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IERRE-ANTOINEDONNET寫的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 和徐泓的 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所指導 楊雅鈞的 臺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的性別差異—一個基於 2016年家庭動態調查的分析 (2021),提出香港勞動人口下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生育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周融駿所指導 鄭志強的 以社區資本視角探討鄉村韌性發展:福建山區鄉村案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社區韌性、社區資本、鄉村振興、社區韌性評估、韌性社區建設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勞動人口下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

為了解決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作者PIERRE-ANTOINEDONNET 這樣論述:

兩強相爭,誰能勝出? 政治體制│經貿戰爭│地緣戰略│科技競賽│軍事角力│航太發展│擴張版圖 一次盤點,完整分析   中國有可能改變政治體制嗎?   除了民主與專制的對立,激烈的貿易戰爭會再次重演嗎?   高科技、軍事與航太競爭,激烈的角力,誰將站上國際新時代的領導位置?   在國際領導權的角逐中,美國最大的阻礙是什麼?中國又將面臨何種危機? 推薦   王宏恩 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葉  浩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劉仕傑 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   顏擇雅 作家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國法新社

資深記者與新聞主編。深耕政治學,並長期旅居亞洲學習中文。長達三十七年的媒體生涯,派駐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其資深的新聞資歷,從眾多客觀的數據資料中,抽絲剝繭,並援引諸多新聞媒體的報導與政治人物的觀點,深入探討國際勢力布局。本書分析中國與美國在政治制度、經貿體質、地緣政治、高科技軍事角力等領域的互動走勢,清楚盤整中美兩國歷年概況。並以拜登當選後的後川普時期,其對中與對臺政策的轉變,來分析新時代的中美競爭,誰將左右世界?

香港勞動人口下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華工泛指於晚清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特別是廣東五邑地區),被招工館等仲介公司欺騙或詐騙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廣東人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他們當中不少人因為無法返回中國,而且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利、無法獲得移民資格而客死異鄉。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由於這些出國的勞工都會簽約,稱為契約華工,俗稱為賣豬仔。販運、交易豬仔的地方名為招工館,俗稱為豬仔館,葡話叫Barracoon(音譯名巴拉坑)。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以廣州話就百多年前政府向華工徵收人頭稅道歉,並且宣佈賠償方案。在西方人發現新大陸和開拓南亞殖民地之後,他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開採殖民地的資源,從非洲引進黑奴。1800年代初,英國等殖民者禁止非洲奴隸貿易後,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豬仔。賣豬仔一詞,是中國人的自嘲之稱,西方人稱「苦力」Coolie Labor。最早的「豬仔」是去南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地)。豬仔的本質上是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契約(合同)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期限一般有三年、五年和十年等三種。待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十年期的「豬仔」預付安家費二十銀元,五年的十五元,三年的十三元,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1849年之前,美國華人人數很少,只有區區325人,他們大多是官員,商人,也有少量學生和馬戲演員。1848年1月,美國舊金山(舊金山)發現金礦,同年3月小道消息傳開,各地淘金者蜂擁而至。1849年消息傳到中國,隨即有323個廣東人前往淘金。1849年又有450人達到舊金山,1852年有兩萬人到達。他們主要來自於廣東臺山、開平和恩平地區,比如1854年寧陽會館就接待臺山籍人8349人。雖然金礦在法律上歸美國聯邦政府所有,但當時民間金礦開採通行規矩是打樁劃界,誰有效開發,歸誰所有。1850年加州政府開始徵收每月20美元的開礦稅。1852年改徵每月3美元/人的外籍礦工稅。到1860年代,河床表面金礦大部分被淘走,唯有實力大公司才有能力繼續開採,當時礦工工資在1-3美元/天之間。淘金發財機會大大減少,一些中國人打道回府,一些人轉道去澳大利亞或加拿大溫哥華繼續淘金,一些人轉行開洗衣店和中餐館,還有一些人去修鐵路。1863年開工的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工程開工,吸引了大量華工。鐵路華工月薪為30美元,食宿基本自理,鐵路公司也會提供一些生活幫助。和歐洲移民攜全家定居不同,華工前往美洲的目的是賺錢回鄉買田置產,所以85%以上為單身青壯年文盲男性,少量女性基本上作為性服務提供者存在。1862年《反苦力法》生效,不鼓勵外籍勞工入境,並向外籍勞工徵收每月2.5美元的「人頭稅」。到1870年,雖然中國人佔加州總人口比例只有8.6%,但佔勞動力的比例高達25%。到1880年,舊金山地區,華工佔總勞動力的1/3。19世紀中葉以後,社會主義傳入美國,美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要求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活動此起彼伏。但每當歐洲移民勞工罷工,華工就「乘虛而入」。歐洲白人移民將勞工工資大幅下降歸咎於中國「苦力」,針對華工的暴行屢有發生。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任何華工入境(但官員、商人、學者和學生等其他人員不受影響),而且規定已經在美的中國「苦力」需要在離境前事先申請「回美證」才能返回美國,意圖減少中國「豬仔」的數量。在1900年前,到達加州的中國人高達30萬人,留下來的大約為10.7萬人。1862年美國《反苦力法》生效後,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又譯合同工)獲得自由,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僱主。但舊金山中國六大公司(The Chinese Six Companies,中華總會的前身)宣稱,他們早在1853年就停止輸入契約勞工,改用「信用票」制度(Credit-ticket System)。當時,從香港到美國加州需要2-3個月的海上航行時間,中途可能遭遇海盜和風暴,風險極大。而且勞務公司(中國六大公司)一般需要替赴美華工預支三筆費用:給華工父母的寬慰金(20美元左右,一般家庭選擇不要),船票(40-50美元)和路途開銷(20美元)左右。運送一名華工,成本在60-90美元之間。華工可以自由選擇僱主,只要按照合同每月償還這筆「貸款」就行。這樣的系統理論上符合美國法律。但中國放貸公司為了盡快收回成本,常會和華工的工頭勾結,讓他們每月代扣工資用於還貸,還會對華工本人和其在中國的家人採取威脅手段,脅迫盡快還貸。還款總額依還貸期的長短而不同,一般來說,華工需要為他們的美國之行付出200-300美元的代價。一些華工,選擇向親友借錢,或等待哥哥從美國寄錢回來成行。親戚帶親戚,老鄉帶老鄉,有的村莊幾乎家家有人出洋謀生,比如1877年有200多人跟隨海宴沙欄村華工李仍去了美國。

