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enryDavidThoreau寫的 【梭羅經典套書】(二冊):《種子的信仰【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 和七等生的 七等生全集(共13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山城苗栗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校史【概略】國立聯合大學創立於 1972 年,為當時經濟部長李國鼎邀集國營事業、民營企業及政府單位合資、協助于苗栗市成立之專科學校;董事會成員由合資之國營事業、民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果力文化 和印刻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陳玉鈴所指導 黃靖旻的 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知覺價值、知覺風險對使用後的再購買意願與信任度的影響 (2021),提出苗栗聯合大學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商平台APP、服務品質、知覺價值、知覺風險、再購買意願、信任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張琳所指導 黃湘筠的 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2021),提出因為有 梵谷、文化工業、阿多諾、藝術家形象、傳記、展覽、西洋藝術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聯合大學 - 台灣棒球維基館則補充:國立聯合大學(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簡稱「聯大」,是一所位於苗栗縣的國立大學,原為經濟部指派地方仕紳籌設「聯合工業專科學校」,為私立登記,後來先是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栗聯合大學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梭羅經典套書】(二冊):《種子的信仰【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

為了解決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問題,作者HenryDavidThoreau 這樣論述:

  《種子的信仰:梭羅獻給自然的生命詩歌【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   每顆種子都在嚮往天堂,那是一枚種子的信仰   ***   《湖濱散記》作者亨利・梭羅,留下謎一般的字跡、近萬頁博物觀察筆記。   沉睡一百二十五年之手稿,由梭羅研究權威布萊德利・迪恩傾一生心力辨讀,編成《種子的信仰》   ——如果梭羅仍然在世,本書將是他夢想能夠完成的作品!   梭羅出版《湖濱散記》八年後,於四十五歲壯年辭世。他累積了近萬頁、約兩百萬字未發表之自然筆記,沉睡一百二十五年後終如種子衝破休眠,與世人見面。   《種子的信仰》一書,由「梭羅社會學報」(Thoreau Society Bulletin

)主編布萊德利・迪恩(Bradly P. Dean)傾其一生投入辨讀,編選梭羅留下的龐大且字跡難辨之未發表手稿,呈現這位詩人、哲學家最後十年每日於林中散步所寫下的觀察和體悟。   迪恩嚴謹的編選與考據,使此書得到極高評價,咸認是展現梭羅兼治文學與科學最高成就之版本。書中精選梭羅生命中最精華之自然觀察筆記〈種子的傳播〉,與〈野果〉、〈野草與禾草〉、〈森林與樹〉三篇晚年最具代表性之優美散文,展現梭羅深刻的自然哲思與生態洞察力。   ◎小小種子造就一片森林   在可居可遊可寫的大自然中,梭羅不僅是嚴格的記錄員,也是自由的漫步者。他對熱愛的森林田野進行了純科學的觀察測量,記錄了百餘種植物種子如何

通過風、水、昆蟲、動物等媒介進行傳播並生根成長的過程,詮釋了渺小的種子「造就一片森林」的祕密。   他撿起跌落在地的果實,測量地上剛剛萌發的樹苗根系到底延伸到多長,他觀察松鼠和鳥兒的動靜,驗證B鳥確實將C果傳播到A地⋯⋯於是,我們見證了種子與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剛葉松長有薄翅的種子啟程飛行、黑柳裹著絨毛的種子遠颺而去、「勾勾纏」鬼針草種子暗箭齊發遠播四方、馬利筋密佈銀色絲線的生命寶盒、植物艦隊搭上洋流飄洋過海、 松鼠是身懷絕技的種子搬運工兼送貨員、鳥兒們享用的夏季野果菜單;他一步一步測量不同樹種的樹林如何攻城掠地,橡樹苗、栗樹苗進佔松樹林裡成長,而奶牛和樹苗有著註定的恩怨⋯⋯⋯⋯

  「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梭羅寫道,「只要有一株馬利筋懷著信念結出成熟種子,誰還會相信先知但以理或是牧師米勒所言世界末日將於今夏來臨的預言?」   在大自然中,不是每一顆種子都能發芽,但正如他那充滿哲思的比喻,每顆種子都在嚮往天堂,即使還要很久,種子在體內攜帶著生長的潛能而繼續等待,那是「一枚種子的信仰」。   ◎自然是一本待讀的書   梭羅將自己銘刻在荒野中,揉合精確的科學觀察與詩意的語言;在這本有如地方博物誌、以細緻和嚴謹織就的大自然經緯裡,處處閃動著他作為一位偉大思想家和詩人而播撒的種子。   他寫道:「大自然的行事不會快過所需。如

