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國城寫的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和張國城的 美國的決斷: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美國外交思維與決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國海軍準備好了!美太平洋艦隊司令:若中共侵台將火速啟 ...也說明:美國 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Adm. Samuel Paparo)近日受訪時表示,若中國入侵台灣,美軍已經做好準備,一接到命令會快速部署至西太平洋地區馳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所指導 劉彥良的 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 (2008),提出美國太平洋艦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油、出磺坑、聚落、產業設施。

最後網站情報美國太平洋艦隊試射雷射武器- 軍事策略則補充:https://news.usni.org/2020/05/22/video-uss-portland-fires-laser-weapon-downs-drone-in-first-at-sea- test 美國太平洋艦隊今天在新聞稿中宣布5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問題,作者張國城 這樣論述:

透視國家行為,了解領導者決斷 政治學權威專家,張國城老師帶領你精準掌握全球局勢     【《國家的決斷》介紹】     一本為台灣人而寫的國際關係史,   凡欲瞭解台灣的命運與前途者不得不看。     ★從日本投降、聯合國創建、韓戰、越戰、中國改革開放,到經濟全球化,美國、蘇聯兩大超強的爭霸決定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決定了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命運。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四日,在柏林封鎖、捷克二月政變等一連串國際危機之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向總統杜魯門提交一份被列為絕對機密的「NSC-68號文件」,疾呼美國有道德責任捍衛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而「自由體制在任何地方的挫敗就是全面的挫敗」。連同四年

前指出蘇聯與美國不可能和平共處的「長電報」,這兩份文件奠定了美國對蘇聯與共產勢力的圍堵政策,確立隨後近半個世紀自由與極權兩大陣營對抗的世界格局。     日本投降前的一週,蘇聯藉口對日宣戰入侵中國東北、扶植中共,將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驅至台灣。正當杜魯門即將放棄蔣介石政權之際,韓戰爆發。為了阻止共產勢力在亞洲的擴張,美國捨棄了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台灣支持一個反共卻獨裁的政權。台灣、中華民國,兩者的命運從此意外地緊緊綁在一起,在美、蘇、中三國的合縱連橫中時而被籠絡、時而被拋棄,在波濤洶湧的大國角力中,一方面堅定地求生存,卻也屢屢錯失改善國際地位的良機,不得不在《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

和約》與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中尋求法律定位的蛛絲馬跡,仰賴美援復甦、依靠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興起,面對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風暴,在國家身分被否定的危機中藉由民主化與本土化來鞏固政權合法性;乘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迎向世界,卻又陷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設下的「中國化」牢籠。我們國家的未來依然渺不可測。     ★台北醫學大學連續三年「傳習教師」榮譽得主,堅持質疑權威、對抗盲從的「雜魚講堂」主講的張國城教授,從現實不帶幻想的角度,以條約、數據、權力為本,為中華民民國的歷史與台灣的未來把脈。     《國家的決斷》作者張國城教授是知名的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深諳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他,主張「國家」的

能力、意圖與決斷是一切國際政治的根本。在本書中,他詳細分析從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在這當中國家的興衰起伏與權力的消長更迭。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地位不明、被排除於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來說,我們的安全與福祉如何被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戰場與外交會議中的事件所決定?這是這本書試圖解答的。     「以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和所處位置,卻沒有辦法參與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且幾乎無法發展正常的國與國關係,被世界上九成以上的國家否認,這不是正常狀況。」但缺少國家身分對台灣究竟帶

來哪些傷害?我們對國際現實如何才能有清明的認識?政治領導人能否在需要捍衛國家利益時做出勇敢且前瞻的決斷?長期以來由於台灣遠離國際社會、對國際事務陌生而冷漠,我們常飽受缺乏「國際觀」之譏。《國家的決斷》從台灣人的視角出發,以台灣的利益為主體,屢屢剖析台灣如何在險惡的國際社會中走到今天,不僅彌補台灣人走向世界時的知識貧乏,更是思考台灣未來前途時必備的參考。     【《美國的決斷》介紹】     道德,是美國外交重要的原則。     以契約為本、以民主自由為重,   受三權分立約束,但重視軍事實力和集體安全。   美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利益,   但也比任何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的理想。     從《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美援保台,到近期台美關係升溫,   美國展現了「鐵肩擔道義」的決心。   但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小羅斯福總統隨即宣戰,在艱苦作戰四年後徹底擊垮日本。資源貧瘠的日本為何膽敢挑戰廣土眾民、物產豐饒的美國?此前,儘管德國與日本已經分別在歐亞發動戰爭,但美國一則未建立龐大常備軍,二則孤立主義作祟,遲遲不投入戰爭。美國社會的偏安心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僥倖心理,誤以為日本只要能對珍珠港施加毀滅性打擊,就能癱瘓美國意志,逼其求和。     1945年,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把美國對蘇聯的配合,視為因其民心厭戰而有的懦弱