臺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的性別差異—一個基於 2016年家庭動態調查的分析

為了解決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作者楊雅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比較不同性別對於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之差異性,性別對家庭價值觀和生育行為間可能產生的調節效果。臺灣近來面臨少子化之危機,生育率逐年降低,根據2021年CIA發布全球生育率報告,臺灣在全球227個國家中生育率最後一名,少子化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基於上述,本研究認為去探討生育行為的因素很多,但家庭價值觀強調的影響卻很少被討論,故本研究以家庭價值觀的討論為核心,因此本研究將運用次級資料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使用家庭動態調查2016年的資料,其受訪者出生年份為1984至1991年,相近於七年級生世代,故以七年級生為主軸

。針對已婚者為對象,篩選出451份可用樣本,其中男性受訪者有187位,占樣本數的41.5%;女性受訪者有264位,占總樣本的58.5%。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家庭價值觀對於生育行為並未產生正向顯著影響二、不同性別會在家庭價值觀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會在生育行為產生顯著差異四、性別不會對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間的關係產生調節效果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分析結果來解釋臺灣少子化之原因,並對於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建議。關鍵字: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生育行為

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

為了解決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作者徐泓 這樣論述:

晚期傳統中國社會的明清時代, 是中國社會進入近代的前夕, 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過渡期。 社會性質非常複雜, 社會發展不平衡,新舊雜陳, 發展與守舊並生,繁榮與貧困共存。   以縱向時間論,明清社會一方面有其不同於前代的發展,呈現出變的新顏;一方面又有與前代没什麼不同的堅持,維持著不變的舊貌。   以橫向空間論,在同一時間內,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情況。全國有些地區,突破前代而有新發展,有些地區卻仍停滯而無進展。有些地區,城鄉社會繁榮,風氣奢靡;有些地區連城市社會都仍貧窮,風氣淳樸,遑論鄉村了。   要評價明清社會的歷史地位相當困難,有的史家認為明清是近代中國衰落的源頭,是中西歷史消長的關鍵

。有的史家則認為明清社會具備早期近代社會發展的因素,比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地區來得進步和繁榮。   《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書名乃借用宋應星「聖明極盛之世」的論斷加一問號而成,全書從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婚姻與家庭、移民與人口變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等幾個角度,來試圖論述明清社會的複雜性。  

以社區資本視角探討鄉村韌性發展:福建山區鄉村案例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作者鄭志強 這樣論述:

鄉村衰落是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針對這一困境,各國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以振興鄉村。鄉村衰弱的本質是鄉村社區資本存量不足,導致社區韌性缺乏,無法應對城市化的衝擊。因而,鄉村振興的目的,在於提高鄉村社區的社區資本存量,以提高鄉村社區的韌性,促進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當前針對在城市化中受衝擊最為嚴重的山區鄉村的韌性建設研究極為匱乏。本文以山區鄉村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城市化衝擊背景下如何建設具有韌性的山區鄉村社區。本研究希望透過對相關的文獻梳理和實證研究,一方面探討建國後中國大陸鄉村社區韌性缺乏的原因;另一方面探討構成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關鍵要素及關鍵要素間的因果關係。最後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建構山區

鄉村韌性社區的建設策略。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結合了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應用了文獻分析、修正式德爾菲法、基於決策實驗室分析法的網路分析程式法(DEMATEL-based ANP)、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來進行綜合研究。具體的研究結果如下:1.中國大陸建國初期實行全能主義政治,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對中國大陸鄉村地區的社區資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雖然建國初期國家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及農民文化素質提升的重視,提高了鄉村的建成資本和人力資本,但對鄉村地區的嚴格控制及頻繁發動的政治運動,極大地削弱了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本、文化資本、政治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全能主義政治影響導致鄉村社區資本存量不足是

建國後鄉村社區韌性缺乏的重要誘因。2.建構了包含5個構面16個準則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評估架構,16個準則中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構成、教育狀況、政策與規劃、領導能力、社區參與、金融資本、產業多元化是構成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關鍵因素。關鍵因素中人口構成、教育狀況及國內生產總值互相影響;此外,教育狀況影響了政策與規劃、領導能力、社區參與、金融資本及產業多元化。可以考慮以人口構成作為改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源頭,藉此帶動教育狀況持續改善,以進一步帶動其他關鍵因素的績效值改善。3.龍潭村與湧山村不同韌性建設成效的原因在於,龍潭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透過人力資本改善,帶動了政治、經濟及社會等領域的改善,推動了社區資

本螺旋式上升。驗證了上述關鍵因素研究中以人口構成作為改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源頭的研究結果。4.建構了基於社區資本視角的山區鄉村韌性社區建設策略。建設策略強調了下述幾個觀點的重要性:①吸引域外人進入山區鄉村。②充分的社區賦權以及多元化主體的建構。③加強以互聯網設施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及教育、醫療與物流等公共服務建設。④應用數字技術推動鄉村產業轉型。⑤鄉村景觀及文化的保護與傳承。