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揚之水寫的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 和曾慶榴的 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德鳳梨書法- 2023也說明:... series 前往訂購綠豆椪系列106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105號15樓; 統一編號:16606102; 本網站產品已投保富邦產物產品責任保險$250,000,000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 黃智彥、吳如娟所指導 林淑芬的 城市治理與城市品牌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1),提出華瀚保經統一編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城市治理、城市品牌、修正式德菲法、層級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謝居憲所指導 李文成的 論天命金線緊繫一貫道得真道修真道 (2021),提出因為有 上帝、天命金線、道、一貫道、真傳、得真道、三寶心法、修真道的重點而找出了 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華瀚保險經紀人有限公司 - 台灣公司情報網則補充:華瀚保險經紀人 有限公司,統一編號:16101980,公司所在地:高雄市鼓山區明誠四路10號8樓,代表人姓名:符禹忠,司法案件(30),工作機會(1),專利(1),OpenData(22)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華瀚保經統一編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

為了解決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問題,作者揚之水 這樣論述:

  這裏彰顯的不是偶像,而是覺悟者的覺悟,他的說法以及他說的法。   它不僅不表現佛陀,連僧侶也不表現,因此畫面中的人物以世俗形象為主。供養人之外,最多的是王者、貴族、武士、侍從,還有天神,藥叉,魔鬼,外道。可以說,它是用世俗生活和傳統神話的表現方式來講述佛國故事。   作者簡介 揚之水   浙江諸暨人,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等。   引言   第一章 佛傳故事 第一節 白象入胎-誕生 第二節 四門出遊-逾城出家-降魔成道 第三節 正覺(成道)-初轉法輪 第四節 降伏毒龍-尼連禪河奇跡-頻婆娑羅王迎候佛陀 第五節

竹林精舍-回到迦毗羅衛城.舍衛城的奇跡-祇園佈施 第六節 帝釋窟說法(帝釋天朝訪)-忉利天說法歸來(降三道寶階)-獼猴獻蜜 第七節 大般涅槃-八分舍利   第二章 本生故事 第一節 六牙象王本生-睒子本生-大猴王本生-獨角仙人本生 第二節 須大拏太子本生   第三章 其他 第一節 阿育王的事跡.群象供養佛塔-禮敬七佛(過去七佛及其道樹)-欲界六天 第二節 藥叉-藥叉女 第三節 蓮花-如意蔓-供養物及其他   大塔主要浮雕位置略圖 索引 三聯版後記 新版後記   引言   一、   桑奇(或作桑吉或山奇,Sanchi)佛塔是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重要遺存,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佛

塔遺跡,始建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   塔共三座,大小不完全相同,建造時代也有先後之別,而以大塔最為有名。其地在今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附近,距古代馬爾瓦東部名城毗迪薩(Vidisa,今比爾薩)西南約八公里。   大塔直徑三十六米多,高不到十七米;半球形屋頂高近十三米,直徑三十二米餘。半球形屋頂下的平台四米多高,寬近兩米。不過大塔中心半球形覆鉢初建時的體積僅及現有大小的一半。公元前二世紀中葉即巽伽王朝時代,當地富商資助的一個僧團擴建大塔,於覆鉢之外包砌磚石,並塗飾銀白色與金黃色的灰泥,復於頂端增設平頭和三層傘蓋,底部構築砂石基壇、雙重扶梯、右繞甬道及上下兩道欄桿,便是現在看到的

大塔規模。公元前一世紀晚期至公元一世紀初葉的早期安達羅王朝(也稱薩塔瓦哈納王朝)時代,大塔下層欄桿四個方向的出入口又陸續興造了四座的砂石塔門。塔門之南門的第一橫樑背面有一則銘文,曰“以室利.沙達伽尼王的工匠為首、瓦希休提之子阿難陀(Ananda)捐獻”。一般認為此銘之室利.沙達伽尼王是指薩塔瓦哈納王朝第三代的沙達伽尼一世,只是關於這位君主在位的絕對年代尚有爭議,今大致把它定在公元前一世紀末葉。四座塔門的製作,以時間為序,則依次為南門、北門、東門、西門。不過最早的南門和最晚的西門間隔時間並不很遠,因為南門第二橫樑和西門南柱刻有同一位功德主的名字,即巴拉米陀羅(Balamitra);此外,東門南柱

和西門北柱,捐貲者也為同一人。     大塔南門,採自《桑奇遺跡》   大塔北門,採自《桑奇遺跡》   大塔周圍環繞着三米多高的石欄楯亦即石欄桿,欄桿的立柱與橫欄用仿木結構的榫卯方式組合而成,設有南北東西四個方向的出入口。不過出入口在外面卻是看不到的,因為每一出入口的欄桿內均設有兩個九十度的轉彎,也因此構成四個矩形門廊。   四個石雕大門亦即陀蘭那各有三個橫樑,橫樑兩邊各有一對方柱為支撐。下方支撐整個橫樑的兩根石柱寬不到一米、高四米,兩個方柱的頂端各有一米多高的一個柱頭。不計頂部的裝飾,每座塔門高約十米。橫樑、方柱、支撐橫樑的立柱,均佈滿雕刻,這也正是桑奇大塔的精華所在。   佛塔之後

,桑奇尚有頗具規模的佛寺興建。其佛事,大約一直持續到十一世紀。十二世紀以後,隨着伊斯蘭教的愈益興盛和佛教的日益衰敗,這裏的佛塔與寺院也逐漸荒廢,於是掩藏於叢林而被世人徹底忘卻,直到一八一八年被無心闖入的英軍意外發現。次年英軍上尉埃德華.費爾發表了有關桑奇遺跡的報道,三座佛塔方再次為人所知。以後,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甘寧漢把三座佛塔編為一、二、三號,大塔,便是一號。一九一二年,考古學家兼藝術史家約翰.馬歇爾主持了遺址的發掘和大塔的復原。他與阿.福歇合着的《桑奇遺跡》(The Monuments of Sanchi)三巨冊,是迄今為止關於桑奇佛教遺跡研究的最為重要的著述。   二、   孔雀

王朝是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王朝,始於公元前三二○年前後,開國之君為旃陀羅笈多,其孫阿育王於公元前二七一年登上王位,在他的時代,王朝疆域最大。王皈依佛教後,於弘揚佛法,用力最著。著名的阿育王柱,便有着王朝以推行佛法而威震四方的象徵意味。不過它僅與佛教有關,而非純粹之佛教藝術。   公元前一八五年孔雀王朝為巽伽王朝所取代,巽伽王朝僅具有孔雀王朝領土中部的摩揭陀一帶。王朝最著名的佛教遺存是巴爾胡特大塔。大塔原建在中印度科沙姆西南不到二百公里處,即古代的拘睒彌。覆鉢塔遺址於一八七三年發現,大塔欄楯和覆於欄楯頂端的笠石均有浮雕圖案,然而環塔之石欄楯已是殘缺不全,今在加爾各答博物館內闢出一個展廳復原陳列。大

