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海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納粹德國海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德)埃裡希•雷德爾寫的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經濟:數據造假邊騙邊坑外資逃命(圖) -中共 - 看中国也說明:... 軍事合作是臺美關係支柱(圖) · 中共比納粹德國是更大威脅(圖) ... 中國經濟:數據造假邊騙邊坑外資逃命(圖) · 中國海軍的短板在哪(圖).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湯能智的 巴基斯坦穆夏拉夫時期軍文關係之研究(1998-2008) (2021),提出納粹德國海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巴基斯坦、穆夏拉夫、軍文關係、軍事政變、民主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陳明宏的 美國川普政府軍文關係(2017-2021) (2020),提出因為有 軍文關係、文人統制、領導風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納粹德國海軍的解答。

最後網站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簡體書)則補充:書名: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簡體書),原文名稱:Mein Leben --Oberbefehlshaber der deutschen Kriegsmarine 1935-1943,ISBN:9787208158269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納粹德國海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

為了解決納粹德國海軍的問題,作者(德)埃裡希•雷德爾 這樣論述:

本書譯自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的自傳《我的一生》,雷德爾在其中回顧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家戰略的制定與海軍的全面建設,闡釋了德國海軍與國家、納粹党及陸軍的相互關係,在歷次戰略戰役中德國海軍所能起到的作用,敘述了他與希特勒最終決裂的原因,反思了作為個人及海軍在國家政治體制中的角色及作用。   本書可作為海軍、歷史研究者的工具書,也可作為世界史、軍事史愛好者的興趣讀物。 埃里希·雷德爾(1876-1960),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的引路人,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海軍建設的親歷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北海梟雄”。 譯序 001 英文版前言 0

01 自序 001 第一章 初進海軍 001 第二章 和平時期的訓練 029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045 第四章 斯卡格拉克海峽 066 第五章 從無限制潛艇戰到革命 082 第六章 戰後海軍的發展 111 第七章 領導海軍 141 第八章 30年代初期 160 第九章 《凡爾賽條約》的枷鎖 187 第十章 海軍的擴充 204 第十一章 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德國海軍 225 第十二章 海軍航空兵之爭 234 第十三章 海軍,希特勒和納粹黨 243 第十四章 海軍和宗教問題 259 第十五章 危急存亡的歲月——1938—1939年 270 第十六章 “威悉河演習”——佔領挪威 304 第十

七章 “海獅行動”——入侵英國計畫 324 第十八章 “巴巴羅薩行動”——對蘇作戰 337 第十九章 海上之戰——1941—1942年 349 第二十章 與希特勒的最後決裂 374 第二十一章 國家與個人 388 第二十二章 施潘道——和回家 403   世人談及德國海軍,總會先想到二戰中令人生畏的德國潛艇部隊和發明“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可以說“德國潛艇”和“鄧尼茨”不折不扣地成為了德國海軍的代號和“形象代言人”。但縱觀整個德國海軍百餘年的歷史,對德國海軍影響深遠的不止鄧尼茨一人,如對海軍建設情有獨鍾的德皇威廉二世、素有“德國近代海軍之父”之稱的蒂爾皮茨,還

有就是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 雷德爾是一位對德國海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從1928年10月擔任德國海軍部長開始,到1943年2月因與希特勒發生分歧主動辭去海軍總司令一職為止,雷德爾實際領導德國海軍長達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爾的領導下,弱小的德國海軍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秘密擴軍備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德國手中一支不容小覷的侵略擴張力量。雷德爾的這部個人回憶錄對於研究德國海軍史是一份價值頗高、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回憶錄中,雷德爾對自己戎馬生涯的詳細描述和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及軍事行動的全程記錄,使我們能夠全面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海軍的興衰歷程。書中披露了大量關於一戰

後德國海軍重建和二戰中德國入侵挪威、英國、蘇聯以及大西洋海戰等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情況,對後人全面客觀地開展分析研究非常有幫助。 研究海軍史的積極意義不僅在於它能為我們撥除歷史迷霧,看清“山的那一邊”發生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探尋海上戰爭的基本規律,汲取各國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指導我們今天的海軍現代化建設。單就德國海軍的興衰成敗而言,我認為,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瀕海強國在崛起過程中應避免與海洋強國過早攤牌。一般來說,瀕海強國既有陸地強鄰,又被海洋國家視為潛在對手,安全威脅常常來自陸地和海洋兩個方向,因此必須堅持陸海兼顧。在來自陸地威脅較小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向海洋發展,在

