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任柯安寫的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和JudithStacey的 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律小知識》收養到底在幹嘛? - 彩虹平權大平台也說明:民法1074條規定一個人一次只能跟一個人成立收養關係,也就是一個人不能 ... 繼親收養(重組家庭):讓配偶收養自己的非婚生子女,或再婚的夫妻,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廖元豪所指導 歐苡均的 從婚姻權與家庭權檢視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之合憲性 (2021),提出重組家庭親屬關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婚姻權、家庭權、同性婚姻、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王曉丹所指導 柯元惠的 協商子女從母姓:捲動多重關係的法意識型塑過程 (2020),提出因為有 自我認同、關係法意識、情緒、約定子女姓氏、民法第1059條的重點而找出了 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解答。

最後網站孩子跟繼父母沒有親屬關係? - 法律百科則補充:孩子和繼父母是姻親關係還是法定血親還是完全沒有關係? ... 家庭‧父母子女 / 父母子女 ‧ 2022-01-30 12:17 ... 什麼是直系、旁系、尊、卑親屬?》。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重組家庭親屬關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為了解決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問題,作者任柯安 這樣論述:

  鄒平是中國山東省的一個縣,1930年代思想家梁漱溟等人在此開啟其鄉村建設實驗,半世紀之後,人類學者任柯安(Andrew B. Kipnis)以此地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展開長達25年的社會轉型研究。   自1988至2013年,任柯安定期造訪鄒平,從人類學的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出發,見證了鄒平從一個3萬人口的農業縣城,蛻變成30多萬人口的繁榮城市。他提出了「重組」的概念,來闡釋鄒平這些年來的變化與轉型,並與既有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相互參照,進而對話。在任柯安的觀察和論述中,重組意味著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舊元素的循環和新元素的吸收同時發生,變是帶著過去的延續,而非邀進的斷裂。   本書對於理

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城鄉差距、移民機制、以及城鎮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挑戰,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同時也對現代化理論的檢視與修正,做出了貢獻。   ※清華大學人類所方怡潔副教授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任柯安(Andrew Byron Kipnis)   人類學家,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人類學系主任。長期關注中國及東亞地區的發展,研究興趣極廣,包括:治理、教育、城市化、後社會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社會、主體化過程、親屬與性別、禮物與經濟變遷、儀式產業、語言與文化、真相與後真相等。著有The Funeral of Mr. Wa

ng: Life, Death, and Ghosts in Urbanizing China、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China and Postsocialist Anthropology: Theorizing Power and Society

after Communism、Producing Guanxi: Sentiment, Self 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等書。其中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一書獲得美國人類學會東亞人類學會(SEAA)2012年許烺光圖書獎(Francis L. K. Hsu Book Prize)。   圖表目錄 導讀──重組、中國特色與原地城鎮化:任柯安長達三十年的觀察/方怡潔 中文版自序 致謝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第一部分 轉型 第二章 重組的規劃 第三章 重組的生產 第四章 重組的消

費 第五章 重組的魅像   第二部分 轉型者的轉型 第六章 在農田與工廠之間:來自附近地區的移民工人 第七章 遙遠的家或新生活:來自遠方的移民工人 第八章 城中村居民 第九章 製造中心的中產階級 第十章 工廠與服務業之間的青年 第十一章 重組的再思考   注釋 徵引書目 索引   自序   中國大陸變化特快。這本書的英文版於2016年問世,主要內容反映了2005年至2013年間我的田野調查。我第一次到中國山東省鄒平縣是在1988年的夏天。1999年至2013年這段期間,我每年到鄒平縣一至二次。我覺得鄒平變化最快的年代是在1999年至2008年。2013年以後,我只去過鄒平一次,而且只待了

一天。2014年至2019年間,我在中國大陸其他的城市進行調查;自2019年至今未能再去大陸。   鄒平自2013年以後有什麼變化,我不太清楚。聽說山東魏橋創業有限公司的所有權因三角債問題已有所改變,縣政府重新收購了一部分股票。也聽說縣城會有自己的高速鐵路站。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政治氣氛的變化。像我這樣的大鼻子外國人可能不被允許再做像以前那樣的田野調查了。一方面是2019年冠狀病毒,來回旅遊不方便,但更重要的是政治環境。大部分的外國記者和社會科學研究員已經申請不到中國的簽證了。即使申請到簽證,也難以避免手機和攝影機所帶來的政府監控,不能確保受訪者的身分和名字獲得保密。將來,這個問題可能會

