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實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自由意志實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伯.蘭薩鮑伯.博曼寫的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羅伯.蘭薩的生命宇宙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别纠结自由意志,先认识你自己|《很高兴认识“我”》 - 壹心理也說明:心理我(spiritual self):是指个体感知到的内部心理品质,即我心里自己的形象,比如,一个高尚的人。 经典的自由意志幻觉实验. 为什么要认识“我”呢?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宋文里、蔡怡佳所指導 陳斌的 女性存在處境的再探:以存在分析與夢的顯現為取徑 (2021),提出自由意志實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性、存在、夢境、夢想、存在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 林鴻信所指導 黃惠鈴的 當代重洗派與侯活士之教會觀—不同處境下理論建構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2021),提出因為有 教會、重洗派、君士坦丁主義、門諾會、尤達、侯活士、品格、德性倫理、敘事神學、政教關係、異類僑居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由意志實驗的解答。

最後網站淺談自由意志之有無 兼論美國法下之緊急避難則補充:何謂自由意志,並簡述近代較知名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最後將焦點轉移回自由 ... 實驗後,Libet團隊得出了一個結論:自由意志和行為人的行為並不具因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由意志實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羅伯.蘭薩的生命宇宙論

為了解決自由意志實驗的問題,作者羅伯.蘭薩鮑伯.博曼 這樣論述:

揭開意識之謎,還原生命起點 宇宙的誕生,絕非始於隨機的碰撞與爆炸...... 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超越《時間簡史》、《萬物簡史》,21世紀人類無法迴避的革命性宇宙論   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研究先驅 ╳ 知名天文學家   用「生命宇宙論」全新詮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簡單卻激進的觀點,足以撼動人類知識的根本。   例如,「地球不是平的」就是一項驚人發現,這項發現挑戰了人類對自己的理解,   也挑戰了人類對自己與地球關係的理解,最終還徹底改變了這些觀念。   有「二十一世紀愛因斯坦」美譽的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先驅羅伯.蘭薩博士,   他與另外一位頂尖天文

學家鮑伯.博曼合作撰寫本書,   透過「生命宇宙論」(Biocentrism),為人類的意識謎團提出一個全新的解答,   並提出許多令人震撼的新觀點,完整解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生命與意識,才是了解宇宙的基礎;   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看、思、聽等各種各樣的感知,我們還剩下什麼?   少了生物,又怎麼知道任何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森林中的一棵樹倒下,如果旁邊沒有人看見,它是否發出了聲音?」   事實上,如果沒有觀察者、耳朵和大腦,倒下的樹只會帶來空氣的波動。   你以為「存在」的實相,其實是大腦或心智所創造的,換句話說,是你轉動了宇宙。

  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   是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   既然宇宙可以擁有任何特性,為什麼卻「碰巧」擁有適合生命的特性?   如果宇宙的誕生真的只是隨機的粒子碰撞,隨機的自然過程怎麼可能創造出知覺(意識)?   「生命宇宙論」恰恰解答了這個謎題: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一顆「次原子粒子」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與觀察者息息相關,   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尚未確定的機率。   如同發明「黑洞」一詞的約翰.惠勒所說,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時間和空間並非真的存在,   宇宙是你的大腦播放出來的!   時間和空間都是

奇特的無形存在,我們無法把它拿起來或放在某處。   時間和空間,都需要生物觀察才得以存在,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   它們是詮釋跟理解的方式,它們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   大腦就像是DVD播放機裡的電子儀器,是它讓你的宇宙活起來,   時間和空間都是神經元創造出來的主觀感受。   是扮演觀察者的動物創造了現實,而不是現實創造了觀察者。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意識決定了一切。   「生命宇宙論」推證:死亡是不存在的!   如果現實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產物,這種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如果「我」只是這副軀體,那麼我必然會死。   如果我是我的意識、經驗與感官,那麼我

一定不會死!   這股內在能量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消失,因為能量守恆是最正確無誤的科學原理之一,   能量是永垂不朽的,無法製造也無法消滅。   生命宇宙論的七大法則: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二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生命宇宙論第三法則:粒子與物體跟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處於一種尚未確定的機率波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四法則:少了意識的存在,「物質」處於尚未確定的機率狀態。意識存在前的任何宇宙只可能處於一種機率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五法則:宇宙結構

唯有透過生命宇宙論才能解釋。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這一點合情合理,因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宇宙只是自我的全套時空邏輯。   ◆生命宇宙論第六法則: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時間這種過程來感知宇宙內的變化。   ◆生命宇宙論第七法則:空間跟時間一樣,並非物體或東西。空間是動物理解的一種形式,不具有獨立的真實性。我們隨身攜帶空間與時間,就像烏龜揹負著龜殼。因此沒有生命,事件就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基礎。 國外好評重磅推薦   ◎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E. Donnall Thomas、NASA天文物理學家|David Thompson、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前中華

生命電磁學會理事長|樓宇偉、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陳國鎮、身心靈作家|李欣頻──重磅衝擊推薦   「就像『時間簡史』一樣,這本書令人振奮,也讓生物學更加完整。(……)蘭薩提出生命宇宙論,把答案放在觀察者,而非被觀察者身上。這是一本奠基於科學與哲學的巨著,把生物學納入理論整合的核心。本書能吸引各種不同領域的讀者,因為它用全新的觀點探討人類存在這個亙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它會激發讀者思考。」──愛德華.唐諾爾.湯馬斯(E. Donnall Thomas),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   「若是把蘭薩的論點放在更大的背景來看,它能發揮如哥白尼日心說般的顛覆效應。正如我們都知道是地球繞

