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發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金融業發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en-HouLin寫的 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和龐寶林的 新經濟制霸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春山出版 和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所出版 。

世新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含碩專班) 劉峰旭所指導 黃子恆的 導入金融科技後對保險從業人員之影響-以國泰人壽員工為例 (2021),提出金融業發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融科技、保險、人格特質、工作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成之約所指導 戴若庭的 金融科技對金融機構人力資源管理影響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金融科技、數位轉型、人力資源管理、勞資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融業發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融業發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為了解決金融業發展的問題,作者Ken-HouLin 這樣論述:

從促進經濟效率變成榨取社會資源: 反客為主的金融化現象為何發生? 該如何改善?   近年各國對經濟不平等的熱烈討論當中,經常提及「金融化」的重要性。然而什麼是金融化?金融化又是如何擴大貧富不均?   本書針對何謂金融化與其歷史背景,以及金融化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擴大貧富差距,提供了非常完整清楚的解釋。   金融活動原本是用以輔助整體經濟活動,不但可以為經濟交易提供便利,更能夠媒合資金運用,讓資源獲得更有效率的配置,從而提升整體經濟的生產力,此外還能增加我們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協助降低風險。   但從一九八○年代以來,金融業高度擴張,透過愈來愈多方式賺取利潤,從整體經濟榨取資源。這

些發展鮮少引導資本投入有益的用途,也沒有提升其他產業的經濟利益。同時,許多大型企業也將更多資本投入金融活動,而非投入本業的經營。   金融的角色大幅逆轉,從服務經濟的僕人,變成掌控經濟的主人,將自己的邏輯、利益和做法強加於整個經濟體與社會。此外,金融業也不斷鼓吹家庭與個人積極從事投資理財,過去由工會、企業和政府承擔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如今則轉移到個人身上。作者認為,金融體系擴張最嚴重的後果並非一再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而是貧富之間的社會鴻溝不斷擴大。   ★入圍2020年漢默頓書獎(Robert W. Hamilton Book Awards)決選名單 名人推薦   金融的影響力日增是現代

最重要的商業發展。林庚厚和尼利這本富有洞察力的重要著作解釋了金融如何成為商業中最重要的優先事項,並將各種線索連繫起來,說明這種發展如何導致一系列當代問題,包括企業投資減少、社會不平等加劇,以及工作職位的不穩定。──卡裴利(Peter Cappelli),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講座教授     本書精闢說明了金融崛起如何以許多方式直接和間接擴大了所得不平等。這是一部重要的大作,必將因為周全的綜合論述和令人信服的舉證而廣受好評。──弗利斯坦(Neil Fligstei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講座教授     不平等與金融之間的關聯在數據中顯而易見,但在本書中,林庚厚和尼利清晰完整地講述了事情究竟是

如何發生的。──詹姆斯.高伯瑞(James K. Galbraith),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企業關係講座教授

金融業發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20)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再財政委員會質詢金管會陳裕璋主委。林佳龍特別關心未來勞工自提退休金可以選擇投資的方案,例如基金、保險等,但外界擔憂金融風險轉嫁到勞工,在金融機構金管會有無把關?陳裕璋表示,必須要優質的金融機構,會社下嚴格的財務標準,產品設計本身也有嚴格的限制。林佳龍表示,是否一下從嚴就對了。陳裕璋表示,一定要很嚴格的管理,這是勞工的養老金。

面對兩岸金貿往來越來越頻繁,林佳龍質詢陳裕璋,國營對於中國暴險的金額越來越大,根據央行在去年首度突破一成,創新高,這新一波的西進潮,金管會對資訊有沒有確實掌握 ? 如何對風險進行控管?陳裕璋表示,對風險有總暴險的規定,到大陸去轉投資有限額規定,不管要設分行或子行也都有嚴格財務的標準。林佳龍則指出,從結果來看,短短三年上市金融股會到中國投資的金額從新台幣1.28億元到前年暴增到137.2億元,連投審會都認為這只是開端,未來金額會更龐大,這是你預料中,還是比你預料更快速?陳裕璋回答這些情況「一直都在預料中」,因為過去沒有辦法去大陸經營,台灣相對全世界各國腳步是慢一點。

林佳龍再問,中國金融監理很不透明,總量迅速增加的趨勢如你預料,「你認為這完全沒有風險的問題嗎?」陳裕璋表示,我們有十個分行在那邊 一個銀行約10幾億過去,去做資本金,在當地吸收一些存款、放款,多一些分行布局,資本金就會增加,前提是我們希望我們的金融機構能到大陸去布局,讓我們金融業發展更寬闊,金融機構也到東南亞也要,分行的財報要報到總行來,總行是我們在監理,大陸業務量還很有限, 金融業務也還很單純,當業務量大後,金融監理最近就會去大陸進行金檢。

林佳龍表示,以這樣大量錢進大陸,而我們的政策工具在對岸相當有限,再來新的一波會不會有更大的量能?有沒有總量的控管?陳裕璋表示,「有」 會循序漸進, 銀行要符合財務條件,總額也受限制。

