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保單話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美元保單話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宗岳(股素人)寫的 買對保險了嗎?:保險局外人幫你挖出埋在保單的地雷!把錢花在刀口上,讓你買對保險真正保障未來而 不浪費一分血汗錢! 和VirginiaEubanks的 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儲蓄險漲價】業務員說儲蓄險變貴趕快買專家戳破話術告訴你 ...也說明:金管會已在11月19日公布明年壽險業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包括台幣、美元、人民幣各年期均調降1碼(0.25%),而澳幣10年期內保單調降1碼、逾10年期調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經傳訊 和寶鼎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邱羽凡、莊弘鈺所指導 宋庭語的 餐飲外送平台經濟工作者勞動關係之探討-以美國加州法規範為比較 (2019),提出美元保單話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台經濟、外送平台、僱傭、承攬、勞動關係、從屬性、Borello Test、AB5法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周志杰所指導 吳明哲的 兩岸跨境數位金融發展之分析-以兆豐銀行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SWOT分析、Bank3.0、數位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人民幣國際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元保單話術的解答。

最後網站保險業務員不告訴你的50件事 - 讀冊則補充:為你破解保險話術、跳開陷阱、學會理財, 用最少的錢買到大保障。 保險業務員一旦發現你原本不安的態度,逐漸轉為好奇的神情時,就會把握時間,交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元保單話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買對保險了嗎?:保險局外人幫你挖出埋在保單的地雷!把錢花在刀口上,讓你買對保險真正保障未來而 不浪費一分血汗錢!

為了解決美元保單話術的問題,作者何宗岳(股素人) 這樣論述:

保單中藏了多少地雷,你知道嗎? 直揭業務員絕不會告訴你的關鍵小細節!!!     舉例來說:   投資型保單到底幫你賺錢還是賠錢?   要留心!它極有可能變成「地獄保單」!   真要買投資型保單的話,作者建議你不妨這樣做──純保障壽險+投資金融股     投資型保單有一個內扣的費用,保險成本(簡單的說就是保險公司用來支付理賠的費用)。它是直接由你的保單帳戶價值中扣除。因此你很難察覺這筆支出。如果你的保單帳戶價值,小於保險成本,那麼你就要開始繳危險保費,否則保單就會失效。     保險成本幾乎是隨年齡而成等比級數增加,例如男性60歲的保險成本是30歲的10.3倍,作者初步估算,如果你的投資保

單的投報率是3%的話,保單價在87歲時失效。如果投報率是0%,會在67歲失效。許多投資人沒有弄清楚,到時白忙一場。說它是地獄保單,也許有點誇張,但不是全無道理!作者在書中公開友人的1,000萬元投資型保單,10年共繳了783萬元保費,但是,保單卻依舊失效,保費全歸零!     2019年台灣的人均GDP 25,539美元,全球排行第33,但是,壽險滲透度卻是連續12年全球第一,台灣人平均以五分之一的薪水買保險,不可謂不多!但是據調查自認為已有足夠保險保障的受訪者僅占53.1%。     由上觀之,台灣人的保險觀,明顯出了問題。作者認為以下為台灣民眾買保險的最大迷思。     (1)買保險,保障

項目要愈多愈好。   沒有錯!但是每月保費可能太高而影響基本的生活品質。   (2)買保險,要保障兼投資,一舉兩得。   保障兼投資?絕對是保障成份減少(理賠時方恨少),投資也未必賺錢,有虧本金的風險。    (3)買保險,到期未理賠時,要領回保費。   如果是儲蓄壽險,到期尚可領回比總繳保費稍多的錢(不考慮通膨率),但是,如果附加一大堆的附約,或終身醫療險,則必然領不回總繳保費。   (4)繳費20年、保障終身最划算。   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公司只不過將保障至110歲的保費,要你在20年內付清而已。     此四項觀念並非完全錯誤,而是有時候正確;但就因為這四項多數人的買保險觀,保險公司才

