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斐娟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陳斐娟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樂寫的 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應用 和海德・沃瑞棋的 二十一世紀生死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陳斐娟主持的節目的推薦與評價,網紅們這樣回答也說明:關於陳斐娟主持的節目在魔術師黃柏翰-奇幻製造Pohan Magic-Wonder Studi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關於陳斐娟主持的節目在打臉名嘴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行路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張琳所指導 黃湘筠的 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2021),提出陳斐娟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梵谷、文化工業、阿多諾、藝術家形象、傳記、展覽、西洋藝術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陳育正所指導 楊善普的 中共維和行動之研究1990-2021: 以海外利益概念檢視 (2021),提出因為有 維和行動、海外利益、國家形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陳斐娟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阿娟這不是新聞則補充:三孩妈妈阿娟:30岁生完三宝是“既定任务”_腾讯新闻; 這不是新聞陳斐娟的推薦與評價,網紅們這樣回答; 這不是新聞股市篇- YouTube; 這不是新聞直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陳斐娟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應用

為了解決陳斐娟評價的問題,作者葉樂 這樣論述:

組群模式是一種植物規劃設計的方法。本書從規劃設計的角度出發,以植物生態學為基礎,擺脫植物設計單一的平面視角,從美學和心理學的視角建立起平面、立面、透視三維設計的新模式,有效將設計思路貫穿於整個環境建設過程中。 本書分六章。第一章主要闡述中國園林尤其是古典園林對世界園林的影響。第二章通過對鄉土植物群落、古人山水畫技法以及古典園林植物配置的淺析,提出植物組群模式的概念。第三章闡述植物組群模式的配置方式。第四章從植物組群模式的立意、空間、層次、季相、品種等方面闡述設計方法。第五章闡述植物組群模式在實際設計專案中的應用。第六章闡述植物組群模式應用的前景。 本書更多的是偏重於設計方法的介紹,可作為園

林規劃設計、植物造景設計師或者業餘愛好者學習的輔助材料。 葉樂,中國美術學院,所長 工程師,2000.9畢業於浙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至今工作與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一直從事景觀設計的設計與管理工作。在園林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 2000年至今負責超過50項大中型景觀設計工作。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景觀研究概述 / 1 1.1.1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 / 1 1.1.2 中國現代園林植物造景 / 5 1.1.3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對世界的影響 / 9 1.2 植物景觀營造的研究進展 / 14 1.2.1 第一本園林設計營造專著問世 / 1

4 1.2.2 植物造景基本概念的提出 / 14 1.2.3 從實際出發指導植物景觀設計 / 15 1.2.4 植物在文明與自然間營造多樣空間 / 15 1.3 植物景觀營造的發展方向 / 15 1.3.1 以自然為主體 / 15 1.3.2 以生態為核心 / 15 1.3.3 以地域為特徵 / 16 1.3.4 以場地為基礎 / 16 1.3.5 以空間為骨架 / 16 1.4 本書的研究重點 / 17 1.4.1 研究物件與方法 / 17 1.4.2 研究目的和意義 / 17 第二章 植物組群模式的概念及內涵 2.1 植物組群模式概念的提出 / 18 2.1.1 研究鄉土植物群落 / 1

8 2.1.2 模仿山水畫技法 / 18 2.1.3 學習古典園林植物配置 / 21 2.1.4 參照現代園林植物設計 / 23 2.1.5 植物組群和植物組群模式 / 28 2.1.6 植物組群模式特點 / 32 2.2 植物組群的類型 / 32 2.2.1 按數量特性劃分 / 32 2.2.2 按體量特性劃分 / 41 2.2.3 按層次特性劃分 / 42 2.2.4 按平面佈局形式劃分 / 44 第三章 植物組群的配置方式 3.1 植物組群的形態和質感 / 49 3.1.1 植物的形態 / 49 3.1.2 植物組群的質感 / 55 3.2 植物組群的配置方式 / 62 3.2.1 平

面分組,化整為零 / 62 3.2.2 立面分層,有機組合 / 72 3.2.4 草坪層 / 79 第四章 植物組群模式的設計 4.1 植物組群模式的設計方法 / 81 4.1.1 平面空間的分割 / 82 4.1.2 視線焦點樹的定位 / 82 4.1.3 確定飄枝或叢生喬木位置 / 82 4.1.4 明確下層大灌木和小灌木的品種 / 84 4.2 植物組群模式的設計流程 / 93 4.2.1 前期設計—瞭解專案背景,收集基礎資料 / 93 4.2.2 立意設計—明確設計的主題,協調總體規劃的主次關係 / 99 4.2.3 空間設計—確定設計的尺度,滿足使用功能 / 102 4.2.4 層