行太陽(人類才是發揮作用的因素),蘭薩提出由各種可能的結果所構成的所謂的『現實』,它的意義其實也是人類賦予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羅納德.葛林(Ronald Green),達特矛斯學院獲得柯漢夫婦基金贊助的道德學與人類價值觀研究教授、達特矛斯學院道德學研究所所長、知名宗教研究學者   「蘭薩是當代最優秀的學者,這次他再度大放異彩。《宇宙從我心中生起》運用人類數世紀以來的知識,把這些知識與人類聯繫起來,並指出生理上的限制使我們無法理解自身存在和宇宙的真面目。這個全新的理論一定能徹底改革未來數世紀人類的自然定律觀念。」──安東尼.艾塔拉(Anthony Atala),國際知名科學家、

維克弗斯特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   「是的,我們應該懷疑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感知是不是神經生理學的結果。是的,我們應該懷疑為什麼所有的條件剛好適合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從古菌演化成真核生物,最後演化成人類……我相信這本書能吸引許多讀者。我喜歡看挑戰我的既有觀念、發人深省的書,而不是只會說教的書。這本書絕對屬於前者。」──史提芬.貝里(R. Stephen Berry),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的詹姆斯法蘭克傑出服務榮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員、美國文理科學院副院長、麥克阿瑟獎的「創意獎」得主   「身為天文物理學家,我關注的是很大、很遠的物體,忽略了意識在宇宙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蘭薩的書為我們敲

響了一記警鐘:就算是在最大的尺度上,我們還是要仰賴心智才能感受真實。」──大衛.湯普森(David Thompson),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天文物理學家   「蘭薩想出一個嶄新的方式,從生物學的觀點深入檢視現實。他的文章質疑科學家是否已經運用所有的工具去研究大自然。科學能否將生物學融入大統一理論?他提出一個新觀念來回答這個問題:生命宇宙論。」──岡特.克萊特許卡(Gunther Kletetschka),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物理學家、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物理學研究教授、開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主要科學家   「蘭薩從一個嶄新的、博大精深的觀點去檢視感知與意識如何形塑現實和共同經驗。這本書不但能讓讀者深入了解二十世紀的物理學與現代生物學,也提出了更寬廣的見解。」──麥克.萊沙特(Michael Lysaght),布朗大學醫學科學暨工程學教授、布朗生醫工程學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羅伯.蘭薩博士(Robert Lanza, MD)   ◎2014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曾師事心理學家史金納、免疫學家喬納斯.沙克(Jonas Salk)與心臟移植的先驅克里斯蒂安.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等科學巨擘。這幾位導師對他的

評價是『天才』、『叛逆的思想家』,甚至將他跟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封面故事   探索科學疆界超過四十年,被視為全球頂尖科學家。目前除了在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擔任首席科學主任,也是維克弗斯特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兼任教授。他發表過數百篇論文與發明,出版過二十本科學著作,其中一本是《組織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Tissue Engineering),被視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書。另著有《一個

世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健康與生存》(One World: The Health & Survival of the Human Species in the 21st Century),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為該書寫了序言;此外還有《幹細胞手冊》(Handbook of Stem Cells)與《幹細胞生物學要點》(Essentials of Stem Cell Biology),兩本書都是幹細胞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蘭薩博士在賓州大學取得學士與醫學博士學位,在學期間曾獲大學獎學金(University Scholar)與富蘭克林獎學金(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

他也曾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並參與全球第一個複製人類胚胎的研究團隊;他也是複製瀕危生物的第一人,證明了核轉移(nuclear transfer)可以逆轉老化;此外,蘭薩博士率先使用一種毋須摧毀人類胚胎也能製造幹細胞的方法。蘭薩博士於二〇〇五年獲得《連線》雜誌頒發的醫學傑出成就獎(Rave Award for Medicine),二〇〇六年獲得麻州高科技委員會(Mass High Tech)頒發的生物學「全能獎」。      蘭薩博士與他的研究曾登上全球媒體,包括各大電視網、CNN、《新聞週刊》、《人物》雜誌,以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

、《洛杉磯時報》與《今日美國》等。蘭薩合作過的當代偉大思想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傑拉爾德.艾德曼(Gerald Edelman)與羅德尼.波特(Rodney Porter)。蘭薩曾在哈佛大學與「現代行為學之父」史金納密切合作,共同發表了許多科學論文。他也曾與發現小兒痲痺疫苗的喬納斯.沙克和心臟移植的先驅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合作。 鮑伯.博曼(Bob Berman)   全球作品流傳最廣的天文學家。他發表的文章數量超過一千,作品曾登上《探索雜誌》與《天文學》,他是這兩本雜誌的每月專欄作家。此外,他是《老農年鑑》(The Old Farmer’s Almanac)的天文學編輯,並曾出版過四本著作。他

除了在瑪麗蒙特學院(Marymount College)擔任兼任教授,每個星期也為東北公共電台(Northeast Public Radio)撰寫和製作一個節目,於電台的《每週特輯》(Weekend Edition)時段播出。 譯者簡介 隋芃   專事翻譯。譯作包括《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合譯)、《超腦零極限》《死過一次才學會愛》等。 作者序  全新的宇宙論 第一章    大霹靂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意識,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 有些科學家堅信「萬有理論」即將出現,然後人類將會了解一切。但是這一天尚未到來,也永遠不會到來。原因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或不夠聰明,而是最基本的

世界觀有瑕疵。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長期忽視宇宙的一項關鍵構成要素,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它。這個構成要素就是「意識」。 ˙宇宙跟你想得不一樣/意識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大霹靂之前有什麼?/大霹靂理論的死胡同/為什麼宇宙恰好適合生物生存? ˙泥坑宇宙/上帝、萬有理論,還是「我不知道」? ˙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竟然是意識? 第二章       生命宇宙論──少了生物,外在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當你走進廚房喝水的時候,在你這個觀察者眼中,每一顆次原子粒子都發生波函數塌縮並停在固定的位置上,成為具體的現實。在那之前,它們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科學無法為生命提供完整的解釋/了解生命,絕對無法略過感官認知

