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偉,石濤寫的 環境與生態(第四版) 和陳偉石濤的 環境與生態(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新文京所出版 。

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李汾陽所指導 施雅娟的 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之間的抉擇─以桃園藻礁為例 (2021),提出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民投票、永續發展、社區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張文貞所指導 貝傑仁的 解開台灣與巴拉圭原住民的雙重壓迫:以原住民的土地權和自治權為中心 (2017),提出因為有 原住民族、人權、原住民族自治、原住民族土地權、殖民主義、威權政權、民主化、比較法、巴拉圭、台灣的重點而找出了 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與生態(第四版)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問題,作者陳偉,石濤 這樣論述:

  本書為作者們依多年教學心得,並參考、整理國內外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育等相關書籍及網站編著而成。   全書分為10章:第1章介紹生態學的概念;第2、3、4章依序講述生態系統、動物與環境、野生動物保育;第5、6、7章分別說明土壤生態保育、水資源的保育與利用、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第8章介紹生態工法;第9、10章分別探討都市生態與綠化與掩埋場復育。書末附錄收錄了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法規,以及各相關研究所的入學考題。   各章章末附有學習評量及解答,能讓讀者進一步掌握重點及自我測試學習成果,同時亦可供任課教師作為試前之參考題目。本書除了適合當作「生態學」、「都市生態學」、「森林生態

學」及「環境生態學」專業學科的教科書外,亦可作為許多通識課程,如:「環境生態學概論」、「生態學概論」、「自然保育」、「環境保護概論」與「自然資源保育」等課程之參考書籍。   第四版廣納建議與指正,將原有章節依其相關性加以整併,並依國內現況增修相關章節之圖表,並更新數據、法規及考題。  

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之間的抉擇─以桃園藻礁為例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問題,作者施雅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藻礁的保育議題,了解在工業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思考藻礁保育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若藻礁生態系遭到破壞,這樣的開發是不是不可逆的?是不是無法復育的?研究者除了會參考相關文獻、檢視法令規章及檢視國內外相關案例,也會實地觀察桃園藻礁。經過數月走訪觀察、研究與訪談,研究者對桃園藻礁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並透過訪談瞭解各方團體、當地居民及遊客的想法。在訪談過程中,透過訪談者的訴說,瞭解到藻礁目前面臨了工業發展帶來的汙染,及開發過程中隨之而來的破壞,若要同時兼顧生態保育及環境開發,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在不破壞藻礁生態的前提下,能否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達成生物保育及永續觀光的目標。研究者

藉由文獻探討、觀察法和訪談法進行評估和交叉比對之後,提出相關建議:政府部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兼顧對於環境的責任,在推行政策時也應貼近當地民眾所需;保育團體應與媒體建立良好互動,將活動訊息及相關資訊傳播到更多地方;也建議保育團體傾聽當地居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更順利的傳播資訊及推廣活動。當地居民是真正最靠近藻礁的群體,建議凝聚社區向心力,配合政府的規劃、保育團體的協助,體會藻礁的寶貴和重要性,更加投入藻礁保育。政府、保育團體和當地居民之間須強化連結性,三方一起思考,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且可逆的條件之下,能發揮觀光及教育的功能,也達到永續發展的境界。

環境與生態(第三版)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問題,作者陳偉石濤 這樣論述:

  本書為作者們依多年教學心得,並參考、整理國內外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育等相關書籍及網站編著而成。   全書分為10章:第1章介紹生態學的概念;第2、3、4章依序講述生態系統、動物與環境、野生動物保育;第5、6、7章分別說明土壤生態保育、水資源的保育與利用、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第8章介紹生態工法;第9、10章分別探討都市生態與綠化與掩埋場復育。書末附錄收錄了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法規,以及各相關研究所的入學考題。   各章章末附有學習評量,能讓讀者進一步掌握重點及自我測試學習成果,同時亦可供任課教師作為試前之參考題目。本書除了適合當作生態學之專業學科的教科書外,亦可作為許多通識課程,如:「環境生態

