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春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皇帝 春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駿聲寫的 故宮應該這麼逛:一探北京故宮繁榮盛世,用不同角度全面玩味故宮歷史 和劉向陽党明放的 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戴文鋒所指導 王振坤的 由笨港外九庄探討王得祿提督-兼述笨港三大媽祖廟的興建淵源 (2017),提出皇帝 春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王得祿、外九庄、知縣衙署、仕紳、笨港天后宮、溪北王得祿公館、移民社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益源所指導 傅想容的 《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 (2016),提出因為有 金瓶梅、文學傳播、閱讀、接受、日本漢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皇帝 春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皇帝 春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故宮應該這麼逛:一探北京故宮繁榮盛世,用不同角度全面玩味故宮歷史

為了解決皇帝 春宮的問題,作者吳駿聲 這樣論述:

古時人們望向宮外,渴求牆外的自由, 現在人們走向宮內,觀看過往的繁榮。 史上最全面的故宮路線規劃!讓你一次就逛夠! 本書將帶你一探究竟,故宮建築的用途與歷史, 以及古人在故宮生活的精彩趣事!     「能夠和康熙、乾隆這些人,在相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交會……我也在天子所站過的地方,用同一個視角在看這個美麗的宮殿……」     西元2020年12月,北京故宮為迎新建成600週年,大幅開放參觀面積。從僅有30%的中軸線開始到今天為止,已逐步開放到85%。許多從未有過觀光客踏入的地方,如今可以走入歷史當中,和皇帝后妃們,在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交會。     但一般行程,在遊覽故宮二個半小時的時

間中,大家往往共同會產生一個想法:「鼎鼎大名的紫禁城,就這樣喔……?」市面上關於紫禁城的書籍,雖然不少,但有趣的故事卻是付之闕如。     一位故宮導遊,因為過於熱愛歷史,愛上了故宮。     他探尋這歷史久遠建築的故事,從正史、野史、紀錄到照片等等,歷經數年,將蒐集來的眾多故事,配合超詳細地圖撰寫成書。     你知道……   皇帝上班的地方不是金鑾殿嗎?   內閣是怎麼運作的?   故宮內各地方、各個宮殿有什麼故事嗎?   因為《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而大紅的延禧宮到底長什麼樣子?   故宮九座門的歷史與用途居然是這樣!   故宮四大花園都不一樣!皇帝、嬪妃都愛去的御花園只有這麼大!?

  什麼!古裝劇裡的宮廷劇情居然與歷史記載不一樣!?    神祕的雨花閣、消失的建福宮……   本書一起帶你走透透。   跟著導遊逛故宮,為你一一揭開故宮建築與歷史的神祕面紗!     本書經過數年累積各方資料,整理出故宮內有趣的景物,拋棄沉重的文化包袱,以輕快有趣的口吻介紹北京故宮參觀地的故事,或者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並配合大量的圖片,無論是閱讀神遊,或自助遊覽,都是最佳的夥伴!     作者用輕鬆的口吻娓娓道來故宮的故事,讓歷史不再乏味,而是充滿驚喜。跟隨著書中所描述的路線,帶我們了解故宮內部的建築、文物的用途以及它們歷史。     以「在這個房間內,曾經發生的事」作為出發點,收集了故宮

明清兩朝500年間,在某地曾經有過的人情世故。然而,多數的文物消失在時光當中,結束了它們的歷史任務,曾經的驚心動魄,都留在了過去的時光裡。     但也因此,所流傳下來的更備受期待。     【內容軸線設定】   由於北京故宮區域非常龐大,在原本結構上南方是屬於行政方面的,北方偏重生活方面。但實際在其中行走時,均以縱向方式參觀,因此本書設定中、東、西三條軸線,共計四十二個章節,由南向北一一介紹故宮內的各個面相。     一、 中軸線:由天安門廣場開始,一路向北介紹中國星象觀念,投射到地面上建築的特殊結構。     二、 東線:介紹中軸線東側的各個區域。從南方行政區域的操作方式開始,介紹文華殿區

