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dse示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研究所 郭倩琳所指導 陳麗萍的 失能模擬體驗對提升長期照顧機構照顧服務員同理心之研究 (2020),提出視覺藝術dse示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失能模擬體驗、長期照護機構、照顧服務員、同理心、失能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麗圓所指導 顏秀真的 以「心口如一」課程提升特殊需求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2020),提出因為有 早期療育、自然情境教學、口語表達、特殊需求幼兒、協同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視覺藝術dse示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視覺藝術dse示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能模擬體驗對提升長期照顧機構照顧服務員同理心之研究

為了解決視覺藝術dse示例的問題,作者陳麗萍 這樣論述:

照顧服務員是長期照顧機構住民的第一線照顧者,亦是互動最頻繁的人,然而培訓課程偏重於照顧技巧,忽略同理關懷。本研究旨在探討失能模擬體驗教學,對機構照顧服務員之同理心學習成效及其學習經驗,研究方法為類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之雙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北區某榮民之家87位照服員,其中實驗組51人接受失能模擬體驗教學,對照組36人接受講述與案例討論教學;兩組於課程前、後及四週後接受「照服員同理心量表」測量,實驗組另於課後填寫「模擬體驗滿意度量表」,15位自願者接受焦點團體訪談。回收資料在量性方面以SPSS20.0軟體進行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分析,包括獨立樣本t檢定及概化估計方

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研究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平均58.85歲,多為女性(87.4%),教育程度主要為初中(34.5%)與高中職(28.7%)。(二)在教學介入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同理心得分分別為124.75±7.15分及125.39±9.33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05);控制年齡及工作年資共變數後,第二次後測得分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p

以「心口如一」課程提升特殊需求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為了解決視覺藝術dse示例的問題,作者顏秀真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運用自然情境教學法發展一套「心口如一」課程,以期提升特殊需求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本研究採用協同行動研究共同合作設計課程,以一名第一類輕度及一名第七類輕度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幼兒為研究參與者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觀察、訪談以及檔案資料蒐集等方式取得研究資料進行質性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1. 課程發展過程包括決定課程目標、研究觀察時段及以自然情境教學法設計教學活動等階段,共研發出十個單元課程活動,每週兩堂共二十堂,每堂40分鐘。先了解特殊需求幼兒的問題、分析成因、設定目標,再以自然情境教學法擬定「心口如一」課程方案,透過觀察紀錄來分析特殊需求幼兒口語表達行為上的表現,最後

經由教學省思來調整課程方案內容。  2. 在執行過程中,遭遇到的主要困難包括錄影過程受到干擾、研究參與者在課程活動實施時請假、研究參與者易在課程中分心、融合時段觀察不易、研究參與者指令理解不佳以及協同行動研究者使用教學策略過程不順等;針對這些困難分別採取調整錄影鏡頭且請進班人員降低音量、調整課程方案進行時段、安排穩定性較高的幼兒坐在鄰側、邀請融合專員錄影紀錄、藉由同儕示範使其模仿,以及選擇適合特殊需求幼兒能力的對話模式進行教學等因應策略來解決之,最後皆能克服所有的困難。  3. 課程評量的結果顯示,兩位特殊需求幼兒在口語表達上,不僅詞彙長度增加,其主動溝通的意圖以及與同儕間的互動品質和次數也提

升許多。訪談班級教保老師和家長後發現此一課程的實施,不論是在家中亦或在機構中,都可以發現兩位研究參與者的句子完整度比之前豐富,在遇到需求或困難時,已能從被動等待需求被發現進而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向不同的對象以口語表達的方式來請求協助。  最後,在解決學生問題及嘗試解決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時,研究者與協同行動研究者學習到了解問題的核心是首要的步驟,透過日常情境的安排是教學最好的機會,並給學生思考反應的時間及機會。因此建議未來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來了解特殊需求幼兒的能力及需求,以他們感興趣的物品和活動做為主要的媒介,經由適當的日常情境和大量的練習,善用同儕的示範和支持,並且對於他們的行為

表現做出立即的回饋反應,從肯定以及讚美中獲得口語表達的信心,等特殊需求幼兒穩定而且能主動地以口語來表達需求之後,再將口語回饋的增強機制加以延宕,使特殊需求幼兒能有效地建立口語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