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民調投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蘋果民調投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嘉誠寫的 順天應人天道酬勤:林嘉誠見思錄 和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的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壹蘋民調|4腳督參選!8438人投票30.8%網友挺他當2024 ...也說明:【政治中心/台北報導】鴻海創辦人郭台銘8月28日宣布參選2024總統,並將於9月中旬領表連署,他喊話整合在野、下架民進黨,並端出政見,要台灣人民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獵海人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 温偉群所指導 張佩芸的 2020 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新媒體策略研究 (2021),提出蘋果民調投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媒體、競選策略、選舉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關弘昌所指導 林品清的 以雙層賽局理論分析蔡英文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 (2021),提出因為有 雙層賽局理論、台美關係、兩岸關係、美豬美牛、Covid-19的重點而找出了 蘋果民調投票的解答。

最後網站線上投票等於民調嗎? - 記疫則補充:線上投票等於民調嗎? 台灣因為Covid-19肺炎疫情的緣故,而讓大多數人被迫隔離,這也大幅度影響到了台灣的民意調查的進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蘋果民調投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順天應人天道酬勤:林嘉誠見思錄

為了解決蘋果民調投票的問題,作者林嘉誠 這樣論述:

  當國家危機從經濟崩盤轉為主權喪失,   當國際形勢充滿變化與不安定,   台灣如何一舉革新,在凶險的國際關係中找出最佳解答?   前台北市副市長、前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前考選部長──林嘉誠,憑藉長期的政治觀察與實務經驗,六十七之齡仍筆耕不輟,努力寫下台灣與國際關係的困境與展望。     作者有感於國事如蔴,兩大主要政黨遭人詬病,不勝枚舉,尤其主政的政府。當然公共政策制定,面臨價值、民意、專業、資源等挑戰,可是執政者不當心態及作為,令人失望。     本書集結作者2018年9月到12月間,在各大報發表的評論文章,分為政治運作、經濟社會及國際關係等三大部分,不僅有學理的依據,更有其個人獨

到的見解。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本書特色     ▌2020總統大選之後,你是否開始思考,台灣人民的選擇代表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看政治學博士、前台北市長與前考選部長的林嘉誠,如何以犀利而精準的目光剖析台灣政經與國際關係。   名人推薦     總統府資政           林信義   東森電視、台苯董事長 林文淵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戴萬欽   前國安會諮詢委員   蘇進強   前考選部政務次長   邱吉鶴   東吳大學教授                  李明政

蘋果民調投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這次又要談疫苗購買上因為之前唬爛太多被看穿,民進黨府院黨又趕快要改口徑了,變成是蔡英文運籌帷幄,民進黨非常感謝沒有攔阻???有沒有搞錯啦!所謂的認知作戰其實就是欺負一般民眾不會想我們這種吃乖乖的工程師背景的人,每天看那麼仔細的報導和內容,時間一久就用

我們先從這則風傳媒的文章開始分析起,【BNT疫苗採購秘辛》郭台銘找台積電強強聯手施壓 蔡英文借力使力反將一軍】2021-07-17 09:10這篇刊出時間是昨天,作者是楊舒媚,她的作品裡面曾經引用那篇新新聞來自高層的消息說bnt不想跟郭台銘談,【獨家》「其實BNT不想跟郭台銘談!」德國原廠高層大爆國際疫苗談判秘辛】,不過這篇不是重點,所以就先略過不談。七月十七號的這一篇的內文開頭是這樣寫的,【鴻海永齡基金會和台積電成功委託裕利醫藥與上海復星醫藥,簽下了合計1千萬劑的BNT疫苗採購案,過程高潮迭起。其中,關鍵角色護國神山台積電究竟是誰找來的,令人好奇?就在外界多認為台積電為總統蔡英文請出,以制衡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叫陣逼宮時,據了解,其實情況正好相反,台積電其實是郭台銘去找來鬥陣的,後來是蔡英文借力使力,讓大家一起坐下來談,化巨頭聯手的危機為轉機。】這是甚麼意思?

這是我在上周五講了其實台積電是郭台銘找來的真相之後,府院黨被迫要出來做兩件事情,第一個,逆轉蔡英文被逼宮的形象,第二個,挽回自己唬爛過頭完全想要用台積電蓋過郭台銘的無聊做法。試想,如果郭台銘自己都不計毀譽找來台積電,你還在那邊說自己多會操作有甚麼意思?

