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文龍寫的 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 和飛松省三的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解除腦內不定時炸彈對症治療癌末腦轉移也說明:(1)電腦斷層檢查(CT)以及核磁共振造影(MRI)是腦部腫瘤診斷的主要工具,可清楚找出 ... 醫師依據病患的年齡、體力、治療副作用、癌症控制率和病人或家屬的期望下,提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聯合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 辛錫進所指導 楊文翔的 深度學習於自動標定腦血管動靜脈畸形接受過放射手 術治療後腦水腫區域的應用 (2020),提出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伽馬刀放射治療、遷移學習、核磁共振造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陳三元所指導 賴彥合的 磁化多功能奈米生物醫藥系統應用於癌症及中風治療 (2020),提出因為有 奈米氧化鐵、磁性奈米載體、標靶治療、中子捕獲治療、幹細胞運輸、中風、溶栓的重點而找出了 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醫事單位| 放射科 - 國仁醫院則補充:本院MRI具有擴散磁振造影(diffusion imaging)功能: 對於診斷早期腦梗塞(及缺血性腦中風)具有相優異的診斷效果。 那些人不適做MRI檢查? 對於體內使用心律調整器、腦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

為了解決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作者胡文龍 這樣論述: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或過動,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白血病, 正規現代醫療+營養功能醫學!     孩子長不高、乾巴巴,只好花大錢買轉骨或開脾胃配方、……;孩子過動、自閉而難教養,網路爬文後卻相信錯誤資訊,耽擱最佳治療黃金期……;心疼孩子奇癢無比抓到體無完膚,父母自責遺傳到自己的過敏體質……;生氣孩子尿床多年,原來是生病了……;甚至,還有少數孩子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面對死亡威脅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多了。     治好孩子的關鍵,父母的影響力遠遠超越醫師。這是寫給父母親的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實用書,種種案例與見證都是胡文龍醫師的小病

人與病魔奮戰的真實故事,相信能夠讓有健康意識的父母,以及有相同境遇的大小朋友,從作者提供的這些兒童常見疾病的病情分析、診斷方式、整體療法建議等掌握到核心健康知識,最棒的是書中還整理分享了醫學實證過的不用藥對症營養素,幫助為人父母在生活和飲食上懂得聰明地趨吉避凶……。     ▌撼動兒科醫生的父母提問,20年後終於可以回答了!   ▌正規醫療之外,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可以助一臂之力     「我應該給小孩特別吃什麼,才會對他的病情有幫助呢?」20年前那一晚病童母親揪心的提問,一時之間把兒科醫師胡文龍給難倒了,只能含糊其詞地回答:「正常吃就好……。」現在,胡文龍醫師終於可以自信滿滿地告

訴那位母親答案了。     2千5百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疾病不是天譴或超自然力量所導致,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才是造成疾病的主因,但現代醫學卻慢慢忘了初衷……。所幸1993年的美籍傑佛瑞‧布蘭德(Jeffery Bland)博士觀察到當前現代醫學的偏剖,於是首創功能醫學的觀念,指出疾病源頭是現代人種種不當行為造成……。     這本書是醫者父母心對於病童深厚關愛之作,作者胡文龍醫師將兒科專業與營養功能醫學兩者優點結合,並將看診時苦口婆心分享日常生活等衛教注意事項化為文字,教會家長幫助孩子做自己健康的主人,他知道唯有化解父母種種情緒上的衝擊、給予心理上的支持

、教導生活上的典範轉移,才可以幫助孩子大病不復發、難病順利治癒、小病輕鬆化無……。     ▌長不高或養不胖、尿床、自閉或過動…,問題可大可小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兒癌…,永不再復發     氣餒孩子體重瘦小總養不胖、苦惱孩子為什麼長不高?……如果不慎吃到含性激素的轉骨成分,容易因性早熟跡象造成骨齡提早成熟,導致生長板提前關閉,將使得長高停滯。     注射生長激素並非孩子長高的唯一選擇,書中許多案例都從生活和飲食型態改善做起,長高變壯的成果斐然。例如當改善偏食毛病,多運動且留意飲食內容……;補充孩子缺乏的營養素也很重要,補足鎂離子讓晚上睡得好,有助於