導入金融科技後對保險從業人員之影響-以國泰人壽員工為例

為了解決金融業發展的問題,作者黃子恆 這樣論述:

金融科技的導入促使金融保險業發生許多變化,並帶來了數據化、去中介化、平台化的特性,進而本研究探討在從業人員密度高的保險業中從業人員的能力及作業流程是否因此受影響或帶來什麼改變。本研究先透過文獻探討蒐集資料建構研究架構,並以十位專家訪談方式進一步探討專家對於金融科技的看法、從業人員能力及作業流程為何,以實際從業時的真實感受進行深度訪談,根據訪談結果進行資料整理並分析給予結論與建議。根據訪談結果得知金融科技對金融保險業帶來正向影響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業務員的能力及作業流程也因此改變,金融科技的平台化也進一步影響消費者行為,金融科技持續導入在壽險業面及業務員面都要持續檢討精進才能應對目前行業內快速

的變遷。

新經濟制霸戰

為了解決金融業發展的問題,作者龐寶林 這樣論述:

  「疫經濟」與無限量寬刺激一眾新經濟股一飛沖天!尤其是科技股,不但新經濟企業持續「破壞性創新」,中美科技戰及各方面博奕也愈演愈烈,投資者如何在瞬息萬變下繼續成為贏家?   作者龐寶林從事基金管理逾 30 年,洞悉投資趨勢,實戰經濟豐富,其旗下投資組合早已擁抱新經濟,2020年平均增長 46%,優於恒指,表現超卓。   為配合金融業發展及培訓業界人才,他亦牽頭成立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和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堪稱推動新經濟投資的先鋒。   於此力作《新經濟制霸戰》,引領各位讀者一起進入不同的科技範疇,包括科技金融、區塊鏈、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網絡安全、人工智能、晶片

生產、生化科技、電動車及無人駕駛等,透視各戰線佈陣和策略,預視未來王者!   本書詳細剖析富可敵國科技巨企 — FAAM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Google)、Tesla,Salesforce、Sea Limited 等,揭示其投資價值,也分析多家中國科技龍頭企業,除焦點股如騰訊、阿里巴巴、京東、小米、比亞迪外,更論及嗶哩嗶哩、新浪微博、微盟及舊經濟演變成新經濟的成功者等,必定令讀者眼界大開。   此外,本書亦介紹不少科技 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令資金有限或經驗較淺的投資者仍有機會投資於不同新經濟企業及板塊,捕捉相關機遇及分散投資風險。

金融科技對金融機構人力資源管理影響之探討

為了解決金融業發展的問題,作者戴若庭 這樣論述:

金融科技所帶動的數位轉型,對於各國金融機構內部人力配置如組織重組裁撤或將人力轉調為不可避免之事項,故而衍伸出新型態的勞資爭議與法令型態。透過政府統計資料可得知我國金融業分行數與整體從業人數雖開始變化,但不劇烈,裁撤整併案例多好發於外商銀行。國外發展進程較早,已經逐漸面臨衍生之問題,有鑑於今日金融科技創新之研究著重於內部管理層面,對於人力資源、勞資關係鮮少著墨,因此本文經由探討國際組織、新加坡、英國之文獻回顧與整體訪談分析後,本文結論與建議如下:一、臨櫃人員需求減少、技術工程人員需求增加:在此變動情勢下,勞工能有「持續學習與技能再造是新世代必備能力」及特定職位「人力資源從業人員要重視同理心與溝

通力」,方能屹立不搖。二、人力資源政策之變化:所有的變化皆希冀彌平資訊不對稱,因此「政策制定前蒐集員工心聲才能使措施有效益」(一)招募:對外主動及開拓新管道招募多元人才,對內重新定義人才需求,在招募過程中建議「履歷投遞方式適度鬆綁」增加人選投遞意願 (二)教育訓練:導入線上學習平台、舉辦線上教育訓練,需注意「企業內部教育訓練應注意訓練對象與時間分配」(三)薪酬福利:橫向參考同業、縱向參考外部顧問公司(四)員工體驗:入職時的員工服務與關懷、新人力資源政策發布時定期追蹤員工適應狀態。三、勞資關係法規適用:當特定職位勞工被金融科技取代時,除津貼、教育訓練進行培訓外,「國家應從教育體系建立完整教育訓練

鏈」。如欲調動工作職務時需符合「調職五原則」,非不得已需解僱時,需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另外「員工能否主張自願被解僱」也為值得討論之議題。工會在處理相關議題時「會務人員思維應與數位轉型同步」、「企業工會與上級工會資源需持續整合」,才能知己知彼,持續壯大聲勢爭取權益。目前現行法制對員工資料蒐集的界線無明確標準,「員工隱私權的保護刻不容緩」,且客戶資安外洩事件時有所聞,如希冀能與新加坡、英國金融業發展至相同便利性、一站式服務,對「客戶資安議題宜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