次設計—梳理設計的高度,豐富使用人群的視覺美感 / 121 4.2.5 季相設計—考慮季節的變化,突出綠化品種的季候變化 / 129 4.2.6 品種設計—確定設計的品種,優化建築空間的生態效益 / 129 4.2.7 設計出圖—匯總設計資料、繪製施工圖紙 / 138 第五章 組群模式應用案例 5.1 龍泉一期 / 140 5.2 西山公園 / 145 5.3 嘉興寶格麗公館 / 151 5.4 江蘇鹽城錢江方洲社區 / 161 5.5 慕容城 / 169 5.6 海甯大道 / 173 5.7 秀洲區最美綠道入口改造 / 179 第六章 結語與展望 6.1 園林植物造景存在問題分析 / 1

82 6.1.1 物種多樣性不足,配置模式單一 / 182 6.1.2 設計手法較粗糙,理論研究欠缺 / 182 6.1.3 施工與設計脫節,影響設計表達 / 182 6.1.4 養護管理不到位,景觀效果欠佳 / 183 6.2 園林植物組群模式的應用前景 / 183 6.2.1 豐富生物多樣性 / 183 6.2.2 提升景觀功能 / 183 6.2.3 順應現代園林造景趨勢 / 183 主要參考文獻 / 184 “綠化綠化,綠化就是文化”——陳從周。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機體。園林建設離不開對植物素材的運用。在如今強調自然生態和文化自信的形勢下,如何挖掘中國傳統園林植物

造景的精髓,服務於現代風景園林建設,提高城鄉植物景觀的營造水準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值得研究的課題。 基於1986年前的教材出版的《園林藝術及園林設計》(孫筱祥),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詳細闡述了園林設計中植物種植設計的方式和方法,其中創造性地提出樹叢的配置方法,並以明末清初畫家龔賢的畫論作為植物配置的指導,此舉開創了中國傳統園林向現代園林演變的先河。 1994年出版的《植物造景》(蘇雪痕),作者從植物的環境生態適應性和配置的藝術性方面出發,結合自然群落種間關係的研究,對廣州、杭州、北京 等地植物造景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藝術的評價,並對植物景觀在建築環境、室內庭院,以及植物在水體環境、道路環境中的

作用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是一部具有里程 碑意義的園林植物方面著作。 隨著各地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植物造景作為造園的重要因素備受重視。不同類型的環境空間出現了複雜多樣化的綠地類型,不同的綠地類型就會有不同的使用功能。但是面對多樣的綠地類型,植物景觀營造的方式和方法顯得非常滯後,甚至處在盲目狀態。 在如今強調生態文明與文化自信的形勢下,如何提高園林植物造景的營造水準,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真正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風景園林,顯得尤為重要。 植物組群的概念第一次由浙江大學孫靖在研究生論文——《組群模式在居住區植物造景中的應用研究》中提出。征得孫靖本人同意,本書再次引用植物組群

模式的概念,並通過分析其與植物群落的區別,明確內涵,同時進一步探討了植物組群的分類形式。園林植物組群模式的系統研究,對於豐富城市園林景觀、提高植 物造景的物種多樣性和人居綠化水準等均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通過總結分析,從植物組群與總圖規劃的關係、植物組群的立面景觀設計、色彩與季相設計、地形設計以及植物組群與施工的關係等幾方面探討了園林植物組群的設計方法,闡述了植物組群模式在居住區空間、城市道路、城市公園中的應用特點。 筆者結合居住區、道路、公園的專案實踐,運用植物組群模式的設計方法,進一步驗證了植物組群模式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實用性、生態性、藝術性,旨在為植物景觀的設計、施工、

管理提供系統的理論指導。 最後還要感謝參與本書編寫的各位同仁。本書試圖將植物配置的方法貫穿至園林設計、施工的整個過程,因此,編撰過程近5年時間。這期間得到了諸多同 事、同行的幫助與協作。他們分別是蔣相明、周柔倩、胡鴻斐、毛河東、武誠程、孫彪、吳彭霞、熊倩倩、孫一強、馬建丹、方一吉、任芳芳、吳婷、孔維旭、陳佳 南、嚴智騰、鄭紅娟等。 由於著者水準所限,文中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2019年1月