(內閣的行政操作)、御膳(皇家的食與行)、延伸到生活在北方東六宮、寧壽宮區域內的後宮妃嬪們,他們的故事。     三、 西線:介紹中軸線西側的各個區域。從武英殿區(皇家出版) 開始,一路向北介紹皇室生活層面(內務府、工藝製造)、到故宮宗教建築(雨花閣、慈寧花園) 等等到以及西六宮區域內的妃嬪故事。   本書特色     集合數十名專業導遊講解內容,去蕪存菁成冊。   提供細緻照片,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詳細的平面圖示,讓讀者完全可以按圖索驥,神遊紫禁城。   以實際參觀路線,全方面介紹一般中軸線,東六宮和寧壽宮區,和西六宮與慈寧宮區等。   結合知名電視劇中的情節,增加趣味。   重要歷史

情節發生地,原地講述故事過程。   介紹未開放的地方,例如雨花閣、建福宮等等。

皇帝 春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展館之宮廷原狀:常設陳列。故宮博物院依據史書和檔案,以文物和複製品為中心,按照曾經在此發生的明清歷史,在部分古建築內系統展示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陳列。進行原狀陳列的宮殿有:
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築,位於太和門以北。殿內設有“建極綏猷”匾、雕龍髹金大椅(龍椅)、雕龍髹金屏風、蟠龍金柱。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以北。殿內設有“允執厥中”匾、兩乘肩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以北。殿內設有“皇建有極”匾。
內廷後三宮區:
乾清宮:內廷中心建築,位於乾清門以北。殿內設有“正大光明”匾,是秘密建儲的用具。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以北。殿內設有“無為”匾、存放清二十五寶的寶盝、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銅壺滴漏、大自鳴鐘。
坤甯宮:位於交泰殿以北。殿內設有薩滿教祭神場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
內廷養心殿區:
養心殿是清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位於內廷西六宮區以南、後三宮區以西。殿內設“中正仁和”匾,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處,西暖閣西側小室是著名的三希堂。
三希堂
內廷西六宮區: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與長春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院內廊壁有晚清《紅樓夢》壁畫。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與儲秀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慈禧曾在此長期居住,殿內裝修考究。後殿麗景軒設“溥儀生活展”,依據《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報告》復原了溥儀用餐的情景,展示末代皇帝中西合璧的生活。
甯壽宮九龍壁
皇極殿:紫禁城東北部甯壽宮區的中心建築,位於甯壽宮區內,僅在: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各開放5天(從政府公佈休假日期的前一天開始開放);十一黃金周從9月29日至10月8日開放;暑假期間從7月1日至8月26日開放。參觀皇極殿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甯壽宮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甯壽宮區南側的錫慶門外。
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武英殿區,位於太和門廣場以西。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豐富的中國古代書畫。其中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分九期展示從晉唐到明清的古代書畫發展史,每年春夏秋三季展出其中兩到三期,每期包含近70件紙絹類書畫精品,每逢冬季休展,具體展期時間和展品目錄參見故宮博物院網站展覽目錄。展覽配套書籍為《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李湜等編,《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第1版。其中第1編出過2008年4月和2009年6月兩個版本,內容完全相同,前者開本稍大,後者封面書名比前者多“第1編”字樣,此外後者與第2編至第9編的裝幀風格相同)
陶瓷館:-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文華殿區,位於太和門廣場以東。故宮博物院堪稱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其中收藏陶瓷類文物約35萬件。正殿文華殿和主敬殿為第一展室,兩個配殿本仁殿和集義殿為第二、第三展室。400餘件陶瓷精品既體現出從陶器到瓷器的縱向演變,也反映出官窯與民窯的齊頭發展,涵蓋品系之全面,世界罕見。著名的各種釉彩大瓶即在此展出。
