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ichaelPillsbury寫的 2049百年馬拉松 和湯瑪士.德昆西的 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翁明賢所指導 李克成的 中國大陸維穩體系與管控機制研究 (2019),提出行為學派古典制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維穩、顯性維穩、隱性維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明理所指導 林玟君的 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2019),提出因為有 江戶漢學、荻生徂徠、古文辭學、蘐園學派、古文辭學派、《詩評》、楊慎(升菴、升庵、用修、用脩、太史)、六朝論述、六朝學、《麗情集》、《五言律祖》、《絕句辯體》、《升菴詩話》、《升菴詞品》、《墨池璅錄》、《書品》的重點而找出了 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為學派古典制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49百年馬拉松

為了解決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問題,作者MichaelPillsbury 這樣論述:

「百年馬拉松的力量在於它總在暗地裡進行。借用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裡的話:馬拉松的第一定律就是絕口不提馬拉松。」 美國CIA 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被欺騙40年後、痛定思痛的懺悔實錄 中國從來就不滿足於和平崛起。 必須避免中共2049年百年馬拉松達陣,不認清事實與陷阱,將再也來不及!   2022年秋季中共即將召開二十大,極有可能見證習近平領導邁入第三任期、鞏固其歷史定位;值此時刻,更需了解美國鷹派的思維,並透過其目光溫習並審視中共戰略軌跡 ■  閱讀關鍵    解密美外交檔案、研析中共策略:今日中國的大國崛起局勢是如何造成?   思考應對策略:離2049年中

共建國百年成功達陣,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 ■  內容簡介   美國CIA中國專家白邦瑞,揭露美國過去從政府高官至一般民眾如何被中共欺騙的過程,並逐步分析中共對美國「霸權」不懷好意;如何無中生有「顛覆政權的境外勢力」箭靶,對外國仇恨的政治工程是怎麼煉成的;以及中共在過去四十年間的外交戰略中,針對不同時機的「勢」而發展出韜光養晦、無為借力等策略,並強調「儒家文明圈」的重要性。中共正持續穩步往馬拉松的終點邁進......   ■  全書綱要       分析中共戰術要旨 ———>執行重點  瞞天過海 ———>百年馬拉松的威力在於總是暗中運籌帷幄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佯弱瞞強,等待時

機  聯吳抗曹 ——> 周旋於美俄中情勢,拉攏吸收美國的援助與間離之  趁火打劫 ——>中國鷹派出頭,美方錯估真正的溫和派與改革派  無中生有 ——>  將美國妖魔化、強化惡霸形象  移花接木 ——>  借力使力於美國人的善意,控制中國對內外的媒體及形象  殺 手 鐧 ——> 發展以小博大的各類型武器  順手牽羊 ——>  剽竊、抄襲、間諜,中國拼湊的大戰略乃中國特色的經濟戰略  反客為主 ——>  當2049中國統治全世界,這世界只會更壞 【台灣版收錄專文分析(一)張旭成:解析中國稱霸天下 (二)丁樹範:觀察中國的警鐘 (三)黃介正:國強必霸的規律?】   這場百年馬拉松,究竟鹿死誰手?

美國或其他國家還有勝算嗎?又會如何牽動台灣的未來?   ■  解密檔案重點   ――中美建交的背後主因不是尼克森主動出擊,而是毛澤東拉攏美國對抗蘇聯。   ――天安門事件當時美國誤判學生立場,竟然以為暑假到了學生就會散場。   ――中美貿易正常化、中國進入WTO都是中共對美國官員各個擊破的結果。   ――胡錦濤推動軟性的對台政策,成功讓美國誤以為中國願意與美國配合。   ――中共系統性地打壓暴露中國真相的媒體與學者。所有最值得信賴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是進不了中國的。   ――中國暗中與世界上各個反美勢力合作。911攻擊前後,中國不斷供應武器給蓋達組織。一位塔利班司令曾公開讚揚:「中國對塔利班

伸出援助與合作之手。」   ■  各界推薦   「個人與白邦瑞先生曾有數面之緣,對他的中文能力非常佩服――他的中文好到能以中國菜菜名開玩笑的程度。在本書中,他認為中國制訂了一項針對美國、長達百年的「戰略欺騙計劃」,目標是「扮豬吃老虎」,在二〇四九年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個人認為北京當局若有成為「全球霸主」的機會,自然不會拱手相讓;但是其戰略的重中之重,還是在維持現有體制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絕對沒有認為這個目標是不會面臨任何挑戰,也不會出現任何危機的。北京當局的一切政策,不管對內對外,都會絕對服從這個原則。但無論如何,作者的論證還是非常值得參考的,這可以一窺現實主義者和美國