第二篇則也是風傳媒的文章,作者是顏振凱 黃信維,標題是【幕後》郭台銘親函致蔡英文強調買疫苗並無2024大選企圖 民進黨高層曝內情】,這篇來源就不是總統府,而是由院黨要來洗地,因為他們看了民調發現自己硬是唬爛收割的做法引起太多反彈,於是出來用新的文章想要蓋過之前的惡行惡狀,改掛上一張感謝的面具,【政院日前舉行記者會宣布永齡、台積電成功購得BNT疫苗案,被在野方指為收割,黨政高層則解釋,事實上,當天記者會,本擬由政院、台積電、鴻海三方一起舉行宣布,但鴻海以事成不願居功婉謝,才由居間與兩企業研議的政院發言人羅秉成獨自舉行記者會宣布,府院對台積電、鴻海出錢出力,都非常感謝。】人家低調不代表你可以超高調洋洋得意啊!鴻海功成不居,那你居個屁?

好啦,我直播會多分析一下,但如果你今天只看到這兩則報導,是不是會誤解民進黨整個處理疫苗的做法多麼完美毫無問題?然後下次投票時他們只要欺負一般人不看這些資料和歷程,就可以洗出一個全新的歷史來,這不就跟讓時代雜誌的外稿記者描述說是政府徵召台積電跟鴻海一樣的平行世界創造呢?

另外,根據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本月13日微解封當晚,屏東高檔渡假村牡丹灣villa竟違反防疫規定「餐廳禁止內用」、「 室內5人」 等規定,開放餐廳給14名老顧客用餐,此團其中1人竟還是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陳政聞,另跟著他一同前往的十多人,據傳都是房地產界人士;而根據爆料照片,陳政聞白天也曾脫口罩在餐廳內和朋友聊天和疑似餐飲。屏東縣政府今對此證實,陳政聞確有岀入該處,將調查有無進餐廳用餐,裁處是一定會做的;至於其他人身分,牽涉個人隱私,不便透露還有誰。】大家都忍了這麼九,誰不想解封,結果行政院的執行長帶著一夥人去高檔享受,看在夜市、攤販、小店主人的眼中會有甚麼感覺?屏東縣政府還說今天放假所以不會開罰,簡單的說,防疫有假期嗎?如果是藍營這樣吃火鍋,昨天大概就滿門抄斬了吧!

感覺屏東好像都沒有藍營的人在,在野黨軟弱沒辦監督也就是一個大問題啊!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截至今天下午5時,全國有814萬人登記COVID-19疫苗意願,約51%民眾願打莫德納、3%願打AZ、45%兩廠牌都行;值得注意的是,短短1天內逾17萬人改變心意,願打AZ疫苗。】這就是疫苗意見調查厲害的地方啊,不但讓你覺得有事情做,而且還可以拿你個人意見的隱私作為大內宣,讓各種側翼各種恐嚇威脅,還有行銷的作用呢,你說那個不去東奧的天才it大臣唐鳳厲害不厲害呢?但國民的健康接種意願,是可以,應該拿來宣傳政策的嗎?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2020 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新媒體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蘋果民調投票的問題,作者張佩芸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各政黨候選人之競選模式亦隨時空環境而有所調整。且民眾亦隨科技的進步而改變訊息接收模式,從傳統的口耳相傳、廣播、電視演變為手機網路。因此,候選人的選舉模式如何隨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便是一門值得不斷深思探討的課題。本研究則發現,即使民眾因科技環境的進步而改變訊息接收模式,但政治人物從政及競選的本質是不能改變的,各方在宣傳手法上發揮創意創造差異,但其核心內容則無法有太大改變。因民眾訊息接收量較大且快速,競選團隊的競選節奏也不得不隨環境的腳步而改變,及時接收輿情並分析判斷做出回應,則是選舉過程中的一大考驗。所以新媒體改變了民眾的訊息接收模式,亦改變了競選團隊的

競選策略。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為了解決蘋果民調投票的問題,作者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 這樣論述:

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28篇專文+38張彩色照片+23個關鍵詞+反送中大事記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17000字重磅訪談〈致一場未完的革命〉   ★隨書附贈62*42CM 香港漫畫家柳廣成《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在2019年夏天尚未結束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貌似單純的逃犯條例修訂案居然可以成為延燒半年的反送