與經驗 ˙生命宇宙論:用生命與意識做為了解宇宙的基礎/現行的宇宙論並未納入人類的主觀意識/全新的宇宙觀將由生物學家提出/當代科學的困境:合理化理論的矛盾,不惜將推測硬拗成事實/科學家想解開的疑問,都跟生命和意識有關 ˙現實無法脫離感知而存在/真的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外在世界嗎?/在你走進廚房之前,它們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現行科學的答案:就算沒有在看,月亮依然存在/生命宇宙論的答案:外在宇宙少了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第三章      沒有人,就沒有彩虹──一棵樹倒下的聲音,需要耳朵來聆聽 如果根本沒有人,那就沒有彩虹。眼睛跟大腦的系統(或是代替大腦的相機)也必須在場,才能夠形成彩虹

。無論彩虹看起來有多真實,你的存在跟太陽和雨滴一樣重要。 ˙沒有人類,宇宙依然存在嗎?/空氣振動本身無法獨立製造聲音/聲音經驗除了空氣振動,也需要觀察者、耳朵和大腦/視覺經驗:燭光其實既不明亮,也沒有顏色?/觸覺經驗並非來自與固體接觸,而是感受到電斥力 ˙每個人眼中的彩虹都是獨一無二的 第四章     靈光乍現!──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宇宙 如果上帝真的創造了世界,那麼上帝是誰創造的呢?這個問題讓我苦惱了很久,直到我目睹DNA顯微照片和氣泡室以高能粒子撞擊的方式製造物質跟反物質的軌跡。我的本能與理智都在對我說,如果沒有人看見,這個世界就不存在。 ˙基因的奇蹟:白雞變黑雞 ˙美夢成真:

遇見神經生物學 ˙人類的感知雖然特別,卻不是獨一無二 ˙發現生命難以解釋的祕密 第五章     宇宙在哪裡?──宇宙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 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少了意識,任何東西都不存在。奶油的視覺畫面,也就是奶油本身,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那裡就是奶油存在的地方。視覺畫面只有在大腦裡才會受到認知和感知。「感知」或「意識」可視為「經驗的自我」與「遍布宇宙的某種能場」融合而成的產物。 ˙內與外:兩個世界的迷思/「我」的認知完全來自大腦 ˙何謂「自我感」?/思考=我,停止思考=忘我?/停止思考時,意識到哪去了? ˙「外在世界」存在於大腦或心智之中/只要睜開眼睛,就能自動進入大腦的視覺區 ˙跳脫

語言,才能更精準地了解宇宙 ˙自由意志並不存在?!/腦科學實驗否定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只是回頭檢視不斷進行的大腦活動/擺脫「控制」,外在事件其實發生在心智裡 第六章     時間泡泡──意識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生命的歷程絕對不是隨機的,而且最終也不可怕。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些歷程視為冒險之旅,或者是一段旋律中的插曲,而這段旋律悠長恆久,所以人類的耳朵無法欣賞這首交響樂的完整曲調。 ˙我的姊姊泡泡/小泡泡出生/遲到的父愛 ˙生命並不是偶然與巧合 第七章     明天比昨天先來到──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 科學界已承認量子物理學需依賴複雜的數學才能理解。量子物理學為什麼難以透過比喻、想像和語

言來形容呢?神奇的是,如果我們相信現實是生命創造出來的,一切就會變得簡單明瞭。量子糾纏、互補原理、波函數塌縮,都支持生命宇宙論。 ˙量子力學撼動了牛頓的宇宙 ˙量子怪誕性/觀察者的出現/量子不確定性/糾纏粒子會同步回應孿生粒子的行為或狀態/遠距幽靈行為確實存在 ˙局域性被徹底推翻 ˙量子論的三大領域都支持生命宇宙論 ˙雙狹縫實驗/量子波是機率波,不是物質波/怎麼樣都騙不過量子定律/哥本哈根詮釋/多重宇宙詮釋/隱藏變數/大尺度疊加實驗 第八章     顛覆人類宇宙觀的雙狹縫實驗──盯著水壺看,水就燒不開 驚人的「雙狹縫實驗」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也是生命宇宙論的支柱。無論我們如何設計實驗都一樣

,我們的心智與它所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是決定光子或粒子行為的唯一因素。「外在」物體的具體行為取決於觀察者。 ˙量子論被濫用/正確認識量子論實驗 ˙雙狹縫實驗的最新版本/固態粒子也有波的特性/干擾光子的是光子本身的機率波!/只有在被觀察的時候,才會以實體的狀態存在/預測出光子的路線,竟立刻失去波的特性/四分波片不會讓波變成光子/用糾纏粒子做雙狹縫實驗/外在物體的具體行為,取決於觀察者 ˙觀察者決定效應/當你沒有在看月亮時,月亮是否存在? 第九章     金髮姑娘宇宙──宇宙是為人類量身訂做的 看似無聊的宇宙特性只要稍加改變,就能輕鬆創造出一個沒有人會感到無聊的新宇宙,因為人類根本不可能存在於

這個新宇宙裡。如果宇宙在觀察者出現之前都處於不確定狀態,而且這種不確定狀態也包括各種基本常數,那麼它最後選擇的狀態一定會把觀察者納入考量,常數的決定也一定會適合生命。 ˙宇宙是專為人類量身訂做的智慧型設計/科學能否解釋宇宙為什麼剛好適合生命存在? ˙宇宙常數似乎是為了生命與意識精心挑選的/強作用力/電磁力 ˙人類根本不需要宇宙論?/人本原理的「弱版本」/人本原理的「強版本」與「參與式版本」 ˙觀察者是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科學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 第十章     時間會膨脹──時間是生命為心理迴路創造的一種實用工具 把存在想像成錄音,把唱針放在不同的音軌上,就能聽見一段不同的歌曲,這就是所謂的

