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麗西亞.伊頓寫的 親子解憂課:撫平孩子的焦慮,大人用也很好的20種心理技巧 和姜密兒的 老師喜歡你,因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和平國際所出版 。

南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陳宗義所指導 陳怡如的 跨幼兒園之大數據虛擬協同創新服務模式研究 (2019),提出蒙特梭利小學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少子女化、大數據、虛擬組織、協同商務、大數據資料塑模。

而第二篇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所 吳振鋒所指導 蘇淑真的 應用桌遊於引導式教學法成功因素之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桌遊、引導式教學、修正式德菲法、層級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蒙特梭利小學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親子解憂課:撫平孩子的焦慮,大人用也很好的20種心理技巧

為了解決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問題,作者艾麗西亞.伊頓 這樣論述:

  讓孩子從小學會與焦慮打交道,   可以把阻力化為「勇敢去做」的助力!     「狗狗會追我,怕怕。」   「我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   「每次要考試,就覺得超不舒服。」   「我不想去學校,一想到就壓力好大……」     你家的小孩是否有些莫名的焦慮、恐懼,讓你不知道該如何提供協助?光是說「不要擔心」、「沒什麼好怕的」並不足以解決這些擔憂。此外,大人不知所措的情緒,又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形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漩渦。     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孩子,容易發生以下問題:   ◆情緒發展遲緩,不易控制自己的脾氣。   ◆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或交朋友。   ◆課業跟不上進度,成績欠佳,潛力難以發揮。

  ◆無法專心或聽從指示。   ◆出現聽不見或耳鳴的情況。     在本書中,有十五年臨床經驗的心理治療師艾麗西亞・伊頓,將給予家長所需的知識和工具,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和恐懼,重獲自信。其中包括:     •害怕、恐懼和焦慮的不同。   •遣詞用字、語氣聲調對思考、感覺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面對焦慮兒童,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如何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幫助我們提高控制力?   •解決焦慮的劃時代心理技巧和治療方法。     她也分享了常見的診治案例,讓家長更了解如何加以組合、運用這些技巧。不論家裡的孩子是學齡前還是青少年,都能有效在第一時間進行「急救」,防止焦慮擴大。家長本身若也

常受焦慮之苦,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這些方法,培養心理韌性和營造家裡正向的氣氛!   專業推薦     High媽/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暐恬(恬兒)/職能治療師、KidPro醫學級兒童發展教育團隊創辦人     打開這本書,找到一條新的路,和你焦慮的孩子一起,找到安心的所在。──High媽/心理師     我超級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從家庭氣氛與互動著手來緩解焦慮的方式,包括家長的說話方式、教導孩子情緒表達、家庭對話……對我來說,這是回到根本,釜底抽薪的辦法。──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有了書中的知識,我們面對孩子的焦慮時,不再只能說「別擔心」,而是能用更多科學方法

,幫助孩子改善焦慮、解決問題。──黃暐恬(恬兒)/職能治療師、KidPro醫學級兒童發展教育團隊創辦人 作者簡介   艾麗西亞・伊頓(Alicia Eaton)     為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專門研究兒童的情緒健康。她獨特的療法結合了心理學與實用的育兒建議,使她成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許多父母的第一選擇。     從焦慮、恐懼、特殊的恐懼症,到吸拇指、咬指甲、尿床和睡眠問題,她幫助父母解決許多孩子的問題,並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她曾是一名蒙特梭利老師,後來在位於英國倫敦的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所──安娜·弗洛伊德中心(Anna Freud Centre)接受培訓,取得心理治療師和催眠治療師的資格,