果她得生產一床水芹或紅蘿蔔,動作便顯得敏捷迅速,但如果是一座松樹林或橡樹林,我們看來像是緩慢或全然停滯,而她是如此從容而有把握。她知道種子除了繁衍後代還有許多其他用途。如果今年的每顆橡實全都毀壞了,或者松樹都不結籽,請別擔心,她的來年方長。」   梭羅讓我們看見——種子是美的創造,是生命的重生;而這片大地本身即是糧倉,也是溫床。   在梭羅筆下,研究自然和認識自己,最終變成同一件事,藉由閱讀他的文字,豐富了我們自己的生命;本書也啟發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學習田野的語言、探究自然的奧祕。     一個人若想活得豐饒而堅強,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   我在這

裡度過了四十個年頭,學會了森林與田野的語言。   ——梭羅 本書特色   1.梭羅評價最高之珍貴手稿選集,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   2.本書由梭羅研究權威、「梭羅社會學報」布萊德利・迪恩(Bradley P. Dean)傾其一生辨讀、編注梭羅龐大難辨之未發表手稿,於梭羅身後一百二十五年首度面世。   3.收錄梭羅最系統、最完備之自然觀察,咸認是梭羅兼治文學與科學最高成就之版本。   4.全新譯本,特別收錄【動植物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5.逾50張精美自然插畫、200種動植物之博物學觀察。   6.封面銅口細線燙金,生動展現種子與大自然生命力。 名人推薦   ——李偉文・牙

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朱慧芳・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講師   ——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國際好評   ——《湖濱散記》中的哲學家亨利・梭羅中,於此書變身為全神貫注的科學觀察者……這是普通讀者的真正樂事;跟隨他漫步在他熱愛的森林,發現土地有如穀倉和學校,又一次有機會聽到他精確而美好的敘述。——《出版家周刊》   ——《種子的信仰》……是梭羅天才的傑作

。每一頁都閃耀奪目的洞見和智慧,以及他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天分。——《華盛頓郵報書評》   ——……梭羅詩意而寫實地寫下對土地無限豐富性的贊美,他將土地比作穀倉和學校,不但有永恒的真意,也比以往更受人們歡迎。——《時代周刊》   ——世上有不少重要的自然作家、哲學家、自然史學者、日誌作家、政論家,但從沒有一個人像梭羅這樣,能在他個人創作中完美地融合以上這些身分。——《紐約時報》   ——《種子的信仰》的問世,要感謝熱愛梭羅的編輯布萊德利・迪恩(Bradley P. Dean),他的誠實、精確、謙虛和少見的學術性眼光,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梭羅。更重要的,如果梭羅仍然在世,這將是他夢想

能夠完成的作品。——《波士頓環球報》   ——梭羅是如此出色的遣詞造句和使用比喻的專家,即使在這樣一部科學的作品中,他都不倦地顯示文字的魅力,令人得到莫大的閱讀樂趣。——《今日美國》   ——《種子的信仰》是一個個體生命研究自然與自然法則的登峰造極的鉅著。在未來歲月裡,這本書必然被那些鐘愛自然史的人士奉為圭臬。——《新聞周刊》   ——遠方,來了一位詩人。他傳遞了神祗的聲音,這聲音裡包裹著絢麗多姿的植物之美。——德國哲學家、詩人荷爾德林   ——這裡有極致之美,每一天都是美的創造,都是自我的重生。——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   ——《種子的信仰》無疑給讀者以心靈的治療:有機會再次聽

到梭羅精確、美妙的聲音。跟隨他漫遊其心愛的樹林,並和他一同相信「土地是糧倉,也是學校」這一不言而喻的真理。——《出版家周刊》   ——本書無疑會讓梭羅的仰慕者們更有理由認為,這個充滿張力而且完全令人著迷的文本,足以讓學者們重新評估他們已評價過的所有重要作家。——美國《圖書館雜誌》     ——本書[梭羅生前未發表筆記]之出版可稱為一件極其重要的文學盛事,絕對值得所有喜愛自然的讀者關注。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關於簡樸、獨立、自由與靈性,梭羅獻給我們這個世代的心靈筆記》   二十八歲的梭羅   於森林湖畔展開一場「生活的實驗」——   

