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鎮長 當選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陳文學所指導 呂易展的 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 以第19屆與第20屆集集鎮民代表為例 (2019),提出草屯鎮長 當選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鄉鎮市民代表、問政行為、政見、選民服務、提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屯鎮長 當選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 以第19屆與第20屆集集鎮民代表為例

為了解決草屯鎮長 當選人的問題,作者呂易展 這樣論述:

目前我國22縣(市)中,近七成人口設籍居住在直轄市,僅剩13縣設有鄉鎮市,數量共有198個。在治理人口數不到全台三成卻擁有2,091席鄉鎮市民代表,相較立法委員,是一群長期受到漠視且一般民眾對其評價不高的族群,不僅過往受到黑金與派系政治影響,其存廢議題亦是地方自治一直以來關注的話題。然而,身為民意代表,鄉鎮市民代表在問政行為的本質及運作上又是如何進行,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本研究主要探討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研究範圍及對象上選擇南投縣集集鎮民代表會近二屆的鎮民代表。並從「代表本身自我角色認知」、「代表本身背景和競選政見間關聯性」以及「如何透過議事提案、質詢與選民服務而落實政見」三組研究問題

開展,透過次級資料蒐集、編碼與深入訪談,歸納出鄉鎮市民代表問政行為之內涵。研究發現,在代表的自我角色認知與期許上,主要以「為民服務」及「公益優先」為核心宗旨。在政見研擬上,自行或家人發想居多,而進一步分析政見內容,口號式及個人訴求式政見佔了六成,在具體政策推動上僅有四成,也呼應多數受訪者承認政見雖然重要,但在基層選舉中,日常平時「接地氣式」的選民服務顯得更加重要。此外,在政見的兌現上,主要有正式途徑與非正式途徑,正式途徑又有提案及質詢二種,而非正式途徑則是透過鎮民代表自身人脈尋求不同層級間民意代表的合縱結盟。經過進一步分析提案內容與政見相關性,僅約有二成比例的政見透過提案予以兌現。另一方面,擔

任超過二屆以上的資深鎮民代表,則多是採取非正式途徑,即藉由自身人脈向選區議員、立法委員等爭取資源及經費來落實政見與選民服務工作。最後,本研究可看出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與立法委員之間仍存在差異性,未來可選定特定區域及特定時間下,比較不同層級民意代表之間在同一時空脈絡下問政行為的差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