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新生報到11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仇小屏所指導 陳宣方的 論轉化格的新途徑:神/魔性化——以三種報紙(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為考察對象 (2019),提出輔大新生報到11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化、神性化、魔性化、造神、妖魔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碩(博)士班 簡秀珍所指導 陳佩瑜的 中西跨文化戲劇交流溯源與改編方式探究──兼以歌仔戲《威尼斯雙胞案》、《Mackie踹共沒?》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跨文化改編、歌仔戲、義大利即興喜劇、布萊希特、《三便士歌劇》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大新生報到11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大新生報到11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轉化格的新途徑:神/魔性化——以三種報紙(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輔大新生報到112的問題,作者陳宣方 這樣論述:

修辭學中的轉化辭格,歷來以分為「人性化」及「物性化」二類為大宗,雖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然以人、物為轉化辭格的主要途徑仍是主流觀點。本論文於眾學者的理論基礎上,進行轉化辭格新途徑:「神性化」與「魔性化」之研究,因「神」與「魔」無法涵蓋於「人」或「物」的範疇,故理當具有成為轉化辭格新類別的潛能。本論文以報紙標題為研究對象,選定《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共三家報社,自2018年11月份始,迄2019年10月份,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對標題中運用「神性化」與「魔性化」手法者做歸納整理並逐一說明。除了以修辭學的角度分析語料表現外,亦納入心理學理論,探討「神/魔性化」之語言表現與人類行為的關

聯。最後分析當代「造神運動」與「妖魔化」等趨勢之思維,以及如何對「神/魔性化」產生影響及促進作用。

中西跨文化戲劇交流溯源與改編方式探究──兼以歌仔戲《威尼斯雙胞案》、《Mackie踹共沒?》為例

為了解決輔大新生報到112的問題,作者陳佩瑜 這樣論述:

  1980年代起,跨文化改編風潮吹進臺灣傳統戲曲界;1990年代中期,歌仔戲也加入了此一浪潮。相較其他戲曲劇種,2000年代中期起,歌仔戲的活潑性使它逐漸脫離移植故事期,邁向反思形式期,直至2010年代中期此風潮仍方興未艾。  論文前半段跳脫常見的西方跨文化劇場理論套用,改以更宏觀的歷史溯源來探究中西方戲劇互相取經的歷程以相互參照。歸結出移植劇目的過程中,從粗糙的故事挪用到更深入的反思形式,乃是自然的演進變化。  論文後半段挑選了2000年代中期後,進入反思形式期的歌仔戲作品為研究對象:2007年臺灣春風歌劇團的「新胡撇仔」《威尼斯雙胞案》──改編哥多尼(Carlo Goldoni)的義大

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威尼斯雙胞案》(The Venetian Twins);與2012年一心歌仔戲劇團的《Mackie踹共沒?》──改編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場《三便士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兩齣劇碼的特殊之處皆為擺脫跨文化改編習慣採用莎劇的窠臼,找尋對傳統戲曲來說更新鮮的表演形式,並設法與之巧妙融合。  本論文除分析中西文本轉化中的異同外,為了與歌仔戲的表演形式相互比較,更著力在原典劇種/劇場形式的描繪,藉以探討歌仔戲在改編特殊劇種/劇場形式時所擁有的優勢與缺失;並觀察在跨文化改編中,中國傳統戲曲美學獨特

性之彰顯、淡化或折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