中運動。百萬香港人在沒有大台的領導下,穿著黑衣、戴著口罩上街頭和理非,要求特首林鄭撤回修例草案。但林鄭態度強硬,堅持不修。港人於是加大力道、每個週末都上街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過程中有反抗者絕望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林鄭雖在龐大壓力下宣布撤回修例,但港警獲得中國官方的支持,反制抗爭者的行動愈趨暴力,逼使抗爭者從和理非快速轉向勇武派。以full-gear的年輕人為主的勇武派,被設備精良的港警丟催淚彈、用警棍打、用實彈射擊、逮捕、群毆、性侵、疑似被自殺。原本Be water的游擊策略到了11月,甚至演變成進入中大、理大、浸大、城市大的陣地戰。   烈火黑潮背後,是回歸22年的情結積累,反修

例的6個月催化了反中的心結。歷經四任特首,中國治理方式全然改變,共產黨透過第二支線以中聯辦治港;在香港的菁英階層分化為民主派和親中派;港警在此次運動中更看出不再只聽令於港府。香港全城演變為支持建制派的藍區以及支持民主派的黃區,雙方在1124的區議會選舉決一勝負,民主派在超高投票率之下囊括了85%的議席,無疑給定性香港抗爭者為「暴民」的林鄭、建制派和中國政府丟了一枚震撼彈。   從回歸前出於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優越感,到近年對中的憎惡感,這樣的差異讓香港人在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傘運和2015年的魚蛋革命中,不斷地重新界定自己的身分,要區別自己與中國。這場運動在香港本地是建制與

民主的對抗,區議會的選舉只是中場,中國與香港的認同之爭,才正要開始。   隨書折頁海報   品名:香港漫畫家柳廣成《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規格:62*42CM/雙面印刷   內容簡介:海報正面為29歲漫畫家柳廣成為「反送中運動」畫下的第一張漫畫,記錄一名女性急救員遭彈擊爆眼的時刻;海報反面是報導者團隊精心整理的「反送中運動」23則關鍵詞與大事記。 作者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台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SOPA)獎、香港人權新聞獎得主。

著有《血淚漁場》、《廢墟少年》。以記者為志業。   楊智強   《報導者》記者,主要負責國際、人權與能源等相關議題。長期關注羅興亞難民、緬甸內部族群衝突以及韓國社會等題目。第43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得主。著有《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一書。 陳怡靜   新聞工作十餘年,曾任職《鏡週刊》人物組、《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目前為獨立撰稿人、《報導者》特約記者。不敢奢望以文字改變世界,只希望,那是安靜的傾聽、貼近的觀察,而不是獵奇的書寫。 攝影者簡介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2015及2018年度最佳攝影記者

,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陳朗熹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大學時期修讀社會政策,畢業後成為攝影記者,並為不同海外媒體工作,曾獲多個香港及國際攝影獎項。現為獨立攝影師,專注記錄社會現況並開展個人攝影計劃。 劉貳龍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過去曾作為學生組織成員,積極參與雨傘運動。大學時期接觸新聞和紀實攝影,現在致力記錄香港社會及政治運動,希望以影像關注社會問題。 主編序 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人們──李雪莉 導讀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吳叡人   CHAPTER1水火

相交──跨世代示威者群像 一、中學生、水電工、劏房戶──三代港人反送中群像 二、十八歲就迎來「我城終局之戰」,香港少年少女的絕望與希望 三、反送中的騷動之夏,香港年輕人如何返校? 四、走入遊行的「港漂」──參與運動承擔的恐懼,是你們無法想像的 五、當暴力無限循環,中大、理大的年輕勇武者在守什麼? 六、從接管食堂、校巴到校內設備管理──記錄香港中大校園七十二小時的獨立自治 七、反抗者何韻詩──有些事情逼到身邊,由不得你不去發聲 八、佔中運動發起人戴耀廷──香港在打一場世界級抗爭   CHAPTER2全城烽火──從反修例到反中,香港移交後劇變 一、香港反送中,揭開共產黨直接治港新模式 二、從律師靜

默遊行,看民主派困境與親中派進化 三、警察、黑幫、藍絲全方位圍城,香港已成孤島 四、離職港警──在警察學院裡教的是,當你武力可以控制那人時,就要停止! 五、民調反映的港獨、攬炒、移民趨勢——專訪香港中大教授李立峯 六、在瘋掉的時代,更要報導事實——專訪香港反送中前線記者譚蕙芸   CHAPTER3我們反抗,我們存在——香港人集體意識的誕生 一、大狀、教師、紀錄片工作者──傾城之際,他們目睹的香港變貌 二、銀幕內外映照的香港未來──這些影片,為逆權黑夜帶來抒發與啟發 三、「反送中」遍地開花的視覺進化──藝術家如何記錄和影響運動? 四、從爆眼少女到太子警暴,柳廣成用漫畫提問:二〇二八年會是什麼模樣