會投大眾所好,設計許多高保費、低保障的①終身型、②還本型、③投資型、④類全委型及⑤附保證型等保險商品來賺客戶的錢。     其中終身型保單比較貴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目前台灣人平均壽命是80.9歲(男77.7歲、女84.2歲),壽險業的第六回「經驗生命表」,是男81.11歲、女86.64歲(2021/7/1),但是,各保險公司的終身型保單卻依99歲、105歲或110歲年齡來計算保費」。所以,對相同保障而言,終身型壽險的保費,可能是10年期壽險的20倍以上。     作者是保險局外人,寫此書不是和保險公司有什麼過節,一開始純粹是因為小孫女出生後,媳婦要為她買一張0歲保單。「主約是20年繳的終身壽險

,加上7種附約,年繳保費23,932元」,引發他對保險的興趣。     『直覺上,覺得替「0歲嬰兒」買保險好像怪怪的,通膨效應無止境,等她到35、50歲時的保單價值剩多少?因涉及家人的權益,乃決定進一步研究保險商品,希望能了解「要保人究竟能由保單獲得怎樣的保障」』。     作者重視思考的邏輯。1985年在他35歲,因自感「學然後而知不足」,乃決定放棄11年的工作經驗,前往美國攻讀機械碩士。當時的系主任認為「工程師必須懂統計分析」,規定研究生須到數學系修統計學課程,他選了一門統計分析學(Statistical Analysis),上課第一天,教授列了一些參考書籍,其中一本迄今仍記憶猶新、受益無

窮的書是:《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如何用統計學說謊);這是一本出版於1954年的小冊書,全書僅約150頁,共有10個小單元,書中文圖並茂,列舉了許多玩弄統計數據的案例和利用統計學騙人的技巧。     作者2年的碩士學習生涯中,並未覺得該書有何用途,然而,回國重新就業後,卻逐漸啟發他的「常識邏輯思考」潛能,對於日後工作上的空調節能評估分析,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邏輯思考→比較分析→檢討改善,成為作者研究資訊/數據的三步曲,作者曾以此三步曲,寫過《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等4本理財暢銷書,本書即是以常識邏輯思考,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人身)保險商品之必要性與適用性

。     邏輯思考及常識貫穿全書的內容。作者一位40幾歲友人想買的保單如下,並問作者的看法。     這是○○人壽的「20年繳/終身意外險」,在16歲至50歲買此份「20年繳/終身意外險」的保費,同樣是17,390元/年。保費並無年齡上的差異,20年的總繳保費共347,800元;此份保單給付項目多,還有101歲祝壽金10萬元,看起來很吸引人。     作者告訴他,此是終身意外險,疾病死亡或疾病住院醫療非本保單之保障範圍,而且還得挑假日搭大眾運輸工具而意外身故,家人才能領得到800萬元的保險金,否則只好忍耐活到101歲領10萬元祝壽金,加減算一算,他就改買其他保單了。 姑且以常識邏輯來分析此份

保單:「住院2,000元/日,每次最高6萬元(※即住院30天×2,000元/日),需要住院174天(=總繳保費347,800元÷2,000元/日),才能花完總繳保費,可能嗎?看看自己父母及周遭親朋長輩,有多少人因意外住院超過174天?      本書作者在分析台灣保險市場的怪現象之後,也提出了他的保險觀念。     保險三訣:救急不救窮、錢花刀口上、保大不保小!   更具體而言:   以小於年薪5%金額,買500萬元保障險(10倍年薪)+日額5,000元住院醫療險。   任何想要買保險,或是已經擁有保險的人們,都應當看這本書,以把錢花在刀口上。   本書特色     ★保險業務員不會告訴你的

細節   保險公司開保險公司目的是賺錢,因此設計了許多巧門,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只是保險業務員在拉保險時不會告訴你這些。例如:     1.買(還本)終身壽險、投資型保單或類全委保單存在一項風險,就是提前解約的損失:銀行定期存款解約時,頂多是利息打7折、8折,不會損失本金,但是,保險若提前解約,多會損失本金。所以,保險商品的DM中,多有一句小字注意事項:「投保後提早解約,將可能不利於消費者」。有些人在需要買房、創業時,可能需要解約一些保險來應急,偏偏保險業務員會說服您不要解約,改以保單借款方式來處理,於是您的保費/利息會愈繳愈多。     2.「終身壽險」是相當高明的保單,壽險公司以100歲、1

