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留停線上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育嬰留停線上申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和氣美枝寫的 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照護,很辛苦;但不離職照顧,是更合適的選擇。 兼顧工作與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蘇秀枝所指導 施品竹的 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 (2021),提出育嬰留停線上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家保母、傷害、嬰幼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麗雲所指導 李宸姍的 「從辦公室走入育嬰室」─新手全職媽媽角色轉換調適歷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新手全職媽媽、角色轉換的重點而找出了 育嬰留停線上申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育嬰留停線上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照護,很辛苦;但不離職照顧,是更合適的選擇。 兼顧工作與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

為了解決育嬰留停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和氣美枝 這樣論述:

  ◎「我辭去工作全心照護爸爸,不用上班應該更輕鬆,但為何我越來越無助?」   ◎「家人不斷暗示我,唯有辭掉工作,媽媽才能得到妥善照護,我該怎麼辦?」   ◎「我不敢跟公司說家人需要照顧,卻常常得請假,我該怎麼辦?政府有什麼配套?」   根據勞動部推估,全臺約1153萬的勞動人口中,   約有231萬人為了照護失智、失能的家人而蠟燭兩頭燒,   其中更有近13.3萬人因而離職。   實際上,你並非得辭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顧生病的家人。    讓有14年經驗的過來人告訴你,照護者絕對可以兼顧工作與家庭,   這樣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   作者和氣美枝原為房地產開發專員

,卻在32歲時,   母親罹患憂鬱症,最終引發失智。為全心照料,作者向公司提出了辭呈。   然而離職後,她在經濟、精神、身體方面的負擔不斷增加,   這才體認到工作及照護都必須兼顧,為此,她寫下了這本書,   真實呈現各種來自照護現場的第一手消息及訣竅。   從每個「照護不離職」的真實故事,看見長照的現況、困境、與解決之道。        ◎照護者一般都以病患優先,你得把自己放第一順位:   ‧如果生活只剩下照護,人就會變得膽小。   A小姐辭去工作全職照護失智母親,但頓時沒有收入讓她才三天就快窒息。   為此,她立刻再次求職,甚至報考研究所,一邊念書一邊照護。   ‧無業的罪惡感,把一個

顧家男人壓垮。   原為顧家男人的D為照護母親而離職,沒有工作的無力感幾乎將他壓垮。   所幸他終於獨立創業、重回職場,這才了解照護者和受照護者就像一面鏡子,   你得先讓自己幸福,病患才能心安理得接受照顧。   ◎兼顧工作和照護,問題不在「能不能」,而是「要不要」,這些技巧你得學:   ‧誠實向公司回報困難,你才保得住飯碗。   E小姐隱忍母親住院、不斷找理由請假,終於遭到調職處分。   勇於向主管求助後,她意外得到支持,甚至成為他人的諮詢對象。   ‧耗費體力的照護要外包,因為真正壓垮你的,是沒有在那個當下脆弱。   更換紙尿布、翻身、協助盥洗,G小姐都堅持親力親為,結果自己先倒下。

  在專家建議下,才知道體力活要請專人處理。不但省力,還能維護患者尊嚴。   ◎照護者最大的任務絕非「照顧」,而是營造有利的「照護環境」:   ‧首先想想,怎麼做你才無後顧之憂?   你不必獨自埋頭苦幹,把全家人(或家族親友)都拉進來作戰。   若病患尚能自理生活起居,你得讓他部分自理。   作者和氣美枝長照經歷已屆14年,書中獨家公開她的每週照護計畫。   ‧鄰里人脈有多重要?長照之後就知道。   作者以自身經驗告訴你,客氣提醒居民幫忙留意、四處發放聯絡名片,   串起整個社區的安全網。   ‧永遠別跟錢過不去,尤其家人病倒時。   在臺灣,長照一個月至少花多少錢?全天?日間?有哪

些機構可以求援?   結合地方資源、妥善分配照護成本,你才事半功倍。           ◎照護並不輕鬆,卻是你檢視人生的最佳契機:      ‧照護並不輕鬆,但它帶來的未必全是負面影響。   它使你的人生再次成長,同時也是你正視自己的大好機會。   ‧若真的撐不下去,也別忘了「放棄」。有時,放手才是最好的祝福。         本書特別收錄臺灣版「關鍵時刻可派上用場的照護須知」,   現行長照保險比較、長照2.0有哪些服務及補助?   照護者需要的在地資源,你該怎麼申請?   讀完這本書,你就能兼顧工作與孝道,並獲得真正喘息,不留遺憾。 名人推薦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監事

