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立遺囑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預立遺囑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安德列·紀德寫的 人間食糧 和DavidL.Palmer的 21世紀新約導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 和校園書房所出版 。

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王如鈺所指導 施浚宏的 電商推薦系統對台灣喪事產品之網路購買意願影響研究 (2020),提出預立遺囑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子商務、推薦系統、喪事產品、購買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戴瑀如所指導 廖鈞霖的 論我國與美國高齡財產管理之法制與實務—以成年監護與信託為中心 (2020),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法定成年監護、意定監護、聯名帳戶、持續性代理權授與、可撤銷信託、監護信託、安養信託、意思能力、意思能力之初步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預立遺囑缺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預立遺囑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間食糧

為了解決預立遺囑缺點的問題,作者(法)安德列·紀德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寫給少年的書,一個如你的十六歲,又比我更自由更成熟的少年。 讀完這本書,希望你拋下它去旅行,遠遠離開家鄉,離開城市,離開你的那些思想,當然,也離開我。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它可以被看作任何一種文體,卻又與什麼體裁都沒有干係。理性、思性與神性自然而然地融於一體。你盡可以將這本書看作是安德列•紀德的自白,他把自己的幸福觀,附著在每時每刻的日常生活和個人思考之中,進而又行諸語言。 《人間食糧》裡,紀德用散漫的記敘,寫下他對人生的感悟。對納塔奈爾的傾訴,是對年輕的自己抑或是年輕的大眾的陳述。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字裡行間找尋共通的困惑,而所謂的答案永遠不是唯一。我們在經歷中建構著自己的現在與

未來。   (法)安德列·紀德(Andre Gide,1869—1951)   是法國20世紀重要作家。他著作甚豐,體裁多樣,小說主要有《背德者》、《窄門》、《浪子歸來》;散文主要有《人間食糧》、《新食糧》;回憶錄主要有《如果種子不死》;遊記主要有《蘇聯歸本》、《漫遊土耳其》;戲劇主要有《薩烏爾》、《康多爾王》、《俄狄浦斯》等,此外還有大量文論和日記。   譯本序 紀德的寫作狀態 人總難免有點虛榮心,安德列,至少我要給你的作品作序時;首先一個念頭,就是寫一篇學術性強而有分量的序言,給我這譯者也增添點學者的光彩。   已經為你寫過兩篇序言。一篇為《同幾個

紀德對話》,洋洋灑灑萬餘言,自認為別開生面。但是回頭想想,這是討巧的做法,避重就輕,以半戲謔半嚴肅的口氣,掩飾了學術論證的欠缺。   另一篇《自相矛盾的魅力》,為你的五篇小說的集子而寫,顯然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這也是迫不得已,覺得其餘太複雜,太紛亂,不如草草收筆,說多了恐難自圓。 要寫序全面評價你,除了虛榮,還有惱火的成分。恕我直言,安德列,我覺得你為文實在狡猾,似乎設下重重陷阱,有意捉弄當時和後世評論你的人。前兩次我就險些掉進去。   這次我要從學術角度出發,分析你的家庭出身,社會經歷,受了哪些思想影響;分析你的作品屬於什麼流派,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有什麼社會意義和文學價值,等等。總之,要抓

住你這幾條透徹剖析,得出讓你無法辯駁的結論。   這種學術性的序言有三個要素:格式、材料和觀點。格式大致固定,有許多文章可供參照。材料則多多益善……噯!你笑什麼,安德列,我還不至於像填表格似的,將材料填上去。即使填空白,還有個選擇的問題,不能不承認,選擇也能顯示學術水準。   至於觀點,雖是文章的命脈,但也好辦。觀點無非是觀察審視之點,好比著名風景區圍起來用於拍照的最佳角度,現成的視角誰都可以借用。何況人是活的,隨便找個角度拍照,也算一己之見,取景如有特點就更好了。 三個要素唯獨材料是硬體。仿佛天從人願,法國好友,詩人德·拉蘇若爾夫人聞訊,又給我寄來關於你的三本專著,加上我已掌握的材料,寫多