現在。聽過的音樂是過去,還沒聽的音樂是未來。想像每一刻、每一天都自然而然綿延下去,所有的現在(唱片上所有的歌曲)都同時存在,但是我們一次只能體驗一種現在,就像一次只能聆聽一首歌曲。 ˙時間真的存在嗎? ˙時間是一種概念,還是一種現實?/芝諾的飛矢悖論:時間是心智的產物/時間:第四維度/熵是一種運動,而不是時間? ˙時間能夠倒轉嗎?/時間是動物感覺的內在形式,是心智讓世界動起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時間旅行是可行的嗎?/光速是這樣發現的:木星衛星有半年轉速較慢?/時間會膨脹,距離會收縮/時間不是恆常不變的 ˙能夠測量時間,能否證明時間真的存在?/真正發生的是運動,不是時間 第十一章    

空間會收縮──空間是將感覺塑造成多維物體的一種軟體 空間不但沒有形體,也不能算是真實的存在。它是一種概念,也就是說,具有獨特的主觀性。它是詮釋與理解的方式,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是把感覺塑造成多維物體的一種軟體。 ˙空間真的存在嗎?/空間只是一種概念,完全來自動物感知/名色而目盲:空間是辨識符號時的休息空檔 ˙永恆的時空海?/Z點能量 ˙十九世紀的空間探測:以太並不存在/邁克生–莫立實驗/勞倫茲變換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從太空到永恆/光行差效應 第十二章  幕後推手──遇見盧瑞亞博士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癌症研究中心工作時,在變形的「類癌症」細胞裡加入織網蛋白,它們就會恢復正常的形態。我

把細胞拿給盧瑞亞博士看,他說這是他一整個星期下來看過最令人振奮的事。 ˙直奔哈佛大學毛遂自薦 ˙轉戰麻省理工學院,改變一生 第十三章  心智風車──邏輯跟語言有其局限,無法全面理解宇宙 宇宙是無法預料的無形之物,只能用弦外之音的方式,靠本能去理解。人類的語言和邏輯系統顯然不是針對這個目的而設計,因為它在微觀的量子世界面前毫無招架之力。那根頑強的釘子一直困擾著我們,無奈我們手上只有老虎鉗,所以只能盡量加以善用。 ˙語言和邏輯的限制/自然發生論早就被推翻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現:違反邏輯的「疊加」/語言裡充滿大量的矛盾 ˙邏輯跟語言無法理解宇宙整體/宇宙是無法預料的無形之物,只能用弦外之音的

方式,靠本能去理解 第十四章 從天堂墜落──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我覺得自己像個全知的大天使,超越了狹隘的時間。我的一隻腳站在被淚水包圍的現在,另一隻腳站在生物學的池塘裡,我轉頭迎向太陽的光芒。我想到每一個人(其實是每一隻動物)都是由多重的物質現實所組成的,這種現實穿過他們自己創造的時間與空間,就像穿門而過的鬼魂一樣。 ˙意外墜地,在生死之間徘徊 ˙瀕死經驗,有如光子同時穿過雙狹縫 第十五章  創造的基石──心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瞬間 閱讀印在書頁上的文字時,你會自動忽略距離眼前的書頁紙;這張紙的畫面就是感知,神經迴路的邏輯早已將它包含在內。與感知相關的現實涵蓋一切,只是語言把外在和內

在切割成兩個地方。神經元與原子是不是在心智的能場裡製造出來的? ˙由觀察者決定的世界奠基於神經元,而非原子/一位憂心的父親/神經迴路的邏輯早已將感知包含在內/所有感覺是如何合而為一的? 第十六章  宇宙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宗教、科學與生命宇宙論的現實 生命宇宙論最大的價值或許是幫助我們選擇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哪些地方,因為在那些領域努力了解宇宙整體可能會徒勞無功。沒有考慮生命或意識的「萬有理論」一定會走入死胡同。完全以時間為基礎的模型,例如把大霹靂設定為宇宙起源的研究,永遠都無法令人完全滿意或得到結論。 ˙「存在」的原因、本質與方式/讓科學與宗教分居 ˙傳統科學的基本宇宙觀/傳統科學的答

案 ˙宗教的宇宙觀/西方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西方宗教的答案/東方宗教(佛教與印度教)/東方宗教的答案 ˙生命宇宙論的宇宙觀/生命宇宙論的答案/不考慮生命或意識的「萬有理論」會走入死胡同 第十七章 當科幻小說成真──生命宇宙論早就滲透了我們的生活 一九七〇年代開始出現質疑時間是否成立的電影。改編自卡爾.薩根小說的電影《接觸未來》呈現了令人愉快的時間相對性:在地球上操作實驗的科學家只過了一瞬間,但是茱蒂.佛斯特飾演的時間旅人卻在另一個世界度過了好幾天。此類主題把時間的概念當成一種不可靠的東西,悄悄滲進大眾的思想裡。 ˙從神性宇宙到隨機宇宙/當科幻愈來愈逼近現實 ˙一九五五年以前的

