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黑馬基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統一黑馬基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雨,劉堂發,湯恒寫的 證券投資實務:了解中國證券市場 和田牧的 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奔騰基金淨值創新高!台股基金少見的高淨值基金統一投信這樣說也說明:台股今天在科技股續攻下,持續上漲68點,盤中最高來到16999點,差點突破萬七大關,不過,也持續改寫去年4月以來新高,而老牌基金:統一黑馬及統一奔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允晨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沃牆所指導 徐孟淳的 台灣股票型基金之擇時與選股能力再驗證 (2013),提出統一黑馬基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共同基金、擇時能力、選股能力、基金規模、週轉率。

最後網站基金總覽-統一黑馬基金則補充:統一黑馬基金 : UPAMC OPTIMA Fund. ... 基金公司, 統一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淨值 (2023/07/07), 171.9500, 計價幣別, 台幣. 基金類別, 一般型股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統一黑馬基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證券投資實務:了解中國證券市場

為了解決統一黑馬基金的問題,作者林雨,劉堂發,湯恒 這樣論述:

  本書強調基礎性與應用性的統一,力求實現理論聯繫實際,透過列舉大量案例,增強對學生分析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並且要求學生進行模擬操作,讓學生樹立風險意識,慢慢形成自己的投資理念。當然,這也是一本自學證券投資的入門教材。

台灣股票型基金之擇時與選股能力再驗證

為了解決統一黑馬基金的問題,作者徐孟淳 這樣論述:

台灣共同基金的發展已有相當的時日,在台灣所發行的基金中,主要以股票型、平衡型、類貨幣市場型、固定收益型、貨幣市場基金、組合型、保本型、不動產證券化型、指數股票型及指數型基金為主。本文以台灣發行超過十年的股票型基金為研究標的來探討基金經理人績效。實證上利用傳統的T-M及H-M模型,異質變異數修正的T-M-GARCH、H-M-GARCH模型進行基金擇時能力與選股能力及系統性風險的比較。同時也應用迴歸模型分析基金規模、週轉率下與基金淨值報酬率的關係。實證結果與文獻一致,即大部分的股票型基金績效具有持續性;然而,基金經理人不具有選股能力,但具有擇時能力;另一方面,本實證也證實基金規模,週轉率亦是影響

基金績效的顯著因子。本文的實證結果亦可供理論或實務操作的參考。

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

為了解決統一黑馬基金的問題,作者田牧 這樣論述:

  毛澤東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倡言「焚坑事業要商量」,為他自己實行全面獨裁開路。——鮑彤   台灣走過38年戒嚴及白色恐怖的年代,後來解除黨禁報禁,成為中華文化圈裏唯一的民主典範,肩扛捍衛自由與人權的重任,承受著中共的打壓。——謝志偉   田牧的這本關於大陸審查制度的書也可看成是一本簡煉的當代中國政治史書。——廖天琪   基金會在國內和國際上宣揚寫作自由的意義和重要性,本會努力抗拒對寫作自由的壓制,支持並出版受到審查制度威脅的作品。——伊娃‧塔斯基金會宗旨 作者簡介 田牧   本名潘永忠,1957年出生於上海。1975年下鄉,1979年回城。大學主修紡織機械和企業管理。曾從事過團

務工作、黨務宣傳、企業計劃管理等。1990年起居住在德國。曾為德國《歐華導報》、香港《爭鳴》、《動向》、《前哨》、《揭露》雜誌等撰稿。出版有:《胡錦濤的五朵金花》、《毛澤東私生子調查》、《黑馬王岐山》、《習近平:造夢工程》等書籍。獨立中文筆會會員。 序言一:關於書禁報禁影禁網禁—序《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  鮑彤 序言二:一本簡煉的當代政治史書   廖天琪 開篇語:世界對中國的疑問 第一章:中國歷史上的出版審查制度 1、帝辛與姬發的古老故事 2、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3、禁止讖緯之學 4、《唐律》的禁書 5、宋元明清的文化政策和「文字獄」 6、大清印刷物專律 7、章節小