並與英國著名的催眠師和行為科學家保羅‧麥肯納(Paul McKenna)一起進行神經語言學(NLP)的培訓,協助他進行了七年多的研討會。   譯者簡介   卓妙容     臺灣大學會計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企管碩士(財務金融、專業會計雙主修)。曾任職矽谷科技公司財務部十餘年。喜歡在文字裡悠遊多過在數字裡打滾。現為專職譯者。 前言   SECTION 1 理清一切 1 .焦慮:它到底是什麼? 2 .孩子大腦如何運作   SECTION 2 邁向成功的步驟 3 .為你的環境排毒 4 .我們談談吧! 5 .能夠幫得上忙的工具   SECTION 3急救技巧和策略 6 .放輕鬆吧

! 7 .心理感官治療 8 .視覺化技巧   SECTION 4 實戰練習 9 .尋常的擔憂 10.登台恐懼、試鏡和面談 11.對狗的恐懼 12.對蜘蛛和蛇的恐懼 13.對醫生、打針和病菌的恐懼 14.拒絕上學 15.霸凌 16.考試壓力 17.旅行焦慮:對飛行的恐懼 18.睡眠問題   後記   致謝 前言   焦慮症的治療並不困難      我們時常聽到現在的孩子比上一代兒童承受更大壓力的說法,畢竟他們生長的環境裡充滿了前所未見的新挑戰,對恐怖攻擊或氣候變遷的擔憂,加上無窮無盡的學校考試和網路社群媒體的霸凌,全推波助瀾地加重了孩子的焦慮感。人類近年來透過網路所構成的新「連結」,似乎既是解

藥,又是詛咒,成了一把不折不扣的雙面刃。      孩子的身體不斷製造出無法完全代謝的腎上腺素,連在開心打電動時都不會停歇。這種擔心和所謂「廣泛性焦慮」的情緒,很可能迅速擴張,很快就會對生活產生全面性的影響。     過去十五年來,我一直在倫敦哈雷街的診所幫助兒童克服並管理焦慮,所以我很清楚如果病童沒有得到妥善的照顧,會有什麼嚴重且長期的不良後果。焦慮可能導致幼兒情緒發展遲緩,讓他們在各方面都表現不佳。它會讓你的孩子交不到朋友、社交活動受挫、考試成績落後,而且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     諷刺的是,對孩子焦慮的擔憂已經成了當今父母壓力的主要來源。焦慮彷彿看不見、摸不著的瓦斯滲透全家每個角落――

大家都感覺到了,只是沒有人能清楚指出到底是什麼。我們唯一知道的只是它會讓所有人喘不過氣來。     每位出現在診間的焦慮小病人都讓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太清楚一個嚇壞的孩子是什麼樣子。我知道非常非常害怕是什麼感覺,曉得在沒有其他人的臥室黑暗角落聽見聲音、看到晃動陰影的恐懼。我的心臟跳得這麼快、這麼響,胸膛會不會待會兒就炸開?因為我大部分的童年時光,就是籠罩在這種恐懼的氛圍裡。     身為波蘭難民的女兒,我出生時的名字是「阿麗莎.歐森瓦茲卡(Alicja Olszewska)」。我父親在華沙度過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的童年有好多年不是在躲子彈,就是在躲納粹士兵。戰爭結束時,十六歲的他和媽媽、

兄弟一起藏在貨車車廂裡偷渡出國。他們抵達英國,和既是波蘭皇家空軍軍官、也為波蘭在倫敦流亡政府工作的祖父團聚。他很清楚自己絕不可能回歸波蘭,所以全家能在倫敦團圓實在是非常幸運。     我父親常說,按道理他早該死過很多次了。他幾乎每天都會遇上攸關性命的危機,但不知為何總能化險為夷。他時常在想,自己何德何能,為什麼能幸運存活下來。當我終於目睹二戰對華沙所造成的毀滅性摧殘時,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直到今日,父親的老家依然佇立在華沙街頭,而隔壁鄰居的牆面上仍舊是滿滿的彈痕。     相較之下,我在倫敦郊區度過了非常安穩的童年,但是後來我們才知道父親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不只控制了他的人生,也嚴重影響了其他家人。     他時常在半夜一邊尖叫「納粹來了」,一邊從噩夢中嚇醒。未雨綢繆起見,我們家的廚房櫃子塞滿了大小包裝的米、義大利麵、糖和麵粉等戰備存糧,只要數量減少到某種程度,父親就會發火並且碎念,等戰爭來臨大家都在餓肚子時,我們會感謝他的。家裡的閣樓甚至還存放了防毒面罩……「說不定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我也記得他去銀行提領部分存款,購買南非克魯格金幣的那一天。「戰爭爆發後,唯一還能流通的貨幣就只有黃金了。」他會這麼說。黃金可以救你的命!用它買到的那一條麵包可能就決定了你接下來是生是死。他在花園的橡樹下挖了