? 五、消費就是價值選擇──反送中運動如何改變香港人日常生活? 六、區議會選舉──政治素人與社運者加入,首度無「白區」 七、區議會選舉──遇襲、被捕、電話騷擾,他們為何堅持選到底? 八、區議會選舉結果──寫下歷史紀錄也向國際傳達港人意志   CHAPTER4等待黎明——成為一個新香港人 一、香港歷史分水嶺——街頭路線到議會路線  二、「香港人」是誰值得擁有的身分?專訪中國新移民、香港教育大學講師黎明 三、台港同盟——從平行到共享命運 四、大後方撐故鄉的在台港人──他們在台灣反送中 五、失根的在台「旅行者」──他們為香港而戰,卻回不了香港 六、城市戰爭體感的政治犯世代──香港年輕人未來何去何從?

  主編跋 兩場選舉,一個意志   ◎反送中大事記 ◎香港反送中,你需要知道的23個關鍵詞 ◎圖片故事 主編序 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人們   想到香港,你聯想到什麼?喧雜生猛的旺角、頭角崢嶸的中環、仗義的市井文化、超速競爭的國際都會,抑或是被中國的資本與人流逐漸淘洗的城市?   觀察過去三十年台灣媒體對香港的報導,幾乎都站在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除了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後,曾吸引世界包括台灣在內媒體的密切關注,但就像浮光掠影,一閃即逝。   香港移交過了二十二載,台灣媒體報導的框架大致不脫三個視角:一是仰望視角,從取經的角度看香港如何在英國殖民下,讓華人世界能出現一個法治和金

融秩序傲視全球的城市;第二是共同在經濟賽局裡競爭的視角,以東亞「亞洲四小龍」的框架看待台港之間的競合關係;第三則是流行文化視角,透過梅艷芳、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的香江文化符碼,理解小城香港如何向亞洲輸出強勢流行文化。   對於這個只距離我們七百公里的鄰居,我們一直是用「無關於己」的角度遠距觀察,偶爾以消費者的姿態關注,因而也不那麼接地。   但這幾個主流認識的框架,過時已久,不敷使用。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曾為《天下雜誌》寫過許多香港與中國的專題,結束兩年派駐北京的工作後,二〇一二年底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當時已強烈感受到,香港人曾在北京奧運期間達到高峰的

中國認同,已跌至谷底。那些年,中國客帶動了經濟、炒高了房價、破壞了本地原有特色文化:名牌店取代茶館、普通話漸漸取代了廣東話、中國產婦和雙非嬰兒擠壓了生產和教育資源、元朗和上水充滿搶奶粉的中國客,而這些都讓港人苦惱,忿忿於自己無能劃定生活方式、資源分配的各種疆界。   撇不掉主權移交的事實,心中又有許多悶氣的香港人,一如他們文化裡的務實和彈性,只能用「強國人」語彙揶揄他們與口中內地中國人的差異。   不久後,二〇一二年香港年輕人上街反國教洗腦,二〇一四年為了爭取雙普選而有了佔領中環運動,一直到二〇一九年,因為《逃犯條例》修例而爆發了扭轉歷史軸線的反送中運動。一個台灣人毫不熟悉的香港,用震耳欲

聾的方式向世界、向台灣展開自我。   ■危機中的城邦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反送中運動發生的當下,《報導者》採訪團隊在第一刻選擇進入香港採訪與記錄,運動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強,從六月份開始認識和理解運動,到七、八月升高到進入城市戰爭的體感,之後的九月到十一月則見證學生、年輕人與警方的武裝對峙。   許多影像在我們心中揮之不去,像是穿著制服早晨上學時就串起人鏈呼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中學生;辦公室裡和家裡各自有一套豬嘴、面罩、頭盔,隨時做好抗爭備的白領工作者;在陋巷裡協助手足躲避警方水柱車的前線衝衝子,在街邊社區裡給示威者掩護的管理員老伯;冒著被捕風險也要緊跟示威者的社工,拿著水為被催淚彈

