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便服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陸軍軍便服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aryAntonacci寫的 雙動能投資:高報酬低風險策略 和莊永明的 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寰宇 和遠流所出版 。

國防大學 運籌管理學系碩士班 鄭志展、温志皓所指導 楊佩勛的 運用適身性比對分析國軍軍便服之配適度 (2021),提出陸軍軍便服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軍服裝、人體計測、尺碼系統、適身性比對。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運籌管理學系碩士班 石裕川、温志皓所指導 孫承運的 運用人體計測 分析身型寬放尺度與軍服上衣配適度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軍服、後備動員、3D人體掃描、適身性比對、鬆份的重點而找出了 陸軍軍便服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陸軍軍便服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雙動能投資:高報酬低風險策略

為了解決陸軍軍便服女的問題,作者GaryAntonacci 這樣論述:

結合賽斯‧卡拉曼《安全邊際》與愛德‧索普《擊敗莊家》的必讀經典! 獨創的雙動能投資法,為穩定獲利創造全新里程碑!     蓋瑞‧安東納奇設計的「全球股票動能」投資法,所創造的長期投資報酬,是世界股票市場過去40年報酬的兩倍,甚至還能避開空頭市場的損失。   這是一套穩定的高報酬-低風險策略,因為它知道何時該做調整。 名人推薦   「蓋瑞‧安東納奇帶領我們全方位漫遊投資方法,探索其優點與弱點,彰顯絕對動能與相對動能彼此結合的充分動機。我認為,《雙動能投資》是系統設計者、基金經理人和投資者的必要參考書。」 ——艾迪·塞柯塔(Ed Seykota)   「蓋瑞‧安東納奇的《雙動能

投資》相當於愛德·索普《擊敗莊家》與賽斯·卡拉曼《安全邊際》的結合。這是一部深具野心的必讀經典。」——Claude Erb,TCW Group, Inc.退休董事總經理   「安東納奇提出明確而有學術根據的一套簡單動能策略。試試看,各位將為之著迷!」——John Nofsinger,《投資心理學》作者   「研究完善的動能導向投資程序。安東納奇提出許多不同的方法,只要對長期策略有興趣,都會發現這些方法很容易執行。這是一本五顆星的佳作,內容既合理又容易瞭解。」——Gregory L. Morris,《順勢投資》作者   「不論是個人投資者或金融顧問,這本書都是必讀經典。關於如何從事投資或開

發資產配置策略,各位將從此有全然不同的看法。」——Dr. Bob Froehlich德意志資產管理退休副董事長

運用適身性比對分析國軍軍便服之配適度

為了解決陸軍軍便服女的問題,作者楊佩勛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軍提升個裝補給預算,致力於軍服的改良與創新,然軍服的設計必須考量穿著的舒適性,當面臨型號多又複雜的服裝尺碼系統,常需要不斷地套量,以獲得最適配合身尺碼。而後勤補給單位為了能快速且精準的配發與籌補服裝,尤其面對大批部隊報到,如新生團裝撥補,往往浪費相當多的人力及時間成本,但複雜的軍服尺碼型號,卻仍難以滿足體型與軍服的配適。本研究共招募某軍校132位男性新生擔任受試者,運用人體三度空間掃描器收集受試者胸圍與臂長等體型計測資料,基於「適身性比對」(Fit-Mapping)方式,進行體型與軍便服尺碼系統之對應型號配適,並導入服裝寬放量(Easy allowance)概念,分析服裝胸圍及袖長的

尺碼設計和人體計測實際胸圍與臂長之差異,再把實際挑選穿著的尺碼一同納入評估,藉此凸顯現行軍服尺碼系統之配適問題,希望能提後勤管理單位軍服尺碼系統修正之參考。國軍軍便服尺碼系統之適身性比對結果如下:各型號之袖長無法滿足新生之臂長、寬大的型號有虛設而無人穿著、型號尺寸間距設計雜亂造成尺碼系統複雜,基於上述問題,軍便服尺碼系統有亟待修正之必要。

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

為了解決陸軍軍便服女的問題,作者莊永明 這樣論述:

大歷史下的庶民傳奇,大時代的生命見證 「台灣第一」民間史家莊永明的第一本回憶自述   *一九三○至六○年代大稻埕文化風貌盎然呈現   *早期文人交遊珍貴史料、圖像首次出土曝光   大稻埕囝仔向前行   「我是大歷史下的小人物,也是大時代的見證人。讀我一生,以小窺大,台灣庶民史,必不留白。」──莊永明   莊永明,台灣文史研究界的傳奇與標竿人物,沒有傲人學歷,未受正統學術訓練,但出身於文化底蘊濃郁的大稻埕,自小就與庶民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從事會計工作26年,不遲到不早退,從沒請過一天假,自況為「長工」;退休後寫稿、演講,補貼生計,是為「散工」;為傳揚台灣文化,四處趕場,盡力不懈,則是「義

工」;最後,拚命保存日漸消逝的台灣史料,傾半生精力撰書立著,希望幫後代子孫留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堪稱「憨工」。   出版五十餘冊台灣文史專書後,因長期埋案筆耕,導致右眼視網膜出血病變,視力接近於零,然而七十三歲的莊永明終不服老,終又勉力提筆,這次他希望將其一生的「每一工」(每一天),從長工、散工,到志工、憨工的「四工人生」,寫下自己的故事,為所經歷的大時代留下珍貴證言。   全書分為三大章33話。第一章〈大稻埕囝仔〉是成長紀事與收藏歷史;第二章〈港町物語寫真〉呈現第一手的大稻埕文化現場與庶民記憶;第三章〈我看.我聽.我寫〉自述其交遊、寫作與文史研究生涯之軼事點滴。 作者簡介 莊永明  

 一九四二年出生於茶香歲月之大稻埕,為國內知名台灣文史專家,同時被公認為台灣民間史料收藏最博雜、豐富的研究者之一。   一九七○年代崛起於文壇,陸續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一九八二年,應《中國時報》之邀,撰寫「台灣第一」專欄,而享有「台灣第一」的稱謂。從《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到《台灣鳥瞰圖》、《台灣醫療史》以及三大本《台灣世紀回味》等,至今共出版五十餘本著作。其中台灣歌謠是他的最愛,出版有《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以及有聲書《台灣歌謠尋根》等。   除了蒐集台灣文物、書寫台灣主題專書外,足以自傲的資歷為擔任「大稻埕逍遙遊」文史導覽長達十年之久,超

過10,000人次跟著他一起上街走讀。其老家「莊協發柑仔店」已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以策展、講座、老街導覽等方式,活化古蹟,推廣文史。   個人部落格:莊永明書坊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自序〉 暢所欲言又止 〈先踏話頭〉 生命有限.活該如此 〈年表〉 莊永明文史紀事 壹.大稻埕囝仔 1-1 分枝散葉 尋根溯源 1-2 阿爸遠去 身教猶存 1-3 阿母教子 力行為範 1-4 兒時歲月 所記一二 1-5 童年歌聲 喚醒記憶 1-6 建中學生 走路有風 1-7 台北商職 青澀年少 1-8 當兵三年 一年軍裝 1-9 無黨無派 有守

有為 1-10上班求職 一個工作 1-11當家做主 置產受挫 1-12坐困書城 書齋書災 1-13收藏嗜好 不可救藥 1-14迷於方寸 遨遊世界 1-15筆耕生涯 台灣第一 1-16寰宇之旅 浮光掠影 貳.港町物語寫真 2-1協發建昌 古蹟千秋 2-2城北舊事 稻埕夢迴 2-3舊事物語 宛如寫真 2-4稻江風光 繫於兩岸 2-5歌曲源地 聆聽茶香 2-6逍遙稻埕 溫故鄉情 2-7走讀稻江 一起上道 參.我看‧我聽‧我寫 3-1歷史今天 台灣紀事 3-2論定第一 自有抉擇 3-3為歌留史 立言傳曲 3-4我唱歌謠 尋根正本 3-5杯酒泯仇 傳唱心曲 3-6一元版稅 老少情誼 3-7一字更動

應非戲筆 3-8忘年之交 惠我良多 3-9縱橫閱讀 回味世紀 3-10文化志業 文化產值 〈後頭心話〉 老殘餘記‧雪泥鴻爪 自序 暢所欲言又止   不該出而出的這本書,決定成書,原因是自己平凡的生命史,所見、所聞、所感的人、事、物,不少是歷史的見證。   浪費「紙」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畢竟以三年半的時間,在《文訊》雜誌刊載的專欄「心路,筆痕.書影」,如果未能結集,殊為可惜,乃決定以《活!該如此」做為回憶錄的書名。   兩句話,可以道出心情故事:   同歷史獨白有話   與現實對話無語   如果,這兩句話可視為對聯,我可再題上橫批:   暢所欲言又止   橫批是「暢所欲言」和