一個大洞,將所有的金幣埋在裡頭。     即使我祖父是空軍軍官,父親從小在空軍基地長大,但是他卻非常恐懼飛行,從來不願踏入機艙一步。即使這麼多年過去,只要發現我打算搭機出國度假,他必然大發雷霆,因為他總是擔心我們會墜機。矛盾的是,他很愛看特技飛行表演,還會蒐集噴火戰鬥機模型,但是只要一聽到飛機從空中飛過的噪音,便會不由自主地低下頭來,縮起身子。     我母親在西伯利亞勞改營度過的戲劇化童年,和我父親的悲慘經歷不相上下,所以抱持著「高度警戒心」過日子,根本是我們家的生活常態。我們姊妹小時候從沒去過游泳池,因為「水實在是太危險了」,那種地方無論如何都不許去。爸媽不買自行車給我們,也不准我們騎乘―

―你很可能摔下來,跌斷脖子!就算運氣好脖子沒斷,經過的汽車也一定會輾死你。     我五歲時,則開始對狗產生恐懼症。我們到海邊度假,一隻友善的拉布拉多犬撲向我示好。牠精力充沛地跳上跳下,爪子刮到我的雙腿。我看到大腿滲出血滴,驚慌失措轉身就跑,可是那隻大狗卻窮追不捨。不管我跑多快,牠都能比我更快。我無法逃離牠吐出的熱氣,粗重的喘氣聲緊貼在我的身後。更糟的是,我叫得越大聲,牠吠得越響亮。     我花了三十年,才學會控制每次有狗靠近時心裡泛濫的恐懼。     在我成長的一九七○年代,放任家犬在街上遊蕩仍十分常見。雖然我家離學校走路只要十五分鐘,但我往往得花上一個小時。因為只要看見狗,我便會立刻過馬

路衝到對街。而一九七○年代恐怖組織時常在倫敦巿內放置炸彈,媽媽不時對我們耳提面命絕對不要走近郵箱,以防「它突然爆炸!」兩者加乘,讓我的上學路途變得更加漫長。     所以,我很清楚恐懼。我很熟悉噩夢。我知道害怕是什麼感覺,因為我和它形影不離地一起長大。我的綽號叫「膽小鬼」。我曉得它會如何蠶食你的活力,吞噬你的人生。     我的焦慮症從不曾遠離,一路陪伴我直到成年。後來我發現自己還患了幽閉恐懼症,只要一進電梯或地下鐵就不舒服。你可以想像這會造成多大的不便,連準時上班都成了一大挑戰。喔,忘了告訴你,我還變得很怕黑……也很怕搭飛機(當然,我父親早告訴我它有多可怕),還有蜘蛛……嗯,這樣你有概念了吧

?     恐懼是一種不尋常的奇怪情緒。即使我父親一生都在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搏鬥,但他卻不是一個畏首畏尾的人。他極富魅力,不管任何時刻,總是盡力將一切做到最好。這是他從戰爭得到的領悟,因為你不曉得生命會在何時結束,所以你必須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日的活著。雖然他很容易恐慌,只要牆角出現蜘蛛就尖叫,但他在拓展自己的生意時卻從不害怕,最終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大型電器王國。有人或許會說他只是「運氣好」,可是我們知道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他總在做好萬全的準備之後,才去挑戰一般人不敢承擔的風險。他當然覺得自己運氣很好,否則要怎麼解釋他躲過的子彈和炸彈。他的恐懼以出人意料的角度成為他追求成就的動力。他到八十六