身體自產生長激素每晚出現四、五次,當然容易長得高;又例如醫學證實,補充鋅可使瘦小兒童增加身高和體重等等……。     孩子皮膚乾粗紅癢的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會因為特定食物、吸入過敏原、溫濕度改變、感染,甚至心理壓力,造成急性發病……,父母看得難受又心疼,真不該如何是好?      異位性皮膚炎已確定是由於患者被環境或食物的過敏原激活導致。因此,治療目標在於減緩發癢不適、防止急性發作及減少藥物治療風險,尤其皮膚止癢、保濕、穿著親膚衣物等照護更重要。長期宜並行減少過敏原與加強必要營養素,補充益生菌、魚油、維生素D、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都有助於改善,達到逐漸減少用藥頻率,甚至不復

發。     孩子的過動、恍神、迷糊,父母常被氣到飽……,千萬不能置之不理。作者在十年前診斷一位過動兒,但他錯失最佳治療期,事後得知長大後偷錢、說謊、翹家……,甚至吸毒。     其實,過動症就是一種慢性疾病,積極治療與否對往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初始症狀越嚴重的孩子,早期介入並給予有效的治療,將使症狀持續到成年期的可能性降低。建議要採取共病治療,例如同時治療鼻過敏,並且要增加運動量、嚴格控管3C使用時間,還要排除體內毒素(雙酚A等塑化劑),補充鐵、鎂、維生素D及鋅等體內偏低的營養素。     ▌孩子健康與否不是天註定,逆轉疾病自己做主!   ▌不生病的生活實踐術,就藏在點

點滴滴細節中     疾病不是天註定,但健康也不會平白無故得來!這本寫給孩子的不生病生活實踐術,細數居住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營養等不生病實踐術,一一點出看似老生常談之外的健康醫學新知,新進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吃對住對用對,能對病患產生不亞於現代醫學的治療效果。這樣的最新醫治走向,是許多疾病在正規治療之外,強而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     【不生病健康術的健康基本功】   要多到恰到好處:睡得飽、曬太陽、常運動、多喝水、多蔬果、多吃優質蛋白……。     要能減少要避免:少糖少油、拒冰品及咖啡因、遠離三毒素(過敏原、環境荷爾蒙、長時間使用3C)……,甚至減少孩子的心理壓

力。   本書特色     (一)超實用家庭醫學手冊!看似小問題的長不高、吃不胖,甚至過動、兒癌等均詳細解說   (二)父母不再束手無策!不捨孩子受病痛折磨,兒科醫師分享陪伴之外的生活照護建議   (三)不用藥的營養新知醫學!大量醫學研究證實,吃對食物和營養補充品,健康助益很大

深度學習於自動標定腦血管動靜脈畸形接受過放射手 術治療後腦水腫區域的應用

為了解決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楊文翔 這樣論述:

隨著醫療改善與科技的進步,非侵入式的精準治療可以取代高風險的手術,達到一樣有效的治療方式;加馬刀放射治療便是其中一項取代傳統腦部手術的非侵入性精準醫療。不過腦部接受伽馬刀放射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副作用便是治療病灶周圍腦組織產生腦水腫,臨床上如果病患出現腦水腫副作用,過去需要醫師仔細檢視腦部追蹤影像,來判讀量測腦水腫範圍,這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且判讀結果常常因人而異。因此,若能藉由客觀且快速的方式協助臨床醫師判讀影像,將能省下大量人力與物力,提早做出客觀的判讀,加快後續的治療過程,提升醫療效率與品質。本篇論文目的為將深度學習演算法,利用遷移學習的方式,輔助醫師標記術後產生腦水腫的影像,並將取得