退縮,遂以武力大肆擴張其共產勢力。二戰結束後,北韓金日成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建軍備戰。而在南方,美國遵守聯合國大會一一二號決議,逐步從南韓撤軍。同時,美國在中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更加鼓勵了金日成揮兵南下的野心。韓戰於是爆發。     在《美國的決斷》中,張國城老師以大量近代史來證明,20世紀幾場最重大的危機或戰爭,不但不是美國發動的,反而都是因為美國未勇於承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讓野心狂徒有機可乘。     美國的「道德外交」除了展現在對抗暴力、尊重民主自決之外,更在於建立以契約為本的國際秩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反對秘密外交、限制軍備、維繫航海自由、消除貿易障礙、尊重殖民地人

民心聲,開啟了自由主義外交原則的先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了不是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爭,犧牲子弟性命無數,戰後非但不取歐亞寸土,還以「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歐洲的恢復,更陸續領導建立「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促進各國平等對話、合作發展、確保集體安全的國際組織,締造了七十年的世界和平與繁榮。     《美國的決斷》以三部分向讀者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從獨立建國到2020年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與思想;以及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外交史。張國城老師在書中將說明,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與精神,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自由主義之道德理想的國家,其外交政策受到民意與三權分立機制的監督制

衡,重視遵守契約與集體共識。但同時,美國也兼顧現實主義思維,厚植軍事實力,在戰爭中計畫以絕對優勢武力壓制對手,以求減少傷亡,並縮短戰爭。     無可諱言,美國的政策有其自私自利、荒腔走板的一面,這是因為如同任何民主國家,美國政府必須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並常受限於決策者的智慧、人格與本位主義。然而,美國的作為亦經常遭到誤解與苛責,其貢獻則常被低估,或被視為理所當然。鑑於美國的地位,理解美國的決策思維是任何其他國家之所必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就因為成功爭取到美國參戰而贏得最後勝利。     時值美中衝突升高之際,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評估美國的作為,成為所有國民心中的疑惑。《美國的決斷》

主張,美國不僅不是許多批評者口中窮兵黷武、欺負弱小的帝國,而是一個具備「鐵肩擔道義」之精神、願意續絕存亡、濟弱扶傾的世界警察。尤其,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雖然其後發生了中美斷交,但美國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對台灣的援助,主要是出於道義責任,並無實質上的利益或必要。如何正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掌握美國決策者的思維,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將攸關台灣未來的安全與福祉。   聯合推薦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張登及(台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許杏宜(台北律師公會中國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   郭

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美國太平洋艦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北緯30°•中國行(1):1、舟山:海天之間;2、舟山:前往東極島;3、舟山:旅程第一站東福山;4、舟山:走進嵊山鎮;5、舟山:枸杞島“海洋牧場”;6、舟山:走進嵊泗縣城;7、舟山:行走東沙古鎮;8、舟山:博物館中看珍藏。

《遠方的家》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於2010年12月精心在黃金時段推出的全新的旅遊欄目。節目容量大、攝製力量強的《遠方的家》欄目充分體現了央視對旅遊業的關注和支持。欄目以“展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表達新生代的旅行態度;溝通多元化的文化價值;構建華語圈的心靈家園”為宗旨;欄目以記者見聞的方式、以人文體驗的手段,展現中國各地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人物故事。