歲都還天天上班,親自管理他的公司。     我開始接受醫療催眠和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訓練後,逐漸了解害怕、恐懼和焦慮是怎麼形成的――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怎麼擺脫它們。發現在一天之內消滅對蜘蛛或蛇的恐懼,實際上真的做得到,令我興奮不已。學會如何控制身體反應,意謂著一個在家看到無害蜘蛛總會放聲尖叫的人,經過幾小時的訓練之後,不但願意伸手撫摸狼蛛或巨蟒,而且還真心覺得享受。     身為擁有三個成年子女的媽媽,我很清楚世間父母絕對不想讓下一代繼承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是子女的保護者,撫養他們成為自信、勇敢的人。我們想要孩子將來成為自信、快樂、成功的大人,不希望他們變成像自

己一樣的膽小鬼。我們想要他們過得更好,不是嗎?     從多年的執業經驗中,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會隱藏自己的恐懼,將之視為祕密,千方百計地瞞住孩子。原有的恐懼和擔心在成為父母後更加惡化的情況並不罕見,但是往往要到此時,你才會開始明白,真的必須好好處理自己的焦慮問題了――你需要「面對自己的恐懼」,否則就有將它傳給下一代的可能。光想就很可怕,不是嗎?     不少父母帶孩子來看我時,講的第一句話往往是:「我真的很怕我正在把我的焦慮傳給孩子。」他們卻一點都沒發現,光是讓孩子聽到這句話,就已經是在傳遞焦慮了。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的詞彙和語氣,會對幼童的潛意識產生編寫程式般的效果――就像我父母當年一樣。  

  我到現在仍很感謝上天讓我走入神經語言程式學和催眠療法的世界,才得以擺脫焦慮,學會如何讓自己放鬆。     如今的我充滿熱情,想幫助他人學會如何才能和我一樣重生。我將在這本書中告訴你,該怎麼協助孩子克服他們的害怕、恐懼和焦慮……同時也告訴你該如何克服自己的魔障。進一步了解焦慮感產生的原因和過程,弄懂最有效率的處理方法,你將會發現人生原來可以過得這麼輕鬆、平靜。     在這本書中,你將學會:   ● 害怕、恐懼和焦慮的不同。   ● 遣詞用字、語氣聲調,對思考、感覺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 面對焦慮兒童,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 如何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幫助我們提高控制力。  

 ● 解決焦慮的劃時代心理技巧和治療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證,焦慮症的治療並不困難。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幫助孩子認清一點:絕大多數的恐懼感和焦慮感,就只是單純的感覺罷了。而感覺有個最棒的特點,那就是改變它們,輕而易舉。 2. 孩子大腦如何運作(節錄)  在這一章裡,我將帶你了解大腦是怎麼接收、處理外來的訊息,再將它內化成想法,並隨之創造可能影響我們行為的感覺。你會發現,擁有這方面的知識,會讓你在處理孩子的焦慮症狀時更有信心。 孩子的感官在六歲之前都處在發育階段。這段時期的孩子遇到「感官超載」的問題,並不罕見。初次吃到的口味、頭一次聞到的味道,都可能讓他們對某些食物產生強烈的厭惡,過大

的噪音、擁擠的人潮也可能讓他們心生恐懼,難以面對。有些孩子痛恨衣領標籤刺刺癢癢的感覺,或者無法忍受長襪一直滑下小腿,相反的,也有些孩子對自己衣服又髒又亂或一身泥巴毫不在意。 根據推算,我們的神經系統每一秒鐘都會接收到兩百萬個訊息,以理解周圍正在發生什麼事。大腦遭到如此巨量的資訊轟炸,沒有選擇地只能進行被稱為刪除、變形、歸納的動作,將之過濾或濃縮,詳細說明如下: 刪除:因為資訊數量實在太大,我們必須透過自動刪除,才能將它砍成比較有能力處理的大小。但是因為這個過程並沒有嚴謹的系統,所以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將重要資訊隨手丟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聽到有人在爭論以前的對話內容為何,其中一人堅持當初說了