的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影像,當作訓練及驗證演算法的資料集,以利追蹤術後水腫體積變化,並提供圖形化之使用者介面,使臨床使用更為便利。研究結果顯示:全腦影像的分割精準度較佳;訓練集與驗證集的F1 score分別達到0.879與0.787。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為了解決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作者飛松省三 這樣論述: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   老是忘東忘西?無法馬上想起別人的名字?   連昨天晚上吃過什麼,都想不起來?   哪怕你活到100歲,倘若沒有健康的頭腦,仍是枉然。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就必須注意囉!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退化。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難道沒有辦法預防大腦老化?其實是有方法的!   有一種劃時代的方法,不需要吃藥或任何醫療器具,就可以抑制大腦老化,活化大腦,使大腦保持年輕活力。   隨著年紀增長,大腦逐漸老化,然而現代人頻繁使用智慧手機、飲食習慣不良、生活作息紊亂,以及運動

量不足,導致大腦提前在四十歲開始老化。當科技不斷延長人類的壽命,大腦如何常保健康以支持百歲人生,成為重要議題。   透過十五個生活習慣的養成,就可以預防大腦退化,常保年輕。這十五個方法是作者根據長年的腦神經專業觀察,認為有效的,不需要全部執行,甚至僅是實踐其一,都可以得到好處。     十五個活化大腦的好習慣:   1.使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使用非慣用手(雙手一起用無效果),能夠刺激大腦平常很少使用的部位,達到活化的作用。   2.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喝   運動的時候,搭配喊著「1、2」「1、2」(在心中默喊也可以),對於活化大腦有功效。   3.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身體部

位與大腦區塊有所對應,刺激拇指和食指以外的其他指尖,可以活化大腦較少使用的區塊。   4.學習樂器   學樂器可以刺激指尖,隨著固定節奏運動,增強大腦的神經網絡。   5.手寫筆記   手寫的動作可以刺激指尖和大腦相關區域,更可以強化記憶,對於習慣使用電腦的現代人尤為重要。   6.利用詩句鍛鍊「聯想記憶」   練習寫詩,可以運用聯想記憶,刺激大腦「銘記→維持→回憶」的記憶程序。   7.假日木匠改變大腦   養成「自己動手做」(DIY)的習慣,進行修繕、改造、製造等工作,可以同時鍛鍊程序記憶和工作記憶,活化大腦。   8.盡量避免義務感   帶著義務感做事情,容易產生壓力,引發焦躁

、睡眠障礙等不良影響。多曬太陽可促進血清素分泌,保持正面思考和愉快心情,對大腦很有幫助。   9.做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運動可刺激大腦血液循環、抑制認知功能下降、增加海馬迴體積,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藥物以外對失智症狀緩解有用的方法。其中以有氧運動效果最佳。   10.實行「避免失智飲食法」   阿茲海默症可以說是大腦的糖尿病,因此控制血糖,攝取充足的魚、蔬菜、水果、大豆,以及海藻、堅果,對於預防失智、維持認知功能,非常重要。   11.提升工作效率   透過選擇和集中做事,提升工作效率,可節省大腦的能量消耗。   12.使用手機和螢幕要有時間限制   影像對大腦與自

律神經影響甚鉅,日本甚至發生觀看影響處理不佳的《神奇寶貝》動畫,致使觀眾集體引發癲癇的真實事件。大腦受影響刺激的副作用不可不甚,無論光線是否明亮、觀看距離是否足夠,都必須限制觀看時間。   13.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   人體生理時鐘配合二十四小時運行,每天養成固定時間在晨光中甦醒,配合晝夜節律規律地生活,可維持大腦健康。   14.鍛鍊空間認知   失智症的一個表現就是失去空間感,容易迷路。鍛鍊空間認知可活化腦內導覽系統,預防失智。進行3D遊戲或模擬駕駛、飛行等遊戲,可鍛鍊空間認知。   15.練習正念活化大腦   處於安靜狀態的大腦也在持續工作,因此練習正念,可以活化處於基礎狀態的大

腦網絡。 作者簡介 飛松省三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經生理學教授。   1973年鹿兒島拉・撒魯高中畢業   1979年九州大學醫學院畢業   1983年九州大學醫學部腦神經內科助教   1985年得到醫學博士(九州大學)、芝加哥・洛優拉大學神經内科客座研究員   1987年九州大學醫學院腦研生理助教   1991年同校腦研臨床神經生理講師   1999年起,任職於同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神經生理學教授至今   因對不可思議的人腦很有興趣,故開始研究腦波、誘發式腦波、腦磁波圖像等最尖端科技的計測裝置,以期更了解腦神經波組織的構造;也和心理學和工學等其他領域合作,進行大

