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現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盧安達現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帕斯卡‧博尼法斯寫的 最新國際關係地圖:視覺化國際關係的100幅關鍵地圖 和GaryA.Haugen的 蝗蟲效應:暴力的暗影 為何終結貧窮需要消滅暴力?(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與大屠殺事件 - 馬鈴薯看電影也說明:幾篇文章中,不乏有人將電影和台灣現況加以對照,其中也確有可資借鏡之處。鑒於近來執政當局再度祭出「本土」為護身符,操弄起訴諸原始本能的生殖器政治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蔡明彥所指導 李佳珊的 新干預主義實踐侷限性之研究~從1990-2019年聯合國干預國際違反人權事件分析 (2020),提出盧安達現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干預主義、人道干預、國力、軍事對抗力、軍售關係、經貿關係、國家輿論、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曹俊漢教授所指導 古明章的 中共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研究: 全球治理VS.國家治理 (2019),提出因為有 全球治理、國家治理、系統理論、少數民族、原住民族的重點而找出了 盧安達現況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要資助| 資助兒童計畫 - 台灣世界展望會則補充:我的國家現況 ... 烏干達位在東非中心地帶、橫越赤道,北和南蘇丹接壤,西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毗連,南界坦尚尼亞和盧安達,東臨肯亞,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盧安達現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新國際關係地圖:視覺化國際關係的100幅關鍵地圖

為了解決盧安達現況的問題,作者帕斯卡‧博尼法斯 這樣論述:

國際關係最佳入門書籍 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區域各國的發展現況,視覺化具體呈現!     ‧彩色印刷大開本,地圖呈現一目瞭然   ‧法國地緣政治專家分析世界局勢,最具說服力   ‧歐陸觀點敘述,跳脫英美主流論述,帶給你不同的視野   ‧78個重要議題,100張精彩地圖,快速瞭解複雜的國際關係     法國國際戰略專家、知名地緣政治學者,帶你掌握世界動態   歷史上的危機、全球性課題、國際組織現況、當代紛爭、地域衝突等,   最權威的專家論述、最清楚的視覺化地圖,   從過去到未來,徹底瞭解國際局勢,掌握世界未來趨勢。     從各個面向切入,具體頗析現今各國的合作、區域的紛爭是怎麼發生的   藉

由回顧歷史、過去的重大衝突和危機,以及探討全球性議題,帶領讀者了解二戰後的世界局勢,以及過去各個重要國家扮演的角色,並藉由近年來發生的重大國際事件,進一步探討未來國際局勢的發展。另外再以分區敘述,全面探討世界各區域間國家的現況發展與國  與國之間的外交互動與政治角力。     全球性的議題   ‧全球暖化在各國戰略上會產生什麼新的變化?   ‧國際司法機構只是空談嗎?   ‧體育外交也具備戰略價值?   ‧非政府組織是新的國際參與者嗎?     歷史上的重大危機與戰爭   ‧古巴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影響?   ‧巴爾幹半島的紛爭與科索沃戰爭是如何發生?   ‧盧安達

大屠殺是怎麼發生的?     現代的危機與紛爭   ‧墜入地獄深淵的敘利亞有解藥嗎?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問題無解嗎?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有沒有終點?   ‧伊拉克正邁向重建嗎?     各地區國際關係的現況與未來   ‧歐亞交界的土耳其將何去何從?   ‧美國勢力籠罩下的拉美各國還有希望富強嗎?   ‧非洲各個區域間的發展現況和未來?   ‧印度會成為將來的大國嗎?     俯瞰全球局勢,掌握過去,瞭解當下,預測未來! 作者簡介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一九五二年生於巴黎,法國地緣政治學領域著名專家,現任法國巴黎國際和戰略研究所(IRIS