什麼,另一位卻宣稱根本沒聽過那樣的話。事實上,兩個人都是對的。 變形:只要刻意讓接收的資訊和我們的感覺一致,就能讓事情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好或更糟。換句話說,我們的腦袋裡本來就有某種想法,很容易在接收資訊的過程中,下意識地尋找支持這想法的證據。打個比方,如果你「覺得」路上有很多紅車,那麼你在開車時,就會特別去注意紅色的車子,尋找支持你的想法的證據。如果你「知道」今晚參加的派對一定不好玩,那麼極有可能整個晚上真的非常無聊,因為你會下意識地尋求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整個派對只看到缺點,看不見任何優點。

跨幼兒園之大數據虛擬協同創新服務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問題,作者陳怡如 這樣論述:

論文著作財產權同意書 I論文指導教授推薦函 II誌謝 III中文摘要 IV英文摘要 V目錄 VII圖目錄 IX表目錄 X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背景 1第二節 動機與目的 2第三節 研究限制 4第四節 研究步驟 4第五節 成果與產出 6第二章 文獻探討 7第一節 大數據 7第二節 虛擬組織 12第三節 協同商務 14第四節 幼兒學習理論 15第五節 臺灣幼教政策與幼兒園現況 18第三章 服務模式設計 21第一節 臺灣幼兒園運作現況問題與限制 21第二節 臺灣幼教現況與關鍵趨勢議題分析 23第三節 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模式設計 24第四章 跨幼兒園之大數據虛擬協同服務模式資料模型設計 33第一

節 虛擬協同服務模式資料模型 33第二節 幼兒學習歷程資料 46第三節 教育資源資料 47第五章 實務案例 48第一節 實務歷程 48第二節 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實務紀實 48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9第一節 結論 69第二節 建議 76參考文獻 79一、中文文獻 79二、西文文獻 86三、網路資源 90圖目錄圖1-1:研究流程圖 5圖2-1:大數據7V+1C 特徵圖 8圖3-1: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類別圖 25圖3-2: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之生命週期模式 26圖3-3:幼兒教育創新服務協同作業平台 29圖4-1:跨幼兒園之大數據虛擬協同服務模式資料模型之實體關係圖 33圖5-1:「

我嘉真棒」主題教學計畫概念網 50圖5-2: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協作平台 58圖6-1:「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之生命週期模式」修正圖 75表目錄表2-1:傳統關聯式SQL 建模 10表2-2:非關聯式NoSQL 建模 10表2-2:非關聯式NoSQL 建模(續) 11表2-3:虛擬組織相關定義 12表2-4:臺灣幼教政策與各類型幼兒園運作方式現況 19表2-4:臺灣幼教政策與各類型幼兒園運作方式現況(續1) 20表3-1:當前臺灣幼教環境與關鍵趨勢的議題 23表3-1:當前臺灣幼教環境與關鍵趨勢的議題(續) 24表3-2:幼兒園SWOT 範例分析表 27表3-3:選擇跨幼兒園

虛擬協同服務組織成員的鑑定項目 27表3-3:選擇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成員的鑑定項目(續) 28表4-1:「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關聯表資料字典 34表4-2:「幼兒園」關聯表資料字典 34表4-3:「幼生」關聯表資料字典 35表4-4:「法定監護人」關聯表資料字典 35表4-5:「幼生學習歷程」關聯表資料字典 36表4-6:「教保服務人員」關聯表資料字典 36表4-7:「職工」關聯表資料字典 37表4-8:「幼兒園軟硬體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37表4-9:「跨級教育單位」關聯表資料字典 38表4-10:「跨級教育單位師資」關聯表資料字典 38表4-11:「跨級教育單位軟硬體資源」關聯