結 第二章:民國效法西方新聞出版法 8、《臨時約法》與《報紙條例》 9、北伐革命後的《出版法》 10、民國政府新聞管理條例難以執行 11、30 年代民國媒體的盛況 12、毛澤東的「統戰」改變國共對峙態勢 13、毛澤東強調革命也靠「筆桿子」 14、中共在國統區進行反蔣宣傳 15、章節小結 第三章:建政之初終止私有新聞出版業 16、《共同綱領》與 1954 年《憲法》 17、中共對宣傳領域全面管控 18、建國初期私營傳媒消亡 19、消滅私營企業的政策和 20、結束私營新聞傳媒的深層因素 21、各界為什麼接受中共的安排 22、章節小結 第四章:「五七反右」堵塞言論自由 23、中共八大決定「整風

運動」起因 24、建言和批評超出中共的預定設想 25、展開如火如荼的「反右運動」 26、鄧小平主持了「反右運動」 27、《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違憲 28、「右派」遭遇慘無人道的迫害 29、反右運動究竟造成多少人遭難 30、章節小結 第五章:「文革」—中國文化的滅頂之災 31、《海瑞罷官》成了「文革」的導火索 32、「文革小組」的政治文化掃蕩 33、郭沫若與全國的文化破壞 34、我記憶中的「文革」書荒 35、「文革」摧毀了中國文化 36、「文革」荒廢了一代人 37、毛澤東回到皇權治下的「一言堂」 38、章節小結 第六章:改革開放的新聞自由萌芽 39、悲愴九洲掀起「傷痕文學」 40、十一屆「三

中全會」真相 41、胡耀邦批准引進一批西方政治思想書刊 42、白樺與《苦戀》風波 43、朱厚澤宣導的「三寬」政策 44、毛澤東鄧小平點名的報人劉賓雁 45、胡績偉與《新聞法》 134 46、「六四事件」前後一周的中國媒體 47、章節小結 第七章:中國進入江胡「跛腳鴨」年代 48、新聞媒體回歸極「左」思潮 49、江胡空乏的宣傳工作指示 50、嚴控管理西方宣傳品的侵襲 51、黨報成了鎮壓「法輪功」的武器 52、「薩斯事件」爆中國新聞病症 53、《南方都市報》案的幕後真相 54、中宣部草木皆兵三波禁書 55、「胡溫新政」與《零八憲章》 56、章節小結 第八章:習近平回到了毛澤東時代 57、習奧初

會表達中國「價值觀」 58、習近平的「道路」決定一切 59、「七不講」是中共對內的「變臉」 60、「黨指揮槍」為習保駕護航 61、習近平強調「筆桿子」的重要 62、為新聞自由三度入獄的高瑜 63、清理網路展開「亮劍」行動 64、「維吾爾線上」和伊力哈木案 65、「709 事件」人民日報片面報導 66、中國操控媒體觸角伸向海外 67、習近平的中國新時代思想入憲 68、章節小結 第九章:網路世界的監控和審查 69、「金盾工程」與「防火長城」 70、中國式網路審查制度 71、「雅虎」製造了師濤等網路冤案 72、穀歌事件與中國審查碰撞 73、網路評論員與「五毛」 74、中國網路沒有安全可言 75、網

路言論遭致冤案頻出 76、章節小結 全書結語:專制統治一脈相承腹誹心謗 後記 序言一 關於書禁報禁影禁網禁—序《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 鮑彤   思想犯,言論罪,文字獄,在中國有很古老的歷史。周厲弭謗,楊惲遭斬,起因只是得罪了帝王。清初的書禁,目的主要是強化對異族的統治。全面實行文化專制以配合政治專制的,是秦政的焚書坑儒。所有這類暴政,在毛澤東之前,一般都是受到譴責的。毛澤東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倡言「焚坑事業要商量」,為他自己實行全面獨裁開路。不過,以往這一切,在中共今天的書報網路檢查制度面前,都已顯得相當幼稚了。現在,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產業,是 GDP 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但是它的對立物,即專門與人類文化為敵的書禁報禁影禁網禁,也已經形成為一個更加彪悍強硬的產業。這個別具一格的新產業,有以高精尖技術為武裝的龐大的常備軍,即分片包幹,站崗放哨、監管檢查、搶險應急以及進行懲罰的專門隊伍。在國外,它還擁有執行打壓拉扯任務的別動隊。不要忘了,它們頭上還存在著一個隨時隨地發佈進軍命令,確定打壓重點,並且制定統一的應對口徑和分化策略的無所不能的司令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撫今思昔,策往勵來,把這條發展脈絡梳理出來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表達和交流自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第一自由。沒有它,無所謂民意,談不上民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歷史性作用,蔣經國先生在開放黨禁的同時開放報禁的明智的實

