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人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釀酒人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維多利亞.摩爾(Victoria Moore)寫的 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彙集世界知名釀酒人、侍酒師、主廚專業心法,拆解食材與葡萄酒的人文風土,A to Z建立美好的餐酒架構與飲食體驗 和江勇振的 日正當中 1917-1927【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酿酒人-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 examples Chinese也說明:Translation of "酿酒人" in English · 我决定辞职,做一名酿酒人。 · 假释委员会给我安排了中途宿舍叫做"酿酒人" 和一份工作 · 在青少年时期,父亲就极力告诫我,将来不要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積木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 巫立宇、郭曉玲所指導 張雅雄的 台灣精釀啤酒業者之商業模式及策略行銷分析 - 以掌門精釀啤酒為例 (2019),提出釀酒人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釀啤酒、商業模式、策略行銷。

最後網站【MLB 線上看】2022 美國職棒大聯盟YouTube直播!賽程表 ...則補充:上午2:10, 紅人@釀酒人, 紅人@釀酒人MLB 直播. 藍鳥@雙城, 藍鳥@雙城MLB 直播. 紅襪@皇家, 紅襪@皇家MLB 直播. 上午2:15, 洋基@紅雀, 洋基@紅雀MLB 直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釀酒人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彙集世界知名釀酒人、侍酒師、主廚專業心法,拆解食材與葡萄酒的人文風土,A to Z建立美好的餐酒架構與飲食體驗

為了解決釀酒人英文的問題,作者維多利亞.摩爾(Victoria Moore) 這樣論述:

 【專業推薦】 休.強生(Hugh Johnson),《世界葡萄酒地圖》(The World Atlas of Wine)合著者 米歇爾.魯克斯二世(Michel Roux Jr),英國二星級米其林主廚 西比爾.卡普爾(Sybil Kapoor),《Sight Smell Touch Taste Sound》作者 戴安娜.亨利(Diana Henry),《From the Oven to the Table》作者 海倫.麥吉(Helen McGinn),《The Knackered Mothers Wine Club》作者 潔西卡.錫頓(Jassica Seaton),英國居家品牌TOAST共

同創辦人、《Gather, Cook, Fast》作者 瑪麗娜.奧洛林(Marina OLoughlin),英國美食評論家 菲奧娜.貝克特(Fiona Beckett),飲食作家兼記者 林裕森,專業葡萄酒作家 林澧竣Eric,葡萄酒新手選 陳上智,台灣侍酒師協會總編輯 陳定鑫,社團法人臺灣侍酒師協會理事長 劉永智,葡萄酒自由作家 聶汎勳,《酒瓶裡的品飲美學》作者 【得獎紀錄】 .2018年Fortnum & Mason餐飲獎的飲品類獎、2017安德烈.西蒙獎(André Simon Award)特別獎。 【內容介紹】 閱讀本書和享受葡萄酒一樣有趣迷人,不知不覺間你將掌握食物與酒的所有精妙

。 曾經刷過牙再喝柳橙汁的人都會知道,先吃過什麼絕對會影響接下來喝東西的感受。這本書的目的希望提醒各位,對料理與酒來說也是如此。 經常獲獎的人氣英國葡萄酒作家,同時也是味覺心理學的專家,維多利亞.摩爾不只解釋了餐酒應該怎樣搭配,讓人無論是在享用權威的優質酒款,或是風味單純的平價酒款時,都能因為搭配得宜而增添怡人的風味層次,避免發生難以入口的憾事;更說明了餐搭的原則跟理由,以幽默風趣的文筆帶領大家進入滋味豐富的美食新境界。 ★將料理跟葡萄酒的關鍵字以A-Z的順序排列,方便檢索並能即時獲得靈感與創意,精準掌握眼前的酒與食材,做出美味升級的決定。 ★讀者可以從食材與料理理解與酒搭配的可能性(同

時學到料理的核心風味分析),也可反向由酒種出發(當然也有豐富的葡萄酒知識)學會如何以酒搭餐。 ★內容深入淺出,收錄全球餐飲及葡萄酒界各路專家最真實的經驗與精鍊心法,是專為飲用葡萄酒、喜歡自己下廚的美食家設計的自學教材,也是對資深酒友老饕、侍酒師、酒商及專業廚師提供絕佳助益的必備工具書。 【各界好評】 聰明、有趣、有用——強烈推薦! ——休.強生(Hugh Johnson),《世界葡萄酒地圖》(The World Atlas of Wine)合著者 內容豐富、資訊正確。完美! ——米歇爾.魯克斯二世(Michel Roux Jr),英國二星級米其林主廚 如果有一本書建議你喝隆河希哈搭配法式

熟肉抹醬,在另一頁上建議喝伯爵茶或艾雷島威士忌搭英式醃燻鯡魚,你怎麼能不愛上它? ——西比爾.卡普爾(Sybil Kapoor),英國得獎美食作家、《Sight Smell Touch Taste Sound》作者 一本出色卓越之書:充滿智慧、易於閱讀,而且實用。這是我規劃料理時的新聖經。 ——戴安娜.亨利(Diana Henry),愛爾蘭美食作家、暢銷書《From the Oven to the Table》作者 光彩奪目——只恨不能早幾年出版! ——海倫.麥吉(Helen McGinn),《The Knackered Mothers Wine Club》作者 我潛心鑽研而且津津有味。

文字與她所描述的飲食一樣美味,而且我將把它放在廚房手邊,當成一位對餐酒搭配知識淵博的朋友。 ——潔西卡.錫頓(Jassica Seaton),英國居家品牌TOAST共同創辦人、《Gather, Cook, Fast》作者 讀完這本天才的作品意味著你將永遠知道哪種酒該搭配哪種食物。 ——瑪麗娜.奧洛林(Marina OLoughlin),英國美食評論家 難以置信地有用。 ——《周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所有飲品類的首選大師級作品。 ——英國電訊報(Telegraph) 摩爾是她這一代最好的葡萄酒作家之一……具啟發性……葡萄酒和美食愛好者將在這裡找到很多樂趣及同感。 ——

哈潑(Harpers)時尚雜誌 如同身邊有一位知識淵博但又不帶判斷性的侍酒師……點綴著誘人的食譜和釀酒師的內幕秘訣,這是您了解葡萄酒所有事物的終極指南。 ——《Stylist》雜誌 美食和美酒愛好者必不可少的。 ——《Press Association》多媒體新聞社 摩爾在出色的《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中說明葡萄酒的氣味,並指出「我們可以區分超過一萬億種不同的氣味,可以說鼻子比眼睛、耳朵都更加敏銳」。 ——蘇西.阿特金斯(Susy Atkins),《周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我想不出應該把《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放在廚房或我的床邊,但無論在哪裡,它對於廚

師或愛酒人士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讀起來很棒! ——菲奧娜.貝克特(Fiona Beckett),飲食作家兼記者 我們最好的葡萄酒作家的作品讀來如沐春風,書中的菜餚和葡萄酒包裝著大量的資訊,有了這本書,所有的餐搭都能正中紅心。 ——《Olive Magazine》 搭配酒與食物的通俗易懂綜合指南。這本書講究實用性,無論是超市特價酒或典藏酒都能適用。 ——《泰晤士報》(The Times) 一本真正精采的書……美妙的《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是一本適用於所有級別葡萄酒專家的書——無論喜歡平價粉紅酒還是收藏年份酒……熱愛葡萄酒或美食——或兩者皆愛,《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將變得不可或

