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蔚廷陳聖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韓蔚廷陳聖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偉雄/選編寫的 攀登的奧義: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 和楊照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富邦老闆也說明:韓蔚廷. 臺北富邦銀行董事長. 陳聖德. 臺北富邦銀行總經理. 程耀輝. 富邦產險董事長. 陳伯燿. 富邦人壽副董事長. 董事長蔡明興. 學歷:. 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研究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林素幸所指導 蔡政杰的 高其佩的生平與繪畫研究──兼論高秉《指頭畫說》的成書 (2021),提出韓蔚廷陳聖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其佩、指頭畫、文人畫、高秉、《指頭畫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 蔡麗玲所指導 林季薇的 《魔法公主》動畫電影之性別議題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生態女性主義、魔法公主、宮崎駿、文本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韓蔚廷陳聖德的解答。

最後網站取得全數董事席次富邦金今正式拿下日盛金經營權! - 自由財經則補充:富邦金控代表人韓蔚廷、陳聖德、程耀輝、郭倍廷、葉公亮、程明乾、劉中平、王瑋當選董事,富邦金控推薦的王銘陽、范正權、洪茂蔚當選獨立董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韓蔚廷陳聖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攀登的奧義: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

為了解決韓蔚廷陳聖德的問題,作者詹偉雄/選編 這樣論述: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meters山岳文學書系作品|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本書編者 詹偉雄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馬洛里:登山家即是藝術家! 齊美爾:活這條命,就是為了冒這場險⋯⋯ 尼采:要像花崗岩一樣原始、堅強有力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 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伍元和 「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 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張元植 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張嘉

如 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教授 連明偉 作家 陳德政 作家 董威言(城市山人) 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詹宏志 作家 、網路家庭董事長 鄭陸霖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推薦 高山,如此危險且致命,但仍然有無數人即使犧牲生命也要登上峰嶺。究竟登山的意義是什麼?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登山運動興起,登山者們前仆後繼,挑戰著由阿爾卑斯到喜馬拉雅的各個未登峰,也窮盡他們的思想與文采,想要回答出「登山的意義」之於個人的答案。 由社會觀察家,同時也是資深登山史研究者的詹偉雄先生所選編的本書,即精選由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共十一位西方登山家與思想家以為回

應的十七篇文章,包括曾留下名言「因為山在那裡」的傳奇英國登山家喬治・雷.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1886-1924)的〈做為藝術家的登山者〉(The Mountaineer as Artist);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英國作家暨登山家萊斯禮.史蒂芬(Leslie Stephen,1832-1904)的〈一個登山家的懊悔〉(The Regrets of a Mountaineer);首次登上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的艾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1840-1911)的〈「但是,繩索斷了!」〉(”But the Rope Broke”);曾帶領英國遠征西藏、前皇

家地理協會主席法蘭西斯.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的〈聖母峰二君子〉(Mallory and Irvine);以及著名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的多篇談論山岳文化、藝術與美學的專文等諸多作品。 他們除了是當時在世界峰嶺上冒險犯難的登山者,也是鍾情於寫作的詩人和散文家,在一世紀前,他們埋首書房,絞盡腦汁記錄下身體在群山中的發光經驗。這些文本在一百多年後讀來毫不過時,仍足以讓人血脈賁張,更因其樸素與率真,直接反映著登山與現代人之間,某種幽祕的互為結構關係,原來——登山者其實就是現代人的隱喻。 藉由閱讀

這些經典篇章,我們都可以成為所謂的「沙發登山家」(Armchair Mountaineer,英語世界對山岳故事讀者的暱稱),站上巨人們的肩膀,即便未曾踏足那些群山峻嶺,也能一窺數百年來人類攀上群山所積累的、精神與智識上的珍貴遺產,當你再次走入山林,也將有更深刻的感觸、敬畏與所獲。 【本書收錄文章作者一覽】 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1820-1893) 萊斯禮.史蒂芬(Leslie Stephen,1832-1904) 艾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1840-1911) 亞伯特.F.馬默理(Albert F. Mummery,1855-1895) 葛福瑞.溫斯洛普

.楊(Geoffrey Winthrop Young,1876-1958) 喬治.雷.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1886-1924) 法蘭西斯.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 賀曼.布爾(Hermann Buhl,1924-1957) 馬丁.康威(Martin Conway,1856-1937) 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 威爾弗瑞德.諾伊斯(Wilfrid Noyce,1917-1962) 【各界推薦】 一部揉雜歐陸登山哲學、美學、修養學……的山岳文學選集。徹底剝除了人類對山的浪漫綺想,