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為了解決陳斐娟評價的問題,作者黃湘筠 這樣論述:

西洋藝術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聞名世界,在台灣社會中也備受推崇,他的形象(例如:忠於藝術創作、生前不被理解、貧窮不改其志…)到底是如何建立的?為何一名西方的藝術家在一個異國的環境中,會受到歡迎?甚至被譽為「典範」?筆者以(繁體)中文世界影響力深遠的兩本著作:余光中譯作《梵谷傳》(1957年首版,但以2009年的改版最受歡迎)、和蔣勳著作《破解梵谷》(2007年首版),作為分析對象;輔以2009年「燃燒的靈魂:梵谷」大展,整理出這兩本著作所塑造的藝術家形象,以及之後的大展如何以這樣的形象當作基礎,推廣文化性的消費。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進行,對於文本

進行縝密的閱讀、整理、詮釋、分析。分析工具則為阿多諾(Theodor L. W. Adorno, 1903-1969)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本研究發現,具深厚文學與美學背景的余光中與蔣勳,著作中強調梵谷的道德成就,宣傳藝術家的德行,讓梵谷這個主題在國內成為足以陶冶性情的「精英文化」;但是之後的大展,則將此精英文化推向「大眾文化」。此外,梵谷在台灣被出版社和報章雜誌形象化的過程,亦達到阿多諾所謂的「文化控制」,甚至造成「文化主體性轉移」的現象。有鑑於此,本研究主張,對於媒體傳播有關「藝術」及其相關的主題,讀者大眾應更審慎看待,避免窄化理解與思考,形成阿多諾所謂的「假個體主義」。

二十一世紀生死課

為了解決陳斐娟評價的問題,作者海德・沃瑞棋 這樣論述: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辛達塔・穆克吉、《理想的告別》安・紐曼與普立茲獎得主艾倫・古德曼(Ellen Goodman)等人,口碑推薦!   死亡的原因、地點、時間及過程,都已和幾十年前截然不同。死亡的形貌幡然轉變,我們對它的了解也需從頭來過。海德・沃瑞棋醫師承繼醫界對生命與臨終的思索,本書企圖心直逼努蘭經典之作《死亡的臉》,刻劃細膩不遜葛文德《凝視死亡》,從從細胞之死到死亡的本質定義談起,內容涵蓋死亡的生理機制、死亡社會學、拒絕心肺復甦術(DNR)議題、腦死與心臟死(死亡定義)、死亡與宗教、重症照顧者的重負、代理人問題、安樂死/自殺/醫師協助自殺、死亡與社群媒體等議題。   除了自身臨床

服務時的遭遇,作者還以寫論文的精神去經營各章,因此有不少相關數據的蒐集與解讀,比如全球最早安樂死入法的地方,推行的影響與原本的預期有何落差,這結果又意味著什麼?全書內容含括社會、宗教、財務、地理及醫學研究,對於現今我們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樣貌,如何被各種風潮和事件改變,這本書提供了扎實豐富的回答。 本書特色   (1)涵蓋死亡的生理機制、死亡社會學、DNR議題、死亡定義、重症照顧者的重負、醫療代理人、安樂死/自殺/醫師協助自殺、死亡與社群媒體等議題,為目前台灣書市此面向書籍中最為全面者。   (2)結合臨床醫療遭遇、判例分析、嚴謹統計數據與學術論述,跨演化生物學、醫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歷

史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觀點。   (3)各章內容提示請參閱下方的「目錄」引文。 名人推薦   ●台灣推薦者   ○楊育正,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資深主治醫師   ○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魏書娥,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白明奇,成功大學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系主任   ○郭慧娟,「死亡咖啡館」講座推行人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朱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各界好評   「文字優雅之中帶著一抹感傷,掩卷久久不能自已