玉器館:-常設展館。在明、清兩代宮廷遺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相當數量的玉器,其中乾隆朝收藏、使用和製造的作品超過一萬件。設在內廷東六宮區鐘粹宮,展示歷代玉器精品,陳列主題為《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玉器精品展》,至2013年8月1日閉展換陳,著名的“桐蔭仕女”玉雕即陳列於此。
金銀器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陽宮,展出清宮金銀器精品,陳列主題為《金昭銀輝——清代皇家金銀器特展》,著名的金髮塔、螭紋提梁壺即陳列於此。
青銅器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承乾宮和永和宮,故宮博物院現藏曆代銅器一萬五千餘件,其中僅先秦有銘文的青銅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目前正在閉館改陳,即將推出新的青銅器陳列。新陳列將分為四大主題:青銅器與禮制、青銅器與軍事、青銅器與音樂、青銅器與生產生活。青銅器定名及銘文,都有詳細的注音和淺白易懂的解釋。展覽還將設置“臺北故宮及海外藏中國青銅器”專題,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觀眾對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博物館中以及世界美術史上所占的地位,有一個“一斑窺豹”的瞭解。
捐獻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仁宮。故宮博物院自1939年接受第一批私人捐獻文物至今,共接受私人捐獻文物七百多人次,總計三萬餘件,其中不乏國家珍貴文物,故特辟展館分類別、分批次展示,並鐫刻捐獻人姓名於展廳中,以示尊重和感謝。
延禧宮設在內廷東六宮區延禧宮的東、西配樓,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中心和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在這裡不定期舉辦學術性較強的書畫和陶瓷特展。
鐘錶館:-常設展館。設在奉先殿區,位於內廷東六宮區以南、甯壽宮區以西,陳列英國、法國、瑞士以及清朝造辦處、蘇州和廣州製造的清代鐘錶,著名的清銅鍍金寫字人鐘即在此展示。館內迴圈播放有關清宮鐘錶的紀錄片,館內11點和14點有鐘錶演示。參觀鐘錶館需要另外購買鐘錶館(即奉先殿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奉先殿區南側誠肅門外。
甯壽宮區:-
甯壽宮區位于宮城東北部,是乾隆時期修建的太上皇宮殿區,包含九龍壁、皇極殿、乾隆花園、珍妃井等著名景點。珍寶館、石鼓館和戲曲館這三個常設展館位於甯壽宮區內。參觀甯壽宮區景點和展館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甯壽宮區,含石鼓館、戲曲館)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甯壽宮區南側錫慶門外。
珍寶館:設在皇極殿西廡房、部分東廡房、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展示各種材質的明清手工藝品、禮制文物、陳設器物、佛教文物。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並徵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製造,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經年累月,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著名展品有孝端皇后鳳冠、清黃玉佛手花插(以上存皇極殿西廡房和部分東廡房)、清二十五寶、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金嵌珍珠天球儀、金編鐘和碧玉描金龍紋編磬(以上存養性殿)、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以上存樂壽堂)、清金累絲嵌松石壇城、金胎掐絲琺瑯鑲寶石高足蓋碗(以上存頤和軒)等。
石鼓館:設在皇極殿東廡房。展示十件戰國石鼓,所刻石鼓文為中國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
戲曲館:設在閱是樓內。滿族定鼎中原,受漢文化影響,宮中文化生活嬗變。關外“篝火觀舞”、“飲酒摔跤”的粗獷娛樂形式,被更有觀賞價值的戲曲替代,並成為宮中娛樂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內容。展示故宮現存大量戲曲文物,從演戲機構、戲裝砌末、劇本、戲臺、帝后賞戲景觀等方面加以陳列,並遴選當年入宮名伶唱片復原播放,使觀眾從視覺和聽覺上全面感受清代宮廷戲曲活動。
其他展覽:-
天府永藏展:設在保和殿西廡房及西北崇樓,位於外朝前三殿區西側,展示歷代皇家收藏傳統與清宮收藏類別。著名展品有朱碧山造銀槎杯、“一統車書”玉玩套裝匣、清紫檀雕山水八屜蘭亭八柱插屏、張成造剔紅梔子花圓盤(複製品)、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複製品)、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鈞窯海棠式花盆、碧玉光素大盤、五彩鏤空雲鳳紋瓶、清楠木康熙算術桌、清康熙禦制銀鍍金簡平地平合璧儀等。展品明細詳見天府永藏展網站。
龍鳳呈祥——清帝大婚慶典展:設在乾清宮東廡房,介紹浩繁的清代大婚程式,展示皇家尊貴至極的奢華,彰顯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
清宮鹵簿儀仗展:設在太和門西廡房,位於太和門廣場西側,展示清宮鹵簿和儀仗用具。
清代軍機處史料展:設在乾清門廣場西北隅值房,展示清代軍機處相關史實,以圖片為主。