塔的欄楯與塔門有銘文二百餘,根據東門門柱施主的發願文,可知建造塔門和欄楯的捐貲者係巽伽朝一位名作達納胡提的王侯。浮雕上面的銘文也多有施主姓名,為王侯,為商主,為居民,為比丘和比丘尼,其中不少是來自恆河流域以及德干高原一些城市的外地人。稍晚於巴爾胡特大塔,即約當巽伽王朝晚期的遺存,尚有今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佛塔欄楯。   大塔和三塔,採自《桑奇遺跡》   公元前一世紀,原臣服於孔雀王朝的南印度部落安達羅人崛起於德干高原,建立了安達羅王朝,自此至公元一二四年,為早期安達羅王朝。巽伽王朝和早期安達羅王朝時期的佛教石窟,有西印度的巴賈石窟和卡爾利石窟,前者開鑿於公元前一百五十年至前一百年間,後者

時代約在公元四十年至一百年。   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印度西北部有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王朝。印度與希臘化藝術結合形成的犍陀羅佛教藝術,即繁榮於貴霜時代。地處連接印度中部與西北部交通要衝的馬圖拉,貴霜時代是王朝的東都,這裏形成的保持本土特色的佛教雕刻,成為與犍陀羅流派並立的馬圖拉流派。與此約略同時,又有南印度的後期安達羅王朝之阿馬拉瓦提藝術,與犍陀羅和馬圖拉鼎立為三。   以上為桑奇前後佛教藝術流派之大勢。那麼印度早期佛教藝術中的石塔雕刻,以時代先後順序論,便是巴爾胡特大塔欄楯雕刻最古,其年代約當公元前二世紀中葉;其次為桑奇二塔上面最初的雕刻,可定在公元前一二五年;再次,為菩提伽耶佛塔欄楯,時

代約為公元前七五年左右,桑奇大塔欄楯雕刻與此大抵同時,即公元前五○年左右;最後是桑奇三號塔大門和桑奇二號塔欄楯上後期補加的雕刻,兩者的時間都為公元後最初的幾年。如此,巴爾胡特與桑奇大塔之間,是有一個百年左右的發展進程,因此在桑奇大塔我們看到的已是趨於成熟和完美的表現形式。   三、   桑奇大塔南側,今存一座石砌的殿堂,此即發掘者編為第十七號的佛教建築,約建於五世紀初年鳩摩羅笈多在位時的笈多時代。殿堂很小,平面為縱向的長方形,門前柱廊有四根粗大的列柱,柱頭為覆鐘式,頂端裝飾兩兩相背的四隻獅子,兩個獅子之間一株大樹,多為菩提,也有其他。入門,則即平頂、方形的正殿。距此不遠,又有一座笈多時代晚

期的第十八號寺院遺址。也是在笈多時代,大塔四座塔門的入口處分別添加了四座石雕佛坐像。   第十七與第十八號遺址   由大塔西門處西行,沿着一條小路走向二塔,途中經過的一處遺址,是時代約當八世紀的第五十一號寺院。更晚的遺跡,則是由大塔東門處向東行的一片建築群,即第四十五號寺院,它建於十世紀左右。今殘存一座外表毀損的方形內殿和周圍的幾段柱廊,散落在地上的殘石當即原初的建築構件。透過緊鎖着的紗門,可以看到內殿裏面尚有佛像。   總之,一、二、三號塔之外,桑奇遺址所存佛教遺跡,其時代一直延續到十至十一世紀。   四、   桑奇村名不見經傳,世尊住世的時候,足跡也從未至於此地。不過距離桑奇不遠

的小城毗迪薩曾經是商旅輻輳之所,交通便利,往來者眾,桑奇大塔南北東西四門即靠了小城毗迪薩商人的慷慨捐贈而興建。桑奇大塔浮雕的藝術風格,則是源於此地象牙雕刻的傳統工藝。大塔南門第一道橫樑的背面銘文記載它是沙達伽尼一世的匠師領班阿難陀所奉獻;南門左側立柱浮雕的銘文則說明這是居住在毗迪薩的象牙雕刻匠師的作品。大塔雕刻構圖的飽滿和筆觸的精微,當是來自牙雕的藝術趣味,這使它很像是放大了的象牙雕刻,因此造就了一種特殊的形式感。   第四十五號寺院浮雕   印度早期佛教藝術中,匠師嚴格遵循着不表現佛陀的原則。為甚麼會如此,人們有過種種分析和認識。不過面對已經存在的事實,不問原因,止談感受,也許會覺得這是

一種很好的方法。這裏彰顯的不是偶像,而是覺悟者的覺悟,他的說法以及他說的法。以不表現偶像的方法從事佛教藝術,可以更多保存佛教的本質,使信眾的敬仰之心不是落在一個具體的形象,而是這一位聖者所證悟的真理,正如佛陀不斷的教誡,── 重要的是自身之修為。   就形象創造來說,這種方法也是一種聰明的迴避。並且它不僅不表現佛陀,連僧侶也不表現,因此畫面中的人物以世俗形象為主。供養人之外,最多的是王者、 貴族、武士、侍從,還有天神,藥叉,魔鬼,外道。可以說,它是用世俗生活和傳統神話的表現方式來講述佛國故事。   我們見到桑奇,是在十二月裏的一個艷陽天。遠遠看見綠草坡上的大塔,在陽光下被藍天襯托得美極了。

陽光下的桑奇,石雕看起來果然如牙雕一般,不論質感還是顏色。當然在桑奇,最吸引人的,是大塔塔門浮雕故事。   曾經很想挑選着讀一讀佛經,卻又每每憂懼於它的浩瀚,久矣找不到方便進門的入口。桑奇歸來讀佛經,從馬鳴的《佛所行贊》開始,再挑選其他有故事的部分,而其中的文字隨時能夠同自己的好奇與疑問相遇,於是先在心裏用大塔浮雕為它配了圖,同時開始整理桑奇印象。 三聯版後記   一、   首先要說的是,我讀的佛經,與桑奇工匠所讀,不是一個本子,甚至有的時間還會更晚,比如馬鳴,又比如龍樹的撰著。這裏尋求的不是圖像與文本的嚴格對應,而是文意與圖像的大致相合,那麼可以說是逆向追索。因此很大程度上,我是把桑

奇浮雕的一大部分作為佛陀畫傳來讀,而它正是時代早且保存最為完好的一部。   讀圖過程中,常常翻閱的兩本書,是于凌波《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又渥德爾《印度佛教史》、查爾斯.埃利奧特《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一卷中關於佛傳的部分。作者從釋典中勾稽釋迦牟尼事跡,努力於復原一位貴族青年由迷惘、困惑走向覺悟終至成為精神導師的歷程,所引佛經或以漢譯為主,或取自巴利文佛經,而不同文字的佛經於世尊行歷,都有切近人情的敘述。由說法的睿智風趣,固可見出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智者風神,此外的若干言行,也頗可教人讀罷低迴不盡。   比如于著中“釋尊的容色言行”一章舉出的