。全書醫者之心溢於言表,流露關懷之餘不失冷靜思索,文筆優美,敘事流暢,病例、數據信手捻來,巧妙地將醫學倫理、文學與科學冶於一爐。死亡議題極其複雜,沃瑞棋卻成功鋪陳出人性脈絡,並對死亡在現代社會裡的變化提出深刻洞察。」——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暢銷書《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和《萬病之王》的作者   「海德・沃瑞棋醫師堪稱當代維吉爾,引領我們走過複雜而混亂的現代死亡之旅。他聰慧過人,思考深刻,卻又謙虛誠懇,一步步揭開CPR、DNR、腦死和怠速代號的奧祕。他也點出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大多數醫院裡,死亡都是由最年輕、最缺乏經驗的醫生處理。最重要的是,沃瑞棋醫師諄

諄善誘,再次提醒我們顛簸不破的道理:在人生盡頭,與親人同在、與知交同在、與清明同在,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論現在或未來都是如此。」——安娜・萊斯曼(Anna Reisman)醫師,耶魯醫學院醫學人文計畫主持人   「沃瑞棋對人類死亡的歷史作了詳盡而豐富的研究,在此同時,他也完全沒忽略死亡在今天的幾個主要特點——否認、不平等、過度治療和機構化。在人口逐漸老化的此刻,醫療技術的快速進展持續改變健康照顧的樣貌,而醫生就是我們最好的探路者和引路人。沃瑞棋這本書內容豐富、全面而完整,是死亡議題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安・紐曼(Ann Neumann),《理想的告別》作者   「面對死亡是所有人最終的學

習,讓人學習謙卑和愛,然而每人只有一次機會,不能重來。沃瑞棋醫師此書以當代社會、醫療的眼光描繪死亡,給人提早學習面對的機會。」——楊育正教授,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馬偕紀念醫院資深主治醫師   「內容相當考據,是一本有深度、認真思考死亡的好書,非常適合成為「醫學教育」,「生死教育」的參考讀物,對於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尤能擴大他們對於死亡的認識與想像。」——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余尚儒   「本書主要根據地區醫院住院醫師的臨床服務經驗,卻能橫跨演化生物學、醫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觀點,交織學術論述、判例分析與臨床故事,還原社會情境與歷史脈絡進行詮釋,關照臨床場

域的移民文化衝擊,以及醫學與宗教/靈性的藕斷絲連,是引人入勝的書寫方式,對昆蘭案的社會影響和臨終照顧議題的評論尤其發人深省。」——魏書娥,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海德・沃瑞棋以科學家的冷靜之眼、醫生的人道心腸,細心檢視死亡在現代社會的樣貌,歷史、解剖學和公共政策在他精湛的敘事中合而為一。對於如何好好活到人生最後一刻,這本書提供了溫暖而全面的指引。」——艾倫・古德曼(Ellen Goodman),普立茲獎得主,專欄作家,《我懂你的意思》和《存參》(Paper Trail)作者   「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安寧療護與生死學』的社會教育,總覺得大眾對於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常識極度缺乏,閱讀這

本書可以對照台灣民眾的社會觀念。死亡在日常生活中從四面八方包圍著我們,『死』不是『生』的反義詞,而生與死是一條連續線。」——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一本內容充實、反省深刻的好書,巧妙融合歷史事實、統計數據及人文關懷,並展現極為傑出的敘事技巧。主題豐富精彩,我讀得津津有味,幾乎忘了它的主題是死亡。非常感謝沃瑞棋醫師送給讀者這麼好的禮物,一本深具啟發的好書!它的確是難得之作,我非常喜歡,也推薦大家閱讀。」——桑吉夫・邱普拉(Sanjiv Chopra),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   「沃瑞棋研究扎實,除適時補充親身經歷的故事之外,對文學、神學、統計數據、

法學理論及科學知識亦信手捻來。文詞誠摯動人,佐證資料充足,全書深具說服力⋯⋯真誠而全面地檢視了這個常被忽視的課題。沃瑞棋學養豐富,言詞懇切,本書誠為認識死亡議題不可或缺之作。書中對於死亡的跨學科研究十分出色,作者對於該如何增進(而非迴避)死亡議題亦深具洞見。文字曉暢易讀,資訊新穎即時。」——《書架情報網》   「從最微觀的細胞之死,到生命與死亡的哲學大哉問,海德・沃瑞棋邀請讀者一同思索死亡與臨終的寓意與事實。沃瑞棋帶領我們穿越現代死亡的『醫療化』,重探我們似乎已經遺失的深厚人性。他的文筆、聰慧、勇氣與謙虛,造就出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本書內容豐富,筆觸優美,我讀得欲罷不能。」——艾娃・約瑟夫

