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考試日期2024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彭立忠所指導 莊翔宇的 軍公教退撫制度改革大法官釋憲爭議之研究 (2020),提出研究所考試日期2024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年金改革、軍公教人員退撫制度、大法官釋憲、國家照顧義務、憲法制度性保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蒙志成所指導 楊政瑋的 地方審計機關與行政部門、議會互動關係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政府審計、地方審計機關、三權財政、財務司法、組織間互動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研究所考試日期2024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研究所考試日期2024,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軍公教退撫制度改革大法官釋憲爭議之研究

為了解決研究所考試日期2024的問題,作者莊翔宇 這樣論述:

民國108年8月23日司法院大法官公布釋字第781至783號解釋,宣告民國107年6月21日修正公布之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106年6月9日公布之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以及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所涉及之諸多爭點,絕大部分悉屬合憲規定。然而自民國105年起政府推動之軍公教退撫制度修法改革,過程中社會各界紛擾不斷,及至釋憲解釋文公布後,各項核心爭點仍引發更多爭議。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釐清我國軍公教人員退撫制度沿革,探討退撫制度修法改革過程政府操作手法及後續預期效果,以及探討大法官釋憲之受理標準、解釋論理之爭議。本文採取政治學領域之歷史及法律研究途徑,使用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本文發現修法

改革過程中,政府以印象塑造方式,造成貶抑公部門職業價值之社會輿論氛圍,不但影響人才投入公部門職業之選擇,更加劇社會上職業衡平之割裂;總體經濟則在短期內部分指標顯示出消費緊縮趨勢,然而仍需未來更長時間觀察;退撫基金運作方式及績效操作之檢討未成為此次改革過程的焦點;大法官解釋理由則未盡符合公法原理,更因論述體系包含對退撫給與態度認定之主觀要件,造成立法權確實侵害到人民權利時,卻無法仰賴司法權審查予以保障之「憲政空隙」。本文認為「國家照顧義務」與「憲法上制度性保障」為退撫制度核心價值,改革推動者應為銘記在心。

地方審計機關與行政部門、議會互動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研究所考試日期2024的問題,作者楊政瑋 這樣論述:

政府審計是政府課責機制中重要的一環,負責三權財政中「財務司法」角色,與行政部門之「財務行政」及立法部門之「財務立法」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無可諱言,地方政府在我國政府體系中財政紀律相對較為薄弱,地方審計機關的角色更形重要。而審計業務的遂行須賴行政部門的配合,審計成果亦須獲得議會的重視始能發揮其價值,本研究嘗試以地方審計機關為主體,聚焦在其與行政部門,以及地方議會的互動關係,期能找出影響組織間互動關係的因素及影響態樣,進而釐清審計機關在該等互動關係下之定位。本研究首先根據組織間互動關係理論各學說,提出「環境系絡」、「服務品質之良窳」、「專業知識落差」、「職權角色立場差異」、「組織間制度設計」、「

認知落差」及「另兩方關係型態」等7個影響互動關係的內外在因素。經運用文獻分析法及深入訪談法研究發現,大環境的更迭遞嬗改變審計機關、行政部門與議會的互動關係,而審計機關則是藉由轉型革新來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以及社會與人民的期待,而這樣的改變必然又會改變審計機關、行政部門與議會的互動關係。又上述後6項影響互動關係的假設因素,受訪者均認為確有其影響,惟各項因素之影響程度,各方之認知並不相同。其原因可能係行政部門人員與民意代表對於審計職權角色存有錯誤認知,並以該錯誤的認知評價審計人員的作為所致。根據上開結論,本研究提出10項建議:其中最重要者為審計人員應嚴守中立,維持實質與形式上之超然獨立,避免政治氛

圍干擾審計職權之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