國安工作者的思維模式。大力推薦。」――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東亞海權論》、《國家的決斷》作者)   「西元二〇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將慶祝建國一百周年。今日的中、美、台領導人屆時如果還在世,歐巴馬已八十八歲,習近平九十六歲,馬英九則九十九歲。他們將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自己的百歲生日送上一份大禮:成為主宰世界的霸權,台灣也已完全臣服在北京腳下。這是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的預言,或許不幸而言中,或許柳暗花明另生波瀾。無論如何,白邦瑞的百年預言值得一看。」――閻紀宇(《風傳媒》副總編輯)   「中國從來就想顛覆美國、稱霸全球,但美國卻被蒙騙了六十載,還幫

助中國實現『強國夢』。習近平藏不住『問鼎』的饑渴,但美國並未警覺中國加速崛起,一個重要原因是台海關係緩和,讓美國誤判中國鷹派已式微。作者以其親身經歷描繪近半世紀來中國『騙』美國的精采過程,這是重要的歷史教訓。不過,把中國菁英高明騙術歸功於兩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或華人常識),就過於簡化了。」――顧爾德(《新新聞》總主筆)       「本書從歷史當中挖掘出中國想要獨霸全球的大戰略,令人大開眼界。」――葛拉漢‧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決策的本質:古巴飛彈危機釋義》作者)        「本書無疑是近年來關於中國戰略與外交政策最重要的著作

。白邦瑞在五角大廈與CIA工作超過四十年,其間不斷與中國的『強硬派』對話交流,而這群人在習近平時代可能主導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在嚴謹的學術考證基礎之上,本書以生動、緊湊的文風提出了發人省思的針砭,批判認為美中合作可以共創美好未來的主流看法。」――羅伯‧凱根(Robert Kagan,布魯金斯中心資深研究員、希拉蕊外交政策幕僚)   「在過去四十年裡,白邦瑞與中國軍事、情報單位中的『鷹派』進行無數的會議、對話,與學習。在這本大膽、聳動的新書裡,他清楚呈現了中國鷹派如何看待美國,以及打算如何在二十一世紀中葉推翻美國,試圖以此糾正華盛頓以為中國正在逐漸改革的錯誤判斷。」――孟捷慕(James Man

n,前《洛杉磯時報》北京分社主任)   「一本令人大開眼界、鞭辟入裏的傑作。我推薦給所有想要了解中國的未來的讀者。」――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前美國國防部長)   「白邦瑞先生為CIA進行的調查研究為他贏得了『傑出貢獻局長獎』,本書正是根據這份研究寫成。在書裡他精采地回顧了他如何從一位「擁抱貓熊派」覺醒過來,進而以審慎的態度孤軍奮戰,警告我們中國圖謀稱霸的長期戰略。他再三強調,美國面對的是一個手段高明、立場堅定、野心勃勃的地人。在《孫子兵法》的指引下,中國人處心積慮地尋找切斷美國的阿基里斯腱的竅門。美國已經有了燃眉之急。」――詹姆斯‧伍爾西(James Wools

ey,前CIA局長)   最易讀的中美外交歷史分析,來自現場的第一手外交實務剖白

中國大陸維穩體系與管控機制研究

為了解決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問題,作者李克成 這樣論述:

中國大陸自1978年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後,居然能在短短的40年間,就把「文革」過後一個貧窮、落後、專制又獨裁的國家,以跨代的方式,作了一次澈底的大翻轉、大跳躍,無論是在經濟、社會、軍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設,都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而令西方世界感到震驚與不解。有些學者認為,這或許與中共政權長期以來,不計一切代價,全力維護政權的「穩定」(維穩)有關,而亟於一探究竟。研究者基於同樣的心理,亦欲針對中共「維穩」這個議題,以宏觀的角度進行剖析,進行觀察與研究,盼能找到合理的解釋。研究者綜合利用系統論、控制論、目的論、法治論、政府治理理論、管理科學論、實踐論、創新理論等,去瞭解大陸「維穩」的本質、

