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願 雙結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還願 雙結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aamaBenziman寫的 蹦蹦和跳跳(我不喜歡你比我厲害):以色列教育部推薦繪本【附學習單】 和Middle的 【典藏書衣版.限量】不要再回覆他的短訊,好嗎(收錄番外別冊.從前的我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還願第二結局 - Lnnmo也說明:還願 第二結局 ... 20/2/2019 · 在經歷四個膽顫心驚的章節後,玩家終於能看到《還願》中的邪教「慈孤觀音」害死主角杜氏一家人,優秀的鋪陳轉折讓一些人玩到結局後不禁落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樹文化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應用日語系 陳玫君所指導 洪翊倫的 考察圍繞精神疾病者的社會環境之研究 -通過台灣、日本的比較- (2021),提出還願 雙結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神障礙者、中華民國刑法 19 條、日本刑法 39 條、汙名、去汙名化、就業、對精神障礙者的理解。

最後網站還願劇情結局【還願】雙結局?換個思考其實是好的結局?美心的 ...則補充:【還願】雙結局?換個思考其實是好的結局?美心的身分竟然是?. 《還願》上市已超過3天,相信大部分的玩家都已經破關,現在也非常多故事與結局的討論, 其中不少玩家期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還願 雙結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蹦蹦和跳跳(我不喜歡你比我厲害):以色列教育部推薦繪本【附學習單】

為了解決還願 雙結局的問題,作者NaamaBenziman 這樣論述:

◆◇◆◇◆◇◆◇◆ 原本擅長的事情, 卻發現有人比你更厲害, 你還願意跟他當好朋友嗎? ◆◇◆◇◆◇◆◇◆   ●現代版猶太智慧聖經《塔木德》故事●   與孩子一同探討「競爭」與「嫉妒」、「友誼」與「原諒」,   以及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比較」與「挫折」   ∖國際安徒生獎‧提名作家∕   以色列教育部、猶太圖書館協會‧推薦繪本   【附學習單】   森林中的小木屋裡,住著小兔子蹦蹦。   蹦蹦跳啊跳!他贏過了跳蚤、贏過了青蛙、贏過了松鼠,   終於成為了森林裡的跳高冠軍!   但是有一天,森林出現了另一隻兔子──跳跳。   而且跳跳居然跳得更高!!!   於是蹦蹦生氣的說:「跳跳作

弊、跳跳是個大騙子,跳跳不可能跳得比我高!」   兩人氣得再也不跟對方講話了……   夏天來臨了,跳跳決定舉辦生日派對,卻沒有邀請蹦蹦!   但是,粗心大意的郵差先生卻不小心把邀請卡寄給了蹦蹦。   蹦蹦和跳跳,能不能重新和好呢?   「蹦蹦和跳跳」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與孩子一起探討生活中的「競爭」與「嫉妒」。   蹦蹦與跳跳的故事,改寫自猶太經典《塔木德》(Talmud)中的重要故事──〈坎查與巴坎查〉(Kamza and Bar Kamza)。在傳統《塔木德》故事中,有錢的猶太主人邀請了好朋友「坎查」前來參加宴會,但僕人卻不小心將邀請信誤送給討人厭的「巴坎查」。而當巴坎查出

現在宴會時,主人堅決不讓他參加,甚至將他掃地出門。覺得備受羞辱的巴坎查愈想愈生氣,於是離間統治者與猶太人間的感情與信任,最終引發了戰爭、摧毀了猶太人的第二聖殿。   在《蹦蹦和跳跳》中,作者重新闡述了這個關於傳統寓言,讓我們看見生活中的「競爭」與「嫉妒」如何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讓孩子可以從優美且具高度藝術性的繪畫中,一起面對友誼中的困難與爭吵。   看見「友誼」與「原諒」的珍貴。   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在所難免,然而在本書作者細膩的敘述與圖畫裡,我們更能覺察到友誼的珍貴。「原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當我們沉浸在嫉妒的心裡面,失去的可能是一段真摯可貴的友情。藉由這個故事,也能提醒孩子珍惜