十一名作者中超過三分之一是以身殉山,通篇是以生命鑄就的凝鍊文字,致命危險就藏在冒險的風格裡。山的意義不是誰說了算,冒險僅是「從總體生命脈絡剔出一段經驗」。一如賀曼.布爾(Hermann Buhl)所言:「飢渴不住索求,我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安撫。時間彷彿凝結,消逝得太慢,慢到我以為這個夜晚永遠沒有盡頭。……新生的一天。對我來說,光線就是我的救贖。」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登山的意義──you never know,是山──深藏在每個人內心裡,是許多人探尋著的真相。可能在絕壁舉步維艱中,或在登高望遠的山頂,更也許是深夜時分醒來遙望星空時,登山的意義永遠在那不經意間浮現,提醒著山

行者又該揹起行囊,勾動起下一趟探索的勇氣!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冰河、角峰、刃嶺滿布的阿爾卑斯山脈,是西方登山運動的搖籃,也是自然和文明激盪交錯的思想疆域、生死交相輝映的矛盾舞台。《攀登的奧義》來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猶如一曲陽春白雪,引領有緣人一窺西方登山的核心,也或可嶄露一個不分古今中外,由登山者所共享的心靈圖騰。 ——董威言(城市山人),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

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

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韓蔚廷陳聖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群人電影高峰會!2019新片報你知!
超瞎電影偽預告第四彈登場!
以假亂真!各大戲院好評不上映中!

#這群人 #展榮展瑞 #茵聲

旁白 : 頑GAME-鐵牛

特別來賓 : 館長/許家豪/頑GAME-鐵牛 華森/千千/健人蓋伊

【這群人2019周邊商品熱賣中】
https://www.3one.com.tw/
【也有蝦皮可以訂購喔!】
https://shopee.tw/tgop77

支持群人 訂閱訂起來➔ https://tgop.pse.is/GWAQ6
A Day To Remember 播放清單 經典語錄系列➔ https://tgop.pse.is/M3HAM
來看這群人更多日常生活 ➔ https://tgop.pse.is/KZPB2
群人製作的都在這➔ https://tgop.pse.is/KB5Z4

超瞎電影Part.4 偽預告系列 工作人員名單:
總監 : 王士維(尼克)
技術監督 : 張佑維(石頭)
故事發想 : 許展瑞
執行編劇 : 王皓
編劇團隊 : 王皓/王士維/張佑維/許展榮/許展瑞
製片 : 董芷涵(董仔)/張昱瑩
製片助理 : 楊琇雯/張庭維/陳又禎/章恩韶/董明翰
經紀 : 珍妮
攝影師-張佑維
第二機攝影師-郭欣錡
攝影大助 : 王士偉/黃偉根/陳威德
攝影二助 : 鄭穎周/李育霖/簡靖宗/李亭樸
燈光師 : 宋重穎
燈光助理 : 陳柏睿/賴威仁
收音 : 猴子電男孩/趙昱揚
收音助理 : 賴韋廷/郭欣錡/吳哲維
美術:楊海力
美術助理 : 劉文琦/楊雅淳/夏潔怡/雷俊銘/黃鈺涵/林婉慈/陳冠文/陳威翔/李筱蔚
場記:李旻紜
側拍 : 施威宇
服裝 : 林牧昕(木星)
服裝助理 : 洪嘉彣
髮型 : CUBEX-Rebecca/Van
化妝 : Yumi/Chen Hui Lin/方平蘋/金惠妮/趙文瑜/彩色線條整體造型工作室
剪接 : 軒志
剪輯助理 : 李旻紜
後期特效:亞基拉創藝
京劇老師 : 韓正平
練習學生 : 史潔愉/潘宜庭/簡汀勝/黃子恬/鄭郁潔/鄭力榮
叢林原始人/殭屍 : 范姜志軒/楊博緯/林哲勤/金聖杰/葉為靖/陳韋名/張尚澤
幼兒園兒童 : 陳璽宇/陳又瑄/陳品希/魏苡安/吳秉毅/劉雨霏/劉芸希/陳禹霏/邱宥浩/洪翊展/陳彩芠/蔡承佑
實習生 : 張立寧/徐雅筠

