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泰抄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磊泰抄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orisKearnsGoodwin寫的 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 和楊夢茹的 從憂鬱到豐美 - 歌德的精彩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磊泰筆記本評價的運費、客服和退貨,PTT和網友分享的方法也說明:磊泰 筆記本評價在[心得] 磊泰鋼筆專用紙筆記本- 看板stationery - 批踢踢實業坊的運費、客服和退貨 · 日誌的封面是仿皮,帶有點皮感紋路! · 封面翻開跟蝴蝶頁的質感都很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逢甲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林孟玲所指導 林豐正的 探討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合理使用判斷基準 (2020),提出磊泰抄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傳智條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文化自決權、著作權法、合理使用、部落習慣法、使用倫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黃超興的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角色與定位再省思 (2020),提出因為有 軍事轉型、變革、戰略、角色、定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磊泰抄襲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得] Leatai磊泰一日一頁手帳心得分享~ - stationery | PTT Web則補充:[心得]Leatai磊泰一日一頁手帳心得分享~@stationery,共有26則留言,22人參與討論,21推0噓5→, 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yjZ1XU.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磊泰抄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

為了解決磊泰抄襲的問題,作者DorisKearnsGoodwin 這樣論述:

  除了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  如何讓敵人變戰友  普立茲獎得主Doris Kearns Goodwin經典巨著   林肯獎  美國歷史圖書獎  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獎決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林肯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個性使然,他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了解其他人的動機與欲望。入主白宮後,他延攬才華洋溢的競爭對手入閣,他解釋道:「我們需要黨內最有能力的人出任閣員,這幾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人選,所以我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為國家服務。」他的智慧並不僅止於以氣度、幽默和政治直覺,組織最好的人才,更在每個重要的時刻,都能讓他們牢記他的目標、觀念和決心。對時機和輿論脈動有過人的敏銳度,讓他

能使分裂的群眾共同支持「自由的新生」。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像林肯這樣同時具備高尚人格和領導天才的人,屈指可數,他不僅是政治人物的典範,更令我們神往。   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維護國家完整,並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國願景,林肯之所以能成就這些偉大的事蹟,乃因他(一)選用頂尖人才,組成政敵團隊;(二)分享成就、承擔責任;(三)高EQ;(四)懂得反省,並從錯誤中學習;(五)擁抱危機中的契機。而根本則在於他具備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特質。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因而能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政治冷感的台灣,人民心底其實更盼望能出現「林肯型領導者」──他同

時具備高尚人品和領導才能,為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對領導人而言,閱讀本書,猶如親炙偉大政治家與領導者的信念和做法,是自我超越的最佳指引。對大眾讀者來說,林肯化敵為友的智慧與突破逆境的故事,更激勵人心!   封面圖片為一八六二年時,林肯於內閣成員前首次宣讀解放宣言(The first reading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efore the cabinet),由法蘭西斯.卡本特(Francis Carpenter)所繪。人物由左至右為: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財政部長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

e)、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Gideon Welles)、內政部長史密斯(Caleb Blood Smith,站立者)、國務卿蘇爾德(William Henry Seward,坐者)、郵政部長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與司法部長貝茲(Edward Bates)。 作者簡介 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 Doris Kearns Goodwin   知名歷史學家,以《非凡時代》(No Ordinary Time,描寫小羅斯福總統夫婦和他們的時代)一書贏得普立茲獎,曾任詹森總統助理,並在哈佛大學教授政治相關課程長達十年。其他著作有《詹森與美國夢》(Lyndon Johns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費茲傑羅家族與甘迺迪家族》(The Fitzgeralds and the Kennedys)等,以上皆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目前和先生李查.古德溫(Richard Goodwin)住在麻州的康考德(Concord)。 譯者簡介 高育慈   台大歷史系畢,現就讀師大翻譯所。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曾任財經譯者,現從事小說翻譯工作。 陳文和   輔仁大學法語研究所肄業。曾任博新電視台與公共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 諶悠文   政大新聞系畢,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譯有《優秀是教出來的》、合譯《活出歷史》等書。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目前在報社從事編譯。譯作以傳記為主,包括《活出歷史》、《我的人生》等。

探討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合理使用判斷基準

為了解決磊泰抄襲的問題,作者林豐正 這樣論述:

因阿美族奇美部落事件,讓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簡稱:傳智條例)之合理使用條款,產生法律適用上的疑慮。因此本論文研究目的嘗試理出一些標準,去適切於所謂的「原住民族之合理使用」判斷標準。其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進行探討、比較、分析傳統智慧創作是否適合套入著作權法之合理使用理論及最後找出適切於原住民族之「合理使用」判準。傳智條例法規制定,其有考量到原住民族的特性,專門為原住民族量身打造出一套法規制度,讓傳統智慧創作以專用權形式存在,對保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及文化成果之表達有顯著的貢獻。然傳智條例的權利保護概念,係是參考著作權法相關法規定而來,再做出調整適合於原住民族的調性,

因此在法條套入事實案件時,難免會沿用著作權法的概念去實踐與解釋,其為美中不足之處。最早的原住民族祖先們,其一開始的文化表達之形式並沒有考慮到交易市場,至此當代的合理使用判斷基準,可能並不適合套入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中。或許在一個國家之下,可能會存在著不同世界觀的理念,彼此都不理解他方之想法,然目前為止原住民族仍位處相對於漢人地位低落,屬於弱勢文化,唯提倡《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使用倫理準則》,係是讓原住民族保有原本的部落慣習法,也係提供給主流社會一部守則與遵循。故本論文希望係針對傳智條例之合理使用條款提出可行性的建議,並筆者再另外提出《奇美部落豐年祭(Ilisin)傳統智慧創作之使用倫理準則》

,讓原住民族文化再興再現,係與最終確立正統與正確的文化觀念。

從憂鬱到豐美 - 歌德的精彩人生

為了解決磊泰抄襲的問題,作者楊夢茹 這樣論述:

從《少年維特的煩惱》到《浮士德》,歌德是文學舞台永遠的首席,他的文學成就、政績、情史、得意與失意,生時引人矚目,身後致人神往。作者以女性細膩的特質,揭開歌德傳奇的一生。   向來悠遊中、德文學的楊夢茹,論文都以歌德為主題,喜歡歌德自不在話下。翻譯德國書籍經驗豐富的她,把第一本的著作獻給心目中永遠的巨星─歌德。不同於坊間的歌德傳記,楊夢茹以她女性細膩、敏感的觀察,輔以眾多研究資料,揭開世界文壇永遠的首席─歌德,讓人念念不忘、傳奇的一生!   媒體人胡忠信先生常引用歌德的名言,發表會中將邀請他來分享歌德的文學魅力,以及作者實地探訪歌德故居,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提供許多珍貴的照片,貫穿發表會,娓

娓道出精采的故事。   八十三年的生命,歌德的一舉一動魅力十足,他這個人以及他走過的人生路充滿了趣味,這是一種此中有真意,但平凡如我輩亦可共嘗的趣味,他的文學成就、政績、情史、得意與失意,那一樣不稱奇?生時引人矚目,身後致人神往。   歌德才華橫溢,連開礦都做得有聲有色;他敢愛而不恨,一輩子都令人瞠目結舌;他長壽、富有,物質上少受束縛,精神上卻始終孤單。他必須為埋伏於胸臆的岩漿規畫好出路,分散於政治、詩歌、戲劇、小說、藝術、礦物、植物、氣象、色彩學等領域,免得憂鬱日漸坐大。   他所創造的人物維特似乎成了自殺的代言人,一度成為禁書,維特身上的確有他的影子,而他是選擇活下去、活得精彩的那個人,兩

相對照,取捨之間夠清楚了。   《從憂鬱到豐美 歌德的精彩人生》提供一道開胃菜,希望喚起大家對這位文學家的興致。歌德獨一無二,不和他握個手、談天說地,實在太可惜了。 作者簡介 楊夢茹 1960年生,安徽省宿縣。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博士候選人。譯有《恐懼的原型》(商務)等十餘冊書籍,並定期為《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撰稿,悠遊於中德文之間,對歌德其人其事傾心不已。擅長游泳和烘焙,喜歡優美的文字與豐富紮實的人。 胡忠信序德國在台協會處長序德國文化中心主任序作者序 歌德不擔心 今夜月光燦爛 ─ 歌德的童年1749.8.28.-萬丈高樓平地起 ─ 歌德的家世井中的清影 ─ 歌德的妹妹17