表資料字典 39表4-12:「社會教育機構」關聯表資料字典 39表4-13:「社會教育機構人力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40表4-14:「社會教育機構軟硬體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40表4-15:「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關聯表資料字典 41表4-16:「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人力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41表4-17:「娛樂及休閒服務業軟硬體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42表4-18:「幼教用品及出版業者」關聯表資料字典 42表4-19:「幼教用品及出版業者」關聯表資料字典 43表4-20:「幼教用品及出版業者軟硬體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43表4-21:「教育資源」關聯表資料字典 44表4-22:「案例」關聯表資料字

典 44表4-23:「教材」關聯表資料字典 44表4-24:「教案」關聯表資料字典 45表4-25:「作品」關聯表資料字典 45表5-1:領導園(L)SWOT 分析表 49表5-2:潛在合作夥伴資訊表-幼兒園 51表5-3:潛在合作夥伴資訊表-社會教育機構 51表5-4:潛在合作夥伴資訊表-跨級教育單位 52表5-5:潛在合作夥伴資訊科技素養彙整表-幼兒園 52表5-5:潛在合作夥伴資訊科技素養彙整表-幼兒園(續) 53表5-6:潛在合作夥伴資訊科技素養彙整表-社會教育機構 54表5-6:潛在合作夥伴資訊科技素養彙整表-社會教育機構(續) 55表5-7:潛在合作夥伴資訊科技素養彙整表-跨級教育

單位 55表5-7:潛在合作夥伴資訊科技素養彙整表-跨級教育單位(續) 56表5-8: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 57表5-9: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運作項目表 57表5-10: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運作項目成效評估彙整表 66表5-10: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運作項目成效評估彙整表(續1) 67表5-10: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組織運作項目成效評估彙整表(續2) 68表6-1: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模式運作之參與人員意見彙整表 69表6-1:我嘉真棒跨幼兒園虛擬協同服務模式運作之參與人員意見彙整表(續) 70

老師喜歡你,因為……

為了解決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問題,作者姜密兒 這樣論述:

鼓勵與欣賞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陽光 看見孩子的光芒,讚美孩子的獨一無二 \讓孩子盡情拓展魅力的正向成長繪本/   孩子又再哭鬧了!孩子又再調皮搗蛋了!孩子又吵著不去上學了……   孩子出奇不意的狀況總是讓你難以招架嗎?   本書透過七位主角,將可能是父母會擔心的那些孩子們的特質展現出來,書中每個孩子的樣貌,都是平常與孩子們相處時,常會遇到的情景。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就好像書中裡的哪位角色呢?   老師!   「紅蘿蔔太多了!嗚嗚……」   「美美不陪我玩。」   「又是我當鬼。」……   幼稚園伴隨著雨娜的哭聲,迎來新的一天……   老師!   「聽說美美學風兒畫畫。」   「聽

說聖晶便便後沒沖水。」   「聽說美萊不吃豆子,只是含在嘴裡。」……   不論是什麼消息,理勒都有辦法像即時新聞一樣報給你聽。   這間幼稚園裡面,還有力氣非常大的英雄;   忌妒心強、喜歡模仿別人的美美;非常愛放屁的爽朗;   總愛裝小大人的風兒;個性非常固執的俊熙。   面對這些個性迥異的孩子,老師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透過本書,能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孩子們表達的愛意。   老師的關愛傾訴著每位孩子都是一顆顆等待成長茁壯的種子,   而父母眼中所擔心的事,也就不再值得憂慮。   ●    發現了嗎?每個孩子都是隱藏起來的小寶石   父母育兒、老師教學生,只能看見孩子令你頭疼的地方

