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欽 女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陳家欽 女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柔縉寫的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 和陳夔龍的 晚清重臣陳夔龍回憶錄:夢蕉亭雜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陳家欽控插手警界人事徐國勇:權力是我的、有什麼好喬?也說明:前警政署長 陳家欽 無預警申請退休,他在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節目專訪時獨家曝光內幕,坦言確有政治力介入人事,更直接點名內政部長徐國勇介入警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美朱所指導 何楚的 明清六種唐詩選本之劉長卿研究 (2021),提出陳家欽 女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劉長卿、唐詩選本、明清、盛中唐、詩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勞工關係研究所 周玟琪所指導 鍾欣螢的 照顧人力缺口解方?台灣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的現況與發展困境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超高齡社會、外籍家庭看護工、照顧服務人員、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的重點而找出了 陳家欽 女兒的解答。

最後網站陞任警政署長陳家欽:全力以赴無縫接軌 - 東森新聞則補充:警政署長將由高雄市警局局長陳家欽陞任,陳家欽警政歷練豐富,因為刑事專才屢獲拔擢,2年多局長任內改善高雄市治安,包括查緝毒品、打擊犯罪以及掃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陳家欽 女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

為了解決陳家欽 女兒的問題,作者陳柔縉 這樣論述:

台灣歷史書寫名家、知識的傳承者陳柔縉做為 政治記者與政治評論專欄作家的代表之作 ※經典紀念版※ 了解戰後五十年來,蔣氏父子統治與黨國體制一個重要的切角。 「時代相」令人著迷。我們總是身在其中,又被置在外。──陳柔縉     陳柔縉自二○○三年開始轉向,不再寫政治評論的專欄,她滿懷興致與好奇,投入了解日本時代,並持續發表《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等多本膾炙人口的作品,為台灣生活史添補了許多闕漏的空白。   我們所熟悉的陳柔縉,是曾在專訪中直言「我就是袂爽為什麼我們都沒有弄懂日本時代是這個樣子」,不受框架局限,以唯有她才發想得出來的妙趣主

題,似不著痕跡地,將此時的我們與彼時的人連結起來;時間往前推,會發現她深厚的考據工夫,不為人所定義的特質,早在她擔任政治記者,便已表露無遺。在即將解嚴之際,陳柔縉踏入新聞界,做為「異類」,她從主流媒體跳到異議媒體,更憑藉犀利的觀察能力,將發現的「政商密實的結構體」,寫成專書《總統的親戚》,於一九九九年發表。   《總統的親戚》描繪「一個」超級關係網絡,以超過四千張的訃聞和結婚啟事,輔以諸多專著專論及各方人士提供的私人家譜,追索連連相扣、又交互結織的政商姻網,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這本書出版後,除了成為十多年來,報章媒體等各線新聞從業人員必備的案頭書(以掌握哪一家是什麼樣的家族,也

好辨清誰是誰的誰,對台灣的社會階級有一個結構性的了解),一般讀者也終於得以一窺「統治菁英階層」的頭臉,從文字敘述或系譜圖例,更會驚訝發現,原來某大官或某大富是親家,或者原來某人的出線,「家學淵源」仍屬關鍵。   本書所指的總統,包括戰後至二○○○年以前的四位總統(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和六位副總統(陳誠、嚴家淦、謝東閔、李登輝、李元簇及連戰),內容分成三十一章,但每一章其實不只包括一個家族,陳柔縉強調,附屬其中的家族不代表不重要或權力小於主述家族,值得繼續深究下去;至於本版次主文的時間點,仍以一九九九年六月為基準點,雖然所提及人物已有職務之類的變動,但「家族關係是永恆的,發跡崛起故

事亦不變」。   二○二一年,決定發行新版之際,陳柔縉除了修訂內容部分文字,亦盡其所能增修書中數十個家族系譜。她於未能完成的新版序中提到,在本書問世的第二個十年,台灣政治歷經藍綠變色,經濟方面因兩岸大開放,造成新貴崛起,不過上流階級盤根錯節的核心短期不至於崩潰,如今,黨國體制已成一頁歷史,仍有餘暉,但不太可能復活。過去的十年,看到何壽川、林蔚山入獄,辜嚴倬雲對於婦聯會的無力困境,連勝文和丁守中挑戰台北市長失敗,吳志揚連桃園市長寶座也守不住,李登輝、辜濂松、辜成允、沈君山、高俊明牧師、林堉璘、林榮三兄弟相繼過世,連戰和吳伯雄垂垂老矣、陳履安銷聲匿跡,華南金少爺與新光金小姐的世紀聯姻變色,互控上