意識型態、行為特徵、組織結構、以及管控的機制與手段。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針對大陸維穩體系「條塊結合」的組織系統進行分析,解構出430個相互聯動的「塊狀」子系統,可以更清晰的解釋大陸維穩體系的工作內涵及相互運作的方式。同時,透過語意分析,找出354種合於科學管理的控制手段。這些都有助於解釋大陸維穩體系的運作及強控制手段,能否達到中共政權所希冀「長治久安」的穩定,也就是恆定的「政治安全」、「政權穩定」及「黨的永遠執政」。

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

為了解決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問題,作者湯瑪士.德昆西 這樣論述:

第一本、也是最好的毒品文學作品   ◆杜斯妥也夫斯基 流放西伯利亞之時,帶著這本書。   ◆波特萊爾 翻譯此書並認為德昆西是全英格蘭最有創意的頭腦之一。   ◆波赫士 曾說:如果沒有德昆西,我是否還能存在?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鴉片幻覺和夢境的靈感來源。   ◆狄更斯 欣賞的所有作品中,特別喜愛德昆西。      「倘若服用鴉片是一種官能上的快感與享受,我也曾經沈溺其中……   這是有罪的嗎?即便有罪,我的告白也許能為鴉片吸食者帶來一些助益。」   ──德昆西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散文作家德昆西,由於年少時經歷過流浪、忍饑受餓的日子,落下嚴重胃疾的病根,在疼痛侵襲之下,漸漸依賴鴉

片而上癮。二十八歲那一年,胃疾猛烈發作,在不堪折磨下,鴉片用量臻於頂點,每日需要服用八千滴或者七支酒杯的鴉片酊,相當驚人。   本書以真摯的筆法,向讀者坦誠他鴉片上癮的前後經歷,以及鴉片帶來的快樂和痛苦。他細膩描述使用鴉片產生的狂喜沉醉,以及夢境中的迷幻世界,有感官上的幸福愉悅、有心智上的寧靜平衡,也有戒除時難以忍受的恐怖折磨。   他的想像力非比尋常,有詩意的崇高,變幻無窮的魅力,以及壯觀的華麗,以微妙的力量來吸引並緊抓住讀者的心。他是不朽的文學夢想家,獨創出無與倫比的散文詩作品,如展翅翱翔,也是空靈的、神秘的、灼熱的、可怕的,甚至是難以分析的,令人驚嘆於他超人的表達能力。   德昆西

因此書聲名大噪,並打開了毒品文學的浪潮,比起後來威廉.布洛斯的《癮君子》、厄文.威爾許的《猜火車》,還要早了一百多年。他影響後世許多藝文人士,如愛倫坡、杜斯妥也夫斯基、波特萊爾、狄更斯、王爾德、歐威爾、希區考克與納布可夫等,皆是他的忠實擁護者。 書評或推薦語   ◆他是第一位、也是至今最好的毒品文學作家。──《衛報》(The Guardian)   ◆本書是十九世紀傳記文學作品的經典作之一,至今仍能感受其影響力。──《觀察家》(Observer)   ◆他的風格本質上是裝飾性的,並且有意識地追求思想和措辭上的崇高性。他勇於追求無限可能而毫不畏縮,冒著讓讀者頭暈目眩、困惑的危險,飛往時間

和空間的極限。他為了文字的音樂性,以敏銳的聽覺來構建屬於他的句子和段落。一個片段似乎是另一個片段的迴響,甚至聲音之間的距離感也都是巧妙地創作。他最優秀的段落,是佐以豐富的幻想、以更大範圍和隨意的組合而著稱,這些都是屬於詩歌特有的性質。──布里姆利.強森(Brimley Johnson,1867-1932,英國傳記作家、評論家和編輯)   ◆很少有英國作家可以論及如此廣泛不同的主題,在資訊和處理能力上都能勝任。也很少有人能表現出如此出色的邏輯能力。有時會有人想與他爭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技巧如此高超,以至於人們渴望與他交鋒。出於這一點和其他原因,沒有哪位作家更能具備如此的刺激作用,或更能

