討厭小鬼,找些聽話的小孩來?』就在那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必須把自己先清理一番。」   本書特色     ※深受西方大眾歡迎的靈性導師,睽違七年最

新作品。   ※作者一貫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講授佛法,但內容及方式更為平易近人、充滿正念,是非常適合年輕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群,或想接觸佛法卻不知如何下手的現代人閱讀的一本書。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若權 |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胡因夢 | 身心靈導師‧譯者‧作家   許文耀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楊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共同作者

的確意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FunBox秋季盒新加入訂戶會拿到👇

這幾週下來真的非常忙碌,馬不停蹄地打包、寄出Fun Box秋季盒的同時,我們也新增了新的訂戶,謝謝你們的肯定!不過這也意味著......只剩下那幾盒,我們秋季盒就要賣完了!

所以我們打算來一點特別的,與其做一個開箱的影片,我們決定做一支「包箱」影片(不是去唱歌的包廂啦!🤣),這樣子每個人都可以看到Fun Box裡頭都放了些什麼!

Fun Box每個盒子都有:

**1袋手作包,內含有4個親子手作工藝
**1本兒童期刊,裡頭有手作包的說明和好玩的語言遊戲
**輕鬆帶到廚房不怕被弄髒的食譜
**1本我們獨家設計ㄅㄆㄇ遊戲書
**3本中文童書繪本

「等等!可是我看到這個影片中有2本ㄅㄆㄇ遊戲書和5本童書繪本耶!」

沒錯!這個Fun Box秋季盒的內容,是我們從現在新加入的訂戶才會拿到的。確切的童書繪本可能會根據供應情況略有不同,但凡是購買我們一年方案的人(一年的快樂),將不會收到你家有的童書,我們提供換書的保證!

這個盒子裡,我們也為新訂戶提供了1本額外的童書。有時候,我們也甚至會提供「一套2本書」當作3本童書中的其中一本......「蛤?會不會太好了吧!」

不僅如此,現在購買Fun Box秋季盒,我們也會送第一本ㄅㄆㄇ遊戲書《注音歷險記1》

別再考慮了!快點來拿最後一批所剩無幾的秋季盒吧,要不然...就只能拿冬季盒了....最快12月初才能拿到!

#FunBox秋季盒
#新訂戶包箱影片
#瑞典阿爸


*嗨,大家好,我和太太安娜為海外孩子的中文學習專門設計了一個好玩的「Fun Box」,想了解更多的,可以點我▶ https://funandco.net

長期照顧財政模式的再檢討─兼及於供給面的討論

為了解決的確意味的問題,作者李德豪 這樣論述:

隨著高齡化現象的持續進展,長期照顧的任務由家庭轉移到社會來承擔,使得長期照顧成為我國社會保障的最後一塊拼圖,其良窳攸關國民老年生活品質甚鉅,我國在2015年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後,雖曾一度準備以社會保險方式推動長期照顧,然而最後卻逆轉以稅收為財源來推動,但國家財政資源畢竟有限,如何確保長期照顧制度能順利推動,仍是重要議題。因此,本文擬藉由分析長期照顧在我國其制度面與財政面的生成與發展,以及檢討長期照顧現存機制下國家-長期照顧服務機構-長期照顧使用者的三方法律關係,並回顧長期照顧服務法後施行至今在財政面上的發展,來探討現行制度的妥適性。然而,長期照顧制度在財源面上存有既有財源收入不足以之支應支出

,且該等收入均有財源安定性不足,以致於未來需仰賴政府預算撥補之問題。面對不斷成長的長期照顧需求與支出,財源面的不安定問題將成為揮之不去的陰霾。為改善此一問題,本文認為此時應重新審視、檢討採取社會保險方式推動長期照顧的可能性,以確保長期照顧的制度能夠永續。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為了解決的確意味的問題,作者安妮‧卡普芙 這樣論述:

你害怕變老嗎? 哥德曾說:「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 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家漸漸將年老視為醫學問題,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不過本書作者希望能翻轉這樣的思維:藉由爬梳「年紀」如何被歷史、文化及社會所定義和侷限,並舉出古今實例讓我們看見盲點、突破舊有思維,向我們證明──老後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既活躍又充實豐富。   這本書破除我們對於長