嗎?也許別人眼中的他,並不討好,但換個角度思考: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就能發現背後尚未被察覺到的人格魅力。   故事中:   雨娜看似愛哭,但是是因為小鳥受傷才哭的;   理勒看似愛跟老師打小報告,但其實這都是關心同學的表現:   英雄看似在欺負同學,但其實是和同學玩樂時無法控制力道;   美美看似在模仿別人,但其實是擅於觀察、懂得向別人學習;   爽朗看似愛放屁像在搗蛋,但其實是想娛樂同學、逗哭泣的同學笑;   風兒看似愛裝小大人,但其實是一位有自信的孩子;   俊熙看似非常固執、不理他人,但是個說到做到、不會輕易放棄的孩子。   請仔細翻看每一頁,你將會發現,每個孩子都在默默地展現屬

於自己的特長。讓人覺得是缺點的地方,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值得拓展孩子成長空間的優點,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老師都明白,孩子的個性是一體兩面的,請盡量讚美孩子吧!   「現在老師真不好當……」學校老師的行為容易被小孩的父母放大檢視,作為一名老師,除了教書,也要教導孩子們良好的禮節。當我們長大後回憶起在學校上課的日子,你印象中的老師是什麼模樣呢?你還記得老師對你說過什麼話嗎?   故事第一人稱設定為幼稚園老師,透過老師的視角講述對孩子們的看法,儘管畫面主角是其他小朋友,但老師時不時地都會出現在一旁的小角落裡。很有趣,就像是在玩「大家來找碴」一樣,但這不也表示「同學做

了什麼事,老師都看在眼裡。」這句話嗎?在管教孩子時,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會直接表現出他想做的事,有愛搗蛋、外向的孩子;也會有纖細敏感、內向的孩子。如果老師能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就能發現孩子的可愛之處,所以請盡量讚美孩子的獨特吧!這樣眼中的小惡魔也能瞬間變成耀眼的小天使。   ●    讓孩子察覺缺點、拓展魅力,迎接專屬自己的美好未來   如果孩子還小,還不懂得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大人們有義務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但在觀察孩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他們在做的每件事都帶有自己的想法。   我們常說:「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當您已經察覺到孩子展現的特質之後,不妨用正向的思考告訴孩子們:「如果你能好好運

用你的這個行為,說不定你可以……」孩子有憐憫小動物的心,說不定以後可以當位善良的動物醫生;孩子力氣大,說不定以後可以當位勇敢抓壞人的警察;孩子什麼事都想跟你說,說不定以後可以當位稱職的新聞記者……未來的事我們說不準,但如果可以藉此讓孩子擁有個明亮的未來呢?希望父母、老師、各位大人們可以即時察覺到孩子的魅力之處喔! 本書特色   ★ 書末附有「尋找優點大調查!正向思考學習單」   讀完故事後,透過七道問題與孩子做互動,引導孩子分享他們認為自己最厲害的地方是什麼?學習單更附有希望大人、小孩們也能完成的「特別任務」,在做任務的同時,可以帶給孩子們甚至自身更多的幫助。大人也請試著多稱讚孩子,讓孩

子輕鬆找到自己的亮點,盡情拓展自身魅力! 名人推薦   ★親愛的孩子們,謝謝你們出現在老師的生命中───沈雅琪老師專文推薦   ★優秀教師、兒童職能治療師、親職教育專家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各界推薦   李貞慧/繪本閱讀推廣人   張旭鎧(阿鎧老師)/兒童職能治療師   溫美玉/全台最大教師社群創始人   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醫師)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讚美推薦♥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因為「愛」,所以希望孩

