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同意要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知情同意要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偉寫的 生命倫理中的知情同意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知情同意在中医药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思考 - 医学与哲学也說明:摘要: 知情同意在中医药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医生要掌握知情同意的要素和方法, 将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及中医药特殊性告. 知病人, 让病人的充分知情、自愿选择、实施同意。

國立東華大學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王沂釗所指導 吳俐葦的 參與知情同意課程對研究參與者之成效評估研究 (2019),提出知情同意要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書、研究倫理、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保護。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陳榮隆所指導 李壽星的 論醫療自主權 (2018),提出因為有 醫療自主權、個人自主、關係自主、告知後同意、人格權、隱私權、自主權代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知情同意要素的解答。

最後網站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則補充:附件1为《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16)有关知情同意的具体 ... 请注意:该知情同意书中包含的大小标题为需要包含的告知要素,请勿直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知情同意要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命倫理中的知情同意

為了解決知情同意要素的問題,作者朱偉 這樣論述:

知情同意是生命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則。它被視為保護病人和研究參與者的有效武器。然而,長期以來,對于這一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普適性,在學術界尚存有疑義。 我國至今沒有一本系統論述知情同意概念和原則並回答相關問題的專著,本書填補了生命倫理學出版物中這一空白。本書主要分析知情同意原則所面臨的困境,並論證知情同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同樣具有理論合理性。 本書主要分析知情同意原則所面臨的困境,並論證知情同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同樣具有理論合理性。第一,中國在知情同意原則貫徹中遇到的問題,不是文化特有的,而是普遍的問題。第二,以個體論為基礎的西方知情同意的理論基礎,並不與

中國的文化完全對立,中國文化並不否認個人的作用。第三,中西方在知情同意問題上的困惑,實質都是如何在強調醫生和研究者保護病人和研究參與者的義務,同主張病人和研究參與者的自主權利之間找到平衡,即如何在有利原則和自主原則之間找到平衡點。 最後得出結論,知情同意原則在非西方情境中遇到的挑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文化根源上的差異,實質仍在于對知情同意的理論辯護存在著偏差。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對知情同意原則的理論辯護仍應以個體論為基礎。 本書為復旦大學“211工程”學科建設資助項目。

參與知情同意課程對研究參與者之成效評估研究

為了解決知情同意要素的問題,作者吳俐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知情同意課程對研究參與者在知情同意理解之成效,以大專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有8名參與者接受知情同意課程之實驗處理,控制組有8名參與者則未接受實驗處理,比較二組參與者在「參與者知情同意回饋評估問卷」得分的情形,發現參與課程與否對於:(1)有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可能產生負擔或額外花費、未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研究目的、參與研究時的獲益等題項,在理解程度的比較有顯著差異。(2)有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可能產生負擔或額外花費,與未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研究目的,在辨識度上有顯著差異。此外,全體參與者對於是否經倫理審查之知情同意文本在了解程度上有顯

著差異,並以「研究者」及「參與者」二角色評估知情同意課程成效與意見回饋。本研究結論如下:(1)參與知情同意課程與否對知情同意書了解程度及辨識度有部分影響。(2)倫理審查與否之知情同意文本對於研究參與者之了解程度有顯著影響。(3)知情同意課程能促進研究參與者對研究倫理、知情同意告知過程及知情同意書之理解。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者對知情同意課程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論醫療自主權

為了解決知情同意要素的問題,作者李壽星 這樣論述:

摘要從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立法說明可以看出病人自主權利法所保障的權利是病人的醫療自主權。各國有關病人醫療自主權的保障,最重要的是「告知後同意原則」,但它是英美普通法的法則,與我國成文法的司法制度,顯然格格不入,而我國目前以告知後同意原則來保護病人的醫療自主權,僅以醫事法律規定的說明義務與病人同意權利,顯然不足。我國在2000年,立法訂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末期病人或其代理人得以拒絕治療及選擇維生醫療,這個條例是我國,也是亞洲第一個成文立法來保障病人的醫療自主權。2016年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在立法說明中提出保障「醫療自主權」這個字句,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法律文檔中確立了「醫療自主權」。醫療自主權是什

麼,醫療自主權的內涵為何,醫療自主權的在權利體系的定位為何以及如醫療自主權應該如何保障,必須深入加以探討。自主是什麼?自主的理論可以從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生命倫理學及法律哲學等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因此有各種同的自主的理論和自主的學說。目前主流學說所討論的都是個人的自主;女性主義和社群主義者提出的則是關係自主、理性自主。主流學說強調自由主義的個人自由,個人的自主則是自由主義的核心。美國崇尚自由與民主,是自由主義的國家,強調個人的自主,但女性主義和社群主義的學者指出,個體和社會是密不可分,個人是組成社會關係的元素;將個體的設定排除於社會背景外,是不切實際的。個人的形成和能力來自於和他人的互動及社