法院……種種都為權貴核心添了黃昏霞色。   電子與網路興起帶來的新契機,造就的富貴層,與舊有上層結構不相通連。一邊發言聲量增加,動見觀瞻,社會影響力只增無減,一邊卻日漸消蝕,一眼望去,似乎只剩幾個金控家族還有能見度。不過,縱使三十年前看起來強健的結構體,已然衰敗,《總統的親戚》這部以龐大資料建構而成的重要專著,至今讀來並沒有脫節感,堪稱了解「戰後蔣氏父子統治與黨國體制一個重要的切角」。   原來,時代變幻就是如此迷離,也如此明白。   我們總是身在其中,又被置在外。──陳柔縉       ※隨著時光推移,時人的現代照,網路搜尋容易,本紀念版就不特別著力於此。部分家族老照片則因故無法確認來源

,而未收錄其中,尚祈讀者見諒。

明清六種唐詩選本之劉長卿研究

為了解決陳家欽 女兒的問題,作者何楚 這樣論述:

劉長卿,字文房,為河間人,古代詩論家給予劉長卿詩歌較高評價。從明、清唐詩選本來看,劉長卿皆躋身前十大詩家。此外,《劉隨州集》收入劉長卿詩歌506首,可見其詩在質量與數量上均有一定水準。為能全面探討劉長卿的時代歸屬、擅長詩體、詩歌風格、被今人冷落的原因等議題,筆者選取6部明、清唐詩選本展開討論,全文共分六章如下:第一章〈緒論〉:本章旨在表述論文的研究動機,再綜述學界研究現況,最後說明使用的研究方法,概述各章節安排。第二章至第五章為論文主體。第二章以高棅《唐詩品彙》為切入點,先釐清高棅選評劉長卿詩歌要旨,而後探討明、清詩學家對劉長卿盛、中唐詩人的劃分,審視劉長卿在盛、中轉接之際的時代歸屬問題。第

三章討論劉長卿擅長何種詩體。筆者先通過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與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這兩個選本對劉長卿各個詩體的選評,進而再引申至明、清詩論對劉長卿所擅長詩體的不同看法。第四章借助《大曆詩略》,分析劉長卿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與其他大曆詩人的對比中,探究劉氏「體氣開大曆之先」的原因。第五章從童蒙學本《唐詩三百首》與《唐詩成法》切入,比較兩者選評劉詩的異同。另外,劉長卿難以進入今人新編「唐詩三百首」之前十大詩家,與明、清選錄劉詩形成鮮明對比。是故,本章亦分析今人選本冷落劉長卿的原因。第六章〈結論〉:概述全文研究成果,並提出相關延伸議題,作為日後深入研究的方向。

晚清重臣陳夔龍回憶錄:夢蕉亭雜記

為了解決陳家欽 女兒的問題,作者陳夔龍 這樣論述:

  歷任清末總督、巡撫,官居一品的重臣陳夔龍,身處官場核心,結交當朝政界要人,以善於記人記事之功,走筆收錄於其回憶錄《夢蕉亭雜記》中。   其事變所經,記載翔實,足備論世者之參稽。謂為公之政書可,謂為國之史稿亦可──馮煦   《夢蕉亭雜記》是作者陳夔龍在1924年所寫的自述回憶錄。歷任光、宣兩朝的晚清重臣,身處政治中心的陳夔龍善於記事,許多重要事件如:戊戌政變、庚子拳亂、慈禧西逃、八國聯軍入京、簽訂辛丑條約,到辛亥革命等皆見於書中。   另外,作者又多與清末政界要人交往,《夢蕉亭雜記》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將近60位!包括:慈禧、光緒、宣統、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乃

至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俞樾、王闓運等等,都有專條記述。尤其作者與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對話過程,更是詳加記載,其珍貴可見一斑。   《夢蕉亭雜記》所記乃作者親歷、親聞之外,更是把自身經歷及清代榮枯史融於書中,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常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本書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喜愛清代史的讀者們絕不能錯過!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宛如晚清紀錄片的珍貴回憶錄!   ★作者親歷、親聞重要歷史事件──戊戌政變、庚子拳亂、慈禧西逃、八國聯軍、辛亥革命等;並詳實側寫60位重要歷史人物──慈禧、光緒、宣統、恭親王奕訢、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