缺……明智的建議:這也是一份禮物,幾乎每個人都會喜歡的。 ——《Running in Heels》 要獲得完美平衡的婚禮盛宴,請學習如何將食物和葡萄酒與《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搭配使用。 ——《You & Your Wedding》 太棒了!這是一本關於如何選擇一種不會與您的品味衝突的葡萄酒,寫得精美且經過研究的書。 ——《American》 摩爾的專業是無可挑剔的——她是屢獲殊榮的葡萄酒作家和專欄作家,而她的《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就是其中的一個絕妙主意,以前似乎沒有人想到過……我才擁有這本書幾天,我已經知道它將成為我最常用的廚房參考書之一。〔摩爾〕結合餐酒搭配的專業知識和廣泛

愉悅的體驗,是如此風趣和博學,讓人難以不深深愛上。 ——簡.希林(Jane Shilling),《每日郵報》(Daily Mail) 作者對美食與美酒都有相當程度了解,將來不管以食尋酒、或以酒搭食,都有簡潔的脈絡可尋了。 ——林澧竣Eric,葡萄酒新手選 這是一本「自私」的書,偷窺各種絕妙餐酒搭配,依樣照做或是意走偏鋒,箇中美妙盡成我的一己之私,不想與人分享。 ——陳上智,台灣侍酒師協會總編輯 葡萄酒的風味是五感俱陳的體驗,您面前的食物也是。要將兩者進行雙重五感的妥貼或互補聯姻,不總是那麼容易。酒搭餐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因而更難以捉模,就讓本書成為您上手這門藝術的魔鑰吧! ——劉永智,

葡萄酒自由作家 餐與葡萄酒搭配不再是佈滿地雷的崎嶇坎坷路,也不是艱澀難解的無字天書了! ——聶汎勳,《酒瓶裡的品飲美學》作者 作者簡介維多利亞.摩爾(Victoria Moore)屢獲殊榮的暢銷葡萄酒作家,她曾為《新政治家》和《衛報》撰寫葡萄酒文章,為了寫作她到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靠近晴朗天空的葡萄園,涉入深及大腿的葡萄和葡萄汁的酒槽,並探索香檳產區地下迷宮那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當成防空洞的白堊地窖。除了鑽研葡萄酒專業,她還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對於人們如何體驗氣味和味道特別感興趣。目前每週為英國《電訊報》(Telegraph)撰寫飲料專欄,並參與了BBC廣播四台(Radio 4)的美食節

目以及《You&Yours》。著有《如何品飲葡萄酒》(How To Drink)等書。譯者簡介楊馥嘉交通大學外文系畢,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從出版業神祕的版權,走入餐飲品牌文案,又踩進廚房協助甜點研發,現為自由工作者。喜愛研究飲食與生活多樣性,熱衷產出文字與好吃的東西。譯有《風味搭配科學》等書。魏嘉儀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學系與研究所畢業。曾任出版社科普/酒品編輯,具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中級(WSET L2)認證。譯有《威士忌品飲全書》、《世界咖啡地圖(全新修訂第二版)》、《Hugh Johnson葡萄酒隨身寶典2013》。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第1章 前言/1 第2章 味道、風味與大腦/5 什麼是風味?/7 味覺/7 嗅覺/9 風味與身體感受/12 風味與其他感官/13 葡萄酒的語言/14 第3章 簡易指南/17 如何使用本書/19 按心情選擇/20 依濃淡選擇/20 以區域選擇/20 美食與好酒/212 餐酒搭配的翻轉食材/22 餐搭進階:善用六大味覺/22 從料理搭配葡萄酒:料理A to Z/27 從葡萄酒搭配料理:葡萄酒A to Z/203 口袋名單/379 百發百中的葡萄酒(嗯,幾乎百發百中)/379 遇酒必歡的食物(嗯,幾乎遇酒必歡)/382 最愛餐搭組合/383 意想不到的餐搭組合/383

致謝/385 食譜索引&中英名詞對照/391 作者&譯者簡介/401  〈導讀〉不只談美酒,更談美食          如果您是廚師,相信將腦海中的食材、辛香料與料理詞彙由A排到Z並不是難事;但對於葡萄酒相關詞藻可能就沒那麼熟稔了;如果您是侍酒師或葡萄酒從業人員,將各產區名稱、酒款與各葡萄品種從A數到Z應是家常便飯,但關於烹飪與食材方面的字彙可能就沒辦法這麼輕鬆應對了。 對我而言,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最開始先以非常科學與邏輯的角度試著帶領我們了解什麼是「風味」,正當我們因此而正襟危坐,帶著無比嚴肅的心情準備面臨接下來可能枯燥乏味的內容時,卻又發現後面的章節竟如此生動活

潑且易懂!說實在的,這帶給我情緒上的轉折還真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適應。但,以嚴謹的邏輯為基礎、並以輕鬆的方式呈現,餐酒搭配本應如此,不是嗎? 這本書該如何閱讀與使用呢?首先,希望您是一位美食美酒的愛好者,當然,若是對此有所狂熱會更好;因為,這就是一本關於美食與美酒的書。若您不諳餐飲之道,我也期盼這本書能帶給您一些料理與葡萄酒的樂趣。書名既然稱作《葡萄酒與料理活用搭配詞典》,可想而知,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如同詞典般以英文字母從A到Z去編排整理。所以,我們可以像閱讀小說一般,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或者,也可以如我一般隨性翻閱,翻到哪就讀到哪。 不過,這本書既然是按照英文字母編排,自然也能被作為工具書來使

用。此書有兩大部分;前半部是以食材與料理為主,配上作者認為適合搭餐的葡萄品種或是酒款。當然,依照作者對葡萄酒深厚的造詣,在這方面的著墨自然是真材實料的。但如果您是葡萄酒初學者也請不用擔心,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讓扎實的內容不至於艱澀,詳細的風味描述也很能讓腦海中容易有聯想畫面;再加上不時穿插的料理食譜,更是畫龍點睛。書的後半部則是在介紹葡萄酒(品種、產區均包含在內)。與前半段相同的是,在每一個字母下的段落介紹內容都會有作者推薦的餐食搭配,也有料理食譜穿插其中。另外,本書還有另一個亮點;就是還有附上各產區釀酒師所建議的餐酒搭配!希望各位能了解我對此有多麼興奮;因為釀酒師肯定較任何人都更認識自己所釀的

酒,而經由他們親口介紹的搭配絕對值得一試!作者用輕鬆的筆觸將釀酒師們的建議以口語化的方式記錄下來,讓我們閱讀起來更仿若是在跟書中人物對話。上述的這一切,都是這本書令人著迷的地方。 啊,對了!請容我提醒一下各位,千萬不要錯過最後〈口袋名單〉的內容喔。雖然只有簡短的三頁篇幅,但非常的實用,算是本書結尾的一個小彩蛋吧!希望如此豐富的內容與實用的知識能為您的生活增添不一樣的樂趣! 【導讀者簡介】陳定鑫,畢業於法國布根地農業學校(CFPPA)侍酒師學程,於2009年取得法國國家級侍酒師證照(BREVET PROFESSIONNEL SOMMELIER),為全台灣第一位取得該證照之專業人士。現為三二行館