他拓荒、造屋、種地、寫作   身體力行,追求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足的生活     二十八歲時的你   是否也聽見了遙遠的鼓聲   渴望過上一種   自由、從容、獨立與愛智的生活   ※十八篇關於梭羅與簡樸、獨立、自然與靈性的對話,與你一起探索內心最高的緯度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三月底來到華爾登湖,親手伐木搭建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七月四日,他展開了那段在後世成為傳奇的獨居生活。     「我走入森林,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梭羅    

 梭羅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體會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把物質生活降低到基本要素,除了「食物、遮蔽、衣褲與薪材」外,餘皆長物,依耕作一畝豆田的收成與短工維生。   這也是關於自由、獨立與靈性的探索——他實際精算過,每年工作六週,就能換得一年簡約生活之所需,不為物役而換來的閒暇和獨立,得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漫步。   他身體力行,深刻展示了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他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很少的,他更以自己的實踐,籲請年輕人不要淪為土地與房產的奴隸、不要追求財富的神力與拜物教,才能保有自己精神與意志的自由。     「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

界的寶藏。」——梭羅     梭羅生活在自然中,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多達千餘種,對四季的交迭與變化、野生鄰居們的覓食和爭鬧,無不以博物學家的精確結合詩人的靈巧,對自然加以描摹和引申。   從夏、秋、冬回到春,他帶我們展讀萬物的更生與新生,描繪出一種建基於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今日讀來特別具有意義。他提醒「我們都需要荒野的滋養」,人類對自然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也在於回歸自身的靈性。     「因為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鼓聲。就讓他跟著耳朵裡聽到的音樂前進吧,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節奏,又或者是多麼的遙遠。」——梭羅     林中生活,正是梭羅聽見「不

一樣的鼓聲」而出發去探索的實驗,他以此鼓勵每個讀者都應清醒且詩意的活著、追隨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自己決定生活的方向,而能成為「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人」。   在展現生生不息自然萬物的同時,《湖濱散記》激發人們對於生活方向、生活意義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它感動了好幾代的讀者,每一代讀者也都帶著全新的興趣,從這部經典得到心靈的啟發,與生活的勇氣。   在當今這個喧囂世代,我們比以前更加需要《湖濱散記》裡的智慧。     「我從實驗中至少學會:如果一個人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自信地邁開大步前進,   努力過著他想要的生活,那麼他就會在尋常的時光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梭羅     ★本書特別引薦

・延伸聆賞【特於書腰折口介紹此一計畫】   ◎THE WALDEN SOUNDSCAPE 華爾登湖・自然聲景地圖   2018 杜威數位科技論文獎得主 Christina Katopodis親自採集、收錄華爾登湖及周邊生態與自然之聲——湖水漲落拍岸、蟲鳴鳥叫、葉梢微風、森林小徑、四季漫步...,輔以梭羅手繪環湖地圖標示聲音對應位置,織就出一幅3D立體的大自然聲景饗宴,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湖濱散記》箴言精選   梭羅是思想者,也是實踐者。   在政治上,他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得.金;   在文學上,他影響了普魯斯特、葉慈、海明威;   在環境生態上,他為約翰巴.勒斯、約翰.

繆爾引路;   後人以他為名,成立了華爾登湖項目、森林保護組織⋯⋯     《湖濱散記》被譽為文學、哲學、博物學的永恆經典,暢銷百年持續不墜,   今天,邀請你再次遇見梭羅的思想光芒:     #華爾登湖   「湖泊是大地上景緻最美、表情也最豐富的容貌,堪稱是大地的眼眸,凝望著湖水的人,自然就可以測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這湖水像林間隱士一樣,長年過著簡樸矜持的生活,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妙的純淨。」     #活著   「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或者神聖的生活的人,一億人中才有一個,唯有清醒才是真正的活著。」     #愛智   「要成為哲學家,不只要有細膩的思想,甚至也不只是開宗立派,更要熱愛智慧,從

而按照智慧的教誨,過著一種簡樸、獨立、大度而信任的生活。」     #心靈   「一個人能在高處保持寬宏大度,就不會在低處有所損失。過多的財富只會買來多餘的東西;心靈之所需,不必花錢去買。」      #自我   「人若能捕獲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更高貴的狩獵。」