會的影響,應該要把社會條件考慮在內。台灣學者另從生命倫理學、東方的醫學倫理與醫病關係,來討論醫療自主的理論,從東方孔孟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歸納出臺灣的醫療自主其實不是美國式的個人自主,而是儒家式的醫療關係自主。美國雖是一個自由主義的國家,提倡個人的自主,女性主義和社群主義提出關係自主,對個人的自主提出了改進。因此美國現代的醫療自主是一種關係自主。而關係自主的個人必須有行為能力,因此醫療關係自主也是一種理性的自主。德國從康德的自主理論,也就是康德的理性存有的「意志的自由」理論,導出人性尊嚴的三要素:生命、理性及自主。在康德的人性尊嚴理論下,一個人一定要有理性和自主才有尊嚴,如果沒有理性就沒有自主

,沒有自主就沒有尊嚴。未成年的小孩,成年失智喪失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沒有完全理性也沒有完全自主。自主權是德國、美國和我國憲法未列舉的基本權;從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及第二條人格發展的文本,可以認定人性尊嚴是德國基本法中先於國家的自然權,德國自主權的保障,是在德國基本法第二條所規定的「人格發展權」,從人性尊嚴的憲法價值,認定自主權是德國憲法未列舉的基本權。德國、美國及我國有關憲法未列舉的基本權,利用憲法解釋違憲審查來確定,其制度與實踐並不相同,美國利用普通法的判例制度,在不同的案例裡面,利用違憲的司法審查,最高法院確定了憲法未列舉基本權的地位。德國則設立獨立的聯邦憲法法院利用案件的裁判結果及內容

付予法律的效力而確立基本法未列舉基本權的地位。我國憲法未列舉的基本權,則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利用憲法解釋違憲審查,來確定憲法未列舉基本權的地位,我國大法官會議違憲審查有關自主權的解釋,確定了多項自主權的基本權地位,但未包括醫療自主權。醫療自主權的態樣可從醫病關係來說明醫療自主權的性質及內涵,從醫療的功能與作用來看,醫療自主權包括了幾個態樣:身體自主權,生育自主權,及醫療資訊自主權。德國從德國基本法第二條可導出德國的醫療自主權,它的性質是一般人格權;而美國的醫療自主權,經由多年的憲法解釋違憲審查判例以及學說理論,認定它的性質是憲法上的隱私權。由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憲法解釋違憲審查,採美國聯邦最高法

院大法官的多數意見,但也尊重不同的少數意見。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第5條及第14條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因此在美國的判例中,醫療自主權也有自由權的性質。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自主權,有依德國的人性尊嚴規定,解釋為一般人格發展權,也有依照美國的判例,解釋為隱私權。有關醫療自主權保障的實務,在德國有倫理層次訂於醫師守則之告知後同意原則,也有成文法訂於民法典的德國病人權利法及醫師的說明義務規定,也有法律效力的聯邦憲法法院的判例。美國則以普通法之先例約束原則用判例來保障憲法上的權利,美國普通法的告知後同意法則,聯邦最高法院己承認病人拒絕治療權是告知後同意法則上的權利也

是憲法上半影理論的隱私權,告知後同意法則的理論與實踐由許多的判例結合而成。美國除了普通法以外也有許多聯邦法、統一法及州法的醫療自主權成文法。紐約州的「不施行心肺復蘇法」則是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最完整的自主拒絕醫療的成文法律。臺灣告知後同意原則的實踐,學者與法院均從刑法與民法的法文中分析,導出醫師或醫院的告知或說明義務以及病人或代理人的同意權利,雖然告知後同意是英美普通法的法則,而且我國告知與同意的明文規定是規定於醫事法,而不是民、刑法典。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是亞洲最早而且最先進的拒絕醫療自主權的成文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之立法說明中明文規定是保護醫療自主權,這是醫療自主權首次出現在臺灣的法律文

檔之中,從美國紐約州Storar及Eichner兩個案例的判決可看出,成年與未成年人的醫療自主權保障不同。未成年人沒有行為能力,基於醫療自權是理性的關係自主,沒有行為能力的未成年其醫療自主權應由父母的親權或法定代理人基於病人最佳利益原則來行使。行為能力與決定能力變成先於自主要素的理性要素。因此各國均訂有人身監護制度。各國的人身監護制度,重點都在保護沒有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訂立行為能力與決定能力的基準。為了保護沒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醫療自主權,探求沒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喪失行為能力之前的意志及意思表示,各國都在推動意定代理監護制度,在成年人有行為能力的時候,將本人的醫療意願或醫療決定,以法律規定的

成文方式做成委託或信託;成年人一旦喪失其行為能力,代理人即可依照本人的意願,代行其醫療自主權利。未成年人因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沒有辦法做出理性的自主,因此未成年人的醫療自主權,要受到父母親權的監護,未成年人成年之後因為智障或身體發展遲緩,沒有完全的行為能力,他的醫療自主權也一樣受到父母親權或法定代理人的監護。各國所採行之醫療自主權法制,均與其國內的歷史文化以及實務環境有著密切關聯。我國醫療制度從早期的德日制,走到今日的美國制。但是臺灣的法制,還是繼受德日的成文法制。以保護醫療自主權為例,我國法制若無成文法之立法難以保障憲法上的自主權,似應仿照病人自主權利法之立法,將醫療自主權之身體自主權、生育

自主權及醫療資訊自主權立專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