侍酒師與社團法人台灣侍酒師協會理事長。   如何使用本書 基於某些原因,思考以什麼料理搭配什麼葡萄酒的過程,經常討人厭地被稱為「餐酒搭配」(wine and food pairing),這聽起來既困難又令人痛苦,就像是某種小眾競賽,還規定現場要有裁判,然後要求大家穿某種特別的襪子。我很開心地向各位報告,事情絕非如此。 把料理與葡萄酒擺在一起享用應該是很愉快。這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學習我們的味覺與嗅覺的建構機制及運作過程是很有趣的,它能解釋為什麼某些風味搭配會在腦中引發極大的愉悅,而某些配法卻不行,然而,飲食的領域沒有對錯,差別只在於享受的程度多寡。 我喜歡細細品嘗葡萄酒與料理,但在本書

我採取的是大筆一揮的概括方式,而非神經質地細緻描繪。我非得如此不可,因為本書不是那種介紹特殊酒款與年份的書,也不是介紹哪種酒款必須在某段時間內、某個時間點開瓶,然後搭配精心調味的料理才行。這是餐廳侍酒師的工作。而我在本書想要提供的是,讓家裡沒有米其林主廚、也沒有五千支藏酒的人,開心享受食物與酒的一些指南與建議。 本書就像辭典,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是從料理到葡萄酒,各位可以先翻開書頁尋找晚餐預計要準備的菜餚或部分食材,接著就會看到推薦的葡萄酒類型,如此便能享有最棒的餐酒饗宴。 第二部分則是剛好相反。當你想要為手邊某支葡萄酒搭配料理,正尋求著某些料理靈感,那麼可以依照葡萄品種(有時也會是依照釀酒產

地)翻找本書,然後就會見到我自己以及釀酒師們的推薦或料理祕訣。 本書也提供許多快速訣竅,幫助各位無痛挑選葡萄酒。祕訣如下: 按心情選擇 某些葡萄酒與餐點會引起某種情緒感受,因此,以什麼酒配什麼料理變得很直覺。我個人覺得烤肉搭配濃烈的紅酒,清爽的夏日沙拉就該配樸直的冰涼白酒。如果想要在海灘野餐,可以問問自己這支酒是輕鬆的海灘酒嗎?還是感覺像是穿了一身粗花呢西裝與一雙雕花皮鞋踩在沙灘上?如果能想像這支葡萄酒與這頓飯,無違和地出現在同一個場景,那就是它了。皮毛大衣配上芭蕾紗裙的混搭可能似乎有點古怪。不過,就像時尚圈的有些人就能穿搭出如同《Vogue》雜誌會出現的衝突美感,有的人就是擁有餐酒搭配方面的

天生創意,能夠利用混搭啟發新的美食經驗。不過,那是很需要靈感的藝術。

釀酒人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好~我是一貧伏特加
一直都在做球員介紹!
今天就來挑戰一下賽事解說吧!
全新單元:09罪喝醉酒MLB經典戰役解說
用我的方式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些棒球歷史當中的經典賽事
當中一些吐槽內容純屬效果
所以大家就抱著輕鬆的心情觀看吧!
這部影片當中也包含了一次抽獎活動唷
我們的好朋友創信GOGOSPORTS又提供好禮來給大家抽獎啦~
因應世界大賽結束之後緊接而來的2018美日職棒明星表演賽舉辦的抽獎活動
-----------------------------------------------------------------------------
遊戲規則:
我在影片中放了3張一貧伏特加大頭貼
只要全部找到之後上粉絲團按讚並私訊我大頭貼分別出現在哪裡
粉絲團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abovodka/
看你是要告訴我在幾分幾秒出現或是直接截圖都可以
只要有找到就可以參加這次的抽獎活動唷
活動一樣持續到影片上傳當天11:59PM結束
超過時間就不能參加抽獎囉
總共會抽出12位中獎者
-----------------------------------------------------------------------------
抽獎獎品:
由創信GOGO Sports Center提供的
2018 MLB ASG Under Armour 機能薄長T(紅)*1
2018 MLB ASG majestic 紀念短T(深藍)*1
休閒短襪-LOGOMAN*5
LAD道奇撲克牌(進口)*5
-----------------------------------------------------------------------------
GOGO Sports到11月底之前都有消費滿3000送300的活動
2018世界大賽冠軍波士頓紅襪的冠軍T恤已經開放預購
如果你是死忠紅襪迷就絕對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啊!
詳細資訊可以上GOGO Sports粉絲專業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GOGOSPORTSCE...
如果覺得有重要的事情我沒有提到的話記得留言和我討論喔!
最後不要忘記Like & Subscribe

註:
1. 數據英文縮寫介紹: HR:全壘打,BA:打擊率,SB:盜壘
2. 1994年MLB罷工因此停辦
3. 並非每屆都是五戰三勝
4. Erik Kratz一直到今年季後賽代表釀酒人敲出關鍵一擊才被大家所認識
5. 全場僅Justin Morneau是加拿大人
6. Cody Bellinger在今年世界大賽第三戰一記雷射肩在本壘解決Ian Kinsler
7. 5:38仔細看球數應為2好球但計分板上卻是1好球

Hashtags:
#MLB #一貧伏特加 #經典戰役 #2014 #美國 #日本 #明星賽 #棒球 #大聯盟

音樂:
Laszlo - Imaginary Friends
Pendulum - Propane Nightmares
中國新說唱:王以太 - 目不轉睛

FB: https://www.facebook.com/abovodka/
[萬萬訂閱球迷回饋投票活動-投打對決]已經公布囉
趕快過去粉絲團按讚關注唷!

以上就是這次的介紹
謝謝大家的收看
See ya!
#一貧伏特加
#2014美日明星賽
#GOGOSPORTS

台灣精釀啤酒業者之商業模式及策略行銷分析 - 以掌門精釀啤酒為例

為了解決釀酒人英文的問題,作者張雅雄 這樣論述:

在台灣酒類市場中,時常可以觀察到各類酒款的商業活動宣傳及在許多通路中多元的產品組合,當中不能忽視的重要市場便是用餐時也會飲用的啤酒,不管是庶民的熱炒店、精緻高檔化的餐廳或是各大民生消費品通路,眾多的啤酒產品種類不僅讓消費者有著相當多元的選擇,同時亦代表啤酒市場競爭狀況之激烈。在2016 年時,台灣整體的啤酒市場規模已經達到新台幣232 億元,隨著越來越多主打口味獨特、產量相對較少的進口啤酒種類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台灣消費者逐漸對於「精釀啤酒」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相對開放的飲食文化,讓新鮮、高品質且具備獨到風味的台灣精釀啤酒開始嶄露頭角。本研究的探討個案公司為台灣發跡、科技業轉投資的「掌門精釀

啤酒」,主要是利用BMC 及策略行銷4C 架構,來分析在競爭逐步激烈的精釀啤酒市場中,如何透過現有商業模式來開拓事業版圖,使得經營規模能從2014 年成立後持續成長,而又有哪些營運要素是比競爭者弱勢的,是否能透過改善缺點來超越市場中的領先者亦是本研究想要論述的觀點。從研究結果來看,掌門精釀啤酒在品牌知名度及忠誠度皆落後於現有競爭者們,原因可以歸咎到通路多樣性及行銷操作上的不足等,讓競爭者們能持續在營收及網路聲量上獲得更突出的表現,而本研究亦建議掌門精釀啤酒能參照策略行銷4C 的架構,持續維持現有傑出的產品表現、改善消費者的內隱成本,例如與網路KOL 及知名餐廳合作提升知名度及信賴感等,讓自身擁