身邊的每一段情誼。   陪伴孩子面臨生活中的「比較」與「挫折」。   愈是成功的孩子,愈有可能傷得更深。蹦蹦原本是森林裡跳得最高的動物,但是他的自信與自豪,卻被新來的兔子跳跳所打破。事事成功的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經常更難以承受。而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關注成功孩子的脆弱。 本書特色   【閱讀關鍵與特色】   ✏適讀年齡:無注音,適合6歲以上閱讀。   ✏閱讀關鍵字:競爭、嫉妒、比較、挫折、情緒、友誼、爭吵、原諒。   ✏教育議題:品德、家庭教育、閱讀素養。   ✏學習領域:語文、社會、藝術、綜合活動。   ✏核心素養: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藝術

涵養與美感素養。   【學習單:三大學習特色】   ◆1.認識情緒:從「小兔子蹦蹦的情緒小迷宮」認識日常中的情緒特徵。   ◆2.控制情緒:跟著「一起幫小兔子蹦蹦控制情緒」,學習如何調節與控制情緒,陪孩子建立健康EQ。   ◆3.觀察自己:考一考「小兔子動動腦」小問題,陪孩子練習觀察與思考。 得獎紀錄   ▇▆▅▄▃▂《蹦蹦和跳跳》榮獲多項國際大獎▂▃▄▅▆▇   ★以色列教育部推薦繪本(school book lis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rael)   ★以色列Ben-Yitzhak插畫獎(Israel Museum Ben-Yitzhak

Prize for Illustration – Honorable Mention)   ★猶太圖書館協會推薦(Association of Jewish Libraries)   ★國際猶太圖書協會推薦(Jewish Book Council)   ★雪梨泰勒圖書獎推薦(The Sydney Taylor Shmooze)   ★美國插畫年鑑優選(American Illustration Award of Excellence)   ★美國3x3當代插畫展優選(3x3 Magazine of Contemporary Illustration Merit Award)   ★嗨插畫國際

插畫設計大賽優勝(Hiiibrand Illustrati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專業人士溫暖推薦   ★沈雅琪 | 神老師   ★賴嘉綾 | 作家、繪本評論人 好評推薦   ●○●○兒童文學家、圖書館協會大力推薦●○●○   「這本書探討了經常被兒童文學忽略,卻非常重要的議題。市面上有許多描述失敗主角的故事,但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成功的孩子也可能相當脆弱。」──以色列文學研究者 薛‧羅汀博士(Dr. Shai Rodin)   「這本書深深探討了世界上每一個兒童(甚至是每一位大人的內在小孩)所面臨的問題──與其他兒童間的『比較』。作者的描述精確而

直接,沒有多餘的贅字,也沒有賣弄或故意討好讀者。美妙的結局帶來了大量的希望與想像空間,非常適合3~6歲孩子閱讀。」──以色列兒童文學作家 阿塔拉‧歐克(Atara Ofek)   「許多讀者都能認同,關於友誼和原諒的甜蜜故事。」──猶太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Jewish Libraries)   「〈坎查與巴坎查〉是傳統猶太道德故事,用來讓人們了解毫無根據的仇恨,造成了第二聖城的毀滅。而《蹦蹦和跳跳》重述了這個傳統故事。故事發生在只有野生動物居住的原始森林中,然而嫉妒、報復和背叛卻依然存在……然而不同於本書的快樂結局,〈坎查與巴坎查〉以悲劇收尾,沒有和平解決。作者運用了

傳統寓言的陳述方式,提醒我們友善的價值,以及該如何處理憤怒情緒。故事最後讓讀者了解到快樂的結局是可能的,但必須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達成。作者溫和的講述了這堂課、沒有說教。在看似簡單的線條中,卻描繪出更深且複雜的內容,並且用顏色區分不同角色。總體來說,這本書為每一代人講述了一個重要的故事,並讓我們內化而後採取行動。在課堂討論和家庭環境中,這個故事都非常有用,我們強力推薦這個古老故事的迷人新版本。」──國際猶太圖書協會(Jewish Book Council)   「這個故事以全新的方式重述了古老猶太寓言〈坎查與巴坎查〉,呈現出友誼的價值,以及毫無理由與根據的怨恨與憤怒所帶來的危險。書中運用簡單的紅