影響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社會科學研究員。但現在,在大陸進行田野調查已經特別敏感了。   我的兩位朋友陳亮和張樂翻譯了這本書。對著名比較文學家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來說,翻譯是語言最基本的問題。一旦有兩個人用語言進行交流,就會出現詮釋的問題。詮釋和翻譯都算一門藝術,而不是一種機械乏味的習題。故史坦納認為,翻譯一本書的人應該享有譯本的版權。詮釋人的行為也是人類學最基本的問題。那就可以說,寫一本民族誌和翻譯一本民族誌算同一類的工作,也算同一類的成就。因此,我同時要感謝陳亮和張樂的苦勞,也要恭喜他們自己的大作出版。這本書既是我對鄒平人的詮釋,又是陳亮和張樂對我的思路的詮釋。  

 這本書能以中文版問世,還要感謝好幾個人。首先要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游紫玲編輯,跟她合作既容易又順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葉敏磊編輯把我們介紹給游編輯,非常感謝!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方怡潔教授能給我們寫導讀,使我感覺非常榮幸。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摘錄) 從1988年至2013年間,我常常造訪一個叫鄒平的地方。鄒平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是一個農業縣;「鄒平」二字也代指這個農業縣的縣城。以前,這個只有3萬人口的縣城相對貧困,社會生活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如今,它已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坐擁30多萬人口,到處是工廠、高樓、公園、公車路線、購物中心和學校。中國東部比較富裕的中型城市

裡所能見到的東西,在這裡應有盡有。隨著縣城的擴張,許多鄰近的村莊納入了縣城範圍,不少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村落的人們也搬到了這裡。本書即為探討鄒平的這一城市化過程而作,關注的是這個地方自身的轉型,從前住在鄉村、現在住在城裡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轉型,以及這兩類轉型的關係。 「城市化」(urbanisation)是現代化理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人們常運用它,以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方式來區分、對照自前現代的「農村的」到現代的「城市的」轉變。概而論之,這種理論暗示了現代化之前的農村人以自種五穀為食、被他們居住土地上的生態所束縛、生活在面對面的共同體和擴展家庭裡、在家裡養育他們的孩子、目光狹隘、安排子女的婚姻

,還得忍受父權壓迫的痛苦;與此相反,現代的城市人在工廠裡勞作、去超市購買食品、被世界經濟的無邊大網所束縛、從不知鄰居叫什麼名字、生活在核心家庭、自己找對象、把孩子送去學校以培養成國家公民或世界公民,同時忍受著不同形式的異化(alienation)和失範(anomie)。人類學和其他相關學科排斥這種理論,恰恰是因為這種對照太標準化、過於鮮明了。事實上,農村人經常為世界市場而生產,他們送孩子上學校,並且關注世界大事。至於城裡人也會去尋找可以歸屬的共同體,他們的思維也可能受地方局限(Smith 1979),而他們對家庭生活和婚姻的父權式看法也從未消亡(Harrell and Santos 2017)

。此外,農村和城市各自的構成也在不斷地演化,導致了城市與農村的參差相照的方式也不斷變化,依方式、年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Williams 1973)。

從婚姻權與家庭權檢視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之合憲性

為了解決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問題,作者歐苡均 這樣論述:

我國司法院大法官作成釋字第748號解釋(下稱第748號解釋),認為相同性別之兩人成立具親密性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亦屬於憲法第22條保障之範圍。2019年5月通過之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下稱748施行法)為立法院遵照第748號解釋所給予的兩年限制,為同性伴侶提供法律層次上之保障。惟仔細觀察748 施行法之規定,可知該法並未給予同性伴侶與異性夫妻相同之保障,亦未有相應之說明。是應認為在「婚姻權」已擴張為包含相同性別之兩人,相同性別之兩人所成立之家庭亦應受家庭權之保障,換言之,家庭權之保障亦應有所擴張。因此本文參酌同性運動發展較為完整之美國,藉由整理美國同性婚姻與家庭權發展之聯邦最高法院

判決,梳理出美國對於婚姻權與家庭權在憲法上之詮釋。再回頭檢視我國大法官對於婚姻與家庭所做成之解釋,藉由美國與我國之比較,建構出我國在第748號解釋做成後,內涵已有所改變之婚姻權與家庭權。並以此作為基礎,檢討立法院依第748號解釋所通過之748施行法有關同性伴侶之結合型態未為明確定義、未使同性伴侶為共同收養,以及未準用婚生推定之規定,是否違反憲法保障之婚姻權、家庭權與平等權之意旨。藉由平等權之討論,作為實現同性伴侶之憲法上婚姻權與家庭權之基礎,並期待能作為日後檢討748施行法以及實現同性伴侶之婚姻權與家庭權之研究素材。