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知覺價值、知覺風險對使用後的再購買意願與信任度的影響

為了解決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問題,作者黃靖旻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人們的手上至少會有一台行動裝置,行動APP的便利性、即時性及行動性,促使其蓬勃發展,加上疫情的影響,帶起宅經濟的發展,電商平台相準了政府防疫政策,使電商平台的商品及服務多元化,根據Sensor Tower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達到11億次,相關數據也顯示消費者對電商平台APP不僅使用頻率增加,對其的黏著度也提高。 本研究主要探討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知覺價值與知覺風險對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的影響,探究這五個調節變相之間的關係,本研究透過發放問卷的方式,並以SPSS軟體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顯示,(1)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對再買購

意願達到顯著水準;(2)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費者對電商平台APP之知覺價值與知覺風險達到顯著水準;(3)不同薪資所得的消費者對電商平台APP之知覺風險達到顯著水準;(4)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及知覺價值對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呈正向的顯著影響;(5)而電商平台APP之知覺風險對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呈負向的顯著影響,意即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及知覺價值越正向,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也會提升;而電商平台APP之知覺風險越低,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反而會提高。

七等生全集(共13冊)

為了解決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問題,作者七等生 這樣論述:

  致敬 七等生   超越時代的前行者   他的創作歷程示現了幻譎奇偉的生命之歌     我的每一個作品都僅是整個的我的一部份,它們單獨存在總是被認為有些缺陷和遺落。寫作是塑造完整的我的工作過程,一切都將指向未來。--七等生     該怎麼具體描繪七等生的與眾不同?或許可以從其投身創作的時空窺知一二。在他首度發表作品的一九六二年,正是總體社會一意呼應來自威權的集體意識,甚且連文藝創作都被指導必須帶有「戰鬥意味」的滯悶年代。而七等生初登文壇即以刻意違拗的語法,和一個個讓人眩惑、迷離的故事,展現出強烈的個人色彩與自我內在精神。成為當時一片同調的呼聲中,唯一與眾聲迥異的孤鳴

者。     也或許因為這樣,讓七等生的作品一直背負著兩極化的評價;好之者稱其拆穿了當時社會表象的虛偽和黑暗面,凸顯出人們在現代文明中的生存困境。惡之者則謂其作品充斥著虛無頹廢的個人主義,乃至於「墮落」、「悖德」云云。然而無論是他故事裡那些孤獨、離群的邊緣人物,甚或小說語言上對傳統中文書寫的乖違與變造,其實都是意欲脫出既有的社會規範和框架,並且有意識地主動選擇對世界疏離。在那個時代發出這樣的鳴聲,毋寧是一種挑釁,也無怪乎有的人視之為某種異端。另一方面,七等生和他的小說所具備的特殊音色,也不斷在更多後來的讀者之間傳遞、蔓延;那些當時不被接受和瞭解的,後來都成為他超越時代的證明。  

  全集收錄七等生創作生涯所有文字作品,從一九六二年小說處女作〈失業、撲克、炸魷魚〉,至二○一○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所發表的得獎感言〈何者藉她發聲呼叫我〉。依據創作文類與時序分為十三冊:第一至九冊為小說卷,第十至十二冊為散文卷,第十三冊為詩集。全集編排及目次順序均由七等生親自確認,並依據各時期的創作風格,哼唱不同的音樂旋律,此套全集即七等生精神世界的磅礡樂章,是他寄語未來的生命之歌。   『裝幀說明』     全套13冊,附贈限量紀念版「七等生自畫像典藏書盒」     書盒正面畫作為七等生繪於1991年的〈自畫像〉,削廋的臉龐,深邃憂鬱的目光,靜靜凝視著外境與內在,卻也直透觀者

心靈,一如他的文學,幻詭奇美,是台灣文學史不可忽視的獨特樂章。     本套書重達七公斤,不要懷疑靈魂的重量,這是創作者一生的精華。書盒天地特以絲光細布裱幀,以布質的質地凸顯撫觸的質感,它很重,但能使你的精神輕盈。     各冊封面均為七等生精選的粉彩和油畫作品,文圖交相輝映,13幅珍貴畫作一次鋪展,絕無僅有的書畫收藏。     第一冊  初見曙光   一九六二至六五年七等生最早期創作的二十一篇小說,包括首篇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的〈失業、撲克、炸魷魚〉,和〈橋〉、〈圍獵〉、〈白馬〉等半年內陸續刊登於聯副的十則短篇。以及〈隱遁的小角色〉、〈讚賞〉、〈來到小鎮的亞茲別〉、〈