色與藍色線條,細緻描繪出充滿想像力且豐富美妙的世界。書中的圖像可以緩解年輕讀者的憤怒與爭吵,且故事精巧,是正向與具建設性的猶太寓言。活潑的故事(跳高比賽!生日派對!動物們!)、生動的插圖、簡單的辭彙也非常適合喜歡圖畫書的讀者。而書中結合了傳統猶太寓言,讓故事更具宗教與文化意義。」──雪梨泰勒圖書獎(The Sydney Taylor Shmooze)   「這本書的核心是友誼以及勇氣。我們都知道『生氣與失望』可能對歡樂場合造成的問題,就像蹦蹦與跳跳這樣的好朋友──他們一起喝巧克力牛奶、吃餅乾、度過了愉快的時光,直到跳跳在跳高這件事情上打敗了蹦蹦。兩隻兔子憤怒的暗示對方作弊──特別是當蹦蹦現身

生日派對時,跳跳還對他口出惡言。作者巧妙的傳達了兔子的情緒,在白色的畫紙上用紅藍相間的方式,描繪出令人難以置信、錯綜複雜的迷人森林世界。在感人且具啟發性的結局後,我們可以連結到猶太傳統寓言〈坎查與巴坎查〉的故事──而在這個寓言最後,卻是猶太第二聖殿被毀滅。」──《猶太紀事報》編輯 安潔拉‧基佛斯坦(Angela Kiverstein, The Jewish Chronicle)   ●○●○國外讀者真心推薦●○●○   「這是一個非常可愛的故事,也是跟孩子探討『友誼』與『原諒』的重要故事。」──Natalie★★★★   「我很愛這個故事,它用了相當可愛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原諒與理解的價值,同

時也讓孩子能夠了解如何與情緒相處,例如生氣的情緒。」──Ángela's Bookcase★★★★★   「重現傳統寓言、令人愉快而有趣的故事!書中的插圖令人驚嘆,故事也非常有趣。用另一種結局重述古老寓言對孩子來說相當不錯!我絕對會推薦這本書!它討論了友誼、原諒,以及誤解和沒有被解決的爭吵會如何破壞友誼。」──Ashley Dang★★★★★   「這是個可愛但重要的故事,能讓孩子了解友誼與原諒。故事基於導致猶太人第二聖殿被摧毀的傳統寓言〈坎查與巴坎查〉改編,但敘述方式更適合幼兒。這本書能讓孩子理解競爭、傷害、生氣以及友誼,並且還有原諒。」──Reading_ Tamishly★★★★★

還願 雙結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還願之前重新返校,一次攻克雙結局。
謝謝每個耐心的治療師,陪伴眼手俱殘、記憶力衰退的實況主進行遊戲復健。
把返校兩個結局玩完,才知道是浪漫愛情故事。
這種最適合喜歡風花雪月的小宅檸檬,給返校100分!超乎預期~
如果能加入「釘鉤支」系統的DLC,就更棒了!讓返校更上一層樓吧!(直接被憲兵拖走.......)

👉小宅檸檬網站:https://eviswang1015.wixsite.com/lemon
👉加入主頻道會員:https://pse.is/lemonmember
👉加入主頻道會員後通報:https://pse.is/oyake
▶模擬市民4鄭家傳奇播放清單:http://bit.ly/2zaJFjv
▶訂閱小宅檸檬:https://www.youtube.com/c/OyakeLemon
▶跟蹤檸檬▶▶▶FB: https://www.facebook.com/eviskoeat/
▶觀察檸檬▶▶▶IG:lemon.evis
👉歐付寶贊助:http://bit.ly/2yviYH3

【電腦與周邊設備】
桌上型電腦:ASUS ROG GR8 II系列
筆電:ASUS ROG Strix SCAR Edition系列
鍵盤:AZIO MK HUE 青軸
耳機:Logitech 羅技 G430
麥克風:YETI雪怪USB 麥克風 (霧銀)
【以上皆非廠商贊助,僅供參考】

考察圍繞精神疾病者的社會環境之研究 -通過台灣、日本的比較-

為了解決還願 雙結局的問題,作者洪翊倫 這樣論述:

本論文針對圍繞精神障礙者的社會環境,通過台灣、日本的比較來論述。一般而言,〈精神障礙、精神障礙者〉這兩個字總離不開負面的印象。這樣的負面印象是通過媒體所作的事件報導而形成,例如關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等等片段的情報大多並不是實際去通過直接和精神障礙者接觸才產生的。並且,由這樣所形成的社會汙名和疏遠會阻礙精神疾病的治療、精神障礙者的就業和回歸社會。再來,本論文中,有聚焦於精神障礙者建立自立的生活上最為重要的經濟問題,並且,關於被認為「工作很困難」的精神障礙者的就業方面,國家、自治團體是根據怎樣的法律、制度來進行支援也有所著墨。再者,在描述台灣和日本兩國對於法律、制度的同時,也提及了具體施策。通過

