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同義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碎碎念同義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卡洛琳.杜納寫的 不節食的美好生活提案:直覺飲食再升級!打破節食的惡性循環,吃出身心平衡的健康體態 和汪培珽的 管教小書:理智斷線前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愛孩子愛自己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碎碎念同義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節食的美好生活提案:直覺飲食再升級!打破節食的惡性循環,吃出身心平衡的健康體態

為了解決碎碎念同義詞的問題,作者卡洛琳.杜納 這樣論述:

減什麼肥!少吃不會瘦 健康就是:傾聽自己身體的需求,接受所有的食物,餓了就吃   ★Amazon 4.5顆星,500多條讀者回饋並且持續增加中。   ★Amazon分類暢銷前10名:飲食失調和身體形象,女權主義理論     本書寫給──   ★長期節食減重的人。   ★想知道為什麼節食減重會失敗的人。   ★對於食物、體重和健康的知識不盡正確的人。   ★嘗試各種減重法、每天花好幾小時擔心卡路里的人。   ★總是用當天的體重,來衡量自我價值的人。   ★換過不同減重方式,期盼著下一種就是正確答案的人。   ★認為減重才能真正愛自己的人。   ★希望長遠改變飲食習慣的人。   坊間許多書

籍都標榜著減肥妙方,號稱用不同飲食和運動的方式就一定能瘦下來,找到更好的工作、在人際方面更順利、事業更成功,彷彿只要體重減輕了,就能有說不完的好處。而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也總是推崇所謂的「標準」身材,讓肥胖充滿負面意涵,致使許多人對體重的增加產生恐懼,對飲食和減肥更有許多迷思。   迷思一:節食減重的長期效果?事實上,無論有多強的意志力和支援,即便完全遵守減重計畫,一定會有生理和代謝上的反效果。   迷思二:瘦很健康,胖很不健康?事實上,一個人的健康是沒辦法從體重看出來的。   假如你總是擺盪在暴食和飢餓的兩個極端間,無異於讓身體經歷持續不斷的危機。   節食是無效的治療,因為疾病從一開始就

不存在。──莎拉.費雪曼,茱蒂.弗里史匹特   我們與食物的關係失衡,通常不是因為情緒性的進食,而是限制、罪惡感、對體重和體型最深沉的恐懼,進而牽動了隨之而來的生理求生機制。吃,是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該壓抑。吃東西之前,只要興起了「減重」和「吃少一點」的念頭,就會讓身體感受到剝奪,而自動啟動飢餓荷爾蒙,使我們比起能隨心所欲的進食,感受到更強烈的飢餓。這就是為什麼開始節食卻會觸發暴食的原因,無論體重多少,節食都將打亂你的新陳代謝,讓你無法好好傾聽自己的身體。惟有正視食物與體重的恐懼和負面信念,才能真正脫離飲食失衡的惡性循環。   本書作者一一破解了節食減重和節食文化最根本的迷思,並提供更

直覺、更簡單的方式,來解答【食物】與【生理】【情緒】和【心理】的關係。傾聽你的飢餓,餵飽自己,你的身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了,也別忘了休息、呼吸,隨時善待自己,重建身體和食物的健康關係。最後,套一句作者的話「去他的節食」!肯定自己,活出再也不用節食減重、自信美麗的人生吧!   ■你的身體一向比你更聰明,請相信它。   如果你累了,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再加把勁撐過去;   如果你餓了,需要的是吃東西,而不是忍過去;   如果你覺得難過,需要的是哭泣或花點時間獨處;   如果你想吃洋芋片,一定也會有個很棒的理由。   「基本上,當我能夠盡情地吃任何食物,反倒讓我不再什麼都想要了。」   是時候

開始好好活著了。吃吧!吃吧! 編輯推薦     雖然市面上已經充斥各式減肥飲食的書籍,但本書的內容很不一樣,可以說是破除迷思的集大成者,不僅將重點放在減重塑身等表面的事物,更著重在心理健康、賦權、自我接納。     作者的語氣輕鬆詼諧,自然而清楚地引用了許多研究資料,使人信服,並且從自身減肥經驗出發,真誠而富有同理心。除了論述的部分,也提供一些小練習(例如躺下休息、大腦傾倒……等),讓人能實地體驗、逐步改變。     現代人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為體重所苦惱,再加上社會近乎病態的價值觀,減重成了許多人的共通經驗。我們都誤以為瘦就是好,對吃進去的份量斤斤計較;然而,錯誤的方式或心態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問