腦的研究工作,以便對病情診斷的預防和治療有所助益。可說是臨床腦波研究的第一人。   著有《注意「腦波判讀導航」》、《現在開始!神經傳導、肌電圖導航》、《床邊之臨床神經生理學》等、並於英語的專門雜誌,刊載論文逾160篇。曾任醫學研究院副研究院長(2006年~2014年)、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科長(2013年~2014年)。日本臨床神經生理學會理事長(2013年~2017年)。國際複合醫學會理事長、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理事、日本癲癇病學會理事、日本神精學會代議員。 譯者簡介 張玲玲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民間故事研究,最後在出版這個行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曾任好時

年出版社翻譯兼編輯,英文漢聲雜誌社編輯,遠流出版社兒童部副總編輯,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出版部主任,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經理。 推薦文  養成好習慣,失智不來亂  ◎  白明奇 前言 第一個習慣  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慣用手」和大腦的關係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使用「非慣用手」,活化大腦 第二個習慣  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喝 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得到靈感 幫助提升自我節奏感的方法 依照「1、2」的節拍走路 第三個習慣  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診測嬰兒的發展部位 大腦和手指活動的關係 只要活動手指,就能刺激腦部很大區塊 盡量使用平常少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第四

個習慣  玩樂器--五十歲再學也不遲 為什麼年紀大了學樂器,學得比年輕人慢? 反覆使用指尖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個習慣  盡量用手寫筆記 手寫的功效 日本人和歐美人,大腦工作的地方不同? 馬上就能活化大腦的方法 第六個習慣  利用俳句和川柳,鍛鍊「連想記憶」 記憶的機制 當我們忘記東西時,腦子裡發生什麼事?  俳句的連想遊戲 第七個習慣  假日木匠改變大腦 「身體記憶」對大腦的功效 不輸給失智症,靠身體維持記憶的「程序記憶」  組合數種資訊,解決問題。也一起鍛鍊「工作記憶」的方法 第八個習慣  盡量避免義務感 面對刺激產生企圖恢復原狀的「防禦反應」 增加控制壓力的腦內物質「血清素」的

方法 還有一個增加「血清素」的方法 第九個習慣  每週做三次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經學會認證,不用吃藥即可緩解失智症的方法 每天走路不到四百公尺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度提高至兩倍以上 有氧運動使你的海馬迴年輕一到兩歲 「大腦訓練」沒有效? 大腦喜歡的運動時間、強度和方法 第十個習慣  腦科學家也實行的「避免失智飲食法」 阿茲海默症是腦部的糖尿病 阿茲海默症和胰島素有很深的關係 控制血糖,以「醣化血色素平均值7.0以下」為目標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也認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食物 第十一個習慣 磨磨蹭蹭做不了事 選擇和集中 大腦「注意」的兩種機制 利用「一日間行程」,節省大腦消耗能量 第十

二個習慣  決定用手機的時間 映像對大腦的影響 「口袋怪獸震撼」事件 從映像發現引起痙攣的真相 大腦和腦內視覺區的關係,與痙攣發作的機制 不管距離畫面多遠、光線多明亮,大腦仍受畫面的刺激,因此要有「時間」限制 第十三個習慣  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間起床 大腦有「兩個時鐘」 大腦能正確的檢測出時間資訊 藍光會讓規律錯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起床,調整規律 第十四個習慣  大腦喜歡迷宮 為何罹患失智症的人會迷路? 鍛鍊空間認知 第十五個習慣  靠「心靈」體操鍛鍊頭腦 即使處於安靜狀態,頭腦仍持續工作 當大腦處於怠速狀態,可以用正念(mindfulness)活化大腦   結語 專文推薦 養成好