)所長,並於巴黎第八大學歐洲研究所執教。除法國境內之外,也常向國際媒體發聲,著作超過40冊以上,內容包括探討國際關係、核武問題、縮減軍備、大國間的力量平衡、法國外交政策,甚至運動競賽在國際關係方面的影響力等,涉獵主題相當多元。   譯者簡介   李靜宜     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文字工作者,喜歡翻譯帶來的挑戰與樂趣。 引言 何謂全球化?/國際秩序   第1部  世界 第1章 歷史的觀點 1945年的世界秩序/歐洲的分裂/冷戰與關係趨緩/去殖民化與第三世界的出現/蘇聯帝國的瓦解/1989年的戰略情勢/第三世界的結束,與西方勢力獨霸的告終   第2章 國際關係的參與者 主要參與者:國家/聯合國

能統治世界嗎?/國際機構是配角?/非政府組織是新的參與者?/跨國企業是新的世界統治者?/擁有力量的公共意見   第3章 全球性的課題 何謂國際統治?/經濟發展/全球暖化:戰略上的重大威脅/人口增加能控制嗎?/移民問題無法控制嗎?/恐怖主義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嗎?/核武擴散無可避免嗎?/組織犯罪與黑手黨/體育外交/國際司法機構只是空談?/民主主義和人權普及了嗎?/發展為文明的衝突?   第4章 歷史上重大的危機與戰爭 德國的分裂與柏林危機/韓戰/蘇伊士運河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古巴危機/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戰爭/波斯灣戰爭/盧安達大屠殺/巴爾幹半島的紛爭/科索沃戰爭/伊朗、美國與以色列的關

係/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紛爭/伊拉克戰爭   第5章 現代的危機與紛爭 俄羅斯與烏克蘭無法和解嗎?/墜入無底深淵的敘利亞/伊斯蘭國是等同於國家的恐怖組織?/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對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沒有終點嗎?/伊拉克正邁向重建嗎?/東海、南海的緊張局勢/朝鮮半島的紛爭凍結了嗎?/美中關係是協調或敵對?   第2部 各個地區 第1章  歐洲 法國:主要的大國/德國:復活的大國/英國:歐洲的大國?/義大利:角色的重新調整/伊比利半島/中歐及東歐諸國:不具同質性的地區/北歐:擁有多元特色的地區/重建歐洲/紛爭後的巴爾幹半島/俄羅斯的強大再次獲得確認/土耳其要走向何方?   第2章  南北美洲

讓美國再次偉大?/加勒比海地區:美國的後花園?/中美洲:追求安定/安地斯國家:新的出發/南椎體:蘊藏力量的最底端?   第3章  阿拉伯世界 馬格里布地區不可能統合?/馬什里克地區情勢混亂?/波斯灣的安定受到威脅   第4章  非洲 西非:在民主化與人口問題之間/中非停滯不前?/東非與非洲之角:在開發與專制政治之間/不容忽視的南部非洲   第5章  亞洲 印度:將來的大國?/東南亞:區域統合與經濟發展/朝鮮半島:要維持分裂,或改變?/日本:不安的大國/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國嗎? 引言   何謂全球化?     「全球化」一詞,最早在1980 年代初期從美國開始使用。一開始指的是世界市場趨於單一

化,資金循環變活絡的傾向。但這個詞的語義很快擴大,用來指稱由於資訊科技進步,致使世界各地的所有面向互相交流,且交流的速度愈來愈快。     歷史現象     從地球上各種團體互有交流的這點來看,全球化並不是一個新現象。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符合這種定義的全球化就已經華麗揭開序幕。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1902-85,法國歷史學家)在定義西班牙與英國帝國時代的國際經濟結構時,已經提到「世界經濟」一詞。     早在16、17世紀,商業與金融的交易網已經擴大為世界規模,大都市如熱那亞(Genova)、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就是這些交易網的中心。這個最初的全球

化現象,實際上是起因於歐洲人征服世界。之後19世紀的工業革命(蒸汽船、鐵路、電報),則在世界的開放及歐洲列強的掌控下快速發展。     馬克思與恩格斯斷言「工人沒有祖國」,也是由於眼見資本主義在國際間變得普遍。1935年,保羅‧瓦勒里(Paul Valery)在著作《Letemps du monde fini commence》中提到:「有限世界的時代已經開始。」他認為,隨著殖民化告一段落,幾乎地球上每個角落都有國家占地為王,人們也發現了所有資源,也因此世界上的所有部分都是互相連結的。     也就是說,等待發現、尚未有人們足跡之地或處女地,早已不存在。     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及兩次世