不少事例,其中一例是“佛自乞僧舉過”:“這是《增一阿含經》上的故事。說是及弟子們夏安居結束,在‘自恣’儀式的時候,世尊坐在草座上 ── 就是敷草於地而坐。因為是‘恣僧舉過,捨憍慢故’,所以不坐本座而坐在草上 ── 告諸比丘說:‘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又比如,世尊從不鼓勵弟子和信眾對他個人的膜拜。《印度教與佛教史綱》中提到,“在拒絕過分恭維時,他的言詞既有諷刺而又謙虛。有一次舍利弗說:‘世尊,我有如是信仰,我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沒有一人比世尊更為偉大和更有智慧。’佛陀回答說:‘舍利弗,你當然知悉過去一切諸佛。’‘不,世尊。’‘那末,你知道未來諸佛。’‘不,世尊。’

‘那末你至少知道我,而且徹底看透了我的心。’‘世尊,這我也不能說。’‘那末,舍利弗,你的話為甚麼如此豪邁大膽呢?’”   又《長阿含經》卷一《遊行經》記世尊行將入滅之際,守候在旁的阿難心中惶懼,因請世尊再施教誡。世尊答曰:“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然後,“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至入滅之際,“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脅如師子王,累足而臥。時雙樹間所有鬼神篤信佛者,以非時花佈散於地。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此雙樹神以非時華供養於我。此非供養如來

。’阿難白言:‘云何名為供養如來?’佛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非時鮮花佈散於地,固為供養如來,然而世尊以為,能夠接受如來的教法,能夠身體力行如來的教法,如此,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總之,溯源尋流,每每會發現源頭的清澈,而向下流淌的過程中失去最多的便是這樣的因子,雖然這條清流是在不斷增添別樣的豐沛。   二、   本書援引的佛經,或稍嫌多,不過真是我喜歡的文字。這裏把它作為桑奇故事性浮雕的“畫外音”,卻是很少考慮佛理或學理的因素,只是覺得某一段文字與某一幅圖像對讀,最可得會心之樂,便引錄下來。想想《出三藏記集》裏講述的譯經場中的情景,會覺得更有意思。雖然早期

多是出自胡僧,不過當日胡僧的中西兼通之水平,今人未必可及呢。   第一章引述較多的馬鳴《佛所行贊》,其成書要稍晚於桑奇,── 馬鳴的活動時間約在公元一、二世紀之間。《佛所行贊》雖然收編在佛典,但它實在是詩而不是經。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曰,“尊者馬鳴,亦造歌詞及《莊嚴論》,並作《佛本行詩》,大本若譯有十餘卷。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乎雙樹,一代佛法,並緝為詩。五天南海,無不諷誦。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讀者心悅忘倦”。周一良《漢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名稱和譯者》考證《佛所行贊》的名稱即應為《佛本行詩》。它“在印度文學史上,屬於宮廷詩(Kavya)一類,據說這種詩裏一定要講到統治國家和做人的道

理,要描寫女人,要描寫打仗,並且要用比較雕琢文飾的字句。《佛所行贊》這幾點上都成功地作到。治國家和做人的道理由優陀夷說出,見《離欲品》。《厭患品》敘述太子出遊時女子們爭先恐後的搶着看,《離欲品》敘述太子夜間在宮中看見女子們睡眠時的種種相。對於女人的服飾、動作和心理有着極細膩周到的描寫。不過中譯本刪去很多,大概認為與經典的莊嚴不合,不知梵文原本本來是‘詩’而不是‘經’也”。又在《論佛典翻譯文學》中評說曰,“馬鳴的《佛所行贊》是以詩的體裁來敘佛的一生,原文尚存半部,在梵文學史上,是數一數二的名作”。“如《合宮憂悲品》‘生亡我所欽,今為在何所?人馬三共行,今唯二來歸。我心極惶怖,戰慄不自安。終是不正

人,不暱非善友。不吉縱強暴,應笑用啼為。將去而啼還,反覆不相應。……故使聖王子,一去不復歸。汝今應大喜,作惡已果成。寧近智慧怨,不習愚癡友。假名為良朋,內實懷怨結。今此勝王家,一旦悉破壞’。雖然不如原文之暢達,也足以表見一個女子既恨且怨的口吻。‘生亡我所欽’是據高麗藏本,宋元明三本都作‘共我意中人’。案原文相當於這一句的是Gatah Kvasa chandaka manmanorathah。意為‘車匿,我心所悅之人何在?’宋元明三本之‘意中人’比‘我所欽’更為近似”(《周一良集》第叁卷,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馬鳴詩中,類此之傳神寫心的文字尚有不少,本書所引只是與圖像相關的部分。相傳它的

譯者是北涼曇無讖,不過《漢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名稱和譯者》認為很難成立,應是“失譯”。   贊寧《宋高僧傳》卷三論翻譯曰,“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又卷二十七《含光傳》後附論云,“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幹也,東夏者,傳來之枝葉也”;而“入土別生根幹”,“善栽接者,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結步搖而飾冠珮。南海之人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蠶婦之絲,巧匠之家得之,繡衣裳而成黼黻。縿(繅)抽之嫗,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我於是自比於“見而不識”之嫗,讀經有“聞而可愛”之喜,也就很滿足了。   三、   魏晉以降,至唐中期,前後五百餘年間,中土高僧“西

天取經”者,有百數十人,而以五世紀印度笈多時代和七世紀戒日王稱雄北印度之際為最多。與佛陀一生行歷相關的聖跡多見於《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笈多時代的阿旃陀石窟也在《大唐西域記》中留下記載,但桑奇遺跡卻是不曾見諸文字。   法顯、玄奘為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留下了寶貴的紀錄,有些甚至是唯一的紀錄。相比之下,對現當代印度考古以及考古成果的深入研究,吾人則是少之又少,不論遠古的印度河文明抑或早期佛教遺跡。這是否可以算作一項遺憾呢。   然而以“桑奇”為題寫一本書,我的條件卻是遠遠不夠的。桑奇佛教遺址的發現,距今將近二百年,海外學者對它的研究,已經很充分,但我除了馬歇爾與福歇的若干著述之外,其他幾乎