踐,已經給我們指出了明確無誤的方向。什麼時候,我們自己也能打開報禁,也能有我們自己的「第一修正案」,我們中國人就能以自己的呼聲和力量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了。聽說田牧先生的《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即將出版,我很高興,就寫以上這些話,作為序。 序言二 一本簡煉的當代政治史書 廖天琪   田牧是海外民運的中堅力量,也是獨立中文筆會的會員,一向勤於筆耕,為我多年好友。近聞他閉關埋首振筆,不想溯乎已然成書,題目竟是我一向最為痛心疾首的課題「中國的審查制度」。蒙田牧君邀我做序,乃欣然命筆。   中國近十年來在國際上地位提升,不僅已經躍居經濟強國,在地緣政治上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北京有一個敏

感的要害之處,就如阿Q頭上那塊癩痢,最忌諱被別人指點或碰撞,真可說是一觸即跳,而且暴跳如雷,「人權」問題無異是專制政權的心病。近年來中國官方用人民的「生存與發展」來為人權這個詞下定義,這和西方民主制度的詮釋自然大相逕庭。為什麼中國的人權狀況惡劣,入獄異議份子和良心犯的數量一直高居不下?說穿了,中國絕大部分的政治犯都是因言獲罪的,也就是「文字獄」的涉事者。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七十年的歷史,歷來的政治運動中因言獲罪而喪失生命的人,可以千百萬計,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對於言論的箝制、新聞媒體的管控更甚於前。由於電子技術的開發,如今人手一機,網絡作家、自媒體

記者比比皆是,政府的審查制度和網路監控系統也與時俱進,日新月異。雖然政治犯入罪的理由從「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洩露國家機密」、到「擾亂交通治安」不一而等,但是真正的原因都是當事人享用了憲法上明文規定的「言論自由」,在網上發表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或對當權者進行了批評,因而被羅織罪名,鋃鐺入獄。在以往的歲月裡,儘管人們對因言獲罪的案例忿忿不平,頻頻為落難者呼籲,然而2017年最讓人悲痛憤怒的事還是發生了,那就是劉曉波和楊天水兩位作家因他們的寫作而長期被監禁,在獄中罹病得不到治療,終於被折磨致死。專制政權蔑視法律、踐踏人權、輕賤生命的本質再一次暴露在世人的眼前。   田牧(潘永忠)先生長期從事寫作,對

中國時事關注並經常發表引人深思的時評分析文章。於此時出版這本關於中國的審查制度的書,真如及時雨一般,既及時又必要。本書有許多的亮點,例如作者孩提時代在上海親眼目睹自己父親「焚書」,以及鄰居街坊的效尤舉動,當時各地的圖書館不是被砸,被封,就是自動關門大吉。 在文革後期的文化沙漠之中,全國鬧書荒,人們如饑似渴地尋找精神糧食,借書、買書都無可能,那麼就開始「抄書」,抄錄一些有點趣味和知識性的書籍。青少年抓住任何馬恩列斯和毛選之外的讀物就如獲至寶地競相閱讀,這些娓娓道來的親身的體驗,其實就具有史料價值,格外有說服力。可憐的中國人,統治階層為了自己爭權奪利,發動全民自相攻擊、檢舉、殘殺的運動,破壞毀滅中

華千年的文物書籍古蹟,讓幾代的青少年失學,讓他們在智識的成長期中失明、失聰。這對整個民族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量,也無法修復的。   本書有一些特點,深具啟發意義,列舉如下:   首先,人們一般都簡單地認為極權政體同言論箝制、新聞管控具有共生性和必然性,其實不然,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深深陷入馬列教條主義,並靠左翼文人佔領傳媒領域,藉以宣傳、渲染自己的意識形態來籠絡民心。他們鑽了國民黨的文宣空子,佔盡北伐抗戰和內戰的天時,於短短時間以少數的兵力和弱勢裝備,擊敗了國民黨裝備相對優良的正規軍,奪取了全國政權。作者田牧開宗明義就指出中共早期就以奪取「話語權」為手中利刃,達到了奪權的目的之後,即一脈