【更多音樂】
這群人 TGOP –十年的我 Ten years of me
https://youtu.be/q55S3PA7mTI

這群人 TGOP – 做到死 Do it till we die
https://youtu.be/YD9aYOjc5y8

展榮.展瑞 K.R Bros 《夏夜晚風 Summer Breeze》
https://youtu.be/BhAWjvIljL0

展榮.展瑞 K.R Bros《十分鐘的戀愛 Ten Minutes of Love》
https://youtu.be/uK8wzj7JLMY

展榮展瑞K.R Bros - 安靜了太久Not Anymore
https://youtu.be/uv85oswcER4

展榮展瑞 K.R BROS - 夜式人生 Night Owls
https://youtu.be/o_rJEXm49H0

展榮展瑞 K.R BROS - 閃退 Flash Back
https://youtu.be/tKAbO3hd_3U

展榮展瑞KR Bros - 愛瘋狂Mad Love
https://youtu.be/sYIQss3sjco

展榮展瑞 K.R Bros - 乾脆放手 Just Let It Go
https://youtu.be/ho5mQ4ql8Og

展榮展瑞K.R Bros - 掌控對決Control
https://youtu.be/BSQnRMXluPs

鄭茵聲 Alina Cheng -《暗戀萬歲 Secret Crush》
https://youtu.be/TOhSlurldCc

鄭茵聲 Alina Cheng -《陽光燦爛的原因 You Make the Sun Shine》
https://youtu.be/Mz7LIqDrYqY

鄭茵聲 Alina Cheng -《預告幸福 Happiness Awaits》
https://youtu.be/QJpLJsfsop0

鄭茵聲 Alina Cheng - 愛情日期 Love Date
https://youtu.be/BDRPxuLLmhs

三個人 Three People - 這是我 THIS IS ME
https://youtu.be/71uHBFo87C8

三個人 Three People - 卡關 Stuck
https://youtu.be/XBxWutVD8tY

三個人 Three People - 皮在癢 Naughty
https://youtu.be/P76Du-xHIM8

展榮展瑞 K.R Bros - 我的愛Westlife - My Love cover
https://youtu.be/dXOhAZtBuTg

聯絡信箱 :[email protected]

高其佩的生平與繪畫研究──兼論高秉《指頭畫說》的成書

為了解決韓蔚廷陳聖德的問題,作者蔡政杰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清初畫家高其佩(1661 - 1734)為研究對象,旨在梳理高氏的生平、思想與藝術生涯發展。高其佩出自鐵嶺高家,該氏族自晚明起多有人丁投奔後金勢力,並在清代得到朝廷重用。高其佩在高家的餘蔭下,自青年時便得以出任知州,爾後更累官至刑部右侍郎、正紅旗漢軍都統。  高其佩一生多次出任官職,其亦認同自身為文人。然而,文人的身分卻與其審美與創作愛好相互掣肘。在康熙朝正統畫派、文人畫家普遍追捧對南宗正派筆法傳衍之際,高其佩的創作養分不僅根源於世俗、職業繪畫的風格與題材。尤甚者,他更捨棄了自唐代張彥遠(815 - 907)以降文人畫論賴以為繪畫本體的筆蹤,而以手指沾墨進行創作。然而,其種種鶴立

雞群的手法與思想卻招致其他文人同儕的傾軋與非難。  本論文以為,正是高其佩種種特出於其時主流文人畫論的審美、雅俗與繪畫理論觀點,使之終其一生的指畫創作皆在反覆與文人畫傳統進行辯證與對話,從而聲明自身為文人畫家的合法性,最終更擴展了文人畫的思想。然而,高其佩的文人畫理念在其當代並未產生濃墨重筆的影響。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對繪畫去物質性的概念,高氏中晚年時大量地應畫導致部分作品的品質下降。加之贗品與真品的混雜,自18世紀中葉起,人們對於高其佩創作的真實面貌與成就已產生疑義。對此,高秉(1721 – 1775以後)寫作了《指頭畫說》企圖導正世人對於其從祖父乃至於指畫創作的誤解。再者,高秉寫作《指頭畫說

》的總總資訊來源,多半反映著中晚年的高其佩藝術形象,此也致使該書的內容多與高其佩早年的創作面貌不相吻合。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韓蔚廷陳聖德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魔法公主》動畫電影之性別議題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分析

為了解決韓蔚廷陳聖德的問題,作者林季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法,探究動畫電影《魔法公主》中的性別議題以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魔法公主》以充滿環境保護敘事聞名,但其在人物角色設定與劇情安排上都呈現了性別議題,並再現了生態女性主義所主張的環境災害與性別、種族、階級的關連。因此該片值得細緻探究,並思考其作為性別教育素材之可能性。                 本研究共有三項發現。首先,本片中的幾位女主角在個性、職業與自我意識上都呈現更多元的樣貌,她們擁有豐沛的情感與情緒,獨立自主且富有戰鬥能量,擺脫女性是第二性的父權設定。但是,部分的劇情依舊呈現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本片中的男性仍然被賦予較危險的

任務;還有投觀眾所好的浪漫愛想像也躍然出現在男女主角身上;並且男主角強烈的英雄光環彷彿又鞏固了男強女弱的觀點。第二,本片中再現男性與文明相近、女性與自然的關係親近的描述,但同時也嘗試做出突破。此外,本片所描繪出強烈的文明壓迫自然的敘事,呈現出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最後,本片中呈現許多人類世界掠奪自然資源的內容,再現了不同的階級與種族使用自然資源不均的狀況,以及遭受生態危機時出現程度上的差異,突顯出環境災難加劇對弱勢族群和階級的壓迫。                 綜而言之,本片的確呈現出多元的性別意涵,也再現並超越了較早期的生態女性主義所主張的環境災害與性別之關係。再者,片中亦呈現出在環境災難

中不同的種族、階級所面臨的不同遭遇,因此適合用作介紹生態女性主義的素材。是故,《魔法公主》可作為教師進行性別平等教育的一個參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