沒有接觸。所讀佛經,不及大海中的一滴水,遑論對佛學精義的理解。因此可以說既無語言優勢,也無專業優勢。   寫作的動力,第一來自於三年前的印度之行。其時所到之地為北方邦耶木納河西岸的馬圖拉,中央邦首府博帕爾的桑奇,比哈爾邦恆河南岸的巴特那,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石窟、埃羅拉石窟,孟買的坎哈瑞石窟,又馬圖拉、巴特那、那爛陀、加爾各答等諸地博物館和新德里印度國家博物館。十三天裏,日程安排十分緊湊,每一天都是曉行夜宿,── 凌晨四點鐘起身,午夜以後入睡,而緊張的一天總是收穫極豐。雖然很多圖像早在書中讀得熟了,但親見實物的感覺與之自不可同日而語。歸來整理照片,如同一次又一次返回陽光下的桑奇,如此往返無

數,不免添得牽掛無數。於是很想讀一讀今人(除了我八年前讀到的台灣橡樹林文化版林許文二、陳師蘭《印度佛教史詩:圖解桑奇佛塔》之外)對它的介紹,以解決懸疑。   不料找尋的結果,卻是發現中國大陸竟然沒有一本全面介紹桑奇的專著(此刻心中仍存忐忑:會是因為我的疏漏而沒有找到麼),因此它便成為寫作動力之二,── 做這樣一件很難不被人哂笑的事,實在是需要特別的勇氣。不過本書副標題“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多少為自己的讀圖開啟了方便法門。就視覺形象而言,它給予觀者的感覺是世間情味多,出世的情味很少。對佛陀的讚嘆,是來自對一位聖者的智慧之崇仰,而這一位聖者,便完全隱身在展開在我們面前的故事裏。   幸運的是

,去歲春夏之交以及仲秋時節,分別得獲赴歐洲幾個博物館和印尼爪哇婆羅浮屠參觀的機會。行旅所及,在關注早期佛教藝術的過程中,慢慢生出看世界的感覺:一個小小的紋飾,竟可以折射出跨山越海的曲折經歷。傳播的因素當然有很多種:和平的,戰爭的;偶然的,必然的,等等。天下格局分而合、合而分的不斷變化帶來的文化傳遞,常會演出令人不可思議的傳奇。有的可以大致勾畫出經行的路經,有的卻只能是若干虛綫,甚至只是分散的點。我想,作為一個遊客,我在這裏記下近年各地遊走所見以及歸來後整理印象之際遇到的相關資料,且選擇一種我喜歡的方式,把印度之行拍攝的照片資料刊佈出來,以成專題介紹桑奇三塔浮雕的一小冊,這樣的努力,也許不無意義

罷。   四、   印度之行曾得到敦煌研究院支持和部分贊助,歐洲行旅得獲法國遠東學院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支持和部分贊助。印度考察行程仰賴新加坡袁旔女史體貼我之心願的周到安排和調護,歐洲博物館參觀、購書以及本書所涉法文圖書的翻譯,悉得益於賢友王楠。稿成,承陳平同道悉心披閱,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見。老友吳彬的細心編校,亦使此書避免不少疏失。在此一併深致謝忱。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書圖片除署名以及註明出處者外,均為李志仁同志攝影。 新版後記   印度之行,轉眼七年過去了,距離《桑奇三塔》的寫作也逾五年。在此期間曾有美國之旅和英國之旅,博物館裏看到相關的展品,圖書館裏得見馬歇爾《桑奇遺

跡》原著初版,都不免生出親切之感,卻是終究再鼓不起勇氣在這一領域裏繼續學習和探索,包括曾經有過的念頭 ── 把考察所歷的斯里蘭卡早期佛教遺址、印尼爪哇的婆羅浮屠一一紀錄下來 ── 也都長期擱淺,並且很可能是永遠擱淺。雖然圖像資料所獲已不算少,也不乏親歷的感受與心得,只是“翹足志學,白首不遍”(《金樓子.立言上》),知識之缺失,教人實在不敢輕易動筆。然而無論如何,關於桑奇三塔的考察與考察之記述,是我問學途中一段很可珍視的經歷,這一切便多半錄存於此編。與舊版相較,除添換若干照片外,無多修改。   丙申暑月十八,雨窗下 第一章 佛傳故事 第一節 桑奇佛教遺址有三座塔,依發掘者的編號,分別為一、二、

三號。以時間為序,二塔最早,大塔次之,三塔又次之。大塔規模最大,浮雕最多,也最為有名。 三號塔的中心,存放着佛陀兩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的舍利,不過塔在一八一八年重新被人發現的時候,已是一座廢墟,後經考古學家馬歇爾復原重建。從遺跡來看,當年它的形制與大塔是相同的,即也有環塔的欄楯和四座塔門,然而幸存只有一座南門,三號塔的大部分浮雕,便集中在此。 二號塔的規模最小,建造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與巴爾胡特大塔大抵相當,甚或稍早,不過沒有塔門,只有欄楯,欄楯上面的圖案佈置同巴爾胡特大塔很相近,即也是在上面安排圓形、半圓形或長方形裝飾框內的淺浮雕。但除了入口處的立柱浮雕“誕生”、“正覺”、“初轉法輪”

,這裏的圖案絕大部分不包含敘事成分,卻是如同一部圖案集錦:動物(如西亞風格的有翼對獸)、禽鳥、插着蓮花的寶瓶或曰滿瓶,藥叉和藥叉女、密荼那(一對相愛的情侶)、天人,浮屠、法輪、三寶標、阿育王柱,等等,散佈於四面欄楯之上。又以蓮花的表現形式為多,除卻蓮花本身的各種樣態,更有不同物象與蓮花的結合,且以諸多域外元素豐富蓮花的排列變化,如棕櫚葉與蓮花的混一形式之類,因此它也很像是一部多卷本的蓮花圖譜。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又可以說二塔欄楯浮雕原是各種圖案的集成,而以幾乎無所不在的蓮花作為標識,將來自四面八方的本土和異域的圖像聚攏在同一主題即佛教主題之下,構成新的裝飾語彙。比如格里芬、動物搏鬥、鬥獸者、人

面獸,每一種圖案都以不同形式的蓮花點綴其間。大塔的裝飾圖案乃至敘事性圖像,便有不少是來自二號塔所備下的這一份“圖譜”。

城市治理與城市品牌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為了解決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問題,作者林淑芬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外各城市發展之現況與各類型評比之評量項目,並建構國內特色城市品牌之評估指標清單,最後將研究結果及建議,提供予相關機關及人員爾後制定施政政策時之依據,以及發展核心價值與特色方向之參考。本研究對象為不同領域之專業人員與學者所組成的二組專家小組,採用三次問卷調查方式,分別發出11、11及10份問卷,有效問卷各為11、11及10 份。所得資料分別以修正式德菲法及層級分析法之重要性、一致性及權重計算等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建構雲端城市之7項評估指標中,以「免費Wifi熱點設置密度(%)」、「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占政府支出比率(%)」與「政府提供APP供市民線上查詢或申請