50.12.7.-1777.6.8.我本將心託明月 ─ 歌德情竇初開1764-1765何以解憂? 大學時代我達達的馬蹄 ─ 初抵萊比錫1765.10.-念念去去千里煙波 - 揮別萊比錫1768.8.戀戀生命 - 法蘭克福病中歲月1768.9.-1770.3.繽紛心情 - 史特拉斯堡1770.4.-此情可待成追憶 - 史特拉斯堡 1770.10. – 1771.8.實至名歸 - 聊備一格的博士學位1771.8.6. 踏入社會月光下的疊影 -《少年維特的煩惱》1772.2.-1774.9.只是當時已惘然 - 未婚妻莉莉1774/75-1775.9.我欲乘風歸去 1775.11. 威瑪時期高處 -

威瑪初期1775.11.7.-1786.9.3.無題 - 馮史丹夫人1775.11.7.-1786.9.3.取暖 - 義大利之旅 1786.9.3.-1788.6.18.紅顏 - 情人與妻子 1788.7.12.- 1816.6.6.知己 - 席勒 1759.11.10. – 1805.5.9.巔峰 - 《浮士德》 星月輝映歌德的中國情結與情懷歌德與貝多芬歌德與拿破崙晚春 - 1808 – 1832 從維特到浮士德-歌德人生啟示錄∕胡忠信   「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歌德曾經如此問道,他的答案是「驚奇」,也就是「對知識的渴求」。   歌德的本身就是一項驚奇。以出身論,他來自富裕家庭

,不愁吃穿,教養良好;以才氣論,他是文壇奇才,是小說、詩、戲劇泰斗,引導了文學的狂飆運動;以現實論,他「無病無痛到三公」,官至內閣總理職位,是治世之能臣;以名氣論,歌德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來,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足與康德、貝多芬等名人匹敵,遑論歷久不衰的文學影響力;更奇特的是,歌德一生韻事不斷,常成為婚姻的第三者,竟也能全身而退,而他的妻子來自女工階層,完全門不當戶不對。   如何重新解讀歌德,進行現在與過去之間無休止的對話;如何使歌德的生平與思想「出土」,使他成為活生生的現代人;更重要的,如何發現歌德所孕育的公民人文主義,呈現「不是我在說,是歌德在說」,成為當代人挑戰巔峰之作。   歌德一生

撰述不斷,詩作成為文學家、音樂家、劇作家的創作泉源,沒有歌德,就無近代德國文學可言。歌德兩部文學鉅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以及《浮士德》已成為人類文學經典,它們所蘊涵的精神思想,歸結到人性的根本問題:「我從那裡來?我如何自處?我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愛情的意義是什麼?」   少年維特是一個經典隱喻,愛情可以激發出本能的喜怒哀樂,甚至以死相殉;但如此隱喻也是衝決網羅的力道,表示一種顛覆傳統的能量,人類不惜為了捍衛價值與信仰,以全然的意志、勇氣與決心改變現狀,拿破崙熟讀《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是在書中找到了革命的源泉與影中的自己?   《浮士德》更是一部曠世鉅作,是歌德集其經歷、思想、創作、理念於

一身,並以六十年功力所完成的人生啟示錄。從狂飆盛氣的青年,磊落豪雄的中年,乃至深沉厚重的老年,人性無不在追逐性、金錢與權力,而且以出賣靈魂予魔鬼作為終極代價。在人性本能的是非、善惡、對錯、公正與否的天人交戰之中,我們如何自我救贖、不斷提昇?歌德提供了一個思想劇場供我們省思。正如《浮士德》的一大主題:「我來是要行惡,卻結出善的果實。」人類最終必須面對事實、良知與真理,棄惡揚善,途經地獄之路而邁向天堂。   楊夢茹女士所撰寫的《從憂鬱到豐美 歌德的精彩人生》是令人擊節稱賞的力作。她以樸實的敘事方式,將極其宏觀而複雜的歌德生平與思想,以行雲流水的語言表達出來。由於作者中文、德文功力深厚,一口氣讀畢全