來自海洋威脅較小的情況下則集中力量消除陸地的隱患。然而,德國由於沒有處理好陸海並重中的側重與節制的關係,常常使自身陷入英、法、俄等陸海強國的雙重包圍之中。同時,要看到海洋強國的地緣環境相對有利,又能夠利用瀕海強國與其陸上強鄰之間的矛盾漁利,因此處於崛起過程中的瀕海強國應避免與海洋強國過早發生直接衝突。 二是必須按照海軍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建設海軍。國家必須將海軍建設放在一個長遠的歷史時期加以規劃,使之循序漸進,逐步增強,而不能操之過急。以德國海軍的教訓而言,如果當初希特勒能按照雷德爾提出的“Z”計畫穩步推進海軍建設,不提早發動侵略戰爭的話,德國肯定會建成一支能與英國相抗衡的海上力量。同時,從海

軍建設的角度來講,雷德爾關於建立均衡發展的海軍和發展海軍航空兵的設想也都是正確的。此外,德國海軍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如官兵的教育訓練、紀律和士氣,以及發展裝備等很多問題,我們可能感到似曾相識,這說明只要我們對別國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加以分析研究,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三是要以正確的海軍戰略指導海軍作戰。實行什麼樣的海軍戰略,要綜合考慮軍事、政治、經濟和地理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關鍵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切中要害,量力而行,而不能好高騖遠,超越自身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實施力所不及的作戰行動。二戰爆發後,雷德爾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和英國高度依賴海上貿易的特點,決定集中力量打擊英國的

海上交通線,而不是以弱小的德國艦隊與強大的英國艦隊正面交鋒,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希特勒對此卻缺乏深刻認識,他沒有聽從雷德爾的忠告,將海軍的作戰重點放在打擊英國的海上交通線上,而是一意孤行,先是企圖直接登陸入侵英國,碰壁後又不顧雷德爾的強烈反對進攻蘇聯。希特勒也沒有及時採納雷德爾佔領馬爾他等英國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的建議,對於雷德爾強烈要求的加快U型潛艇建造的建議,希特勒也沒有給予高度重視,這些都是德國海軍走向失敗的重要因素。就雷德爾自身而言,在沒有有效制空權的情況下,還貿然派“俾斯麥”編隊到大西洋出戰,導致“俾斯麥”號被擊沉,也是他指揮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雷德爾起初並不贊同

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他本人對納粹黨也素無好感,並強烈主張軍隊同政治應該徹底分離,但不管怎樣,雷德爾苦心經營的海軍以及他本人實際參與了希特勒發動的侵略戰爭,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工具,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雷德爾關於戰時行為的辯護,讀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予以鑒別。 相信本書對志于海軍史研究的朋友和關心海軍發展建設的各界人士會有所幫助。 自序 在《山的那一邊》一書的導言裡,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記錄了陸軍元帥威靈頓公爵生活中的一段趣事:在一次旅行中,威靈頓公爵和一位熟人為了打發時間,兩個人一起猜每座山的另一邊會是什麼樣的地形,當這位熟人對威靈頓準確的預言表示萬分驚奇時,威靈頓回答:“我一生都

在努力地去嘗試發現山那邊隱藏著的東西。” 由於視線受到山的阻擋,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準確地描述山的那一邊隱藏著什麼東西是非常困難的。然而,要透過把現在和未來分隔開的那座不可逾越的山峰,看清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更是難上加難。我們的存在和行動都是為了未來而進行的,並為此努力地去勾畫出一幅關於未來的圖像。然而我們對未來的預見卻總是模糊不清,儘管我們知道某些事物確實存在,卻無法僅僅憑藉希望和願望來勾勒出它的輪廓,描述出它的顏色。任何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因而,我們基於對未來的認識而採取的任何決心和行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當我們到達了“山的那一邊”以後,再回過頭來看待發生的一切,情形

就必然會大不相同。一度被迷霧籠罩的事物變得清晰了,一度棘手的問題找到了解決的方案,一度確定無疑的事物變得虛無縹緲,一度無關緊要的東西現在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審視過去,現實情況與原先對未來的認識截然不同。 現在我們終於站到了“山的那一邊”。我們終於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歷史事件按照正確的軌道進行了重新的排列組合。然而,如果我們想正確描繪過去、認識未來,就必須弄清環境和人為因素對歷史事件的影響,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大量的研究。 寫作這本書的動力來源於説明人們正確認識過去的願望和責任。一些作家往往引用逐漸為國內外讀者所共同瞭解的資料來寫作上半個世紀德國

