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低收入戶資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古允文所指導 黃上豪的 臺灣的世代貧窮現象:貧窮陷阱或福利陷阱? (2021),提出花蓮縣低收入戶資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世代貧窮、貧窮陷阱、劣勢累積、福利陷阱、社會救助。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研究所 陳瑛治所指導 黃珉宥的 照顧者津貼之請領者福利資源使用經驗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照顧者津貼、請領者、福利資源使用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縣低收入戶資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縣低收入戶資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的世代貧窮現象:貧窮陷阱或福利陷阱?

為了解決花蓮縣低收入戶資格的問題,作者黃上豪 這樣論述:

  迄今為止,我國政府對於長期待在社會救助體系或是世代貧窮之家戶,仍缺乏積極性的作為,甚至連最基本的追蹤調查都闕如;然而,世代貧窮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損失,還可能造成整個國家嚴重的經濟負擔,因此阻斷貧窮世襲乃是社會救助工作之首要任務。惟我國目前對於世代貧窮家戶的瞭解仍十分不足,因而引發研究者欲深入瞭解世代貧窮家戶,以及社會救助制度在協助這些家戶時所面臨之阻礙。  研究者在檢閱國外世代貧窮相關文獻後,發現貧窮世代傳遞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貧窮陷阱」,第二種則是「福利陷阱」。據此,本論文進而衍生出三項研究目的:(1)瞭解世代貧窮家戶的特徵與風險因子;(2)探討福利陷阱與貧窮陷阱是否存在,及其如何

影響世代貧窮家戶自立脫貧;(3)蒐集社會救助專業人員對於社會救助制度的反饋,作為政府未來修訂相關政策之參考。本研究採取實用主義典範,以質量併用的混合研究方法回應研究目的。其中量化方法係以「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與「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質性方法則透過立意取樣選取8名社會救助專業人員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1)成長於世代貧窮家庭者常見的特徵包含:女性、單親家庭、父母親教育程度以及早年家庭收入偏低;(2)早年的營養不良以及青少年時期學業表現不佳為影響貧窮家庭子女落入世代貧窮的重要風險因子;(3)貧窮陷阱確實存在,其中早年的營養攝取、家庭支持以及青少年時期學業表現可謂是構

成貧窮陷阱的三大要素;(4)我國社會救助體制的確存在福利陷阱,並且主要有三大弊病:過渡性福利措施名不符實、缺乏鼓勵受助者投入勞動市場之經濟誘因、過多福利資源以低(中低)收入戶資格作為發放標準之一;(5)社會救助專業人員所面臨之阻礙與困境主要有六:審查業務繁重、貧窮第二代累積人力資本受阻、福利邊緣戶未受到保障、貧窮家庭之就業障礙未有效排除、現行脫貧計畫缺乏懲罰機制以及福利資格認定缺乏彈性等等。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主要涉及五個面向:(1)勞、社政整合與積極勞動市場政策;(2)工作與家庭平衡政策;(3)社會福利申請流程改造以及電子化;(4)社會福利總歸戶以及所得設算制度

改革;(5)貧窮家庭之親職教育。除此之外,研究者亦建議我國政府應針對參與「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之家庭發展貧窮動態資料庫,以供後續研究者得以更加深入地探討世代貧窮議題。

照顧者津貼之請領者福利資源使用經驗探討

為了解決花蓮縣低收入戶資格的問題,作者黃珉宥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家庭照顧者津貼是政府提供給辭職在家照顧的家人一項福利措施,然而政府卻在申請資格層層把關,使其需要申請津貼補助的人數多,但實質受惠的照顧者人數卻相對少,且申請津貼後便不得使用其他社會福利資源,因此津貼請領者對於福利資源使用經驗是值得探討。本研究欲了解津貼請領者的照顧經驗、津貼請領者使用津貼的經驗、比較中低收入老人照顧津貼與身心障礙照顧者津貼請領者使用津貼之經驗差異及使用其他資源的考量因素,研究結果可作為政府未來推動津貼政策之參考。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以非隨機抽樣中立意取樣法,共挑出9位受訪者,其中5位受訪者為請領中低收老人特別照顧津貼之照顧者,另外4位受訪者為請領身

心障礙家庭照顧者津貼之照顧者,依不同照顧津貼、不同請領年數,探討照顧者對於照顧津貼及其他福利資源的使用經驗。研究結果:1.照顧者壓力包含經濟負荷、身體負荷、缺乏家人支持、社交隔離、生活品質下降、照顧角色衝突。2.照顧者津貼資訊多數由照顧者自行主動詢問及朋友告知,少數由網路及政府告知。3.照顧者津貼如同及時雨,金額雖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且限制照顧者使用實務服務,卻其能緩解照顧者的經濟壓力。4.照顧者若是身體無法負荷將使用長照2.0服務,但由於照顧者認為照顧工作是自己的責任,不放心將家人交由外人照顧,對資源的不信任,因此照顧者仍選擇在家自行照顧。研究結論與建議: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有關津貼福利制度

之建議利於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