題,讓我們陷入不健康、不快樂的惡性循環。或許這本書的觀點和方式,可以引發我們重新思考、做出改變,接受與肯定自己,並重獲健康、快樂、自信的生活。 邊餵食邊推薦     毛奇│不必減就有胸有腦的美食作家   出版魯蛇碎碎唸│減肥失敗但做人超成功的KOL   栗光│抱怨防寒衣太緊的聯合報繽紛版主編   螺螄拜恩│就是美減什麼肥的人氣作家 各界好評     「這本書不僅是有趣而已,在科學和醫學上都經得起考驗。如果你對各種節食減肥法感到厭倦,一定要讀這本書!」──克莉絲汀・諾瑟普,醫生,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卡洛琳.杜納獨一無二,幽默又有智慧,能毫無畏懼地直指狗屁倒灶的事物,而我們的飲食文化

就是狗屁倒灶。我們很幸運,有像她這樣的人提點,打破節食的惡性循環。或許很難,但絕不複雜,有時候甚至只是說聲『去他的』那麼簡單而已。」──凱西‧米勒,著有《Big Girl: How I Gave Up Dieting and Got a Life》     「杜納這本書中的觀念前所未有,將幫助所有痛苦的長期節食者重新奪回他們的人生。」──凱蒂.戴爾柏特,著有《Let It Out: A Journey Through Journaling》   「這個世界正需要這本書。我身邊的每個女性都能受益於這本書深刻的真理。文字幽默,又有充分的科學佐證。如果你深受節食、暴飲暴食、食物成癮所苦,或是極度害

怕體重增加,對於苗條有著過度的執迷,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所寫。」──席米.波提克,著有《Letting Go of Leo: How I Broke Up with Perfection》   「準備好跳脫節食的無限迴圈,開始好好生活了嗎?請一定要讀這本書。」──克莉斯蒂.哈里森,作家、直覺飲食專家     「犀利、爆笑、充滿同情心……為自己做件好事,立刻讀這本書吧。」──亞利希斯.薩勞托斯,身心療癒、直覺飲食專家   「如果你試遍了各種節食減重法,那麼這本非典型卻真誠的指引,或許能帶給你許多快樂。」──出版者周刊     「這本反節食守則出乎意料地有趣,用科學證實了許多舊有的概念其實並不正

確。唯有相信自己的身體,接受並喜愛自己的任何體型,才能得到健康和快樂。」──Dia & Co,美國大尺碼時尚服飾公司  

管教小書:理智斷線前

為了解決碎碎念同義詞的問題,作者汪培珽 這樣論述:

  「小孩快要讓我抓狂了。請問:理智斷線前的三秒鐘,   我可以做什麼防止自己不理智的行為和言語?   假想一下:一年後,地球就要毀滅了。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他的孩子,也抓狂大吼大叫。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老了,換成孩子對你抓狂大吼大叫。   我猜,第三個,最有效。   多數父母都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們缺少的不是育兒方法   而是在「兒孫自有兒孫福」和「成就孩子」間取得平衡   200則隨筆   希望讓你找到讓日子過得更幸福的方向   *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這麼乖?」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這麼優秀?」   你這樣想過嗎?   問題不在孩子乖不乖、優不優秀

。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這句好像是不得不說的廢話)。   父母得跳脫「跟別人比」的框框後,再來談教養。   我們總是先看別人的孩子,再看自己的,然後開始比較。   問題是,父母自己乖嗎?優秀嗎?   乖,和優秀,放到父母身上,可以是有耐心的同義詞。   「這孩子,怎麼這麼固執?」   我們會先反省自己固不固執嗎?   不。我們會先把自己不聽話的孩子,跟別人聽話的孩子比。   然後怪自己的孩子太固執。   「有主見」,明明是好事。   但是,當自己的孩子有主見時,多數父母卻不高興。   甚至把它當成缺點看。為什麼?   孩子犯錯被老師罵,如果你親眼看到,會難過得不得了。   但是

,自己罵小孩罵得更兇,卻不感到難過。   甚至愈罵愈覺得上癮,為什麼?   「怎麼讓小孩更有自信?」   「偶爾威脅一下小孩,有這麼嚴重嗎?」   「會讀書是很好,但不愛讀書,我也不勉強……」   「不乖,打一下有什麼關係?」   父母對教養的疑問,沒有盡頭。   如果我們把矛頭指向孩子,只能治標不治本。   問題的源頭,常常是父母哪裡需要改變──   可能是隨口批評孩子的習慣;   或是「我這麼倒楣才會生了你這麼難纏的小孩」的念頭。   會反省的父母,孩子的問題自然就會愈來愈少。   *   這麼多年來,收讀者的來信,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了。   每一封,我都會看。   每。一。封。