書,等於重新與歌德再進行一次人文對話,也就再次達到「驚奇」的最高境界。對歌德的最高禮讚,我們也只能用舒曼對蕭邦的致意加以形容:「請各位脫帽致敬,他是一位曠世奇才。」   正如上帝是上帝,巴赫是巴赫,歌德是歌德。作者以其特殊的文學觀如此形容:「維特對世間的批評著重在『個人的極限』,因而感悟所有的汲汲營營終究是一場『閃亮的煩悶』」,「維特如流星殞落,幾百年來全球的讀者懷念他在天際劃下的那道萬丈光芒;歌德死而後生,他活了下來,《維特》完稿時,他已經與少年癡狂的他告別了。」樸實與精確的描述,呈現了作者的文學底子與深層的觀察力。   既是使徒又是魔鬼的歌德,正如一位同時代女性所引述的:「歌德是她畢生所見

最英俊、最活潑、最原始、最烈性、最激情、最溫柔、最誘惑,對女人而言,一個最危險的男人。」作者以其敏銳、細膩的女性特質,大量引述歌德的詩詞與情史,讓我們見識到歌德的愛情旅程,也使我們體驗愛情的狂喜與悔恨,「沒有愛,我們也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如何解讀《浮士德》,正如登山者面臨聖母峰,是一生的準備與意志的對決,作者有非常精闢的觀點與敘述,這是本書的核心價值:   「歌德所塑造的浮士德,是一個集欲念與意志力、失誤和罪愆於一身,遊走於人性邊緣的人,透過他,我們更能看清人的本性。」「宗教的謙遜態度與文藝復興時代倡導的個人主義在此引發衝突不斷。浮士德要走一條貫穿世界的道路,以便滿足他的渴念。」

人性是不是必須出賣靈魂才能達到目的?作者的提問再次引發我們的精神自覺。   歌德對生命、愛情、大自然的禮讚,對自由民主革命的憧憬,乃至對人性善惡、原罪的探討,都是人類經典永恆探討的主題。作者純熟且流暢地再次把上述主題呈現在我們眼前,正如歌德的「義大利之旅」使他邁向自主與成熟,讀畢楊夢茹女士的大作,我們掩卷嘆息,再次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正如歌德早已提供的答案:「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都是值得效法與尊敬。」   這本書是貢獻給社會的一本優良讀物,也是給予我們的最高尚禮物,值得推薦與精讀。 (胡忠信為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巨星歌德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薄達夫D. Boldt

  「行為即一切,名聲皆虛無」(Die Tat ist alles, nichts der Ruhm)係為歌德於其鉅作《浮士德》中之名言。而歌德本人之作為亦與其名聲相當,可說是名符其實。歌德是德國精神文學巨擘中少數能活躍於許多不同的領域並且都有優異傲人的成績。同時,也很少有全才詩人能同歌德一般,於其有生之年即聲名遠播,甚至截至目前為止,歌德也一直是德國文學與文化的代表。不久前,三百六十萬德國人參加一項調查,即從三百位歷史上著名德國人物中選出心目中最重要的十位,歌德榮居第六位,更勝於貝多芬及馬丁路德。   歌德亦對於外國之風土民情與文化充滿濃厚興趣,他的義大利之行深具傳奇性色彩。而他的作品《西

 東詩集》更是讓他獲得了世界的肯定與聲譽。他亦說:「誰不懂外文,亦對於自己的母語一無所知。」   (Wer fremde Sprache nicht kennt, weiss nichts von seiner eigenen.)基於這重要的理由,在此我誠摯的感謝作者楊夢茹小姐創作了這部內容豐富的歌德傳記,拉近了許多台灣的讀者與這位文學巨擘及德國語言與文化的距離。 多重的鑑賞面 德國文化中心 主任∕葛漢Jurgen Gerbig   楊夢茹女士撰寫的這本關於歌德的書是一樁幸運,理當向作者道一聲衷心的感謝,因為她筆下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九九年慶祝過歌德250歲誕辰之後,他的名

字在德國就沉寂了下來,在台灣更是如此。德語文化史上響亮的名號─愛因斯坦、莫札特、布雷希特、貝恩、席勒─週年紀念日一個接一個,歌德於是退居次要地位。因此,在長時間漠然以對之後出版這本書,再度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這位德國最   偉大的詩人身上,我認為是好事。然而─不同於其他數不清的傳記─這並非一本脫離現實的著作,作者凸顯了歌德「人」的色彩,天賦異稟之外也揭示他個性上的弱點,作者創作了多重的鑑賞面,為歌德非凡的魅力所傾倒的讀者,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他的快樂與痛苦。歌德並非高不可攀的詩壇祭酒,而是與我們一樣,所謂碰得到也摸得到的一個人。   這在《我本將心託明月─歌德情竇初開》、《戀戀生命─法蘭克福病中歲

