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第五版) 和unknow的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明新科技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白東岳、魏文彬所指導 張欣榮的 信仰認同與文化行銷策略探討: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為例 (2020),提出社會學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信仰認同、行銷策略、社會功能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姚村雄所指導 王姿蓉的 中國文革時期 (1966-1976) 海報之視覺文化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海報設計、文化大革命、意識形態、符號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會學是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會學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第五版)

為了解決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大學社會學課程的首選教材!     本書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除了介紹基本的社會學概念與觀點外,也將本土研究的內涵和發現共同融入教材,提供兼具抽象概念和實質經驗現象的學習內容。     第五版仍維持第四版20章的安排,但其中9章換了作者,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由新作者重新撰寫的9章包括:二、文化;七、族群關係;九、教育;十、宗教;十一、醫療;十二、經濟與工作;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十六、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另外11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的變化和挑戰,並且納入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本版書相較於2014年的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全球局

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貼近台灣社會的經驗,對通識課程或是學分數較少的社會學課程而言,是相當適宜的一分教材,亦可作為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或者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觀察論證之基礎。

社會學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嗨!大家好
上次的Q&A有人問我「社會學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對我來說,社會學就是一種能看見特權的觀點
但這邊的#特權,並不是大家可能馬上聯想到的插隊打疫苗(?)的特權
而是更複雜、也更深入生活的概念
請來看影片聽我分享~
#checkyourprivilege
00:00 什麼是特權?
03:33 特權跟留學申請有什麼關係?
06:00 社會學教我們的是同理心
06:20 哈佛跟LSE老師的話
08:00 今天的主題可以怎麼幫申請文件加分?


參考資料:
Check your privilege: https://checkyourprivilege.co/
https://www.standard.co.uk/tech/tiktok-check-your-privilege-challenge-explained-a4461351.html
He for she: https://www.heforshe.org/en

信仰認同與文化行銷策略探討: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為例

為了解決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張欣榮 這樣論述:

臺灣民間信仰媽祖歷史悠久,隨著先民在各地落腳開墾,也開啟了媽祖信仰遍及全臺的盛況。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已排定的媽祖進香活動,在延續信仰傳統與顧及全民健康前提下,在社會強大輿論壓力與討論及熱議下,紛紛宣佈暫緩媽祖進香活動。本文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為例,探索媽祖信仰相關文獻、實地走訪相關媽祖廟做觀察與訪談,並且實際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並運用信仰認同理論、行銷策略理論與社會功能理論,探索媽祖信仰在臺灣形成的進香文化,為何能吸引廣大信眾參與和社會關注,試圖解析媽祖進香活動人潮增加原因,以及進香文化所帶動地方觀光旅遊的新經濟功能。研究發現,參與媽祖進香的信眾有年輕化趨勢

,媽祖徒步進香活動深具心靈體驗與參與價值,並且,各媽祖廟之間有逐漸和解的態勢。研究結論為,媽祖進香活動是信仰文化的認同,是宗教文化活動成功的行銷策略運用,不僅是信仰傳遞,更加俱備多元化社會功能。研究建議則為,對文化主管單位提出不干涉不指導,讓廟方得以自主運作,對白沙屯拱天宮提出盡量維持傳統文化,不要有太多商業利益考量等建議。期許在延續媽祖傳統信仰的前提下,讓媽祖信仰回歸到最原始淨化人心與心靈寄託的初衷。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為了解決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是第一本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教科書,本書內容充實,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自1999年初版問世以來歷經四次改版,已成為各大學相關課程的主要教材。   第五版仍維持第四版20章的安排,但其中9章換了作者,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由新作者重新撰寫的9章包括:二、文化;七、族群關係;九、教育;十、宗教;十一、醫療;十二、經濟與工作;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十六、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另外11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的變化和挑戰,並且納入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本版書相較於2014年的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全球

局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書依舊秉持著將西方社會學基本概念及觀點,與本土研究的內涵和發現共同融入教材,提供兼具抽象概念和實質經驗現象的學習內容。各章附有「問題與討論」或「課堂活動」,以及推薦延伸閱讀書單,有助於教學和學生學習。   此外,本書內容貼近台灣社會的經驗,亦可作為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或者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提供學生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論證基礎。  

中國文革時期 (1966-1976) 海報之視覺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王姿蓉 這樣論述:

文化大革命為1966-1976年中國間的政治運動,文革時期受政治意識影響之海報,具有特殊風格與藝術價值。因此,本研究以文革海報為研究對象,其動機在於探究文革海報視覺文化之特色。運用內容分析法,將文革海報分為領袖崇拜、革命思想、政令宣導、階級鬥爭、國際外交等五大類,探討文化大革命十年之間的視覺文化。歸納其視覺符號意涵及海報創作之原則。透過文獻蒐集與統整文革海報,解讀文革時期政治海報中的圖像所表述的歷史意義。本研究發現,文革時期的海報,藝術形式以墨線勾勒的形式為主,色彩使用紅色居多。具有創作題材淺顯易懂、服膺黨部相關政策創作、以三突出原則處理畫面等特色。創作題材則規範於政治革命與階級領導之範疇,

遵循政策而決定形式,以大眾化為需求,嚴格限制創作手法。文革時期的海報專為政治服務,內容符合當前局勢及鬥爭之題材。歌頌文革、批判走資派、宣傳黨政等,成為動員群眾運動的主要工具,以鞏固無產階級之專政。其藝術價值涵蓋許多層面,包括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及藝術價值等。透過符號學的角度,透析文革時期以集權思想塑造的民族意識,進而解構當時政治海報視覺符號所賦予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