相承,緊緊地將輿論、宣傳工作掌握在手,以此做為政治統治的資本,一方面用它當內部鬥爭時,打擊政敵的工具,另方面做為控制操縱文化菁英的手段。當知識界思想界的人士被黨威逼利誘控制於股掌中後,普通人民就更可以任意操縱指揮了。中共當初奪權主要靠控制輿論為自己造勢鋪路,這之後他永遠不會放棄控制輿論的權力,共產黨人深信在公共輿論上退讓一步,他們的權力基石就下沉一寸岌岌可危。作者一針見血地道出這個主要思路,並以此主線貫穿每個章節,思路清晰明確,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抽絲剝繭,一步步深入瞭解中共政權數十年來一以貫之地宣揚黨的意識形態,窒息言論自由,控制輿論。對一切試圖反抗的個人或力量扼殺於萌芽之中。   其次,作

者按編年體的時序來佈局,除了開篇的章節是敘述歷代輿論和皇權之間的主僕關係之外,其餘的篇章是闡述中共建政以來步步為營,緊握「筆桿子」的主導權,首先剷除關閉所有私營傳媒機制,接下來以「引君入甕」的「陽謀」,在「反右」運動時先讓所有知識界人士,包括學校裡的師生參加「大鳴大放」,向黨進言獻策,待到各種批評的言論聲音響徹社會時,黨就來個一網打盡,按百分比抓所謂的「反黨份子」,並賜予這些知識菁英人人一頂右派帽子,批鬥下放,掃地出門。此舉一出籠,嚇破了文人的膽,脊樑骨一斷,永遠就噤聲消音了。待到文革風暴一來,在那種瘋狂失控的狀況下,無數尚未喪失良知尊嚴的學界藝術界的大師們皆自殺而亡。其他被紅衛兵打死的則不計

其數。「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這類的詞彙已經從中文裡消失。幾億中國人的精神糧食和資訊就來自於「兩報一刊」和毛夫人江青主導的八個樣板戲。毛澤東的「一言堂」飄蕩在華夏的一片文化瘠土上,被神化了的毛澤東事實上讓中國恢復到了皇權統治的格局。   爾後的改革開放時期於言論自由是一段春回大地的時光。作者將讀者的視野拓寬,帶人們進入文學的領域。「傷痕文學」和「朦朧詩」的出現,無疑是言論自由的先聲。用文學來說事,以寫作來療傷,滿目蒼夷的中華大地,逐個兒地由那些蒼白貧血的文化界人士踉踉蹌蹌地開始播種耕耘,逐漸露出了些許生機。一般都認為中共於 1978 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結束極左路線,步上「改革開放

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的務實的康莊大道,作者田牧卻道出了該會是一個不同派系相互角力,相當失控的會議,因為失控,許多不同觀點和歷史總結都各不相同,因而它是個成功的會議。原來束手束腳的規矩和意識形態被鬆綁了,開明政治家胡耀邦開了大門,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書籍,出版界新聞界借此東風,蓬勃發展,真可謂中國社會的小陽春時期。   好景不常,旋踵而來的「六四屠殺」使曙光初現的天空再度佈滿烏雲。江澤民和其後的胡溫時代是一種「跛腳鴨」的光景,互聯網時代的興起將整個傳媒的結構改變。然而統治者不改初衷,出動國家機器的力量對傳媒繼續不離不棄地採取圍堵打壓,刪除、放毒、消滅的手段。到了習近平時代,則對於不「姓黨」的媒體和

非我族類手握筆桿的人皆視為異端,必除之而後快。本書幾乎就是一本簡煉的當代政治史書,其中不僅梳理了一些政治上有糾結的事件和案例,也陳列了數十年來文化界、知識界和文學領域的大事。當然最為精華的部分是關於近二十年來中國政府面對新的電子時代對傳媒的控制、審查制度的來龍去脈,它對言論出版的控制到底能深入到何種程度?   古今中外,源於文字思想而獲罪者不計其數。希臘哲人蘇格拉底(470BC- 399BC)因他的思想而被處死。當時雅典法庭以蘇氏的不虔誠和「妖言惑眾」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加罪於他,蘇格拉底放棄逃亡的機會,在學生門徒的環繞下飲毒菫而亡,堪稱是哲人和權力鬥爭,求真理而獻身的最先例。另一位原文字