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們對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刻板想像,並拒絕描繪單一的老後生活藍圖。一旦我們能將逐漸增加的年紀看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變老的挑戰將無異於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戰,並不足懼。   ◆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學校」的全新系列自助書籍,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生命最為棘手的議題,內容充實、深具實用性且療癒人心。本套書也充分證明了「自助」二字並非膚淺無深度或過度理想性的代名詞。──人生學校創始人|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人生學校教導我們如何用更新穎的方式取得無價的人生智慧。──《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籍致力於探索生命中的大哉問:「如何找到實現自我的工作?」「人類能否知曉過去?」「人際關係為何難以掌握?」「若是我們能改變世界,需要做出改變嗎?」人生學校的總部設立於倫敦,並在全球廣設分部,致力提供課程、療程、書籍及相關服務,試圖幫助學員開創更為圓滿的人生。雖然無法盡善盡美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期待能引導各位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及視覺藝術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啟發、滋養並撫慰人們的生命。   作者簡介 安妮‧卡普芙|Anne Karpf   作家、醫療社會學家及獲獎記者。曾擔任《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雜誌的特約編輯多年

,同時也為《衛報》(Guardian)撰寫家庭版專欄,每週撰文探討社會、政治與文化等議題。除了為《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及其它刊物撰文,亦在BBC 4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並出版有《人的聲音》(The Human Voice,暫譯)等三本著作。現於倫敦都會大學教授專業寫作與文化探索課程。二○一四年,她以本書及《衛報》上的「老後議題」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獎(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最佳個人發聲獎。 譯者簡介 王方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英文專業口譯師養成班結業。現

為國際翻譯公司Spectrum Translation的一員。   前言|不斷成長的自己 Chapter 1|變老這件事 Chpater 2|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 Chapter 3|擁抱增加中的年紀 Chapter 4|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異與同 Chapter 5|連變老都有性別差異? Chapter 6|面對死亡 Chapter 7|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 結論|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歷程 延伸閱讀   前言 不斷成長的自己   吉娜(Gina)頭上的毛囊不遺餘力地提醒她今天是它們的三十歲生日。一大早,吉娜就發現了第二根白髮。等她進了辦公室,就有兩張卡片擺在

桌上了,其中一張寫著,「已經三十了就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人生自然會來折磨妳的!」,另一張則印了孟克(Munch)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外加一個大大的三十。   吉娜的男朋友傑克也沒起什麼安慰的作用。上個月他過四十歲生日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寫給他「四十歲!?你還年輕,可以再活一陣子……但是要把握時間!」,弟弟的卡片則說,「生日快樂!別太難過,你很快就會習慣年過四十的生活……大概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沒問題了!」   吉娜和傑克從未跟家人朋友提起自己因為這種卡片感到多麼不適,反正說了也只會被取笑「怎麼一點幽默感都沒有?」或者「開不起玩笑嗎?」。我們根本不需要讀過佛洛伊德(Freud

)的《笑話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就知道幽默感只是人類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不過有空真的可以看看,非常好笑)。   吉娜從父母身上一樣得不到慰藉。她五十六歲的媽媽莎拉(Sara)剛上完皮拉提斯課、正要趕去診所打膠原蛋白,還計畫做個假日水療;六十二歲的爸爸克里夫(Clive)準備嘗試高空跳傘,還要參加由《長生不老》一書的作家主講的講座。   雖然吉娜的父母看似絲毫不在意老化(或者只是把焦慮跟皺紋一起雷射掉了),他們其實和吉娜和傑克一樣為此感到心慌,他們害怕變老。假如人口統計預測沒有出錯,吉娜和傑克大概都會活到

一百歲,那可得繼續心驚膽戰好一陣子;身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份子,爸爸媽媽則選擇相信已經不再有老化這件事情──克里夫堅稱,就像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所言,「魚尾紋就只是笑紋而已」。(不過顯然他不知道作曲家與爵士歌手喬治‧梅利﹝George Melly﹞已經酸過傑格,「沒有什麼比這還可笑的」。)   這一家的兩代人都十分關注自己身上出現的老化跡象:莎拉很愛拿網路上「越老越難看的名人」跟自己比較,吉娜則是擔心過了生日就代表青春將一去不復返──老一輩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正逐漸變老,年輕一輩則是為此深感恐懼。   |否認和恐懼以外的第三條路