「欲言又止」的組合句,所欲言而不得不止於言,是我的無助和無奈;   人間事,是有些不能說、不可說的,絕非我不願說。   是以為序。 前言 〈先踏話頭〉-生命有限.活該如此   如果將之視為夢醒時分的「戲筆人生」,留下「告別年代」的一些紀事,想必有益無損,畢竟走過的必留痕跡……   人生雪泥鴻爪,一場夢境而已,有人以「有來有去」,瀟灑走一回,回顧一生;也有人更以有禪意的「無來無去」看透人生。   有來有去、無來無去,全是知悟生命。人生「有來無去」,自不可能,如果未來發明了「長生不老」藥,那是災禍,而非好事。   生命有限,古人以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啟迪人生還有責任,一語道

破,就是「有來無去」。不朽始能「無去」,青史留名,令後人懷思,此乃真的「音容宛在」。   諸多傳記、回憶錄,不管是他人操刀或自己動筆,遺下紀錄,都能令後人感受「傳主如生,有來無去」!   我雖涉足文壇有年,但是閱歷有限,不過也頗曉一些「文化界祕聞」,加以被認為善於「說故事」,因之「勸進」我動筆寫回憶錄的人,有增無減。   我個性木訥不多言,但偏偏為人誤解,如果能對我細加觀察,必能體會──我旨在不吐不快,畢竟是O型個性,直言實語,自然常會得罪他人;如果硬說我好道三說四,非知我者也。   「他山之石」引以為鑑,應是我想處理「有來無去」的必要思考,不過像自己這般的凡夫俗子,其實再「美化自己」

,必然也是「來去一生」的枉然,一堆文字而已。不過,如果將之視為夢醒時分的「戲筆人生」,留下「告別年代」的一些紀事,想必有益無損──畢竟走過的,必留痕跡。   我好讀「回憶錄」〈自傳〉甚於他人書寫的「傳記」。傳記頗多添油加醋,例如:西方哲人伏爾泰沒有說過「我雖然不同意你的意見,但贊同你發言的權力」這句話;美國總統華盛頓也沒有因承認砍櫻桃樹而獲得父親嘉許誠實這件事,這些都是傳記作家繪聲畫影的「神來之筆」,無非是要「包裝」傳主。而回憶錄的「告白」,雖然不全是「貨真價實」的作品,但是有宛如與其對談之感。   *   名人的回憶錄,陳述自己的「追憶逝水年華」,我舉幾個做為範例:   中國文人梁啟

超〈任公〉因「戊戌政變」遭清廷通緝,亡命日本,他在孔子紀年二四五三年寫下〈三十自述〉,而立之年他感嘆:「筆舌生涯,已催我中年矣!」還吟:「風雲入世多,日月擲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三十的梁啟超,所志所事,對近代中國影響甚深,他還以已屆而立之年與「歲不我予」自嘆──反思自己,三十那年,做為上班族的我,天天打上、下班卡外,枉論什麼「筆舌生涯」。   梁啟超在三十歲留下自述,顯見他有計畫日後繼續書寫一生閱歷,可惜僅得年五十六,未再下筆撰寫四十自述、五十自述;後半輩子精采人生,沒能透過他那「筆鋒常帶情感」的健筆,留下心中「不足為外人道」的話語;他參與的革新、革命志業,在史料中缺了一角,殊為可

惜。   胡適在四十三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出版了《四十自述》,他常鼓勵、催促朋友寫自傳,以為史家留下一點史料,然而他的努力,並未對「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有所加分,包括他自己。因為大家不是怕「提筆太早」,動輒得咎,不肯下筆;就是「提筆太遲」,無緣成書。胡適亦曾為梁啟超「自信體力精力都很強,所以不肯開始寫他的自傳」,以致留下憾事而扼腕。   我所讀的胡適《四十自述》,當然是當年開設在重慶南路的遠東圖書公司的所謂「自由中國版」,依胡適「自記」,這本書決定在台灣出版,他已六十四歲。胡適鼓勵人家留下回憶錄〈自傳〉,而自己卻在一九三三年付梓《四十自述》後,即在此他認為十分重要的議題,留下空白。《四十

