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署 停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許世孟所指導 林浩倫的 水庫上游集水區裂隙岩體含水層地下水資源開發抗旱可行性研究 (2020),提出農田水利署 停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乾旱、裂隙岩體含水層、FEFLOW、生態基流、地下水開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張宏浩、蘇怡如所指導 蔡昇甫的 石門水庫灌區種稻比例與農地完整度之關聯性研究-對推動水田轉作及降低停灌風險之意涵 (2020),提出因為有 水文頻率分析、農地完整度、水田轉作、停灌風險、石門水庫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田水利署 停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田水利署 停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農田水利署 停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南部水情嚴峻,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蓄水量低,嘉南一期稻作部分停灌,但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新化分處指出,虎頭埤有6百多公頃的集水區,截至現在還有101萬噸用水,可提供50多公頃一期稻作完成灌溉用水。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669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水庫上游集水區裂隙岩體含水層地下水資源開發抗旱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農田水利署 停灌的問題,作者林浩倫 這樣論述:

臺灣在近數十年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加劇,近二十年降雨模式逐漸轉為強降雨為主導的型態,這個現象會讓水庫的管理更加困難,水資源也難以細水長流,加上原本3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的乾旱,更是讓缺水危機成為現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2020年發生了近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蓄水量都見底,除了節水措施外,尋找替代水源更是燃眉之急,然而興建水庫對環境影響過大,平原區抽水又可能引發地層下陷還有水質不佳的問題,山區蘊藏於岩體裂隙與岩屑層中未經開發的地下水資源亦是一項具有潛力之替代水源。為了解臺灣山區開發地下水資源之具體可行性與可能的環境影響,本研究以本次乾旱事件最嚴重的德基水庫上游集水區作為研究區域,蒐集既有公

開資料包括水系高程圖與中央地調所之山區地下水調查成果報告,透過地下水模擬套裝軟體FEFLOW建立集水區之數值模型,並依據中央地調所之調查成果報告設定模型各項參數與邊界,以率定後之模型模擬在正常與極端乾旱的不同氣候條件下各開發配置之供水能力與可能對地表環境造成的影響,確保在供水之餘不影響山區溪流之生態。本研究分三階段模擬集水區之地下水開發,首先在模型不同之地質區測試單井適當之抽水量,經過統整後將其套用小型次集水區內,以多種抽水量和不同群井排列方式探討在各情境下地下水位洩降與河川基流的變化,最後將前兩階段之模擬成果套用於全集水區,評估整體之開發可行性。經過上述模擬分析後,本研究所設計之開發模擬情境

確實具備可行性,在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德基水庫上游集水區可以穩定供應每日70,500噸地下水至少120日,達到經濟部公告一級旱災之10 %缺水率,且河川基流量統計結果顯示地下水開發對於河川影響相當小,不會對於生態造成衝擊。經本研究分析與評估後,山區地下水確實具有一定之開發潛力,在開發規劃時選擇適合的抽水量與抽水深度就不會對河川之生態基流量造成影響,與平原區地下水相比,水庫上游山區開發更具有方便水源運用的優勢,透過河道或管路直接進入水庫庫容,乾旱時可增加水庫入流延緩實施分區供水的時間,增加整體供水的韌性。

石門水庫灌區種稻比例與農地完整度之關聯性研究-對推動水田轉作及降低停灌風險之意涵

為了解決農田水利署 停灌的問題,作者蔡昇甫 這樣論述:

臺灣地區在春季枯水期,第一期稻作常面臨灌溉水源不穩定的風險,特別是以水庫為主要灌溉水源的區域。每年豐水期結束後,若水庫灌區之水庫蓄水量偏低,則隔年春季勢必面臨第一期稻作缺水停灌風險。石門水庫灌區是全臺灣第一期稻作中最大的水庫灌區,近20年來,已發生5次大規模停灌,屬於高缺水停灌風險區域。由於水稻相對於雜糧、蔬菜及果樹等作物而言,灌溉用水量較高,復以水稻近年生產面積及產量高於國內需求面積及安全存糧標準,從而,可思考於高缺水停灌風險的灌區內,找出適合推動水稻田轉旱作之區位及策略,並評估其所對應之風險變化情形,以促進健全農業生產結構及穩定區域水資源,進而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民收益及確保區域民生

用水無虞。本研究以石門水庫灌區352個水利小組為對象,收集農糧、水文及農地等數據,分析種植水稻比例與農地完整度之關聯性,並運用灌溉水文統計、迴歸分析方法,建立水旱田面積調整與石門水庫供水風險之評估模型,進一步詮釋石門水庫灌區依據農地完整度,推動水田轉作及降低停灌風險之意涵,最後提出水田轉作政策規劃與缺水停灌風險評估之相關建議。研究結果顯示,石門水庫灌區2萬8,000公頃面積,若全部種植水稻,其缺水停灌平均風險為0.24,約每4年發生1次停灌風險,與近20年來實際發生政府5次公告停灌事件之頻率風險相近;若以水利小組為單元,推動8,600公頃水田轉作,則其缺水停灌平均風險降為0.1,亦即約每10年

發生1次缺水停灌事件;若推動2萬公頃轉作,則幾乎沒有任何缺水停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缺水停灌風險計算,係基於石門水庫蓄水量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石門管理處轄管682口埤塘蓄水量分析,本研究同時可運用於有關提升埤塘蓄水量能與降低缺水風險之評估。另一方面,由民國105至108年水利小組資料分析,其線性迴歸模型及F檢定結果呈現,農地完整度影響水利小組農民種植水稻之行為,係正相關且相當顯著。本研究亦合併研析水利小組農地完整度、累計轉作面積及其風險關係統合模型,提供政府部門掌握轉旱作政策規劃之合宜區位及其缺水停灌風險,咸信有助於農業及水利部門因應氣候變遷及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農業水資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