  不過他們可不是憑空幻想出這些自虐的想法,一切都是由歷史和文化塑造而成。幸好不論當今的西方文化如何運作,我們還是可以找出第三條路面對年齡增長:一條重新審視老化、不再將老年人視為單一均質團體的路──不再有個「老人星球」,一到五、六十歲的人就自動成為永久居民──或者你天性悲觀,還得早個一、二十年上去。   把四十幾、五十幾、六十幾到一百歲的人劃到同一陣營實屬荒謬,這跟把零到四十歲歸為同類一般可笑!啊,你或許想要反駁,人生前四十載的確是處於巨變的時候。在此我們要挑出對於老化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就是將年齡增長看作時間的停滯──或者不是停滯,甚至是完全單方向的衰退。但正如後文將要陳述的──變老的

過程也可以豐富又充滿動力,讓人有無限的成長性。也許這就是為何老化又稱作年齡增「長」。   更重要的是,主流研究者一致同意人與人間的差異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一位來自倫敦的七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大概與一個同住倫敦的三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不是與一位七十二歲、營養不良、育有八名子女、需要照顧四位孫子的厄瓜多黑人女性更為相像。這些人甚至不會視年齡為最重要的人類特質(收入、種族和社會階級還更為可能)。   吉娜聽到這裡可能會非常驚訝

,難道領到公車老人票的時候,不就是變成一個「老人」,所有的人格特質、自我成就與獨特的個性通通被重重的「老」字給壓碎?才三十歲,老這個字的陰影就已經蔓延過來了,有誰不會嚇壞呢。   吉娜現在滿心想著年齡問題,她的母親卻絲毫不願向歲月低頭,彷彿一旦承認自己老了整個老化過程就會神奇地瞬間加速。莎拉為此有些自責自己浪費了太多精力對抗老化,犧牲了原本可讓生活更為充實的寶貴時間。   我們即將在書裡細細解釋的第三種變老方式絕對更有效且更吸引人。事實上,人類自出生起就開啟了逐漸老化的過程,老化並不侷限在人生的最終階段,期間更是充滿自我成長的機會──成長本來就是人生目的之一。我們首先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老化

迷思、承認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道路,才能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不論是因為良好的基因組成、手頭足夠闊綽,或者只是運氣很好,能夠變老就是福氣。演員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很堅持自己絲毫不介意變老,「畢竟也沒有人找到其他的方法來避免英年早逝」。   哀傷的情緒絕對會伴隨老化而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總是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健全的身體機能(沒有人五十歲還能贏得溫網冠軍,甚至連三十五歲都很困難)、比如親朋好友死亡,或是必須面對自己生命總有終點這個事實。雖然哀悼的確意味著必須忍受悲傷、使人痛苦,但將變老說成一路向下的衰退過程,完全只是誤導人的迷思。   |年齡增長的好處   事實上一旦擺脫老化的「

負債模式」,不難發現大自然其實非常公平:根據近期的神經科學研究,三十五至六十五歲(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腦遠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彈性,雖然短期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是事情一旦進入長期記憶,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結就強多了。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六十六歲才出任首相,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完成了畢生傑作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的時候也已經八十歲了。   人類歷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這些人不一定是打破紀錄的天才,而是找到方法培養新能力、新關係的普通人,他們理解到人類只要還會呼吸就能繼續成長,也明白我

們的確需要時間培養某些能力,比如心靈的成長。這種成長對許多人而言將是老化過程中意外的收穫,而且一旦步入成年就有可能發展這種能力。為了寫本書,我採訪了來自各個年齡層的對象,令人吃驚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感到自己隨著年紀增長更加充實,沒有逐漸萎縮。   如果我們願意,大家都可以透過年齡增長看見不斷變化的景色、看見那些被諷刺漫畫模糊或簡化的東西。就像是人類不是簡簡單單的兒童一步躍為成人;就算超過二十歲,我們還是會為了親子關係及為了獨立生活而掙扎。然而沒有一個詞特別用來形容成年子女,彷彿過了童年親子關係就再也不存在,也不需要「成年小孩」這種矛盾的術語。   這本書叫做《關於老化這件事》,寫出來的目的在於