長的序言也綽綽有餘。   一切就緒,整理一下材料就可以動筆,不料又看到你這句話,安德列,這句令我特別惱火的話:“拋掉我這本書吧。” 你反復發出這種勸告,我卻始終未予理睬。其實你自己又何嘗這麼做了呢?你的《人間食糧》(1897),過了三十八年非但沒有拋掉,反而又拋出《新食糧》(1935)。我本想詰問一聲,你這話有多少誠意,讓人拋掉不易拋掉的書…… 咦!安德列,你又在竊笑……是啊,我倒忘了,你這人本來就充滿矛盾,一會兒肯定,一會兒又否定,很難說以哪句話為准。繼《人間食糧》,你又寫了劇本《掃羅》,譴責那種追求瞬間和感官的刺激。你在《背德者》中,塑造了為感官的享樂而背棄道德的蜜雪兒,又在《窄門》中

講了相反的故事:少女阿莉莎為保持純潔完美的德行,就拒絕塵世的歡樂和人間的幸福。究竟哪個人物,代表你紀德先生的思想呢?   何止在不同的作品,就是在同一作品中,你也頻頻變臉,靈活地運用這種變術,忽而滿腔熱情,忽而挖苦嘲諷,忽而詼諧,忽而嚴肅,忽而迷戀陶醉,忽而又無動於衷,忽而……你紀德先生在哪兒?在這些臉譜背後,哪個是你真身,哪個是你幻影?你說的話,哪些是嚴肅認真的呢?你在談笑風生的時候,還是在諄諄說教的時候,才值得人相信呢? 連真假虛實都無法辨識,又怎麼評價你呢?你用這些相互矛盾的作品,構建了一座迷宮。闖進來的人,沿著哪部作品所指引的路走下去,都難保不落入你設的陷阱。即使不是陷阱,也辨不清方

向,走不出迷宮,除非是忒修斯,拉著阿裡阿德涅的線團。 作序所依賴的三要素,顯然替代不了阿裡阿德涅的線團。看來追求學術的虛榮心蒙住我的眼睛,竟然無視你這樣的警告:“要下結論的書自找倒楣①”,“事物永遠也不會有結論②”,“生活給我們的大量境遇,本身都無法解決③”。正因為如此,你的作品既無既定的方向,也無預期的結果。我若是不顧這種事實,硬要無中生有,得出幾條結論,豈非緣木求魚? 結論是下不成了,序言還得寫下去,也就顧不得什麼格式了。但是真正死了這份兒心,還是看了你的《浪子歸來》中一段對話,特此抄錄下來,好讓讀者明白,我放棄原來的打算,也是情有可原: (歸來的浪子對他小弟說:) “我想同你談談,

小弟。” “有什麼妨礙你嗎?” “我以為你睡覺呢。” “不睡覺也可以做夢。” “你在做夢,夢見什麼啦?” “跟你有什麼關係!我的夢,假如我都不理解,那麼你也未必能解釋清楚。” “這麼說,你的夢很難捉摸啦?你跟我講講嘛,我來試試看。” “你的夢難道你能選擇?我的夢可隨意得很,比我還自由……” 按時下論文的做法,指出這一段的主題詞,就應當是:夢、選擇、自由。看了這段對話我略有所悟;至少放棄了強作解人的念頭,思想頓時輕鬆了許多。這一場場夢,你紀德先生都不能選擇,都不理解,我又何必強行解釋,給你選擇某種結論呢?你在1909年的《日記》中,講得就更直率了: “別人不易畫出我的思想軌道,這種弧線僅能在