本研究,可以清楚明白的最重要的點是,在社會的各種狀況中,為了緩和或減少對於精神障礙者或精神障礙的社會汙名或固定觀念(去汙名化),有增加這類啟蒙活動的必要性。

【典藏書衣版.限量】不要再回覆他的短訊,好嗎(收錄番外別冊.從前的我們)

為了解決還願 雙結局的問題,作者Middle 這樣論述:

◆華文圈132萬粉絲共感追隨,台、港、澳、星馬暢銷作家! ◆Middle突破之作,跨越散文與小說的疆界 ◆新型態Middle文體──對話式故事散文,最溫柔的傾聽與訴說 ◆首刷限量1*番外別冊__〈Before 0 _ 從前的我們〉 ◆首刷限量2*唯一收藏__憂藍夜深版典藏書衣   「就算與他再傳千個短訊,也未必可陪在他的身邊。」     56場夜深對話,一千通無眠短訊,   陪你傾訴一個未可離開的故事,   一起細聽某段應該淡忘的軌跡。     「我想在這個時刻,   總會有一些人,需要這樣的一個故事。   也許這天,依然未可找到答案,   又或是改變眼前困局的契機與勇氣……   但希望你不

會忘記,你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你好不好,我都會繼續陪你。   你說不說,我都會繼續等你。   就這樣子,可以嗎?」──Middle     *************************   後來你終於復原過來,   只是無法像從前那樣投入去愛。     「你有試過嗎,明明想見一個人,但是你不會主動找他,   寧願獨自思念或煩惱,也不要傳他短訊或給他電話。」     「是因為被對方拒絕過太多次,不想再自討苦吃吧?」     「嗯,但有時到最後,又會覺得自己好傻,尤其是當你想起,其實再思念或再煩惱,你再強忍著不去找他,他也是不會對你有任何顧念,或有任何在乎……而你卻為這一個人,浪費

了多少時間,就算我不會再主動,但還是覺得難為了自己,還是會感覺自己好傻。」     「是的,是有點傻,但至少,你沒有讓自己陷溺得更深、變得更困倦或卑微……你們不會再靠近了,但你至少為自己尋回一點尊嚴與自由了,是嗎?」     有些人,以後都會讓你念念不忘,   後來每次你想起他,你始終都會記得,   自己曾經有多奮不顧身、全心全意地投入付出,   但是最後始終都無法留住那一個人……   然後,你彷彿無法再對另一個人太過認真,   就算有多喜歡也好,   但你再也無法變回當天那一個傻瓜,可以不求回報,   就只望對方可以快樂幸福,可以自由地去做回他自己。     ****************

*********   Middle新型態創作文體──對話式故事散文,   1280天,我和她,夜深時分的56場對話,Middle和你一起直視各種困惑,   關於愛,關於人生、情緒、界線、堅持、想念⋯⋯   摸遍那些困惑的形狀,一來一往,無從躲藏,卻有更深的埋藏,   渴求的答案可能在對話線索裡呼之欲出,也可能追索後茫然無解,   但在對話瞬間被懂得了的自己,能稍微歇歇腳,在人生迷途中暫時逃脫。     ◆56個深夜談心對話──   #關於愛   喜歡一個人,這件事本身怎算是傻呢,喜歡得沒有底線,喜歡到沒有了自己,才是傻的開始。   我很喜歡可以全心全意喜歡他的那一個自己。但是他走了,也將那一

個最好的我都一併帶走……     #關於界線   可以對這世界的人盡量保持善良,但不等於自己值得被別人一直消磨真心與溫柔。   為何不能還自己一個自由,對自己好一些?     #關於情緒   沒有完全地陷溺過,然後超過自己的極限,其實很難真正清醒過來……   還是要提醒自己,你已經努力過了,是時候要放過自己了。     #關於自我   如果你能夠對眼前這一刻的自己感到自在,就算是哭著或笑著,也是你生命真實的一部份。   要懂得去愛護這一個,滿身缺憾與傷痕,但也最真實最重要的自己……     #關於價值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不同的故事,為甚麼我們都一定要追求同一個模樣?   也許因為我