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為了解決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問題,作者JudithStacey 這樣論述:

  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挑戰主流社會對慾望與家庭的成見   多樣化的親密關係與家庭實作,證明「幸福家庭」不是只有一樣貌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深植人心。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共組家庭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唯一想像。然而,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要透過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托爾斯泰錯了,幸福家庭的樣貌千變萬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茱蒂絲近身觀察美國洛杉磯的男同志社群,記錄他們自行打造的親密關係及家庭紐帶。這些男同志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慾需求,和伴侶協商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

,重新定義「忠誠」與家庭生活。其中還有不少人透過領養或代孕踏上親職之路,獨自或與伴侶、朋友一同撫育孩子,發展出各種創新且運作得當的家庭形式。   接著,茱蒂絲實際走訪南非,勾勒出南非一夫多妻制的現況,以及當地女性面臨的真實處境。她將南非合法的多偶制施行現狀,與美國的「地下多偶制」互作對比,藉此帶領讀者思考:將多偶制入罪,究竟壓迫了誰?又保護了誰?誰將從中得利?誰又會蒙受其害?   最後,茱蒂絲長途跋涉深入中國雲南的瀘沽湖畔村莊,描繪摩梭人流傳千年、別具一格的母系家庭體制。成年的摩梭人通常不嫁娶,也不與情人一同生活或養育孩子,無論男女都留在多代共居的母系家屋,與母系親屬一起生活、勞動並相互照

顧。男女間的情愛只講究情投意合,跟居家生活、親職、照護及經濟連帶,徹底區分開來。在這「慾愛」與「成家」徹底「解套」的摩梭社會裡,沒有離婚、再婚、重婚、失婚,也沒有處女情節、騙炮、通姦或私生子,單親、孤兒、獨居老人亦幾不復見。   藉由以上三地的多元家庭實作,茱蒂絲試圖讓讀者理解,「家庭多樣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常態,沒有任何一種家庭形式適合所有人。「正常家庭」這個意識形態本身,只會助長歧視、傷人的信念與政策。民主國家不該獨厚任何一種類型的親密關係或家庭生活,反之,民主國家應設法確保公民能自由進入任何能給人扶持的關係,自由離開所有虐待人的關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減少「正常家庭」意識形態所造就的「

不幸家庭」。 各界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張婉昀│床邊圖書館店長   許欣瑞│「波栗打開開」(poly.tw)開放/多重關係資源網召集人   兔兔、辻泠│拆框工作坊   曾嬿融│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資深成員 好評推薦   「即使臺灣通過同婚專法,同志成婚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依舊是『刺眼』和『怪異』的。這些人心中,還是依戀著古老的觀念:『婚姻,就是一男一女。由親生父母養育的孩子,才能正常地成長。』但絕大多數的同志,都來自這樣『正常』的婚姻與家庭,同志父母很困擾:『難道我們的婚

姻不正常嗎?』   同志父母或有類似困擾的人們,或許可以藉由這本書來釐清內心的疑慮。《解套》述說了三個全然迴異的故事:洛杉磯男同志的親職之路、多偶與同婚都合法的南非,還有滇西四川交界的摩梭母系社會。   作者細膩的訪談,讓讀者能夠深入各個情境,逐漸理解愛情、婚姻與家庭的多樣性,其實長久以來一直都存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沒什麼好驚訝的。以平常心看待並接受,才能減少社會製造出的『不幸家庭』,如此一來,個人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困擾多半也能迎刃而解。這是一本可以產生『正向能量』的書。」——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主流社會常將『情慾』與『成家』緊密掛鉤,『相愛→結婚→生子』彷彿是理

想順序與秩序。本書不時點出『情慾』與『成家』綁在一起的桎梏,但更著力探索彼此鬆綁的創意。作者選擇的案例是高度挑戰美國社會道德神經的社群,包括常被指責性濫交的男同志,以及直接觸犯重婚罪的一夫多妻家庭。書中這些生命故事不只能讓讀者開眼界,拉寬『家庭多樣性』的光譜,更揭露『情慾』與『成家』這兩大組織社會的軸線,如何可能脫鉤,進而為許多社會問題解套。」——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斯泰西將性慾在家庭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拉出來放到聚光燈下,但也沒有天真地忽略性慾仍然會受結構性因素影響。她拉出了各種情感關係中的權力關係,包括個人層次和結構層次;她甚至提醒追求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盟友,『平等的關係』不