由笨港外九庄探討王得祿提督-兼述笨港三大媽祖廟的興建淵源

為了解決皇帝 春宮的問題,作者王振坤 這樣論述:

王得祿提督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乃史家認定的清領時期臺灣人仕官位居最高者和臺灣早期文化建設先行者,對媽祖信仰的弘揚與移民社會安定民心做出深遠的貢獻。而笨港地區媽祖香火鼎盛並成為全臺信仰的重鎮都跟他息息相關。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王得祿出生於今嘉義縣太保市。本論文考載,得知其為距今四百餘年前,華人來此做漁商貿易的外九庄諸地所在,是臺灣極早期的漢人與倭人貿易拓殖的據點,今國立故宮南院設址在此,別具文化與歷史意義。本論文以王得祿提督生平治世為經,諸羅外九庄地方行政與社會兵備為緯,並觸笨港三大媽祖廟(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溪北六興宮)興建之淵源探討,相信有助於時下對乾隆中期到嘉慶道光

末年,大清由盛轉衰,臺灣地方行政與移民社會和仕紳與基層鄉治的流動的瞭解,故本文也針對諸羅縣和笨港分縣的文武汛署和鄉紳等之形成多所著墨。諸羅雖為漁米油糖之鄉,但上有官方的宰制(教化),下有移民的衝突(開發),流民的遊動和南島語族人的被同化與消失,又有層出不窮的天災地變,故民心安定和安居樂業,變成在地住民心靈不時的渴望。觀之王得祿一生,適時適地弘揚媽祖信仰穩定移民社會的民情,成為今日咱文化資產的一部分,令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

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

為了解決皇帝 春宮的問題,作者劉向陽党明放 這樣論述:

  大業十三年(617)二月,太原留守兼晉陽宮監李淵大舉義旗,起兵晉陽。義寧二年(618)五月二十日,篡隋為唐,改元武德,建都長安。中央實行三省六部九寺五監一臺制。六月初七,立建成為皇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     大唐王朝歷二十一帝二百八十九年(含武周時期)。其間,或事君以忠、觀決庶政;或推賢讓功、憤言息恨;或譖號稱尊、構陷謀變;或恃寵成驕,積驕生悍;或興兵布陣、矯詔侵暴;或易和為戰、掩敗為功;或風反回撲,語中失檢;或言出禍隨,繫獄待決;或還宮奪寵、血刃同胞;或剖心割肉,抉目摘肝;或目眺心挑、魂迷色陣;本書作者臨風枕聽,伏案披覽:以正史為經,求取確鑿;以軼事為緯,不尚虛誣。     

日月兩輪天地眼,史書萬卷聖賢心。本書作者通過對大唐王朝皇帝制度、長安城玄武門兵變、公主婚姻以及日本遣唐使等歷史事件的深度解讀,期待能使讀者諸君多一份智謀識見,少一份亂心之術。 作者簡介   劉向陽     陝西乾縣人。乾陵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館員。先後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文博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博物館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參加工作,歷任乾陵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業務股(陳列保管、考古調查、資料研究)股長、行政辦公室主任、資料研究室主任、業務部主任、信息與資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學術館刊《乾陵文化研究》副主編)、副館長等職務。長期從事唐代歷史、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唐乾陵與

乾陵文化、博物館學及館藏文物的陳列、保護、宣傳等研究工作。現為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唐史學會、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等學會會員。已發表有關唐代帝陵文化研究、武則天與乾陵文化研究、博物館學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及科普文章五十多篇;出版《唐代帝王陵墓》(周秦漢唐文化工程·文物考古文庫)、合著韓文版《中國唐代皇帝陵研究》《乾陵文物史跡述叢》《唐乾陵》(陝西旅遊歷史文化叢書)、《乾縣文物》(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咸陽卷)、《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唐代帝陵》(絲綢之路中國段文化遺產研究叢書第6卷)、《乾坤之間——唐乾陵藝文志與大事記》等專著七部;參與編撰咸陽帝陵叢書第九卷《唐乾陵》。   党明放