月》或《我欲乘風歸去》等篇章中都可看到,豐富的引文不但引人入勝,並且透過親近歌德這個人及其作品而更加瞭解他。   不僅如此,這本書端出一連串迷人的題目,這兒只提兩個歷久不衰的話題:歌德與席勒;歌德與中國,(特別具逸趣)!這本書一直牽引著讀者,藉著鑑賞與比較展開一場與歌德的對話。   讀這本書,很有趣─而且會有萌生讀歌德作品的興趣!身為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的主任,我欣然見到這本書出版,祝福作者成功。 歌德不擔心∕楊夢茹   我喜歡不期而遇。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已經在德國度過四年餘,德語學得挺來勁兒,書卻念得極為渾沌,理論上我即將進入畢業階段,腦子裡卻一點兒想法也沒有。夏季班結束之前,我走進一位

教授的辦公室,請他指點迷津。或許是基於上學期我寫過的一篇報告留下的印象,或許是談話當下的氣氛,教授建議我先讀一些歌德青年時期的作品,暑假過後再談。   歌德!我在教授面前歡呼了起來,卻帶著空洞的心情離開他的辦公室。我對此人簡直一無所知,中譯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曾激起任何漣漪,剛才的愉悅狀只不過是對教授親切指導的善意回應罷了。   歌德?就歌德吧。我拿著書單去買書,第二天坐在圖書館裡開始讀他的傳記,我很快發覺和歌德交朋友不需要養成期,直接達到深情厚意的程度。   歌德的一生真迷人,我不知道還有那位世界級的文豪過得比他豐富多采,不同凡響?他才華橫溢,經常撈過界,連開礦都做得有聲有色;他敢愛而不恨

,一輩子都令人瞠目結舌;他長壽、富有,物質上少受束縛,精神上卻始終孤單,雖然他位居要津,不乏朋友及追隨者。   寂寞與歌德糾纏了一生,但是他不擔心,以旺盛的創作力度過一個又一個低潮期。他從來就沒有閒下來的時候,處理公事、口述信件或文章的同時,還可以分神接待慕名而來的訪客;家有糟糠,又認真考慮向另一位女子求婚;自傳寫了三分之二,停筆研究波斯文學…. 。抑鬱長伴,他必須為埋伏於胸臆的岩漿規畫好出路,分散於政治、詩歌、戲劇、小說、藝術、礦物、植物、氣象、色彩學等領域,免得憂鬱日漸坐大。   他所創造的人物維特似乎成了自殺的代言人,一度成為禁書,他既不疾呼辯駁,也不撇清關係。維特身上的確有他的影子,而

他是選擇活下去、活得精彩的那個人,兩相對照,取捨之間夠清楚了。所以,那些個攻訐與誤會歌德壓根兒不放在心上。   八十三年的生命,歌德的一舉一動魅力十足,哇哇墜地也別具意義,包括臨終時所說、甚至根本沒開口的話,都教人費神剖析,餘波蕩漾。為什麼?因為他這個人以及他走過的人生路充滿了趣味,這是一種此中有真意,但平凡如我輩亦可共嘗的趣味,他的文學成就、政績、情史、得意與失意,那一樣不稱奇?生時引人矚目,身後致人神往。   《維特》轟動多時,《浮士德》讓人不敢大意,當我們屏氣凝神瞻仰詩人的風采時,卻發現他意到筆隨,過日子如此,應付複雜的政治圈如是,寂寥的心境反而似一帖可口的香膏,讓他擁有赤子之心,保持真