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等,凝聚諸多珍貴史料。   作者簡介 原著/陳夔龍(1857-1948)   陳夔龍,字筱石,號庸庵,別署庸庵居士。宣統元年(1909)六月,日本明治天皇授予寶星勳章,同年十月,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乃朝廷一品大員。陳夔龍善詩、工書法,一生出過幾十本詩集,計有《松壽堂詩抄》、《花近樓詩存》、《鳴原集》等。1948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二歲。 編者簡介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

》、《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 晚清重臣陳夔龍和《夢蕉亭雜記》/蔡登山 馮序 原序 卷一 為官之道 榮祿之汲引 唐炯刀下餘生 馬廠舞弊案 翰林自命太高 李鴻章知人善任 榮祿反對己亥建儲 高、張休致 張蔭桓獲譴 李端棻譴戍新疆 戊戌六君子之死 端王之顢頇 接濟四恆巨款 許、袁蒙冤 端王欲炮擊使館 李秉衡之兩端 籌辦西狩車馬 岑春煊之崛起 庚子留守北京 義和團索米 崇禮避禍

署理順天府尹 辛丑條約之簽署 懲辦庚子禍首 榮祿執掌武衛軍 肅順之跋扈 南沈北李結怨 榮祿宦海沉浮 榮祿精柳莊術 軍機處之延革 會試之神助 廖壽恒仕途坎坷 丁寶楨之清廉 許庚身之練達 丙戌趕考 劉坤一之通達 重修正陽門城樓 禁止私運米糧出洋 卷二 剛毅之粗鄙 榮祿奏保袁世凱 袁世凱依附榮祿 疏濬運河 張佩綸之風骨 主持河南鄉試 拜祭河神 甲辰會試 官場之敷衍 河南剿匪 戊戌裁撤冗官 丁氏父子皆大任 回鑾蹕路工程 丁寶楨治蜀 瞿鴻禨入直軍機 李鴻章謀考差 王闓運老來昏聵 丁未政潮 鹿傳霖之清通 庚子幾遭不測 災年請鐵牌 丁李為至交 江南多名勝古蹟 朱之榛堪稱能吏 俞樾之博學 陳啟泰遭傾軋 萬壽

節觀戲 漢口民變 張之洞經營武漢 狀元多出於江浙 安慶兵變 武昌營房設置不當 捐建崇陵 晚清官場糜爛 天津學潮 楊士驤補缺 清廷退位 晚清官場盤根錯節 清廷氣數已絕 灤州兵變 辛亥天津民心浮動 辛亥以後事不忍記載 導讀 晚清重臣陳夔龍和《夢蕉亭雜記》 蔡登山   陳夔龍(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號庸庵,別署庸庵居士。原籍江西撫州,其父陳欣煜任過貴州青溪、龍里、普安縣令,遂占籍貴州省貴陽人。八歲時喪父,家境日貧,賴其母姜氏撫養成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十六,中取秀才。光緒元年(一八七五)乙亥恩科考取貴州鄉試舉人第一名,之後累次科考皆不中。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曾為四川總督丁寶楨

的幕僚。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中丙戌科進士,同榜進士有徐世昌、楊士驤、馮煦、宋育仁、王樹枬、陳三立、趙以炯諸人。陳夔龍殿試係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賜「同進士出身」),不得入翰苑,僅授兵部主事。所有部門中,兵部最為清苦,且難有補缺晉升的機會,陳夔龍乃在兵部待了十年之久。   直到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五月,因有人參奏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嗜殺無辜,兵部尚書榮祿奉旨查辦,陳夔龍作為隨員一同前往天津。查辦的結果是袁世凱深得榮祿的賞識,被保了下來,袁世凱自此成了榮祿的親信。而陳夔龍辦事恭謹,榮祿對他也青眼有加。榮祿善相術,曾對他說:「觀君之骨相氣色,五年內,必有非常之遇。」此雖是榮祿