10歲來規劃訂定保費。而多數人難免在壯年時,因資金需求而提前解約;此外,國人的平均壽命是81.3歲,壽險公司擺明吃定大多數的要保人撐不了那麼久,由此可知,(投資型)終身壽險是壽險公司的金雞母,保證獲利不吃虧。     3.別以為「繳費20年、保障終身」的保費永遠不變。保險公司不做虧本生意,照樣會調高保費;某繳費20年的「○○終身醫療險附約」,其合約條文中有「續期保費調整」條款:「本保險採平準保費,可調整費率。本附約依實際經驗損失率達到調整保費之標準時,經本公司簽證精算人員評估並於年終精算簽證報告意見書揭露後調整本附約之保險費率,每次調整後之新費率以不超過原費率的20%為限⋯⋯」。     保險

費分為平準型費率和自然型費率。理論上,自然型費率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平準型費率是保險公司依年齡、通膨率等風險因素而精算出的費率,將20年的保險費平均分攤到每一年,所以,每一年的保費應維持不變。但是,仍會視狀況調整。     ★保險相關知識一次說明   保險有許多專有名詞,如果沒有相當的了解,很難看懂保險契約的真義。如宣告利率及預定利率。     宣告利率及預定利率多會揭露在保單DM中,只不過宣告利率字體大,而預定利率字體小,可能要在注意事項或備註中仔細找找看。通常,當實際的宣告利率高於預定利率時,保戶可獲得增值回饋金/分紅金等;若實際的宣告利率低於預定利率時,就沒有增值/分紅回饋金,對保險公司

是利差損,此時,保單價值準備金只能以預定利率計息增值,所以,預定利率又被視為保單的保證最低利率。     ★不只挖出問題,也提出明確的建議   作者並不否定保險商品的效用。只是要正確的運用。本書在最後兩章,提出明確的具體的建議。讓你把錢花在刀口上。

美元保單話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投資型保單」,近年來更成為民眾最愛買的保險商品之一!但保單熱賣背後也衍生出許多銷售爭議,投資型保單到底是「進可攻退可守」,還是會讓你「進退兩難」?今天我們就找來平民保險王劉鳳和、網紅丹妮婊姐,一起來拆解投資型保單的各種迷思!

#丹妮婊姐 #劉鳳和 #投資型保單 #謝哲青 #路怡珍

本節目與來賓所推介個股無不當財務利益關係,資料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02:19 逼近零分的投資型保單?放越久竟只會虧越多?
03:27 我買的是投資型保單嗎?一大特徵馬上現原形!
04:37 推銷保單的開場白!讓婊姐義無反顧掉進陷阱?
06:12 年繳三千萬保費?快看清投資型保單的真面目!
11:04 簡單又粗暴!一通電話馬上知道保單剩餘價值!
12:51 婊姐聽完大崩潰! 原來2%報酬率都是騙人的?
15:06 誰說不能單買定期壽險?它竟還能讓你省更多?
16:43 不容忽視的話術!隱藏在穩當投資背後的風險?
19:03 未來不需再繳保費?根本就是糖衣包裝的謊言?
20:36 痛定思痛決定解約?討回本金根本是天方夜譚?
21:57 提前解約怕踩雷?專家教你如何處理最有保障!
25:00 到最後一刻也不能鬆懈!一招避開最後的陷阱!