自述》只書寫到他十九歲考取官費出洋留學,而後繼無述,如不是以「附錄: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充實頁數,恐難成書,因此,我戲稱《四十自述》說是「二十自述」都還不夠「分量」。   胡博士提筆寫《四十自述》,計畫只寫兒童年代,留學時代到壯年時代則留待五十歲再寫;中年時代更擺到六十歲才想動筆。最後計畫「破局」的原因,胡適以「國事如麻」為理由「牽拖」,說五十大壽那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作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當然有得忙了;六十歲那年,正當大陸淪陷、韓戰爆發初年,哪有情緒為「私人留紀錄」,操心國事就夠煩了。   胡適的生命最後四年,以中央研究院院長、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主席的職銜,落腳台灣。如果他能

再繼「前緣」,將自述延長至五十、六十歲,甚而七十歲,立言垂世,不知多好。   *   五十歲是半百人生,不少人到此年歲,十分珍惜,尤其是往昔國人平均年齡不高,再過十年,就是一甲子的六十「高壽」,當然是回首往事、留存自述的最好時候;而在五十歲時出版的「自述」,僅有九歌出版社的顏元叔《五十回首》而已。   顏元叔的西方文學論述文章,我常在報刊、雜誌閱讀,他寫作十分勤快,應可算「多產作家」。《五十回首》沒有序文,但第七頁的首篇〈五十且回首〉,即有「序」的味道;大陸淪陷來台的顏家,顏元叔有「在淡水河邊陪父母種菜、養豬、挑大糞」的農耕生活經驗,他沒有交代來台後的居住地,究竟是淡水河東岸的台北市或是

西岸的新北市,但可知未擔任教授、作家前,他在台灣有做農的日子。   顏元叔以半百回首立言,用「水頭村的童年」做副標,也就是以「童年印象」自述,當年他生活在海峽彼岸,因日本鬼子逼迫他們遁入荒山曠野,而有「中國大地的另一回羅曼史」,可惜顏元叔筆下的「鄉間野趣」,我只能以「顏氏雜文」欣賞。《五十回首》最後一篇是〈一個句點〉,表明他「想寫一個時代中的一己」,我不知他還有沒有續寫〈六十回首〉、〈七十自述〉……等未結書的文章。我是沒有看到的。   六十年,一個甲子,十二生肖的五個輪迴,超過兩萬個日子的人生回憶,必是一生重要大事。台南韓石泉於一九五六年自費出版了《六十回憶》──一位醫務繁忙的執業名醫,還

能撥出時間寫下「歷史見證」的自述,殊為難得。   韓石泉於胡適抵台就職中央研究院院長那年,將《六十回憶》致贈胡適;翌年〈一九五九年〉二月胡院長親筆回覆一封信,他嘉許《六十回憶》是「台灣光復僅見的一本自傳,其中不但有先生一生立身行己的紀錄,還有六十年來的重要史料」。由於《六十回憶》反應不錯,韓石泉原也有意繼續留存回憶,可惜〈六五續憶〉僅寫了部分。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古早話,說的是一個人能登上「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是生命的奇蹟。而今,拜科技之才、生技之效,「人生七十不稀奇」,已是生命常態。七十年,超過兩萬五千五百五十個日子,這等歲數,經歷、閱歷必然非同小可,如果能將所見、所聞、所想

留下文字,應該才算活得夠本,不然,老去的那天到臨,徒做「人生空空」之喚,就無意義了。   七十之年,即使精力充沛,「親像一尾活龍」,但是老化無可避免,身體狀況,今不如昔,乃不爭事實,想留自述,必興力不從心之嘆!二○○八年,陳若曦出版了《七十自述──堅持、無悔》,令我讚佩。   *   我已屆七十之齡,動念寫回憶錄,自述消失歲月,雖然自知何德何能?但回首筆耕歲月,總有跡痕,予以告白,以盡己責。   無論大、小人物,都經歷社會變遷,也都閱歷政治變革,以我觀點,大人物、小人物都是「歷史見證人」,「一世人」〈一輩子〉見證的人、事、物,必然可觀,那就是歷史的一部分──而我願以歷史見證人留下自述。

  六十五歲那年,可以申辦「敬老卡」,但我以自己還能賺錢,敬謝不敏──領受老人福利,等於浪費社會成本,況且我也不要政府「施捨」。不過,當我發現有些所得比我高出很多的人,申報的稅額竟然還不及我奉獻給國家的半數,如此不公,令人不平。考慮之下,心想總要「拿回」一點點孝敬政府的錢才算公道,於是向區公所申請了搭公車免費、乘坐捷運打折的「敬老卡」。像我們這類非薪資所得的人,版稅、稿費、演講費……每一份收入,全無「避稅」的可能,分享一點「老年給付」的權利,應不為過。   「不認輸,不服老」是我進入「老年期」初年的堅持。我帶領古蹟導覽四個多鐘頭,一路走、一路講,從無倦容,有些年輕人趕不上我的腳程,直呼受