閒暇之談,但其實已經暗寓提攜之意。不久陳夔龍已升至郎中,兼任總理衙門章京,官至正五品。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六月,已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榮祿奏調陳夔龍到北洋任職,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卻極力挽留陳,在徵得榮祿的同意後,陳夔龍仍留在總理衙門任職,且深得李鴻章賞識。不久,陳夔龍由兵部侍郎升為內閣侍讀學士,已官至四品。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五月順天府尹出缺,得兵部尚書黃祿保舉,陳夔龍遷順天府丞,旋署府尹,官至正三品。春夏之交,在端親王載漪等一班心懷叵測之徒的煽惑鼓動下,原本在鄉間活動的義和團迅速在北方大地上蔓延開來,載漪對陳夔龍這類辦過外交事務的人忌恨在心,陳夔龍也恐蹈危機,於是卸任順天府

尹,改任太僕寺卿,仍為正三品。同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陳夔龍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佐慶親王奕劻辦理和談的事宜,又再任順天府尹。作為順天府的行政長官,陳夔龍向山東、上海等地求援,得到棉衣褲上萬套,分發到難民手中;又向聯軍索回被扣壓的部分糧食,開粥廠以解難民之飢,京城局勢日趨平靜下來,上上下下對陳夔龍一片讚譽之聲。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三月,升任河南布政使,但仍以二品大員的身分繼續留在京城,一面參與和談,一面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稍後不久,兩宮準備返京。因遭遇戰火,京城已殘破不堪,必須在兩宮回來之前整修一番。慈禧親點由陳夔龍負責整修工程,歷時三個月完成。十月,升任漕運總督,

官至正二品。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三月,調任河南巡撫。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四)是大清的最後一屆科舉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陳夔龍以豫撫派充知貢舉(督率官役,經理試事),正考官為大學士裕德,副考官為尚書張百熙,是科會元乃荼陵譚延闓(組安)。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正月,改任江蘇巡撫,重修姑蘇(即蘇州)城外寒山寺,並請德清俞樾(曲園)補書「楓橋夜泊」詩刻石。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七月,升任四川總督,十月他進京受命,適逢慈禧太后生日,留京給太后祝壽,被賞在紫禁城內騎馬。接著他請假三個月回貴州掃墓,動身之時,時任軍機大臣袁世凱、鐵良等一批重量級人物親往車站送行,一時冠蓋雲集,那場面相當壯觀

。掃完墓後,未上任忽接令改調任湖廣總督。宣統元年(一九○九)六月,日本明治天皇授予寶星勳章,同年十月,繼端方之後,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的陳夔龍已是朝廷的一品大員了。宣統二年(一九一○)十二月,奉派與東三省總督錫良、兩江總督張人駿、湖廣總督瑞澂、雲貴總督李經羲參訂外省官制。   辛亥武昌起義後,十一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一月四日),聯同各省督撫趙爾巽、錫良、段祺瑞、陳昭常等電奏清廷,請令親貴大臣將存於外國銀行存款提出,以充軍餉,翌日下詔照辦;十二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二月三日),因病乞休,移居天津租界,遺缺由張鎮芳繼任。同月二十五日(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廷下詔退位。   一九一三年

九月,陳夔龍移居上海租界,以遺老自居。常歎「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從此斷送,哀何可言」。一九一五年,在上海與清朝遺老陳三立、馮煦、沈曾植等組織「逸社」,定期約會,飲酒賦詩,排遣憂思。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張勳復辟,被廢帝溥儀任為弼德院顧問大臣,舉事不濟後,再度匿居滬上,以風月自娛。 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回師北京,幽囚曹琨,將廢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對此更是痛心疾首,他「瞻望北庭,神魂飛越」。同年,年六十七歲,寫成《夢蕉亭雜記》一書。翌年刻印分贈親友。   一九三二年是陳夔龍考取秀才的六十周年,照舊例「重游泮水」。「重游泮水」是明、清兩朝科舉制度中的一種慶賀儀式。童生考入府、州(縣)學滿