界大戰,都以悲慘的形式呈現出某種事件與現象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的競爭,也同樣跟全世界都有關。美蘇兩國分別聯合世界各洲的盟國,互相對立。     今日的全球化     1960年代初期,加拿大文化評論家馬素‧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到「地球村」的概念。之所以說是地球村,是因為透過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同樣資訊能在全世界傳播開來,以至於整個地球就猶如一個村落。不過,21世紀初的全球化,與過去以來的現象完全不同。新的資訊通訊技術沖淡了地理上的距離感,世界各地區的關係出現劇烈改變。在種種移動手段與通訊方式(飛機、電話、傳真,以及網際網路)下,一切都變得更近

、更快,壓縮了時間與空間,距離與國境似乎都已消失。今日,不論人或商品,都與資金流動、技術以及資訊一樣,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輕易跨越國境,致使國境彷彿變得無用。     在經濟上,因為企業的運作是全球性的,國家這個框架的存在感變得愈益薄弱。一旦國家之間的界線不存在,貿易、投資、資本的流動就更自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程度變高。形成全球化的因素,包括金錢與服務的跨國交易愈來愈多、資本的流動,以及技術的普及更快速、更廣泛。     另一方面,國際勞工組織(ILO)認為,全球化是貿易、投資以及資本流動自由化的產物,是這些流動與世界市場上的國

際競爭愈益激烈的結果。     總的來說,全球化之所以揭開序幕,是由於各國經濟的鬆綁,以及技術的不斷革新(尤其是資訊領域)。再者,隨著共產主義垮台,東西對立結束,也是原因。     複雜的現象     事實上,對於全球化現象有各種不同反應。對有些人來說,全球化是一種手段,它將重視民主與繁榮的價值觀散播至全世界;但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全球化現象只是讓整個世界變得「美國化」、各國失去個體性,也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如果從世界財富增長至前所未有的程度這點來看,或許可以說,全球化確實推動了經濟成長。     不過,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它造成的結果是不平等。而且,不平等的狀況持續惡化,已到了極嚴重的程度。或

許要消除這種不平等,不是停止全球化,而是要加以調整。     時至今日,通用世界的標準愈來愈多,各種事情牽動國際的程度也愈來愈顯著。全球化現象早就不限經濟層面,包括人際關係、文化交流、體育界的動向、休閒、政治等層面都有影響。由此誕生的新的世界價值標準,雖然帶來認同危機,造成地域間差異擴大,但也不是跟維持民族國家的價值標準不相容。因為,這個時代的認同與價值標準也非常多樣。     國際秩序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瓦解,這讓形塑二次大戰後國際關係的東西對立與兩極世界不復存在。     一極世界還是多極世界?     有些人認為,冷戰落幕後的世界呈現多極化。因為隨著蘇聯瓦解,美國

在1990 年代初期也顯現出衰退跡象。1987年出版《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認為,當時美國是陷於「戰略布局過大」的窘境。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層面的影響力無可動搖的時代,做了太多不必要的軍事行動。如同過去西班牙與大英帝國凋零的原因一樣,美國也不斷做出不自量力的軍事行動,結果是不可避免地迎來衰退期。的確如此,198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停滯,讓日本與歐洲各國迎頭趕上。     正因美國相對衰退,多極世界的概念於焉登場。除了在1980年代末期氣勢銳不可當的日本興起外,歐洲各國有望

整合、中國的發展,以及俄羅斯擺脫共產主義體制後的成長,都是形成這個概念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張,既然蘇聯已經瓦解,世界理當會形成由美國主導的一極體制。他們認為,美國在沒有主要競爭對手後,應當是獨占世界大國寶座的國家。事實上,美國在1990年代成功擴大了戰略布局及經濟規模。在同一時期,日本停滯不前,歐洲國家則花費很多心力接受再度統一的德國,以及各國外交政策的統一。俄羅斯也在處理體制的解體,以及面臨國有企業快速但劣質的私有化。像美國一樣具有各種能力,尤其是與戰略有關的擘畫,完全沒有國家能與其競爭。     美國獨大形成的爭論     美國的獨大又產生新爭論。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是