我的文風中顯露,一般人看不出來。假如誰在我的最新作品中,以為終於抓住了與我相似的人物,那他就錯了:與我差異最大的,總是我的最新產物。” 看了你這話,我更不會試圖畫出你的思想軌跡了。不過我產生一個疑問:相距最近的作品與你差異最大,那麼相距越遠的作品,是否越與你相似呢?儘管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你這麼善變,而時隔三十八年,《新食糧》卻與《人間食糧》驚人的相似,這就不能不令我對你的寫作狀態發生興趣。 安德列喲,我閱讀你,總想從更高的層次來理解你,總想從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高層次來剖析你的作品,以達到高水準的學術認識。這就好比我在你的花園裡散步,不聞繁茂花草的清香,卻總想聞到高級香水的氣味;我在你的

麥田裡穿行,不聞灌漿麥粒的清香,卻總想嗅到精製糕點的香味。 安德列喲,我閱讀你,怎麼能否認我怦然心動,但不是因為作品精妙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意蘊,而是有一種直接的感受。我感到了你的散文詩《人間食糧》、你的青少年時期的自傳《如果種子不死》、你的長卷《日記》、你的許多遊記,都有一種原始的衝動。你記錄了追求快樂的衝動的原生狀態,而這種原生狀態的衝動,給人以原生的質感,具有粗糙、天真、鮮活、自然的特點。 怪不得你要竊笑,做鬼臉,安德列,我繞了一大圈,又回到閱讀你作品的最初感動點,這多少是現代文明給人造成的悲劇。現在,我最感興趣的是,你處於怎樣的寫作狀態,才能在你的作品中,更多地記錄了現代人幾

乎盡失的這種原生狀態的衝動。 什麼東西失而復得,才格外珍貴。對人來說,最珍貴的莫過於第二個青春。你說過:“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我沒有嘗過大地的鹽,也沒有嘗過大海的鹽。”我知道,安德列,你沒有嘗到歡樂,青春就倏忽而逝。然而,正因為如此,你一旦獲得了第二個青春,就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種青春的激情,一直持續到你走完人生。你在一生的總結,遺囑式的小說《忒修斯》(1946)中,再次表明:“我始終是大地的孩子……我不枉此生。” 你在而立之年之後,又經歷五十來年的第二青春期。你即使在文學領域如日中天,人稱“文壇王子”,即使頻頻出現在大型群眾集會的主席臺上,成為許多人崇拜的對象,你

仍然是個毛手毛腳的青年,你輕浮、躁動、執拗、任性、笨拙,言行時常有悖情理,讓多少親友惱火,又讓多少崇拜你的人大惑不解。我不知道,大青年、老青年是不是比小青年做得還過分;但是我敢說,別人不理解,甚至不能原諒你的那些乖張行為,恰恰是人處於青春期的特點。 你的第二個青春,是隨著新世紀,即二十世紀而誕生的。 安德列,你的創作生涯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你的許多重要作品,是在青年時期開始孕育的,如《人間食糧》《背德者》《窄門》《梵蒂岡的地窖》《田園交響曲》《如果種子不死》《偽幣製造者》等,但是進入第二個青春期才陸續開花結果。這就決定了你的作品,除了處女作《安德列·瓦爾特筆記》之外,不像其他作家那樣,有不

成熟和成熟的截然之分。第二青春,即成熟的青春,在你身上構成一種特殊的矛盾體:既有成熟的思想,又保持青春的律動。這就意味你的千差萬別的作品,都是在這種特殊矛盾的狀態下寫出來的。 我想像得出啊,安德列,你寫作的姿勢,一定是緊貼著大地,聞著花草的清香,聽著泉水或鳥兒的鳴唱,你渾身毛孔都張開,讓每件事物都能暢快地浸入。你時時在把握:“我感受到什麼?”而別人總在思索:“我應當感受到什麼?”這是你與許多作家的差異。是的,安德列,你甚至要修正的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①”,代之以“我感知,因此我存在”,將感覺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你也是為數不多的作家,將感受事物的狀態延伸到寫作狀態。有時我很難分辨