  至於回覆呢?有點看緣份(抱歉)。   有人只寫了五句,但我覺得不馬上回,對方就要跳樓了。   有人寫了三頁,我猜寫完,問題可能就解決了一半。   整理讀者的問題時,有時候我會把父母的提問藏起來。   因為你可能沒有這樣的困擾,   但是我的回答,希望也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的需要。   *   『當你用美好平和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是美好平和的。   我家姊姊弟弟十二歲之前,都是美好平和的。   十二歲之後呢?   在外人的眼光裡,不是。   但是,我還是用美好平和的眼光看他們。   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給我的試煉,不要說換做別家父母,   只要換我家先生來管,都可能弄得烏煙瘴氣。   但是,

我從來沒有無助的感覺。   父母不能無助,因為孩子比我們還無助,   我們是孩子好好長大的唯一依靠。』   以上這段話,說的就是:父母要保持信心。   父母的信心,就是孩子自信的來源。   也是孩子的人生,可以走得更幸福的來源。   與你共勉之。   ──汪培珽 作者簡介 汪培珽   專題作品有七本:《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管教啊,管教》   《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會讀書》   手記系列有七本: 1《金湯匙裡的毒藥》2《真的放手讓你飛》3《別在半夜喊媽媽》   4《不可以交男朋友的100個理由》5

《偷偷愛著你》 6《聽話,不要一直看手機》   7《壞人我當》   親手救回來﹑並翻譯的故事書有九本:1《想生金蛋的母雞》2《弄丟飯糰的小婦人》   3《害怕沒什麼大不了》4《踢踢踢踢 天寶》5《好嚴肅的農場》6《好大膽的小鴨子》   7《我要修理安東尼》8《公雞公雞,別叫了》9《老皮,快放鞭炮》   翻譯的青少年小說有一本:《纖纖小手讓你握著》童同著     汪培珽的臉書    goo.gl/kLSOtp   汪培珽部落格    goo.gl/8A4IX6 序:少比較,保持信心    10 等等16 聽聽17 善意18 掉頭走人20 多體諒慢熟的孩子21 虧欠22 實

話要不要說23 孩子會跟人討東西嗎24 沒營養25 反射26 遇到了不禮貌的人27 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行28 後悔,不能預測29 無法判讀30 為什麼不要說「我沒錢」32 當青少年說讀書不要你操心時33 不要說拜託34 不珍惜35 不是不想負責36 小小孩的態度不好38 別批評,督促就好40 快點愛42 自信和自我44 孩子一定要有朋友嗎45 理智斷線前46 無所謂47 為什麼我不用DVD教孩子48 太尊重49 不能只想著說道理50 獨立51 多聽,就會背了52 幾歲就不能跟父母「坦誠相見」53 裝死54 借書比買書需要更多的毅力56 怎麼讓孩子愛看書57 快點丟掉58 源頭59 優先順序6

0 不要試探61 獨生子女不是錯62 出聲63 慢慢地,愈來愈好64 好難不罵孩子65 寧願玉石俱焚66 別誤用67 事後再教一次68 自己沒品70 衰敗的源頭72 別讓小孩有機會73 家人,不能口出惡言74 全班面前75 上幼稚園的目的76 你自己看著辦77 如果從大人變小孩78 競爭力80 不說81 沒有羞恥心82 被欺負的感受84 害怕85 不會失望就好86 小氣87 等待,分兩種88 對認字有幫助嗎89 看似繞遠路90 媽寶沒這麼容易培養91 太愛說話92 最後一道選擇93 喜歡看父母笑94 減損小孩自信心最快的方法95 不愛看書又不會怎樣96 只是在發洩不滿97 別人會笑你98 偶爾

100 沒手機101 尊重和沒規矩102 媽媽不在乎我的成績104 我也很同情你106 相信107 讓孩子自己去面對108 我會勉強孩子用功讀書110 讓小孩自己決定111 不贊成用表格來管理錯誤112 別弄得太複雜114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年紀116 不狠心沒辦法當好父母117 我不買118 我選公立小學119 有益120 友善教育122 以孩子意願為主123 你的事你要自己負責124 我是為了你好126 我不想再生128 時候未到129 誰固執130 管教的藝術    132 白色謊言133 沒有幾年134 死鴨子嘴硬136 無聲的教導137 變質138 不打小孩的理由139 沒