見得是某些女人的心願。這種種努力,都是希望社會能發展出一種不拋下任何人的制度,我會半開玩笑地說,斯泰西真的走了一條非常案主中心、案主自決的路線,她描繪出一幅願景,希望有一種寬闊(我盡量不使用『寬容』)的制度,能讓每種生活方式都獲得協商共存的可能性。在臺灣已經成功擁有同志婚權的今日,我們不要忘記提醒自己,在可以獲得肯定的『這些』背後,上不了檯面的『那些』是什麼,以及,『那些』如何在社會中被安放以及自我安放。」——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愛情、婚姻與家庭的更迭從未停止過,舊有的婚家模式,總以去蕪存菁的新風貌,一再出現於當代的親密關係中。現代的自由戀愛帶來了婚姻自主,也將

我們對彼此性愛忠貞的要求推到最高點。然而『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想像,成形不過幾世紀,轉眼間,離婚與再婚現象普及,造就各類幸福的重組家庭,解套了『一生一世』限制。而各國逐步確立的同性婚姻,也打開了『婚姻只限男女』的想像。   過去一夫多妻制被視為對女性的壓迫,在許多國家遭到汰舊,然而此制度仍是某些地區難以擺脫的文化重擔。但換個角度想,有沒有可能在性別平等的前提下,以多偶模式的精神,打造出全新模樣的親密關係?我們從現代男同志的開放與多重關係中隱然找到一個方向。你以為這是酷異古怪的新潮流玩意?問問中國西南一帶的摩梭人,他們保留的老祖宗愛情智慧,大概跟你想的不一樣。   歷史大洪流的趨勢一直在走,

現在的婚家模式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茱蒂絲.斯泰西的跨文化研究看得很透徹犀利,這本令人引頸期盼已久的著作,將為你解套,打開更多可能性。」——許欣瑞(「波栗打開開」(poly.tw)開放/多重關係資源網召集人)   「婚姻在你的傳統中,是哪些事物的總合?愛情是否為必要?是否一同綑束性慾、親屬、經濟等其他生活細節?亞洲社會不難見以傳統之名,意欲操控他人婚家抉擇的狀況,表面上高舉文化、自然等大旗,實則為鞏固資源與權力。而據傳統所生的家庭慣例入法,更使格格不入者,在試圖建立理想家庭時,僅得『於法無據』之結果。   別灰心,這本博引的民族誌,可讓我們知道此旱漠路上仍有旅伴。在各處都有人左

挪一尺、右跨一寸,試圖在侷促的資源中,『橋』出自己的家庭網。另,此書用詞轉譯之精妙通俗,招呼我類華語閱讀者輕鬆閱讀,不需苦思即能接近原始情境,受惠於此,特別感謝譯者。」——兔兔、辻泠(拆框工作坊)

協商子女從母姓:捲動多重關係的法意識型塑過程

為了解決重組家庭親屬關係的問題,作者柯元惠 這樣論述:

  為了考察約定子女姓氏平等法律的落實困境,本文針對子女從母姓的夫妻協商過程,討論他們的法意識的建構與改變歷程。本文使用深度訪談分析法,訪談14位分別來自10個約定子女從母姓之夫或妻,探討協商中當事者如何理解與經驗法律的法意識。本文討論了主張從母姓者在主張權利卻遇上阻礙時,如何在多重的角色關係中進行爭取,並重新建構其情感互動與法意識。  過去法意識研究,雖已針對關係與情感的法意識進行探討,但較未針對複雜而多重的人際關係的作用,本文發現,從母姓協商過程中當事人的法意識會捲動於多重的關係網絡中,不斷相互影響。當事人呈現四個樣態類型,由三種條件「內在性別平等的光譜位置」、「原生家庭關係緊密程度」、

「家族長輩面對社會眼光的態度」所分類。同時,過程中當事人難以跳脫多重的社會關係捲動,使法意識產生三個層次的重組,分別為「意識到自己擁有協商權」、「與配偶討論進行協商」、「討論中捲入決策圈外的言論」,每層次法意識皆不斷進行雙向建構。  最終,在協商過程中的「心理劃界」,可作為突破社會角色框架的方法,當事人能透過重構情感距離來確保自我的主體性,並達成協商結果。其劃界過程會經歷三個階段,「情感不衡平」、「對抗與自我保護」、「劃界、地位捍衛」。然而,本文也認為必須轉嫁「社會成本」到「個人」的心理消耗,卻也是從母姓協商的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