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沒有什麼比那種無可救藥的好奇心、年紀所無法熄滅的對知識和爭論無限多樣的渴望更加明顯的了。在這麼大的衡量尺度上,鮮少有人會擁有難以定義的新鮮感。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德昆西會對任何主題說些什麼,儘管你可以有一個精明的猜疑;畢竟他觀察和探索新事物的天賦是如此的巨大。──聖伯里(George Saintsbury,1845-1933,英國作家、評論家)   ◆鴉片吸食者描述的重點不是罪惡的行為本身,而是人性的脆弱。而且這個弱點是多麼地值得原諒!作者透過一篇自傳體的描述,開宗明義確定這個立場。他希望讀者能夠體會他付出了多麼高的代價,才換來書裡面所記載的經驗,而且這個經驗對讀者所帶

來的貢獻,足以彌補這本書對社會道德有所忤逆的地方,使讀者願意網開一面接納這一本與眾不同的書。--波特萊爾,《人造天堂》(Les Paradis Artificiels,葉俊良譯)   ◆德昆西是愛丁堡學派的一員,由於他重疊和繁複的音樂性風格,他是我們最好的作家之一,同樣也是我們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斯托福德.布魯克(Stopford A. Brooke,1832-1916,愛爾蘭作家)   ◆德昆西的散文,旋律極為卓越豐富而宏偉。他的作品節奏莊嚴宏大、超群出眾,是我們最偉大的大師之一,足以與米爾頓並列。如果我們相信自己的聽覺會有一種大致印象,那麼米爾頓的旋律會更加甜美而多變;但是在壯麗

華美的效果上,至少在散文中,以手算來可能必須分給德昆西其一。在德昆西一些最偉大的段落中,這種語言只能比作是管弦樂隊的昂揚起伏。──威廉.明托(William Minto,1845-1893,蘇格蘭作家、評論家)   ◆在浪漫主義時代最優秀的散文家中……德昆西可被視為是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裸體午餐》作者)的原型,以及愛倫坡和波德萊爾的英國表親,他甚至可被視為巴拉德(J.G. Ballard,《超速性追緝》作者)的先驅……請立即閱讀這本出色、詳細且往往令人感到折磨痛苦的傳記。──《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是第一本、也仍然是最好的一

本關於毒癮之書。……自此之後,再沒有其他作者,對於癮君子從首次使用到戒毒效果是什麼感覺,進行如此完整的分析性描述。──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癮君子》、《裸體午餐》作者)   ◆德昆西是探索內在心智空間最原始的宇航員,他的《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一書,比起威廉.布洛斯到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猜火車》作者)這些以毒品為友的文學浪潮,還要早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對於德昆西的鑑賞,讀者自己必須帶有某種類似的想像力,對於書籍、人物和事件,要有一定的廣博文化和大量知識。否則,那些賦予他著

作意義、色彩和魅力的細緻而微妙的暗示都會被忽略。因此,對德昆西作品要有充分的享受和理解,始終是文學和知識上的奢侈品。但他的敘述技巧、罕見的悲愴感傷、廣泛的同情、他對夢的華麗描述、他輕鬆論題的雅緻俏皮,以及他豐富又精美巧妙的幽默,都使他在更優異的層次上脫穎而出。──J.R.芬德萊(J.R. Findlay,1866-1930,《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老闆)   ◆猶如一杯刺激的雞尾酒:巴洛克風格式的散文詩中,出現異國情調的連續夢境,足以稱為漢默(Hammer)恐怖電影的哥德式誇張效果、古典的引語、倫敦街頭的俚語,以及不斷延伸的大量德國哲學註腳。德昆西在他所有最優秀的作品中,都

呈現出這種高雅文化和低俗生活之令人醺醉的混合物……然而,在他的最佳狀態下,他的純粹多變性和生動描繪的鴉片色彩,可說是最優秀的英國散文作者之一。──《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   ◆令人興奮的現代感。……在那段受毒品擾亂的歲月中,他對於狂野幻覺的詩意描繪,令他同時代的人震驚不已。不過,對我們來說,他的故事之所以具有啟發性,主要是因為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熟悉感。──《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書評  

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為了解決行為學派古典制約的問題,作者林玟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名為「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意在借鑒日本江戶中期漢學家荻生徂徠學習明代文學,並利用明代文學理論,回應江戶當時的日本漢學弊端,建構「古文辭學派」之方式,進行對現行中國古典文學理論建構之反思。本研究自文獻與版本目錄考證出發,於現存楊慎之各類著作中,蒐集、歸納、整理散落於楊慎詩、詞、筆記、書學論著等各類撰作中的六朝論述,復參酌楊慎生平學術風格,以及明代文學風尚,將其回應明代文學流弊的苦心,後設建構成「六朝學」此一文學理論體系。本研究更嘗試藉由中、日書物流傳史料,由楊慎著作東傳日本之歷史事實,設法歸納出「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此一跨文化之知識圖譜