【聰明買保險!】
儲蓄險真能保本又賺錢?想靠保單圓買房夢的她,卻因而慘賠二十年?ft.丹妮婊姐、劉鳳和
https://youtu.be/onP6TOTH0SY
為何花大錢最後卻不理賠?三招破解醫療保險迷思ft.劉鳳和、鮪魚徐瑋吟
https://youtu.be/KAXn24aFzjo
汽機車族必看!車體險不是最重要?少保這三張小心賠到脫褲! ft.劉鳳和、張迺庭
https://youtu.be/pgtnwN1FPTg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頻道立場
⚠️本節目與來賓所推介個股無不當財務利益關係,資料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餐飲外送平台經濟工作者勞動關係之探討-以美國加州法規範為比較

為了解決美元保單話術的問題,作者宋庭語 這樣論述:

近年來餐飲外送平台業者紛紛進軍我國,以線上訂餐、實體取餐便捷模式成功吸引許多消費者使用,亦有不少工作者投入外送員行列成為新一代的「非典型勞務型態」的從業人員,此一平台經濟下產生之營運模式有別於傳統物流工作者,平台多與外送員簽訂承攬契約,看似為脫離從屬性而具有自由裁量權的工作者,惟可能因脫免勞動法之適用而產生工作者工資過低、工時長、職災賠償責任等問題。勞動部職安署於2019年10月對於市面上9家外送平台進行勞檢調查,對外送員勞動關係為認定,惟此一結果是否於未來為法院所採納,尚待釐清。故在目前我國尚無法院判決可供參考之下,對比平台經濟孕育地之美國加州,不但已有大量且豐富的討論,亦有相關政策與判決

可資參酌,故本文參考加州法在勞動關係判斷之上相關判決,與我國勞動法暨實務運作進行比較與對話,進而嘗試定位我國外送平台與外送員間之勞動關係。本文首先探討餐飲外送平台之營運模式,並以實證研究方法試著了解我國常見Ubereats、Deliveroo和Foodpanda外送平台之外送員工作型態,進而將我國2019年9月以前大多數外送員之工作型態之特點彙整為七大點,將此七項特徵以我國學說與實務所採勞動關係認定標準判斷外送員之勞動身分。其次,以比較法與文獻研究之研究方法來探討美國加州實務對於餐飲外送平台工作者之見解,針對加州關於勞動關係認定的六個判決、一個勞委會裁定以及2019年通過之AB5法案進行研究,

將我國與加州實務對於勞動關係認定作一比較與結合,發現美國加州實務上判斷勞動關係所用之各項標準與我國人格與經濟上從屬性之判斷標準有相似之處,且加州實務順應平台經濟人格從屬性較低之勞動情形,對於平台工作者承攬關係之認定相較於我國趨漸嚴格,值得我國參考,故針對此一比較結果,給予此類勞動關係一個認定標準建議。最後比較受僱者與自營作業者於我國法規範中受保護程度與差異,並探討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間我國政府增修訂保障外送員作業安全法規範內容和平台業者因應方式,結合前述經由訪談取得外送員之看法,對於承攬人身分外送員之法律保障給予建議,作為後續制定法律的研究依據,以期填補平台經濟下勞動保護之缺漏。

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

為了解決美元保單話術的問題,作者VirginiaEubanks 這樣論述:

2019年莉莉安・史密斯圖書獎(Lillian Smith Book Award)、 2018年麥加農中心圖書獎(McGannon Center Book Prize)獲獎作品   本書揭露高科技工具影響人權與經濟公平。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 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 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美國印第安納州在三年內駁回100萬人的醫療照護、糧食券和現金救濟申請,只因為資格自動審查機制把不完整的申請錯誤統統歸結為申請者未能配合。繁瑣的行政程序和不合理的期望使人們無法獲得應得的利益,只有少數幸運兒得以獲得公共資源。     

▴▴洛杉磯由於住房有限,當局採用一種演算法,計算成千上萬名無家可歸者的「相對弱勢」,並按照優先排序提供這些人住房服務與資源。然而,這套系統會跟警察系統共享貧窮人口和工人階級的個資,造成窮人與犯罪分子輕易被歸納為同一個分類,否決了他們的基本權利,損害了他們的人性與自主權。     ▴▴▴賓州阿格勒尼郡的風險預測模型以統計數據來預測哪些家庭會虐童、哪些人是問題父母,但數據庫的資料來源卻集中在仰賴公共資源的低收入家庭。光是在2016年,模型預測的1萬5139筆虐童報告中,就有3633筆不正確;在此同時,數千個貧困家庭與少數族群的生活早已無端遭受侵入及監視。     進入數位時代以來,