弄傷者洗眼的救護員。     我記得在香港東區裁判法院聽義務律師為一群被檢控者申辯,挺立站著的是極年輕的面孔;我也記得與摘下面罩口罩的勇武派訪談,罩後是清秀的臉龐,他的後背包裡放著護照和遺書;和勇武派告別時,我問他「港府持續不回應,而你們這麼疲憊了,為何堅持著」,他的回答絲亳沒有任何浪漫可言,他說:「我相信沒有人能承受那麼重(暴動罪)的後果,但我想問上一代,過去香港從英國轉給中國統治時,你們在做什麼?我不想下一代在二〇四七年問我,你們在當時做什麼東西?我們希望留一個更加好的香港。不是為了自己。」   我也記得訪問了一位一九八九年出生,三十歲的年輕護理師,她個性安穩,九年來在同一個公立醫院工作

,願望是結婚養小孩,在繁榮香港平安生活,很少上街抗爭的她也在此次上到中前線擔任救護員工作;她描繪道:「香港人有時連切菜切傷也會好驚慌,但這次走上前的示威者好年輕……受傷的人好害怕,怕的不是去前線,怕的是進公立醫院 ,怕被警方調查。」   即便曾經在香港短暫生活,在記者生涯二十年間做過多次香港深度的專題,我都無法一時半刻勾勒和解釋香港的現貌。怎麼理解反送中運動半年來的現象背後,怎麼認識此刻隨時處於對峙狀態下的這座城市,我想對台灣而言,是一份遲來卻必要的功課。   ■重新閱讀香港的時刻到了   首先,是香港對抗強權的這門課。   台港雖各自長期面對中共幽靈的糾纏,但我們從未共同分享與反思自

己在面對中國威權體制的經驗。中共近年在香港從無聲的淘洗到有形開挖和刨根的過程,連香港的中學生都已感受到並說出,「深圳河以北沒有自由」。究竟從英殖民到中國殖民再到習近平領導下的強權,這塊土地經歷了怎樣有形與無形的入侵?   其次,香港面對難題時如何自處的這門課。   此次的運動,透過對香港的熱愛,香港人快速建構了公民意識和公共性。這次香港的運動之所以匯集前所未有的能量,是因為和理非與勇武派的交融、協作、分工、理解,而這集結的源頭來自於對香港的認同。無論是抗爭者被圍城時,中產階級挺身而出的「義載」,或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物資和心理協助,都體現一個共同體存續最重要的物質底氣和精神力量。   

第三,香港是如何號召出快速反省、應變、面對世界能力的這門課。   很多人遺忘了近代香港其實遭遇持續的險惡。一九四一年曾在日本侵略與殘酷統治下過了三年八個月,而二戰後香港前途持續動盪,受到國際杯葛,並持續仰息於英國與中國強權間。香港人的適應力強,過去數波中國渡港的移民奮力離開中國邊界,進入九龍,成為香港移民,在險惡的環境下淬鍊出強大的靭性,但也因為長年跟外來者打交道,香港人也很懂得在國際現實中找到槓桿。   不論是歌手何韻詩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言、年輕的政治運動者周庭與黃之鋒分別以流暢日語和英語向世界意見領袖演說,以及大量有機知識份子透過藝術、法律、新聞等各自的專業介入運動,要世界關注邊陲,

向世界說出香港人的訴求等等,在在顯見香港面對變局的能力。   香港人與其城邦一路走來,巔崖峻谷的歷程,需要被好好梳理;習近平政權領導下,中共強力地輸出天朝意識,擴張影響力,讓香港首當其衝。當不少台灣人仍對「一國兩制」抱有幻想之際,這是一門我們都必須閱讀的香港課。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報導者》從反送中運動發生的第一時刻選擇進入運動裡採訪與記錄,這是一場長達半年以上(而且仍持續中)的新聞戰,從新聞強度到動員的人力與規模,都超出我們的預期。高強度高頻率的跨國報導下,我們集結了一群對兩岸三地有長期關注香港的台、港、中的寫手和攝影記者共同協作 。   這個團隊是一群充滿記者魂的結合,大家在見

證歷史的過程中,無間斷地報導了近七個月,對所有人都是一場體力、意志力、判斷力的大考驗。一方面記者暴露在辣椒水、實體流彈的威脅,而在遍地開花的衝突中,還要快速反應、梳理脈絡;香港特約攝影陳朗熹曾在僅有五公尺的近距離中,被水砲車的水柱衝擊後被撞翻,腳骨受傷;攝影劉貳龍在理大圍城的事件裡,足足在內待了近六十小時;到過現場的記者都吃過催淚煙,都閃躲過警方的盾牌和棍棒。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要為記者們準備防彈背心、安排保險與律師,才能比較放心讓他們上前線採訪。   或許是貼得夠緊夠近,半年間我們產出了二十萬字的深度報導、數千張深刻的影像,其中不乏擲地有聲的文章和照片,透過網路向各地廣傳。當不少台灣和香港讀者