們的不同,才能成為彼此的浮木,去陪伴對方一起面對某些無法言喻的疲累與傷痛。     #關於堅持   無論如何,我都會繼續堅持下去,就算明天醒來,天空還是一樣灰暗,   但因為心甘情願作出了選擇,縱然最後不能改變一些人與事,也不要讓世界將我改變。     #關於生活   不要忘記思考,還有初衷。   在最無力時,原來透過擁抱,兩顆早已灰冷的心可以靠得多近,   原來能繼續呼吸自由的空氣,並非理所當然,應該好好守護珍惜。     #關於想念   有些人的想念,是努力活好之後的每一天,不想辜負從此的自己,   不想讓最後選擇不要再見的那一對彼此,留下更多後悔與遺憾。     ◆療心摘錄——   #總

有一個人,可以讓你哭,以後你再無法對他假裝堅強。   #原諒一個人很難,原諒這一個被反覆傷害的自己,有時更難。   #或許並沒有最好的選擇,就只有如何在這一個選擇裡,不留遺憾。   #你不需要是一個好起來的人,才值得去擁有別人的溫柔啊。   #到最後,沒有真正的忘記或放下,我們就只是學會承認或接受。   #其實根本沒有所謂好起來的標準,就只有如何用比較快樂的方式,讓自己可以好好走過眼前的難過。     ◆書封設計概念——   偌大的城、夜兀自深沉,透過短訊,   我和你,你和他,她又和誰,交換過一個又一個的心事。   聆聽和傾訴,距離因此被拉近了嗎?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靠近還是越加疏離?

而最後,我們放下了嗎?     書衣選用香氛美術紙,來自義大利百年紙廠,   帶手感的紙質,展現一個又一個夜深,城市起伏的漸層天際線,   讓你我深藏的心思,緩緩浮現,想找人傾吐,想被人聆聽,   發出的短訊,就像你我之間的隱形連結線,將其燙銀呈現,   銀色絲線,悄悄拉起連繫、讓那些溫柔關心藏身其下,   在孤單的夜裡,隱隱發著光,默默陪伴。   ◆首刷限量*番外別冊〈Before 0_從前的我們〉——     「那些    始終得不到你認可的   從前」     在正文她和他的故事開始之前,她心中放不下的另一個他,   Before 0,從往返短訊裡,體會從前那些深刻。     「從那天

起   你越來越遲回覆我的短訊   我養成了失眠的習慣」     ◎寬14.8cm X高21cm/40頁/封面:厚磅凝雪映畫/內頁:經典印書紙 本書特色   ▍56個夜深談心:   將心事藏在夜色中,那些陷落不安,是說給你聽,   也是說給自己聽,一起等待放下的那天。     ▍傾訴者與聆聽者:   你是故事中的哪一個?抑或接是⋯⋯   Middle透過對話,讓你重新審視那些過不去的鬱結,陪著你找答案。     ▍創新文體!突破散文與小說疆界,可拆解可連貫,體會兩種閱讀樂趣:      可單篇閱讀,體會散文被同理的魅力;   而整本讀完,直到末篇,才恍然般解謎了從頭至尾,      拾起那

些線索,「我」與「她」的軸線清晰動人,   那些「我」為了撫慰「她」而故作坦然的心痛,讓故事立體而完整。 作者簡介 Middle     香港寫作人,   喜歡寫,但不喜歡為寫而寫,   總是很忙,但享受忙裡偷閒。   讀者遍及香港、台灣、澳門與星馬等地,   不過即使只得一個人有共鳴,他就已經心滿意足。     著作包括散文集《離開以後,你有沒有更自由》、《凌物語》、《等心息》、《曾經,有一個這樣的你》;小說集《就算從未忘記》、《再見,不要再見》、《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曾經錯過的時間,曾經對過的你》、《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在我們忘記之前》、《十二首歌》等。     ♦臉書專頁