六十年時,要隆重舉行慶典儀式,由學政或是總督、巡撫頒發「重游泮水」的匾額。慶典儀式上,這些高壽的秀才要和初入泮的新科童生一起參加入學儀式。作為曾考中生員而享高壽的慶典,地方官員亦要到場作賀。   清代科舉制度中,舉人於鄉試取中滿周甲(六十年)之期再逢足科鄉試,經奏准得赴為新科舉人所設之鹿鳴宴,謂之重宴鹿鳴,以慶賀曾取中舉人而享高壽。而陳夔龍中舉六十周年本是一九三五年,但因光緒元年乙亥(一八七五)屬恩科,循舊例准上屆同治癸酉(一八七三)正科,遂以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三)癸酉農曆九月為「重宴鹿鳴」之期,廢帝溥儀賞以「太子少保」銜,儘管國步已改,科舉久廢,陳夔龍仍率先賦詩,以示當時有資格「重宴鹿鳴」

各人,如湘潭秦炳直、濾州高樹、無錫楊志濂等人,遍索海內親友知交賜和。翌年,倩陳寶琛題耑,精印《庸庵尚書重賦鹿鳴集錄》四冊,以為紀念。一九四二年,陳夔龍年八十六,五月,以子孫戚友慫恿,提早四年(原應為一九四六年),舉行「重宴恩榮」(中進士六十週年),於滬寓唱堂會兩天,大事慶祝。   據江上行的文章說:「今人每談到昔日上海盛大堂會戲,輒以杜月笙家祠落成為翹楚。其實不然,若論戲碼之精彩,人選之出眾,當推陳夔龍過生日那一次堂會戲。」一九三六年適值陳夔龍八十大慶,在寓所連演堂會三天,劇目總數竟達四十齣之多。江上行又說:「農曆五月初三,是陳夔龍壽誕之期。大約在一九三○年始,他年年過生日在家舉辦堂會,這在

昔日之上海灘上,也是只此一家。陳家堂會可貴的一點是:有不少身懷絕技,輕易不肯出臺的京滬票界名宿,輒應約參加,而所演出之劇目,又頗多失傳老戲。其中除張伯駒、包丹庭、顧贊臣、孫履安等人外,尚有被稱為票界祭酒的『北侗南徐』,侗即溥侗,徐即徐凌雲。」   陳夔龍他始終關心桑梓,他發跡後,有人勸他改籍,他回答說:「今日博取功名,確由黔發跡,黔不負余,余亦不可負黔。」他以自身的財力和聲望,收集和印行貴州鄉邦文獻。曾先後印行了楊龍友的《洵美堂詩集》、《山水移》,重印鄭珍的《巢經巢詩文集》,周起渭的《桐墅詩集》,以及《黔詩紀略後編》等。一九四八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二歲,葬於杭州。   陳夔龍善詩、工

書法。詩作最多,一生出過幾十本詩集,計有《松壽堂詩抄》、《花近樓詩存》、《鳴原集》、《吳楚連江詩存》、《五十三參樓吟草》、《丙子北遊吟草》、《江皖道中雜吟》、《把芬廬存稿》。另有《庸庵尚書奏議》、《水流雲在圖記》、《夢蕉亭雜記》、《游廬紀程雜記》等。   陳夔龍曾在八十大壽時撰寫〈八十感懷詩〉,其中一句言「一生知己兩文忠」,「兩文忠」,一為榮祿,另一為李鴻章。李鴻章任用陳夔龍較早,甲午海戰時,陳夔龍已在李鴻章手下負責翻譯來往電文。後李鴻章因戰敗暫時失勢,被迫出國考察。一八九六年,李鴻章入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就把陳夔龍攬入麾下。而得榮祿賞識後的陳夔龍,此後的仕途日益平坦,最後躋

身於京堂之列。榮祿死後,陳夔龍就沒有後台了。這時候,他急需尋求新的靠山。放眼當時的權貴,身為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慶親王奕劻是最有權勢者。陳夔龍曾娶過三任老婆,前兩個都是因病離世,最後娶的許禧身是浙江杭州的名門望族,許禧身之父許乃恩,舉人出身,有兄弟其中三人進士,四人為舉人,盡是科第出身。門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額。許禧身的哥哥許祐身為俞樾的女婿。許禧身為人大方,禮節也十分純熟,和奕劻的三個女兒以姊妹稱呼,便時常在慶王府走動。慶王府奕劻的福晉看她和氣不過,便以老賣老,認她做了乾女兒。陳夔龍升任漕運總督後,後又歷任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等要職,夫人許禧身自然是出力不少。   宣統二年