有迎頭趕上競爭者之機會。

日正當中 1917-1927【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為了解決釀酒人英文的問題,作者江勇振 這樣論述:

胡適是近代史上的閃耀巨星 胡適保存的日記和信件,讓研究他的人如入寶山   《舍我其誰:胡適》系列的第一部是《璞玉成璧 1891-1917》   《日正當中 1917-1927》是第二部   從胡適1917年,到1927年   可說是胡適如日中天的黃金十年   當前胡適研究最大的一個盲點,就是迷信只有在新資料出現的情況之下,才可能會有胡適研究的新典範出現。江勇振認為,要突破當前胡適研究的瓶頸、要開創出新的典範,新的觀點才是法門。   日正當中 1917-1927從胡適進北大開始,到進入杜威和赫胥黎的思想世界,如何過關斬將,爭文化霸權,到胡適的及時行樂觀等等,都有極為細膩的觀

察與描述。   作者簡介 江勇振(Yung-chen Chiang)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張君勱傳》(臺灣商務,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社會工程與中國社會科學, 1919-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 Love, Body, and P

rivacy in Hu Shi ”(〈男性與自我的扮相:胡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2 (May, 2004), 305-332、“Womanhood, Motherhood and Biology: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Ladies’ Journal, 1915-1925” 〈女性、母性、與生物界通律:《婦女雜誌》的前半期,1915-1925〉), Gender & History, 18.3 (November 2006), 519-543、《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北京:新

星出版社,2006;聯經,2007)、《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聯經,2011;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增訂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前言 序幕 第一篇 鍍金彗星,驚灩蒼穹 第一章 北大新星,造國之大學   從「國無大學,乃國之恥」到北大是世界最老的「大學」   德國大學理念的轉借   德國、美國理念與傳統書院的嫁接:北大研究所   美國制度影的濫觴   沙灘、紅樓、五方雜處的「拉丁區」   五四前夕北大教授待遇與學生概況   學潮不斷,戮力繫北大於不墜   力挽教授為

飯碗罷教之狂瀾 第二章 杜威思想,赫胥黎懷疑   進入實驗主義門檻的前夕   杜威「實驗主義」:芝麻開門   杜威思想與〈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好政府主義   自由主義的真諦:胡適與杜威的分野   「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的史前史   「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 第三章 過關斬將,爭文化霸權   用入學試題宣揚新文化   文言與白話之爭   《新青年》:各自為戰,三頭馬車   《新青年》的分裂:與共產主義交鋒的第一回合   中國今日的十二個大人物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第四章 個人社會,好政府主義   易卜生主義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個人與國家   二十年不談政治   聯省自治   《努力》停刊與復刊的難產 第二篇 學問事功,夙夜匪懈 第五章 事功第一,行樂要及時   待遇世界第一,版稅中國第一   食衣住行   胡適男性唱和圈的空間構造   教學相長   遊刃有餘的寫家   「寧可起早工作,戲不可不看」   女性與愛情   身體、生病、肛門偏執 第六章 哲學佛教,歷史與文學   借西洋哲學詮釋中國哲學   挪用、誤用、濫用杜威以及西洋名詞   套用杜威的觀點來詮釋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的中絕」與中國的「文藝復興」   用他山之石,功禪宗史   實證史學方法的成型   《紅樓

夢》考證 第七章 信達兼顧,翻譯大不易   胡適的翻譯哲學   胡適初譯杜威   從〈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到《哲學的改造》   《短篇小說》第一集   《短篇小說》第二集 第八章 帝國主義,東西方文化   「哪有帝國主義!」   中國後來可居上   美國最好——俄國從來就不是選項   民族主義的抬頭   革命有理   「浪子回頭」   向西洋人傳西洋近代文明的福音 幕間小結 圖目次 圖1 胡適中西合璧的穿著——及其皮鞋,1922年6月30日Catherine Dreier幫胡適攝於北京中央公園 圖2 任鴻雋、陳衡哲、胡適——「三個朋友」,1920年攝於

南京梅盦 圖3 江冬秀與三子女攝影 圖4 胡適三子女圖,攝於1924年4月 圖5 北大國學門《國學季刊》編委會合影。右起:陳垣、朱希祖、顧頡剛、胡適、馬衡、沈兼士、徐炳昶 圖6 左起: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1920年3月14日攝於臥佛寺 圖7 胡適滿34歲生日照,攝於1925年12月17日 圖8 1925年5月17日,北大哲學系師生聯歡會合照,中排左七為胡適 圖9 胡適,攝於1921年 圖10 胡適,攝於1923年 圖11 胡適,攝於1922年 圖12 胡適,攝於1924年 圖13 自左至右:胡默青、高一涵、傅立魚、清水泰次、余裴山、曹勝之、胡適、橋川時雄,192

4年12月5日,攝於北京東興樓 圖14 胡適與江冬秀,攝於1925年7月18日 圖15 書房裡的胡適,大約攝於初到北大執教時期 圖16 為「求真學社」演講,1926年7月1日攝於北京中央公園的「水榭」 圖17 1922年6月30日Catherine Dreier幫胡適攝於北京中央公園 圖18 左起Elmhirst、胡適、Tagore(泰戈爾)、Staël-Holstein(鋼和泰)、Garreau 圖19 徐志摩贈胡適小照 圖20 陸小曼贈胡適小照 圖21 曹誠英贈江冬秀小照 圖22 1923年攝於西湖,中立左四是胡適,右二為曹誠英 圖23 胡適,1923年攝於西湖 圖2

4 1927年2月26日,胡適簽名贈華美協進社照片 圖25 左起:胡適、安德森(Adelaide Anderson)夫人、王景春、衛靈頓公爵(Lord Willingdon)、丁文江、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 圖26 1926年謝福芸女爵(Lady Dorothea Hosie)幫胡適攝像   前言   當前胡適研究最大的一個盲點,就是迷信只有在新資料出現的情況之下,才可能會有胡適研究的新典範出現。殊不知現有的胡適資料,已經是浩瀚到沒有一個人可以全盤掌握的地步。研究胡適要面對這浩瀚的資料,固然是一大難題。然而,要突破當前胡適研究的瓶頸、要開創出新的

典範,新的觀點才是法門。資料誠然是多多益善。然而,徒有資料,而沒有新的方法和觀點,是絕對不足以窺胡適的堂奧,更遑論要爲胡適畫龍點睛了。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一句至理名言。這種對資料的迷信,套用胡適在「問題與主義」論戰裡所說的「目的熱」和「方法盲」的話來說,就是「資料熱」、「觀點盲」。   我爲什麽會說當前胡適研究的瓶頸是「資料熱」、「觀點盲」呢?試看現在汗牛充棟的胡適研究的作品,不絕大多數都是在炒冷飯嗎?所有胡適一生中關鍵性的觀點、重要性的議題,哪一個人不是跟著胡適起舞、亦步亦趨?胡適說他從小偷讀傳統白話小說,奠定了他白話文的基礎;胡適說他八、九歲的時候,就能不怕地獄裡的