《北緯30°中國行》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 又一大型系列旅遊節目(共推出189集),節目展現北緯30度沿線神奇的自然環境,描繪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人性美、人情美,以自東向西沿緯度線行走為推進線索,深入關注普通群眾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狀態,緊扣住中國人的情感脈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北緯30度帶上包括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社會發展在內的全景式圖畫。節目組橫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川、西藏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抵達西藏阿裡地區,沿途將到訪300多個市縣,總行程預計超過2萬公里,節目將著重展現北緯30°沿線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節目以“自然、家園、文化”為主題,吸收新聞、專題、紀錄片等不同節目類型的長處,以真取勝、以情動人。《北緯30°•中國行》攝製組從浙江舟山群島出發,沿北緯30°線,自東向西一路行進採訪,橫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川、西藏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抵達西藏阿裡地區,沿途將到訪300多個市縣,總行程預計超過2萬公里,節目將著重展現北緯30°沿線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
始發站(由東向西):
• 浙江:舟山、寧波、紹興、杭州、金華、衢州、麗水
• 安徽:宣城、黃山、銅陵、池州、安慶
• 江西:上饒、景德鎮、九江、南昌、宜春
• 湖北:黃岡、黃石、鄂州、武漢、咸寧、荊州、仙桃、孝感、荊門、宜昌、十堰、神農架林區、恩施
• 湖南:岳陽、長沙、湘潭、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
• 重慶
• 貴州:銅仁、遵義
• 四川:瀘州、宜賓、自貢、內江、資陽、遂寧、廣安、達州、巴中、廣元、南充、綿陽、德陽、成都、阿壩、雅安、眉山、樂山、涼山、甘孜
• 西藏:昌都、林芝、山南、拉薩、那曲、日喀則、阿裡

舟山市是中國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其行政區域範圍為整個舟山群島。市境西北隔杭州灣與上海市、嘉興市相望,西南隔海與寧波市相鄰。地處長江口以南,錢塘江、甬江入海口交匯處,杭州灣對出的東海海域,轄境由數以千計的島嶼組成,自北而南為馬鞍列島、嵊泗列島、崎嶇列島、川湖列島、浪崗山列島、火山列島、七姊八妹列島、中街山列島、舟山島及鄰近島嶼和梅散列島。群島之中,以舟山本島最大,為中國第四大島,其「形如舟楫」,故名舟山。全市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人口116.8萬,市人民政府駐定海區。2011年6月30日,國務院批覆設立舟山群島新區,範圍涵蓋整個舟山市。春秋時,舟山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又喻稱「海中洲」。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舟山落入日軍之手。1942年10月1日,日本軍船里斯本丸運英國戰俘往日本,中途在舟山被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第81分隊的「鱸魚」號發射魚雷擊中,日軍棄船,千多名英軍戰俘遇害。 當地中國漁民義救出300多名英國軍人。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舟山復歸中華民國。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因戰時需要,定海縣分為定海、滃州(岱山縣前身)兩縣,馬跡山以北蘇屬各島設立江蘇省嵊泗縣。1950年5月13日夜至16日拂曉,駐舟山的中華民國國軍秘密自舟山撤退,滃州縣實際解散,是爲舟山撤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進占舟山群島,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管轄。2017年4月,浙江自貿區成立,涵蓋舟山離島片區78.98平方公里,舟山島北部片區15.62平方公里,舟山島南部片區25.35平方公里共三個片區119.95平方公里。
嵊泗貽貝,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舟山方言稱之為"淡菜",別名海紅(東海夫人)、紅蛤、殼菜。嵊泗縣嵊泗縣海域環境優越,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溫度適中,利于海洋生物棲息,為嵊泗貽貝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被農業部劃為一類貝類生產區,嵊泗人採集野生貽貝供人類使用、交易有悠久的歷史,所產貽貝具有個大、鮮嫩、肉肥、出肉率高、營養豐富、無污染等特點,為海鮮中的佳品。嵊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溫差較小。春季多海霧,夏季多氣旋,秋季較幹燥,冬季有霜凍。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嵊泗縣海域環境優越,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溫度適中,利于海洋生物棲息,為嵊泗貽貝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被農業部劃為一類貝類生產區。漁業資源得漁獨豐,嵊泗是中國十大重點漁業縣之一,地處著名的舟山漁場中心,水產品資源豐富,被稱為"東海魚倉"和"海上牧場",盛產帶魚、大小黃魚、墨魚、鰻魚、鰳魚和蟹、蝦、貝、藻等500多種海洋生物,擁有浙江省最大的貽貝產業化基地和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是寧波、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鮮活水產品供應基地。

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問題,作者劉彥良 這樣論述:

早在4千多年前人類已有使用石油的紀錄,而中國自漢代開始就有使用石油的記載,但人類真正大量開採與使用石油,則是起源於美國於1859年開鑿的「德瑞克油井」,此井也被譽為是世界第一口油井,此井至今雖不過140多年的歷史,但隨著科技突破的影響,石油兼具著民生與國防工業的雙重角色,近一世紀以來石油工業代表著現代企業的崛起,石油不僅是商品,更與世界政治、強權密不可分。位於苗栗縣公館鄉最南端的出磺坑是臺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油礦開採地。據文獻記載,1861年(咸豐11年)粵籍人邱茍在後龍溪出磺坑附近河床中發現石油,並以人工挖掘一口油井。因此臺灣雖然沒有大量的石油蘊藏量,但在石油的發現與開採上卻有悠久的歷史。

出磺坑經歷清朝、日治及二次大戰後的開採與經營,至今仍為營運中的石油產業設施,擁有不同時期所留下,多樣的產業文化資產。承上述,本研究將以出磺坑為例,針對此重要的產業設施,探討此石油產業與聚落經歷清代、日治與戰後各時期的開發過程。本研究主要內容如下:1.藉各時期史料的蒐集與分析,了解出磺坑石油產業在經歷清代、日治與戰後各時期的開發與經營過程。2.解析出磺坑石油產業,在清代的客籍拓墾、日治時期公司化的開採以及戰後中油公司的經營與開發過程中,石油產業設施與出磺坑聚落,交互影響所形成空間與發展。3.經由田野調查與分析,了解出磺坑石油產業與聚落現今之發展狀況,並對出磺坑之礦業文化景觀與文化遺產的涵構與特色

進行分析。希望能作為未來研究臺灣石油產業發展史及其相關後續研究之參考外,亦能作為石油工業遺址保護之基礎資料。

美國的決斷: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美國外交思維與決策

為了解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問題,作者張國城 這樣論述:

道德,是美國外交重要的原則。 以契約為本、以民主自由為重, 受三權分立約束,但重視軍事實力和集體安全。 美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利益, 但也比任何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的理想。   從《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援保台,到近期台美關係升溫,   美國展現了「鐵肩擔道義」的決心。   但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財產上的損失是可以賠償的。那些愛好和平與無辜的人的生命,卻是無法彌補的。】──威爾遜   【我相信,我們必須幫助自由民族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安排自己的命運。】──杜魯門   【為確保自由的勝利,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敵人。】──甘迺迪   【在全球鞏固和推進自由與民主

,美國要充當領導角色,以聯盟為基礎,協調聯盟各國的集體行動,共同分擔責任。】──老布希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小羅斯福總統隨即宣戰,在艱苦作戰四年後徹底擊垮日本。資源貧瘠的日本為何膽敢挑戰廣土眾民、物產豐饒的美國?此前,儘管德國與日本已經分別在歐亞發動戰爭,但美國一則未建立龐大常備軍,二則孤立主義作祟,遲遲不投入戰爭。美國社會的偏安心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僥倖心理,誤以為日本只要能對珍珠港施加毀滅性打擊,就能癱瘓美國意志,逼其求和。   1945年,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把美國對蘇聯的配合,視為因其民心厭戰而有的懦弱退縮,遂以武力大肆擴張其共產勢

力。二戰結束後,北韓金日成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建軍備戰。而在南方,美國遵守聯合國大會一一二號決議,逐步從南韓撤軍。同時,美國在中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更加鼓勵了金日成揮兵南下的野心。韓戰於是爆發。   在《美國的決斷》中,張國城老師以大量近代史來證明,20世紀幾場最重大的危機或戰爭,不但不是美國發動的,反而都是因為美國未勇於承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讓野心狂徒有機可乘。   美國的「道德外交」除了展現在對抗暴力、尊重民主自決之外,更在於建立以契約為本的國際秩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反對秘密外交、限制軍備、維繫航海自由、消除貿易障礙、尊重殖民地人民心聲,開啟了自由主義外交原則的先

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了不是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爭,犧牲子弟性命無數,戰後非但不取歐亞寸土,還以「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歐洲的恢復,更陸續領導建立「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促進各國平等對話、合作發展、確保集體安全的國際組織,締造了七十年的世界和平與繁榮。   《美國的決斷》以三部分向讀者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從獨立建國到2020年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與思想;以及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外交史。張國城老師在書中將說明,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與精神,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自由主義之道德理想的國家,其外交政策受到民意與三權分立機制的監督制衡,重視遵守契約與集體共識。但同時,