習慣,失智不來亂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也許是作者和我都是對認知障礙有著特別興趣的神經科醫師的緣故,飛松省三醫師寫的這本「大腦永保年輕的15個習慣」感覺就好像是我寫的一樣。連我在日本東北大學進修時、指導教授山鳥重醫師在送我的書內頁題的「持續就是力量」都出現在本書中,「持續就是力量」成為我日後做事的座右銘。   說也奇怪,本書提到的這15個好習慣好像也是我的習慣,尤其看到「用手寫筆記」這一條,真是會心一笑。當年我是少數用鋼筆寫病歷的醫師,還影響不少學生如法泡製,想不到後來病歷電子化,當時買了好幾小箱鋼筆墨水到現在還沒寫完呢!還有一件事,當時看到我用手寫筆記的學生

,出國都會順便幫我帶回幾本Mead的筆記本,如今回想,仍然有受感動的溫暖。   2017年夏天,英國老牌醫學雜誌Lancet出版單行本說明阿茲海默氏症的危險因子,文中提到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原因有65%是屬於先天,意即生下來就已經決定;35%屬於後天,也就是說有機會延後失智的發生或趨緩惡化,例如重視早年教育,關心聽障,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不要孤獨,務必戒菸,遠離憂鬱和肥胖等等,這個部分多半與慢性病與生活習慣有關。曾有名人說過:命好不如運好,運好不如習慣好。把這句話套用在失智症,也相當適用。   我和本書作者一樣都是神經科醫師,也持續診療認知功能障礙病人及研究此議題將近三十年,累積許多經驗與感

想想要告訴讀者。在高齡化社會的當下,抗老神丹一直是很多人的期待,但是活到100歲卻是滿腦妄想、整天不快樂、步履蹣跚、全天需要被照顧,那又有何意義呢?我覺得好的修養、好的禮儀、好的生活習慣和幽默感,也是很重要的,這可以帶來優雅的老年。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這本書讀來很親切,內容多有科學根據,讀者一定會和我一樣喜歡,尤其養成這幾個習慣並不困難,如果你已經有一些,請繼續保持;如果你完全沒有,就開始吧! 前言     「最近會不會容易忘東忘西?」   「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   「忘了昨天晚上吃過什麼?」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

,那就得注意囉!   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   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老。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難道我們要死心斷念,放任大腦退化嗎?   不、不可以!   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絕不能死心放棄。   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與其說是抑制大腦老化,不如說是促進大腦活化,使其保持青春。   這個劃時代的神奇方法,不用特別的藥物,也不用任何醫療器材。   只要改變你每天的行為和習慣。   同時這些方法非常簡單,任何人都做得到。   在這本書中,我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為何養成十五個習慣,就能預防大腦老化、保持年輕。這些習慣對於活化大

腦有何助益,並舉出腦科學的證據,幫助大家了解。     不好意思,現在才做自我介紹。我目前在九州大學醫學院研究所當教授,專攻臨床神經生理學。   1979年3月我從九州大學醫學院畢業時,日本才剛開始導入臨床的腦CT(斷層掃描)檢查,還沒有開始做MRI(核磁共振顯影)檢查。   從尚無現在「可見顱內」的技術年代,我便矢志成為腦神經內科醫生。   所謂腦神經內科,是指治療大腦、脊髓、神經、肌肉等疾病的內科。雖然掌管的疾病範疇很廣,主要是頭痛、腦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等。   1980年代所謂的腦部機能檢查,流行做腦波或誘發式腦波檢查。我也開始利用這些方法,研

究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癲癇症。   進入1990年之後,日本將檢測腦部極微弱磁場的腦磁波圖應用於臨床,以及將腦部血液流動反應視覺化的MRI,不用開顱就可以「看見腦部、檢測腦部、了解腦部」。之後還研發出,從顱外刺激腦部的磁力刺激法,以及透過直、交流電的電流刺激法,可以暫時「調整腦部功能」。   像這樣,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窺見大腦」的方法也越來越完備。   儘管如此,事實上人腦的機能非常複雜,連腦科學也無法完全探其究竟。   另外,我們腦部的重量雖然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了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人類的生命即將迎接百歲,如何讓耗費如此龐大能量的腦部保持年輕,成