採取單邊主義,也就是不管各國間或國際組織訂下的規則,一意孤行。美國在1990年代之後,不顧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的約束力而行使權力的態度,愈來愈明顯。結果是,在縮減軍備、國際仲裁、環保等議題上,美國不依循國際規則的情況愈來愈多。     對美國來說,其他各國間的約束力不但沒用,而且反民主。美國認為自己提倡的是普世價值,而且比其他國家更有能力推廣此價值觀。美國人有表現的自由,外在規則只是妨礙他們選擇的自由罷了。在美國看來,所謂相互依賴,只是單純依賴對方,盡量減少依賴至最低程度才是上策。     1945年,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世界50%。儘管如此,美國還是決定幫助戰後積弱不振的國家重建。特

別值得一提的,美國協助建立基於多邊主義與國際性組織的國際體制,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以及之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不久後也支持歐洲統合。     在2001年小布希總統上任,同年9月11日美國遭受多起恐攻,以及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的單邊主義再度引起爭論。小布希總統無所顧忌地展現出,美國完全不顧多數國家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反對的態度。根據聯合國憲章,不屬於正當防衛,或是未經過聯合國安理會決定的戰爭都是違法的。     結果是,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失敗

告終,也暴露出單邊主義的限制。即使如此,美國政府還是不改其態度,但也不得不稍微收斂一下。歐巴馬總統上台後,改變了這樣的政治態度。他在2008年當選不久後如此宣言:「美國無法單獨解決世界各種問題,不過,沒有美國,任何大問題也無法解決。」歐巴馬雖然沒有終結美國的單邊主義,但態度趨緩。然而2016年當選的川普,則是將美國的單邊主義推向過去未曾有過的極端態勢。     事實上,世界既非一極體制也非多極體制。之所以不是多極體制,是因為目前還是沒有其他國家的力量能與美國匹敵。不過,也非一極體制。這是因為在全球化世界裡,任何大國,即使是超大國,也無法自行制定規則及適用國際的目標。再者,世界還是繼續朝多極化前

進。西方以外的許多國家崛起,西方早已無法獨占權力。 第1部第3章 全球性的課題(摘錄) 體育外交 體育活動不單純是娛樂、表演或競爭。由於運動賽事會受到媒體和社會的矚目,所以也具有戰略性質。如果在賽事中獲勝,就能在「世界村」裡提高國家的名聲。 成為戰略爭議點的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是國家之間以有規律且和平的形式對峙的新場域。 國際間對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總有非常大的向心力,應該沒有國家想疏遠這兩個組織。儘管在聯合國,中國和台灣無法共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也是如此,但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總中卻能達成這種狀況。事實上,國際足總有211個會員國,比聯合國(193國)還多。 體育賽事爭的不只是勝負,連主辦

地的競爭都很激烈。一開始,奧運舉辦地幾乎都是在歐洲與北美,世足賽舉辦地則由歐洲和南美獨占。 今日,這兩大比賽已經在多個地區舉辦過,但奧運至今尚未在非洲大陸登場。 足球與全球化 足球是世界性的運動,或許也能說是全球化的象徵之一。足球之普遍,不只連市場經濟和民主主義都望塵莫及,連沒有網際網路的地方也有足球。足球帝國堪稱為「日不落帝國」,其版圖也超越了查理五世(Charles V)時的神聖羅馬帝國。 這個帝國在一世紀之間以完全和平的方式開疆拓土,人們在狂熱參與的同時,也愉快接受它的征服。 在足球賽事中,勝者只會受到尊敬與憧憬,完全不會招致反抗。這在地緣政治學上是罕見的現象。 從英國誕生的足球,一開始

