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股票市場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宏泰黃紹倫寫的 香港身份證透視(第二版) 和鄭宏泰黃紹倫的 商城記:香港家族企業縱橫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tockList 信報網站- 港股360也說明:股票代號 公司 開市 最高 最低 收市 升/跌 升跌率% 成交股數 成交金額 P/E 00001 長江和記實業s 49.05 49.05 47.2 47.9 ‑1.15 ‑2.345 4.68百萬 2.24億 5.01 00002 中電控股s 57.25 57.35 56.55 57.35 +0.15 +0.262 2.61百萬 1.49億 156... 00003 香港中華煤氣s 7.14 7.22 7.07 7.2 +0.02 +0.279 1.81千萬 1.30億 26.78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中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姜國輝所指導 張永承的 應用類神經網路方法於金融時間序列預測之研究--以TWSE台股指數為例 (2011),提出股票市場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組織特徵映射網路、倒傳遞類神經網路、Elman反饋式類神經網路、徑向基底函數類神經網路、台灣股價加權指數、股票指數預測。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山學術研究所 林 永 榮所指導 呂豐真的 中共證券法制之研究 (1999),提出因為有 中共、證券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股票市場香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證券交易的服務時間是甚麼?我可否於交易時間以外遞交指示?則補充:你可以參考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交易時間。 ... 至下午4時10分及半天交易日的下午12時08分至下午12時10分為隨機收市時段,而市場會於2 分鐘內隨機收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股票市場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身份證透視(第二版)

為了解決股票市場香港的問題,作者鄭宏泰黃紹倫 這樣論述:

  本書是首部全面探討香港身份證制度及其與社會各方面關係的著作。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數據及圖片,讓讀者重溫香港身份證制度推行的演變歷程,包括日佔時期的住民證,港英政府時期的硬咭紙身份證、兩種膠面身份證、第一及第二代電腦身份證,回歸後第一及第二代智能身份證等,從推行歷史、法理依據、設計、社會效應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敘述及精彩分析。此外,本書還專門探討了港澳同胞通行證(回鄉證)的發展歷史,及其與香港移民政策的關係,進而對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影響。可見本書兼具資料價值與思想價值。   本書初版於2004年,此為第二版,在初版基礎上進一步更新資料、訂正錯誤、增補內容。時值2018年底香港第二代智能身份證即將

推出之際,本書的再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鄭宏泰   鄭宏泰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先後在香港大學考獲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業傳承、香港潮州人及米業、香港華人身份認同、香港股票市場、香港及澳門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 黃紹倫   黃紹倫教授,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黃教授先後在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及碩士,之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完成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企業家精神、華人社會文化、移民現象、香港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  

股票市場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80612 踢爆金魚缸:亞洲金融學院乜東東?】
.
殼股×財技專家 渾水 今天談金發局倡設的 #亞洲金融學院,其實乜嘢葫蘆賣乜嘢藥?詳情請去片足本評論~
.
#踢爆金魚缸
______________
【天裕財經頻道】一站式財智創富資訊平台!
YouTube:youtube.com/SkyFinanceChannelhk
YouTube(副站):http://tinyurl.com/y9gdjp2j
Facebook:fb.me/skyfinancechannel
Website:skyfinance.hk
IG:sky.finance

應用類神經網路方法於金融時間序列預測之研究--以TWSE台股指數為例

為了解決股票市場香港的問題,作者張永承 這樣論述:

本研究考慮重要且對台股大盤指數走勢有連動影響的因素,主要納入對台股有領頭作用的美國三大股市,那斯達克(NASDAQ)指數、道瓊工業(Dow Jones)指數、標準普爾500(S&;P500)指數;其他對台股緊密連動效果的國際股票市場,香港恆生指數、上海證券綜合指數、深圳證券綜合指數、日經225指數;以及納入左右國際經濟表現的國際原油價格走勢,美國西德州原油、中東杜拜原油和歐洲北海布蘭特原油;在宏觀經濟因素方面則考量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匯率、無風險利率、美國製造業重要指標的存貨/銷貨比率、影響貨幣數量甚鉅的M1B;在技術分析方面則納入多種重要的指標,心理線 (PSY) 指標、相對強弱(RS

I) 指標、威廉(WMS%R) 指標、未成熟隨機(RSV) 指標、K-D隨機指標、移動平均線(MA)、乖離率(BIAS)、包寧傑%b和包寧傑帶狀寬度(BandWidth%);所有考量因素共計35項,因為納入重要因子比較多,所以完備性較高。本研究先採用的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 競爭學習策略的自組織映射網路(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 SOM),藉由將相似資料歸屬到已身的神經元萃取出關聯分類且以計算距離來衡量神經元的離散特徵,對於探索大量且高維度的非線性複雜特徵俱有優良的因素相依性投射效果,將有利於提高預測模式精準度。在線性擬合部分則結合倒傳遞(