子能更好,結果造成了我們一直挑剔孩子的「不好」!看完這本書之後,大人們會懂得如何讚美孩子,孩子們會懂得大人的苦心!   全台最大教師社群創始人‧溫美玉:「哎呀!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呢!」打開本書,你會鬆一口氣,跟著幼稚園老師細膩的眼,我們看見孩子各種令人煩惱的「症頭」,其實是他獨特的潛力所在。童趣但細膩的圖畫中,一再咀嚼,會找到之前沒發覺的繪畫細節呢!(你找到書中七個孩子未來適合的行業了嗎?)   閱畢,一定會有股告訴孩子:「我喜歡你」的衝動,趕緊試試看吧!   小劉醫師(外科醫師)‧劉宗瑀:在幼兒的眼裡,老師如同天一般崇高,老師又是如何看待跟愛著這些孩子呢?很棒的老師切入點,也能讓家長陪著孩

子一起感謝這群一直照顧著我們孩子的守護天使。      ►►韓國YES24讀者5顆星好評   1. 「一位好的老師……在訓斥孩子們的同時,也能夠認同孩子們原有的模樣,安慰他們、鼓勵他們,這樣就是一位如同天秤般公正開明的老師^^。」   2. 「本書中的老師,望著這些擁有不同個性、可以說是調皮搗蛋鬼、也可以說是可愛小惡魔的孩子們,讚賞他們、關愛他們,讓人讀著讀著內心也跟著感到很溫暖。我想,在我們小孩的幼兒黃金時期,如果能將他託付給這樣的老師,那麼我們小孩就能成為一位開朗、正直的孩子。這是本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心情會變好,而且會使人發笑的書。」   3. 「這本書以小孩的角度畫出孩子們可愛逗

趣的模樣,讓人看了感到既有趣又有共鳴,也不禁讓人期待,孩子們對幼稚園能夠消除恐懼,快快樂樂地享受幼稚園生活。老師對於孩子們只看見他們正面積極的模樣,透過本書中老師的關愛,也讓我反省了許多,我們應該多提升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能健健康康地長大~」     4. 「有時候聽到幼稚園裡發生一些事情的時候,站在父母的立場,心情都會很忐忑不安。雖然好的老師很多,但不好的事情總是更容易被放大檢視。希望老師們能用愛和母親的心情,照顧與愛護我們的孩子,為正在成長茁壯的夢想種子灌溉滿滿的愛。」     5. 「我們家老二今年上幼稚園,雖說是從托嬰中心再更上一層樓,但孩子卻似乎感到陌生且害怕地吵著不想去幼稚園!這

本書正好適合我家孩子現在的情況,這是一本溫暖人心的好故事。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不是嗎?對孩子們來說,稱讚帶來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希望我們的孩子遇到的老師,是能夠根據孩子的個性與擅長的事情去讚賞孩子,別讓他們失去笑容,好好地教導他們。」     適讀年齡   ◎3~7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己閱讀      ◎有注音

應用桌遊於引導式教學法成功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蒙特梭利小學缺點的問題,作者蘇淑真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國民素質的提升,現代人愈來愈重視休閒活動,在忙碌工作之餘,人們會利用休閒活動放鬆一下。因為這些活動不只能幫助人們紓壓,還能減緩老年失智的問題。在生活中,遊戲是最佳的休閒活動。為了因應即將上映的「十二年國教」教育方針,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許多教學者在恐慌之餘,開始省思,並針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大改革。本研究嘗試以學習者為中心,藉由桌遊在遊戲中習得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透過遊戲學習應有的知識。本研究以文獻歸納的方式初擬應用桌遊於引導式教學法因素,並利用修正式德菲法確認層級架構,進而以層級分析法計算出成功因素相對權重。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大主要準則部分專家最重視「教學應用」,其次為「學

習成效」,而「教材設計」最不受重視。在十三項次要準則來看,「生活語言」、「時間因素」、「重點學習」為最顯著之因素。這也反映了學生在遊戲中應用認知領域的生活語言能力為首要。本研究透過此研究結果,更能掌握應用桌遊於引導式教學法的思維,提供成功應用的教學策略,更確切的教學規劃、設計方向,並也做為未來因應不同的多元教學,以及教學者所重視的教學應用之比對研究參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