是經由海路擴散開來(早期的足球俱樂部,都是從港口都市誕生,如勒哈費爾、漢堡、熱那亞、巴塞隆納、畢爾包),1930年代起則經由鐵路普及開來,不久後,再透過收音機,並從1960年代起藉由電視達到全面普及。 運動與身分認同 所有運動,尤其是足球,能明顯提升人們對所屬團體的認同感。在全球化之下,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變得薄弱,但全球性的運動賽事,則會強化這種身分認同。足球國家代表隊以及奧運選手,能喚起人民和平的愛國心,讓人們對自己的國民身分有所自覺,或是再次有自覺。

新干預主義實踐侷限性之研究~從1990-2019年聯合國干預國際違反人權事件分析

為了解決盧安達現況的問題,作者李佳珊 這樣論述:

冷戰結束至21世紀初期,出現新的國際安全局勢和挑戰,最大的威脅是國家內部的族群衝突、內戰或是政府失靈所造成的人道災難,「新干預主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 然而,國際干預的行動中,聯合國介入的程度卻有所不同,例如:科索沃事件中,國際派駐軍隊介入;反觀,敘利亞內戰,在聯合國會議上,卻因為中俄行使否決權,而避開聯合國的干預行動。因此,聯合國是否干預一國之人道危機事件,必然受到某些因素影響。 本文為進一步探討為什麼聯合國不能平等對待所有被干預國家? 聯合國安理會在實行新干預主義方面有哪些局限性?本文從1990~2019年聯合國干預國際違反人權事件中,挑選20個發生重大人道危機之國家為研究

對象,以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兩大理論為研究途徑,提出六項影響國際干預之因素,分別為「自由主義」主張道德因素之「人道危機嚴重程度」以及「現實主義」所言權力與利益因素之「被干預國國力」、「被干預國軍事對抗力」、「被干預國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軍售關係」、「被干預國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經貿關係」、「國家形象、輿論」。本文假設上述因素皆會影響國際干預行動,然而程度卻有差異,為探究六項因素孰輕孰重,本文以模糊質性比較分析法(fsQCA)進行「量化」統計,以圖表呈現,同時輔以「質性」描述,藉此分析聯合國安理會在進行國際干預前,面對各項影響因素,其考量之優先順序為何?當兩利相權時何者為重?何者為輕? 研究結

果,驗證了「新干預主義」雖以自由主義道德之名行人道干預,實踐過程中卻仍深受現實主義之權力、利益因素影響,使其成為大國合法干預他國的工具。本文研究貢獻在於以量、質並重之研究方式,將兩大主義「並列」比較,分析新干預主義實踐之侷限性,以此驗證「現實主義」仍為國際關係中的行為準則,並提供後續研究建議。

蝗蟲效應:暴力的暗影 為何終結貧窮需要消滅暴力?(新版)

為了解決盧安達現況的問題,作者GaryA.Haugen 這樣論述:

「我們得不到正義,只因為我們窮!」 當制度不再為平民設計,而是保護當權者, 別奢談司法公正、公民正義! 唯有終結暴力,從根本去建立秩序,才是解決貧窮的王道! ▪國際正義使命團創辦人暨總裁蓋瑞・豪根,為人權發聲的正義之作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 強力推薦! ▪國內人權先鋒、學者專家 正義推薦   專文導讀 黃默/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台灣人權學刊》主編  專文推薦 賴樹盛/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副秘書長、《邊境漂流》作者 李茂生/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齊力推薦 黃益中/《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作者 呂秋遠/律師、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 負責人、《噬罪人》作者 沈政

男/醫師,文字志工,現為民報社論主筆、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王清峰/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你知道嗎?這些問題還在持續發生中: ★在印度,有數百萬窮人被拘禁做工,形同奴隸。 ★在剛果,每五天,在20萬人中便有16名女性遭受到強暴。 ★在孟加拉,未審先關的比例高達73%。無數窮人進了監牢,就再也沒走出來。 ★在全世界,性暴力造成女性致死的人數,比癌症、車禍、瘧疾、戰爭加總的人數還要多。   我們的世界,有數十億人依舊生活在恐懼中。如果你正在讀這段文字,可能不會終日恐懼生命和身體遭到侵犯,或是用餐時一夥暴徒衝進你家帶走你的家人、掠奪你的財物。  沉默的暴力,正靜靜摧毀數十億窮人的生命 對於社會基本