金融、就業、政治、衛生和公共服務、治安管理等領域的決策都經歷了革命性的變化。如今是由自動化系統而不是由真人來掌控哪些社區受到監管,哪些家庭獲得需要的資源,或是哪些人該接受詐欺調查。雖然人人生活在這種新的資料制度下,但侵入性及懲罰性最強的制度,卻完全針對窮人所設計。     政治學家維吉妮亞・尤班克斯在本書中,有系統地探究了資料探勘、政策演算法、預測性風險模型對美國窮人與勞工階級的影響。書中充滿了令人揪心、瞠目結舌的故事,例如印第安納州一名婦人因為癌症末期住院治療,錯過了重新認證補助資格的預約,被取消福利救濟;賓州的某個單親媽媽每天都擔心失去女兒的撫養權,只因她符合某種統計形象。  

  美國一直以來使用最尖端的科學與技術來遏制、調查和懲戒窮人。「數位追蹤」與「自動化決策系統」就像以前的郡立濟貧院以及科學慈善運動,讓中產階級看不到貧困,讓國家抽離了道德規範,做出非人道的選擇:誰能獲得溫飽、誰得挨餓受凍;誰有住房、誰依舊無家可歸;政府應該拆散哪些家庭。在這過程中,它們更削弱了民主,背叛了人們最珍視的民族價值觀。     也許,貧窮並非我們都需要馬上面臨的課題,但在演算法的使用之下,所有人都將無可避免地受到資源分配的影響。這本研究深入、慷慨激昂的好書來得正是時候!   本書特色     1. 綜觀書市,大部分類似的書籍都僅探討演算法對於社會的影響,很

少有如本書一樣聚焦於「貧困」議題;而這個問題並不單單只會發生於窮人身上,因為演算法讓所有的人都有可能遇到類似的困境。這樣的主旨使本書在相關作品中更顯獨特。     2. 本書特別針對公共福利相關的措施來做描述,從事社會福利相關職業、關注當今貧窮社會議題的讀者,或是對科技應用於社會福利制度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完本書之後,都能對貧困現象的產生與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權威推薦     呂建德/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巫彥德/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科技部「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專案計畫總

主持人   李政德/成功大學數據科學所教授   杜文苓/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   林文源/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敬舒/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風險社會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劉揚銘/自由作家   劉靜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專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

評推薦     「這本書十分駭人。不過,讀了以後,你將變得更精明,更有能力去尋求正義。」——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震撼主義》(The Shock Doctrine)作者     「尤班克斯在書中精采地記錄了自動化時代『另一半的人如何生活』,並揭露一道新的數位鴻溝:一個使最邊緣化的社群身陷困境的全面監控網路。這本震懾人心、發人深省、充滿人道關懷的好書,揭露了資料導向的政策所造成的反烏托邦,並敦促眾人創造一個更公正的社會。」——阿朗卓・尼爾森(Alondra Nelson)/《DNA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DNA)作者    

 「在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中,尤班克斯讓我們看到,現代社會雖有表面的改革,但我們針對弱勢族群所制訂的政策,依然是由古老的濟貧法所主導,而那些法條只會排擠並懲罰社群中最貧困的人。」——弗朗西絲・福克斯・派文(Frances Fox Piven)/《規範窮人》(Regulation the Poor)作者     「這是今年最重要的科技好書。如今每個人都擔心網路對民主的影響,但尤班克斯指出,我們面臨的問題遠比『假新聞』更嚴重——自動化系統鞏固了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破壞私人與公共福利。尤班克斯深入研究歷史與報告,幫大家更瞭解我們面臨的政治與數位力量,以便更有效地反擊。」——阿斯特拉・泰勒(Ast

ra Taylor)/《人民平臺》(The People’s Platform: Taking Back Power and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作者     「這本書清楚地揭露美國的體制(從執法到醫療、再到社會服務)日益懲罰窮人,尤其是有色人種。如果你擔心美國現代工具的不平等,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桃樂西・羅伯茲(Dorothy Roberts)/《殺死黑人》(Killing the Black Body)與《瓦解的關連》(Shattered Bonds)作者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人看的,包括社群領袖、學者、律師、接受政府援助的人以