不了,還怪我「健步如飛」。年終歲末,我依然短袖便服,令人吃驚,問我「怎不多添加一些衣服,不怕冷嗎」?沒錯,我在衣著方面是不知寒暑,「除非換了日曆,我是不換季的。」這句話讓不少知我的人折服。非到了元旦,長袖是不會出現在我身上的,有時,我還會補強一句:「從軍中退伍後,四十幾年來,不穿長袖的衛生衣了。」   然而,近年來因「右眼黃斑部裂孔併視網膜剝離」而住進台大醫院動手術。之後,情況大變,古人「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的病狀,全都在身上顯現,於是乖乖去買長袖衛生衣來保暖,「不驚冷」此後再也不敢說出口了。   不知老之將至,竟成明日黃花之語,令人唏噓。   從前我坐公車、捷運,一向是不找座位坐

的,也無人會識破我的年齡而讓座。然而六十七歲那年,有一天我擠上公車,博愛座都被一群剛下課的學生霸占,只得移步往內走,一位長得很秀麗的高中女生,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說:「阿伯,您請坐。」我愣了一下,說句實話,難以接受她的好意,自覺「承當不起」,畢竟我經常「東奔西跑」,精神狀況不錯。之前,偶爾也有人讓座,都被我一聲「謝謝」回絕了,我不希望有人視我是「站不起的人」。然而,「阿伯」是第一次聽人如此稱呼,顯然她覺得我絕非「叔叔輩」,而是「老伯」了。   我深信這位同學沒有看走眼,她應是位有家教的好女孩,只是她檢視出我的歲數,令我有不安之感,心想此後不能再掩飾自己的歲數了,確實有點悲涼。   「不畏風寒

」的本事,已經流失,老已臨身。心想如果我再拖延「自述」,可能會成憾事,不儘早落筆,更待何時?   *   我曾在一場演講中,提到自己的「人生觀」。法國文學家卡繆說:「人生還有責任。」老祖宗的訓示:「做牛著拖,做人著磨。」正是我的「使命感」,所以提到反省平生心路歷程,「活該如此」四個字即可概括。當初大家對我這種語出驚人的「蓋棺論定」有所存疑,我補充說,這四個字的「活」之下有驚嘆號,然後再說一次:「活!該如此。」   多次以「生活品味高,生活品質低」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現況,一路走來,自願如是,因已深悟──活,就應該如此度一生,留下的「筆痕」、「書影」,正是「心路」的微小成績。   前人、前輩

以見證立言,成書傳世,彰顯時代,意義重大。我雖也可當時代見證人,但絕不敢以「立言」做前提,僅是認知能將所見、所聞、所感的過往,留下些文字,為人提供「談助」題目,不該被評為浪費紙筆吧!   環保推展資源回收,我將「非資源」也做回收,畢竟人生記憶,應視為人文資源再利用啊! 一之四兒時歲月 所記一二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四月三日,我出生在大稻埕港町。我的童年歲月,一直到初中時,家境連小康都談不上,只能說比「窮困」稍好一些而已──畢竟是「無片瓦之家」,而且三餐少有魚肉。「小時候」,是一個既疏遠卻又親切的名詞,在人生回憶中,有其重要性,也有其不必談論之處。正如梁啟超在〈我之為童子時〉,一開筆即寫出

:我所愛之童子乎!汝若不知我為誰,問汝先生及汝父兄,或能告汝,汝欲聽我為童子時之故事乎?我大半忘記,所記一二,請以語汝。至於我的童年生活,可說很單薄;如說「乏善可陳」,也確是實情──但自己卻又常喜好回味「大時代」下的兒時苦澀歲月。排行老八,人稱老四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三日,我出生在大稻埕港町,是阿母的第八胎孩兒,但是家人稱呼卻是「老四」──從第八成了第四,是有緣故的。因為長男永發、老三永盛、老六永興夭折,老五永傳過繼給大伯,第六胎是長女秀卿,所以兄弟排次因而重整;老二永德成了老大、老四永昌成了老二、老七永昭居老三、我躍居老四、第五永泰、老么永旭,最後是小妹雲卿。食指浩繁,