學概論」、「自然保育」、「環境保護概論」等課程之參考書籍。   第三版廣納建議與指正,內容亦依國內現況進行相關章節圖表增修,以及同步更新數據、法規及考題。 作者簡介 陳偉   現職:   醒吾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系 教授 石濤   現職:   中華科技大學 生物科技系 教授 第一章 緒論 1-1 生態學的概念 1-2 環境與環境污染 第二章 生態系統 2-1 生態系的組成結構 2-2 食物鏈關係 2-3 生產量與生物量的基本概念 2-4 生態因子與環境類型 第三章 動物與環境 3-1 影響動物生理或行為變化的環境因子 3-2 生物對生態因子耐受限度的調整方式 3-3 生物保護

自己的方法 3-4 生態棲位 3-5 競爭生態棲位時的法則 第四章 重視野生動物保育 4-1 族群的生長與分布 4-2 若干保育類動物簡介 4-3 台灣的野生動物 4-4 如何保育野生動物 第五章 土壤生態保育 5-1 土壤生態概論 5-2 土壤微生物 5-3 土壤的守護神—蚯蚓 5-4 土壤生態指標 5-5 土壤復育 5-6 我國土壤污染現況 第六章 水資源保育與利用 6-1 水資源分布及其利用 6-2 河川整治 6-3 河川污染與河川自淨 6-4 優養化現象 6-5 地下水問題 6-6 濕地  6-7 生態公園的規劃 第七章 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 7-1 空氣的組成 7-2 空氣污染

的釋出與污染源 7-3 空氣品質標準與污染指標 7-4 空氣污染的危害與環境綠化 第八章 生態工法 8-1 生態工法的定義、功能及常用石材 8-2 生態工法的實施、執行及規定 8-3 生態工法的水文條件與種類 8-4 生態工法的費用、監測及效應 第九章 都市生態與綠化 9-1 水泥都市的熱效應 9-2 水分與空氣對樹木的影響 9-3 都市綠化的概念 第十章 掩埋場復育 10-1 掩埋場及其復育概念 10-2 大地工程的內容 10-3 掩埋場水廠內的水處理與監測系統 10-4 廢氣收集系統 10-5 掩埋場復育案例 附錄一 法規篇 野生動物保育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 國家公園法 國家

公園法施行細則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森林法 森林法施行細則 環境影響評估法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 拉薩姆國際濕地公約 附錄二 研究所考題篇 中山大學生科所生態學考題 中山大學海生所生態學考題 中山大學海資所生態學考題 中興大學森林所樹木學與森林生態學考題 中興大學植物所植物生態學考題 台灣大學動物所生態學(A)考題 台灣大學漁科所生態學考題 成功大學生物所生態學考題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生物學考題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生態學考題 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生態學考題 師範大學生物所生態學考題 輔仁大學生態學考題 靜宜大

學生態學考題 參考文獻

解開台灣與巴拉圭原住民的雙重壓迫:以原住民的土地權和自治權為中心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的問題,作者貝傑仁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論點在於:若一個國家具有殖民與威權統治的過去,原住民則會同時面臨殖民脈絡的支配與威權政權的壓迫。身為原住民,由於持續存在的殖民秩序,他們仍處於從屬的地位;身為威權政權統治的人民,他們則受到政治上的壓迫。在原住民族受到此等「雙重壓迫」的狀況下,為了確保原住民的權利,國家需要實現「雙重轉型」,包含由威權統治到民主的轉型,以及從殖民到去殖民化的轉型。此理論架構將被應用到兩個十分不同、卻在各個方面有極高相似度的國家:台灣與巴拉圭。主要而言,這兩個國家皆曾經歷殖民統治的歷史,也在近年開始民主轉型。本文指出:台灣與巴拉圭的原住民人口皆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廣博的反威權運

動的參與者。此外,透過民主改革,原住民政治上的自由與權利也獲得提升。因此,他們被賦權參與民主體制並從中推動他們對於土地與自治的訴求。透過這樣的方式,原住民得以促使國家進行司法改革。然而,截至目前為止,政府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尚未有深層的改變。台灣與巴拉圭政府對於原住民仍保有優勢的權力,此優勢的權力深植在有缺陷且執行不力的法律框架中。此外,法律僅是原住民受到的雙重壓迫中的一環,法律的內容、功能與執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其他會限制雙重轉型過程之因素的影響。唯有梳理這些相關因素,才能真正了解台灣與巴拉圭原住民所面臨的雙重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