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張老師薪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志弘所指導 施靖霜的 紀念化作為社會行動:台灣戰後勞動經驗的記憶政治 (2019),提出義務張老師薪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動、工殤、紀念、記憶政治、社會行動、現場。

而第二篇論文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系 張秀惠所指導 楊心潔的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關係-以休閒涉入為干擾變數 (2018),提出因為有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涉入的重點而找出了 義務張老師薪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義務張老師薪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紀念化作為社會行動:台灣戰後勞動經驗的記憶政治

為了解決義務張老師薪水的問題,作者施靖霜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戰後台灣勞動經驗的記憶政治,是如何透過勞動紀念呈現,並促成了哪些社會行動。作者透過彙整官方檔案、書籍報刊與網路資訊等,佐以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爬梳整理台灣戰後勞動紀念的發展脈絡和歷史轉折,呈現戰後勞動紀念的不同紀念形式與再現形態,並指出目前在台灣的勞動紀念有兩個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產業遺址的遊憩化與勞動經驗,尤其是工殤經驗作為爭取勞動權益的重要證明與證據。因此,本研究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與「RCA污染訴訟案」為例討論:首先,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說明產業遺址遊憩化下勞動經驗的展示與再現,如勞工、產業技術工具、勞動環境等,往往會被視為是產業遺址的「裝飾」或是就此「隱身」於產業技術發展

史之中。然而,猴硐礦工開始自主籌辦文史館,以不同於官方展示觀點,企圖深化勞動經驗的政治意涵以展示礦工的主體性。接著,以RCA案為例,討論RCA受害員工在爭取勞動權益的過程中,透過不斷增加的外部介入力量,是她(他)們得以爭取到權益或是賠償的重要操作及推力,並成為網絡中形構紀念化過程的重要節點。於是,勞動經驗不僅能作為產業遺址遊憩化下的展示對象,也能作為勞工爭取自身權益的「證據」。不同形式的勞動紀念處理了勞動(與工殤)議題的不同面向,且具備促進社會改革的潛力,讓「看不見」的勞動經驗重新被社會大眾所看得見,促使社會大眾必須正視勞工及其勞動經驗之存在。最後,透過不同形式的勞動紀念,我們正在重新詮釋與建

構不同的勞動生活與勞動經驗(包括工殤)之「現場」與「現場感」,這其中更是涉及了政治性與自主性,成為「見證」勞動經驗之所在。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關係-以休閒涉入為干擾變數

為了解決義務張老師薪水的問題,作者楊心潔 這樣論述:

台灣工時位居全球第六長,低薪時代伴隨著工時過長的問題,大多工作者都認為自己是窮忙,忙碌的工作事務卻與薪水不成正比,依據調查結果發現,新世代對於職場最無力的首要原因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次是薪水偏低,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新世代的不願就業加上屆齡退休的退休潮,企業主只能不斷精簡人力,加重現職工作者的工作量,造成現職者工作壓力與日俱增,常態性的加班及加班不給薪等惡性循環,造成工作者易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 在低迷的景氣當中,休閒日益受到國人重視,自民國90年實施週休二日以來,休閒的參與是現代人連繫情感、放鬆自我、犒賞自己及成就自我的重要活動,有些企業甚至在公司內部

設置休閒設施供員工們使用,或主動舉辦藝文活動,顯然工作者的休閒參與也是企業相當重視的一環。 本研究旨在探討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關係-以休閒涉入為干擾變數,工作壓力包括工作負荷、人際關係、角色壓力、專業能力等四個構念,問卷採用李克特五點尺度為測量方式,以工作者為研究對象,問卷發放430份,回收418份,有效問卷401份,並以階層迴歸分析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具負向影響部份成立,休閒涉入對工作滿意具正向影響結果成立,休閒涉入會降低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的負向影響部份成立。本研究依上述實證,進行管理意涵及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