,並且嘗試論證「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此理論脈絡相繫之可能性,企圖補充從來對明代楊慎「六朝學」批評與研究之不足,將楊慎從依附於明代復古,或是被輕易以「六朝派」概括的論述中獨立出來,統整其學說獨到之處。換言之,本研究旨在自「文獻學」、「版本學」與「文學理論」三方向,融通並建立楊慎「六朝學」之架構,及其學術在中、日文化史上的流播軌跡,進而補充檢討過去文學史之不足。為求融通「楊慎—荻生徂徠」於明代古典文學、古籍文獻的中、日交流與受容,本研究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正文以建構楊慎「六朝學」為主軸,並援引、兼論關荻生徂徠之說。本研究一方面探索楊慎對明代文學批評之關懷核心,另一方面以荻生徂徠學說作為論證、

建構中國古典文論之參照,職是,各章節之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具體方法、第二章為「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第三章為「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第四章為「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第五章為「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第六章為「結論」。第一章「緒論」。本章自中、日書籍之流傳與收藏故事談起,透過對於中國明代書籍海外傳藏狀況的調查(以本研究主題楊慎著作為核心),及這些書物在江戶日本的傳播狀況,由歷史發展思索文化交流活動的意義。一方面自楊慎著作中,歸納、整理其學說傾向六朝的諸般特色,一方面以「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為宗旨,並試圖推進「楊慎—六朝學—江戶荻

生徂徠」之理論架構,企求進行歷史性、文學性跨文化的比較,展演百年來的文化流衍地圖,以祈構築一跨文化的楊慎「六朝學」知識圖譜。第二章「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本章從陳洪綬之「楊升庵簪花圖」談起,分析楊慎在抑鬱不得志之際,其「佯狂」、「奇裝異服」行為的背後,如何含藏著對魏晉人物「任誕」行跡的追摹,以及借「服妖」舉止以抒諷諭之目的。順此脈絡,進一步探討楊慎纂輯《世說舊注》的目的、宗旨,以及是書所輯佚之內容,對於既往《世說新語》故事的補充作用。最後,通過楊慎多篇筆記人物書寫,剖析其對魏晉人物事蹟的愛好,不僅表現在考據和個人行跡,更假筆記體裁以寄筆端,以魏晉筆記體記載其所忻慕之人物,既是對六朝

人物筆記的繼承,亦是借六朝文學體裁寄遇自身的時代價值。第三章「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本章自古籍文獻學出發,針對《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以及《墨池瑣錄》、《書品》等書學論著,進行書誌資料的比勘與考證。其次,經由文本內容的考證與分析,爬梳《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之點評文字與圈點工夫,探求楊慎六朝論述之理論淵源,及其將六朝詩論、文論運用在個人文學批評與創作,所欲表達的文學理想。循此脈絡進一步探討《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所呈現的文本現況與編選意識。最後,探討楊慎對六朝書學的編選與主張,並經由其個人書作與魏晉書帖之比勘,論證楊慎書學亦摹習六朝帖學的欣趣。自

文學批評、詩歌選集、書學理論三種層面,論證楊慎「六朝學」的宗旨與內涵。第四章「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全章旨在審視楊慎承繼中國文學「以選為評」之《選》學傳統,採六朝儷篇成集,纂輯《五言律祖》、《選詩外編》、《絕句辨體》等選本,辨析其復古詩學觀及各選本之選錄尺度,申論楊慎主張欲觀漢魏遺音,追求詩歌典雅,當自六朝詩入手的詩學信仰。本章更由詩學理論擴及詞學理論,探討楊慎的詞學論述,及其對填詞藝術技法、聲律音調的主張。一方面,由《詞品》著手,分析楊慎對「詞」之源流,及對時人填詞弊病的反思。另一方面,顛破時人論詞度曲,必宗宋詞的傳統。楊慎追本溯源,強調「詞」是「詩」之變體,是解散詩句句式結構,作長短