的歷史長卷,本書不想步他們的後塵。我的願望只是想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一些我個人的認識。 在這方面,我能作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按照傳統和個人思想行事的軍官,總是把自己視為軍隊和國家的公僕,因而要脫離自身經歷這一狹窄的領域,是無法敘述歷史事件的。而且,我只是一個水手和軍人,而不是政治家。 當站在“山的那一邊”以後,我意識到了原先所看到的景象同現在的景象截然不同。我寫下的大量筆記使我能夠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記錄當時的歷史事件和思想歷程——其中一些我們現在看來是錯誤的。有幸的是,在施潘道監獄的10年監禁,使我的記憶能夠脫離外部世界的干擾。 作為海軍司令,對於我本人以及整個海軍來說,在兩次世界大戰

之間再也沒有什麼政治外交事件比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影響更為深遠的了。它的簽訂,結束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束縛。本書的第一部分記述了我到那時為止的海軍生涯,以及我對這些經歷的思考;本書的第二部分記錄了1935年以來事件的發展和演變。前後兩部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自1935年以後,海軍的規模日益擴大,承擔的任務日益繁重,要詳盡地敘述海軍的擴張和發展,尤其是戰爭期間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等到全部資料都公開以後,並且要由比我有生之年所剩時間更多的人來完成這一任務。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許多老戰友和老朋友給了我不可缺少的幫助,因此我向他們所有人表示最誠摯、最深厚的謝意。我

尤其要感謝艾裡克·福斯特上將,他是我多年來的老朋友和合作夥伴,他為本書的最後編輯付出了大量時間和辛勤勞動。本書的內容和敘述純屬個人觀點,我對此負全部責任。 命運使我選擇了海軍作為職業,同他人相比,我為海軍事業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因而我的生活與海軍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個人取得的所有成就只不過是海軍發展歷程中的一部分。本書所涉及的人物數量不多,還有許多人沒有提到,值得指出的是他們的業績也同樣值得懷念。 我的一生,既有輝煌也有坎坷,既有飛黃騰達也有貧困潦倒,儘管生活充滿了勞累和艱辛,然而回首過去,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都十分感激能夠在這樣一個非常優秀的群體中工作並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樣的感激之情可以

追溯到青年時代。如果通過本書的回憶能夠使他們及其對海軍事業的無私奉獻不被人們忘記,哪怕是對此有一點點貢獻,那麼我也會因為自己晚年盡到了一名海軍軍官和普通人的職責而感到高興和滿足。 埃裡希·雷德爾1957年,基爾  

納粹德國海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攻擊高度四千米:德國空軍崛起與敗亡的命運」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親身見證德國空軍的崛起與敗亡
《攻擊高度四千米》是最為詳細而經典的空戰戰史
希特勒與納粹崛起的秘密軍團,最扣人心弦的二戰戰史

  一個所向無敵的空軍部隊,是如何從籍籍無名走上航空霸主的神壇?
  之後又如何在最為崇高的殿堂落得無兵無將、家徒四壁的悲慘下場?

  《攻擊高度四千米》是闡述德國空軍作戰史的權威作品。在出版當時就採用了來自當年德國空軍人員的第一手口述資料。故事從德國空軍在波蘭閃擊戰開始說起,然後到了第一次吃敗仗的不列顛空戰、在東線如何與蘇聯纏鬥,最後則是來到了德國本土保衛戰。全書作了清楚而有條理的章節分佈,每一章都會針對該戰役的總結與檢討。

  《攻擊高度四千米》毫不掩飾,告訴你最直接的歷史。書中並沒有讚揚英雄和抨擊惡棍的企圖,反而是真實陳述了他們並不想參與其中的戰爭過程。《攻擊高度四千米》忠於事實,詳細記述二戰期間德國空軍在十一次主要戰役上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是了解和研究二次大戰空戰發展史不可或缺的著作。

  二戰德國空軍給人的印象就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人人對其聞風喪膽,深怕俯衝轟炸機臨空把你轟上天去。但事實是如何?在德國空軍的協助之下,希特勒連戰連勝,手指向地圖的那一邊,那個倒楣的國家就要淪陷,戰禍就要找上門了!

  作者卡尤斯‧貝克採用了德國官方的檔案和資料文件,作戰日誌和主要將領的個人日記,以及經過嚴謹整理過的德國空軍戰時紀錄,並且採訪上數百名德國前飛行員,集結了以上的這些文獻與資料,整理與撰寫出這本超過36萬字的作品。卡尤斯‧貝克以他最真實的筆觸,痛苦地闡述同袍是如何走過了大起大落的歷程。他痛定思痛,真心檢討所有已經不可挽回的歷史結果。