:www.facebook.com/MiddlePage   ♦個人臉書:www.facebook.com/middle.uil   ♦Instagram:mid810   ▌輯一/ 忘記難過時間 問好_(Day001/2203) 對你好_(Day005/2207) 漸遠_(Day008/2210) 懂你_(Day010/2212) 追求_(Day020/2222) 曖昧_(Day024/2226) 值得_(Day031/2233) 善待_(Day035/2237) 暗戀_(Day038/2240) 生日_(Day050/2252) 有時限_(Day053/2255)     猜到_(Da

y055/2257)   ▌輯二/ 無法捨棄捨棄你的誰 繼續_(Day058/2260) 找我_(Day062/2264) 難堪_(Day066/2268) 面具_(Day070/2272) 患失_(Day075/2277) 消失_(Day080/2282) 日子_(Day082/2284) 不往來_(Day085/2287)    換名字_(Day087/2289) 放下_(Day090/2292)     後來_(Day091/2293)   主動_(Day099/2301)    不會知道_(Day100/2302) 無二_(Day102/2304)   ▌輯三/ 你說不說,我都會繼續陪

你 重聯_(Day220/2422) 距離_(Day221/2423) 想哭_(Day223/2425) 原諒_(Day224/2426) 投入_(Day225/2427) 在乎_(Day226/2428) 最傻_(Day227/2429) 無力_(Day228/2430) 後悔_(Day229/2431) 轉變_(Day230/2432) 陪你_(Day231/2433) 再認識_(Day232/2434)     不加油_(Day234/2436)    另一個人_(Day235/2437) 去愛_(Day258/2460)    準備_(Day260/2462)   ▌輯四/ 沒有關係的

終結 好好記_(Day279/2481)     忘不了_(Day308/2510)     累困_(Day339/2541) 不回_(Day357/2559) 過不去_(Day390/2592)     好起來_(Day422/2624)     不忘_(Day450/2652) 想念_(Day472/2674) 善良_(Day500/2702) 典藏_(Day502/2704) 最喜歡_(Day541/2743)     封鎖_(Day553/2755) 往前_(Day555/2757) 終結_(Day1280/3482)   ▌後記1/ 一直聆聽的人,也會有需要傾訴的時候 ▌後記2/ 如

果有天我們可以更愛自己   後記1 一直聆聽的人,也會有需要傾訴的時候     Y:   你有聽說過嗎,有些情誼,是從一而再的傾訴與聆聽之間,逐點逐點累積而成的。     但有時候,兩個人就算靠得再近,就算已經認識很久很久,但是彼此始終無法真正做到坦誠交心。縱然累積過多少情誼,有些心事,到最後還是會無法得到對方的聆聽與接收。     或許是因為,這兩個人本身並非活在同一個世界,你有你嚮往的晴空,他有他沉溺的深海,你無法明白,有些壓力可以比天更高,他也無法理解,有些自由可以飛得多遠……或許某些時候,他們可以快樂地交好,在順遂的日子裡相親相敬,但心底裡還是會知道,或不斷作出反證,他們本身並

不是同一類人。有些感受即使說得再深刻再細緻,最後還是無法被真正理解;有些心意,即使盛載過多少勇氣與認真,但到頭來,也是會換來一再逃避與無聲的結局。     又或許並不是這樣。你們都會著緊對方、都會希望與對方一起繼續同行,只是在最初認識的時候,他們已經為彼此設定了一個身份。例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他是你的知己;你是他想要去照料關心的人,他是你曾經無比信任、可以去傾訴去分享心事的對象,你是傾訴者,他是聆聽者,這是他們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最舒服也最自然。而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改變這當中的預設……只是去到後來,有天你或會覺得,為甚麼一直以來,就只有你在坦露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而他又會去想,為甚麼你總是

在失意低潮的時候,才會想起這一個他……彷彿,他就只是一個對你的心事有興趣的知己,彷彿,你就只是一個對他的安慰有需要的好友。     然後終有天,你們會漸漸對這種情況,感到疑問或厭倦,你們也再沒有一定要去傾訴或聆聽的心事與心情。這一種連接,會漸漸消逝在往後越來越多的已讀不回之中。     你呢,你曾經遇到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對象嗎,又或是成為對方心事的聆聽者,伴對方渡過一些最艱難的時刻?     每一個人,都總會有想要釋放內心感受與情緒的時候。會想找一個人好好傾訴,只是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去當一個聆聽者。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聆聽,而且不是一味的聆聽,也需要有適當的溝通互動。例如會因為你的遭遇