(Eve Joseph),《夾縫之間》(In the Slender Margin)作者   「兼具史家的好奇、醫師的透澈與詩人的靈魂,海德・沃瑞棋為今日死亡繪出一幅驚人的畫像。現代社會企圖解開痛苦之謎,但諷刺的是,這項探索撞上我們內心深處最古老的恐懼。沃瑞棋醫師冷靜爬梳,揭開科學如何改變了我們對死亡的理解,但在此同時,他也謙卑接受我們無法克服死亡的基本事實,同時坦誠接受:在死亡面前,我們只是凡人。」——拉斐爾・康柏(Rafael Campo)醫師,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著有《另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   「既冷靜剖析細胞與身體之死的已知與未知,也敏銳掌握臨終議

題的文化變遷,例如病患開始在社群媒體上貼文,公開分享自己的最後一段路。沃瑞棋以深具同情的筆調記下他所見證的故事,娓娓道出現代社會裡的人如何面對死亡。」——《科學人》   「身為心臟科醫師,海德・沃瑞棋日日與死亡交手,時時見證喪親之慟,也因此能細膩觀察近年臨終照顧的變化。他的成果相當豐碩,小至細胞之死,大至死亡對社會的衝擊,都在一個個重症案例、醫學軼事和科學事實間串聯起來。」——《自然》   「醫學進展已然挪移生與死的界線,同時為醫師和病患帶來極具爭議的問題。在《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中,沃瑞棋醫師不但精心探究這些議題,也為醫學史補充了生死邊緣的可貴記錄,這些故事縱然讓人時而不安,時而困惑,卻也

發人省思,深具啟發意義。」——《今日心理學》   「沒有議題像死亡這樣人人在意——卻也人人不安。想了解這個諱莫如深的課題,海德・沃瑞棋的這本書是必讀之作,他清晰地點出死亡對當前美國的意義,也勸告我們追求更合理也更溫和的結局。」——丹妮耶蕾・歐弗里(Danielle Ofri)醫師,藥學博士,著有《病人說的是什麼,醫生又聽見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從這本書獲益。沃瑞棋醫師兼具智慧、熱情與研究精神,為人生在世最陰暗的議題帶來光亮。這本書內容廣博如百科全書,每一頁都充滿啟發。」——史蒂芬・奇爾南(Stephen

P. Kiernan),著有《最後的權利》(Last Rights)和《蜂鳥》(The Hummingbird)   「這本書訴說的故事無比精彩:我們向來以為生死之別清楚簡單,為什麼它現在變得這麼複雜、又這麼重要?儘管這項問題充滿挑戰,海德・沃瑞棋仍勇往直前,以清晰、幽默、知性而熱情的態度娓娓道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丹尼爾・華勒斯(Daniel Wallace),《大智若魚》(Big Fish)作者   「死亡,並不是生的反面,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透過認識死亡,我們更知道如何好好生活。誠摯推薦這本書。」——朱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內容廣博,筆調輕快,娓娓道來死亡

與現代醫學的歷史與相互影響,讀來欲罷不能。」——凱蒂・巴特勒(Katy Butler),暢銷書《偽善的醫療》(Knocking on Heaven’s Door)作者 作者簡介 海德・沃瑞棋(Haider Warraich)   出身巴基斯坦,二〇〇九年自當地醫學院畢業後,前往貝絲・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該院為哈佛醫學院主要教學醫院之一),現為杜克大學醫療中心心臟科醫師,並定期為《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華爾街日報》、《衛報》、《洛杉磯時報》等報刊撰稿。 譯者簡介 朱怡康   專職譯者,守備範圍以宗教、醫療、政治與科普為主。譯有《漫畫哲學之河》、《漫畫心理學

》、《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偏見地圖2:航向地平線》、《塔木德精要》、《跟教宗方濟各學領導》、《資訊分享,鎖得住?還在抱怨盜版?可是,網路科技已經回不去了!》、《複製、基因與不朽》(合譯)等書。其他歷史、科普譯作散見於《BBC知識》月刊。   臉書專頁「靈感總在交稿後」: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謝詞 我的病人躺在床上進入彌留,他的家人都圍在身邊。我是房裡年紀最輕的一個,但每個人都望著我等我發話。他們的人生閱歷遠勝於我,但對於死亡,他們所知有限。為了他們,為了無