案件(次數)」最為重要。二、建構樂居城市之7項評估指標中,以「醫療保健支出占政府支出比率(%)」、「細懸浮微粒手動監測(PM2.5)濃度值(微克/立方公尺)」與「平均每一醫療機構服務人數(人/所)」最為重要。三、建構樂融城市之7項評估指標中,以「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每位工作人員服務老人數(人/人)」、「無障礙人行道設置率(%)」與「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之大眾運輸工具比率(%)」最為重要。四、建構森活城市之7項評估指標中,以「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已闢建面積-公園(公頃)」、「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已闢建面積-綠地(公頃)」與「空氣中總懸浮微粒濃度(微克/立方公尺)」最為重要。此特色城市品牌之評估指

標系統,呈現各城市品牌的重要核心價值評估項目,提供城市治理者聚焦在城市發展目標之競爭核心能力,建構完整的城市品牌核心競爭力,以做為城市品牌的價值定位,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品牌,才能翻轉城市以提升競爭優勢及永續發展。

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為了解決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問題,作者曾慶榴 這樣論述:

◎國民黨創辦的「專屬」軍校,卻吸收很多共產黨員,為什麼? ◎什麼樣的師資與教育,讓黃埔才短短23屆,就培養出49位上將、數百位中將? 中共十大元帥、上將、司令……有多少人出身黃埔?人數多到你驚呆了 ◎黃埔軍校招收過女生?錄取率超低的黃埔女軍官,是中國第一代正規建制的女兵, 比美國西點軍校早幾十年。 ◎國民黨打輸共產黨,丟掉大陸江山,原來這和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的方式有關。 ◎黃埔軍官打贏的戰爭,豈止教科書上寫的那些,他們三次拯救了中國。   1924年,國父孫中山被自己的老搭檔陳炯明叛變後,苦於沒有軍隊無法落實革命夢想,   於是在廣州珠江黃埔島上成立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創建黃埔軍校,   讓

中國從此擺脫晚清時期,野心軍人擁兵割據的時代,開辦真正的軍事教育,   此後,黃埔學生軍就從操場走入戰場,在討伐軍閥、抗日、國共內戰關係中,   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一角,改寫了中國近代史。   ◎不當兵會被看不起,這是時代風尚──熱血教師從軍,變身大將軍   .原本在五臺山教書的小學老師徐向前,在教室裡講辛亥革命講到被校長革職,看到軍校招生簡章超熱血,決定從軍去。多年後成為毛澤東的總參謀長。   .陝西鄉巴佬杜聿明因把路費花光,報名遲到,幸好于右任的一副對聯挽救危機,後來還成為中國遠征軍司令官。   .個子矮不要緊,是人才就要你,身高號稱159公分、在老家當了七年老師的胡宗南,因太矮被淘汰,

內心的憤恨和眼淚居然打動了主考官,成為肩扛三顆星的陸軍上將。   ◎黃埔軍從操場走入戰場,平定陳炯明、打敗吳佩孚:東征北伐統一中國   .淡水城攻城戰,這是毫無作戰經驗的黃埔學生軍面臨的第一場硬戰,由蔡光舉等人組成的敢死隊,在槍林彈雨中衝鋒搶城,由此打出名聲。   .棉湖之戰,黃埔軍迎擊的桂系林虎軍,一千多人對兩萬多人,這場仗你說怎麼打?黃埔軍若敗,世上再也沒有「黃埔」兩字,歷史也將被改寫。   .賀勝橋之戰,黃埔第七軍大戰直系軍閥吳佩孚,上過時代雜誌封面的吳佩孚,曾是當時最有可能掌控中國的人,短短兩年卻被黃埔軍的年輕人從巔峰推落谷底。   黃埔第七軍也因賀勝橋戰役,贏得「鋼七軍」的美名。

       ◎破天荒,黃埔軍校收女生:中國史上第一代女兵   .掙脫傳統女性的枷鎖 : 女生當兵面臨種種歧視,家庭不認女兒、學校不認學生,女兵們一無所有,唯有犧牲的決心,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價值。   有中國第一女兵之稱的醫療隊員謝冰瑩,在西征戰地寫下《從軍日記》,記述女兵們犧牲奉獻的事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豪門閨秀胡筠是有名的神槍手,令男兵也敬佩不已,後來成為紅軍第一個女司令員。   ◎敵前與敵後的抗日重要將領,原來,他們都出身黃埔:   .淞滬會戰:打了91天,挫敗日軍速戰速勝的戰略意圖,黃埔軍更打破「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的豪語。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由黃埔四期生謝晉元帶領

的「八百壯士」,譜寫震驚中外的抗戰經典,僅犧牲十多人,消滅兩百多日軍。   .仁安羌之戰,黃埔六期生劉放吾帶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解救被日軍圍困的七千多名英、美盟軍,半個世紀後還受到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接見。     ◎戰場上的黃埔同學會──國共大決戰,昔日同學、師生反目成仇,相互廝殺:   .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黨擁有430萬兵力,共產黨只有127萬解放軍,遼西會戰後,國共雙方兵力優勢卻對換,國民黨軍開始顯露出敗象。   .國共雙方的黃埔將士,這時多已手握重兵,指揮千軍萬馬,統率著中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徐蚌會戰時,國共兩方的黃埔師生在戰場上對陣,有學生被老師俘虜後,   跟老師搏交情;也

有學生拒絕接受老師的勸降書,奮戰至死,死後老師還特別找到學生屍體將他安葬。   .國民黨打輸共產黨,這和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的方式有關,蔣介石對於不願跟他站在同一陣線的學生,都推到敵對面,導致人才都投奔共產黨。   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黃埔人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也反映了國共紛爭和兩岸變遷。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克武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林德政   作者簡介 曾慶榴   1945年5月生。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巡視員,歷史學、黨史學教授。   主要論文有︰《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政治思

想的矛盾及其演變》、《北伐時期的「迎汪」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方針》、《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述論》、《廣州國民政府述論》、《對和平與人道的肆虐》、《關於楊匏安〈馬克思主義〉的考證》、《1923年中共中央遷粵始末》等。   推薦序 黃埔軍人的歷史身影 序 推動中國命運的黃埔軍校 第一章   時代風尚──到黃埔從軍 黃埔軍校開始招生了!/國共兩黨合作籌辦黃埔軍校/兵變事件與革命的慘痛教訓,孫中山決心創辦軍校/黃埔軍校招生,蘇聯參與/今日鄉巴佬,來日大將軍/沒經費沒設備,校長蔣中正辭職/時代風尚:到黃埔去!/不等蔣介石復職,入學考試如期實施/入學考試:個子矮不要緊,是人才就要你/報名