牛頭馬面;胡適說他十二歲到上海去上新式學堂的時候,他的防身之具之一,就是「那一點點懷疑的傾向」;胡適說他從1915年的夏天發奮盡讀杜威所有的著作,說他的《嘗試集》的命名、《先秦名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寫作都是受到杜威思想的引導;胡適說「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胡適說「杜威教我怎樣思想,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胡適的實驗主義、自由主義、易卜生主義等等。所有這些,試問有誰去求證過?這就彷彿意味著說,只要胡適說過了就算數。   這種不思不想、胡適說啥就是啥的研究態度,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爲:「胡適說過就算主義」。我們且看胡適在「問題與主義」的論戰裡是如何抨擊「主義熱」的缺點:「這是自欺欺人的

夢話,這是中國思想界破産的鐵證,這是中國社會改良的死刑宣告。」這幾句話說得多麽的重、多麽的斬釘截鐵、多麽的一杆子打翻船。這是論戰的語言,越猛烈越讓人叫好,而且也只有那後世皆曰「溫和」的胡適說了而人不以爲忤。其他人如果用如此激烈的話語來針砭社會,不被打成狂妄、偏激才怪。可是,這麽斬釘截鐵、一杆子打翻船的話,胡適說了,卻人人擊掌稱是。而且還禮贊他溫和、理性,凡事包容、不走極端、不事武斷。這原因無它,就因爲他是胡適。還有,因爲胡適罵的不是今天的讀者自己,而是從前的中國,以及可以用來影射的權威。言歸正傳,胡適說:「只管提出『涵蓋力大』的主義,便是目的熱;不管實行的方法如何,便是方法盲。」把這句話拿來套

用在當前的胡適研究,這種只管用「胡適說過就算」主義來找資料的態度,便是「資料熱」;不管胡適說得如何?對不對?便是「觀點盲」。   這種「胡適說過就算主義」,上焉者就是照本宣科。胡適怎麽說,就跟著怎麽說。於是,所有描寫胡適的早年生活、他在上海上新學堂的經歷、他如何墮落、酒醉、到幡然醒悟而考上庚款留美的一切,也就是他《四十自述》的翻版。胡適留美的點滴、他爲什麽先念農學再轉哲學、他爲什麽公開演講、他的民主素養的訓練、他爲什麽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他爲什麽開始提倡白話文,所有這些種種,不外乎取材於他的《留學日記》、《 四十自述•逼上梁山》、以及他晚年所作的《口述自傳》——而且用的還都是唐德剛錯誤頗

多的中譯本。然而,這種研究雖然沒有新意,至少不望文生義、強作解人。而只是把資料重新整理一過,以胡適的自述作爲基礎,作補充的工作。   「胡適說過就算主義」的下焉者,就是「說文解字」式地把他的觀點拿來作爲臆測之資。林毓生把胡適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視爲胡適不懂科學、犯了形式主義的謬誤、膚淺的鐵證,殊不知那根本就是19世紀許多科學、哲學家的共同看法,甚至是 1965年一位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說法。邵建批評胡適一定沒讀過洛克,所以不懂西方古典的自由主義。耿雲志看到胡適在《先秦名學史》的扉頁上說他這篇論文是「作爲博士考試的一部分而被接受的。」由於他不知道論文只是取得美國博士學位的諸多條件之

一,於是他就望文生義地說這句話耐人尋味,等於是胡適暗認他博士學位只有一部分通過。劭建跟羅志田看到胡適1926年歐遊時稱讚蘇聯的話,就錯以爲胡適變得左傾。這類研究雖然有意對胡適的思想作詮釋、下批判。然而,由於它們所用的方法不外乎是就胡適來解胡適,用胡適自己的話作依據,而不是從杜威、赫胥黎、穆勒、易卜生等人的原作裡去追溯胡適思想的來源,不是把胡適放在他所處時代的思想脈絡下來分析,他們等於是墮入了「胡適說過就算主義」而不自知。   更有甚者,周質平說胡適對「民主」有一個「簡明扼要」的「晚年定論」,那就是:「民主的真意義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承認人人各有其價值,人人都應該可以自由

發展。」周質平引的是胡適1955年所寫的一篇手稿:〈四十年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留下的抗暴消毒力量——中囯共產黨清算胡適思想的歷史意義〉。   周質平這段話,就是「胡適說過就算主義」裡閉門造車的典型,渾然不知胡適一輩子有他的「儻來主義」、偷關漏稅、引而不注的壞習慣。「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Democracy is a way of life),這句話根本就是杜威說的。而且連周質平所引的胡適對這個「生活方式」的詮釋,都完全是杜威所說的。這是杜威從19世紀末開始就常說的一句話。別處不說,胡適心知肚明的例子,就是胡適自己也參與撰文的杜威八秩祝壽論文集,亦即1939年出版的《老百姓的哲學家》(The P

hilosopher of the Common Man)。這本祝賀杜威八秩壽辰論文集的最後一篇,就是杜威的〈創造性的民主:我們當前的任務〉(Creative Democracy——The Task Before Us)。在這篇文章裡,杜威又再一次苦口婆心地強調民主是一個道德的理想。他說:     民主作爲一種生活的方式,就是相信人性。相信老百姓(the Common Man)是民主理念裡一個常見的信條。這個信條不會具有任何基礎和意義,除非我們相信人性的潛能以及每個人與生既有的能力……民主政治對人類平等的信念就是:不管一個人與生既有的能力如何,每一個人都有跟其他人一樣的權利去發揮自己的才能

。民主政治所信奉的領導原則是相容並蓄的、是普及的,其信念是:只要環境對,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引領他自己的生活,不受到他人的脅迫或強求。」   研究胡適,要能不墮入 「胡適說過就算主義」,要能不閉門造車,就必須要學習胡適所說的:要有「一點點用功的習慣,一點點懷疑的態度。」胡適在世的時候,最喜歡勸少年朋友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他說:「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史達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因此,胡適喜歡教少年朋友學一點「防身的本領」。 這就是胡適要把「金針度與人」的道理。諷刺的是,要研究胡適,還得先學一點不被胡適牽著鼻子走的防身的本領。   這個用「一點點用功的

習慣,一點點懷疑的態度」來作爲研究胡適的「防身的本領」是什麽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好好地、老老實實地去讀胡適所讀過的書。我們要知道胡適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不甚講究引注的時代,而胡適一輩子又有引而不注的壞習慣。最諷刺的是,胡適一輩子教誨年輕人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注明完稿日期,以省後人考據的工夫。可是,比起別人不注明完稿日期這個小疵來說,胡適援引別人的書、文章、和觀點,而不加注腳,那才是累翻後人必須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出處的大愆呢!因此,要瞭解胡適思想的來龍去脈,就必須好好地去讀胡適所讀過的書,方才可以知道他許多思想的來源究竟如何。而且,也方才能知道胡適是儻來使用呢?還是後現代主義意義下的挪用?