數容我陪伴度過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的人,為了我自己,也為了其他醫護人員,但願這本書能讓我們更有準備,更知道如何幫助他們。但願它好好講出了一個故事——一個我們時代無比重要的故事。 第一章 細胞之死 生醫的進展,使我們對死亡的認知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劇烈演進。目前已知細胞的死亡機制主要有三:凋亡、壞死,以及自噬;三者都有重要的形上意涵。細胞和我們一樣抗拒老化,但損害已難以彌補時,它們更懂得審時度勢,汰舊換新以延續生命;細胞層次的「長生不死」就是癌症。促成死亡的許多機制,對維繫生命也同樣不可或缺,對個體來說是如此,對整個生態系來說也是。我們與老化、疾病與死亡的對抗,帶來的後果就跟細胞企圖不死一樣,它們已

深深撼動了經濟與社會結構。 第二章 抗死延生的戰爭 一八五〇年代之後,隨著細菌感染知識的增長、公衛系統的建立,以及麻醉與疫苗技術的發展,死亡的神祕色彩逐漸淡去,醫學終於成了一門科學,它澈底顛覆了人類的經驗,目前看來也不會走上回頭路。世界各地的預期壽命已長足增加,我們與慢性病共存的失能歲月卻也逐漸拉長。現在,美國人大多是被慢性疾病一點一滴磨蝕殆盡——大多數慢性病恐怕不是因為醫學未能阻擋死亡,反而是因為醫學防守得太成功。人瑞是現今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年齡組,這個現象也引起一些相當有趣的演化課題。 第三章 死亡今何在 如今安逝於自家臥榻已是難得的福份。死亡「醫院化」是大多數工業化經濟體的普遍現象,這

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列為重要問題。這種趨勢的成因複雜,涵蓋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心理等諸多層面,只有少數和醫學、健康或疾病本身有關。死於何處與疾病性質和失能部位有關,也深受婚姻狀態影響,另外醫療服務取得容易也是把雙刃劍。以往儘管死亡機構化的辯論進行得如火如荼,卻看不到病人和他們的觀點,如今在家去世的呼求和玉成其事的努力,漸漸在促進醫療品質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四章 拒絕急救的一課 一九五〇年代,伊布森為了幫助小兒麻痺症患者呼吸,設計出一套人工呼吸器,他在醫學期刊發表這項成果後,全球醫院爭相仿效,它也成為加護病房照顧呼吸困難病患的標準程序。一九六〇年,庫文霍芬、裘德和尼克鮑克發表論

文,一舉整合現代CPR的三項要點(供氧、體外去顫與按壓胸口),此後不僅急診醫療如虎添翼,連大多數人生命結束的方式都發生改變。然而,醫學固然強化了我們的生存能力,卻也開始侵犯人類死亡的權利。凱倫・安・昆蘭的父母為了讓醫師停止治療,提出訴訟,這件時代大案成了「死亡權」運動的先聲。 第五章 重劃生死之界 心臟向來被視為生命之所繫,但新的技術進展(如呼吸器和心肺復甦術)嚴重挑戰死亡的定義。二十世紀上半葉,探索生命跡象的重心從心肺轉向大腦,但一九二〇年代漢斯・伯格記錄下人類第一份腦電波圖後幾十年,腦電波圖透露的生死線索始終無人能識。安慰劑效應研究先驅亨利・畢契爾曾撰文探討「無望恢復意識之病患」的倫理議

題,論及死亡時間該怎麼訂,爾後受哈佛醫學院之邀成立委員會,該團隊發表的結論對死亡在社會、法律、醫學、哲學等各層面帶來深刻影響,並且讓「腦死」一詞舉世皆知,不過部分委員會成員與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默里都因「腦死」一詞可能引發爭議,表明反對…… 第六章 當心跳停止 隨著麻醉技術和衛生條件有所進展,外科醫生獲得夢寐以求的珍寶——時間,爾後手術領域大幅拓展,連移植人體器官都不再是空中樓閣。這不僅顛覆自古以來的死亡概念,也迫使醫師重新思考該如何客觀地界定死亡,並面對隨之而來的倫理與法律後果。由於器官越是新鮮,移植手術就越可能成功,為了保障病人不受外科醫生覬覦,也為了防止死亡扭曲為器官爭奪戰,美國於一九