美國也兼顧現實主義思維,厚植軍事實力,在戰爭中計畫以絕對優勢武力壓制對手,以求減少傷亡,並縮短戰爭。   無可諱言,美國的政策有其自私自利、荒腔走板的一面,這是因為如同任何民主國家,美國政府必須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並常受限於決策者的智慧、人格與本位主義。然而,美國的作為亦經常遭到誤解與苛責,其貢獻則常被低估,或被視為理所當然。鑑於美國的地位,理解美國的決策思維是任何其他國家之所必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就因為成功爭取到美國參戰而贏得最後勝利。   時值美中衝突升高之際,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評估美國的作為,成為所有國民心中的疑惑。《美國的決斷》主張,美國不僅不是許多批評者口中窮兵黷武

、欺負弱小的帝國,而是一個具備「鐵肩擔道義」之精神、願意續絕存亡、濟弱扶傾的世界警察。尤其,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雖然其後發生了中美斷交,但美國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對台灣的援助,主要是出於道義責任,並無實質上的利益或必要。如何正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掌握美國決策者的思維,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將攸關台灣未來的安全與福祉。 聯合推薦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張登及(國際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作者簡介 張國城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會計系雙學位,會計師國考通過,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澳

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博士。就讀大學時即創辦「臺大蘇聯與東歐事務學會」並籌備「中國大陸事務學會」兩學術性社團。曾任高雄市政府顧問、國防部副部長機要秘書;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擅長國際關係理論、東亞區域政治、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   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期間,張國城老師對年輕一代的台灣學生充滿信心。他相信在新式教育的訓練下,年輕一代的台灣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思辨能力都有大幅的成長,因此,為人師表更需兢兢業業、求新求變,以追上時代的變化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在教學生涯的八年中,張老師曾榮獲多次傑出教學評鑑獎項,包括系級、院級與新進教師教學獎,並於106至1

09年連續四年獲得北醫全校性的「傳習教師獎」。最近三年,為了更瞭解大學生的求學經驗與成果,張老師更三次重新參與大學指考。   在政治主張上,張老師相信缺乏被國際認可的國家身分對台灣的實質利益造成全面且巨大的傷害,因此其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堅持不是建立在情感與歷史認同上,而是以理性分析為基礎。多年來他亦不斷呼籲台灣人必須強化對中國勢力在台灣各方面統戰與滲透的危險。他提出的「台派十守則」近年來已成為具有本土意識的台灣青年在觀察、思考,與立身處世上自我鞭策的指導方針。「五龍治水」、「利出一孔」等概念也是觀察親中勢力對台灣的威脅時不可或缺的理論工具。   著有《國家的決斷》、《兩岸關係概論》、《東亞海

權論》、《台灣健檢書》等書。負責主持的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包含當代國際關係學泰斗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經典《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Essence of Decision),以及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的《了解國際衝突:一項對歷史和理論的介紹》(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序  言  台灣人為什麼需要瞭解美國? 第一章    追求幸福的自由:建國時期的決斷與奮鬥 ◎立國精神與美國的外交決斷 ◎獨立戰爭的意義 ◎美國與英法的關係 ◎一八一二年戰爭 ◎不想有龐大的常備軍 ◎槍砲時代的軍事思維 ◎美軍的分權與制衡 ◎減少傷亡

與縮短戰爭是首要目標 第二章    昭昭天命:在北美洲的擴張運動 ◎路易斯安那購地案:買來五分之一的領土 ◎密蘇里妥協法案:自由與奴隸之爭 ◎美墨戰爭:美國展現帝國野心 ◎美西戰爭:完全排除西班牙勢力 ◎夏威夷的悲劇:「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戰略 ◎華盛頓的臨別箴言:孤立主義的誕生(一) ◎廣袤的北美大陸:孤立主義的誕生(二) ◎國務院的官僚慣性::孤立主義的誕生(三) ◎門羅主義與巴拿馬運河 ◎民主是美國擴張的助力 第三章    鐵肩擔道義: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道義責任 ◎德國以潛艇封鎖英國 ◎美國為了世界民主而參與一戰 ◎門戶開放政策維持中國不被瓜分 ◎美國海軍面臨日本時的兩難 ◎

因為沒有島嶼而必須發展航空母艦 ◎日本誤以為美國會怯戰 ◎組織利益對美軍戰略的影響 ◎太平洋戰爭:美軍在失敗中記取教訓 ◎大西洋戰爭:美國助英抗德 ◎二戰後世界秩序的締造者 ◎日軍誓死奮戰的意義 第四章    世界警察:美國領導自由世界對抗共產極權 ◎雅爾達會議讓蘇聯食髓知味 ◎土耳其危機與杜魯門決心援助歐洲 ◎北約提供的集體安全保障 ◎《大西洋憲章》的意義 ◎金日成因美國撤軍而決議南犯 ◎阿拉伯國家無意與美國合作反共 ◎以色列與英法策動蘇伊士運河危機 ◎艾森豪主義開始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 ◎越戰讓美國身陷泥淖 ◎尼克森犧牲南越與中華民國 ◎美國在越戰上犯了什麼錯? ◎進軍巴拿馬是為了推翻獨裁

