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嘉郡,童振源寫的 雲林經濟發展藍皮書 和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的 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打造不淹水家園! 水利署推自然工法「在地滯洪」 - 四季線上也說明:根據過往經驗,雲林褒忠鄉有才寮,地勢較為低窪的農田,每逢大雨就會面臨淹水威脅,造成農民損失;近年來,水利署不斷著手改善,運用「在地滯洪」的新工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誌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陳維東所指導 林文献的 探討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工程之施工問題-以雲林管理處工程案為例 (2020),提出雲林農田水利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田水利、灌溉與排水、設施更新、公共工程品質管理、施工問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林義鈞所指導 郭甄涵的 企業社會責任與水利社會下的漁業治理-以雲林麥寮六輕共存共榮為案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水利社會、麥寮、養殖漁業治理、台塑企業、小規模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的重點而找出了 雲林農田水利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改善地層下陷雲林農田水利會人工湖計畫動工 - 環境資訊中心則補充:雲林農田水利會 位在古坑的「多功能調蓄池」23日動工,水利會會長林文瑞強調,未來調蓄池可以調配灌溉水、補注地下水改善雲林地層下陷,還可帶動地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林農田水利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雲林經濟發展藍皮書

為了解決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問題,作者張嘉郡,童振源 這樣論述:

為雲林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綠能產業聚落   本書彙集社會各專家學者之意見,以公正客觀之立場,研究雲林各種具有發產潛力的產業,包括石化業、製造業、農林漁牧業、綠能產業、銀髮產業、觀光與文創產業與高鐵經濟產業等面向,探討這些潛力產業在受到全球化趨勢影響下,目前的發展現況,以及中央與民間如何透過總體資源之整合,朝向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之目標發展,藉以促進地方產業升級。   本書所探討重要議題包含如下   ★台灣產業現況與雲林產業發展趨勢   ★雲林綠色農業發展的總體策略   ★台灣精緻農業發展與雲林在地發展策略   ★雲林有機農業發展之策略與輔導措施   ★雲林之空氣污染與環境治理   

★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與雲林的發展契機   ★雲林綠色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政策   ★雲林高鐵經濟發展產業聚落的策略   ★雲林銀髮經濟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雲林樂活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政策   ★雲林文創產業的發展政策

探討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工程之施工問題-以雲林管理處工程案為例

為了解決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問題,作者林文献 這樣論述:

農田水利會是台灣自日治時期發展出來法人農業組織「水利組合」,隨著時代階段改變,農田水利會2020年改制為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台灣曾於各地設有區域性的水利會,也有全國性的「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主要工作是水利事業的興辦、農業災害防治、土地開發等事務。2007年,臺灣一共有17個水利會,會員約有146萬人,灌溉管轄區有37.1萬公頃。除了水利事務經費來源以強制入會的規定來收取事業所需經費,農田水利設施工程非自籌外就由上級及相關機關補助及代辦。事業營運區域以水系概括或一個縣為範圍,組織似農會系統在地化,在地方能發揮縣市長,議員,代表,甚至總統等選舉動員的能力,農田水利會也被視為地方藍綠消長勢力代表;自

2020年10月1日起,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改為公務機關編為農水署管理處,處長是官派事務官,納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管理;原水利組織暨有現金則成立特種基金在農田水利事務上專款專用。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工程之品質,長期以來未能比照一般公共工程可受完全監督。農田水利設施品質形成缺失原因,有些是政策制度及法律問題,施工品質查核問題,與政府機關共構建造物不符地方需求等諸多實務上的缺失,影響工程執行品質成果。本研究案例以雲林管理處竹圍子工作站實際工程案,評析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工程設計及監造制度的個案情形。透過施工歷程;在地人士反映陳情,並有變更設計案例以實際了解農田水利設施工程施工時缺失的管理問題所

在。研究結果顯示水利設施改善工程,執行上發生變更設計最主要因素是用地爭議而公私有地鑑界清楚,私有地同意書取得是避免工程變更設計的方法,工程前專門測設隊,設計前確定說明會可以排除設計不良或降低風險。政策上工程改善時用地該是國有就公共使用;該是私人就價購設計,後續如同公務機關辦理工程採購一樣全部委外設計監造,全國一致性接軌將工程品質列為高標。關鍵詞:農田水利、灌溉與排水、設施更新、施工問題、公共工程品質管理

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

為了解決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問題,作者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 這樣論述:

  本書為2009水資源管理研討會中發表之水資源優良研究論文彙集而成,以八八水災為研究主題,各論文從單一區域或獨立課題進行探討,分為八八水災後的省思、當前重大水利設施之因應對策、極端氣候之適應條件、水資源相關管理等,從天然氣候、環境至現有設施皆有完整之研究分析,實屬水資源之專業參考書籍。

企業社會責任與水利社會下的漁業治理-以雲林麥寮六輕共存共榮為案例

為了解決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問題,作者郭甄涵 這樣論述:

水利社會下第一產業的治理往往透過具影響力的公部門角色來建設大型水利設施,如水壩或運河等,以掌控水源的管理與分配。然而Clarke(2012)以中國農村為案例,發現針對地方所制定小規模創新的水利治理方法,能帶來更顯著的成效。延續Clarke的理論,1990年私部門角色台塑企業進駐雲林縣麥寮鄉後,2010年與具有養殖漁業專業知識背景的社會組織─高雄科技大學─進行協力合作,重新調整了麥寮鄉養殖漁業的治理,替麥寮地區的養殖漁業帶來了不同的水利治理面貌,故選定為本研究個案,產生以下研究問題意識:理論上而言,私部門如何參與麥寮地區水利社會的建築?實務上而言,水利社會內的其它行動者對私部門─台塑六輕─的互

動與認知是如何建構?依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意識,本文將雲林水利社會劃分為1950~1990年、1990~2010年和2010~2019年三個時間軸,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方法,探討隨時間演進的三個時期下,麥寮鄉私部門和其它三個行動者(actors)(麥寮鄉養殖漁民、公部門、社會組織)與水資源來源之間的互動為何。本案發現,私部門透過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社會組織」和「與居民關係密切的地方政府」為突破口來搭建與漁民互動的橋樑,成功使「私部門」角色進入麥寮鄉的水利治理領域;此外,相較於公部門透過對於水資源「量」的治理,私部門與社會組織則著重在「質」的治理模式,針對麥寮地區養殖漁民設計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搭

配創新的科技,不僅帶來正面的治理成效,更翻轉麥寮漁民對台塑的既有「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