為我們的課題。   現代的我們,不管食物、電腦、智慧型手機以及運動量,都跟以往的生活環境有很大不同,大腦的負擔也隨之產生變化。如何減輕腦部負擔,提高耐久性呢?   上健身房可以鍛鍊身體,卻無法鍛鍊大腦。   我們該怎樣鍛鍊大腦?   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花點力氣就行啦!   身為腦科學專家的我,想在這本書中教大家,怎樣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即使活到一百歲,大腦依舊年輕。   和其他腦科學的書籍不同,這本書的內容綜合了我本身的實際體驗、在國際英語雜誌上刊載的研究結果、以及目前確知的腦部相關科學知識,因此非常值得信賴!   書中介紹的十五種習慣,各位不必全部實踐。   你在閱讀本書時,只要感

到某個項目「有道理」,予以實踐,應該就可以感受到效果了。   除了書中刊載的十五個習慣,我還寫了未公開的第十六個習慣。假如讀者有興趣,請參考本書最後一頁,就可以取得。   假如本書能夠幫助各位健康快樂地活到一百歲,應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九州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所臨床神經生理學飛松省三 第一個習慣   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慣用手」和大腦的關係 每個人都有慣用手。可能是小時候大人教我們「拿筷子時,哪隻手比較順,就是慣用手」的關係吧。 你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呢?據說大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右撇子。 到底為什麼會有「慣用手」呢? 其實所謂慣用手,這個概念是人類特有的。像貓、狗,或者黑猩猩

、大猩猩等類人猿,都沒有慣用手。 為何只有人類才有慣用手? 這一點跟我們的大腦有很深的關係。依據近年的研究,我們相信,大腦的非對稱性應該與其相關。也就是,有理論認為「左腦司語言,因此掌管右手寫字」。 依照我們的意志行動,稱為「隨意運動」。接受大腦皮質上運動中樞的刺激,肌肉因應某種目的而收縮,做出有意識的運動。 由於能隨意運動,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還有臉部肌肉、眼睛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可以依照我們的意志自由活動。 如此不只達成按照自我意圖行動的目的;更能依據說話、表情等表現,成為社會生活時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隨意運動首先要賦予動機。好比酷暑時,待在房裡感到悶熱

,任何人都會想開冷氣,讓房間變涼吧。 那麼,大腦是怎麼執行這一連串的指令呢? 首先,透過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炎熱,並把這個訊息傳到大腦的感覺中樞,使大腦知道天氣熱。 由於感到熱,為了打開冷氣,我們必須決定靈活、且有效率地活動手部的順序。在大腦的額葉有一個叫「運動輔助區」的地方, 完成運動的程序。 首先運動輔助區對一個叫「初級運動區」的地方下指令,初級運動區忠實地將指令傳遞給脊髓的運動神經。結果我們便伸出手,拿起遙控器,按下開關按鍵。冷氣機開始運作,不久,屋裡便涼快了。 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氣溫變化,將「真舒服」、「還是很熱」、「太冷」之類訊息傳回大腦,大腦再來決定,是否要改變冷氣機設定

的溫度。 像這樣,大腦使用廣泛的網路,讓我們為了某個目的,做出適當的動作。 當我們要寫字時,大腦怎麼運作呢? 有沒有寫錯字,字寫得好不好,這些資訊傳遞到視覺區。假如寫錯字,就會對手指下達新的運動指令,要求更正。 這時重要的是叫「前運動區」的地方。

磁化多功能奈米生物醫藥系統應用於癌症及中風治療

為了解決腦部核磁共振副作用的問題,作者賴彥合 這樣論述:

由於治療重大的致命疾病的藥物都具有副作用, 因此需要精準的治療以及有效率的運輸系統。近年來,奈米磁性載體的廣泛應用,使的藥物累積及運輸效率又大幅的提升。然而,有些疾病所在的微環境或是病灶所在的器官會影響磁累積的效果,在加上外部磁場的應用並不能精確立體定位病灶所在。為此,本研究跨領域結合了奈米科技、材料科學、細胞學和動物實驗來開發研究新型的奈米磁性載體。期望最後能透過表面改植、材料選擇或是細胞技術來達到更精準的標靶系統,以達到更好的療效與更低的副作用。在第一部分,奈米藥物載體對腫瘤的深層滲透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雖然一些研究提出了透過外部刺激等方法來改善對腫瘤的滲透,但大多數藥物載體是由“軟”