者 ◎出兵伊拉克挽救科威特 ◎雷根啟動軍備競賽 ◎為意識形態而戰的世界警察 第五章    美國獨霸的年代 ◎塞爾維亞對新世界秩序的挑戰 ◎柯林頓政府參與北約軍事行動 ◎師出有名的阿富汗戰爭 ◎重挫美國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 ◎北韓核武問題難以化解 ◎反恐戰爭的得與失 第六章    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 ◎總統的選舉方式決定其政策思維 ◎不可忽視的國會外交權 ◎國務院與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防部與各戰區司令部 ◎文人領軍的指揮系統 ◎動見觀瞻的智庫 ◎美國總統幾乎都有戰爭經驗 第七章    指導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 ◎現實主義與權力平衡 ◎自由主義與集體安全 ◎建構主義與國家認同 ◎國際組織強化

國家身分之重要 ◎艾利森提出的三種決策模式 ◎「利益」的複雜性 第八章    美國與中國 ◎美國對中共的第一印象 ◎承認中共為一政治實體 ◎馬歇爾對國共鬥爭的態度 ◎《中美關係白皮書》對國民黨徹底失望 ◎赫魯雪夫上台導致中蘇關係破裂 ◎尼克森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卡特與中國建交 ◎《八一七公報》犧牲了台灣 ◎柯林頓助中國融入世界貿易體系 ◎印太戰略並未改變一中政策 ◎印太聯盟成功的關鍵 第九章    美國與台灣 ◎美國的兩難:誰能取代蔣介石? ◎美國的兩難:如何防禦台灣卻不捲入中國內戰? ◎美援救了台灣經濟 ◎蔣介石的偏執導致台灣退出聯合國 ◎李登輝推動民主化獲得美國支持 ◎柯林頓對台灣的

支持與侷限 ◎小布希軍售案受阻的影響 ◎美中對抗的機遇 ◎美國有可能取消一中原則嗎? 第十章    美國外交決斷的本質 ◎美國外交原則與出兵援台 ◎面對中國美國會怎麼做?台灣又該如何? ◎美國是帝國嗎? 註釋   第三章  鐵肩擔道義: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道義責任 ◎日本誤以為美國會怯戰 一九三一年,日本開始加速在中國的擴張。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成功扶植偽滿洲國,其目的除了是為了取得滿洲的天然資源外,也是作為防範蘇聯的重要腹地。滿洲國的建立遭到國際聯盟譴責,最終導致日本退出國際聯盟。此後,日本與其他列強在中國的利益衝突漸趨緊張,更與中國連連爆發軍事衝突,雙方多次簽下停戰協定。

一九三六年,日本內部爆發嚴重的政變「二二六事件」,之後軍方掌握日本的政治。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時,中日兩國又再爆發軍事衝突,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日本所開出不平等和平條約,全面性戰爭因此爆發。 對美國來說,由於「門戶開放政策」,加以道德外交的原則,是列強中唯一表達反對日本、支持中國的國家。胡佛政府的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於一九三二年一月,宣示美國官方立場,即所謂的「不承認主義」(Stinson Doctrine of non-recognition)。它主張基於「不法行為不產生權利」原則,不承認以武力造成的國際領土變更。同時基於「條約優先」原則,主張「……凡中日兩國政府或其代表所

訂立之任何條約或協定,足以損及美國或其人民在華條約上之權利,或損及中國主權獨立或領土及行政之完整,或違反國際上關於中國之政策即通常所謂門戶開放政策者,美國政府均無意承認。」 但是,由於蘇聯在一九一七年爆發共產革命,意識形態的衝突開始發生,美國、英國和日本都曾出兵西伯利亞。為了牽制共產主義的蘇聯,英國和美國一度希望日本能北上進攻蘇聯,所以並沒有完全制止日本攫取滿洲,美國和英國都對中日之間的軍事衝突保持中立,甚至還出售給日本戰略物資。英國也在國際聯盟中阻止對日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