經驗140 不乖打一下有什麼關係141 不會死142 不要叫小孩不要哭143 尊重和寵壞的區別144 我頭好痛啊146 愈惹愈毛147 後遺症148 孩子一點也不聽我的150 輕聲細語151 有父母關心的孩子152 愛和寵壞的區別153 是我太乖154 隨口罵孩子的壞處155 說道理和碎碎唸的區別156 反問157 求救信號158 比毅力159 那是為了自己好160 管教也要挑時間161 拍照162 不是太常說163 將心比心164 大哭大吼大叫的原因166 好父母的條件167 只是沒明說168 大人太早緊張了169 很喜歡罵小孩170 他的爸爸對媽媽好嗎171 保留母語能力172 對孩子要有

好心腸173 當孩子嫌我嘮叨174 恨鐵不成鋼的眼神175 不能看低176 怎麼彌補177 怎麼幫小孩過生日178 不小心說了謊179 想改也改不了180 調整自己最有用181 我是個失敗的媽媽182 源頭183 別說我是你爸爸184 失望,任何時候都別用185 說謊186 當小孩翻開了不適齡的書188 太急躁189 放輕鬆190 說重話191 不是說愈多愈好192 交換194 瞪人195 掉頭就走196 父母的苦口婆心,還是有用的198 還是需要提醒199 如果想逃避200 哭著要你抱201 來喝可樂202 別說沒錢203 威脅,別讓孩子隨口說204 大方很好205 讓你猜206 算了,隨便

你208 小孩願意聽話的關鍵210 不妥協,也不嚴厲212 冷靜且堅定213 如何對孩子不吼叫214 沒說父母不可以制止孩子216 說道理,又一例218 抓回來做什麼219 誰的執著220 父母的指導棋222 嫌棄223 回報224 在你眼裡225 多曬曬太陽226 變相的炫耀227 別為小事沮喪228 負面說詞230 當我們幫忙孩子時232 不跟孩子討論遺產問題233 有些事,不需要趕著教小孩234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笑236 其實我好寵孩子237 無法無天238 別說「我不愛孩子」240 沒完沒了的源頭242 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當獎勵244 被抓包是好事246 什麼意思247 誰愛完美248

跋:誰沒歇斯底里過    250 跋 誰沒歇斯底里過 ──汪培珽   這個小孩的媽媽說自己沒耐性,EQ低、偏激又歇斯底里。   只有一個孩子時,她還頗能控制自己。   後來生了老二,她失控的頻率愈來愈高。   她氣不過孩子對自己的索求,氣不過為什麼一定要哄著孩子,似乎再多的愛也不夠。   她說自己曾經在半夜起床發狂大罵,氣到整個人歇斯底里像個瘋子   (她特地強調不是誇張,是真的)。   她問自己這樣的個性,是不是當初回家帶孩子就是個錯誤?   孩子的童年,有媽媽的陪伴,永遠都是對的。   很多人不是不願意陪伴孩子,而是沒機會。   當個全職媽媽,當自己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時,   

不論這負面情緒是對小孩(氣不過小孩想折磨死媽媽),   或是只是懷疑問題都出在自己的個性時,它可能只代表了一件事:   你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只要你有足夠的精神,其他的一切就好說了。   小孩拼了命也要黏著父母,手足之間的打打鬧鬧戲碼,統統只是暫時現象。   但是,當父母「累過頭」的時候,頭腦是無法運作的,   於是很可能出現「鑽牛角尖」的情緒和行為。   你以為寫親子書的都沒有歇斯底里過嗎?有,還有很多次。   雖然現在回想覺得自己真是品性太差,   但是當時,我並不會花力量責備自己,一點也不會。   我只知道,「會反省的,都還有救。」   那一年,弟弟才一歲半,我帶著姊弟倆到美國

親戚家過暑假,   他倆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等級。美國的房子都鋪了地毯,當然不利過敏兒。   前幾晚還好,但是有一晚,媽媽到了崩潰的臨界點,再加上又是半夜……   當時應該是半夜兩三點,弟弟一邊睡一邊抓不停,   我一發現他抓自己,怕小孩的力氣太大抓破皮,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幫他拍拍止癢,   如果一連好幾天都是這樣的睡眠……那晚,我徹頭徹尾發瘋了──   黑黑的房間裡,我開始破口大罵,我甚至不管隔壁房間還有睡人,   「弟弟,不要再抓了,我叫你不要再抓了,你有沒有聽到,   不──要──再──抓──了。」   當時我怒吼的力道,簡直就像有人欠我五百萬不還,又敢來跟我說要再借五百萬。  