,你是在感受還是在寫作。你將感受事物的戰慄,化為表達感受的戰慄的語句。 我讀著你的戰慄的語句,就觸到了你感受事物的戰慄;我不能不佩服,你的感官全那麼靈敏,能突然同時集中到一個點,將生命的意識完全化為接觸外界的感覺,或者將接觸外界的感覺完全化為生命的意識。你將種種感覺,聽覺的、視覺的、嗅覺的、觸覺的,都匯總起來,打成一個小包,如你所說:“你就是生命。”當然,這個小包加上你本人,就是你的生命。 安德列喲,你的欲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竟然要“嘗試各種各樣的生存方式,嘗試魚類和植物的生存方式”,加倍做你整個青年時代本該做的事情:追求快樂。你的這段話說得多麼好啊: 自然萬物都在追求快樂。正是快

樂促使草莖長高,芽苞抽葉,花蕾綻開。正是快樂安排花冠和陽光接吻,邀請一切存活的事物舉行婚禮,讓休眠的幼蟲變成蛹;再讓蛾子逃出蛹殼的囚籠。正是在快樂的指引下,萬物都嚮往最大的安逸,更自覺地趨向進步…… 每種事物都是快樂的一個載體。 萬物都熱愛生存,而生存之物都追求快樂。快樂變得美味可口時,就可以稱為水果。快樂變成歌聲時,就可以稱為鳥兒。快樂排成一行行文字時,自然就稱為寫作。安德列啊,不管別的作家如何,你的寫作,就是感覺之歌、快樂之歌、生命之歌。   我知道,安德列,你在童年和少年時期,特別迷戀《一千零一夜》和希臘神話故事,經常與阿裡巴巴、水手辛巴達為伴,與尤利西斯、普羅米修士、忒修斯等英雄

為伴,隨同他們去冒險,去旅行,從而形成了你不知疲倦的好奇心。進入第二個青春期,你的好奇心就變成欲望。你和欲望結下了不解之緣。你一生擺脫或放棄許多東西:家庭、友誼、愛情、信念、榮名、地位……獨獨擺脫不掉欲望。欲望拖著你到處流浪,到大都市里把你灌醉,卻不給解渴,帶你到荒野裡彷徨,帶你在月光下漫步,帶你乘船在波浪上搖盪,好讓你進入水上的夢鄉……甚至還多次把你拖到生命滅絕、唯有風和熱猖獗的沙漠: 黃沙漫漫的荒漠啊,我早就該狂熱地愛你!但願你最小的塵粒在它微小的空間,也能映現宇宙的整體!微塵啊,你還記得什麼是生命,生命又是從什麼愛情中分離出來的?微塵也希望受到人的讚頌。 是啊,安德列,你既同欲望融為

一體,就永無寧日了。一種欲望滿足,又萌生新的欲望,“層出不窮的轉生”。不可能停歇,遮風避雨的房屋令你窒息,舒適的床鋪也令你厭惡。 你在旅途上,首先尋找的不是客棧,而是乾渴和饑餓感。你在無窮無盡的漂泊中,不再尋找目的地,總是走向新的境界,要見識更美、更新奇的事物,尋求更大的快樂:“下一片綠洲更美”,永遠是下一個。你的理想和棲息地之間,隔著你的整整一生。 整整一生要走,路卻沒有劃定。“我絕不走完全劃好的一條路。”(《如果種子不死》)你還借《偽幣製造者》中的人物說:“您只能在生活中學會生活。”你的生活準則,安德列,不是拒絕任何準則,“做我們自己”,讓天性自由地發展,享受真正的生活。你走的是逆行的人