科幻故事,擁抱傳統宇宙論/外星人/機器人/其他主題 ˙一九六〇年以後的科幻故事,拋棄傳統宇宙思維/時間旅行/質疑時間 /以意識為基礎的現實 ˙生命宇宙論早已滲入大眾生活 第十八章 意識之謎──如果沒有人在看,宇宙是否存在? 意識真正的難題在於經驗。我們在思考與感覺的時候,也正在同步飛快地處理資訊。但是還有一個主觀的因素,那就是經驗。經驗必須要有生理基礎,這是廣為接受的觀念,但是我們無法解釋背後的原因與方式:生理上的過程怎麼會形成豐富的內在生活? ˙解答意識,沒有這麼簡單/認知功能容易解決,主觀經驗背後的成因難以處理/神經科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經驗/生理過程如何生出主觀經驗? ˙心智會為每一個

經驗創造時空關係/物體缺乏單元感覺經驗,無法創造時空關係/薛丁格的貓 ˙如果沒有人在觀看,宇宙是否存在?/是你的大腦讓宇宙動起來/所有時間、空間和事件,就在此時此地 第十九章 死亡與永恆──意識不受時空限制,死亡並不存在 生命宇宙論將意識視為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宇宙,因此任何意義上的死亡都不存在。身體會死去,但死亡並不是一場隨機結果的撞球,而是建立在無法與生命分割的基礎上。 ˙生命宇宙論將鬆開死亡的箝制/死亡並不存在/意識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宇宙 ˙意識結束的機率為零,永恆完全超脫時間/理解的侷限 ˙我是誰?/能量永遠不會消失,人死去也同時活著 第二十章 放眼未來──生命宇宙論的時代將

要到來 量子實驗已經跨入肉眼可見的世界。隨著巨觀領域的實驗增加,受觀察者影響的實驗結果將令人無法「視而不見」。簡言之,量子論本身必須設法解釋這些奇特的實驗結果,而最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生命宇宙論。 ˙逐漸承認仰賴意識的物理實驗/放大規模的疊加實驗/持續研究人工智慧/自由意志實驗 【致謝】 【附錄一】勞倫茲變換式 【附錄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生命宇宙論 作者序 全新的宇宙論   人類對宇宙的整體了解已走入死胡同。從一九三〇年代發現量子物理學以來,量子物理學的「意義」就一直備受爭議。即使到了今日,我們對它的了解依然沒有太多進展。幾十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

erything)被抽象的弦論(string theory)逼入死角動彈不得,因為弦論至今仍是尚未證明且無法證明的主張。   實際情況更糟。人類一直以為自己對宇宙的構造早已瞭若指掌,直到最近才發現宇宙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構成物是暗物質(dark matter)與暗能量(dark energy),而人類對此一無所知。儘管需要諸多解釋才能符合觀察結果,我們還是接受了大霹靂理論(the Big Bang)。(我們接受了一九七九年提出的宇宙暴脹理論〔Inflationary theory〕,但是這個理論背後的物理機制仍屬未知。)其實就連大霹靂理論也無法解釋宇宙中最神祕的現象之一:為什麼宇宙的各項條件如此

適合生命存在?   我們所了解的宇宙基本原理正在我們的眼前漸漸瓦解。我們搜集到的數據愈多,就愈需要修改之前的理論或摒棄不成立的研究結果。   本書提出一個全新觀點:目前針對實體世界的理論並不成立,而且永遠無法成立,除非這些理論可以解釋生命(life)與意識(consciousness)。本書提出生命與意識並不是無生命的物理過程發展了數十億年之後,才不小心出現的結果;生命與意識絕對是我們了解宇宙的關鍵。我們稱這種新觀點為「生命宇宙論」(Biocentrism)。   這個觀點認為,生命不是物理定律下偶然出現的副產品,大自然或宇宙史也不是課本裡寫的那樣,像一場枯燥的撞球。   我們要透過一

位生物學家和一位天文學家的眼睛,打開西方科學不知不覺將自己禁錮其中的牢籠。如果二十世紀是物理學的時代,那麼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學的天下。因此在剛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顛覆宇宙、統整基礎科學似乎正是時候;我們用的不是只存在於想像中的弦論,而是一個充滿諸多驚人的新觀點同時也更簡單的概念,這個概念可能會讓我們眼中的「真實」改頭換貌。   生命宇宙論看似悖離我們目前的認知,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是幾十年來,我們的身邊早已出現各種蛛絲馬跡。生命宇宙論的推論可能與東方宗教或某些新時代(New Age)的觀念互相呼應。這一點非常有趣,但是請放心,本書與新時代運動毫無關聯。生命宇宙論以主流科學做為立論基礎,也延

續了幾位偉大科學家做過的研究。   生命宇宙論能為物理學和宇宙學的新研究鞏固基礎。本書將詳細說明生命宇宙論的法則,每項法則都奠基於已確立的科學證據,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現行的實體宇宙理論。 第一章    大霹靂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意識,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 宇宙的古怪程度不但超越我們的想像,甚至超越我們的「想像力」。──約翰.霍爾丹(John Haldane),《可能的世界》(Possible Worlds),一九二七年 宇宙跟你想得不一樣基本上,這世界並不是教科書裡所描繪的模樣。文藝復興之後,幾個世紀以來世人對宇宙結構所抱持的單一心態主宰了科學思維。這種思維帶我們深入了解宇宙的性質,並透

過無數的實際應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但是這種思維正逐漸失效,必須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加以取代;新思維反映出至今仍完全被忽視的更深層現實(reality)。 這種新思維並非突然從天而降,反而像是六千五百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改變了生物圈那樣。這是一種深層、漸進,如板塊移動般的緩慢改變,而且這改變的根基深刻到永遠無法逆轉。這種新思維源自理性的憂慮,只要是受過教育的人都能明確感受到。這股憂慮並非奠基於毫無根據的理論,也不是源自目前大家積極追求的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中的矛盾。這個問題深刻到能讓每個人都察覺到我們對宇宙的想像有點奇怪。 意識到底是怎麼出現的?舊有思維