還是傳統意義下的誤用、甚至是濫用?   誠然,要去讀盡胡適所讀過的書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要去盡讀胡適所留下來的資料、或者去看遍所有研究胡適的著作一樣,是會讓人興「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歎。這個難度只有真正去嘗試過的人才能領略到的。這是因爲胡適所讀過的書,中文的當然是難以盡數,英文的恐怕也至少成千。試想:光是胡適在康乃爾大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選課所讀過的書就有多少,而這還不包括他自己課外所讀的書呢!   然而,在「胡適說過就算主義」仍然充斥於胡適研究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先用戰略性地選擇閱讀影響胡適最深的一些作者的書,來作重點突破的工作。比如說,胡適說「杜威教我怎樣思想,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

。」然而,到底杜威怎樣教胡適思想,赫胥黎又怎樣教胡適懷疑?胡適從來就沒有清楚地交代過。他在世的時候,從來就沒有人要求胡適解釋杜威如何教他思想、赫胥黎如何教他懷疑。在他過世以後,也從來就沒有人對這句話作過質疑。「胡適說過就算主義」,莫此爲甚!這就是爲什麽我們研究胡適,就必須對胡適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原因。而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絕不能像從前的作法,貪圖撿現成地從胡適自己的文字裡去找答案。那種作法除了是緣木求魚以外,等於是自己套上牛繩,讓胡適牽著鼻子走一樣。唯一的法門,就是去讀杜威與赫胥黎的著作,然後再回過頭來審視胡適自己的文字,看胡適如何挪用、誤用、和濫用杜威和赫胥黎。   有多少人說胡適是一個實驗

主義者。然而,有多少人能回答說胡適是一個實驗主義者的說法,是經過了他們研究分析以後所得到的結論?還是胡雲亦雲、人云亦云、想當然爾的結果?胡適有關實驗主義的文字,或者可以拿來作爲實驗主義的運用的文字,比比皆是。胡適到底是不是一個實驗主義者,或者究竟是什麽意義下的實驗主義者,我們都可以用這些現成的文字來作分析研究之用,不需要等新資料的出現。爲什麽胡適的研究到現在爲止沒有新的典範出現?「胡適說過就算主義」使然也!   沒有人懷疑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然而,自由主義是一個空泛的名詞。套用胡適最喜歡說的話來形容,自由主義是一個籠統空泛的名詞。稱胡適爲自由主義者,就彷彿是說胡適是一個中國人一樣,沒有什

麽詮釋的意義。更有甚者,說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套上了這個標簽,會讓人誤以爲那已經就是答案。其致命的結果是:說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本來應該只是一個研究的起點,然而卻因爲看起來像是一個結論,就被不假思索地引爲定論了。換句話說,用自由主義者來標簽胡適,其結果往往是把假設當作結論,那不但不能鼓勵人們去作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而且適足以讓人畫地自限、從而阻遏了更活潑、更有創造性的分析與詮釋。杜威對這種標簽化的用語的批判就一針見血。用他批評「主義」的話來說:「這些觀念並不是爲解決特定的歷史問題而提出的。它們所提供的是籠統的答案,可是又自命爲具有普遍的意義,能概括所有的個別案例。它們不能幫忙我們從事探討,

反而是終止了討論。」   自由主義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觀念,它是隨著時代的進展而被賦予新的意義的。18世紀的自由主義不同於19世紀的自由主義。胡適所處時代的自由主義也不同於21世紀的自由主義。隨著社會經濟的情況的變化,全球化經濟的擴展,自由主義的使命也必然要與時俱進。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問胡適是在什麽意義下的自由主義者。我們更必須要問以杜威的弟子自居的胡適,究竟是如何詮釋、挪用、或誤用杜威的自由主義?   同樣地,胡適那膾炙人口的〈易卜生主義〉已經是將近一個世紀以前所寫的文章了。〈易卜生主義〉不但使「娜拉」、「斯鐸曼醫生」成爲20世紀初期中國知識階級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且甚至影響到近代中

國對易卜生戲劇藝術的接受與瞭解。可是,有誰曾經好好地去讀易卜生的劇作,看看胡適所最愛徵引的《娜拉》、《國民公敵》、《群鬼》、《雁》、《社會的棟梁》、以及《我們死人再生時》到底都寫的是什麽?胡適究竟是選了易卜生戲劇的什麽部分來詮釋易卜生呢?爲什麽胡適會作那樣的選擇呢?胡適把易卜生引介進中國,誠然有功。然而,他的詮釋是否把易卜生的戲劇藝術貧瘠化了,從而局限了中國人對易卜生戲劇藝術的理解呢?   胡適不但是一個歸國留學生,而且他一生有25年是在美國度過的,超過他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時光。從這個意義來說,美國等於是他的第二故鄉。這第二故鄉的意思,指的還不只是他住的時間長而已,而且是指他的心態、他的思想

方式。我在《璞玉成璧》的 〈前言〉裡提到有名的中日古典文學名著翻譯大家英國人韋利(Arthur Waley)。韋利說胡適雖然形體上是中國人的樣子,他根本等於就是西方人。我在本部還會提到一個美國學者,他說胡適寫起英文來,行文立論根本就是美國人的樣子。   我們要如何來研究一個在長相上是中國人、但在思想上是西方人,寫起英文來,行文立論根本就像是美國人的胡適呢?如果我們對杜威、赫胥黎、易卜生的瞭解不超過胡適,或至少要能夠跟他平起平坐,我們就沒有資格研究胡適。如果我們對胡適深愛到至死不渝的美國的歷史、社會、 政治、與文化不超過胡適,或至少要能夠跟他相侔,我們就沒有資格研究胡適。如果我們對胡適所讀過

的重要的著作,沒有嘗試去閱讀,或至少是涉獵,我們就沒有資格研究胡適。   這完全不意味著我們要跟胡適比賽,看誰的學問好,更不是要證明胡適的「膚淺」。事實上,所有「胡適膚淺論」,可以休矣。所有「胡適膚淺論」都屬於一種飛去來器(boomerang),最後擊中的都是說胡適膚淺的人自己。我們要沉潛地去讀胡適讀過的重要著作,只不過是要超越「胡適說過就算主義」,是要老老實實地爲研究胡適作準備的工作。我在《璞玉成璧》的〈前言〉裡說:   在胡適出生百年後的人如果能看出胡適「膚淺」的所在,其所反映的不過是學術的漸進,而不是嘵嘵然貶抑胡適者個人的聰明與才智;反之,在胡適出生百年後的我們,既有坐擁群書之利

,又有能坐在研究室裡,隨時手打鍵盤,上圖書館期刊網搜索、閱讀論文之便,如果不能超越胡適,則該汗顔的是自己,而不是反其道而行,津津樂道地細數胡適的「膚淺」。   同樣地,我在《舍我其誰》裡批判歷來研究胡適的錯誤,也不是在跟研究胡適的學者比學問的高下。學術的進步,端賴於學者之間的腦力激蕩。學者腦力激蕩的場所無它,就在學術著作裡。現代學術研究的規範爲什麽有引注的規定呢?這個最低的要求,自然是規定學者必須有引必注。更重要的——而這也是學術研究所賴以進步的引擎——就是要求學者必須參考歷來研究的成果。作研究如果不征不引、不去檢視既有的研究成果、不與其他研究者進行問難,那就只是閉門造車,彷彿自己是開天闢

地第一個研究的人。這種學風不但不負責任,而且有礙於知識的積累、創新、與突破。研究者必須參引既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爲什麽贊同?爲什麽質疑?有什麽更好、更合理的詮釋?只有在這種腦力激蕩之下,學術才可能日新月異,精益求精。   現代社會分工精細,宿業有專攻。俗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不是人人都有時間、精力、與素養從事學術研究。學者得以專心從事研究、撰述、出版,端賴社會的供養、社會資源的享用。學者對社會的回饋,就是在腦力激蕩所在的著作裡,注明他們的所征、所引、所依、所違、所惺惺相惜、以及所推陳出新之所在。這不是爭勝,而是基本的學術研究的規範,更是研究者對學術與社會的責任。這絕不是在賣弄、掉書袋,而是在

