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就業津貼申請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張世雄所指導 林怡君的 就業、家庭和通往性別平等的生命歷程體制: 比較台灣與德國之政策變遷與生命歷程 (2018),提出穩定就業津貼申請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就業-家庭政策、家庭主義、性別平等、生命歷程研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穩定就業津貼申請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就業、家庭和通往性別平等的生命歷程體制: 比較台灣與德國之政策變遷與生命歷程

為了解決穩定就業津貼申請書的問題,作者林怡君 這樣論述:

伴隨社會及經濟結構快速變遷,多數已發展國家正面臨低生育率及人口老化的挑戰,台灣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女性必須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捨,而帶來低生育率、照顧危機的課題,各國就業-家庭政策回應的目標在性別平等、促進就業、促進家庭之間相互競合,並受到家庭文化的影響。跨國政策設計及政策結果的差異與性別平權主義普及程度有關。為探討家庭主義國家在邁向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政策發展所採取的路徑,本研究以生命歷程研究取徑,比較分析台灣及德國的政策變遷、政策隱含的文化價值,及其對於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 台灣及德國在1990年代初期皆為男性養家模式,自1990年至2015年之間的就業-家庭政策具有不同走向。

在勞動市場中的性別平等政策發展路徑相似,從母性保護、到就業機會平等、再到平衡家庭與工作,日漸重視女性經濟自立。然而在家庭政策方面,台灣的政策發展不論是兒童照顧或老人照顧,均傾向將一切問題留待家庭或市場力量解決,多是提供有條件的給付且額度不高,工時規範並未放寬,家庭政策顯得零碎而以補助及照顧商品化為主要策略。德國的政策發展歷經多次變革,逐漸朝向家庭化及去家庭化並存的策略,承認家庭照顧的價值亦試圖增加男性的照顧角色。 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由於台灣政策實質延續男性養家女性照顧的分工理念,使得台灣男性並未改變就業模式,婚後承擔養家角色,台灣女性在婚育後視家庭資源及機會成本選擇就業或照顧;德國政策促

使德國男性就業模式略有改變,在照顧0-3歲子女及同住父母時會調整/改變就業時間,德國女性則因公共托育設計及子女年齡有不同工時安排。據此,同樣是強調家庭照顧,制度及文化作用在個人、並進而形成的社會後果,在難以兼顧全職工作的情況下,德國女性選擇不生的比例較高,而有生育的女性中,台灣女性平均生育數較少。此外,台灣的家庭關係較為緊密、德國則是單人家戶比例甚高。 整體而言,兩國政策同樣是維護「家庭」制度,方式卻大有不同。台灣政策鞏固了家庭角色分工(與婚姻有關),主要是因為儒家文化的影響,女性角色鑲嵌在家屬及親族關係中,無法輕易以西方個人主義式平權的思維來促進性別平等。德國近年政策試圖改變固有的性別

文化,鼓勵男性照顧及維持穩定家庭關係(與婚姻無關),某種程度的典範轉移及可能帶來改變。依據兩國經驗,家庭主義政策必須透過肯定「去性別化」的照顧價值,才有可能通往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