及需要更深入瞭解『靠數位產業致富的國家如何利用技術來創造並維持永久性下層階級』的人。這是為我們這個時代撰寫的書。」——馬基亞・西里爾(Malkia A. Cyril)/媒體正義中心(Center for Media Justice)的執行董事與共同創辦人     「想瞭解資訊科技對美國邊緣化人口的社會影響,這本書是近期最重要的書籍。當我們開始討論人工智慧危害人類的可能性時,尤班克斯的這本書應該列入必讀書單。」——伊森・佐克曼(Ethan Zuckerman)/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中心主任     「內容驚人,精采萬分⋯⋯誠如尤班克斯所述,自動化加上不顧道德又講究效率的新技術,不

僅威脅到那些社會視為可有可無的數百萬人,也威脅到民主。如果你想瞭解這個數位夢魘如何深入我們的體制並試圖規範我們的生活及你該如何挑戰它,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亨利・吉羅(Henry Giroux)/《身陷險境的大眾》(The Public in Peril:Trump and the Menace of American Authoritarianism)作者     「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精采故事,講述不良資料、劣質軟體、無能或腐敗官僚如何把弱勢族群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現在的治理往往隱藏在令人費解的法律與程式碼的背後,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以瞭解現代治理的實際運作。」——法蘭克・

帕斯夸(Frank Pasquale)/《黑盒子社會》(The Black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作者     「尤班克斯的新書講述正在興起的監控國家,這個精采的故事令人震驚。『數位濟貧院』不斷擴大網絡,與其說是為了幫助窮人,不如說是為了管理、約束、懲罰窮人。閱讀這本書,並加入尤班克斯的行列,一起反對這個網絡所造成的不公正吧。」——桑福德・施拉姆(Sanford Schram)/《福利用語》(Words of Welfare)與《懲罰窮人》(Disciplining th

e Poor)作者

兩岸跨境數位金融發展之分析-以兆豐銀行為例

為了解決美元保單話術的問題,作者吳明哲 這樣論述:

藉由數位金融工具了解客戶需求,重新檢視金融服務的核心價值,如何即時提供適當的應用工具,滿足客戶的需求,截金流,保成長,是目前迎接數位金融時代的一大課題。本研究係以人民幣納入外幣結算平台為出發點,藉此探究現行數位金融應用與人民幣結算於跨境商品與服務的發展,涵蓋貨幣層面影響力、兩岸貿易金融與未來人民幣資本帳的擴大開放議題,並進一步探究數位金融推動的潛在商機及面臨的挑戰,提供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臺灣金融業發展方向。本文除廣泛蒐集BANK3.0、FinTech與金融創新內涵的相關資料,並針對跨境數位金融與人民幣國際化議題深入研究,介紹兩岸數位金融監理主管機關的權責,包括臺灣金管會與中國銀監會的監

理機制,主管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與人民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根據研究目的,以質性研究法整理歸納數位金融、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電子錢包、行動儲值、行動支付及區塊鍊的現況、應用與發展,採取SWOT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以兆豐銀行為例,探討該行之電子銀行建置,包括網銀、跨境電子金融網、網路ATM、Mega ePay、Mega EZgo、行動ATM、線上結匯雲端櫃台等數位金融發展與擔當外幣結算平台角色之個案分析。 兩岸跨境電子金融結合第三方支付與人民幣結算平台,在交易安全保障下,可使銀行所在得以無遠弗界,提供客戶即時回饋與雙向服務,多樣化經營,為傳統金融業創造更多機會,拓展高附加價值的深度服務

通路。研究結果建議:銀行應整合核心業務,提供外幣結算平台與互聯網應用,於IT層面提供包括理財與融資行銷、金融產品、財務管理的創新服務。此外,對於傳統金融業者而言,宜善加利用銀行本身的品牌、安全性、消費者依賴及既有網路,發展數位金融業務,並結合電子商務人才,進行必要的組織再造,透過雲端、巨量資料的分析,開發自有創新產品或金融服務、支付平台,帶動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