讓讀者知道論述的所據、其來龍去脈,以作爲衡量、評判、並決定接受與否的根據。   陳毓賢在《東方早報》上爲《璞玉成璧》所寫的書評裡,承認我「能用新的眼光審視胡適,替胡適研究帶來新氣象。」然而,她批評我有「走火入魔」的危險。她說:「可是寫胡適傳若存心要解構,則怕應了英語一句俗語:『你手裡握著鐵錘,就到處看到釘子。』」這是一句英文的俗諺:“When you have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這句話更傳神的翻譯是:「對手裡握著鐵錘的人來說,凡事看起來都像是該被敲平的釘子。」其實,這句話還有另一層的寓意:「手裡握者鐵錘的人,總以爲那是解決萬事的

法寶。」她說: 「胡適的傳……若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他能掌握的資料加以整合,已是傳世之作。」   我在新出版的《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增訂版)》的〈前言〉裡有幾段回應陳毓賢的話。我知道有些讀者認爲那是一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有關「個人隱私」的作品,不屑一讀。其實,研究的議題無分高下、公私、與本末,所有的議題都值得研究。研究的好壞,端賴於作者的觀點與功力。只要方法好、資料對、觀點新,則靈。點石成金,固然是煉金術的範疇。然而,學術研究,也大可以把那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資料,點石成金,成爲灼見的依據。所謂見微知著,亦學術研究的蹊徑之一。無論如何,我把我對陳毓賢的回應放在這裡,冀望能得到

被更多讀者檢視的機會。   陳毓賢所謂學術研究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作整合的工作云云,是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paradigm)以前的思維方式。孔恩這「典範」的觀念,胡適其實也有與它暗合的想法。胡適從整理國故的經驗裡所悟出來的道理,就是孔恩「典範」的真諦。他在1920年代初期研究《詩經》的時候,感歎說:「二千年的『傳說』(tradition)的斤兩,何止二千斤重!不是大力漢,何如推得翻?何如打得倒?」把這個胡適研究《詩經》的感歎拿來用在胡史研究的領域,也完全適用。一個世紀以來的胡適研究的「傳說」,包括胡適自己所建構出來的「傳說」,恐怕也何止千斤重!「不是大力漢,何如推得

翻?何如打得倒?」   從胡適的「大力漢」、孔恩的「典範」以前的思維方式來看,知識是成直線積累的。因此,新、舊「出土」的資料,可以像混凝土一樣攪拌起來,就彷彿雞鴨同鍋可以烹製出一道絕品佳肴一樣。殊不知世界上沒有什麽資料是可以「出土」而現成可用的。這又是中了那19世紀實證主義思想的餘緒而不自知。試想:連所謂「出土」的文物,都須要經過鑒定與詮釋以後才能成爲「文物」,文字的資料如何能自外於鑒定於詮釋的程序呢?所有的資料都是詮釋的産物。在沒有透過詮釋而賦予意義以前,「資料」等於是不存在的。杜威說得好:那些在山上岩石裡的鐵礦石,毫無疑問地,是「粗獷的素材」。但在人類發展出技術把它們提煉成鐵以及後來的

鋼以前,它們的存在對人類並不具有任何意義。在那個時候,鐵礦石跟其他岩石並沒有什麽不同,都只是岩石而已。換句話說,只有在人類發展出煉鐵技術的脈絡之下,鐵礦石才被人類賦予了新的意義。   從胡適的「大力漢」、孔恩的「典範」以前的思維方式來看,「新」典範的建立者看起來不是張牙舞爪,就是無事忙。陳毓賢說我吹毛求疵、多臆斷、好擡杠,只可惜她完全沒舉證說明。在她眼中,「新」典範的建立者儼然是因爲手中握著一個大鐵錘,不用白不用,於是四處找釘子敲。殊不知他們手中即使有著那麽一個大鐵錘,他們所要敲的還輪不到那些凸出來的釘子呢!那些釘子全都要重新鑄造過以後才能再用!   「大力漢」手中的那把鐵錘,不是要大

材小用地拿來敲釘子用的,而是拿來摧枯拉朽用的。敲打釘子,等於是在那「舊」典範裡作補苴罅漏的工作。試想:如果不拿那大鐵錘來作摧枯拉朽的工作,何以能有另辟蹊徑、重起爐竈的可能?那大鐵錘揮舞起來固然看似破壞;那大鐵錘揮舞起來,看似不知感恩「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但這是新、舊「典範」交替的自然過程,就像留學時期的胡適所說的:「死亡與凋謝,跟新生與成長,同樣是有機的演進裡必要的過程。」那眼前看似張牙舞爪的新典範,不消多時,就會變成衆人皆曰是的「典範」。然後,等那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新典範崛起以後,這也曾經「新」過的典範,又會成爲被摧枯拉朽的物件。   胡適是一個天才。然而,說他是天才,只是一個事實

的陳述,並不意味著褒或捧的意思。同樣地,即使我在本傳裡對胡適批判的地方所在多有,那也不意味著貶或抑的意思。研究胡適的目的不在褒貶胡適,更不在把胡適拿來作爲針砭或借鑒之用。任何研究都必然會反映其時代的價值、思想、與氛圍。不只是意識形態,連用字遣詞都是時代的産物。這不只在意識形態經過戲劇性變化的中國是如此,即使在美國亦然。一本2010年代所寫的書,其行文立論必然迥異於1950年代所寫的書。時代如此,個別作者亦然。任何研究都必然反映了作者的立場、學識、品味、與意識形態。然而,時代的印記跟作者的立場,就好比像酒的色澤、味覺、和餘味是由葡萄的品種、産地、天候、釀酒師、和酒廠等等因素來決定的一樣,那個別的

特色是就是釀酒藝術的結晶。   相對地,把胡適拿來作爲針砭或借鑒之用,就不是在研究胡適,而只是借胡適來抒發個人的政治理念。這種「研究」,不管是影射史學也好,指桑駡槐史學也好,胡適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就好比同樣是釀酒,人家釀酒大師釀的是醇酒,他釀的則是藥酒;釀酒大師釀的酒是品嘗用的,他炮製的酒則是補腎用的。這其間分殊的所在不可等閒視之:品酒者,不乾杯;釀酒大師,不釀藥酒。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胡適研究平添了兩個極有意味的因素:一個是翻案平反的熱切;另外一個是對政治思想牢籠的反動。由於從1950年代清算胡適鬥爭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爲止,胡適一直被打成一個負面的人物,翻案平反很自

然地就成爲改革開放以後胡適研究的主流。隨著思想空間的擴大,翻案平反之風,又與對政治思想牢籠的反動合流。在翻案風的推波助瀾之下,胡適與魯迅儼然成爲對比的樣板。於是,各種光怪陸離的胡適與魯迅的對比都出籠了。例如:魯迅是酒,胡適是水;魯迅是藥,胡適是飯;魯迅是閃電,胡適是陽光;魯迅是姜湯,胡適是可樂;魯迅是黃河,胡適是長江;魯迅是把手術刀,胡適是片止痛藥;魯迅是一道溝,胡適是一座山;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等等、等等。這個對比的名單可以無窮的延伸,一直到人們的想象力用完爲止。這彷彿是說胡適與魯迅,非此即彼,兩者不能並存、或相得益彰一樣。殊不知不管是揚胡抑魯、抑或是揚魯抑胡,作爲二分法、作爲樣板,其異