主張宇宙是由無生命的粒子互相碰撞所形成(直到最近這種觀念才有所改變),遵循著起源未知的預設規則。宇宙像一隻會自動上鍊的手錶,在一定程度量子隨機性的情況下,手錶的發條鬆開具有一部分的可預測性。生命經由某種未知的過程出現在地球上,然後遵循相同的物理原則,透過演化慢慢轉變型態。生命包含意識,但是我們對意識不但所知有限,還把它完全丟給生物學家去煩惱。 可是,這種想法大有問題。意識不只跟生物學有關,也跟物理學有關。現代物理學完全無法解釋大腦裡的分子群如何製造出意識。日落之美、墜入愛河的奇蹟、美食佳餚的滋味,都是現代科學無法解開的謎團。科學無法解釋意識是怎麼出現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思維無法說明意識,而我們對

這人類存在最基本的現象一無所知。有趣的是,目前的物理學思維甚至沒有把這種情況視為問題。

自由意志實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洛基最新一集!


話不多說,就讓我們進入最新的一集,
與前幾集不同,隨著輕快的流行音樂,我們來到了...一間酒吧。
我們看到穿著便服的TVA獵人C-20以及Sylvie(也就是洛基的女版變體)閒聊,
此時Sylvie突然問了一句:
「有幾個人在防衛時間守護者?」
我們這才發現事情不對勁,畫面一切換,看到真正的Sylvie利用魔法侵入C-20的腦袋,
最後終於問出找到時間守護者的方式:TVA總部的金色電梯。
這時再接到上一集的結尾,Sylvie的傳送門原來是直接回到TVA總部,
在爆揍了幾個時間衛士之後,洛基也跟著回到總部。

這時Sylvie還試圖迷惑洛基,想當然耳,徒勞無功。
於是,兩人暫時休戰,前往附近的小鎮尋找能夠重啟時間平板的電源。
不用懷疑,散步時間當然也是更多小倆口吵架的時機
“slow down” to "and don’t call me Variant”
其實這裡有個拍攝巧思,
洛基在此處稱Sylvie為「變體」,因為對於洛基來說,他自己是唯一正版,Sylvie則是山寨,
但是講完這句話之後,鏡頭馬上切到兩人的背面,
洛基穿著的TVA夾克上寫著...
變體。
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洛基,其實都帶著極大的不安全感,
強調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卻沒辦法不透過別人的濾鏡來看待自己。
在我們的洛基指著Sylvie說是變體的同時,
自己卻也是B-15獵人所稱的"cosmic mistake",一個脫軌離開了命運道路的宇宙錯誤
不過,他還沒有意會到的是,做為一個變體並不是件壞事
與其說洛基是個宇宙的錯誤,他更像是宇宙賦予的全新機會。
這裡我得先解釋一下Sylvie到底是什麼人,
但MCU中我們所見到的Sylvie,明顯就是洛基的變體,不是從什麼平行宇宙來的,
那麼,一定有人想問「那為什麼她會從男生變成女生?」
啊...這又可以回到我上一集提過的「跨性別寓言」了,

Sylvie在這裡就與洛基說她從小就成為了一個變體,受到TVA追捕。
所以她很有可能是還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在實驗變形術的時候,
發現自己比較喜歡這樣女性的自我認同
當然也就脫離自己在「神聖時間線」的設定,為了維持自己想要的樣貌,從此被TVA追殺。
她在這裡還說
"That’s not my name anymore… I’m Sylvie now”
也更進一步證實這點。
之前也談過幾次,洛基的性別設定是「流動」的,在小說中也說自己無論身為男女都非常自在。
而...容我大膽地說,這就是這個影集用非常輕柔的手法談論性別認同,
畢竟,Sylvie就是在尋求對於自己最真實的故事,
TVA也就代表著不容改變的傳統價值,
一再要求「神聖的時間線不容牴觸」,就像在說「你這樣會造成社會混亂」「我要怎麼教小孩」,
或者是像洛基這樣沒那麼明顯的質疑,覺得她只不過是個改過名子的洛基而已。
“oh so you changed your name, brilliant”
就如社會否定那些突破框架的人為自己創造的新故事。
看來這寓言非常成功,
因為我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那群美國白人肥宅Youtuber憤怒地用同樣的標題和縮圖,
作影片哭喊迪士尼愛政治正確的影片。
(真的是有一整群人都在做這件事,而且訂閱數還不少,千萬不要去找)

兩人走到了一棟小屋前,Sylvie直接把劍掏出來,一腳把門踹開,
卻直接被其中的老婦實質意義上的轟出去,
洛基笑了笑Sylvie的粗魯行為,換他上場,看到房裡的照片,
巧妙變形成為她的丈夫,卻遭到跟Sylvie同樣的下場。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明顯看出,Sylvie雖然是個洛基變體,但是兩人個性相差甚遠,
你甚至可以說她跟一開始的索爾比較相像,魯莽、強硬,沒有洛基的狡詐氣息與優雅詞藻。
就連她手持的大刀跟洛基的匕首也有這樣的對比。

而這應該也跟他們不同的成長背景有關,
像是Sylvie在這集另一個橋段有提到,她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領養的了,也沒有什麼母親的回憶,
所以,在她那條時間線之中,她可能反而是比較受寵愛的那個孩子,
被奧丁暗中視為王位繼承人的第一人選,才養成了這種個性。
而她還有提到魔法是自學的,
代表她從小是受到戰士訓練,這點也可以從她跟TVA的打鬥看出來。
由此可推斷,那個時間線也許也出現了一個行徑跟個性跟我們熟知的洛基比較相像的索爾變體
說實在話,我還蠻想看到那個版本的索爾的。