而感到共鳴,會因為你的難過而屏氣靜息;又或是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安慰、開解、鼓勵或指引,甚至是一個溫柔的擁抱、一次安靜的陪伴……即使到最後,那些煩惱與不安未必可以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我們依然要去繼續尋找某個未必存在的答案,但透過這次傾訴,我們會得到一點釋懷,一點可以重新開始的力氣。     同樣,可以盡情地對另一個人傾訴,將自己的軟弱之處揭示在別人面前,其實也需要無力的勇氣,還有緣份。要找到一個適合的聆聽者並不容易,要找到一個信任而適合的聆聽者,更不容易。有些人未必會對你的心事感到興趣,你說得再投入,也只能換到對方的心不在焉與偶爾敷衍;有些人偶爾會欠缺同理心,認定你強說愁或小事化大,結果反而令

你更感鬱悶;有些人並不是真的想聽你的心事,就只不過是想將你的祕密變成茶餘飯後的八卦,漠視你對他的信任;也有些人本身也正在經歷一些心事煩惱,你們都同樣需要得到別人的聆聽,但彼此越是說下去,越是無法找到一種真正感同身受的共鳴……     然後有天你會發現或接受,即使你認識很多朋友,但原來真的可以傾訴的對象,並不太多。偶爾你或會想,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吧?與其勉強奢求別人理解,倒不如繼續保守自己內心的平衡。只是有時你又會相信,因為我們沒有同一樣的經歷、沒有相同的感受與想法,也未遭遇到那些令人不想再回味多一次的刺痛與傷害,所以彼此才會有多一分的胸懷與力氣,去嘗試接觸與理解別人的痛苦,才可以

有更多的溫柔與耐心,陪伴對方走過那些灰暗的日與夜,成為彼此將來無法被取代的重要回憶。     是因為仍然有著這一種期望,因此我們才會繼續小心翼翼地,去尋找那一個願意去聆聽的人。同樣,換個角度,能夠成為對方心事的聆聽者,原來也是這麼的不容易,原來這背後,可以有過多少沒有說出來的曲折。即使一個充滿內涵、善解人意、有相近的閱歷、富有同理心的人,也未必適合去當另一個人的聆聽者,如果對方始終沒有為自己空出時間與心情,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注與耐性,是不可能做到那一個一直陪你、也一直懂你的人。這一種緣份,是多麼難能可貴,也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可以一直互相陪伴,也可以始終互相信任,是好友也是知己,可以茫茫人海中相遇

上,實在是一份莫大的福氣……     也因此,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又怎麼捨得輕易錯過,又怎可能捨得讓他獨自面對或承受,更漫長的無助與不安……     你說,是這樣嗎?   最後,願這天的你一切安好。   願明年今日,我們終於可以真正面對面說再見。   後記2 如果有天我們可以更愛自己     你有試過這樣嗎……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你變得越來越少跟別人談話,   有時就算看到朋友傳來的訊息或問候,   也沒有心情回覆,甚至不想檢查訊息……   就算朋友提出見面,也開始感到猶豫,   然後訊息一直累積,又會為自己帶來壓力,   怕自己的不回覆會惹人擔心或不快,   會很想重整心情一次

過好好回覆,   但到最後又總是有心無力,   而這點情緒還是會繼續累積下去,   越是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回覆,   越是會變得想要逃避去面對。     其實,   並不是沒有想分享的事情,   並不是沒有跟別人談話的需要,   並不是已經習慣孤獨與寂寞,   並不是再沒有人需要或記得自己……   但彷彿已經失去了對話的力氣,   也失去了解與被了解的能力與需要,   因為在過去的這一段日子,   那些你曾經堅信的信念與價值,   那些你依然想要守護的人與事,   彷彿你再認真或堅持,也只是一些無謂的執著,   然後更加深你內心的無力感。   世界變成怎樣也好,都已經與自己沒有關係了,   只要

還能夠繼續保持內心的那點平衡、   可以不再受到更多負面的人與事煩擾,   就覺得已經足夠,也不敢再去期待更多。     你有試過這樣嗎?     因為一而再的防疫抗疫,   也因為近年來香港的環境氣氛變化,   有一段時間,自己變得懶去對別人說話。   不論是於現實、還是在網絡裡,   有時會不想回覆別人的說話與訊息,   覺得都沒有甚麼值得再去認真細說,   別人再怎麼誤解或有心偏見,也由他吧。   不會見到朋友,彷彿也可以啊,   不能與人交心,也好像變得不再重要……   但其實不是真的沒有話要說,   有一些重要的想法與心情,   仍然需要透過對話與見面,   來整理及釐清當中真正的意