初見曙光〉等一九六四至六五年發表於《現代文學》的作品。     第二冊  我愛黑眼珠   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年發表的十三篇小說,包括討論度最高的作品〈我愛黑眼珠〉,以及發表於《文學季刊》一、二期的中篇〈放生鼠〉、〈精神病患〉等。     第三冊  僵局   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一年發表的〈結婚〉、〈真實〉、〈跳遠選手退休了〉、〈僵局〉、〈巨蟹集〉、〈絲瓜布〉等三十三篇小說,其中〈結婚〉曾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劇。     第四冊  削廋的靈魂   一九七二至一九七四年發表的十一篇小說,包括〈離城記〉、〈無葉之樹集〉兩部中篇和第一部長篇小說〈削廋的靈魂〉,以及〈期待白馬而

顯現唐倩〉、〈自喪者〉、〈蘇君夢鳳〉等八則短篇。     第五冊  沙河悲歌   一九七五至一九七六年創作的七篇小說,包括〈沙河悲歌〉、〈隱遁者〉兩部中篇,及〈余索式怪誕〉、〈貓〉、〈德次郎〉、〈大榕樹〉等四則短篇。     第六冊  城之迷   一九七七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城之迷〉,以及〈諾言〉、〈美麗的山巒〉、〈逝去的街景〉、〈代罪羔羊〉等四則短篇。     第七冊  散步去黑橋   一九七七年發表的〈山像隻怪獸〉、〈夜湖〉等四部短曲,以及一九七八年發表的〈散步去黑橋〉、〈小林阿達〉、〈回鄉印象〉等短篇小說。     第八冊  銀波翅膀   一九七八年

至一九八四年發表的十七則短篇,包括〈銀波翅膀〉、〈途經妙法寺〉、〈等待巫永森之後〉、〈老婦人〉等八○年代中期的作品。     第九冊  譚郎的書信   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譚郎的書信〉,以及一九八七至九七年,十年間創作的六則短篇:〈目孔赤〉、〈我愛黑眼珠續記〉、〈思慕微微〉、〈灰夏〉、〈草地放屎郎〉、〈一紙相思〉等。     第十冊  黑眼珠與我   散文及文學評論集,分為三輯,輯一以「黑眼珠」為傾訴對象,抒發日常種種哲思;輯二抒發其對文學、藝術的看法和時事觀察;輯三「耶穌的藝術」為七等生創作生涯最驚異的文學體驗,以小說家之眼重述耶穌救世之路,融小說、散文、評論與詩為

一體。     第十一冊  重回沙河   一九八一年生活札記,以文學性的攝影素描,表達對自然鄉土及現實與夢的真摯情感。     第十二冊  寫給永恆的戀人手記   收錄書信、散文、小說、隨筆、電影筆記以及評論,包括〈兩種文體--阿平之死〉及〈愛樂斯的傳說〉,以書信的方式仿現兩位作家友人的思維,作為永恆的追想。     第十三冊  情與思   七等生一生創作的五十六篇詩作,包含其早年自費出版的《五年集》全部詩作,以及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一年陸續發表的作品。

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為了解決苗栗聯合大學評價的問題,作者黃湘筠 這樣論述:

西洋藝術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聞名世界,在台灣社會中也備受推崇,他的形象(例如:忠於藝術創作、生前不被理解、貧窮不改其志…)到底是如何建立的?為何一名西方的藝術家在一個異國的環境中,會受到歡迎?甚至被譽為「典範」?筆者以(繁體)中文世界影響力深遠的兩本著作:余光中譯作《梵谷傳》(1957年首版,但以2009年的改版最受歡迎)、和蔣勳著作《破解梵谷》(2007年首版),作為分析對象;輔以2009年「燃燒的靈魂:梵谷」大展,整理出這兩本著作所塑造的藝術家形象,以及之後的大展如何以這樣的形象當作基礎,推廣文化性的消費。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進行,對於文本

進行縝密的閱讀、整理、詮釋、分析。分析工具則為阿多諾(Theodor L. W. Adorno, 1903-1969)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本研究發現,具深厚文學與美學背景的余光中與蔣勳,著作中強調梵谷的道德成就,宣傳藝術家的德行,讓梵谷這個主題在國內成為足以陶冶性情的「精英文化」;但是之後的大展,則將此精英文化推向「大眾文化」。此外,梵谷在台灣被出版社和報章雜誌形象化的過程,亦達到阿多諾所謂的「文化控制」,甚至造成「文化主體性轉移」的現象。有鑑於此,本研究主張,對於媒體傳播有關「藝術」及其相關的主題,讀者大眾應更審慎看待,避免窄化理解與思考,形成阿多諾所謂的「假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