兩人在對話中才得知所有人都已經跑去搭方舟,試圖離開這個星球。
要搭上方舟,就得先上火車,但是就跟所有末日電影演的一樣,
只有最有錢的人才買得到車票。
兩人偽裝成警衛和囚犯蒙混上車。
當然,坐好了之後,又恢復這影集招牌的坐著聊天橋段,
洛基表示自己的魔法是母親,芙麗嘉女王所教的,
他在談到母親的時候,大概是這幾集以來第一次真正軟化,
談到母親,洛基不再能繼續維持自己滿不在乎的面具,
因為芙麗嘉是唯一真正理解他的人,
當然,對於我們的變體洛基來說,他的母親還沒死,
但是在命運的道路上,芙麗嘉的死已經是注定的結果了,
而且還是被洛基自己害死。
在漫威的《洛基》小說之中,芙麗嘉這樣說過:
「我知道這是什麼感覺,我知道那種渴求,我知道它並不會消散,只會愈發壯大」
對於洛基來說,他一生幾乎都是活在他人的陰影之下,
不斷地向外尋求陽光,卻只看到陰影逐漸蔓延。
奧丁想要一個充滿力量、剛強的兒子,
不注重洛基能言善道的天賦,更是阻止他進一步跟母親學習"女人的"魔法,
因此,洛基的天分,就逐漸轉成一種防禦機制以及詭計,
他不停地惡作劇與謀略,就是因為所有人都將他視為異類。
不過,只有母親芙麗嘉能夠看破這個詭計
因為只有她願意拋開這些外來的框架,看見真正的洛基
洛基對於幻術會有如此高度的掌握,其實也反映著其他人看待他,以及他看待自己的態度,
對他來說,他這個人一向都是透過別人的反射呈現在世上,
就像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理論,
「我不是我以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為的我,我是我以為你以為的我」
雖然說這本身並不是壞事,
鏡中自我其實不是一個負面現象,而是每個社會化的人都必經的過程。
但是洛基已經把這個過程如此內化,只能從別人的眼光斷定自己的價值。
在他的大半人生之中,洛基一直不是洛基,
而是索爾的弟弟、奧丁的兒子、勞菲的兒子、薩諾斯的手下,
在到了TVA之後,更看見命運直接指派給他最殘酷的身分:一個反派。
洛基一生注定不是自己故事的英雄。
我們的洛基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黑暗世界》洛基所承受的創傷,
但是,透過時間劇院播放的影片,他依然獲得同樣的啟示:
他不能繼續扮演別人為他定義的角色,
因為那位能看見真正洛基的母親,已經走了,
如果他繼續扮演著這位反派,那就真的再沒有人能夠,或是願意理解他了。
“she was the kind of person you’d want to believe in you”
不知不覺之中,兩人就聊到了愛情
當然,做為一個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故事,怎麼能夠不提到愛呢?
自然而然地提到彼此的戀情,
Sylvie談到了他與一個郵差的遠距離戀愛,
該不會是...史丹李?
不是啦,應該只是一個敷衍洛基的故事。
也反問了洛基是不是跟某個公主...或是王子有情愫,
洛基回答"a bit of both actually”。
你以為我提到跟那本洛基小說中與一名地球男人的戀愛史,都只是我又在那邊腦補嗎?
不要太驚訝,身為混沌之神,為什麼要遵守世俗的規則?
進入過場畫面,切回火車後,Sylvie已經趴在桌上睡著了,
此時洛基卻大方地在車廂中央與眾人唱歌,還換回自己原本的衣服。
雖然洛基號稱自己是享樂主義,但是我們從沒看過如此陽光的洛基,
看來這個變體已經愈來愈脫離本體了。
而且,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當然是要慶祝一下的啊!
(去看上一集解析這個象徵)
在唱完之後,洛基豪邁地摔杯子,說:
“Another!”
這當然是在致敬索爾在《雷神索爾》第一集說的”Another!”
回到劇情上,洛基行為引人側目,
最終被車上的警察yeet出車窗,Sylvie也急忙跳車,畢竟時間平板還在洛基身上,
狼狽地起身之後,才發現平板已經壞了。
不過這也有可能是洛基的騙術,
在《雷神索爾》之中有看過他掏出冰霜巨人的武器,
所以他的東西應該不是藏在跟現實世界實際有接觸的地方,平板照理來說也不會碎裂成那樣,
他有可能只是想要從Sylvie身上得到更多資訊,才這樣騙她。
but hey, that’s just a theory, A TV THEORY
光就預告來看,他們應該是真的被困在這裡啦,只是這個劇讓我變得有點太神經兮兮。

洛基這時靈機一動,想到透過方舟逃命,
但是Sylvie說方舟在神聖時間線上無論如何都會被摧毀。
當然,洛基身為洛基,反答了一句:
“Never had us on it”
於是,兩人就帶著這最後的希望,趕往方舟,試圖劫船。
在路途中,沒錯,又是兩人心靈交談的時間囉~
Sylvie解釋了她心靈控制的原理,
說遇到比較頑強的人的時候,需要動用對方以前的記憶來製造場景,
此時也不經意地提到她得用C-20為TVA工作之前的記憶。
什麼? 在加入TVA以前?
TVA的組織與全體成員不都是時間管理員所憑空變出來的嗎?
洛基當然馬上停下來追問,
這才知道,原來TVA的員工全都是時間罪犯,
被抹除記憶成為拉到總部,而不是被時間守護者憑空創造。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上一集C-20會驚恐地說 "It’s real”
還說"I want to go home”,
當然,她指的家並不是TVA,而是地球,她原本只是個平凡的女子。
基本上,TVA是一個由罪犯兼奴隸掌管、運作的監獄
(Thor Ragnarok Grandmaster slave joke)
同時,這也能解釋Mobius為什麼那麼喜歡水上摩托車了,
他很有可能是來自90年代的加州衝浪男子,喜歡抽大麻,不停地說wow
等一下...這不就是Owen Wilson本人嗎?
所以,我們在第二集看到莫比斯不記得自己留下的水痕,
還有懷疑法官跟其他的分析師交情甚好,
可能都是因為他在辦案的過程不小心想起真正的過去,而再次被抹除記憶。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一切的大陰謀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時間守護者」(如果時間守護者真的存在的話)要用鐵腕統治時間線?
為什麼要抓這麼多人來洗腦、奴化?
除了我上一部影片有提過的推論,
也就是時間守護者可能是因為人們先否決自己的自由意志,
兩手一攤接受命運宰割,才憑空而誕生的勢力以外,
這,當然很有可能跟漫威另一個薩諾斯等級的大反派,征服者康有關。