Back-Propagation, BP)、Elman反饋式和徑向基底函數類網路(Radial-Basis-Function Network, RBF)模式為指數預測輸出,並對台股加權指數隔日收盤指數進行預測和評量。而在傳統的Elman反饋式網路只在隱藏層存在反饋機制,本研究則在輸入層和隱藏層皆建立反饋機制,將儲存在輸入層和隱藏層的過去時間資訊回饋給網路未來參考。在徑向基底函數網路方面,一般選取中心聚類點採用隨機選取方式,若能有效降低中心點個數,可降低網路複雜度,本研究導入垂直最小平方法以求取誤差最小的方式強化非監督式學習選取中心點的能力,以達到網路快速收斂,提昇網路學習品質。研究資料為台股指

數交易收盤價,日期自2001/1/2,至2011/10/31共2676筆資料。訓練資料自2001/1/2至2009/12/31,共2223筆;實證測試資料自2010/1/4至2011/10/31,計453個日數。主要評估指標採用平均相對誤差(AMRE)和平均絕對誤差 (AAE)。在考慮因子較多的狀況下,實證結果顯示,在先透過SOM進行因子聚類分析之後,預測因子被分成四個組別,分別再透過BP、Elman recurrent和RBF方法進行線性擬合,平均表現方面,以RBF模式下的四個群組因子表現最佳,其中RBF模式之下的群組4,其AMRE可達到0.63%,最差的AMRE則是群組1,約為1.05%;

而Elman recurrent模式下的四組群組因子之ARME則介於1.01%和1.47%之間;其中預測效果表現最差則是BP模式的預測結果。顯示RBF具有絕佳的股價預測能力。最後,在未來研究建議可以運用本文獻所探討之其他數種類神經網路模式進行股價預測。

商城記:香港家族企業縱橫談

為了解決股票市場香港的問題,作者鄭宏泰黃紹倫 這樣論述:

  成功的香港企業,大都有着濃厚的家族元素。這些世家大族的形成,均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而香港的女性企業家,在商業競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書作者為了研究華人家族企業在香港的成長和發展,梳理了大量檔案和歷史資料,為了追蹤某些家族企業的發展和變遷,更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   書中的研究對象包括社會上叱咤風雲的名門大族,例如何東家族的崛起與華洋種族交往頻仍的歷史環境有何關係;胡忠家族如何憑着其企業家精神在波譎雲詭的香港商場上點石成金;東亞銀行創辦人李石朋家族成員至今仍執掌家族控股大權不放,對企業的專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有何影響;胡仙、龔如心、寶詠琴等女企業家在父權社會下,於創業或守業時會遇到甚麼困難等

連串問題,均會在本書逐一解答,而且當中不乏有趣的角度,讓讀者可更全面地透析企業的與時並進和不斷創新。 作者簡介 鄭宏泰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助理教授。鄭博士在香港大學先後考獲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業傳承、香港潮州人及米業、香港華人身份認同、香港股票市場、香港及澳門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 黃紹倫   現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黃教授先後在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學學士及碩士,之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獲得文學碩

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企業家精神、華人社會文化、移民現象、香港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並在各個學術領域上取得國際稱許的學術成就。 I 總序 III 前言   第一章 國際商埠的誕生與家族企業的孕育 3 尋找締造香港神話的主角:企業家 17 開埠之初的人口及社經狀況:早期華洋家族的特質和發展 39 混血群體與殖民地社會的成長:買辦家族的發展軌跡   第二章 創業精神充沛與經濟發展動力巨大 71 創業精神與家族企業起落:胡忠家族 93 香港人的創業精神:民意調査與檢視 110 諸子均分文化的經濟發展潛力:綜合個案的考察   第三章 公司管治、家族控股與企業蛻變 133 家族控股

下的公司管治:李石朋家族與東亞銀行 174 股票市場與家族企業的蛻變:地産家族的指點江山 205 家族企業的矛盾與變革:深入個案的分析   第四章 繼承制度的多面分析 223 血脈本位社會的傳承法則:何東家族 254 富不過三代的假象與現實:家業長青的例子和特徵 276 繼承制度與社會流動:周永泰家族   第五章 婦女與家族企業 295 驅使家族企業發展的動力源頭:婦女角色和地位的探討 308 女企業家傳竒:胡仙、龔如心、寶詠琴和周凱旋的故事 330 婦女與家族企業傳承:龔如心遺囑的啟示   第六章 人脈網絡與社會資本 363 社會資本與人脈關係:周壽臣的舊生情誼 384 建立婚盟與上契結義:

何東和李石朋家族 405 族群商業聯繫和網絡:香港潮商泰米的供應鍵 總序 「商業/文化/社區:香港企業家傳記系列」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於1967年成立,除了文物館的重點在於搜藏文物和硏究藝術外,開頭二十餘年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較為着重於傳統文化和中國文獻與歷史方面,後来亦顧及近現代史和翻譯研究,先後設立了中國考古義術研究中心,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翻譯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中心,及至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研究所在所長陳方正敎授帶領下,創辦《二十一世紀》雜誌,鼓吹知識分子對當前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反思,又設立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對現代中國文化和其他學術問題作深入的研究,至

今又二十餘年矣!   總括而言,多年來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所進行的學術和研究工作,關注點一直都放在下列幾個方面:   思考省代中國社會:淵源、困境與出路-聯絡及鼓勵當代知識分子,特別是靑年學者,對中國當前問題作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並以《二十一世紀》為平台,發表他們的看法。   修正官方史學(黨八股):鼓勵以檔案和史料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多元史觀,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努力選原歷史的真相。由金觀濤、劉青峰組織、策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卷,可以作為中心在這方面作出的嘗試。   (3)近現代思想史數據庫的建設:主要是由前中心主任金觀濤教授及劉青峰女士建立的一個數據庫,搜羅1830至1930年代

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及期刊報章等,進行專集和系統性的搜査和展示,把思想和概念作量化分析,成為研究思想史和觀念史的一項重要工具。   誠如前面所説,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大都以現代中國為中心,對於「本土」的討綸和研究,就相對甚少。我接任中心主任以來,很想把香港和台灣的議題納入研究範園之內,也努力推動在《二十一世紀》雜誌中增加港台和海峽兩岸互動的課題,因為這兩個地方的社會變革和文化形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故此,中心在思考未來的研究方向和釐定新計劃時,除了整個和優化原有的成果,也嘗試把部分研究重點重新放在「本土」(即香港和嶺南)與整個中國的關係上,也希望把研究重點由着重於「思想」和「觀念」,

重新集中於「人」或「人物」上。在經過數年的醞釀和思考後,逐漸推出「香港家族與百年中國」,以及「港澳人物與中國變革」等研究課題。當中一個硏究和出版的計劃,名為「商業/文化/社區:香港企業家傳記系列」(Commerce, Culture, and Community:A biographical Series)。這個計劃預算出版一系列的香港人物傳記,而以企業家先行,包括莫仕堯、莫幹生、利榮森,利國偉、李耀祥、董浩雲等。   本來我們當初的意圖是集中於香港企業家和商人,以他們來代表近百年的香港文化,其後我們注意到我們所選擇作傳的入物,遠遠超過企業家和商人的身份,他們對於香港社會的發展,扮演着多元而

重要的角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對社會的革新和進步,對發展敎育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貢獻。正由於此一原因,這套傳記撰寫時的重點,便會放在計劃主題標出的三個方面:他們在企業或商業(Commerce)上的地位、他們在保存中華文化或引入西方文化(Culture)的貢獻,以及他們在華人社區(Community),甚至參舆政府管治時所扮演和擔任的角色。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香港人物傳記計劃,主要是要出版專書。在這方面,我們得到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成為合作夥伴,大量減輕了出版時的編輯和行政工作,使學者能夠專注於研究和寫作,是一種理想的配搭。我們對中華書局給予中心的幫助和

信頼,表示由衷的感謝。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 當代中國文化硏究中心主任 梁元生 前言(節錄)   筆者因為從事華人家族企業研究多年,而有缘與內地不少學者結緣。在不同場台的學術交流中,南開大學歷史系的侯杰教授曾多次建議我們在內地出版有關家族企業的硏究成果,讓內地讀者了解更多華人家族企業在香港的成長和發展經驗。我們同意內地的民管企業(在香港則一律稱為家族企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以來,已經進入傳承接班階段,同時又歩入必須透過引入現代管理或擴大資本源頭以配合轉型升級,才能令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時刻。香港家族企業的發展曾經歷過內地家族企業現時碰到的各種問題,當中汲取