正月,御史江春霖奏參奕劻,斥以「老奸竊位,多引匪人,如直隸總督陳夔龍為奕劻之乾女壻,安徽巡撫朱家寶之子朱綸為載振之乾兒。」疏入,清廷斥其荒誕不經,諭令明白回奏。春霖旋覆奏,援引證據,言之確鑿。指稱「夔龍繼妻為前軍機大臣許庚身之庶妹,曾拜奕劻福晉為義母。至朱綸拜載振為義父,乃袁世凱所引進也。」朝旨以春霖莠言亂政,命回原衙門行走。所謂原衙門乃指翰林院,時已撤銷,春霖實無處可走。惟其封奏鬨動朝野。北京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廣和樓酒肆,向唯一班名士讌集之所。出現了沒署名之題壁詩二首,亦鬨傳都門。此詩聞係出冒鶴亭之手(但冒鶴亭時官農工商部郎中,載振為原奏調補官之舊日長官,似不應不留餘地至此。民國後,陳夔龍

退隱滬濱,常有詩酒之會,冒鶴亭迄未去過一次,或亦不無可疑)。   其一:   公然滿漢一家人,乾女乾爺色色新。   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雲貴是鄉親。   鶯聲嚦嚦呼爺日,豚子依依念母辰。   一種風情誰解得?勸君何苦問前因。   其二:   一堂兩世作乾爺,喜氣重重出一家。   照例自然稱格格,請安應不喚爸爸。   岐王宅裡開新樣,江令歸來有舊衙。   兒自弄璋爺弄瓦,寄生草對寄生花。   這兩首詩,除諷刺慶親王父子,還牽連到後來成為直隸總督的陳夔龍及安徽巡撫朱家寶。陳夔龍貴州人,朱家寶雲南人。「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雲貴是鄉親」一聯,天造地設,妙合無間。陳夔龍的繼妻許氏拜奕劻為義父,朱家

寶的兒子朱綸,拜奕劻之子載振為乾爹。因此詩中有「乾女乾兒」之句,奕劻父子是滿人,朱、陳是漢人,故曰「滿漢一家人」。岐王為唐玄宗弟李範,借喻奕劻。「開新樣」指以聲色自娛。「江令」一句,說的是御史江春霖因彈劾奕劻,奉旨申飭,著回原衙門行走(所謂「回原衙門行走」,例如江春霖是由翰林院編修升御史的,不稱職,令其回到舊日服務的翰林院行走)。古人將生男孩稱為「弄璋」,生女孩稱為「弄瓦」,載振收乾兒子喻為「弄璋」,奕劻收乾女兒喻為「弄瓦」,十分貼切準確。寄生草喻朱綸,寄生花喻許夫人。題壁詩工穩熨貼,風趣無倫。「呼格格」、「喚爸爸」、「江令歸來」、「歧王宅裏」,運實於虛,聲口如活,一時傳遍九城。   《夢蕉

亭雜記》是陳夔龍的自述回憶,在一九二四年他六十七歲時所寫的。由於陳夔龍歷經光緒、宣統兩朝,並且歷任要職,經歷晚清從戊戌到辛亥的重要事件,如戊戌政變、庚子義和團入京包圍使館、慈禧光緒西逃、八國聯軍入京、《辛丑條約》的簽訂,到辛亥革命等。由於陳夔龍身處政治漩渦中心,其所交往又多為清末政界要人。因此也是同為前清遺老的馮煦評其書說:「其事變所經,記載翔實,足備論世者之參稽。謂為公之政書可,謂為國之史稿亦可。」而陳夔龍也自己說:「而前此一生之經歷,暨耳所聞,目所見,雖無可述,亦有足資記憶者。爰成隨筆若干條,命兒子昌豫錄之,名曰《夢蕉亭雜記》。」他把他自身的經歷及榮枯史也融於其中。因為許多事件是他親歷、親

聞者,其史料價值極高,常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   據粗略統計,《夢蕉亭雜記》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接近六十位,陳夔龍不僅善於記事,也善於寫人。其中王公貴冑包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宣統皇帝、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奕劻等,重臣則有: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鹿傳霖乃至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甚至著名文士如俞樾、王闓運等等,都有專條記述。尤其是對於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諸人,則不厭其煩地詳加記載,有多至十數條者,其中有些記載則是這些人與陳夔龍的對話,其珍貴可見一斑。   庚子事變後慈禧西逃,陳夔龍留守北京,後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協助李鴻章、奕劻議和。他不