已截止,鄭洞國冒名考試/蔣介石離職風波落幕/孫中山蒞臨開學典禮 第二章   黃埔一期教出上將數十名,辦學奇蹟 大師們教菁英,黃埔奇蹟/黃埔軍校教官陣容,驚呆了/學員第一次出任務──商團私運軍火案/成大事不能只靠熱血,要有紀律/沒飯吃不是因為沒經費,而是「訓練挨餓」/蔣介石的治軍哲學──閉門談話/黃埔軍校參與農工運動/戰場是最好的教室──商團事變/蘇聯的援助:載滿槍械彈藥的輪船/變調的週年紀念日──雙十慘案/黃埔一期生結業式 第三章   周恩來對黃埔軍校的影響 第一個「走出」黃埔:宣俠父遭退學/軍人要關心政治,而不只是服從/創辦血花劇社,通過藝術表演宣傳革命/攻無不克的軍隊──以政治思想為武

器/血花劇社舞臺上的流血衝突/國共合作關係首次分裂──中山艦事件/蔣下令每人只准有一種黨籍/走出中山艦事件陰影,國共繼續合作/黃埔學子的精神導師/黃埔新版校歌誕生,主義建校釋放出巨大能量 第四章   東征!黃埔初上陣,孤軍平定陳炯明 從學校操場走上戰場,出發東征/親眼見識戰爭的殘酷──淡水城攻城戰/援軍按兵不動,學生軍孤軍奮戰/奮勇敢死隊衝鋒搶城,隊長身先士卒衝第一/淡水之戰告捷,黃埔軍校東征勢如破竹/攸關東征成敗與歷史格局的一戰──棉湖之戰/後世對棉湖之戰的評價與紀念/孫中山病逝,滇軍、桂軍趁機占據廣州/第二次東征與陳炯明決戰,進攻堅城惠州城/惠州城下一戰,竟成陰陽兩隔/橫江之戰,黃埔一期

生陳賡救蔣/東征勝利靠的是黃埔精神 第五章   北伐:吳佩孚是當時最有能力統一中國的人 葉挺獨立團打頭陣,孤軍深入奏捷/北伐誓師,廣州萬人空巷/醴陵之役/北伐軍勢如破竹,因為得民心/突破汨羅江防線,北伐軍大舉追敵/老百姓幫忙渡河,突破天險汀泗橋/戰況激烈的賀勝橋大戰/黃埔各期學生總動員,北上進攻/「強攻」武昌城──蔣介石有辦法/受人民擁戴的「鐵軍」/北伐軍兵分三路,占領長江下游全區/南京黃埔軍校成立,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次北伐,榜首狀元蔣先雲戰死 第六章   黃埔女軍官 破天荒,黃埔軍校招收女生!/錄取率超低的黃埔女軍官考試/謝鳴岡為首,反對校方縮減錄取名額/入學第一件事:剪掉辮子

/女兵們像男兒般穿上軍裝/開學典禮,女兵站在主席臺上當衛兵/緊湊、嚴格的軍事訓練開始了/女兵不怕苦,訓練時不願接受特別待遇/女生隊從事婦女解放運動,上街演戲宣傳/民眾熱烈歡送──黃埔女兵隊上前線/中國第一女兵:謝冰瑩/西征歸來軍校即宣告解散,女兵們面臨新選擇 第七章   抗日,盧溝橋開第一槍,最慘烈在淞滬會戰 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上海八字橋激戰/匯山碼頭一戰,打破日軍「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的認知/黃埔生提前畢業,奔赴戰場抗日/平型關大捷/聽命撤退到後方,還是抗令上前線參戰?/全國部隊集結於上海,投入淞滬會戰/「血肉磨坊」──羅店爭奪戰/抗戰形勢緊迫,黃埔軍校西遷/「八百壯士」,孤軍奮守四行倉

庫/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第八章   武漢保衛戰後,抗日從正面轉入游擊 忻口防禦戰,創下殺敵紀錄/神頭嶺伏擊戰,埋伏大殺日本援軍/正面戰場上的首次大勝──台兒莊戰役/響堂鋪之戰/善打游擊戰的八路軍,抵抗日軍的大掃蕩/郭沫若接手抗日宣傳工作/黃埔女兵與臺胞起身抗日/武漢保衛戰/游擊戰重於正規戰,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開辦/活躍於敵後抗日戰場的黃埔人/百團大戰,軍民合作破襲日軍交通線/「擠敵人去!」,焦土作戰/黃崖洞兵工廠保衛戰/日軍千方百計想暗殺的東北抗日猛將──趙尚志/「黃埔新星」──左權壯烈犧牲 第九章    日軍的垂死攻勢與中國遠征軍 戴安瀾率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進入緬甸/第二○○師

誓死固守同古城/一一三團圍攻日軍、解救受困的英軍/日軍截斷中國遠征軍退路/遠征軍返國途中深陷叢林,戴安瀾壯烈犧牲/黃埔軍校發展的鼎盛期:成都本校時期/引起中外關注的常德守城惡戰/「苦難的戰役」──衡陽之戰/日本無條件投降,投降簽字儀式在黃埔 第十章    戰場上的黃埔同學會:國共大決戰 攸關國家命運的重慶談判/邊打邊談,簽訂雙十協定/談判破裂,黃埔同學兵戎相向/聶榮臻見羅歷戎,黃埔師生戰場重逢/遼西會戰,國共優勢地位輪轉/徐蚌會戰,老師寫給學生的勸降書/平津會戰,侯鏡如率軍叛變起義/平津會戰,侯鏡如率軍叛變起義/和平的最後一線希望──北平和談/解放軍渡長江南下/蔣介石最後一次踏入成都黃埔軍校

/大勢已去,黃埔將領紛紛投奔中共/蔣介石的失敗與其治校方式有關 第十一章  開國大將與功德林思想改造 被俘國民黨軍官淪為功德林戰犯,進行思想改造/朝鮮戰爭爆發,戰犯見識解放軍戰力/陳明仁:名列「開國」上將的國軍將領/昔日戰友同學獄中相見/國民黨昔日大將走入平民之列/戰俘思想改造十年,大赦重獲自由/管理所總動員:黃維的永動機試驗/仁安羌大捷真正的指揮將軍劉放吾/李仙洲口述台兒莊戰役,改編成電影/戰犯全部特赦,老兵申請返臺遭拒 第十二章  大陸黃埔同學會與臺灣黃埔的往來 中共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幼時好友廖承志致信蔣經國,叩開兩岸對話之門/侯鏡如赴美聯繫黃埔同學,致力於促進兩岸統一/黃埔軍校同

學會正式成立/建校六十週年慶祝活動,黃埔島重現生機/臺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掀起尋親潮/兩鄧相會,兩岸昔日同窗重逢/臺灣黃埔四海同心會率團訪京/黃埔精神的真正涵義   前言 推動中國命運的黃埔軍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但是,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以百折不撓的氣勢,繼續從事革命的偉大事業,為實現統一中國、振興中華的宏願而不懈奮鬥

