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會 缺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吳瑞賢所指導 馬家齊的 氣候變遷下因應枯旱之水庫供灌區農業用水管理 (2014),提出農田水利會 缺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門水庫、氣候變遷、CROPWAT model。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蔡榮祥所指導 廖文榮的 共享性資源之組織與政治動員- 雲林農田水利會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共享性資源、農田水利會、會長選舉、選舉動員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田水利會 缺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田水利會 缺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氣候變遷下因應枯旱之水庫供灌區農業用水管理

為了解決農田水利會 缺額的問題,作者馬家齊 這樣論述:

石門水庫是北台灣的重要水庫,具有給水、灌溉、防洪、發電等多元功能,近10年的平均年供水量約8億立方公尺,相當於超越機率56%入流量,但枯水期平均入流量僅佔全年21.3%,且與枯水期計畫用水量間尚有5,451萬立方公尺的缺額,需仰賴水庫蓄存水量來補足,若水庫蓄水量在豐水期結束前仍不理想,則可能面臨缺水風險。本研究由農業用水觀點,分別利用農田水利會灌溉計畫書及CROPWAT model探討調整耕期、灌溉期距、錯開日數等不同灌溉管理模式對枯水期農業用水的影響,其中耕期延後10~20日時,因稻作生育期往高溫的夏季遞延,期作總用水量略增1.8%~4.5%,枯水期用水量則可減少9.5%~23.2%,對石

門水庫的枯水期用水調度有很大助益,在某些情境下,提前打折加上延後供灌,尚可取代停灌措施或減少停灌面積。此外,利用TCCIP所推估近未來(2020-2039年)大漢溪流域水文與氣象參數改變量,模擬近未來氣候變遷對農業用水量及石門水庫用水管理的影響,溫度增加及枯水期雨量減少使農業用水量較現在增加2.2%~3.1%。而未來枯水期水庫入流量僅為現在的88.4%,水庫的用水管制強度需較現在更高,當入流量為超越機率80%時即需提前打折並延後供灌、當入流量為超越機率90%或95%時,均需停灌桃園水利會灌區才能確保水庫蓄水量在安全範圍以上。

共享性資源之組織與政治動員- 雲林農田水利會為例

為了解決農田水利會 缺額的問題,作者廖文榮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訪法」,「票櫃分析法」研究基礎。透過對臺灣雲林農田水利會體系的了解、現今雲林縣地方派系的發展、會長產生沿革與發展、水利會基層成員如何透過良好關係管道博取農民之信任,動員基礎、能力來描繪雲林縣地方政治生態的樣貌,並分析台灣雲林農田水利會選舉動員系統。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不但改變了政治生態與政黨結構,同時亦對地方政治產生巨大影響。「農田水利會」為台灣三大農民團體,就農田水利而言,地方仕紳及政治人物常藉由常藉由農田水利會龐大的組織動員體系與嚴密地方網絡、常作為地方政治之跳板。而台灣民主化,不僅激發人民參與公共事務,同時也讓地方派系介入水利會之運作。近年來,

雲林縣內部的地方山頭、政治世家紛紛崛起,成為新興的派系勢力。雖然,傳統地方派系在雲林縣的鄉、鎮、市長選舉和縣市議員選舉中動員仍有勢力,但就以雲林農田水利會選舉動員力和政治影響力確已逐漸下滑。另外會長選舉制度從「間接選舉」、「遴派制度」改為「直接選舉」,選舉制度雖有改變但會長之派系可說是「換湯不換藥」,雲林農田水利會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仍為共存關係。關鍵字:共享性資源、農田水利會、會長選舉、選舉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