句韻語而成,此亦「詞」謂之「詩餘」本因。又,「詞牌」名稱,亦多發端自六朝詩之語,是以其論詞觀點獨樹一幟,將「詞」之濫觴,溯及古詩,推本歸源於六朝詩歌。最後,復將楊慎理論對照作品,藉由《廿一史彈詞》(《歷代史略詞話》)、《升庵長短句》等著作,從「理論」的檢視,回應到「創作」的「實踐」層面。全章試圖具體而微地闡發楊慎在詩詞學方面之創見,並肯認、發揚其欲矯正時弊,回應明代文壇詩詞風尚與觀念的苦心孤詣。第五章「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本章一方面梳理江戶時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引用,一方面分析徂徠的詩學論述,釐清其對中國明代詩學觀念的接受與應用,此外,本章更考證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文庫典藏之徂徠

《詩評》寫本,首先,自書誌學研究的觀點,揭示該寫卷的傳藏特色,及和寫本的鈔寫知識;其次,將該卷和漢混淆文之內容逐一釋文、解讀,剖析其要旨,從中考述徂徠的詩歌批評觀念,理解徂徠對漢詩批評術語的把握與示範;最後,參酌徂徠的詩學理論與詩作,理解其在漢詩「學習」與「創作」間的風格轉向與選擇。透過以上考察,既釐清徂徠對明代復古詩學的接受與運用,亦把握徂徠漢詩觀念對江戶漢學,乃至中國明代詩學研究的重要參照指標及意義。同時,檢視徂徠漢詩創作,將其理論對照實踐,析論其學習明代文學眾家之長(包含李攀龍、王世貞、楊慎等),致力於擺脫宋儒、宋調的制約,重新審視漢詩「情」、「意」、「理」,著重詩歌遣詞用字間「氣格」、

「風調」、「色澤」、「神理」之苦心,理解中(明代)、日(江戶)古典詩歌理論如何進行受容與轉化?重而再次省思楊慎詩學理論在東亞漢詩史上的歷史意義。第六章「結論」。回顧本研究之特色與貢獻。本研究主要自考證中、日書物流傳出發,首先,考察江戶漢學家所藏楊慎著作,增補既往大庭脩氏《舶載書目》之考證結果。從而比勘校正與楊慎研究相關之古籍版本異文、訛誤、脫漏等處。其次,提出「六朝學」之理論架構,修正暨補充過去雷磊氏、高小慧氏「六朝派」之說法,嘗試建構楊慎「六朝學」之理論範疇。再者,藉由考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的徵引,以及兩者理論脈絡相似之處,修正暨補充自松下忠氏以來對徂徠學說的風格歸納與說法,進而釋文並析論荻

生徂徠《詩評》,既理解江戶漢學家對漢詩的學習與轉化,更藉此觀察中國明代文學流播至江戶的應用與變化。最後,尅就筆者從事本研究過程中,對中國明代文學與日本江戶文學之關係,以及對文獻、書物考察的種種心得與反省,補述對「中國明代文學於江戶文學之變容」與「數位化時代的古籍文獻學、版本學」之統整與反思,亦申述筆者對未來研究方向之期許。本研究更藉由對東亞學術發展的觀察,反省歷來的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反思新時代學人當如何理解、敘述中國古典文學,如何使中國古典文學不再只從古代、從中國內部來觀看、書寫中國,能夠開始從「周邊看中國」,故而在材料取則上囊括臺灣、中國、韓國、日本。本研究更希望從日本漢學視域(特別是江戶時

代的日本)來觀看中國古典文學,希望透過此相對的視角──江戶漢學家如何理解、想像明代復古文學,使用楊慎學說等,架構跨文化之知識圖譜。同時,本研究更期許透過對日本典藏明代楊慎著作之文獻整理,與荻生徂徠的漢文詩論相互對照比較,對楊慎的文學抉擇及貢獻,作一跨文化的省思與理解,亦對中、日書物流傳,江戶文學與中國明代文學之聯繫,重新省思且再次剖析其間的脈絡細微之處。換言之,緣於中國明代與日本江戶時代密切的書物交流,以及日本漢學家援引明代文學,對日本漢文研究進行反省與回顧的方式,能幫助本研究站在一個新視點,既回顧文獻與歷史的發展,亦重新思考楊慎長久以來被文評家忽視、掩蓋、邊緣化的「六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