生之路,因為必須“倒行逆施”,與虛假的現實生活背道而馳,才能返回真正的生活。 為此,你始終處於警覺狀態,唯恐稍有疏忽,就走入老路,落入陳規舊俗。同樣,你也走一條創新的文學之路,寫作中始終處於警覺狀態,堅持摒棄“共同的規則”,不寫別人已寫出或能寫出的作品。你的文學創作同你的生活一樣,避開任何責任的路標,只靠好奇心,靠求知和創新的欲望來指引,在長滿荊棘並完全陌生的地方探索出一條路。不怕迷失方向,在求知的路上每前進一步,每拐過一條彎道,就給生活添一個驚喜,也給創作添一分精彩。 人總拿已知去賭未知,拿你的全部過去,去賭新的未來,這便是爭取自由的條件和代價。這種爭取是一種動勢、一種變勢。安德列,你在

變動中,不斷地超越自己。我又忍不住,在這裡抄錄你對大海的描述: 沒有定形的大海……驚濤駭浪向前推湧,持續不斷而又悄無聲息。波濤前後相隨,輪番掀起同一處海水,卻幾乎沒有使其推移。只有波濤的形狀在運行,海水由一道波浪湧起,隨即脫離,從不逐浪而去。每個浪頭只在瞬間掀動同一處海水,隨即穿越而過,拋下那處海水,繼續前進。我的靈魂啊!千萬不要任何一種思想!將你每個思想拋給海風吹走吧,絕不要帶進天國。 安德列喲,你的一生,你的一生的創作,除了變化,還能談什麼呢?你就屬於那些不斷地蛻變,否則就不能生長的物種。每天清晨,你都體味到新生的感覺,體味到新生感覺的溫馨。每天清晨,你都丟下昨日的軀殼,上路去迎接新生

。你喲,安德列,你身上不斷重複著神秘的再生。這便是生命隱秘的活動、潛在的運行、求知物的孕育、艱難的更新。你好似蟲蛹,任由新生命在體內形成,而這新生命即將是你,又和原來的你不同,有時連你都認不出自己,無怪乎別人說你是“變色龍”。甚至瑞典皇家學院也琢磨不透你的變化,直到你78歲高齡,才於1947年,遲遲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你。   不瞞你說,安德列,起初我也怪你多變,反復無常;現在我明白了,你這樣變化,就能充分掌握人生的全部真實,進入生存的各種形式,也能自由品嘗大地的所有食糧。為此你將所能有的欲望推向極致,蛻變中絕不中途而止,哪怕是邪惡,也要走到底,看個究竟:“要行動,就不必考慮這行為是好是壞。

要愛,就不必顧忌這愛是善是惡。”什麼事情你都可能幹得出來,仿佛同時愛上帝和魔鬼的雙重誘惑,不論是高尚之舉,還是最卑劣的行徑,你做得都同樣坦然。1893年,你去阿爾及利亞體會放蕩的生活,完成了性欲的解放,後來你又去剛果、乍得旅行,不怕激怒當權者,執意調查殖民地問題。你還應邀到蘇聯訪問,尋找人類的前途。你的人生旅程,就像水手辛巴達、尤利西斯、忒修斯那樣,充滿了新鮮的故事和傳奇的色彩。 當然,事必躬親,你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有些欲念,有些誘惑,你已心存疑惑,你不妨灌輸給你的人物,讓他們貫徹到底,推進到荒謬的地步。你的探索人生的旅程,就這樣由你的人物延伸。同樣,你的特立獨行的生活姿態,也就延伸為你的寫

作狀態。 你進入第二個青春時期之後,生命的每一瞬間都有新奇感。你尤其善於將每一個瞬間從你一生中分離出來,注入一種完全特殊的幸福,使之成為一種獨立而完整的歡樂。每一瞬間的快樂,都是一種新的人格,一種與眾不同的、與前一個瞬間也不同的特殊人格,因為在這瞬間的陶醉中,“你相信自己比實際上更善良,更高尚,更可敬,更有德,更富有……”在你看來,我們無非存在於這生命的瞬間,而生命的每一瞬間,都是獨一無二並無法替代的。你絕不留戀迷人的瞬間,還要出發,逃向無限可能的幸福。一個個瞬間就這樣連著無限,連起來也就構成你整整一生。 你一生的寫作,安德列,如果我理解得不錯,就是要塑造出一個理想的人,即刪除並拋掉一切與