呼籲大家抗老唯一的方法並不是不要老化,我們不會配出一種處方解決問題;相反的,我們希望大家跳脫傳統思想,不要再先入為主的認為年紀多大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甚至生活態度。根據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說法,要活得有創意,人就必須保留很大一部份的「自己」。本書提倡鼓勵與反思、連接年輕逐漸老去的自己,但絕對不會假裝年紀大了不需面對侮辱和挑戰:我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只是年紀有所變化。「更重要的是,年齡的增長使得人生更加圓滿,讓自己更充實而不會黯然消逝。」──作家梅‧薩頓(May Sarton)在她的日記《七十歲月》(At S

eventy)裡如此說道,這本日記記載了她自七十歲生日起每天的生活點滴。年歲漸長這件事,無論在生命哪個階段,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且充滿活力。   假如吉娜能走出恐懼的陰影,她將會發現自己仍不斷地在成長──三十歲的自己比起二十歲的自己對人生更滿意──她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人際關係也更加穩固。吉娜因為恐懼潛在的負面改變而害怕變老,卻也因此無法體會在這過程中的收穫;這就好像認知失調般,有兩種想法在腦中互相拉鋸一樣:她害怕衰老,卻其實持續富有生命力地成長。   威尼科特還認為我們都會為生活中的創新感到驚訝。感到驚訝、好奇,或是熱衷於某件事情並非年輕人的特權(我們應該嚴正拒絕使用「年輕人」這個詞,

就像捨棄「老人」一詞一樣──人類不該被視為同質性的整體),這些能力反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強。   |迎接變老的自己   要為老化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首先必須分辨抵制年齡歧視(對年齡具有刻版印象或者歧視某年齡層的人)和拒絕老化之間的差別:前者為我們開拓一條康莊的大道、讓我們可以一路發展成長,後者則是關上大門、使自己陷入無限輪迴,不斷嘗試挽救不可逆的反應。   再來,我們還需了解到自己如同女作家瑪格麗特‧格萊特(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所說的「被文化給變老了」。西方文化經常將老化視為一種生物醫學的行為、一種生理的狀況;人類當然都是生物沒錯

,身體的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啟動或停止某些機能,但文化同樣也會改變我們如何變老、如何面對待年齡增長,影響甚至比自然機制更大。   很多人認為年紀越大生活越貧困,老年人生只會因此日趨乏味單調。但其實,愈是大力宣揚這第三種變老的方式、擁抱老化、將其視為終身旅程,大家愈是能夠認識到年紀大不用和貧窮劃上等號──那只是社會和政策忽視、蔑視老人和老化的結果,不論幾歲,每一個人的人都能夠擊退這種錯誤觀念。   我將利用接下來的章節敘述老化如何作為一種終身演進的過程、我們為什麼該擁抱年齡的增長,並且利用吉娜和她的父母作為例子說明我們有多麼受制於對老化的恐懼。接著,我將舉幾個全心擁抱老化的例子,探討大家如何跟

隨這些人的腳步,再來譜出歷史和文化上人類如何發展面對老化的態度,證明年齡隔離主義受到的挑戰。我將用一整個章節探討性別之間看待老化的不同方式,以及最近發展出來的男性自我檢視。接著,按照猶太智者拉比札爾曼‧莎克特‧薩羅米(Zalman Schachter-Shalomi)的說法,「死亡並不是宇宙生成的錯誤」,說明從小開始接觸老化概念其實可以減緩我們對衰老的恐懼。死亡因此變成「生命之弧」的最後一部分,讓我們將生活經驗串成一個有意義的連結。   「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歌德(Goethe)說。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簡直不敢相信,站在鏡前的自己「已經四十歲了」。格洛麗亞‧斯

泰納姆(Gloria Steinem)發現「一早起來,有一個七十歲女人躺在我的床上。」(有趣的是這句話比起她說的下一句話更知名,她告訴記者,她的確看起不像四十歲,「四十歲的人就是我這樣子。」)老年人最常否定的就是年紀增長的過程,他們常說「我不覺得老啊,我還是十八歲」──或者八歲、二十八歲、三十八歲、四十八歲、五十八歲──過去的年歲沒有平白消失,反而像是年輪一樣刻在我們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身體經歷什麼樣的物理限制,我們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熱情、嗜好與感觸;人類不會都突然一躍成為一模一樣的「老人」、從前所有的生活痕跡都被一筆勾銷;生活的熱情不會因為喪親之痛或者我們一路上遇到的悲傷而消失─