到實踐的經驗和敎訓,值得內地的民營企業借鏡。此外,由於受到兩地不同的出版和發行制度限制,香港的研究沒法在內地廣泛流通,導致內地民眾未能更好地了解和認識香港的情况。職是之故,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商界,在討論內地家族企業碰到的問題,或是尋求借鑑方法時,都不會求道於香港家族企業的發展經驗,而只知向主導現今世界經濟秩序的歐美及日本等發建國家取經:然而,這種未能察覺本國歷史、文化,宗敎及傳统等與西方世界存在不少差異的盲從,只會令其在思考家族企業的管洽、傳承,現代化及多元化等問題時,掉進理論與現實存在巨大差異的誤區。   我們同意,西方的發展經驗很多均具參考價值,但中國文化其實亦有其積極性和建設性。更重要

的是,我們無法否認,我們有些核心價值與文化歷史,是西方所沒有的:而西方的某些思想觀念和宗敎習俗,則是我們所缺乏的,情况就如種族或血統的基因烙印一樣,我們如果未能察覺,或一廂情願地以為這些差異不重要,硬把某些體制套上身,輕則徒勞,重則可能產生不少預料之外的問題,甚至令先章血汗落得關門大吉的下場。   就以「家」的概念為例,我們都知道,崇敬袓先,慎終追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少人的家中,至今仍會裝設祖先牌位,毎逄時節或祖先忌辰,後人均會上香拜祭;清明節或重陽節更會隆而重之地舉家拜祭,近年祭祀的儀式更可謂愈來愈受重視,亦愈來愈計較排場。背後原因則如黃仁宇所言,「中國人在血緣裡係裏獲永生」,錢

穆則指中國社會的「家世傳襲,可説是一種普通水平的不朽」。1   中國文化長久以来均藉着拜祭祖先的儀式以彰顯血脈延續的傳統,若與基督教信仰中要求信徒只能全心敬拜上帝,不能敬拜袓先、偶像或其他任何神祇,並視上帝救贖為獲得永生的唯一途徑的文化相比,便會十分清楚地看到彼此間的巨大差異。這亦是錢穆進而指出「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後到別一個世界去;中國人的不朽,則在他死後依然留在這一個世界內。這是雙方很顯著的一個相異點」的核心所在。   在不同文化、宗教及傳统的環境孕育和成長的家族企業,雖然有不少諸如以發展為本,只講盈利、講求效率的近似之處,但在某些方面上則顯然存在差別。如果我們只一廂情願地相信,一

套源於歐美的管理概念或理論,例如強調控股權與管理權分家,可以完全適用於在中國文化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家族企業,則未免過分單純和天真。   套用粱漱溟指中國文化乃「早熟文化」的概念,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説,死亡乃人類或任何生物的必經之路,相對於某些相信只有神的救贖才能得到永生的信仰、文化或社食,中國文化卻將「永生」寄託在子孫血脈不斷繁衍的自然定律之上。由於不同文化對「永生」與「延續」的信念截然不同,作為其核心載體的家族,在面對挑戰或威脅時,其應對、取捨的原則與策略有別,自然顯得不難理解。正因如此,我們在理解華人家族企業如何處理企集管治,接班傳承及發展策略時,自然亦應考處其適應性和差異性,而非盲目相信

商業管理理論,可以如自然科學的定律般,放諸四海皆準。   對於現今的內地企業而言,香港華人家族企業的發展經驗,無疑比西方家族企業的發展經驗更具參考價值,主要原因是港商在吸收西方文化、走向現代化管理,以及在利用現代資本市場(企業上市)以擴大企業領域,徙而走向國際商業舞台等,面上,曾經有過不少寶貴的實踐和調適經驗。正是基於以上不同層面的思考,我們乃受侯杰敎授的啟發,着手整理文稿,並集結成書。   本書所輯錄的文章,主要來自2004年出版的《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一會,該書出版時雖然倉卒,但卻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晃眼間該會已出版十年,現已成絕版書,向隅者眾;其他收錄的文章,部分曾在不同會