  本書至今依然為那些拒絕了解二戰歷史的德國民眾以及其他讀者敞開一扇了解事實真相的大門。

  斯圖卡非常成功,以至於德軍高層要所有的轟炸機都要有俯衝能力?
  希特勒判斷戰爭很快就結束,不需要研發新型的戰鬥機?不准開發四發動機轟炸機?
  世界第一款噴射戰鬥機,希特勒卻不喜歡Me 262的高速優勢?
  德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空戰王牌?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作者簡介:卡尤斯‧貝克(Cajus Bekker)
  原名貝倫布魯克(Hans Dieter Berenbrok),出生於1924年8月12日,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及著名二戰戰史作家,二戰期間曾在德國海軍擔任電訊情報官。

  1953年,他以筆名卡尤斯‧貝克發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德國海軍奮戰史》(Kampf undUntergang Kriegsmarine),從此受到各界的關注。戰後他做為後備軍人,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從同盟國歸還的德國戰時檔案,從此開啟了更多他檢討二戰德國戰事作為的專著。其著作豐富且因立論中肯精闢,廣受一般讀者及歷史研究者之推崇。除《攻擊高度四千米》之外,貝克的作品以海軍主題居多。1975年3月10日,貝克於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辭世。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巴基斯坦穆夏拉夫時期軍文關係之研究(1998-2008)

為了解決納粹德國海軍的問題,作者湯能智 這樣論述:

巴基斯坦,全名「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位於南亞,人口約2.28億位居世界第五,擁有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原為英屬印度一部分,1858-1947年與印度同屬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時期),1947年8月14日宣布獨立,成為大英國協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起草憲法,宣布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71年孟加拉由原東巴基斯坦省獨立建國。巴基斯坦原首都喀拉蚩,1958年暫遷至拉瓦爾品第,現在首都位於伊斯蘭瑪巴德。1999年10月12日,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兼陸軍參謀長佩爾韋茲•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發動軍事政變,

宣布解散總理納瓦茲•謝里夫(Nawaz Sharif)的文人政府及國會,並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內閣,穆夏拉夫本人身兼軍隊和政府領導人的雙重職務,自任首席執行官,並頒布臨時憲法令,宣布暫停實施原憲法。2001年6月20日,穆夏拉夫強迫總統穆罕默德•拉菲克•塔拉爾(Muhammad Rafiq Tarar)交出權力,隨後宣誓就任巴基斯坦總統。2008年8月18日,穆夏拉夫由於受到執政聯盟及議會反對而被迫辭職,結束長達九年的執政,之後流亡海外居住於英國倫敦。2008年巴基斯坦恢復民主體制後,首個文人政府亦於2013年完成執政任期。巴基斯坦軍文關係始終處於軍強文弱的緊張對立狀況。本文整體撰擬模式以探討

巴基斯坦自英屬印度時期、印巴分治後獨立建國,迄穆夏拉夫發動軍事政變,開啟巴基斯坦第四次軍事管制時期,期透過軍文關係理論分析及歷史回顧,探討穆夏拉夫主政時期(1998-2008)軍文關係發展、軍事政變及軍隊民主化過程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分析巴基斯坦軍文關係特色、影響與評估,有助解釋巴基斯坦軍文關係發展模式,期為爾後研究奠定基礎。

美國川普政府軍文關係(2017-2021)

為了解決納粹德國海軍的問題,作者陳明宏 這樣論述:

當美國川普總統於 2020 年 1 月 20 日卸任時,許多關注美國軍文關係的人都深感寬慰。儘管文人對軍隊的控制深植於美國憲法,但歷史見證了川普政府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破壞了文人統制。一方面,川普以軍隊為政治支柱,稱一些指揮官為「我的將軍」,然而,另一方面,五角大廈卻被發現拖延了川普從全球戰場撤軍的計畫。高級軍官遵從命令,沒有任何不服從的跡象。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從而導致文人統制搖搖欲墜的機制及嚴重的透明度與問責問題。 川普政府的軍文關係問題可以從四個方面分析:總統個人,人員,程序和政治化。首先,川普隨性的領導風格,以「推特政策」和「有線電視專家建議」為特徵,使他

的政府步履維艱。其次,川普過分依賴現任和新近退休的軍官來填補通常留給文職官員的關鍵政治角色,這種人事安排反映了川普堅持對他個人而不是憲法的忠誠,造成了軍文關係的嚴重失衡。第三,文職官員職位空缺和監督程序薄弱,導致國防部長的文人角色在國防決策過程中黯然失色。第四,川普無視美國傳統軍文準則,迴避對軍隊的監督和問責。他在軍隊面前多次發表黨派講話,反對他的政治對手,甚至鼓勵軍事上的不服從。川普這些獨特的態度助長了軍文關係的整體政治化。 川普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打破了許多禁忌措施,似乎沒有為此付出即時或昂貴的代價,反而給予未來的總統和其他政府官員尋求類似的短期政治權宜的動機。對美國軍文關係的傷害比讓

國防部恢復到理想狀態的時間還要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