    文化學者。專欄作家。鄭板橋資深研究專家。兼治唐代宮廷史及陵寢史。1958年生,陜西蒲城人。曾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初從政,後棄政從文,師從著名學者丁家桐先生。係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出版公司編審,世界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資料部主任等。現任揚州大學揚州八怪研究所研究員、揚州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及碩士生導師,中國書籍出版社特約編輯、蘭臺出版社駐北京總編輯、《中國文化研究叢書》主編、江蘇興化市鄭板橋紀念館名譽館長等。著有《鄭板橋年譜》《鄭板橋對聯賞析》《鄭板橋》《鄭板橋書畫印章知見錄》《鄭板橋評傳》《聆聽唐朝》《陵寢文化》《唐玄宗傳》《唐

陵石刻遺存圖集》等,編有《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鄭板橋楹聯墨跡集》《揚州八怪楹聯墨跡集》《鄭板橋印冊》《鄭板橋全集》《鄭板橋書畫集》《溫故知新:例說中國文化往事》等。其中《鄭板橋》,2018年獲江蘇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政府獎及日文版權貿易獎,《陵寢文化》獲第九屆陶風圖書獎。 一、唐朝皇帝制度攷論     8 (一)東宮制度     9 1. 建儲原則     10 2. 太子地位     12 3. 東宮機構     12 4. 太子監國     20 (二)皇位繼承     21 1. 太子登基     21 2. 頒詔     22 3. 大赦天下     22 4. 禪讓   

 24 (三)璽節綬符     24 1. 皇帝璽     25 2. 后妃符璽     25 3. 太子符璽     26 (四)后宮制度     26 1. 皇后     26 2. 嬪妃     27 3. 宮人     29 (五)宗室分封     32  1. 諸王等級     32 2. 公主封號     32 (六)設官授勳     33 1. 設官定階     34 2. 封爵授勳     39 (七)朝儀制度     40 1. 常朝朝儀     40 2. 大朝朝儀     41 (八)皇帝名號     43 1. 年號     43 2. 尊號     47 3. 廟號 

   50 4. 諡號     50 5. 陵號     56 (九)結語     56 二、唐長安城玄武門兵變攷論 62  (一)秦王李世民太極宮玄武門政變 68 (二)太子李重俊之大明宮玄武門兵變 81 (三)臨淄王李隆基之大明宮玄武門兵變 85 (四)宦官李輔國、程元振之大明宮玄武門兵變 90 (五)結語 95 三、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 99  (一)唐朝公主的婚姻特點 102 (二)唐代公主的類型 104 1. 巾幗英雄型 104  2. 秀外慧中型 104 3. 窮奢極欲型 106 4. 參政亂政型 110 5. 出世入道型 115 6. 與世無爭型 125 (三)唐朝公主的婚

姻生活 125  1. 公主行為放蕩 127 2. 公主驕橫跋扈 130 3. 公主府邸禁止駙馬染指 134  (四)駙馬要為蚤逝的公主守孝 135  (五)駙馬不易升遷 136 (六)結語 136 四、日本遣唐使攷論    142  (一)背景與目的     143 (二)任命和準備     147 1. 建造船隻     147 2. 祭祀典禮     147 3. 授予節刀     148 4. 行前別宴     149 (三)規模與路線 150 (四)接待與安置 150 (五)任用與回國 160 (六)客死與葬埋 173 (七)貢獻與廢止 182 (八)作用與影響 187 (九)結語

196 序   唐朝公主及其婚姻攷論     在平安時代「入唐八大家」之外,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靈仙和圓載。靈仙於桓武天皇延曆二十三年(804,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入唐留學。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奉詔在醴泉寺譯經,圓寂於五臺山靈境寺。圓載於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唐文宗開成三年)入唐留學,在唐40年,玄宗詔其入宮講經,賜予紫袍,萬分榮耀。消息傳回日本,仁明天皇特令赴唐的圓珍帶來敕牒,表彰圓載「勤求聖道」,賜號「傳燈法師」。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圓載決定落葉歸根。回國前,陸龜蒙以詩〈聞圓載上人挾儒書洎釋典歸日本國更作一絕以送〉相贈:「九流三藏一時傾,萬軸光淩渤澥聲。從此遺編東去後,卻應