獄受害者是羅馬詩人歐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簡稱Ovid,43 BC-17 AD),他的詩作 Ars Amatoria (愛的藝術)是關於男女情愛性慾之術,觸犯了當時羅馬的有關婚姻、家庭等禮教戒律,因此被奧古斯都大帝放逐到黑海邊小城,最後死於流亡的異鄉。西方對等時期對文字獄罪犯的處置,都不如中國帝王的手段殘忍。君不見秦始皇早在西元前 212 年焚書坑儒,把《秦記》以外的列國史志、《詩》、《書》都燒毀,數百名儒者生生活埋。比歐維德早生一百年的司馬遷的外孫楊惲(? - 45 BC),據《漢書》記載,是為官清廉、桀驁不馴的狂狷之士,因《報孫會宗書》中抨擊朝廷和譏諷皇帝,結果得

罪漢宣帝被腰斬。明清文字獄的受害者往往被誅九族。中國律法對於「犯上」者是不手軟的,像希臘哲學家迪歐根尼斯(Diogenes 412-325 BC)請亞歷山大帝走開,別擋住太陽照在自己身上這樣的傲慢文士,若換在中國,皇帝不會對他鞠躬,微笑著為陽光放行,而可能會讓他割舌並死於亂劍之下。老祖宗們嚴厲的家規被中共政權香火承傳,如今方式稍為不同,但是文字獄和連坐法依然是統治者不吝使用的不二法門。為何從秦始皇到今日習近平中間隔了兩千多年,掌權者還是那麼害怕言論和知識、資訊?無他,文字言論可以主導民心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如果中共的當家人以為壓制自由言論,灌輸給老百姓黨宣傳機器傳播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偽造新

聞和歌功頌德的陳詞濫調就能安撫民意,獲得民心,那也太低估百姓的智商了,今日的科技使得稍有知識的民眾都知道如何獲取未經過濾的資訊,作者、記者也有不同選項的發表作品和報導的機會。停止幹髒活,別與民為敵,讓言論和新聞出版有自由的空間,開發民智,以正當手段贏得民心,這才是掌權者唯一能找到自己立錐之地的方法。 開篇語世界對中國的疑問 人類世界千姿萬態、紛繁蕪雜,我們就從幾個真實的故事說起…… 當下世界,川普總統成了眾口難調的話題。川普的故事可說是日日翻新。2018年年初,川普一怒之下,在臉書上發起頒發「假新聞獎」,《紐約時報》、美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新聞網;《時代》、《新聞週刊》等知名媒體紛紛中箭。

世人皆知,美國眾多的著名媒體均不待見川普總統,自從他競選開始,便成為媒體批評、揭秘,以致攻擊的目標。2017年1月,川普成為一國之首腦以來,這個局面並未扭轉,總統與美國媒體的對峙依然在持續,在延伸……。許多記者成了川普口中的壞蛋,儘管如此,總統還是奈何不了記者們,奈何不了這些美國媒體。相反,這些記者們,這些媒體機構,在一些民眾心目中的更加受到熱捧和歡迎。 新聞媒體批評執政統治者,在民主國家司空見慣,見怪不怪,而在專制集權國家,卻是另一種景象。 2000年10月27日,香港有線電視女記者張寶華在記者會上就行政長官董建華連任問題,向時任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問,江澤民不滿張寶華「中央欽定董建

華」的問法,生氣地斥責了張寶華,以帶有責備語氣的話語回應:「你們啊,不要想喜歡弄個大新聞」、「太膚淺,有時候幼稚」。該事件引發了香港一些群體的不滿,多個示威者遊行隊伍去到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為維護新聞自由而聲援張寶華記者。 無獨有偶,2016年6月1日,中國外長王毅訪問加拿大時,在中加外長記者會上,加拿大新聞網站 IPolitics 的艾曼達.康諾麗(Amanda Connolly)的女記者對加拿大外長迪翁(Stephane Dion)提問,引述香港書商失蹤事件,問加外長,有鑒於中國人權問題,「加拿大為什麼要與中國保持更緊密的關係?如何通過這種關係來促使中國改善人權?」問題雖沒有直接拋向王毅

,但王毅忍不住地「做出回應」。王毅手指記者說:「你的提問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和所謂的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傲慢,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你去過中國嗎?知道中國從一窮二白,幫助六億人擺脫貧困嗎?知道中國人均(GDP)8000美元的第二大經濟體嗎?知道中國把保護人權列入到憲法當中了嗎?……」王毅「怒斥」提問中國人權的加拿大記者,引起了國際新聞媒體的普遍關注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