我,轉化為源源靈感,爆發力十足。   易感的心之於他,從焦躁的中內轉變為伏首貼耳的至交,他不把時間花在細數針尖上跳舞的天使有幾位,而是嘗試從個人經歷中洞悉人生,驀然回首,他總能將苦與樂化成優美的文字,賦予磅礡的意涵,征服無數讀者。   這個響噹噹的名號,今日的德國人鮮少掛在嘴邊,對於有文化隔閡、語言障礙的中文讀者來說,歌德彷彿熟悉的陌生人,我們略知一二,泰半是口號式的教條,但兜不成一個活靈活現的人,哭笑自如的一生。換言之,歌德是圖書館裡的經典,架上的線裝書,只存在學者之間與研討會上。   所幸,文學舞台上歌德擁有永遠的貴賓席位,我們冷漠或無知影響不了他的地位,一寸不移。找一首短詩來讀,隨手翻閱

他寫的信,生活感言,他將立刻像個頑皮的精靈,逗得人莞爾。歌德不擔心他的書蒙上多少灰塵,但是,不認識他,文學豈有道理,生活滋味何在?所以,該擔心並急起直追的是我們。   《從憂鬱到豐美 歌德的精彩人生》提供一道開胃菜,希望喚起大家對這位文學家的興致。研究他的著作何其多也,紛紛從各種角度與面相切入,若說他的每一根頭髮都被挑起來瞧過啦,一點兒也不誇張。多虧前人努力,資料與情節幾乎都是現成的,我要做的是從中篩選出饒富興味,以及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事件,整理撰寫,單篇成立,織成他的一生。   有道是抄襲一個人的文章叫做剽竊,抄襲很多人的文章美其名曰研究!我所做的稱不上研究,充其量是心得分享:喜歡歌德,以他

為師。   這本書花了我一年時間,把漢堡版的《歌德全集》和相關書籍重新請下來,昔年的驚豔湧現案頭,愈是心嚮往之,筆下愈是難行,意識到自己平凡平淡之故。我又察覺,有歌德如影隨形並非負荷,而是一種賞心悅目,因為我知道他就是標的,我不迷惘,快樂地往目標邁進。   書中大量引用了歌德及其友人的詩文與書信,作為事證的同時,也有一份請讀者登堂入室的誠意。在速食文化充斥,裝瘋賣傻成為主流的年代,賞析歌德,即便淺嘗,定有穩賺不賠的績效。一如歌德用「他的樣子,你看到他,他的那種神態;這就是他。」來形容拿破崙,我也要說,歌德獨一無二,不和他握個手、談天說地,實在太可惜了。   歌德的文思看似素樸,蘊藉的含意卻無窮

,我往往無法窺得全貌;有時候他的句子千絲萬縷,不熟知他所處的時代、與他打交道的人物背景,一不小心就落得不合邏輯,前言不搭後語。我很幸運,有老師Thomas Rogowski助陣,當初我告訴他想寫一本介紹歌德的書時,他雖然大搖其頭,但樂觀其成。這本書能順利完稿,老師耐心地解答我提出的諸多問題是一個關鍵;而任職德國出版界的友人Uli Zimmermann說動兩位同事Viktoria Kaier、Gabi Bischof-看在歌德的分上-不斷寄書補充我的資料庫,我備感溫馨。當然,如果少了王壽南與吳涵碧伉儷,這本書不可能誕生;他們願意用一位新人,題目又如此吃力不討好,堪稱勇敢。   話說回來,拙作再差

勁,定格於永恆的歌德也都不擔心!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角色與定位再省思

為了解決磊泰抄襲的問題,作者黃超興 這樣論述:

一直以來海軍陸戰隊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中是強悍且具侵略性的,也因為陸戰隊主要遂行的作戰任務是兩棲登陸作戰,所以被定位為攻勢作戰的部隊。但由於我國1993-1994年的國防報告書,已將建軍構想由攻守一體的作為,改為守勢防衛的指導,導致國人開始對陸戰隊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 產生質疑。因此,透過對美、日、中海軍陸戰隊變革內涵的探討,發現各國在評估執行任務的部隊編組和運作機制時,都會從環境與威脅出發檢討符合國家利益的國防,進而籌建相應的單位、武器、裝備與編組,再由統一的指揮作戰機制掌握運用 。最後提出在重層嚇阻指導下,海軍陸戰隊任務應該與海軍的任務相結合,接下以陸制海的作戰任務,及建構具備海上兵力投射

能力,且可立即出動作戰的艦隊陸戰旅與機械化陸戰旅,並增強其特種作戰能力,共同擔負起海上作戰、 搜救、反封鎖及本、外離島規復與作戰威懾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