六八年通過的《統一器官捐贈法》和後續修訂都明確宣告:只能從已經死亡的人身上取得器官(死後捐贈原則)。 第七章 六合之外 雖然乍聽之下相當違反直覺,但死亡在過去難以預測,反倒使人更不懼死。如今在已開發國家,絕大多數人都能活到過去認定的高壽,於是人們也開始依照現代預期壽命規劃人生,這可能使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更恐懼死亡。醫學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疏離化和世俗化,它促成的死亡生態變化,是人類比以前更恐懼死亡的另一原因。雖然年齡、性別、病情、種族和社經條件都會影響病人的決定,但宗教信仰往往一枝獨秀,獨立於其他因素而直接左右思考方向。若想化解對死亡的恐懼,變不能不談宗教與靈性追求的作用。 第八章 照

顧之擔   不過幾十年前,慢性病並不普遍,長期失能的人極少,照顧老人和臨終病人並不是什麼負擔。然而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會有越來越多人得陪伴至親走向苦候已久的死亡。根據美國的調查,五分之一的照顧者最後決定辭去工作,在志願照顧過程中耗盡大半積蓄的人則多達三分之一。在這段步步煎熬的過程中,照顧者逐漸化為「隱形患者」,但他們不在醫療機構業務範圍,其需求也常無人聞問。照顧者還必須面對另一大考驗:很多病人即使大限將至,仍不願好好談談臨終選擇。所幸已有越來越多人領悟:關於臨終選擇的對話,其實是大多數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對話。 第九章 斡旋死亡   「醫生,如果這是你媽媽,你會怎麼辦?」這是病人的至親能向醫師提出

的最精明問題之一,卻也是最沒幫助的。設立醫療代理人制度的目的,正是希望能藉助他們對病患的認識,了解病人在個人、靈性、醫療、倫理等各個面向的偏好與價值觀,從而試著判斷病人在當前情境中可能作何選擇。代理人的立場之所以艱難,常常是因為病人自己都不曉得該怎麼處理將來的問題。代理人就像資源、情感與智慧的槓桿,集眾人之力推動醫療進程。只是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最能看出彼此分歧的時刻,莫過於協調其中一員該如何走完最後一程。 第十章 家屬為何失措 醫師與病患家屬衝突是相對晚近的問題,從某個面向來看,它甚至堪稱病患自主與共同決定革命的最大成就。醫病之間種種扞格裡,很高比例的摩擦與應否採取維生治療有關。對於是否該讓

病患接受更具「侵襲性」的治療,代理人傾向接受的比例是醫師的六倍,他們經常偏離自己的角色,不以病患的心願為己任,反而用自己認定的最佳利益和價值觀來下判斷。醫生熟悉倫理原則,理論上也應該更為客觀,但他們為什麼還是時常提油救火激化衝突呢?主要原因常常是溝通技巧不足。 第十一章 死之慾   十九世紀之後,安樂死議題才從哲學家的講壇走向病榻,然而關於死亡權的論辯也摻入另一個邪惡得多的概念:殺人權。率先鼓吹積極安樂死的一直不是醫生,但當時醫界卻進行更敗壞世風的勾當——優生計畫。優生運動在二次戰後歸於沉寂,但這段歷史讓很多人一聽「安樂死」就想起「優生計畫」。於是,關於安樂死的論辯時常變成宣傳戰,一方不斷給

安樂死扣上「優生」、「催命」的帽子,另一方則千方百計撕下安樂死的標籤。荷蘭是現代安樂死的聖地,該國幾十年來的研究與調查,讓我們有機會一探普遍接受安樂死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其經驗彌足珍貴。 第十二章 拔插頭    一九九七年《尊嚴死法案》通過後,奧勒岡州衛生部持續進行調查,嚴謹收集數據,十六年後發現,當初的很多疑慮實屬多心。安樂死合法化後,臨終照顧反而更受重視,醫師也比以前更意識到自己對臨終病人的責任。現在,醫師已逐漸能把臨終過程處理得平和順暢,一大原因是:對安樂死等議題的關注,已逐漸轉向如何幫助病人好走。 一九八九年四月,魯迪・里納瑞帶著手槍衝進兒童加護病房,想讓他受盡折磨的兒子獲得解脫。魯迪