思,   以及延續與累積彼此的情誼與回憶。   不論是想要傾訴的一方,還是耐心聆聽的一方,   透過對話,透過各種不同的目光與笑臉,   原本一些平凡的言語及文字,   都會被賦予一些意想不到的色彩,   甚至延伸出更多不一樣的想法與意義……   有時真正動人的,是我們曾經一起互相陪伴,   一起分享、經歷及回眸的那些時光,   而過程中聊過甚麼,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   即使對方最後甚麼都不想說,   你都會繼續留下來陪伴對方,   因為你知道,對方也一定會這樣對待自己……   而這從來都不會是理所當然,甚至是可遇不可求。     因此,我想在這個時刻,   總會有一些人,需要這樣的一個故事

。   也許這天,依然未可找到答案,   又或是改變眼前困局的契機與勇氣……   但希望你不會忘記,你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除了需要對人傾訴,你也是一個聆聽者,   可以去聆聽別人的煩惱,   也可以聆聽,自己內心的真正聲音……   然後有天,當我們對自己越來越了解,   我們也會更懂得如何好好去愛,   這一個還不夠好、偶爾會軟弱的自己;   然後有天,我們或許會終於學懂,   如何更溫柔地去愛另一個人、去愛這個世界,   即使過程中,依然會遇到一些傷害與遺憾,   但我與你,都會一起撐著笑下去,   在漫天星火、或蔚藍晴空下,   為遠方的對方祝禱,祈求這一點心願,   有天可以被完美

接收、讓你聽見……     那應該會是最幸運、最溫柔的共振。   Middle 2021.05 #試閱1 【你說不說,我都會繼續陪你】 「如果我甚麼都不說,你還願意繼續陪我嗎?」 有些難過,如果你不對人講出來,別人就彷彿不知道如何幫你解決,彷彿也再沒有繼續陪伴你的理由。 於是,你努力嘗試去講出那些,其實你也未能好好組織的想法與感受,還有一些始終無法說得清楚的情緒。只是,當你在嘗試去釐清混亂的同時,也會引發出另一些疲累與不解,偶爾會表達錯誤,偶爾會先入為主,你真心想表達的感受,不一定動聽,有時別人會以為你言不由衷,不想對他們坦承你的難過,不把他們當成可以傾訴分享的好友……又有時候,別人始終無法

理解你的沉重,你的心事成為了別人眼裡的小事,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都是因為你沒有活得更好……在你想對別人分享你的灰暗的同時,彼此反而因為理解的落差而蒙上另一些灰暗。 漸漸,別人未必願意再聽你的心裡話,你也不勉強別人理解,或是陪伴。即使其實你只不過想有一個人,可以靜靜地繼續陪伴你,就算你們甚麼都沒有說,沒有分享,也沒有安慰,但依然會一直留在對方身邊,其實你覺得這樣就已經很足夠了…… 只是不知道為甚麼,很多時這是反而最難去做到。我們都希望透過溝通去化解寂寞與悲傷,卻忘記溝通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有時千言萬語不知該從何說起,彼此都有自己的想法與認知,若是靜靜的、簡單的陪伴與相處,其實反而可以建立屬於你們

的默契及節奏。我前來這裡,並不是只為了幫你解決煩惱,你也不需要為了得到我的陪伴,而勉強去講出你還未想分享的祕密與灰暗。你好不好,我都會繼續陪你。你說不說,我都會繼續等你。就這樣子,可以嗎? #試閱2 【找我】──Day 62 / 2264 「昨晚,他突然傳短訊來找我。」 「他好像已經很久沒有找你呢。」 「差不多三個月吧。」 「那你有回覆他的短訊嗎?」 「嗯。」 「有事相求?」 「你又知道。」 「通常都是這樣吧,無事不登三寶殿。」 「是的……他每次都是這樣。其實我已經厭倦了,他有事才會來找我、沒事就從來不會理我的那種態度……每次收到他有求於我的短訊或來電,我感到的竟然不是自己被需要,而是一種已淪

為後備的卑微。」 「你想得太複雜了……怎樣也好,他會找你,是因為他也記得你,你在他心裡能夠佔一席位,總好過他已經完全不記得你,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