一家人靠著經營雜貨維持生計,我的童年,自然堪以貧困形容。二哥永昌後來不幸於二十九歲車禍身亡,略懂命理的老大永德以姓名學推論說永昌早逝,和永發、永盛、永興三位「無緣兄弟」一樣,是因名字取得太旺,發、盛、興、昌;加予「永」的久長期求,天所不容也。我出生於已被捲進戰火下的台灣,彼時日軍在華南、南洋的侵略戰爭,敗象已露,我出生的前兩天,台灣總督府正式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將台灣青年大量投入戰場。四歲那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於是我有三年七個月的「日本時代」,生為日本籍的台灣人--那時的烽火歲月、生活點滴,我都是日後從長輩口中才得知。殖民當局為了支援前線,徵收金屬物質、實施配給制度,每個家庭要維持起

碼限度的溫飽都很難。

運用人體計測 分析身型寬放尺度與軍服上衣配適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陸軍軍便服女的問題,作者孫承運 這樣論述:

謝辭 i摘要 iiAbstract iv目次 vi表目次 x圖目次 xiv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動機 21.2.1 後備部隊擴編服裝撥補量增 21.2.2 服裝供補變革試穿機會降低 21.2.3 型號系統複雜身型配適不易 31.3 研究目的 31.4 研究範圍 31.5 研究流程 4第二章 文獻探討 52.1 人體計測定義與量測方式 52.1.1 人體計測定義 52.1.2 人體計測的量測方式 62.2 體格類型與型號系統 92.2.1 體格類型 92.2.2 服裝類別與特性 112.2.3 服裝型號系統 142.3 服

裝穿著感受與身型寬放量 192.3.1 服裝適身性概念 192.3.2 個人穿著感受與偏好 202.3.3 身型寬放量 232.4 服裝型號推薦模型比較 262.5 文獻總結 32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3.1 研究架構 343.2 實驗設備 353.3 軍服穿套實驗流程及要領 373.4 第一階段:適身性比對 383.4.1 適身性比對圖形建構 383.4.2 樣本述性統計 383.4.3 適身性比對 393.4.3.1 軍便服適身性比對 403.4.3.2 數位迷彩服適身性比對 443.4.4 寬放量分析 483.5 第二階段:主觀偏好調查 533.5.1

新生樣本敘述性統計 533.5.2 軍服套穿 543.5.3 問卷調查分析 54第四章 軍便服研究結果 584.1 服裝型號胸圍(袖長)與樣本計測值差額分析 584.1.1 男性服裝型號與計測值差額分析 584.1.2 女性服裝型號與計測值差額分析 614.2 軍便服寬放尺度評估 634.2.1 型號胸圍佔比分析 644.2.2 型號系統涵蓋率 664.2.3 型號胸圍配對變化率 684.2.4 寬放量指標綜合評估 734.3 身型寬放尺度效益評估 774.3.1 適身性比對評估 774.3.2 計測身型∆胸圍分析 824.3.3 計測身型∆袖臂長分析 904

.3.4 決策樹C5.0演算法混淆矩陣評估 954.4 服裝型號與身型對照表 974.5 男女性軍便服分析結果小結 100第五章 數位迷彩服研究結果 1015.1 服裝型號胸圍(袖長)與樣本計測值差額分析 1015.1.1 男性服裝型號與計測值差額分析 1015.1.2 女性服裝型號與計測值差額分析 1045.2 數位迷彩服寬放尺度評估 1065.2.1 型號胸圍佔比分析 1065.2.2 型號系統涵蓋率 1085.2.3 型號胸圍配對變化率 1105.2.4 寬放量指標綜合評估 1145.3 身型寬放尺度效益評估 1195.3.1 適身性比對評估 1195.3.2

計測身型∆胸圍分析 1245.3.3 計測樣本∆袖臂長分析 1325.3.4 決策樹C5.0演算法混淆矩陣評估 1375.4 服裝型號與身型對照表 1395.5 男女性數位迷彩服分析結果小結 142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36.1 研究結論 1436.2 研究貢獻 1436.2.1 學術貢獻 1436.2.2 實務貢獻 1446.3 研究限制 1456.4 後續研究建議 145參考文獻 147附錄A 151附錄B 154附錄C 155附錄D 156附錄E 157附錄F 158附錄G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