 我還記得,因為媽媽的怒吼,弟弟真的突然不抓了。然後我也睡著了。   照理說,我不可能記得這件事才對,   但是第二天,睡在隔壁的姪女問我,弟弟昨天晚上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   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前一晚有多惡劣。   弟弟是故意的嗎?皮膚發癢到睡不著覺,已經夠難受的了,   我沒有同理心也罷,竟然還做出雪上加霜的事情來。   孩子既沒有調皮搗蛋,也沒有頂嘴不聽話,我都可以發瘋到如此的地步。   而且弟弟當時才一歲半哪,多麼小啊!我真是個可以直接下地獄的媽媽了。   所以啊,在沒有別人提醒的情況下,如果你還知道反省,   那你是很好的媽媽啊,不是嗎?   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很少花力氣在

「自責」。   通常睡一覺起來,我已經裝備好力氣準備再出發了。   擔不擔心小孩因此心靈受傷?天哪,小孩沒這麼脆弱的。   除非你歇斯底里的時間比正常的時間多,   不然你千萬個「沒有發瘋」的日子,會彌補這一切。   如果親生媽媽都不適合陪伴自己的孩子,又怎能祈求其他人更適合呢?   或許這些現象只是提醒你需要休息,或是需要幫手,   或是你對另一半有所不滿,或是你將養兒育女這件事,看得太過緊張了。   做父母的,不需要放大自己的「不良德性」,只需要謙虛和反省。   做錯了就修正,沒什麼大不了的。   等有一天再回頭,你會納悶自己怎麼可能有品性如此差勁的時候。   別擔心,我們都是五十步

笑百步。 【後悔,不能預測】 「你怎麼講不聽。」小孩三歲時,你習慣這麼對他說話。小孩十三歲時,句型就會變成,「你將來一定會後悔。」 老天爺都不敢保證的事,你這麼肯定?其實不管會不會後悔,我們都不應該這麼說話。 姊姊弟弟進入青少年後,給我的挑戰不會比其他孩子少。我時時刻刻告訴自己,不論心裡有多著急,都不要說出「等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樣的話來。(我可能還是說過兩次。) 因為很多成年孩子根本不後悔,但是心裡卻很懊惱:「為什麼父母總是這樣說我?」被最親愛的人「預測」將來「悲慘的命運」,是不是人生裡最該被避免的事?當孩子說也說不聽時,我們有兩個選擇: 一,不要再說了。二,繼續找機會苦口婆心。我選擇後者

。 苦口婆心的重點是,我可以怎麼幫助你,而不是罵孩子不聽話,或是唱衰孩子的未來。因為這些不好聽的話,形同廢話,對事情的改變,一點作用也沒有。 【好難不罵孩子】  好難,是因為自己也是被罵大的。我覺得很容易,是因為從小到大我沒被爸媽罵過一句。一。句。都。沒。有。 是我很厲害嗎?不,是我爸媽。 不要有罪惡感。時時提醒自己,「我不喜歡被罵,所以我也不要隨意罵孩子。」能做到這樣,就是好爸媽了。 【喜歡看父母笑】 「念故事書時,她的小腳腳總是會故意抬高,用腳指碰一下書,遮住我的視線,我就會把書放下來說,要聽故事書嗎?她會含著奶瓶說,要。我說,那把腳收起來。她就會把腳放下伸直,很可愛。之後還是會故意抬高幾

次,我再把書放下來,轉頭看她,不用問,她就會說,要。我女兒應該是喜歡我念故事書的吧?」 哎呀,這麼有幽默感的孩子,真難得。她是想跟你玩,逗你開心哪。盡情地大笑吧。你會發現,不論多大的孩子,都喜歡看父母笑的。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緊張兮兮地說,我的孩子怎麼不專心聽故事呢?孩子的幽默感,是被父母「欣賞」出來的。 【別人會笑你】 你可能會同意:愈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愈能活出自己。但是,真要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說自信心愈強的人,受別人眼光影響的機會愈小,因此他們的情緒,也比較不容易受別人影響,所以活出自我的機會也愈大。 「怎麼讓小孩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