開始鎖定《報導者》來理解香港這場運動時,我們決定將此系列「強權與反抗、絕望與希望」裡的文章,從更為系統和後設的角度,重新編輯成書,帶給讀者幾種理解香港的視角。   這本書之所以取名為《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是因為火焰是香港此次運動的重要意象,火魔法師在街頭在港鐵裡燃起的熊熊烈火,是憤怒是恐怖也是宣示;而黑潮則是指一身穿著黑衣戴著黑罩,如潮水般在大街在陋巷在校園甚至向山頭湧動的人龍。不論是烈火或黑潮,都與這場運動「be water」的策略一樣,柔軟又剛強,流動而堅定,隨時爆發、隨處聚合。   此刻在城市戰地裡的港人,就像滾熱的烈火、源源不絕的黑潮,抱著不願散去的意念。   此書分

四個章節,為了讓讀者感受這場運動在當時的脈絡,我們選擇忠實呈現當時現場的狀態,沒有改動太多。第一章呈現的是跨世代示威者的群像,帶讀者明白這場運動如何讓三百萬港人走出來並捲動整個香港。第二章則梳理香港在過去二十二年間,從英殖民到移交中國的過程中,港府各機構、四任特首、政商菁英,是怎麼一步步成為中共意志的管理者。第三章描繪運動中後期,香港市民是怎麼在抗爭中活出日常,怎麼透過選票與鈔票,實踐他們對香港願景的想像。第四章則是香港共同體的變貌,他們怎麼自我辨證,怎麼思考何謂「新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以及香港和台灣在哪些層面深深交織和互動。   此書另一個重要特色是透過大事記、香港運動中的關鍵詞、即時感的

視覺影像,讓可能不那麼熟悉運動始末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但對已緊跟香港議題的讀者,我則推薦由中研院台史所吳叡人老師為此書所做的香港導讀。叡人在二〇一四年傘運開始對港做深度研究,過去半年他經常為香港發生的事夜不成眠,但作為一個具前瞻視野、有厚實歷史縱深的政治學比較研究者,同時也是對命運共同體與民族自決有實踐熱情的倡議者,他長期被視為「危險人物」,進不了香港。但因為用功甚深,他反而能跳脫此刻的紛擾,提供我們一個理解香港變貌,甚至為「想像未來香港」提供理論框架。對於本土認同快速擴大,開始提出自決、自治、獨立等口號的香港朋友來說,我相信他的思索非常值得參考。   這不只是香港的變動,香港的故事,跨世

代的香港人正牽動和影響台灣。   謹以此書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香港人。 李雪莉

以雙層賽局理論分析蔡英文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

為了解決蘋果民調投票的問題,作者林品清 這樣論述:

蔡英文總統的第二任期甫揭幕,2020年8月28日蔡總統親自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021年元月起,開放含安全容許值以下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 含量之美國豬肉、內臟,以及30月齡以上之美國牛肉進口。引發媒體熱議,也引起國內各界對於該政策的疑慮與批評。回顧臺美關係歷程,美豬、美牛開放進口一直是我國歷屆政府,不分黨派都曾經面對的「燙手山芋」;然而,民進黨在2012年曾強力杯葛美牛進口,8年後卻對於美豬、美牛進口政策態度急轉彎,其原因為何?本研究指在探討蔡英文政府選擇在其第二任期之初、2020年8月底宣布這項重大政策,其中蔡政府對國際關係層面以及國內內政向度可能的考量與評估為何?本研究以

普特南 (Robert Putnam) 1988年提出之雙層賽局理論 (Two-level games) 為研究視角,筆者採取文獻分析法,並配合訪談法取得蔡政府內部幕僚對美豬、美牛進口政策之決策過程的一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2016年至2020年間,蔡政府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型態美中臺三邊關係,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之時,我國亮眼的防疫表現不僅為臺灣在國際上帶來正面宣傳效果,在國內也召喚出強大的「國家光榮感」,同時更為蔡英文政府帶來以「快刀斬亂麻」之姿,處理美豬、美牛進口議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