刊上發表過(例如《才德之間:華人家族企業與婦女》,《華人家族企業與股票巿場》、《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等),另有不少文章乃首次發表,是我們多年研究的最新觀察。對於那些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我們因應相關家族和社會的最新發展與變通,作出了補充和更新,讓讀者可更全面地透析企業的與時並進和不斷創新。而本書除了會在香港出版繁體版外,同時亦會在內地以簡體字出版,藉以接觸各地請者,並希望他們能回饋更多意見。   國際商埠的誕生與家族企業的孕育 尋找締造香港神話的主角:企業家引言2013年3月4日,國際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The Forbes)一如既往發布了「世界億萬富豪」(World’s Billionai

res)的排行榜,不但排名「十大」的億萬富豪吸引了無數鎂光燈,甚至連排名「百大」的,亦成為全球傳媒爭相報道的焦點。在華人社會,大眾較為關心的,除了是誰人鰲頭獨佔,誰人名落孫山,巨贾富豪天文數字般的龐大身家財富,以及生活、家庭和生意曾經傳出何種糾紛,緋聞或傳奇經歷等話題外,當然還有老話題:華人中有多少人能躋身「十大」,又有多少人能名列「百大」,以及排名徬是否反映了華人社會綜合實力等。細閱「金榜」上的名單,躋身「十大」之列、為普羅華人所熟識的李嘉誠(長江集圈),無疑「寶刀未老」;他以位居富豪榜中的第八位而成為排名最高的華人。其他能夠躋身「百大」富豪排行榜的華人,還包括排名第二十四位的李兆基(恒基地

產)、排名第二十六位的郭炳江和郭炳聯昆仲(新鴻基地產)、排名第四十四位的鄭裕彤(新世界發展)、排名第七十六位的郭鶴年(嘉里建設)、排名第八十六位的宗慶後(娃哈哈集團),以及排名第九十八位的呂志和(嘉華集團)。1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有幸躋身全球「百大」的七位華人當中,竟大多來自香港。位處中華大地偏南一隅的香港,過去曾被英國殖民統治長達一個半世紀,由彈丸之地變成國際大都會,令香港盛產巨富、有助孕育跨國財團之說不脛而走,備受海內外關注。 叱咤國際的香港商人暫且不要深究「百大」之內,為何只有七位華人(家族)能躋身由金銀珠寶等龐大財富所構築的國際頂級富豪俱集部之內,又與中國乃世界人口最多國家,外匯儲備高居

全球第一,既是世界第二大經濾體,又屬世界工廠等等指標相比極不對稱的問題。若只集中檢視躋身「世界億萬富豪」排行榜中的富豪所擁有的龐大財富,相信會對「富可歒國」一詞有深刻體會;但若是進一歩探究該排行榜自1987年10月5日設立以來四分之一世紀的興替起落和微妙轉變——尤其從巨富們所代表的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經濟力量如何主導世界及如何變遷的角度看,則一方面會對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強國過去國際商場上的呼風喚雨有更為清晰透徹的認識,另一方面會對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竟能盛產富商巨賈,並可在國際商業舞台上盡領風騷感到驚奇,甚至可切實地感受到進入新千禧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及金融環境的風雲色變和波濤淘湧。2

中共證券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股票市場香港的問題,作者呂豐真 這樣論述:

第一章 導論,敘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架構,並闡述中共「證券」與「法制」之涵義,俾對制度有一輪廓性之認識。 第二章 中共證券法制的背景與基本理論。研究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的過去與未來及其證券法的立法過程,以瞭解其由無到有,由摸索到定位,及至目前的獨具一格的發展經過。並論述其制定的證券法中基本理論,以便先約略了解其大貌。 第三章 中共證券之發行與承銷。研究股票發行、公司債募集與信託投資基金的募集。其中較特殊的是中共的股票發行有A股、B股之分,且國有企業改制等特殊之情況。其次論及證券承銷明文規定禁止不正當競爭與符合一定條件須由承銷

團承銷。最後敘述我國的證券承銷制度,並對兩岸承銷制度的不同作一比較。 第四章 中共證券之上市與交易。研究股票上市與債券上市及上市後之交易,並論及此期間應為的「資訊公開」(大陸稱為「信息公開」)。最後敘述明文規定的禁止交易的行為。 第五章 中共之上市公司收購。上市公司收購是中共《證券法》中置啄頗多的主題,亦為近來世界各國證券市場相形成風的制度,而我國「證券交易法」規定較少。本章從收購主體---收購人與受要約人、收購客體---有表決權證券與可轉換債券、收購要約三方面詳細論述之,期能對該制度有全面的觀察。 第六章 中共之證券機構。除主管

機關---中國證監會(已於第二章中論述)外,中共之證券機構包括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僅區分為兩類(綜合類和經紀類)的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交易服務機構(包括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諮詢公司、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證券業協會。 第七章 中共證券之法律責任及附則規定。中共《證券法》規定的法律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並論及施行日期與施行前證券交易與證券交易機構的處理;客戶交割資金規定的實施步驟;境內公司外資股的處理等。 第八章 結論。對中共《證券法》作一評析並論述兩岸證券投資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