聚合物材料所製成的,因而容易在腫瘤微環境中被捕獲。在本研究中,為了增強奈米藥物載體的滲透傳輸和藥物累積,我們開發了大小可變的特洛伊木馬奈米藥物載體。此載體在進入腫瘤為環境中時,外層的雙親性明膠會被基質金屬蛋白酶-2降解,從而釋放出藥物氯沙坦來增加血管通透性以改善腫瘤微環境外,還能釋放較小奈米空心氧化鐵攜帶化療藥物快速的滲透到腫瘤深處。結果顯示透過泊洛沙姆改植成親水性的奈米空心氧化鐵不但可以增強穿透效率,而且還可以在深層腫瘤中有效地釋放攜帶的紫杉醇藥物,進而導致整顆腫瘤的結構崩潰。本研究證明了,透過具有控制性的雙藥物釋放和親水性磁性奈米載體的深層滲透,不但克服高滲透長滯留效應的局限性,並改善以往

磁性標靶只能累積在腫瘤表面的問題,精準的將化療藥物運輸到腫瘤內部以改善藥物分布以及療效。在第二部分,我們將方向轉往腦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侵襲性腦腫瘤,由於其多樣性,擴散性和對正常腦組織的相鄰,導致了治療困難、高死亡率和高復發率。由於腦部血腦屏障的阻隔,再加上磁引導所提供的是外部磁場,所以一般的磁引導並無法精確的導引至病灶部位。本研究合成出一個由褐藻醣和聚乙烯醇所組成的新型磁性多醣奈米載體,並攜帶了嘉多視健(一種釓中子捕獲劑與核磁共振顯影劑)。為了改善血腦屏障穿透與腦腫瘤精確標靶問題,奈米載體進一步的與臍帶間質幹細胞結合為一種全新的生物中子捕獲劑。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我們所開發的磁性細胞奈

米系統不但可以跨越血腦屏障,透過幹細胞的主動歸巢能力和外部磁場的引導下精確的導引到腫瘤,與無使用本系統的臨床數據相比,腫瘤與血液的中子捕獲劑比值增加了8倍。此外,療效方面延長了平均中位生存期2.5倍。這證明了透過結合磁性奈米粒子與幹細胞運輸技術不但解決了中子捕獲療法當前的局限性,還能更有效的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新治療策略。在第三部分,我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天然奈米血栓溶解製劑,此製劑結合了磁性奈米載體與具有P選擇蛋白標靶功能的褐藻醣,並利用奈米氧化鐵與游離型蝦紅素所形成的空心結構來攜帶溶栓藥物(組織型蛋白酶原活化因子)。透過雙標靶的作用,此溶栓製劑改善了一般磁引導的只能做到的區

域累積,變成透過蛋白標靶能力精準的定位的血栓上。再加上,殼核結構的保護,不但延緩了溶栓劑的釋放,還將組織型蛋白酶原活化因子的降解時間從7分鐘延長到了66分鐘。除此之外,有了雙重標靶和延長降解時間的功能,血栓溶解劑所需要的劑量降低到了臨床使用的五分之一,這大大的降低了溶解劑的副作用。動物實驗結果顯示,透過結合雙標靶溶栓急救以及幹細胞的吸引與增生,中風老鼠不但能更快速的恢復血流量,並大幅的降低腦部缺血受傷面積外,還縮短了恢復行為認知的上所需要的時間。這些結果證明了,我們開發的新型雙標靶天然奈米血栓製劑不但能有效的急救病患,還能同時治療神經受損,這對未來臨床中風的治療有著巨大的潛力。總括來說,本論文

探討了新型磁性奈米載體的設計,不但改善了傳統磁性奈米載體缺乏的精準標靶,除了搭配細胞療法去突破血腦屏障在腦部的做精準治療外,還將應用端從癌症延伸到了中風,期望對未來臨床上的應用有更大的價值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