別人雷同之處,創造出一個“多重多變的人”。然而,你在創作中,只能向每人提供你自身和思想的一部分。因為,你巧妙地編織了一張無窮否定的網,將你的所有人物罩住,無論是哪個人物,背德者的蜜雪兒也好,非德者的法卡迪奧(《梵蒂岡的地窖》)也罷,只能體現一個追求過程、一個肯定與否定過程,根本不能代表你的一生。不過你在寫作的時候,則處於超時空狀態,除了《婦女學校》(1929)和部分遊記之外,你講述的故事,都不涉及重要的歷史事件。無論是《梵蒂岡的地窖》,還是《田園交響曲》都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子。同樣1946年發表的《忒修斯》,也沒有反映剛剛結束的戰爭浩劫。然而你說:“任何感覺都是一種無限的存在。”你也懂得如

何在瞬間體味到永恆。你在這種心境中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而是進入真正人生的永恆大循環中了。 生來就與眾不同、無窮變化的理想人物,你的確創造出來了,安德列,但既不是《偽幣製造者》中的小說家愛德華,也不是《窄門》中苦戀的青年傑羅姆,而是你自己喲,安德列·紀德,“不枉此生”的現代傳奇人物忒修斯。 李玉民 2001年3月30日 於北京花園村  

電商推薦系統對台灣喪事產品之網路購買意願影響研究

為了解決預立遺囑缺點的問題,作者施浚宏 這樣論述:

對台灣來說,喪事文化是種非常貼近生活的傳統儀式,對人民有根深蒂固的影響且不會輕易地消失,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眾多產業都積極使用電子商務系統與其推薦系統來增加銷售通路,因此,許多喪事禮儀業者也嘗試加入電子商務這行列,或許在是否能藉由電商與推薦系統來增加銷售量未有結論,但經由本研究針對電商推薦系統對台灣喪事產品之網路購買意願影響研究,其探討之目的:一、消費者使用電商推薦系統,對於購買喪事產品是否提升購買意願,二、電商推薦系統於喪事產品購買中運用,是否受屬於實體產品或是服務,而干擾其購買意願,三、消費者的人口統計變項與宗教信仰差異,是否影響對於購買喪事產品購買意願。最後,希望可以提供現在與未來喪事

相關業者在建立電商平台時,一些內容與推薦系統的建議,做為參考。本研究針對台灣20歲以上了解喪禮者,透過網路問卷方式蒐集資料,共蒐集188份有效問卷,經由SPSS統計軟體針對電商平台特色、人口統計變數與宗教信仰進行信度分析、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及T檢定,作為本研究之分析結果。根據本研究之結果為:一、電商平台特色會影響網購不同喪事產品屬性的購買意願之關鍵要素為電商平台之產品面特色;其細項則分別為產品種類、產品評價與產品價格,二、人口統計變數會影響網購不同喪事產品屬性的購買意願之關鍵要素為收入,三、宗教信仰會影響網購不同喪事產品屬性的購買意願之關鍵要素為宗教信念,四、電商推薦系統功能,干擾人口統計變

數對網購喪事產品屬性對購買意願的影響之關鍵要素為家庭型態,五、電商推薦系統功能,干擾宗教信仰對網購喪事產品屬性對購買意願的影響之關鍵要素為宗教信仰程度。綜合上述結果,本研究也提供管理意涵以及提供後續研究的建議,在學術上,除了開啟研究喪事產品之網路行銷,也希望能提供喪事相關業者在使用電商平台與推薦系統中,實質上的建議與結果。

21世紀新約導覽

為了解決預立遺囑缺點的問題,作者DavidL.Palmer 這樣論述:

  每個新約旅人的背包裡,都該有這一本書   基督徒日常的個人讀經,像是一次次自助小旅行,每天輕便裝束就可以出發。行囊雖然簡單,渴求探索的心卻從來不簡單。我們期待認識更多聖經的人事時地物,巴不得知道每個事件的原因、發展、變化、影響,既能夠在EMPTY大道上掌握主要脈絡,也可以轉進經節小巷裡品味背景細節。《21世紀新約導覽》正像一本背包客旅行指南,讓你在新約世界裡快意穿梭。   想要認識一個景點或一部經典,熟悉它的歷史、地理、文化等背景都是必不能少的。新約寫於希臘羅馬世界中,閱讀新約的人對於希臘征服者的偉業、羅馬歷代皇帝的善惡、猶太行政官的權衡心思,總要多點認識,才能知道經文發生的環境及

轉折。看透歐亞非三洲之間的地中海風雲,更幫助我們掌握新約故事中人事興衰的變化關鍵。   作者巧妙地用五個英文字把新約的發展順序梳理清楚,分別是Expectations(期待)、Messiah(彌賽亞)、Pentecost(五旬節)、Teaching(教導)、Yet-to-come(將要來臨),這個架構幫我們迅速建立對新約的認識。書籍內文搭配隨書附贈的全彩新約年代大事表,讓我們在時間與空間、視覺與思維之間縱橫新約,領略其中的奧妙之處,讓人欲罷不能。 熱烈推薦   李志秋博士∕新加坡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林盈沼博士∕中華信義神學院新約專任教授   孫寶玲博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教授   陳

安安博士∕台灣浸會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陳鳳翔∕信望愛聖經網站執行長   楊永民∕火把行道會牧師   劉群茂∕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   謝樂知博士∕聖光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論我國與美國高齡財產管理之法制與實務—以成年監護與信託為中心

為了解決預立遺囑缺點的問題,作者廖鈞霖 這樣論述:

人類壽命之延長為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的一大成就,然而也為人類社會帶來重重的挑戰。其中高齡者之財產安全乃各國重視的議題之一,蓋高齡者隨著年紀的增長,有相當比例會產生意思能力下降甚至喪失之情形,使其容易受到他人違法不當的操控、詐騙而造成金融剝削。針對此問題,許多先進國家近年積極檢討並建構各種高齡財產管理制度,以保障高齡者之財產安全。而我國目前已屬高齡社會,且高齡人口持續快速增加,高齡者使用各類財產管理機制之需求亦逐年提升,因此如何提升各財產管理制度對於高齡者之適合度,使高齡者之財產確實受到保障,為我國當前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對於上開議題,首先將透過介紹美國高齡財產管理之法制與實務作為我國重新檢

討與比較的基礎,具體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各財產管理制度之介紹,包括法定監護、自願監護、聯名共有、持續性代理權授與和信託,以及律師為協助高齡者成立有效且適合之財產管理機制,所應採取之初步意思能力判斷流程與律師倫理規範要求律師面對意思能力下降之客戶應遵守之準則;第二部分則針對美國發展成熟的生前高齡信託為介紹,包括可撤銷信託與監護信託。在介紹上開內容後,本文將回頭檢視我國高齡財產管理之法制與實務,同樣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各財產管理制度之介紹、遭遇之問題與美國法可提供之借鏡,包括法定成年監護、意定監護、持續性委任契約、聯名帳戶與信託,並檢視我國高齡財產管理規劃實務上,相關專業人員就高齡者意思能力為

初步判斷之情形與不足之處,以及美國法上可供參考之借鏡;其二則針對高齡信託之法制與實務為介紹,包括安養信託之規範與發展現況、高齡信託與監護制度之配合、高齡信託目前遭遇之困境、美國可撤銷信託與監護信託適用於我國之可能性。整體而論,本文希望透過美國法制與實務之經驗,提供我國改善目前高齡財產管理規劃實務與制度更多元之思考面向,並建構符合我國高齡者需求之高齡財產安全保護網,使其能在財產安全無虞之情況下,享受有品質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