─變老沒有那麼可怕。   跨世代的反年齡歧視團體美國灰豹組織(American Gray Panther)的創始人麥姬‧孔恩非常能夠體會吉娜年近三十的痛苦。八十五歲的時候,孔恩回憶起自己的三十歲,說那是她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生日。   Chapter1|什麼是變老? 每次說起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動聯想到一堆皺紋、健康鞋、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但其實這些完全只是誤導我們,將年齡增長這件事扣上衰老與病痛的帽子而已;人類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齡不斷增長,不出生根本也不會老化。但只要瞭解到老化其實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論年齡大小無時無刻都身在其中,你將能夠從

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再覺得:現在我是年輕人,接著──砰!一下變成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歲(隨便你挑)然後就進入老化階段。這種深植在文化當中的概念實在難以根除。年輕人總是想要快快長大,因為長大就代表著自由、代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十點才去睡覺?什麼時候才能自己去參加音樂祭?我等不及要滿十八歲可以自己買酒了。孩提時代,長大就是脫離父母的暴政、自己做決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紀的增長就是你各種能力發展的媒介(學習走路、寫字、論理)、尋求獨立的康莊大道。以前還得到二十一歲,現在十八就可以喊「終於長大了」! 但話說回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概到了二十多歲,期待

長大的樂觀情緒逐漸被焦慮、甚至恐懼代替;不需要付責任的短暫自由時間結束,現在開始得掛心成年人的責任,比如學著謀生。不再有兩個月的暑假實在令人害怕,大家期待你做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不管你覺得自己長大了沒有,甚至不管你知不知道長大到底是什麼樣子。你開始感覺年紀越大越像是失去了什麼、沒有收穫,應該要強力抵制成長。一個人到了二十五歲,基本上從前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到了,眼前漫漫的餘生卻開始顯得令人恐懼。一位叫做艾莉莎(Alexa)的十六歲女學生曾經跟阿姨說過自己半夜驚醒,就因為擔心到時候不知道怎麼填寫納稅申報表。

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

為了解決的確意味的問題,作者陳曉春 這樣論述:

基督新教的藝術相對於傳統基督宗教藝術發生了範式轉移,這意味著它並非不存在,只是存在與認知的模式發生轉變,本研究的目的便在於認識和建構此種模式及其邏輯與生產的意涵。具體可歸爲三組問題:一、何爲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與内容?二、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定義/界定或生產的方法與方法論爲何?三、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生產的意涵爲何?研究理論與方法論則根基於符號學、論述分析、創作實踐與展覽策劃,以及藝術家、藝術客體、詮釋者、研究者等幾組面向的互動關聯。並以安力·給怒、馮君藍、林珮淳等三位藝術家及其創作實踐,台灣基督藝術協會與台灣好主意藝術協會所舉辦的若干場展覽,以及「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與「偶像?榜樣?」展

覽為具體案例。研究認爲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與内容,從符號表層來看並非一定要直接具有台灣、基督教的某種元素或屬性,實際上,它並無具體的規限,只是從創作實踐作爲討論取徑時,有幾點值得注意。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定義/界定或生產,不能僅以一種簡化的統一方式加以概括,而是動態、且非一次性的,其中關鍵影響因素是來自超越符號表層的符號意指、以及外在於藝術客體的論述分析,尤其是具有某種基督教範疇的權威群體、機構或場域又屬核心因素。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意涵的生產部分與它的實踐和内容、以及建構有所重疊,它會因不同詮釋者/策展人、以及不同類型的展覽而不同。其中,「靈性」力量部分是符號學與後結構主義式論述分析所提供

理論視野較少涉及的,本研究關於這部分的論述,從某些層面可以作爲此理論視野的補充。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生產固然有其基本的元素組構與邏輯,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它有固定的路徑,反而是要在具體的時空場域中,詮釋者邏輯自洽、有信服力的隨時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