。1924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孫中山先生與中國共產黨人,一起創建了黃埔軍校,致力為中國革命培養軍事、政治幹部。在國共兩黨許多重要人士,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黃埔軍校辦學卓有成效。短短幾年內,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脫穎而出,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幹力量。他們走出黃埔,邁向東征、北伐的戰場,力敵千軍,所向披靡,為反對帝國主義、剷除軍閥、統一中國,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勳。   此後,黃埔軍校在南京、成都繼續辦學,並在全國許多地方創辦分校,至1949年為止,共辦學23期,培養數十萬名學生。在抗日戰爭中,黃埔軍人同仇敵愾,並肩作戰,在正面戰場、

敵後戰場和印緬戰場上英勇抗日,為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偉大的貢獻。黃埔軍校是在中國革命中誕生,又對中國革命產生巨大影響的軍事政治名校,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進程中,無數黃埔教官和學生共同培育、弘揚的黃埔精神,是與辛亥精神一脈相承的愛國革命精神。   我的一家,與辛亥革命和黃埔軍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我的祖父張難先是辛亥革命元老,參加過武昌首義,後來到廣東投身國民革命,任廣州國民政府瓊崖各屬行政委員(當時周恩來任東江各屬行政委員)。我的父親林熏南,畢業於保定軍校和日本陸軍大學,是黃埔軍校教官,大革命時期任黃埔軍校編譯處高級編譯。在祖輩的影響下,我也

考上了黃埔軍校,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8期。1949年10月1日,外祖父張難先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時刻。我的家庭,經歷過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到締造新中國的不凡歷史進程,是激盪百年史的縮影。   回想當年,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雲集於黃埔軍校,共同參加兩次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國共兩黨的許多抗日將士,左權、戴安瀾、黃梅興、謝晉元、趙尚志、趙一曼等大批抗日英雄,都出自黃埔軍校。從歷史上看,儘管兩岸黃埔同學有著政見分歧,但在傳承辛亥革命精神和黃埔精神、謀求國家統一、振興中華民族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多年來,即使在海峽兩岸處於不相往來的年代裡,黃埔同

學之間的關係仍保持相對穩定。這種深厚的人文、歷史淵源,對促進兩岸的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本著「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的宗旨,積極展開多方面的活動,團結祖國大陸的黃埔同學,聯絡臺灣、港澳和海外的黃埔同學和黃埔同學組織,為促進兩岸交流搭起橋樑。   在歷屆黃埔軍校同學、熱心關注黃埔軍校的各方人士推動下,以及在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幫助下,經過眾多史學工作者、影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型歷史紀錄片《黃埔軍校》,已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與歷史記錄片相關的著述《黃埔軍校》也已經撰寫完畢。此片的播放和本書的出版,對廣大觀眾和讀者正確認識黃埔軍

校的歷史,有極大的幫助,並有助於了解黃埔軍人的烽火征程,對借鑒歷史經驗,繼往開來,弘揚黃埔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黃埔軍校史研究領域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值得熱烈祝賀。 推薦序 黃埔軍人的歷史身影   這是一本以嶄新角度書寫、鋪陳黃埔歷史的史書,也是透過黃埔描繪現代中國的書籍。過去有關黃埔的書籍不是沒有,但能夠把黃埔的特點與貢獻敘述清楚、讓人一目了然的實不多見,而讀了本書後,則能讓人立刻抓住黃埔精髓。   任何人想進入現代中國史的堂奧,豈能忽略史冊裡邊處處可見的黃埔身影?不了解黃埔,如何能了解現代中國、進而了解國共兩黨之間的分分合合?   黃埔軍校是一所旋乾轉坤的軍事學府,在國民黨聯俄

容共的背景下,1924年創立於廣東黃埔島,從此以它為主體,先後完成東征,統一廣東,再出師北伐,初步統一中國。讀者不免有疑問,它到底有何能耐,怎麼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完成那樣艱難的任務?它扭轉歷史的祕密武器是什麼?   黃埔軍校的祕密武器就在於「政治教育」,軍事操練之外,更有政治課,它以三民主義為宗旨,教導學生愛國家、愛民族,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結合武力與民眾力量,目標是訓練出一批弔民伐罪的革命隊伍。校內的教官與隊職官也都是「一時之選」,大大不同於當時的軍閥部隊,它吸引熱血青年前來報考的原因在此,成軍後所向無敵的原因也在於此。   本書前半段以深厚的歷史功力、消化浩瀚的材料,用生花妙筆描繪上

述問題的核心。書一開始,就寫之後成為一期生的蔣先雲,踏入湖南長沙清水塘21號軍校招生辦事處的大門報考,接著配上一張「陸軍軍官學校詳細調查表」,讓讀者明白學、經歷俱豐富的蔣先雲,是為了「磨練革命精神,成為一名健全的革命分子」而報考黃埔的。這麼樣絕妙的描繪,讀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此後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學生隊長金佛莊等,這些黃埔的靈魂人物一一登場,既不教條,也不生吞活剝的塞材料給讀者,而是夾敘夾議的書寫,主體文用細明體排印,為讓讀者進一步明白事情的背景,其中特地穿插「史海鉤沉」和「相關連結」,這兩部分則是用標楷體排印,相互對照,非常清晰,讀者不知

不覺的就進入了1920、1930年代的時光墜道中。   黃埔是國共並陳的革命搖籃,除了蔣先雲外,書裡也記述了國民黨籍一期生胡宗南與鄭洞國的事蹟。入學考試時,胡宗南因身高太矮被淘汰而大哭,驚動黨代表廖仲愷關切;鄭洞國冒別人名字考上卻未被退學,於此可見黃埔創校即是有彈性的。再如招收女生入校訓練,也是黃埔創舉,保定軍校就無此事。   黃埔軍人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走向抗日戰場。本書後半段詳細介紹,從淞滬大會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武漢大會戰、衡陽戰役、百團大戰到滇緬戰役,黃埔軍人喋血戰場,功在國家。作者於書中寫道:「每一次戰役,無不灑有他們(指黃埔軍人)的鮮血,每一個戰場,無不埋有他們的忠骨」

,讀來令人震動。   本書唯一可提出商榷的地方,即因本書作者是出自中國大陸的史家,他在敘述黃埔生的貢獻時,在史觀方面難免帶有中共色彩。因此,書中較刻意突顯中共的黃埔生,而事實上,中共黨籍的黃埔生數量遠低於國民黨籍。不過,小瑕不掩大瑜,本書是具體而微的黃埔軍校百科全書,它不僅是黃埔軍校的歷史,其實更是一部現代中國的軍政、文化史,謹為之推薦。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德政 黃埔軍校開始招生了!1924年2月,寬闊的珠江江面上,千帆匯湧,百船爭流。北岸天字碼頭一帶,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碼頭附近,有一座三層洋樓,編號為南堤2號,門口掛著「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的招牌。這一天,籌備處的門外貼出一張