荒外有諸生。」[71]不料歸途遇險,葬身海底。     二百多年間,日本遣唐使一批接一批地不畏艱險,斬濤劈浪,抵達唐土,為加強日中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中落下帷幕,最終歸於寂靜。 皇帝,乃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君主之尊號。上古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皇」或「帝」。夏朝天子則稱「后」,商朝稱「帝」,周朝稱「王」,春秋戰國時期,因諸侯大多僭越稱「王」,故「王」不再是周天子的專稱。 西元前230—前221,秦嬴政(前259—前210,本趙氏,名政)以十年時間先後併吞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而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新的中央集權制,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

」,因無以稱其功,故兼採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作為對自己的正式稱號[1],史稱「秦始皇帝」或「秦始皇」。秦始皇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對內修築長城,溝通水系,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到隋唐時期,中央集權制已經演變為君主集權制,尤其是唐朝,皇帝「得一繼明,通三撫運。乘天地之正,齊日月之暉。敷四術而緯俗經邦,蘊九德而辨方軌物。御紫宸而訪道,坐元扈以裁仁。化被丹澤,政洽幽陵。三秀六穗之祥,府無虛月;集囿巢閣之瑞,史不絕書。照金鏡而泰階平,運玉衡而景宿麗。可謂鴻名軼於軒昊,茂績冠於勳華。」

[2]這種尊崇皇帝的行為不僅表現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以及其他方面依然絕對神聖,因此,也就構成了唐朝典章制度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內容。本文依據文獻記載,試從東宮制度、皇位繼承、璽節綬符、后宮制度、宗室分封、設官授勛、朝儀制度、皇帝名號等方面初步探討唐代的皇帝制度,不妥之處敬祈方家指正。 (一)東宮制度 東宮,春秋戰國時本為諸侯妾媵所居之宮。漢時則為太后所居之宮。後為太子所居之宮,或稱「青宮」、「春宮」等,亦為太子的代稱。 1. 建儲原則 「儲」即「儲君」,指未來的皇帝。即皇位的繼承人,亦稱「儲元」、「儲副」、「儲后」、「儲嗣」、「儲兩」、「儲貳」等。均為太子別稱。《後漢書》卷36〈鄭興傳附鄭眾傳〉曰

:「太子儲君。」《晉書》卷40〈賈沖傳〉、卷59〈成都王穎傳〉均曰「皇太子,國之儲君。」

《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

為了解決皇帝 春宮的問題,作者傅想容 這樣論述: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書中最具爭議的書,奇淫之辨的討論至今未曾終止。作為文本生發地的中國,以及接受《金瓶梅》最早最盛的日本,兩國學術界對《金瓶梅》的研究相對其他三部奇書均來得晚。由文獻回顧中,可看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論文以「《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為題,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並回顧學界相關研究成果,進而提出研究方法、進行步驟與研究範圍。第二章論述《金瓶梅》在明代的鈔本及刻本傳播,其中包含刻本傳播的商業化。同時考察文人序跋及崇禎本《金瓶梅》的圖文評點。第三章以清代的流傳及社會的閱讀聲音為論述重點。在禁毀政策下,《金瓶梅》在清代的傳播迥異於明代,不同的

時空背景亦出現不同的流播方式。而隨著書籍及戲曲流通的普及,社會上也出現不同的閱讀聲音。第四章聚焦於二十世紀的版本論爭及世情閱讀。其中包含學界對刪節本的評論、對詞話本、崇禎本的優劣論爭,以及研究者、畫家如何詮釋《金瓶梅》的世情色彩。第五章旨在論述日本江戶時代至二戰後的譯介。江戶時代、大正時期及二戰後的日本,因著不同時空背景,對《金瓶梅》也有不同的解讀,因而交織出不同的傳播風貌。第六章為結論,統整全文研究心得,並提出未能觸及的問題以作為日後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