的秩序,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然而在世界的彼端,許多人生活在混亂蔓延的國境,現實問題包括犯罪、竊盜和極端的不確定性。他們所處的世界與其說是貧困,不如說是赤裸裸的恐懼。暴行如同蝗災般對窮人強取豪奪,我們稱之為「蝗蟲效應」。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貧窮的書 《蝗蟲效應》訴說一個驚人的事實:貧窮並非經濟問題——目無法紀的暴力犯罪,才是導致窮人無法翻身的根本原因。全世界至貧人口高達二十五億,從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案例和故事中,我們看到種族、性別、司法、階級正義、資源分配等因素,是如何影響貧窮與犯罪共生的現象。書中重視每一地區、體制的歷史脈絡,不僅止於表面的現象描述或應對策略,而是進一步探究「為何現況如此?」同時對

爭議已久的兩個問題進行分析:儘管全球經濟大規模成長,為什麼貧窮還是如此嚴重?以及,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無知的結果是沒人動起來,試著阻止暴力,從而形成環環相扣的悲劇 本書不為任何議題下定論,主要擔任對話的起點。書中引介多項複雜的龐大問題,每個主題都觸及廣泛領域的智識探索,使全球窮人面對的暴力危機從不幸受到忽視的現況,轉為得到立即有力的處置。 蝗蟲可能在任何一天來到,把所有試圖改善窮人生活的良善努力一掃而空。如果我們不能戰勝蝗蟲效應,所有幫助窮人的作為全都無法真正永恆延續。只有當貧窮的國家裡有了秩序,有了公平,有了安全——國家才能真正邁上遠離貧窮的道路。 【國際書評】 我這輩子親身體會到,儘

管才能、野心與努力人人有之,但世上的許多人僅僅為求生存就已備受挑戰。《蝗蟲效應》有力地提醒了我們,如果想要創造共存共榮的21世紀,我們就不能對威脅人性價值的暴力視而不見。」 ──美國前總統 比爾‧柯林頓  《蝗蟲效應》為終止貧窮人口受暴的行動提供了所需的論述,同時也透過駭人而真實的第一手案例證明這樣的行動為何如此至關重大。蓋瑞‧豪根提醒了我們,基本的法律保障不是特權,而是普世人權,而他藉此提出的道德呼籲不但啟發智識,也觸動人心。 ──美國前國務卿 歐布萊特 這本傑出的著作針對暴力瘟疫和全球貧困議題之間長期糾纏的關係,當中的本質和原因,提出了驚人且有價值的觀點,同時也提出應對的聰明之道。不能不閱

讀的一本書。 ──《外交政策》前總編輯 摩伊希斯‧奈姆 扣人心弦,顛覆觀點。 ──《紐約時報》大衛‧布魯克斯  

中共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研究: 全球治理VS.國家治理

為了解決盧安達現況的問題,作者古明章 這樣論述:

全球化下世界各國的公共政策,不再只是國內閉門造車,逐漸走向與全球治理的規範接軌,但各國的民族政策又深受國內政治因素或既得利益者競逐,國際人權普世價值的權利無法落實。本文研究背景是全球民族問題層出不窮,雖然國際上有相關條約給予保障,尤其2007年聯合國通過「原住民族人權宣言」,中共雖是簽署國,然而「國家治理」考慮地緣環境、歷史、制度與意識形態,使得不同形態的「全球治理」機制的內涵與執行力都將無法落實,形成對全球治理的衝擊,與國家治理的對抗。本文採取文獻研究、輔以田野調查、實地訪談,並以政治系統理論為論文的分析模式,全球治理強調包括公部門、私部門和第三部門的多元治理,惟在中國大陸則是以中共為國家

社會的領導統合角色,出現「中國模式」民族政策。中共強烈的中華民族主義與主權意識,一方面增進國家整合,另一方面以應對西方的人權外交戰略,中共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研究全球治理的好個案,研究中共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全球化下的演變與調適,剖析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