布告。人群被吸引到布告前,向布告投以各式各樣的目光。這是一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上面寫明,要求報考者身體健康、具有中學或相當於中學畢業的學歷,還要求信仰「主義」等等。招生的學校名叫「陸軍軍官學校」。這所學校後來通稱「黃埔軍校」。當時人們怎麼也想不到,這張看似普通的布告,後來竟深深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國父與黃埔】開辦黃埔軍校可說是孫中山軍事上失敗的結果。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發起兩個運動,其一是新軍運動,另一個是會黨運動。辛亥革命後,他的活動漸漸變成拉攏軍閥,結果是不斷遭受失敗。孫中山學到教訓,體認到建立革命軍隊的重要性,便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於1923年決策,1924年正式開辦黃埔軍校,並

決定由蔣介石擔任校長。——周恩來:《關於1924至1926年黨對國民黨的關係》國共兩黨合作籌辦黃埔軍校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興中會算起,國民黨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過去從沒開過全國性的代表大會;現在,在蘇聯的幫助、共產黨員的參與下,大會得以順利舉行。中共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等人出席大會。這次會議對於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問題做出了決定,也推動、促進陸軍軍官學校的籌備和創辦,此次大會對中國革命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孫中山、廖仲愷(編按: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為黃埔軍校黨代表)的領導和推動下,國民黨一大決定對國民黨實行全面改組,容許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

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在歷史上,這被稱為國共兩黨的「黨內合作」。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在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瞿秋白、林伯渠等人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宣布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並任命蔣介石為籌備委員長。

論天命金線緊繫一貫道得真道修真道

為了解決華瀚保經統一編號的問題,作者李文成 這樣論述:

摘要探討一貫道專用術語「天命金線」為何是一貫道的命脈,並論述其緊繫得真道(先得)與修真道(後修),是為本論文主旨。研究發現政府、道外人士將一貫道視為宗教團體,與道內認知的一貫道意旨不同,須加以釐清,以利外界正確了解一貫道。本文植基於相關文獻,進一步探討:天命金線之意涵與義理辨正、辨明天命金線之效用與傳承、一貫道道親因天命金線連繫,而得真道之因緣、內容與證驗,與如何修真道;並希望達到:1.闡明天命金線,令人易明白其真義,並證成天命金線是修道辦道者的命脈;2.天命金線義理辨正;3.辨明天命金線的重要效用;4.闡明天命金線的傳承;5.驗證一貫道之得真道;6.驗證一貫道確實有修持功夫,且是傳承中華道

統文化之真傳統。一貫道稱自1905年起,進入白陽期;1945年底始傳臺灣,至今七十餘年,再從臺灣快速傳至世界八十餘國,是一時宗教熱,還是道真、理真、天命真?是古今皆有,還是應時應運?是個人魅力,或是道中領袖與道親修辦等持所致?還是在強有力的天命主導下,天人共辦的成果?或是靠「剽竊」各教經典或法門?一貫道在臺灣經過嚴厲考驗,如1987年以前的官考、民間誤解、教門批評、學術界質疑等,及內部人事分裂,為何至今不僅沒有消散,且更見茁壯?學者楊流昌於2011年發表《天道傳奇—一貫道在臺灣的傳播與影響》一書,指出一貫道已成為最具國際化的中國本土型信仰實體;學者陳進國稱一貫道已經演化為准世界性宗教,已然通過

本土化、區域化,而達到全球化。主要道場更是形成制度化的集體領導,其強有力的組織運作,帶動全球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於2015、2016年成立天皇、一貫道崇德學院一貫道研究所,與學術界接軌,如大陸社科院、哈佛大學神學院等,朝向一貫道之入世宗旨冀世界為大同之目標邁進。一貫道崇德學院陸校長嘗語:一貫道最殊勝處,一是明師一指,二是仙佛聖訓。本論文主要採文本分析,引用仙佛聖訓與經典、著作來互證真理,加以自己體悟與學者研究,推理演繹或歸納而成。內容扣緊天命金線,並開展至得真道、修真道,以真論真。總結天命金線的意涵,歸納為六點:一、天命金線的由來:乃皇母為救原胎佛子回天所降;二、天命金線的意義:①通天大

道;②天命明師;③先天的天命金線是人的天心自性;後天的人事金線是人因求道而與其引保師、點傳師、前賢、師尊/師母連上的金線。三、天命金線的作用:①得道者謹記三寶,不反道敗德,將來靈性可回理天;②金線貫通人道與天道,令白陽弟子的父母祖先跟著他們昇降,一子成道九玄七祖昇天。四、天命金線的重要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修道辦道者的命脈、得修真道的依憑。五、天命金線的傳承方式:以心印心的天命道統真傳,有直接、間接、遙接;有藉開沙飛鸞傳天命,但須與道德天命契合。六、天命金線連繫的具體實踐方法:遵前提後。遵前為道,提後為德,此為道德、感應前後相隨,是為天命金線連繫。經研究證成:有天命金線連繫,才能令人得真道三

寶心法,而後修真道;若未得真道,則無法修真道,只能漸修。具有完整道統、天命、性理真傳之天命金線連繫者,才是一貫道;離開金線或人為假造的天命,就根本不合一貫道定義;而喪失天命金線連繫者,即使仍用一貫道之名,卻是假一貫道,故辨明天命金線可辨明真假一貫道。一貫道道統自十八代祖張光璧/孫慧明之後的代理者,不只韓老前人、陳前人,還有其他組線的有德者。後繼者如發一組韓萬年老點傳師與發一崇德天命保管群,是為道脈延續之例。且不了解天命金線的道親渡人是有效的,前提是點傳師、引保師每人都保持正確的天命金線連繫。一貫道令人先得道、後修道的殊勝,是知行合一的,非只是學術理論的思辨。一貫道道統的意義之立論高度,是站在天

的無限高度,而非人的有限高度;是天主張,而非人主張;道統祖師是天與之,不是人與之,能明此才能根本解決一貫道道統祖師之爭議。一貫道得真道的內容是三寶心法,每一寶皆含攝「你是佛,你要做佛,你要教人做佛」之即人成佛義理。得真道可以超生了死,不僅有形而上的義理論證,還有往生道親普遍的身軟如棉、容顏端正瑞相之實證。一貫道修持功夫,融通三教,令人得真道而率性,以三寶心法為核心,依《神課》修內聖而無我、行外王而無為,含三曹普渡的宗教救渡、禮運大同的道德實踐、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辨,構成即宗教、即道德、即哲理,性心身一貫的修持功夫;在修道中辦道,在辦道中修道,修辦等持!故證成一貫道傳佈快速之因,非靠剽竊各教經典、

法門,而是奉天承運,接續道統,天人共辦,依獨有的三寶心法,與融通三教精髓並賡新的先得後修的修持功夫,真知真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