想想看,征服者康就是在各個時空亂竄,確保自己在唯一的時間線之中統治一切,
而在漫畫中協助他進行邪惡計畫的愛人是誰?
正是Renslayer,也就是這影集之中的法官,只有她號稱見過時間守護者,
而且又剛好坐在長得很像征服者康的雕像底下,
這是不是太明顯一點啦,我需要更困難的一點阿漫威!!
康很有可能就是透過她來維持整個TVA的秩序。
或者其實沒那麼複雜,Renslayer自己本身就是個大反派啦,
還記得在汪達幻視的時後所有人都不覺得阿嘉莎是真正的幕後黑手嗎?

女性存在處境的再探:以存在分析與夢的顯現為取徑

為了解決自由意志實驗的問題,作者陳斌 這樣論述:

本文是作者從自身困境出發,試圖理解自身的實踐行動,即作為一個女性的存在意味著什麼。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女性存在的探索,而是在過去幾十年裡有那麼多女性研究後,更多的重新審視。文章以現象學「存在分析」和「夢的顯現」為取徑再次探索女性的存在處境。論文按兩條軸線展開,一條是女性存在主義的探討;一條是「夢的顯現」的方法論在應用中逐漸形成的過程。兩條軸線的交織體現在以三位女性的夢境為分析對象,結合生命史而勾勒出的「存在分析」。 文章第一部分為緒論,包括引言及前三章。主要是論文主題、研究方法形成的過程以及初步的女性存在主義的文獻探討。第二部分為方法論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在這部分以瑞士精

神病學家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為起點論述了存在分析的源起以及架構。此外,論述了賓斯萬格1930年發表的《 Dream and Existence》這本書中關於夢的分析的截然不同於佛洛伊德的觀點,即關注夢顯現出來的內容。並以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對此的導論,論述了夢與存在的關係。本論文主體部分第六到八章,正是採用賓斯萬格關注夢的顯意的夢的詮釋方式,來做女性的存在分析。第三部分是主體部分,包括第六、七、八章。這三章是通過三位女性的夢境結合個人生命史,對三位女性的存在分析。第四部分是結論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第九章從身體層面論述女性的存在處境;第十章

總結先分述兩條線:女性的存在困境及「入夢」的方法論,再次論述女性存在出路的理論路線——表達與想像,以及現實路徑——三位女性的出路。最後是作者的反思。 「入夢」之為下沉,夢境成為鏡映現實的鏡子,「存在分析」則試圖勾勒出一個結構,一個可理解的局,將夢境的理解變為「語言的現實」,「語言的現實」之為上揚。女性困境的出路蘊含在方法論的探索中,言說、文學和藝術的表達與想像是女性困境的出路。

當代重洗派與侯活士之教會觀—不同處境下理論建構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為了解決自由意志實驗的問題,作者黃惠鈴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對象為重洗派的教會觀,特別是當代受門諾會神學家尤達影響甚深的侯活士之教會觀論述為主,2001年侯活士被稱為「美國最好的」神學家,他透過品格的概念整合德性倫理及敘事神學的進路,強調教會社群性的重要來建構出當代重洗派的教會觀論述。本研究範圍在時間向度上,始自十六世紀重洗派的興起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透過在不同時代及處境下重洗派教會觀理論之比較,試圖找出重洗派教會觀理論建構與處境的關係。研究發現重洗派的教會觀一直以來均強調以跟隨基督言行為信仰核心,因此若要真實地實踐信仰就勢必與世界不同,故重洗派的教會觀論述就會受到世界及主流教會與世界互動的影響,當所處的環境中某些因素太強,以致於使教會離

開神本的立場,重洗派的教會觀就會強調相對的因素來平衡,重洗派在普世教會中彷彿像是「反對黨」一般地緊盯住主流教會,並戒慎恐懼地對抗世界,以避免世界的價值觀滲入教會,或讓教會流失在世界之中。在當代重洗派教會觀理論建構所在的美國為基督教化已久的國家,其社會及政經發展上實行民主自由政治,雖然給予了信仰發展空間,然而侯活士看出在民主自由的背後仍是一種變相的君士坦丁主義,並且隨著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不斷地強調信仰的個人化和私有化,使得教會的群體性受到很大的折損,因此侯活士透過群體的品格形塑路徑重新定義教會的功能和在世界中的定位:教會是一個與世界政體相對的政體,具有自身的倫理、故事和傳統,只是教會與世界不同,

教會彷彿是僑居在世界一隅的異類,面對當代北美這樣的處境,侯活士呼籲教會不要涉入世界事務太深,而是先讓教會成為教會。理解重洗派教會觀理論建構與處境的關係之後,在不同處境下引用重洗派的教會觀,特別是侯活士的理論時,都必須考慮當下的處境因素才能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才是真正地融會貫通從十六世紀以來至當代重洗派的教會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