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費比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蘇瑛敏、宋立垚所指導 徐子淇的 從物業管理及防疫觀點探討集合住宅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之研究 (2021),提出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費比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管理組織、管理模式、空間設計、疫情管制。

而第二篇論文華夏科技大學 資產與物業管理系 謝百鈎所指導 古一君的 大台北地區中高齡及高齡民眾對集合住宅公共設施需求探討 (2018),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者、滿意度、居家終老、集合住宅、公共設施的重點而找出了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費比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費比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物業管理及防疫觀點探討集合住宅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費比例的問題,作者徐子淇 這樣論述: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肺炎,並在2020年初擴散至全球,相較於2003年的SARS擴散速度來的急又快,嚴重影響全球社經。藉由COVID-19的傳染特性,政府部會發布各項相關應變調整計畫,採取隔離與疏散防控手段,集合住宅成為重要的基本隔離單元,防疫管理成為規劃設計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針對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下成立管理委員會之集合住宅社區公共空間,選擇四種不同物業管理個案-自行雇用、分項委託、委託統籌、全權委託之集合住宅社區,對疫情前中後的管理組織、公共空間設計、疫情管理面向進行分析。深度訪談歸納出集合住宅之疫情管理課題及對策,包含「門禁管理」、「設施管理」、「健康環境管理」及「生活管理

」四大項。研究結果顯示社區事務決策因素為區分所有權人及管理委員會,與物業管理模式之選擇無關,並歸納出集合住宅公共空間防疫設計重點共四大項14小項。希冀本研究未來提供社區管理單位對公共空間的防線管制措施,及設計單位於常態性疫情發展下對公共空間之設計方向參考。

大台北地區中高齡及高齡民眾對集合住宅公共設施需求探討

為了解決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費比例的問題,作者古一君 這樣論述: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時代,中高齡民眾對集合式住宅公共設施需求更加多元,其對住宅內公共設施空間使用頻率、滿意度與需求度的認同才是發揮公共設施建構功能。本研究根據文獻回顧整理,歸類大台北地區集合住宅公共設施空間將其分類為管理性、實用性、裝飾性、教育性、娛樂性五大構面,根據中高齡民眾對集合住宅公共設施空間的需求、使用頻率、滿意度、實用性設計初步問卷,再以專家問卷意見調查為方法,選定台灣某大型高階物業管理公司就大台北地區10處案場含45歲以下、45-54歲、55-64歲、65歲以上四類住戶為主體;共發放122份問卷,有效問卷為99份,經過分析後有以下主要發現:公共設施中使用頻率與滿意度最高的皆為停車場(

31人次)、管理中心(25人次)、資源回收室(26人次)。受訪者於集合住宅中五大公共設施構面使用頻率及滿意度上,以管理用空間最高,裝飾性空間最低,對於管理用空間的使用頻率與需求程度最為頻繁。而對於集合住宅公共設施的使用至終老意願方面,停車場使用至終老意願最高,以管理用空間為最高,教育性空間為最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可了解中高齡民眾受訪者較65歲(含)以上者在五大公共設施構面使用頻率、滿意度及使用至終老意願較高。月支配所得100,000元以上及60,001-80,000元分別較月可支配所得少於40,000元在管理用空間使用頻率上更頻繁。由以上分析發現,中高齡民眾對實用性構面(如:停車場、資源回收室

)與管理用構面(管理中心)的滿意度、使用頻率與使用至終老意願較高。在進入高齡化的時代,建物起造人與物業管理公司從業人員應思考如何提供更合於中高齡民眾居住的硬體公共設施空間的實用與便利性與軟性如何活化公設空間的活動與機能,讓中高齡民眾的居住品質能更舒適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