僅如實記錄了各帝國主義威脅、恐嚇及蠻橫無理的情狀,也屢屢道出清方奕劻、李鴻章等人的軟弱、無奈和低聲下氣的情態。陳夔龍在記述或回憶這些過程中,也難免加入自身的政治立場和感情色彩,包括對某些重要事件選擇迴避或隱諱,也是不容否認的。   §戊戌六君子之死光緒戊戌政變,言人人殊。實則孝欽並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聞警告,即刻由澱園還京。維時皇上尚在勤政殿接見日相伊藤博文,宮中、府中不暇傳宣警蹕,慈駕已回西苑。越日,允皇上之請,出而訓政。步軍統領、五城番役拿獲案犯康廣仁、劉光第、楊銳、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六人,世所稱「六君子」者。奉旨以案情重大,著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會同刑部,嚴行審訊。嗣復

命御前大臣督同審訊。定例,御前班次在軍機內閣之前,眾推慶邸領銜(時官御前大臣)。天尚未辨色,邸堂忽命材官來余寓所,促入府商議要件。余遵諭趕往。鐵君良亦至(時為工部司員,後官江寧將軍)。邸云:「康廣仁等一案極為重大。吾忝領班,不能不借重兩君,速往刑部會訊。」並謂:「同案六人,情形亦復不同。聞楊君銳、劉君光第均係有學問之人,品行亦好。羅織一庭,殊非公道,須分別辦理。君等到部,可與承審諸君商之。」余等趨出,時甫上午九鐘。爰往譯署,先行片文咨照刑部,略述奉派會審緣由。詎余車甫至西交民巷口,部中番役來告,此案因今早某京堂封奏,請勿庸審訊。即由剛相傳諭刑部,將六人一體綁赴市曹正法。緣外間訛言孔多,有謂各公

使出而干涉,並謂一經審問,恐諸人有意牽連,至不能為尊者諱。是以辦理如此之速。余不曾親蒞都堂,向諸人一一款洽。過後思之,寧非至幸。時戊戌八月十三日之事也。

照顧人力缺口解方?台灣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的現況與發展困境之探討

為了解決陳家欽 女兒的問題,作者鍾欣螢 這樣論述:

受到疫情等外部環境影響,2022年4月數據顯示外籍照顧人力人數為218,461人,相較引入最高峰2019年之259,660人減少了41,199人,根據研究者統計,2012年外籍照顧服務人力占我國照顧服務人力的91%,直至2019年下降為84%;2020年為77%,我國大量依賴外籍照顧人力並非長久之計。我國照顧服務人力自1999年的2,417人成長至2021年的74,601人,照顧服務類型之勞動合作社從2013年之35家增加至2022年之129家,其中之社員人數從2013年之2,194人上升至2020年之4,834人。本研究欲探討我國照顧服務人力缺口,透過既有文獻與訪談了解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發

展現況與困境,本研究之受訪樣本共計20位,分別為照顧勞動合作社之受訪者11位;一般照顧服務單位之受訪者9位。藉由透過蒐集受訪者所提供之資料以實際了解其運作模式下與長期照顧機構的差異。研究顯示我國長期依賴外籍照顧人力,各單位統計之照顧服務人力缺口不一致。合作社具有許多類型,而本研究將聚焦在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之探討,勞動合作社遭遇之困境包括各主管機關對於合作社之運作管理沒有達成共識,使勞動合作社在運作時無所適從;勞動合作社領導人對於勞動合作社運作的觀念、本質不清楚;偽合作社的問題不容忽視;資金籌措的重擔多壓在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少數組織成立者;照顧服務員投入照顧服務產業之訓後就業率約為33%。研究者

建議,政府應致力培育我國照顧服務人力,訂立明確施政目標以降低外籍看護工占我國照顧服務人力之比率;降低勞動合作社籌組人數門檻,在合作社法中訂定勞動合作社專章或訂立勞動合作社專法以保障社員之勞動條件以避免偽合作社可能產生之剝削問題;推廣我國國民之合作教育素養;使勞動合作社能夠享有政府之信保基金以茲貸款;媒合社間合作,尋求透過儲蓄互助社解決經濟需求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