後來被以謀殺罪起訴,但在公眾輿論的法庭上卻成了英雄,他對提醒大眾臨終照顧議題重要性的貢獻,可能遠遠超過大多數生命倫理學家。像魯迪這般戲劇性的事件,在八〇年代晚期屢見不鮮,那是革命的年代,美國人起身反抗的,是能讓自己永生不死的機器。有位醫師的話精準點出了時代氛圍:「『維持生命』成了『延長死亡』,病人康復不了也死不成,他們成了科技的囚徒。」 第十三章 #上網談死   我們醫界的人總在嘗試新器具、新處置和新藥,對新溝通方式一直卻步不前,結果是:病人能徵詢醫生的唯一管道就是掛號求診,甚至等到病重了才被送進醫院。現在,大眾已開始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等全新工具,分享自己對死亡最私密的看法。雖然醫生私下也會使

用社群媒體,但很少有人把新媒介用在工作上。不論怎麼評價數位連結對社交生活的影響,數位科技的確對臨終者具有潛在益處,醫界目前才剛剛開始感受到社群媒體的好處,也逐漸發現這種新媒介有益於協助末期病人。   ●摘自第四章〈拒絕急救的一課〉 醫療工作者歷時數百年、橫跨各大洲的苦心研究,在現代心肺復甦術(CPR)上集其大成,人類看待死亡的方式也從此改變。從許多層面來看,死亡終極、絕對的地位已被心肺復甦術撼動。在心肺復甦術出現之前,想救回溺水或失去生命跡象的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點燃菸草,再設法將煙灌入直腸。由於這種方法太常使用,甚至還獲得皇家人道協會(Royal Humane Society)背書

。為妥善滿足營救溺水者之需,泰晤士河畔曾處處放置菸草灌腸器具,就如同今日公共場所都能找到心臟去顫器。在西方國家,這種作法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因此,當尼克鮑克等人在一九六〇年以簡馭繁,綜合供氧、電擊、按壓等三項復甦手段之後,不僅急診醫療如虎添翼,連大多數人生命結束的方式都發生改變。只不過,那篇論文的三位作者大概做夢也沒想到,他們的作品竟然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心肺復甦術的大消息立刻傳遍世界,全球醫界為之轟動。一九六〇年代也是整體醫療環境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緊急應變制度迅速發展,備有專業急救人員的救護車紛紛上路。這項措施快速縮短病患和醫療照護機構的距離,大幅提高他們的就醫機會。也是在這個時期,由

於治療和檢驗種類大增,醫生們紛紛離開自己的小診間和小診所,轉往設備更為充足的醫院,而他們原先照顧的病人也跟著轉移陣地。由於對傳染病、心臟病等頭號殺手的控制更加成功,人類平均壽命也隨之提高。不過,醫學雖然越來越能救回心臟病發的病患,但這也代表與心臟病共存的病人大幅增加,他們的問題並沒有根治,很多人也會發展成慢性心臟病(例如心臟衰竭)。另一方面,病人的年紀越大,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越高,需要加護醫療照顧的人數自然增多。患病人數急速攀升,加上醫生能夠也願意採取的治療選擇與日俱增,其結果便是現代醫療產業複合體迅速膨脹。

中共維和行動之研究1990-2021: 以海外利益概念檢視

為了解決陳斐娟評價的問題,作者楊善普 這樣論述:

中共自1990年派遣軍事人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自此開啟共軍執行維和工作的序幕,當時因天安門事件帶來的影響及國際情勢變化,帶來中共執政當局的挑戰,除了藉由參與國際組織來創造外在環境的安全態勢,亦是展現對參與國際制度態度最明顯的轉變,2000年過後,除了明顯擴展派遣部隊類型,也開始著手建設維和能力,同時間中共也在經濟上取得高度發展,而使國力提升,開始向國際擴展,因此也增加中共在海外的利益。海外利益攸關國家發展及執政延續,2020年底更是將海外利益維護寫入其《國防法》內,視為共軍責任與任務之一,基此,維和行動與海外利益在同時間增加,亦同時受到重視,但在中共現階段仍然係以營造負責任大國形象的目標,

維和部隊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更顯得有所衝突,本文聚焦於中共維和行動與海外利益探討,並分析共軍能力建設在維和行動中特點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