於從前不黑即白、不左即右的思想模式幾希?   崇拜胡適的人形容胡適爲中國現代化的先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把他作爲未來中國的指標——所謂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的說法——則是把歷史與未來混淆了。毫無疑問地,不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人,不愚即妄。然而,所有想象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的人,都必須先牢記住胡適在「問題與主義」的論戰裡所說的話:「凡是有生命的學說,都是時代的産兒。」所有的學說「都只是一種對症下藥的藥方。」生吞活剝、盲目亂抓藥,是一大忌。換句話說,胡適本人以及胡適的思想是他所處時代的産物。活在20世紀前半葉的胡適,如何可以作爲21世紀的領航人呢?這根本就跟胡適——其實是杜威——處處對人

諄諄善誘的道理是背道而馳的。 杜威在胡適所熟讀的《實驗邏輯論文集》裡說得再清楚也不過了:   所有解決、診斷具體情境的方法,從某個角度來說其實都是未完成、未解決的。每一個這種情境都是特殊的。它不只是未完成的,而且其未完成的情況也是那個具體情境所特有的。   由於每一個情境都是特殊的,每一個時代都是不同的,所謂歷史的教訓,都是經由經驗的累積與智慧的判斷的結果:   我們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所作的抉擇,是建立在從前類似的情境之下所作的抉擇的基礎上的。當研究得到了結果,而且結果也驗證了結論以後,其結果就被傳承下來。類似的情境會重復出現。在某種情況之下,甲法優於乙法。可是在另一種情況之下,甲法

又劣於丙法,等等,等等。成例於是産生。我們所屬的社會必須在許多方面,都有類似的經過思考過後所産生出來的成例。我們所看重的或那些有價值的成例,在日後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的時候,就儼然成爲「天經地義」(facts)的標準。同樣地,從前評斷過程中一再出現的事物也變成是普世的價值。   然而,杜威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是日新月異的。從前適用的,今天就不見得能適用。同時,就是從前所適用的方法,我們也必須去追問其效果是否經過了嚴密的檢證:   我們必須瞭解這些價值和標準都只是待證的假設。在一方面,它們是否有用,完全要看目前的情況是否和從前相同。在今天這個進步、變化急劇的社會裡,這種可能性是大大地降低了。我們

如果不懂得以古爲鑒,那笨的是我們自己。然而,我們必須要注意:習慣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了異,而假定那根本就不存在的同,因而作了錯誤的判斷。在另一方面,成例的價值,端賴於其是否是批判性地取得的。特別重要的是,其結果是否經過嚴密的檢證。換句話說,成例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它是否經過嚴格的檢驗過程。   杜威這段話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所含蘊的智慧:歷史可以作爲借鑒,可是未來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如果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那就意味著中國人雖然是活在21世紀所特有的具體環境裡,卻要倒退一百年,去思那早已事過境遷的胡適之所思。事實上,胡適的思想的基調,用我在本部《日中當中》的分析來說,是維多利亞後期的思維。如

果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的話,那未來的中國就要回到19、20世紀之交。這是科幻小說裡的時光隧道思古的幽情,不屬於嚴肅思考中國的現在與未來的範疇。   胡適不求涅磐,也不盼望天堂。他從杜威那兒所學到的,就是從具體的情境去求取那一點一滴的進步。雖然實驗主義是展望未來、以未來作取向的,但那未知的「未來」從來就不是胡適措意的所在。胡適的人生哲學是好好地、努力地活在當下。我在《璞玉成璧》裡提到了他的好友丁文江的座右銘:「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永不會死一樣。」我說只有像丁文江、胡適這樣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才能真正體會到讀書、作事要像「人可以長生不老」、品嘗人生要彷彿「人沒有明天」的真諦。

只有像胡適與丁文江這樣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到布朗寧所說的「再蹶能再起、憩息以復蘇」的精神。胡適說:「不作無益事,一日是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他拚命做工,一日是三日,因爲他要向世人證明:」吾輩已返,爾等且拭目以待!」   《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9-1927》能在一年當中寫成,完全是拜休假一年之賜。我能有幸得到這一年不需要教學,而得以專心寫作的機會,一方面要感謝我任教的德堡大學(DePauw University)所提供的一學期得以休假從事研究的「費雪研究獎金」(Fisher Fellowship);另一方面更要誠心感謝臺北的陳宏正先生,在慷慨資助我寫完《璞玉成璧》

以後,繼續慷慨資助,讓我得以用一年的時間全力完成《日中當中》的寫作。   我身在美國,任教大學的圖書館連一本中文書都沒有。如果不是因爲「胡適檔案」已經掃描存檔,而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曾經把它公佈在網站上提供學者自由使用(可惜現在又不對外開放了) 我研究胡適的計劃就絕對不可能進行得如此順利。在此,我要特別感謝胡適紀念館前任館長潘光哲先生的鼎力支援、現任館長雷祥麟先生立時批准我授權使用胡適照片的申請、鄭鳳凰小姐細心地幫我提調、查考檔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楊貞德小姐、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圖書館的崔祥蓮小姐、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文庫的鄒新明先生,每次在收到我告急求援的電郵,都慷慨熱誠地幫我查

找資料、掃描,不勝感激。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妻子麗豐,謹獻上此書。   序幕   胡適愛北京。陳衡哲在1927年底給胡適的一封信裡說:「在我們這些朋友當中,你可以算是最愛北京的一個人了。」當時,陳衡哲跟任鴻雋搬到了北京,胡適卻從美國回來以後就住在了上海。胡適這樣跟他們捉迷藏,她調侃胡適說,一定是因爲他不願意跟他們住在「你的『最文明的北京城』 」裡。我們不知道胡適是什麽時候開始愛上北京的。他在剛回國的時候,曾經在〈歸國雜感〉裡痛斥了北京、上海的髒亂,他說:「我在北京上海看那些小店鋪裡和窮人家裡的種種不衛生,真是一個黑暗世界。至於道路的不潔淨,瘟疫的流行,更不消說了。」在新近發現的《嘗試集》第二

編的初稿本裡,有胡適在1918年6月7日所寫的一篇序。他在這篇自序中,仍然說到北京的「塵土」與「齷齪」:「自從我去年秋間來北京——塵土的北京,齷齪的北京——居然也會做了一些詩。」   胡適在1917年回國,到北京大學去任教的時候,北京究竟是什麽樣子,除了他在〈歸國雜感〉裡說它髒亂以外,胡適並沒有進一步的描述。他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杜威以及其夫人在1919年訪問中國的時候,從美國人的觀點,倒是留下了一些寶貴的分析。杜威夫婦的觀感,毫無疑問地,是從美國社會當時的物質條件的標準來衡量北京的。然而,其可貴的地方就正在此處。因爲它給了我們一個外來的、中國後來要花了一個世紀的時光來追趕的標準來盱衡當時落後的

中國。杜威在到了北京以後,這樣地描述了北京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