王增勇   《大稻埕》、《含笑食堂》導演 葉天倫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陳正芬   前立法委員 楊玉欣

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

為了解決育嬰留停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施品竹 這樣論述:

社會變遷多數婦女走入職場,讓居家保母的需求增加,家長對於保母有更多的要求,但居家保母在家照顧過程中因疏忽或情緒不穩導致不當管教的意外事件,卻沒有因著居家保母系統管理與訓練而停止。因此本研究透過「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的判決書,針對民國100年1月1日至109年5月28日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108筆案件進行分析,共有109位受害者與118位被告,其中被告有69位受傷、40位死亡。結果發現本研究受害者當中,男童多於女童;年齡為1歲(含)以下之嬰幼兒的比例最高;過程當中有哭泣的比例較多;案件中有七成是領有保母證照;高中以上的比例佔八成,學歷越高導致嬰幼兒死亡的比例越高;收托月費為2萬(含)

以下之案件最多;托育總時數長達24小時之案件比例最高,與受害者是否死亡存在顯著性關聯,托育時間越長意外傷害越容易發生;而被告照顧嬰幼兒1個月到6個月(含)導致受傷與死亡率較高;案件最多發生於早上9:00-11:59之間,且於室內的臥室的受傷與死亡案件比例較高,其中於睡眠中死亡之案件較多,更要多留意;發生現場有第三個人在場的案件較多;被告收托2位以下嬰幼兒發生事故的機率較高。判決結果118位被告當中共有64位(54.2%)被處有期徒刑,有40位被判刑11個月以下之有徒刑;有13人遭處拘役,遭處50天拘役的比例最多;有28人緩刑,予以緩刑之案件73.1%被判刑11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有13筆案件有支

付和解金,其最低一萬元,最高金額達四百五十萬元。

「從辦公室走入育嬰室」─新手全職媽媽角色轉換調適歷程研究

為了解決育嬰留停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李宸姍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職業婦女因生育第一胎子女,從職場回到家庭成為新手全職媽媽,在兩種角色轉換間之心路歷程與生活經驗,在角色轉換間產生什麼變化?而又是如何調適與克服。本研究招募六位受訪者,藉由半結構訪談蒐集資料,並採用現象學觀點,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原職業婦女在轉為擔任新手全職媽媽的角色轉換中,歸納出有三大項變化,包含:一、從女人到媽媽之身心俱變:懷孕生產身體變化、睡眠中斷身體疲累、哺育母乳的樂與痛、孩子為主失去獨處休閒、孩子媽媽是我的新名、新手全職媽媽社交困境、孩子發展與比較壓力。二、夫妻感情的變化:互動減少衝突增加、婆媳育兒衝突無作為、育兒被動意見多、提高家務標準、不願主

動做家事。三、薪資收入銳減金錢使用變化:無薪階級吃老本、美容按摩是奢侈、伸手要錢怕尷尬、夫妻爭吵都為錢、吃米不知米價、金錢觀念不同。 而經過新手全職媽媽在初任母職角色與全職育兒生活中不斷調適,歸納出有三大項調適結果,包含:一、掌握育兒生活節奏:熟能生巧正向樂觀、放鬆自我有好心情、技巧傳授喘息臨托、溫暖包容的避風港、新手全職媽媽新友伴、育兒工作的成就感、育兒訊息多管道。二、新手爸媽共同合作迎戰新生活:相互體諒感情加溫、育兒難關的支持、婆媳最佳潤滑劑、分工齊育兒進步新手爸、家務分工夫妻齊手。三、全職育兒之收支平衡:太座掌錢勤打算、先生主動承擔付、娘家婆家來支援、政府資源補貼用、媽媽團購力量大

、網路商機在家賺錢、勤做功課投資理財。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與發現,提出後續研究及輔導工作實務之建議。關鍵字:新手全職媽媽、角色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